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的斜率教学案例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能够求出直线的倾斜角。
2. 掌握直线的斜率公式,能够计算直线的斜率。
3. 能够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
2. 直线的斜率公式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直线的倾斜角的求解。
2. 直线的斜率的计算。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定义、公式和例题。
2. 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直线方程和倾斜角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讲解直线的倾斜角的定义,通过图形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直线的倾斜角。
3. 直线的斜率公式:讲解直线的斜率公式,并通过图形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公式的含义和运用。
4. 例题讲解:给出几个例题,让学生上台板书和讲解,巩固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理解和运用。
5. 课堂练习:给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掌握程度。
7. 作业布置:布置几道有关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巩固。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直线的倾斜角的求解和直线的斜率的计算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这两个方面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例题讲解和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掌握程度。
关注学生在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全面评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八、教学拓展1. 讲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计算直线的倾斜角度数、求解直线的斜率等。
2. 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如与函数、方程等的关系。
九、教学资源1. PPT课件。
2. 直线方程和倾斜角的相关教材和辅导书。
3. 网络资源,如直线斜率的计算器等。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教案标题: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 学习如何计算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3. 掌握直线倾斜角和斜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直线的定义,并提问:你们知道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什么吗?知识讲解:2. 解释直线的倾斜角是指直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介绍如何通过直线上两点的坐标计算倾斜角。
3. 解释直线的斜率是指直线上任意两点之间的纵坐标差与横坐标差的比值,介绍如何通过直线上两点的坐标计算斜率。
示例演练:4. 给出几个直线的示例,引导学生计算每条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5.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斜率和倾斜角对应的直线形态和特点。
应用实践:6.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直线斜率或倾斜角,解决问题。
- 例如: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这辆汽车的倾斜角是多少?- 例如:某校田径场的跑道是直线形状,每个标准跑道的长度是400米,倾斜角是多少?拓展练习:7. 提供一些更复杂的直线问题,要求学生应用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解决问题。
总结回顾:8. 总结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9. 强调直线倾斜角和斜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评估:10. 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检验他们对直线倾斜角和斜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 直尺、量角器等测量工具- 白板或投影仪- 实际问题的案例和练习题教学延伸:-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直线的方程与倾斜角、斜率的关系。
- 引导学生研究曲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教学提示:- 在讲解倾斜角和斜率的计算方法时,使用具体的示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示例演练和应用实践,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 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直线倾斜角和斜率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及说明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及说明教案说明: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斜率计算直线的倾斜角,反之亦然。
教学目标:1.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
2. 掌握计算直线的斜率的方法。
3. 理解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之间的关系。
4. 能运用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一、直线的倾斜角1. 直线的倾斜角的定义。
2. 直线的倾斜角的计算方法。
二、直线的斜率1. 直线的斜率的定义。
2. 直线的斜率的计算方法。
三、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之间的关系1. 斜率与倾斜角的定义及关系。
2. 斜率与倾斜角的计算方法。
四、运用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解决实际问题1. 运用斜率和倾斜角计算直线的长度。
2. 运用斜率和倾斜角计算直线的交点。
五、巩固练习1. 计算给定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
2.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
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 采用讲解法,讲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计算方法。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解决来运用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给定的练习题,检验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题,巩固学生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掌握。
