论亚里士多德三实体及与是者的关系--参考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思想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他尽管受教于柏拉图,但是他并没有一味的崇拜权威,不具有自己的想法。
他最重要的名言之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表明了亚里士多德的真实想法。
在哲学方面,他有着与老师不同的观念,他认为世界是有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
这一观点在形成成一套系统的理论时,实体论呼之欲出。
亚里士多德“实体论”是代表古希腊哲学发展最高水平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的逻辑基础上提出的,是古希腊哲学自然发展的逻辑结果。
同时,实体论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称为本体论或者共相论。
这一理论主要包含了什么是实体,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是什么,实体生存与存在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实体是如何生成的等四个问题。
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对实体下了一个基本的定义:“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
”在教科书《西方哲学史》中解释道:“一般说来,用来述说主体的东西或者是普遍的种属概念(如“人”“动物”等),或者是依附于被述说者的某种属性(如“白色的”“勇敢的”等),而被述说者则通常只能是具体的个别事物(如“苏格拉底”“那匹白马”等)。
”也就是说实体首先必须是具体的、个别的东西。
其次,实体是没有与之相反的东西的,即无属性。
另外,实体没有程度上的差别,即不可比性。
实体是一个“变中之不变”的一个存在。
在实体的概念之上,亚里士多德又提出了“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的概念。
实体有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之分。
第一实体指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例如某一个具体的人,这个杯子,这栋房子等等。
而第二实体用于指第一实体的属或种,例如“人”、“动物”,第二实体已具有抽象的特征。
亚里士多德认为第一实体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而其他一切事物有时被用来述说第一实体,有时存在于第一实体内部。
如果没有第一实体,其他东西就不再存在。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在他看来,它们囊括了事物由于自身的所有存在方式。
第一哲学不可能也不应该研究所有的这些存在。对存在某一方面或部分的 研究,是其他知识的事情(如数学就是研究存在的数量关系),但对存在自身
进行研究,即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则是其他学科无能为力的。所以,亚里士 多德断言:
而独立存在。因此在 “分离 ”问题上,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是针锋相对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亚里士多德在这里的分析是以具体存在的个别事物为起点 或基本单元的,他并未深入事物内部去探明其构成要素 一质料和形式。一旦他 跨出这一步,其观
点就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形而上学》之中。
《形而上学》第五卷第八章对 “实体”概念的规定,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思 想变化。[32]在这里,他首先分别地区分出四种实体:
(二)实体论
实体”一词的希腊语原文是ousia,与to on一样源出于einai,系阴性现在 分词。ousia除有实体”(英语substanee)之意外,还有 本质”(英语esse nee之意。[30]作为其哲学的一个核心性范畴,亚里士多德对实体的论述 很多,主要集中在《范畴篇》和《形而上学》第五、七、十二卷中,由于角度 不同,观点的差异
第四条:
“实体似乎无更多或更少等程度上的差别 ”。这不是说不同类别的实体之间 无程度差别,而是说同一类实体的各个个体间无程度差别。
第五条:
“在数目上保持单一,在性质上却可以有对立面。他可以有时白有时黑,有时善有时恶,但
却始终是同一个人。
依据上述标准,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着两类实体。个别的具体事物(如苏 格拉底)是第一实体,即最根本的实体,因为它最符合这五条标准。包含个别 事物的属(如 “人”)和种(如 “动物”)是第二实体,因为一方面,它们基本上符 合上述标准,可视为实体,但另一方面,其实体性却不如个别事物。譬如,它 们可以述说主体(比如说 “苏格拉底是人 ”),而且在表示某一 “这个”时,也不如 第一实体。在第二实体中,属概念比种概念更加具有实体性,因为它更接近第 一实体。简言之,在亚里士多德的心目中,愈个别的东西实体性愈大,愈普遍 的东西实体性愈小。这种常识性的观点,可以称之为感性实体论,虽不深刻但 亦有其合理性,它不仅在逻辑学的概念理论方面有意义,在哲学上也与柏拉图 的理念论是根本对立的。柏拉图将作为普遍性共相的理念看作是独立存在于事 物之外并且是事物存在的根据的客观实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个别的具体事物 才是真实的存在,普遍性的形式不可能与事物分离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作出了一个重要判断:那个很久以前直至如今一直被追问却永远令人疑惑的问题“存在”是什么?,不过是在问“实体”是什么?我们今天认真学习、掌握、评判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对哲学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亚里士多德实体论的产生。
亚里士多的实体论同柏拉图的理念论有直接的关系,是在分析批评理念论的基础上产生的。
柏拉图认为:人们日常感觉到的个别事物,“总是变化不居的、具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矛盾性质,是不真实的” ,只有通过理性所认识的永恒不变的一般事物,才是真实的“绝对存在”。
柏拉图把共同名字表述和界定的,许多可感个体事物共同分享或分有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完全脱离时间限制的真实事物称为“理念”。
柏拉图还把世界分成两个:一个是由个别事物组成的、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的世界,他称之为“可感世界” ,一个是由理念组成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世界,他称之为“可知世界”。
他认为这两个世界的关系是原本和慕本的关系,理念世界是原本、模型,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慕本。
酷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不赞同恩师关于理念可以脱离可感个体事物单独存在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指出:理念论的错误在于把“理念”看成脱离可感个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
他质问道:抽象的共性怎能单独存在?不能设想在在个别房屋之外还存在着一般房屋。
在批评自己老师理念论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经过长期思考和缜密论证创立了实体论。
