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8.2 二力平衡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二力平衡》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二力平衡》优秀教学案例
2.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表达能力。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机。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挑战的精神,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组织小组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他们总结二力平衡的概念、条件和应用。
2.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3.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动画、视频等,展示二力平衡的原理和应用,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创设问题情境,如设计一些有关二力平衡的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引入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二)问题导向
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激发学生的思维。
2.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记录相关数据,让学生自己发现二力平衡的规律。
3.组织小组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4.教师对小组合作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关注学生在合作中的表现和进步,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如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等,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8.2二力平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8.2二力平衡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8.2二力平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主要涉及第八章第二节“二力平衡”的相关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2. 掌握二力平衡的判断方法;3. 学会应用二力平衡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能够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2. 培养学生运用二力平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通过对二力平衡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二力平衡的判断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二力平衡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悬挂的物体、弹簧测力计等);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一个悬挂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物体为什么能保持静止?(2)引导学生发现,悬挂的物体受到重力和绳子拉力的作用,二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因此物体处于二力平衡状态。

2. 概念讲解:(1)介绍二力平衡的概念: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那么物体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就称为二力平衡。

(2)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 判断方法学习:(1)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来判断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2)教授运用力的合成方法判断二力平衡。

4. 例题讲解:(1)出示例题:一个物体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拉力的作用,如何判断这三个力是否构成二力平衡?(2)引导学生分析并解答:重力和支持力构成一对平衡力,拉力和支持力构成一对平衡力,因此这三个力构成二力平衡。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给出的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2)让学生运用力的合成方法,判断二力平衡。

6. 应用拓展:(1)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2)引导学生发现:如扁担担水、起重机吊运货物等现象都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2二力平衡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2二力平衡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2二力平衡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这节幼儿园课程,旨在通过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和体验二力平衡的概念。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节课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希望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力的作用,并能够运用二力平衡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二力平衡的定义和条件,以及如何运用二力平衡的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则是如何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深刻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教具和学具,包括平衡尺、重物、气球等。

五、活动过程1.引入:我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到一个平衡状态,引导他们思考什么是平衡,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2.讲解:我讲解了二力平衡的定义和条件,并通过图示和实物演示,让孩子们更加直观地理解。

3.实践:我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教具和学具,尝试找出二力平衡的状态。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的重点是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深刻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难点则是如何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并运用二力平衡的原理解决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让孩子们进行了反思,他们纷纷表示通过这节课,他们对二力平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学会了如何运用二力平衡的原理解决问题。

未来,我还将引导孩子们进行更多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引入环节的情境设计:我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到一个平衡状态,引导他们思考什么是平衡,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这个环节的设计至关重要,因为它是激发孩子们兴趣和好奇心的关键。

通过实验,孩子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平衡的存在,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平衡的兴趣。

2. 讲解环节的直观演示:我讲解了二力平衡的定义和条件,并通过图示和实物演示,让孩子们更加直观地理解。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8章第2节《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8章第2节《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1.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列举至少三个应用二力平衡的例子,并简要说明其原理。
2.完成教材第8章第2节后的习题1、2、3,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每道题的解题思路。
3.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二力平衡条件中的“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这两个条件。要求实验步骤清晰,数据记录准确,并分析实验结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实验器材,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二力平衡条件。
2.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并针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
3.各小组汇报实验成果,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心得。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实验中的共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500字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二力平衡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基本概念:讲解二力平衡的定义,阐述二力平衡的条件。
3.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验,验证二力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知识应用: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二力平衡条件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二力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谈谈自己对二力平衡现象的理解和体会。
3.教师强调二力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意识。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二力平衡知识,并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二力平衡知识点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8章第2节《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2二力平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2二力平衡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8.2 二力平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二力平衡”。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2. 掌握二力平衡的判断方法。

3. 学习二力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并能熟练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判断平衡状态。

2. 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分析,了解二力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学生能够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二力平衡的判断方法。