3. 考试:设置有关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考试题目,全面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1. 教学PPT:提供直观的图形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 练习题库:提供丰富的练习题,供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3. 实际问题案例:提供实际问题,供学生解决,运用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
教学步骤:一、直线的倾斜角1. 引入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意义。
2. 讲解直线的倾斜角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计算直线的倾斜角的方法。
精心的教学设计,成就高效的课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学实例与反思
① 斜率的定义. 犽=tanα(α≠90°)(倾斜角为90°的直线斜率不存 在). ② 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犽=tanα(α ≠90°). 追问1:当α=0°时,斜率犽是多少?(犽=tan0°=0) 追问2:当0°<α <90°时,斜率犽 又是什么?为 正还是为负?当倾斜角增加或者减小,斜率随之有什
一、教学内容
本文是以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中“直线的倾斜 角和斜率”展开的教学设计以及深层次的思考.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解析几何的入门课,学习本节课 对后续学习一系列的解析几何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 的作用.笔 者 细 细 研 读 教 材 和 新 课 程 标 准,针 对 本 课 特点而取 其 精 华,总 结 如 下:本 堂 课 从 学 生 已 有 的 直 线知识入 手,通 过 一 系 列 的 问 题 铺 设,让 学 生 经 历 自 我探究直线倾斜角和斜率概念的过程,并通过小组合 作讨论,形成严谨的概念,以及对概念的剖析,调动学 生主动探 究 的 积 极 性,学 会 一 定 的 探 究 方 法,使 学 生 成为研学 的 主 体 者;经 历 当 堂 训 练 和 总 结 延 伸,体 验 倾斜角和斜率的综合应用性,发展学生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究,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培养学生 善 于 倾 听、勤 于 交 流 的 能 力,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感悟数学的魅力,培 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
1.以生活情境为依托,建构新知 这节课创设了高台滑雪系列情境.新课伊始展示 了滑雪赛事的视频,通过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赛道的 惊险刺激,从视觉上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在这 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赛道倾斜程度与其陡峭和平缓之 间的关联,从而观察到视频背后隐藏的本质 ——— 在平 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的倾斜程度该如何反映呢? 2.以自主学习为契机,发展技能 (1)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并回答: 问题1:平面中一条直线绕点犘 旋转,旋转狀(狀≥ 1)周后,它与狓 轴之间的相对位置有几种情形?请试 着画一画,并思考这些直线间有何联系与区别. 问题2:在 现 实 生 活 中,一 般 人 们 都 以 “升 高 量 与 前进量之比”来表示坡度,那么试写出坡度的公式. 问题3:如何用精准的数学语言、数学符号来刻划 直线的倾斜程度? 问题4:思考直线的倾斜角范围是什么,任何直线 都存在倾斜角吗? 问题5:请结合图形观察:是否任一直线都存在斜 率?斜率是正还是负,直线具有怎样的位置? 问题6:在直线犾 上任取两 点犘1(狓1,狔1),犘2(狓2, 狔2)(狓1 ≠狓2),并计算其直线斜率. 问题7:用直线上的两点坐标公式计算斜率时,斜 率与什么有关?与两坐标的顺序相关吗? 是否有限 制条件? 有没有什么特 殊 的 直线? 斜 率 公式 还 能 否 适用?此时的倾斜角多大? (2)各小组合作讨论并展示. 3.以展示交流为驱动,展开探究 探究1:直线倾斜角的定义. (1)借助几何画 板 展 示 直 线 的 倾 斜 角 变 化,并 让 学生观察角度的数值变化,体会角的范围. (2)学生一一展示问题3~5,探究得出其定义与 范围.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能够求出直线的倾斜角。
2. 让学生掌握直线的斜率计算公式,能够计算直线的斜率。
3. 让学生了解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关系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直线的斜率计算公式,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
2. 利用数形结合法,让学生在几何图形中观察和理解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3.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 教学素材:几何图形、实际问题。
3.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平面几何中直线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进入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学习。
2. 讲解直线的倾斜角:介绍直线的倾斜角的定义,讲解如何求直线的倾斜角。
3. 讲解直线的斜率:介绍直线的斜率计算公式,讲解如何计算直线的斜率。
4. 探究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几何图形和实际问题,探究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
5. 巩固知识: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运用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
6. 课堂小结:总结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关系。
7.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是否能够运用关系解决问题。
如有问题,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七、课时安排:本节课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讲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第二课时讲解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和巩固知识。
八、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练习题和实际问题解决,评价学生对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掌握程度。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能够求出直线的倾斜角;(2)掌握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能够计算直线的斜率;(3)能够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2)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3)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情境,如倾斜的梯子、斜坡等,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 讲解直线的倾斜角:(1)介绍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即直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大小与直线的斜率之间的关系。