二、亚里士多德实体论的简要内容。
实体论也被大家习惯地称为本体论或共相论。
亚里士多德在著作中指出:专用名词所指的事物就是实体,而一个形容词或类名词所指的事物就是共相。
例如:太阳、月亮、法国、拿破仑这些专用名词所指的对象都是唯一的,不能适用于其它更多的对象。
象“狗”、“猫”、“人”、这样的通用名词所指的对象,则可以是许多不同的对象,共相问题就是要探讨通用名词所指对象的意义,以及象“白”、“硬”、“圆”等形容词所指对象的意义。
亚里士多“实体论”中的矛盾及其原因
亚里士多“实体论”中的矛盾及其原因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哲学家中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实体论”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部分。
然而,尽管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提供了许多重要思想,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亚里士多德实体论中的一些矛盾,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中存在着个体与普遍概念之间的矛盾。
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体是现实世界中独立存在的事物,而普遍概念是对于多个个体的共同属性的概括。
然而,在他的实体论中,并没有清晰地解释个体与普遍概念之间的关系。
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是一个普遍概念,但他又认为个体是真正存在的事物。
这种矛盾使得人们难以理解个体是如何与普遍概念相互关联的。
其次,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中存在着形式与物质之间的矛盾。
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一个实体都是由物质和形式组成的。
物质是实体的基本元素,而形式则是实体的本质和特性。
然而,亚里士多德对于形式与物质如何相互作用的解释并不一致。
有时他将形式看作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有时又将其看作是物质的本质。
这种模糊性导致了他实体论中的一些内在矛盾。
第三,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中存在着宇宙与上帝的矛盾。
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是由上帝的意志创造的,上帝是宇宙的最高形式。
然而,他又认为宇宙是永恒不变的,不受时间的限制,而上帝是永恒存在的。
这种矛盾使人们难以理解上帝如何创造一个永恒不变的宇宙。
这些矛盾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思维方式和他对于哲学问题的解释方式。
亚里士多德采用了一种综合的方法来解决哲学问题,他试图将各种不同的思想整合到一个系统中。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可能忽略了一些问题或者没有能够提供清晰的解释。
此外,由于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古希腊时期,他受到了当时科学和哲学的局限性的影响。
因此,一些现代哲学家认为亚里士多德实体论中的矛盾和问题是由于他的时代背景和思维方式所导致的。
总结起来,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存在着个体与普遍概念、形式与物质、宇宙与上帝以及存在与本质之间的一些矛盾。
第五节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第五节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I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322年)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举世公认的历史上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求学、游学与办学,构成了他单纯而平凡的履历,热爱智慧并播散知识,贯穿着他伟大辉煌的一生。
亚里士多德出生在爱琴海北岸色雷斯的斯塔吉拉城,一生经历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主要在马其顿和雅典度过。
公元前384-368年为成长和启蒙时期,由于其父担任马其顿王阿明塔斯二世的御医,故少年时代在宫廷中度过,受到了良好的早期教育。
公元前367-348年为求学和研究时期。
公元前367年,17岁的亚里士多德离开马其顿到雅典求学,进入了著名的柏拉图学园(这时的柏拉图已有60高龄,正处在对理念论的反思时期),潜心学习与研究长达20年之久。
公元前348-335年为游历和为师时期。
柏拉图去世后,亚里士多德由于多种原因离开了雅典,回到马其顿,然后前往小亚细亚一带游学考察,撰写著作,后受聘重返马其顿宫廷,任年仅13岁的王子亚历山大的教师。
公元前335-323年为办学和著述时期。
亚历山大继位一年后,亚里士多德离开马其顿到雅典办学,选址于城东北郊的吕克昂(L ukeio),该学园被后人称为吕克昂学园。
由于他习惯于同学生边散步边讨论问题,人们又把他创立的学派叫做“漫步学派”(Peripatetikoi)。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突然病逝,雅典随即成为反马其顿运动的中心,亚里士多德因为与马其顿王朝的特殊关系而受到威胁,为免蹈苏格拉底的覆辙,不使雅典人对哲学犯第二次罪,他逃亡优卑亚岛避难,第二年病逝,享年63岁。
亚里士多德聪慧勤奋,博学多才,专心治学,著述宏丰。
据说他的全部著作多达1000多卷,留传下来的有47篇(只占全部著作的1/5,且不包括一些残篇),内容广泛,涉及逻辑学、自然学、生物学、天文学、心理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语言学和文学等学科,几乎覆盖了当时所有的知识领域。
中文译本的《亚里士多德全集》共计10卷,300余万字。
浅谈亚里士多德实体与属性二分下的芝诺悖论
浅谈亚里士多德实体与属性二分下的芝诺悖论浅谈亚里士多德实体与属性二分下的芝诺悖论浅谈亚里士多德实体与属性二分下的芝诺悖论内容简介:一、导言哲学有两种功效: 诊断和治疗。
主要集中在对问题本身的诊断。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把哲学比喻为梯子,我们不应仅仅执迷于梯子上有什么,而应更加关注会有多少种梯子,因为不同的梯子可能会通向不同的方向。
通常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一、导言哲学有两种功效: 诊断和治疗。
主要集中在对问题本身的诊断。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把哲学比喻为梯子,我们不应仅仅执迷于梯子上有什么,而应更加关注会有多少种梯子,因为不同的梯子可能会通向不同的方向。
通常的解读下,哲学史是对柏拉图问题的回答,进一步讲,也可以认为是对巴门尼德问题的回答,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如果把解决巴门尼德问题看作对真的追求,那么对芝诺问题的消解就可以看作对假的消除。
既然哲学史可以解读为对真的追求,那么同样也可以解读为对假的消除,即哲学史既可以理解成是努力追求巴门尼德的真,亦可以理解成是在努力消解芝诺问题。
二、实体与属性: 芝诺悖论的多层结构1. 按照胡吉特理论对芝诺悖论的结构分层数量悖论。
密度悖论: 如果有多,他们必须与自身一样多,既不更多也不更少。
但是如果他们和自身一样多,他们则是被限制的。
如果他们是多,多这样的事物是不被限制的。
因为在多的事物之间总是有其它的事物,并且在这些事物之间还有另一些事物,因此多这样的事物是不被限制的。
有限量悖论: 如果把其他存在的事物增加于它,这不会使其变大。
因为如果它没有体量并且被增加,它在体量上也不可能增加。