难点:二力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对平衡状态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绳子、挂钩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三角板、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上课之初,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例如,让学生用手拉住一根绳子,绳子上挂一个重物,让学生感受在拉力和重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

2. 概念讲解: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二力平衡”四个字,然后解释二力平衡的概念,即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这两个力能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那么这两个力就称为二力平衡。

3. 条件讲解:4. 判断方法讲解:教师讲解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

可以通过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或者运用三角板、直尺等工具进行测量,判断两个力是否满足平衡条件。

5. 实例分析: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

例如,分析一个悬挂在绳子上的重物,判断重物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6. 随堂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二力平衡知识进行分析。

例如,判断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力作用时,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7. 板书设计:8. 作业设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判断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力作用时,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并解释原因。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可以对本次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二力平衡的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2二力平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2二力平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2二力平衡教案:8.2 二力平衡我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对于设计这节幼儿园课程,我的思路是通过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感知到力的存在,并且理解当两个力达到平衡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一、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能够感知到力的存在。

2. 让孩子们理解当两个力达到平衡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2.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操作,让孩子们能够感知到力的存在,并且理解当两个力达到平衡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球、绳子、滑轮组、小车等。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小气球,一根绳子和一个小车。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孩子们感知到力的存在。

我会给每个孩子一个气球,让他们用手挤压气球,感受力的作用。

2. 讲解:通过实物和图示,讲解力的作用和二力平衡的概念。

我会用绳子悬挂一个重物,让孩子们观察当绳子另一端施加力时,重物的运动状态。

3. 实践: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实践活动。

每组有一个滑轮组,孩子们需要通过调整绳子的拉力,使滑轮组保持平衡状态。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2. 活动重点:通过实际操作,让孩子们能够感知到力的存在,并且理解当两个力达到平衡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观察孩子们的反应和参与程度,反思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孩子们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进行类似的实践活动,加深对二力平衡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我希望能够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知到力的存在,并且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我相信通过互动和实际操作,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物理概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引入环节的实验设计:我选择了用气球来让孩子们感知力的存在。

8.2二力平衡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8.2二力平衡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8.2二力平衡教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自己的兴趣和潜能。

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掌握二力平衡的基本概念,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目标上,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掌握二力平衡的判断方法,并能够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上,我认为让孩子们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判断方法是重点,而如何让孩子们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是难点。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教具和学具,如尺子、砝码、小车等,这些教具和学具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二力平衡的概念。

在活动过程中,我会向孩子们介绍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然后通过一系列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和感受二力平衡的存在。

在孩子们掌握了二力平衡的基本概念后,我会给他们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在活动重难点上,我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并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判断方法,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中,我会让孩子们回顾自己所学的知识,并通过一些拓展活动,让孩子们进一步深化对二力平衡的理解。

总的来说,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孩子们不仅能够掌握二力平衡的知识,还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次的物理教案中,我设计了多个环节,旨在让孩子们能够深入理解并掌握二力平衡的概念。

在这些环节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

我认为让孩子们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来理解和掌握二力平衡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验和实践活动中,孩子们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二力平衡的存在,这对于他们理解和掌握二力平衡的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判断方法是本次教学的重点。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判断方法。

八下人教版8.2二力平衡教案

八下人教版8.2二力平衡教案

教案:八下人教版 8.2二力平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物理教材,第八章第二节“二力平衡”。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2. 掌握二力平衡的判断方法;3. 能够运用二力平衡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正确判断二力是否平衡;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判断方法的掌握;2. 教学重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平衡尺、钩码、细线、滑轮组;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一套、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悬挂在教室天花板上的滑轮组,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果我们在滑轮下方挂上一个钩码,钩码会静止还是运动?为什么?2. 知识讲解:介绍二力平衡的条件,即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二力平衡的示意图,让学生理解并记忆二力平衡的条件。

3.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例题,让学生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进行解答。