3. 讲解直线的斜率:(1)介绍直线的斜率的概念,即直线的倾斜角的正切值;(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掌握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3)举例说明如何计算直线的斜率。
4. 练习与巩固:布置一些有关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请描述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1)直线y = 2x + 3;(2)直线x = 4。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在课后,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拓展1. 探讨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建筑设计中的斜屋顶、物理学中的倾斜面等。
2. 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几何图形中的作用,如在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中的运用。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及说明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及说明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能够求出直线的倾斜角。
2. 让学生掌握直线的斜率的概念,能够求出直线的斜率。
3. 让学生能够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
2. 直线的斜率的概念。
3.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4. 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方法。
5.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
2. 直线的斜率的概念。
3.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 讲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让学生掌握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定义。
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互动环节: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探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关系。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说明:本教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讲解法、案例分析法和互动教学法,旨在让学生掌握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过程中,观察学生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环节,观察学生对实际问题中直线倾斜角和斜率的应用能力。
3. 课堂互动环节,评估学生对直线倾斜角和斜率关系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课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总结学生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方面的掌握情况。
2.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2.掌握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方法;3.能够应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2.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关系;2.应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1.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直线的倾斜角是指直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用α表示。
直线的斜率是指直线的倾斜程度,用k表示。
2. 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方法(1)已知直线的解析式设直线的解析式为y=kx+b,其中k为斜率,b为截距。
直线的倾斜角可以用斜率k求得,即tanα=k。
直线的斜率可以用解析式求得,即k=(y2-y1)/(x2-x1)。
(2)已知直线上两点坐标设直线上两点坐标为(x1,y1)和(x2,y2)。
直线的倾斜角可以用斜率k求得,即tanα=k=(y2-y1)/(x2-x1)。
直线的斜率可以用解析式求得,即k=(y2-y1)/(x2-x1)。
3. 应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1)求两条直线的夹角设两条直线的斜率分别为k1和k2,则两条直线的夹角为α=|tan(k2-k1)/(1+k1k2)|。
(2)求直线的方程已知直线上一点坐标为(x1,y1)和直线的斜率为k,则直线的解析式为y-y1=k(x-x1)。
(3)求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设直线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x,0),则x=-b/k。
设直线与y轴的交点坐标为(0,b),则b=y1-kx1。
五、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求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方法以及应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互动探究法:通过让学生自己探究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评价1.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掌握程度。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学案例.doc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学案例
古城区一中 和仲凯
一、课题:直线的点斜式方
二、教学任务:
1.利用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探索、感受建立直线点斜式方程的过程。
2.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3.迁移知识,利用直线的几何性质求出直线方程;通过直线方程研究直线的几何性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推导直线点斜式方程。
2.直线点斜式方程的应用。
四、教学基本流程:
提出问题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
五、教学情景设计:
六、几点说明:
1.整个教学过程,给学生充分思考和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2.通过设置“最近发展区”,实现教学目标。