因此立即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被增加的是无。
但是如果它被减少时其他事物并没有变小,它被增加时其他事物没有增加,那么显然被增加或减少的事物是无。
但是如果它存在,每一个事物必须有一些体量和厚度,它的一部分必定与其他部分是不同的部分。
同样的推理适用于在前面的部分。
对于这部分,其自身有体量,所以其中也有在前的部分。
亚里士多德式的三段论
亚里士多德式的三段论
亚里士多德式的三段论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逻辑学中提出的一种推理形式,它包括三个命题,分别是主题命题、谓词命题和中间命题。
这三个命题的关系构成了一种推理结构,被称为三段论。
三段论的形式如下:
1.主题命题(Major Premise):描述一个广泛的范围,通常是一
个普遍的命题。
例如:所有人都是会死的。
2.中间命题(Minor Premise):描述一个特殊情况,通常是一个
个别的命题。
例如:苏格拉底是一个人。
3.谓词命题(Conclusion):是一个由主题命题和中间命题推导
出的结论,通常是一个特殊的命题。
例如:因此,苏格拉底会死。
这个三段论的结构可以形式化地表示为:
•所有A都是B(主题命题)
•C是A(中间命题)
•因此,C是B(谓词命题)
在这个例子中,A是人,B是会死的,C是苏格拉底。
三段论是一种基本的逻辑结构,被广泛应用于推理和论证中。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分析前、后篇》中详细讨论了这个逻辑结构,并认为它是一种
有效的思维工具。
从“实体论”到“关系论”——兼谈“关系研究”的认识论原则
从“实体论”到“关系论”——兼谈“关系研究”的认识论原则刘军;杨辉【摘要】近百年来,学术思潮正在由实体论走向关系论.实体论有两种观念即自一动观和互一动观,其基础是要素一集合观,该观念未能“真实地”描述现实世界;关系论来源于“交一互观”.关系论坚持交一互作用、过程优先、关系视角、去物化以及涌现性五个原则,其意义在于接弃实体论的思维方式,揭示“世界就是动态的关系网”.关系层次的划分以及深层“潜蕴性关系”的把握,是关系研究的关键所在.【期刊名称】《北方论丛》【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6页(P129-134)【关键词】关系;整体论;关系论;潜蕴联系【作者】刘军;杨辉【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16进入20世纪,为摆脱“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困境,西方学术界出现了一种新的转向,即从实体论(substantialism)走向关系论(relationalism)[1]。
学者们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个体—整体”、“物质—精神”、“主观—客观”、“结构—能动”这类二元对立问题,而是如何走出实体论,走向关系论。
不过,实体论的思维方式仍然左右着学术研究的范式。
较早探讨关系论的学者杜威和班特利指出,在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时,历史上出现过三种“行动”(action)观,即自—动观(self-action)、互—动观(inter-action)和交—互观(trans-action)[2],这三种观念一直沿袭至今。
自—动观认为,事物依据自身的力量来行动,这种观念在古希腊的哲学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即便在当代依然可见。
互—动观认为,事物在因果关联中相互作用,相互制衡。
交—互观认为,在探讨行动的各个维度和过程时,可利用描述系统和命名系统,而不将行动归结为“要素”或其他被假定独立存在的“实体”、“本质”或“实在”等。
艾莫拜尔将自—动观和互—动观看成是实体论观念的两种变体,将交—互观视为关系论[3]。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和形而上学-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和形而上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他对实体哲学和形而上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实体哲学被视为基础,并成为形而上学研究的核心领域。
实体哲学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探究存在的本质和属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现实世界中的事物都是一种具体的实体,包括人类、动物、植物、物体等。
这些实体拥有各自的本质和属性,而亚里士多德试图通过实体哲学来揭示它们的根本特征。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体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和层次。
他提出了十个最基本的种类,包括有机体、无机体、动物、人类等。
每个种类都有其特定的属性和本质,它们在存在形式和特征上有所区别。
通过对实体的分类和区分,亚里士多德试图理解它们的本质差异和共同点。
实体的本质和存在也是亚里士多德实体哲学的重要概念。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的本质是指它们独特的特性和性质,而存在则是指它们真实存在于世界中的状态。
他认为,实体的存在是基于其本质的存在,本质是实体存在的必要条件。
形而上学是哲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探讨超越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原理。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形而上学与实体哲学紧密相关。
形而上学研究的是存在的本体和本质,而实体哲学则研究具体实体的本质和属性。
在实践中,亚里士多德将形而上学作为实体哲学的重要工具,通过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来深化对实体本质和存在的认识。
总而言之,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和形而上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探究存在和本质的思想和方法。
通过对实体的分类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属性。
形而上学的研究则使我们超越物质世界,探讨存在的本体和原理。
亚里士多德的这些思想和方法对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存在的意义有着深远的启示和价值。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讨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和形而上学。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并对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和形而上学进行简要介绍。
论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
论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当我们回溯西方哲学史,会发现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在法学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的思想涵盖了自然法、实定法以及法律的目的等诸多方面,对于后世的法律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进行详细的探讨。
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主要法律的性质、目的以及分类等问题。