例题:一个物体悬挂在绳子上,绳子上的力是5N,物体上的力是7N,方向相反,请问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平衡尺、钩码、细线等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二力平衡的条件。

每组实验后,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二力平衡1.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2. 大小相等3. 方向相反4.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描述二力平衡的条件;2. 给出一个例子,说明如何判断二力是否平衡;3. 解释为什么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作业答案:1.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2. 例子:一个物体悬挂在绳子上,绳子上的力是5N,物体上的力是7N,方向相反,这两个力是平衡力,物体保持静止;3. 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因为平衡力使得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没有加速度。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8.2 二力平衡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8.2 二力平衡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2 二力平衡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孩子们的学习应该以游戏为主,通过亲身体验、动手操作来掌握知识。

因此,在设计这节幼儿园的科学课程时,我充分考虑了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二力平衡”为主题,希望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游戏,让孩子们理解力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原理。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采用实验和游戏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力的相互作用,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理解力的相互作用,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3. 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未知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力的相互作用,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如何通过实验和游戏,让孩子们深入理解力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小车、绳子、木板等。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张小卡片,上面画有一个力。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述一个关于力的故事,引导孩子们思考力是如何作用于物体的。

2. 实验一:让孩子们用气球和绳子进行实验,观察气球在绳子拉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引导他们发现力的相互作用。

3. 实验二:让孩子们用小车和木板进行实验,观察小车在木板倾斜时的运动状态,引导他们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4. 游戏: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进行“力的传递”游戏,通过游戏让孩子们进一步体验力的相互作用。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和游戏,让孩子们理解力的相互作用,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力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原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认真反思了这节课的优点和不足。

优点在于孩子们在实验和游戏中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对力的相互作用有了直观的感受。

但不足之处在于,部分孩子对二力平衡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引导。

八年级物理下 8.2 二力平衡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 8.2 二力平衡教案

8.2二力平衡(一)教学目的1.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2.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二)教具滑轮、硬纸片、钩码、细绳、剪子.(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2.什么叫惯性?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有惯性?二、引入新课教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时候总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是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那么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三、力的平衡教师:请大家思考,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状态?教室内的吊灯受到重力和拉力,吊灯保持静止.放在地上的水桶受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水桶静止.课桌受到重力,书本对它向下压的力和地面的支持力,课桌静止.教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能见到.一列火车在一段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火车受重力、支持力、水平向前的牵引力和向后的阻力.教师: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吊灯的静止状态可知吊灯受到的重力和拉力相互平衡.教师:请大家按照这样的说法叙述上述各例中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它们个自受到的力之间的关系.(学生叙述)四、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师:二力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研究这种情况.教师演示课本图8.2-2所示实验并讲解这个木块受两个拉力.当两个拉力大小不等时,木块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演示)当两个力大小相等,力的方向互成角度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演示)当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行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演示)教师提问:要使木块静止,这两个力应该满足哪些条件?(学生回答)我们使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重复刚才的实验.(演示)我们发现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这两个力是平衡的.(演示)可见,两个力的平衡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同一条直线上力的合成的法则可知,当两个力彼此平衡时,物体受到的合力是0.五、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可以从两方面去掌握.1.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分析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例题:质量是50千克的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画出人受力的图示.人受重力G和地面的支持力N.人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重力G和支持力N是平衡的.那么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根据人的质量,计算出人的重力50千克×10牛/千克=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上.(图示略)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不受力,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受一个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是力产生的效果.物体受平衡力时,应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例如,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在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平衡,如果牵引力大于阻力,火车将加速;如果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将减速;牵引力和阻力相等时,水平方向二力平衡,火车匀速直线前进.六、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可以粗略地概括如下.维持运动不需要力的作用,因为物体有惯性,只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才需要力.但是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会改变.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呢?从理论上说,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就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而实际上物体是没有不受力的,所以物体受平衡力时就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七、作业习题5、6、7.。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2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2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2二力平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及基本原理;2.学会分解力的方法,并能够应用于解决二力平衡问题;3.能够应用二力平衡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二力平衡的概念及基本原理;2.分解力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及基本原理,并引入分解力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上节课讲解的力的平衡概念及条件。