3.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形”与“数”的统一及等价思想方法。
湘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三册 7.2.4直线的斜率_教案设计
直线的斜率【教材分析】直线的斜率是在研究图形的基础上,又一种新的研究图形性质方法——解析法,解析法是以坐标系为桥梁,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通过代数运算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方法是解析几何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本节课体现了这种方法的具体特征,是实现向解析法过渡的最好案例,它为今后如何用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奠定了基础。本节课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基础上探讨了确定直线的另一种方法,即利用直线上一点和倾斜角能确定一条直线,并利用代数方法表示了确定直线几何要素——倾斜角和斜率,然后进一步利用倾斜角和斜率研究直线的位置状态以及直线间的关系。1.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函数,对一些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已掌握的前提下,解析几何的第一节课,教师应向学生展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下,数和形的关系,从而揭示解析几何的研究方法和解决的问题,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2.建议在过程中从学生熟悉的一次函数的图象着手,导出解析几何这门学科,从解析几何的研究方法和平面内确定一条直线的条件,启发学生探索和发现刻画直线倾斜程度的量。3.本节课的重点是直线的斜率,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联想能否用两点的坐标来表示,结合学生熟悉的坡度的定义,揭示如何用两点的坐标表示,以及表示的合理性。对直线斜率公式的应用,要注意公式成立的条件和公式的正用、逆用,特别要说明斜率不存在时,直线存在(让学生体验此时直线的位置,以加深印象),在逆用时强调斜率是一比值,由它能知道直线在坐标系中的位置(体现数和形的结合,让学生利用图象发现并归纳),若再有一点即知直线上另一点的坐标(启发学生利用斜率公式进行求解,提醒注意不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直线的斜率的概念。(2)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3)理解直线斜率的存在条件。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坡度”这一学生熟悉的概念,得到研究直线倾斜程度的量——斜率。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斜率公式,并以此为基础理解直线斜率的存在性;学生通过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斜率概念的建立和斜率公式的推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数学精神。【教学重难点】(1)重点:直线的斜率的概念;斜率公式的推导与运用。(2)难点:直线斜率的存在性;斜率的符号与直线倾斜方向的关系。【教学准备】计算机、投影。【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合作探究、讨论点评。【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拉格朗日说过:“如果代数与几何各自分开发展,那么它的进步将十分缓慢,而且应用范围也很有限。但若两者相互结合而共同发展,则就会相互加强,并以快速的步伐向着完美化的方向猛进。”而解析几何这门学科正是由代数和几何相互结合而成的典型学科。师:如何通过方程来研究曲线的性质是解析几何这门学科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那么,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同学们说说都有哪些关于曲线的例子呢?生:彩虹,流星轨迹,拱桥······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的图片(教师展示图片,并让学生了解方程在研究行星轨道、桥梁设计等方面的作用。)师:在几何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图形是什么?生:直线!师:过一点沿着确定的方向就可以画出一条直线,如何用数学语言刻画直线的方向,进而建立直线的方程?(引导学生思考本课的关键问题)学生动手实践:过一点作直线。师: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而过一点可作无数条直线,它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生:倾斜程度!师:对!确定直线位置的要素除了点之外,还有直线的倾斜程度。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点可以用坐标来刻画。那么,直线的倾斜程度如何来刻画呢?(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本课的关键问题)师:楼梯或路面的倾斜程度可用坡度来刻画。如果台阶的宽度不变,那么每一级台阶的高度越大,坡度就越大,楼梯就越陡。(结合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出“坡度”这一熟悉的概念,为类比“斜率”的概念作铺垫)二、新课教学:1.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出斜率公式,并提出问题:如果,那么直线斜率是否存在?师:对于与x 轴不垂直的直线,它的斜率是一个定值,并且也可以看做是:⎛⎫ ⎪⎝⎭高度坡度=宽度12x =x ()12121y x x x x -≠-V V 2y 纵坐标的增量yk=== 横坐标的增量x宽度高度师: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可以采取类似的方法来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
高中数学教案精简
高中数学教案精简
教学目标:
1. 了解直线斜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掌握利用两点坐标计算直线斜率的技巧。
3. 能够应用直线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直线斜率的定义。
2. 两点坐标计算直线斜率的方法。
教学难点:
1. 利用直线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直线的定义,并告诉学生本节课将要学习直线的斜率。
二、讲解直线的斜率(10分钟)
1. 引导学生理解直线斜率的定义,并举例说明。
2. 讲解如何计算直线斜率,包括使用两点坐标的方法。
三、练习与讨论(15分钟)
1. 给学生提供若干直线的坐标点,让他们计算出直线的斜率。
2. 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斜坡的倾斜度等。
四、拓展应用(10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直线斜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房顶的坡度等。
2. 给学生布置相关拓展作业,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
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着重让学生理解直线斜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引导他们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直线斜率进行求解。
通过练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高中数学几何斜率讲解教案