他认为,法律的本质在于其具有普遍性、一般性和客观性,是“自由的体现”。
他还强调了法律与道德、政治等领域的紧密。
在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中,国家是法律存在的前提。
他认为,国家的存在是法律制定的基本条件,因为只有在国家出现后,人们才能制定并遵守共同的规章制度。
他还强调了法律在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
在他看来,法律能够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避免社会冲突,从而达到维护社会和谐的目的。
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人类理性的体现。
他认为,人类具有理性和智慧,而法律正是由这些理性和智慧所创造出来的。
法律的制定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斟酌,以确保其符合人类理性和道德标准。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我们不妨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为例。
例如,在酒后驾驶案件中,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认为酒后驾驶行为违法,因为这种行为不仅有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而且还违反了人类普遍认可的道德标准。
再比如伤害案件,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认为伤害他人是不道德的行为,因此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而在偷窃案件中,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认为偷窃行为违反了公正和平等原则,因此应该受到法律的惩罚。
对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进行探讨和评价,我们发现其对西方社会的影响深远。
他的思想奠定了西方传统法律理念的基础,影响了后来的许多法律思想和制度的构建。
我们也要看到,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他对国家作用的过分强调可能忽视了其他社会力量的重要性。
总体而言,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他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评价法律的重要视角,也为我们完善和发展法律制度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斯宾诺莎“实体”概念在哲学史上的来历
斯宾诺莎“实体”概念在哲学史上的来历[摘要]本文将斯宾诺莎“实体”概念作为出发点,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追溯了斯宾诺莎“实体”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的来历,及与一些哲学家的“实体” 概念的进行了对比,以及他们对斯宾诺莎“实体”概念的影响,从而揭示出斯宾诺莎的“实体”概念的真正含义。
关键词]斯宾诺莎实体来历斯宾诺莎是17世纪欧洲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深刻,蕴意深远,在近代哲学史上有很大的影响和地位。
“实体”概念是斯宾诺莎哲学的最重要概念,在斯宾诺莎哲学中处于核心地位。
他把“实体”称为“神”或“自然”,并把实体规定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
”[1]实体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属性是其本质,而样式只是个别观念和个别事物,本身没有真实性的存在。
当然,斯宾诺莎的“实体”概念并不只是他本人的天才创见,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实体”概念在哲学史上是有来历的。
一、亚里士多德的“实体”与斯宾诺莎的“实体”亚里士多德“实体”与斯宾诺莎“实体”的联系在于,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作为实体的“这个”实际上就是斯宾诺莎哲学的样式。
但二者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区别为:一是亚里士多德是多元实体观,无论他主张实体是个体,还是主张实体是普遍物(类或共相),他的实体都是多个。
斯宾诺莎是一元实体观,他的“实体”是唯一的;二是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要么是个别物,要么是普遍物(类或共相)。
而斯宾诺莎的“实体”既不是个体,也不是种、类这样的普遍物。
它是单个的、唯一的,是带有神秘性的客观的绝对的精神实体。
下面我们就要谈到斯宾诺莎的“实体”概念同神秘主义哲学的关系。
二、普罗提诺的“太一”说与斯宾诺莎“实体”概念新柏拉图主义是罗马帝国时期的一种神秘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是公元3世纪的普罗提诺(plotinus)。
神秘主义是新柏拉图主义的一大特征,这一特征典型地体现在普罗提诺的“太一”说上。
普罗提诺认为,存在者都是产生出来的,这个产生者就是“太一”,“太一”作为产生一切存在的产生者,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绝对的“一” 。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论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论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被誉为古希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在政治学方面的贡献也无可置疑。
他的政体论对于我们理解不同政体类型、探讨政治组织和治理方式,乃至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本文中,我将重点探讨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论,并分享一些关于这一概念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政体的定义和分类亚里士多德将政体定义为由一群人统治一个国家的方式和制度。
在他的政体论中,根据统治者的数量、目标和性质,他将政体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宪政。
1. 君主政体:君主政体是指由一位统治者(君主)领导的政府形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君主政体可以是理想的,如果君主是一个有德行、智慧和善意的统治者,他将追求国家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个人的私利。
然而,如果君主缺乏德行,君主政体就容易变成暴政。
2. 贵族政体:贵族政体是由一小部分富有和有教养的人组成的政府形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贵族政体的统治者是有德行且关心整个国家的人,那么这种政体将是一种优越的形式。
然而,如果贵族只关注自己的私利,贵族政体就会变得不公平。
3. 宪政:宪政是由广大公民参与政府运作的政体形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宪政是最理想的政体形式,因为它可以确保政府的权力受到制约,不会导致专制或特权。
在这种政体中,公民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并参与政治决策的制定。
二、政体的优缺点亚里士多德对于各种政体形式都进行了详细的评估,他指出了每种政体的优点和缺点。
在他看来,君主政体的优点是效率和一致性,因为决策可以迅速实施。
而贵族政体的优点是富有智慧和经验的统治者可以更好地管理国家。
至于宪政,亚里士多德认为其优点在于公民可以参与政治决策,确保政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然而,君主政体的缺点在于君主可能滥用权力,导致暴政;贵族政体的缺点在于富有的统治者可能过分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广大民众的需求;宪政的缺点在于政治权力分散可能导致决策缓慢,人们难以达成共识。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摘要:“实体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内容,“实体”是他的哲学的核心范畴。
亚里士多德对于“实体范畴“的论述包含有唯物主义的因素,同时也包含有极大的混乱,也存在着错误的观点。
“实体”这个的内容和对它的理解,一直是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剧烈斗争的场所。
为了科学地了解哲学史上两条路线的斗争,站在辩证唯物主叉立场,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代表作《形而上学》中。
“实体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内容,“实体”是他的哲学的核心范畴,可以说。
亚里士多德哲学主要就是论“实体”的理论。
在亚里士多德着作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实体”理论,无论是它的正确方面还是错误方面,对以后的哲学家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实体”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原意是世界万物的基础或支撑物。
早在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初期就提出来了,但对于这个范畴第一次作系统和深刻地研究和探讨的则是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他那个时代的哲学和科学的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他的“实体”范畴的提出,实质上是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的探索。
从对实体数目的了解来看,有的哲学家主张“实体”是一个,有的哲学家主张有几个,有的哲学家则认为“实体”数目无限。
从对“实体”的性质和内容的了解来看,主要分成两派,一派称“实体”为“单纯物”,例如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等哲学家就是如此,他们认为实体就是水、气、火等。
一派称“实体”为一般概念,例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实体就是“数”或“点”“线…面”。
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前人在“实体”范畴上的观点,提出自己关干“实体”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体”首先一个涵义就是形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原始东西。
“实体”是个别具体的事物,如某一个人或某匹马等。
他把个别具体事物称为“第一实体”。
“第一实体”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如果没有“第一实体”存在就不可能有其他东西存在。
读书整理: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
读书整理: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s/blog_514aaed001008uzs.html(2006-03-11 22:40:00)转载▼标签:分类:阅读过去※读的书亚里士多德范畴{由随堂讲义参考资料整理而成,有待修改,请勿转载}[1]形而上学:对所有事物进行的研究;研究的最终目标是神,形而上学思辨的最高境界是思考神或像神那样思考。
形而上学的首要研究对象:being关于being的研究:就某物自身去询问“是”是什么,就“作为是的是(being qua being)”展开的研究。
目的是理解事物本身是什么。
具体两种研究__/ 范畴理论:逻辑的/概念上的分析;为当代形而上学研究提供基本框架。
\ 神学(theology):从事物的解释性原则展开。
=>在神学意义上理解形而上学,则形而上学是寻求智慧的学问,即为第一哲学。
神学——原因(cause):用来解释事物的东西;不同于现代哲学中所说的因果关系(causation)。
四因说:质料因(material cause)、形式因(formal cause)、动力因(efficient cause)、终极因(final cause)。
神:最高的原因,不动的推动者,最高的目的,所有事物的原因。
/ 亚里士多德神学:所研究的神是理性思辨的一种预设。
\ 亚`之后的神学:对信仰的超验对象进行的研究。
[2]being,是——1.等同(identity):being前后的词都代表对象。
eg. 2 plus 2 is 4.= 4 is 2 plus2.2.述谓(predication):being所引导的部分对主语所表示的对象有所描述(description);主语和谓语的功能不同__/ 主语:指称作用,代表一个对象\__ 功能不对称,不能互换。
eg. The rose is red.≠Red is the rose.\ 谓语:描述作用,描述这个对象/范畴理论建立在being的述谓意义上,通过范畴划分来分析being的意义。
西方哲学中的实体观念
浅析西方哲学中的实体观念摘要:实体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
在以后的哲学发展中,对其的界定就不是亚氏的一家之言独行天下了。
斯宾诺莎,笛卡尔、康德等就实体这一哲学中的中心概念表达了自己不同的观点。
尽管哲学家们在各自的哲学体系里由于用不同的基础去构建世界图景而导致实体的内涵与意义有很大的差别,但根本上是本体论问题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实体;演变;意义希腊在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贡献就是孕育并发展了哲学,西方哲学体系里这样或那样的理论、观点都可在希腊哲学里找到其根源。
新康德主义者,弗莱堡学派的代表人物文德尔班说“希腊哲学的根本问题,也就是探求世界的终极本原问题。
”[1]具体说来是古希腊唯物哲学家认为世界是由某一种或几种物质构成的;以理念论为代表的唯心论哲学家则认为精神性的一般本质是世界的本原。
在探讨这一问题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实体观念。
一、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观念亚里士多德完成了从神话语言到形而上学语言的转变,这在西方称为斯塔盖拉事件。
作为形而上学主要对象的实体,自然是这次事件的主角。
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对实体这一观念作了详细的阐述:“实体,就其最真正的、第一性的、最确切的意义而言,乃是那既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的东西,例如某一个个别的人或某匹马”。
[2]这就是第一实体,它自身是主体与基质。
“第一实体之所以最正当地被称为第一性实体,是因为它们乃是其它所有其它东西的基础和主体”[3]。
“还有那些作为种而包含着属的东西也被称为实体。
”[4]这就是第二实体,第二实体是第一实体的“种”或“属”。
总结他对实体的这个定义,我们发现他实际认为存在两种实体。