高中数学几何斜率讲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斜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应用斜率解决几何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理解斜率的概念和意义;
2. 利用斜率求解直线的斜率和角度。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斜率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何为斜率,并探讨斜率的意义。
2. 讲解:以直线的斜率为例,介绍斜率的计算方法和相关性质,引导学生理解斜率的概念。
3. 练习: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斜率的计算方法,并应用斜率解决几何问题。
4.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几何问题,利用斜率求解直线的斜率和角度。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斜率在几何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加深对斜率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
1. 完成教材上关于斜率的习题;
2. 创编几个关于斜率的问题,提高对斜率的理解;
3. 复习相关知识,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五、教学反思:
1. 整个讲解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斜率的运用能力;
3. 关注学生对斜率概念的理解程度,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高中数学《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案
高中数学《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概念;(2)学会运用点斜式方程求直线方程;(3)能够将直线方程转化为点斜式方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直线图形,引导学生发现直线的点斜式方程;(2)利用实例讲解点斜式方程的求法;(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运用点斜式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概念;(2)运用点斜式方程求直线方程;(3)将直线方程转化为点斜式方程。
2. 教学难点:(1)点斜式方程的推导过程;(2)运用点斜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复习已学的直线方程知识,如斜截式方程;(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一条已知的直线方程来描述另一条直线?2. 新课讲解:(1)介绍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概念;(2)讲解点斜式方程的推导过程;(3)举例说明如何运用点斜式方程求直线方程;(4)讲解如何将直线方程转化为点斜式方程。
3. 课堂练习:(1)布置几个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点斜式方程解决问题;(2)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四、课后作业(1)经过点(2,3),斜率为1的直线;(2)经过点(0,-2),斜率为2的直线。
(1)y=2x+1;(2)x-y+3=0。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直线图形,让学生发现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并通过实例讲解点斜式方程的求法。
学生在课堂练习中能够运用点斜式方程解决问题,但在课后作业中,部分学生对将直线方程转化为点斜式方程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辅导,提高学生运用点斜式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六、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通过具体的直线图形,让学生观察并发现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关于利用“点差法”求解中点弦所在直线斜率问题的教学案例
关于利用“点差法”求解中点弦所在直线斜率问题的教学案例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 曹文红[问题背景]圆锥曲线的中点弦问题是解析几何中的一类常见问题。
对于求解以定点为中点的弦所在直线方程问题,许多同学习惯于利用“点差法”先求直线斜率:即首先设弦的两端点坐标为),(),,(2211y x B y x A ,代入圆锥曲线方程得到两方程后再相减,从而得到弦中点坐标与所在直线的斜率的关系,使问题得以解决。
此方法巧妙地将斜率公式和中点坐标公式结合起来,设而不求,代点作差,可以减少计算量,提高解题速度,优化解题过程,对解决此类问题确实具有很好的效果。
但在具体应用时,由于“点差法”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是符合条件的直线确实存在,否则就会产生增根。
而学生由于认知方面的原因,对于此类问题往往只注意利用“点差法”先求直线斜率再求方程却常常忽略了检验符合条件的直线是否存在,从而走入“点差法”的误区,出现错误却无法察觉。
为此,我专门设计了一节利用“点差法”求直线斜率的习题课,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方式,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一波三折,使学生加深了对求解以定点为中点的弦所在的直线方程问题的认识,认清了产生增根的根源,找到了简便易行的检验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实录]1、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椭圆、双曲线和直线的位置关系,知道了解决这类问题的主要方法。
下面请大家看问题1:已知点)2,4(M 是直线l 被椭圆193622=+y x 所截得的线段的中点,求直线l 的方程。
问题提出后,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究热情被激发起来,开始了对问题的探索。
2、 自主探索,暴露思维学生求解的同时,教师在行间巡视,发现生1很快得出了结果,于是请生1上台板书:生1:解:设直线l 与椭圆交点为),(),,(2211y x B y x A ,则有3642121=+y x ,3642222=+y x ,两式相减,得:()()()()0421212121=-++-+y y y y x x x x ,因为)2,4(M 为AB 中点,所以有: 4,82121=+=+y y x x , 所以21)(4)(21212121-=++-=--=y y x x x x y y k AB ,故所求直线l 的方程为)4(212--=-x y ,即082=-+y x 。
有关初中斜率的教案
有关初中斜率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斜率的定义,掌握斜率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斜率解释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斜率的定义:直线上两点间的纵坐标之差与横坐标之差的比值。
2. 斜率的计算:给定两点坐标(x1, y1)和(x2, y2),斜率 k = (y2 - y1) / (x2 - x1)。
3. 斜率的性质:正斜率、负斜率、垂直直线的斜率。
4. 斜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斜率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2. 斜率的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直线方程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斜率的定义:利用多媒体展示两点间的坐标,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斜率的含义。