第一种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个别事物,第二种实体是个别事物之所以为个别事物的原因,也就是柏拉图所谓的共相。
在《形而上学》中,他对实体又作了解释。
他把实体分为四种,第一种是简单的物体,如水、火等;第二种是内在于那些不表达主体的东西中,如灵魂对于动物;第三种是内在于事物之中,限制他们并使它们成为个体,部分消灭整体便随之消灭,如面相对于体;第四种是本质,即也是每个事物的实体。
西方哲学史·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三)
西方哲学史·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三)二、本原-原因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以自然哲学为基础,从对本原和原因的讨论开始的。
这方面的思想主要集中在《物理学》中,《形而上学》也有所论及。
既然我们的事业是为了获知,而获知就是要认识事物的是什么和为什么,所以首要的工作就是确定本原和原因的问题,即事物的本原和原因是什么以及有那些。
本原和原因所谓本原,指事物“存在、生成和认识由之开始之点”。
[7]由于事物的生成不能无中生有,因而总有某物作为基础存在着,从它生出生成之物,所以这个基础应是本原,亚里士多德亦称之为“载体”。
载体只是生成的基础,不是生成的东西。
生成物之所以为生成物,它之所以是此物而不是彼物,关键在其形式。
可见,形式亦应是本原。
“因此很明显,如果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原因和本原,并且每一自然物从一开始就不是由于偶然而是由于本性自身而存在和生成的,那么,万事万物就都是由于载体和形式而生成的。
”[8]如此说来,事物的本原应是两个,一为载体,一为形式。
但是,形式有一个具有和短缺的对立问题,短缺就是不具有形式或具有另一种形式。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本原也可以说是三个,即载体、形式和短缺。
原因比本原复杂得多。
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原因”,意指一切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全部根据和条件,他详细区分了各种不同的原因。
概括地讲,从纵的方面看,原因可分为本因、偶因和自发因三类;从横的方面看,可分为先因和后因、普遍因和特殊因、固有因和偶有因、实现因和潜能因、远因和近因五种。
他还把特殊因和偶然因取出来,加上它们的属,组合成六种用法,用以说明原因的复杂多样性:特殊因、特殊因的属、偶然因、偶然因的属、特殊因加偶然因、特殊因的属加偶然因的属。
这六种用法都或者是潜能的或者是实现的,因此可以进一步分为十二种。
在亚里士多德的原因论系统中,他论述最多也是最重要的是四因说和潜能与实现说。
四因说亚里士多德概括总结了以往哲学家们关于原因的思想,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种缺一不可的根本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所为因。
亚里士多德的美德思想及其解读
亚里士多德的美德思想及其解读作者:邢文嫁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邢文婷(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7100)摘要: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生活在古希腊文明由鼎盛走向衰弱的年代。
但是,富足、安逸的家庭生活使他能够沉醉于哲学型、研究型、学院式的研究中,他把哲学当作好奇心与闲暇的产物。
他是西方思想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和影响深远的大师,他为道德的合理性提供论证,他是东西方伦理思想的奠基人和开创者。
他一生著作等身,涉猎哲学、逻辑学、政治学等多项学科,被后世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他创立伦理学,被誉为“伦理学之父”。
柏拉图伦理学中的内在矛盾,促使亚里士多德开始转向现实世界,为自己的理论寻找落脚点。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美德;道德中图分类号:B502.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024-04一、人性问题的起源在苏格拉底以前,古希腊哲学家们把宇宙的起源和本质问题作为哲学关注的中心问题,后人也将这一时期称为自然哲学或宇宙哲学。
从希腊的神话传说中解脱出来的希腊人,惊异并质朴地对星空和大地进行着思考。
古希腊的先哲们在讲解宇宙万物的构成时,往往将“气”、“火”、“数”等元素作为其最基本构成,并把“天事”和“人事”看作一回事,而人的问题无形之中也被纳入到宇宙思考之中。
比如,德谟克利特认为,一切事物是由原子构成,宇宙万物都可以还原为实体化的、不可分的原子。
恩培多克勒则提出了“四根说”,他认为宇宙是由土、火、水、气四种元素构成,更用“斗争”和“友爱”对宇宙万物的此消彼长进行解释、说明。
而关于人的问题,伟大的希腊先哲期望能够从世界本源的解释出发,对生命、人之类的物质现象给出合理性说明;泰勒斯将灵魂视为具有生命力与活力的事物;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毕达哥拉斯与恩培多克勒则秉持“灵魂和谐”、“灵魂不死”的观点,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德谟克利特则主张灵魂是一种由球形原子组成的、类似火与热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其实是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大家伙儿都知道,亚里士多德可是一位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他的思想可谓是影响深远啊。
说到本体,听起来可能有点复杂,其实就是在探讨“什么是存在”的问题。
比如说,咱们身边的一切,无论是这张桌子,还是那只猫,或者是你我他,都是有其存在的。
但是,这些存在的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亚里士多德就给我们带来了他的见解。
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的东西可以分成“实体”和“属性”。
实体就像是咱们生活中的主角,比如人、动物、植物,都是有独立存在的。
而属性呢,像是颜色、大小这些东西,就是附加在实体上的,就像给主角穿上各种各样的衣服。
就拿一只猫来说,它本身就是实体,白色的毛发、长长的尾巴就是属性,没这些属性,猫还会是猫吗?所以说,实体和属性之间的关系就像是鱼和水,分不开又密不可分。
再说说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这可真是个经典。
他把事物的存在原因分成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就是说,这个东西是由什么构成的,比如一块木头做成的桌子,木头就是质料因。
第二种是“形式因”,这就有点像设计图纸,决定了事物的形状和结构。
第三种是“动力因”,这个说的是造成变化的原因,比如你用手推动桌子,它就会移动,这个手的动作就是动力因。
最后一个是“目的因”,就是这东西存在的目的,桌子嘛,就是为了放东西和吃饭的。
想想看,如果没有这四个因,东西怎么会存在呢?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亚里士多德的这些观点到底有什么用呢?了解这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
比如说,咱们在生活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了解本体和实体的概念,可以让我们更理智地分析事情。
举个例子,如果你在超市看到一件打折的商品,你就可以思考它的本质是什么,质量怎么样,是否值得买。
这样一来,咱们就不会随便被打折的价格吸引,而是理性消费。
还有一点,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的就是“实质”。
他认为,实质是某个东西的本质特征,换句话说,就是那东西最核心的部分。
比如说,一辆车的实质是什么?是它能载人、能行驶的功能。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亚⾥⼠多德的实体论亚⾥⼠多德是古希腊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创⽴的“哲学实体论”闪耀着⼈类哲学精神的璀璨光芒,对哲学的发展具有重⼤的意义和影响。
学习和掌握亚⾥⼠多德的“实体论”,继承“实体论”蕴含的精神财富和理论成果,克服“实体论”存在的理论缺陷,对哲学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实体论”的简要内容。
亚⾥⼠多德的“实体论”包含“实体”和“本体”两⽅⾯的内容。
实体论也被⼤家称为本体论。
亚⾥⼠多德在《⼯具论》表述的“实体论”内容:1、⼀个专⽤名词所指的对象就是“实体”,⽽⼀个形容词或类名词(通⽤名词)所指的对象就是“共相”。
例如“太阳”、“⽉亮”、“法国”、“拿破仑”这些专⽤名词所指的对象都是唯⼀的,不能适⽤于其它更多对象的“实体”;“狗”、“猫”、“⼈”这些通⽤名词或类名词所指的对象都是能够适⽤于众多对象的“共相”。
“共相”问题就是要探讨类名词所指对象的意义,以及象“⽩”、“硬”、“圆”等形容词所指对象的意义。
2、表⽰实体的词语同表⽰“共相”的词语,在判断语句中具有不同的位置,具有不同的语法功能。
在⽤系动词“是”连接两个词项的主谓判断语句中,表⽰“实体“的词语(专⽤名词)总是处在主语的位置,是被判断或述说的对象或主词,表⽰‘共相’的词语(类名词或形容词)总是处在谓语的位置,是述说主体的宾词。
“共相”⼀词在我的意思是指具有可以述说许多个主体的这样⼀种性能的东西,“个体”⼀词在我的意思是指不具有述说许多个主体这种性能的东西。
3、“实体有第⼀实体、第⼆实体之分”。
第⼀实体是指客观存在的“个体”事物,例如某⼀个具体的⼈,这棵松树、那个平房等等,第⼆实体则是指“第⼀实体”的属或种,例如“⼈”、“动物”就是指“个体”事物所从属的属或种。
“第⼀实体是其它⼀切东西的基础,⽽其它⼀切东西或者是被⽤来述说第⼀实体,或者是存在于第⼀实体⾥⾯”,“如果没有第⼀实体存在,那就不可能有其它东西存在”。
“在第⼆实体中,越接近第⼀实体其实体性就越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而是通过偶性来说明。正如一个人可能有教养, 可能没有教养,这些东西可有可无是偶然属性。如 果说“你是人”情况就不同了。因为不能说.你可以 是人.也可以不是人。如果你不是人那就不能作为
你而存在了。所以“人”对于一个具体的人——张三、
李四.就是它的本质。实体的本质和实体的固有属 性联系在一起的。如凹鼻对于人来说是本质属性而 “白”对于人来说是偶然属性。 是者是真理认识的对象。亚氏认为.质料不能给 我们提供知识。只有形式才给我们提供知识。由于 形式的层次不一样.提供的知识也不一样。在日常 生活中获得的经验为个别知识.实用技术为较普通 的知识,作为寻找事物最终原因的第一哲学形成的 知识是普遍的真理。作为普遍真理的知识它研究的 不是各别事物的特点和性质.而是同类事物的特点 和性质,它研究的对象不是个别事物,而是包含一 切事物的共同东西的是者。所以是者既是哲学认识 的对象,也是真理认识的对象。 总之,亚氏的实体和是者的关系是很复杂的,他 一方面超越古希腊自然哲学中把哲学研究的对象 停留在具体事物上。另一方面又反对柏拉图的“理 念型相”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所以它借助于实 体这个环节来建立形而上学以及它的研究对象是 者。无疑是哲学中的一大进步。
2004年6月 第19卷第3期
成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XianyangTeachers’College
Jun2004 V01.19 No 3
试论亚里士多德“三实体"及与是者的关系
贺炳团
f咸阳师范学院政法系.陕西成阳712000)
摘要:从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对“三实体”进行分析考察,说明亚里士多德建立“三 妾体”的目的所在。实体不是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是是者.是者是在实 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关键词:第一实体;第二实体;最高实体;是者 中图分类号:B502.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914(2004)03.0022.03 作谓词。如“苏格拉底是人”,“苏格拉底”只能作为主 词.“人”是表述苏格拉底的是谓词,不能把这个判断 颠倒“人是苏格拉底”。一般来说,凡是个别的.特殊 的东西只能作为逻辑的主词.凡是能够用来表述主 词的东西,必然都是普遍一般的东西。 亚氏在建立第一实体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二实 体。虽然,第一实体是最根本的东西,是决定其他一 切的东西,而第二实体(种和属)是一般的普遍的东 西。从实体的层次上说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是有差 异的,但它们都是实体.有其共同性。这是因为第一 实体只所以称为第一实体。由于它们是其他东西的 基础、基质。如具体的马是生命所依托的东西。具体 的桌子是长,宽,高所依托的东西,没有具体的实体, 属性也就不存在了。同样作为种和属的人和马也可 以成为实体,因为有一般人和马的属性.必然依托在 第二实体上,如。人是有理性的”。没有第二实体。一 般的属性也不存在了。从认识论角度看,理性灵魂 认识的对象是在可感形式基础上的可知形式.是通 过想象对个别可感形式加以比较,归类.把相似的可 感形式想象为一个印象。这样就可以产生出理性的 概念。理智是理性灵魂的特殊功能、活动和内容,是 人类灵魂除去动物灵魂所执行的那些功能之后所 剩余的核心要素,它不是像感性灵魂是被动的,受外 部事物的作用,理智是有很大的能动性.可以随心所 欲地想象、理解和判断。从逻辑角度看,第二实体即 可以作为主词也可以作谓词。比较。“人是会死的”和 “苏格拉底是人”,“人”是第一个判断的主词和第二 个判断的谓词。在所有的谓词中.只有“属”和“种”,
712000・China)
Ab—l●矗:Three-substance is analyzed and reviewed.from the perspective ofontology,epistemology and logic
万 方数据
威阳师范学院学报
第19卷
识。当然理性知识不单单通过看能够实现.还要借 助于理智。理智是人类特有的自由的一种认识能 力。实质上就是归纳抽象能力。在具体的诸多现实 的事物中.寻找共性的,一般的东西和事物的根本 原因。进行抽象形成的智慧。“智慧是有关某些原则 与原因的知识”Ⅲ。是者具有实体意义。是者的哲学 意义是实体。而实体的每一种意义都可以通过对系 词“是”的逻辑功能的分析而达到的。是者的中心意 义是实体.亚氏紧紧的抓住系词“是”联结主词和谓 词的用法,揭示是者的实体意义。按照它的逻辑划 分,主词和谓词分属两类不同的逻辑范畴:主词所 属范畴是实体,谓词所属的范畴是属性。范畴在数 量共有十个,除“实体”之外.其他的九个分别是实体 的“数量”、。性质”、“关系~位置”、“时问”、“状态”、 “活动”、“受动”等。只有实体可以充当主词.其他九 个范畴都是用来表述主词的谓词。实体和属性的范 畴的地位和作用不一样。在时间上.实体是在先的 东西,属性是在后的东西。定义优先指实体是本质, 而属性是偶性。认识上优先指认识是者的过程首先 是指出它是某一个东西。然后进一步认识这个东西 是什么属性。亚氏认为事物多样性的属性都因围绕 着实体这个中心才有意义。就实体和属性的关系而 言,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不依赖于其它东西而存在: 属性必须依赖于实体而存在。 是者是实体的本质。亚氏认为质料并不是第一 位的实体。种和属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只有本 质才是真正的实体。他认为。一个事物的本质。是由 它的本性决定的.但什么是本性呢?他也没有直接回
●考文献:
【1】重王士多德.形而上学【M1.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56.