3. 讲解斜率的计算方法:结合例题,让学生动手计算,巩固斜率的计算公式。
4. 讲解斜率的性质: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正斜率、负斜率及垂直直线的斜率。
5. 应用斜率解决实际问题:举例说明斜率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坡度、倾斜角度等。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斜率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斜率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斜率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注重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在课堂练习环节,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斜率的知识。
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法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法教学案例分析在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可以用斜率来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
那么,什么是斜率呢?让我们通过探究来形成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让学生自主发现斜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从而形成概念。
问题4:请你们在直角坐标系中,找出两个点,连成一条直线,并计算出这条直线的斜率。
学生在直角坐标系中找出两个点,用斜率公式计算出直线的斜率,师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答案)3、总结概念,理清思路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我们发现直线的斜率是由两点确定的,用斜率公式可以计算出来。
那么,斜率具体是怎么计算的呢?请看下面的公式:y₂-y₁k=———x₂-x₁师在黑板上讲解斜率公式的推导过程,同时解释公式中各个符号的含义)通过上述过程,我们不仅形成了直线斜率的概念,而且也理清了思路,掌握了计算斜率的方法。
三、案例分析通过以上的案例过程,我们可以看出,“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主体,他们通过探究和合作来完成研究任务,形成了自主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多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魅力,掌握数学的方法和技能。
直线的斜率定义为直线的高度与宽度的比值,用字母k表示。
即k=MP/QM,其中MP表示直线上两点的高度差,QM 表示这两点的水平距离。
通过实际问题,我们可以抽象出具体的数学概念,体会数学的抽象过程。
斜率可以用点的坐标形式来表示,这样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斜率的概念。
直线斜率不会因为点的不同而改变,但垂直于x轴的直线斜率不存在。
已知不垂直于x轴的直线上任意两点就可以求出斜率。
通过代数和几何角度可以研究直线的斜率。
例2:经过点A(3,2)画直线,使直线的斜率分别为1、不存在、2、-2/3.可以通过待定系数法或斜率的几何意义来求出直线方程。
直线的斜率
师:从图上可以发现,直线对于 轴的倾斜程度不一样,„„我们用怎样 的方法来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
师:直线的倾斜角概念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 x 轴相交的直线,把 x 轴所在的直线绕着交点按逆时针 方向旋转到和直线重合时所转过的最小正角称为这条直线的倾斜角(inclination) ,并规定: o 与 x 轴平行或者重合的直线的倾斜角为 0 . 说明: (1)由定义可知,直线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 0 180 ;
3 ; 3
(4)P(1,2),斜率不存在.
例 4 证明三点 A(-2,12),B(1,3),C(4,-6)在同一直线上 三、巩固练习:课本本节练习 1.2.3.4 四、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1.如何刻画直线的方向(倾斜程度)用什么量来表示? ——斜率是刻画直线方向(倾斜程度)的代数量 2.斜率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什么?斜率与倾斜角有什么关系? ——斜率 kR,倾斜角[0,π ),k=tan,一般地,斜率 k 随着倾斜角的增大而增大, 但是,[0,π )不是其单调区间(分隔92&lm=-1&cl=2&nc=1&word=%E6%BB%91 %E6%A2%AF&ie=utf-8 4、应用类比的方法来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 五、教学过程 ㈠情景导入:多媒体投影飞逝的流星、古代的石拱桥、现代的立交桥、雨后彩虹、这些曲线都 和方程息息相关.
(二)问题情境 1:上坡路视频:/v_show/id_XNTQxMTAxMjEy.html 图片:
下图是一段登山路线:
[问题] 同样是登山,从 A 处到 B 处、与从 B 处到 C 处哪一段会感觉比较轻松,哪一段会感 觉比较吃力。想想看,为什么? “陡峭” 是生活用语,如何量化曲线 AB、BC 的 (三)新课教学 师:坡度越大,山坡就越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可以应用类比的方法来刻画直线的倾 斜程度 1.直线的斜率. 已知两点 P(x1,y1),Q(x2,y2),如果 x1x2,那么直线 PQ 的斜率(slope)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线的斜率?
一、案例背景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高中数学课程应该反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数学课程要讲逻辑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
”上述精神表达了数学教学的新理念,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这种理念下,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创造性的活动。
可是,却有很多学生对数学不大感兴趣,觉得数学很难学,很枯燥。
我觉得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问题教学法”正是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数学发现和构建的过程,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因此,“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中尤显重要。
下面,我结合直线的斜率的内容就新课标下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法谈一些个人体会。
二、案例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骑自行车上坡时很吃力,这与坡的什么有关?
课件:
生:与坡的平缓和陡有关。
师:我们分析一下坡的平缓和陡问题。
先请同学们来观察下面两幅图片:
课件:
如图是两张不同的楼梯图。
问题1:其中的楼梯有什么不同?
生:楼梯的平缓和陡程度不同。
问题2:用什么量来刻画楼梯的平缓和陡呢?
(提示:观察楼梯下面两个三角形)
生:用高度和宽度的比值来反映。
师:一般地:高度和宽度的比值就叫坡度。
所以楼梯的倾斜程度是由坡度来刻画的,坡度越大,楼梯越陡。
(二)、归纳探索,形成概念
1、借助模型,直观感知
课件:给出一个楼梯模型
楼梯上面有一条直线,直线就反映坡度。
〖设计意图〗从模型直观感知直线的斜率,完成直线的斜率的感性认识。
问题3:楼梯的倾斜程度用坡度来刻画,那么直线的倾斜程度用什么量来刻画呢?