On the Relationship
bolw湖Afistoflo)8 Tbrcc-subsmncc and Quintcss蛐cc
He Bing-man
ShamLxi
(TheDClⅪttmcntofPoliticsandLaw,XknyangTcachcrs'C.ollcgc,Xianysng
收稿El期:2004-03—24
作者筒介:贺炳团(1960-),,11.使西省靖进善八.成阳师范学院政渣拳讲师。
万 方数据
第3期
贺炳州:试论咂里士多德“三实体”及与是者的关系
-23
才能说明第一实体是什么。只有当我们说明苏格拉 底是人是动物时.我们才说明苏格拉底是什么东 西,如果我们用别的属性来说明他,比如苏格拉底 是白的,他在跑着,坐着等等,并不能说明苏格拉底 是什么。尽管类概念是通过理智想象归纳形成的, 一旦类概念产生之后,就具有独立性。不能把具体 概念和类概念等同起来,这主要是亚氏通过形式逻 辑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不一样做出的区别.如“人”并 不存在于张三、李四之中,动物也不存在于具体的 马、牛之中。所以第二实体是存在的。 最高实体的提出,亚氏主要通过推论来完成的. 从低级的质料推出高级质料的存在;从具体实体不 完满的形式推出最完满的形式:从具体实体变化的 动力推出最终的动力;从现实的目的推出最终的目 的.最后推出理性神的存在。 从低级质料推出高级质料的存在。在《物理学》 中,亚氏认为,地界内的事物是由气、火、水、土四种 元素构成的,四种元素朝向或偏离自己的自然位置 移动是直线运动。因此,它们所构成的事物按照本 性做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是断续的、暂时的.这些事 物也是可朽的。天界的物体是由第五种元素“以太” 构成的,以太傲圆周运动。因此。天界以及由以太构 成的天体都是球形,天体的运动是连续的,永恒的, 天体是不朽的。 从具体实体的不完满形式推出最完满的形式。 事物的质料因,只能是组成事物的因素,事物所以 成为这个事物,并不是由干它们的质料因。而是由 形式因决定的。一般来说.形式因和质料因是不能 达分离的,形式存在于质料当中。但另一方面.形式 和质料是不同的.形式决定事物性质,形式也可能 离开质料而独立存在。同时形式也有一个层次问 题,低级的事物是由低级的质料和形式构成的。较 高级的事物由较高级的形式和质料构成的。通过这 样的推论,形式之上还有形式。一直到最高的无质 料的形式.也是最完美的形式。 从具体事物变化的动力推出最终的动力。运动 是连续的,时闻也是连续的;时闻和运动或者是相 同的东西,或者时间是运动的属性。在所有的运动 中,只有位置的运动是连续的,而在位置的运动中, 只有圆周运动才是永恒的,无限的连续运动,可以 不停地运动下去。永恒的本体必然具有这样一种原 则,它的本质恰恰就是现实性。这样的本体就不带 任何质料的本体.有质料就有潜能还需要其他的动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开头就说:“求知是人 类的本性”。Iq人们不仅有认识世界的欲望。而且也有 认识世界的能力.怎样认识世界以及认识世界的什 么,成了亚里士多德必须解决的问题。认识世界要 通过实体来认识,他把实体划分为第一实体,第二 实体,最高实体。他认为真实的知识只能是关于原 因的知识,特别是关于终极原因的知识,在总结前 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因说”即质料因,形 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实体是人们认识对象。没有实体就没有认识的 来源。由于人类认识的本性和能力有层次之分.如 感性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认识的实体也应有不同 的层次,第一实体,第=实体和最高实体,本文主要 从实体的建立以及实体和是者荚系作一论述。 第一实体是由质料和形式构成的。从本体论来 看.它是最真实的,第一位的存在。他批判了柏拉图 的理念论,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独立存在的.具体 事物只有分有理念才能产生。在具体的房子之外. 有更真实的理念房子的存在.在具体马之外.有更 真实的理念马的存在。亚里土多德认为.只有现实 的,具体的事物存在.没有在事物之外的理念存在。 在认识论上,亚氏主张“同类相知说”。由质料和形式 构成的可感物体作用感官.感官本身也是一个由质 料和形式构成的可感物。它的质料是身体的一部 分.它的形式是一种感觉活动。人们在认识事物时, 不是认识质料而是认识可感形式,比如,蜡块接受 图章的印迹.而不是接受构成图章的质料铜或金。 从逻辑上讲.第一实体只能作为逻辑的主词而不能
力才能变为现实。要能成为永恒运动的本体.必须 是这样完全现实的本体。永恒的本体必须是完全现 实的,不带有任何质料的本体,它才能成为永恒运 动的原因。 从现实目的推出最终的目的。现实的事物都在 追求一定的目的,自然绝不会做无用的事情.当然 亚氏并不认为自然像人那样只有意识地选择自己 的目的,更不认为自然满足人的目的。他所谓的目 的不过是事物实现自己的本性的自然倾向。这种自 然倾向在实现过程中,遇到障碍,阻止其发展不能 达到预期的目的,那么要使事物的目的真正达到. 必然有一个最终目的起作用,使事物达以实现。 从上面的推论中,可以断定一个理性神的存在. 它是一切事物安排者和指挥者,是最高的绝对的独 立存在的实体,善就是理性就是神。理性和理性安 排的秩序相比,当然理性高于所安排的秩序:秩序 依赖于理性,而不是理性依赖于秩序,所以然它们的秩序是彼此不一 样的。世界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彼此无关的。而是相 互联系的,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而安排的,一切事物 在追求善这一点上是相似的。从逻辑上讲.逻辑的 判断词“是”就是指主词自身。“s是”在希腊文中是 一个完整的句子,表示主词S是自身,没有必要有谓 词,也说明一种存在,作为理性的神来说主词就是 自身。 实体和是者的关系如何。一直是亚氏需要解决 的重要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哲学研究的对象和性 质。他认为第一哲学(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既不是 “自然”,也不是“理念型相”而是“是者”。他说:“有一 门研究是者自身以及出于它的本性的属性科学”。Ⅲ 他认为.是者的范围最广,地位最高。没有一样东西 不属于是者的范围。但其他科学只研究是者的某个 部分或属性,只有第一哲学才研究是者自身和本质 属性。既然亚氏认为,他的哲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理 念型相”就否定了是者是一种独立存在精神东西. 它必然和实体有关系的。 是者是从宴体中直观、归纳、抽象形成的哲学 认识对象,亚氏认为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对事物 的认识主要通过视觉完成的。在看的过程中.不仅 看到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更主要地看到了事物 的联系,看到事物的表层联系就形成经验知识。看 到了事物最深层次的最酱遍的联系就是理性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