(对第三个问题,学生议论纷纷,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准确回答)
2、通过探究,形成概念
师:研究直线的倾斜程度可以借助直角坐标系。
(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直线的斜率严格的定义,板书定义。
引导学生找出定义中的关键)
,这个比值就叫直线的斜率。
(常用字母K表示)〖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通过实际问题如何抽象出具体的数学概念的数学过程。
(三)、掌握概念,适当延展
问题4:如何用点的坐标形式来表示斜率呢?
〖设计意图〗把对直线的斜率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完成对概念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问题5:直线斜率会因为点取的不同而改变吗?
生:另取两点说明问题
(不会改变)
问题6:是不是所有的直线都有斜率?
(一些学生说是的,一些学生说不是的。
叫了一个说不是的学生发表一下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生:垂直于x轴的直线斜率不存在。
1、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课件:
例1、如图直线l1,l2,l3,l4都经过点P(2,3),又l1,l2,l3,l4分
别经过点Q1(-2,1),Q2(4,1),Q3(5,3),Q4(2,5),讨论l1,l2,l3,l4斜率是否存在,
如果存在,求出直线的斜率。
(学生板演,然后由学生评价。
给了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几个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全班讨论、分析,达成共识)
教师强调书写格式和注意点。
然后引导学生小结:
已知不垂直于x轴的直线上任意两点就可以求出斜率。
2、分别通过代数和几何角度研究直线的斜率
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点(4,4),因此通过点(3,2),(4,4)画直线即得。
④将点(3,2)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点(6,0),过(3,2)和(6,0)画直线即为所求。
〖设计意图〗初步掌握代数和几何角度求直线的斜率的方法和步骤。
用代数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四)、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教师小结:
(1)直线的斜率:定义、斜率公式、几何意义、求法。
(2)斜率是反映直线的倾斜程度,在同一条直线上任何不同的两点所确定的斜率相等。
(3)直线的斜率公式的应用,体现了平面解析几何的本质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
(由于时间不够,也没能由学生做课堂小结)
三、案例分析
(一)本节课的设计分析
1、教学难点的确定
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新课标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直线的斜率的概念及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掌握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及倾斜角的范围。
(2)过程与方法: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探索直线的斜率的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通过对直线的斜率概念的研究,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观测、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论证的良好思维习惯,让学生感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数行结合的美感与严谨治学的生活态度。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
本节课是直线的斜率第一节课,采用教师设问启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师生交流,最终形成概念,获得方法。
本节课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的材料,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4、教学过程的设计
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课题引入阶段:提出的问题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图形的直观感觉,给学生直线的斜率的感性认识,为突破难点做好铺垫。
从而自然地导入课题。
(2)定义探究阶段: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
围绕四个问题,对定义进行探究,层层深入,发动学生,积极思考,最终形成概念。
(3)概念应用阶段:直线的斜率定义应用设计例1,这一过程由学生来完成,使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独立探究问题,充分暴露思维中的缺点,最后由学生总结出问题。
(二)本案例课堂教学的特点
1、重视课堂提问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建构新知。
重视概念形成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重视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本案例课堂教学引发的思考
这是一节市级范围内的公开课。
市教研员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上完课我的感觉很好,在这个班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是非常好的。
学生的作业完成得也很好。
但在第一个班级上课,由于时间控制得不好,讲到例2③(法二:利用斜率的几何意义)时,缩短了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展示他们的一些想法,怕时间不够,我自己给学生做了详尽的分析和解答,该强调的也都强调了。
但作业一反馈过来,比这个班差好多!可以说,这给了我一次震撼:我多讲是没有用的,把知识强加给学生,只是我的一相情愿,学生并不会因为我讲得有多而掌握的好。
我深深感到,教学非以学生为主体不可。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得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状态和生活经验,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建构新知识,获得对数学学习的积极体验。
探究活动比较费时间,我有时一发现个别学生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就让其回答,并结束这个探究过程。
或者学生不能很好地回答我的提问时,我怕时间不够,就自己讲出答案。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探究过程与时间限定的矛盾呢?这个也是我从本案例课堂教学引发的另一个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