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条件下,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黑板绘制示意图,让学生直观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解释两个力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 实例解析(20分钟)选择一些简单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并解答问题。

如图所示,一个物体被悬挂在两根绳子上,绳子的张力分别为T1和T2,求解物体的质量。

二力平衡实例二力平衡实例首先,我们可以将重力分解为两个在绞车上的力。

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知,平行于绞车的合力必须为零。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法则,T1和T2的合力必须等于重力的合力。

因此,T1和T2的合力可以通过合成重力和垂直于T2的力的合成得到。

将T1、T2和合成重力的合力作为两个有序力,按照三角形法则绘制图形,得到T1和T2的合力为重力的合力。

通过求解合力的大小,可以计算出物体的质量。

4. 基础练习(15分钟)在黑板上列出一些二力平衡的基础练习题,让学生自行解答。

教师可以在学生解答完毕后,讲解答案并解释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错题讲解(10分钟)针对学生在基础练习环节中出现的常见错误,进行错误讲解。

解释为什么该答案是错误的,并给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6. 拓展练习(15分钟)提供一些拓展练习题,让学生应用已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鼓励学生使用分解力的方法,并引导他们思考解题的步骤和思路。

7.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二力平衡的基本原理和分解力的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8.2二力平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8.2二力平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8.2二力平衡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

通过设计丰富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说出二力平衡的定义和条件;(2) 能够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2) 通过实际问题解决,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二力平衡的定义和条件。

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线、钩码、滑轮组等;(2) 课件:二力平衡的动画演示。

2. 学具:(1) 实验报告册:用于记录实验数据和结论;(2) 笔记本:用于记录课堂讲解和思考。

活动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二力平衡的动画演示,引导学生关注二力平衡的现象。

2. 提问:什么是二力平衡?二力平衡有哪些条件?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15分钟)1. 分组实验:每组分发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三、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15分钟)1. 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强调二力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活动重难点重点:二力平衡的定义和条件。

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1) 学生对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是否掌握;(2) 学生能否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

2. 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二力平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2) 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数据分析,这是理解二力平衡概念的关键。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8.2二力平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8.2二力平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8.2 二力平衡一、设计意图本次教学活动以“二力平衡”为主题,旨在引导孩子们了解和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

在设计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让孩子们能够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二力平衡的概念及条件。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理解和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如杠杆、滑轮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荡秋千的孩子,引导孩子们思考什么是平衡,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2. 讲解:讲解二力平衡的概念,阐述二力平衡的条件。

结合课件和实验,让孩子们直观地了解二力平衡的原理。

3. 互动:分组进行实验,让孩子们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探讨二力平衡的条件。

4.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孩子们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2. 难点:理解和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平衡现象,运用所学的二力平衡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引入环节的设计,是我特别关注的重点之一。

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荡秋千的孩子,我试图引导孩子们思考什么是平衡,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后续的教学内容。

第二个重点是讲解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详细讲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并阐述二力平衡的条件。

初二物理《二力平衡》教案(精选6篇)

初二物理《二力平衡》教案(精选6篇)

初二物理《二力平衡》教案(精选6篇)《二力平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

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

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教法建议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八年级物理下册82二力平衡教案.doc

八年级物理下册82二力平衡教案.doc

课题8.2二力平衡课时2授课时间年月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理解二力平衡条件;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到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教学重点二力平衡条件教学难点 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教学准备两把弹簧秤,一块轻质塑料片(片上有几个洞),一把剪刀。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再次备课.引入新课.新课教学第一课时提问:惯性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都没有受到外力呢?列举: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静止在路边的人、在空中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

提问:他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举出身边一两个受力物体的实例,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在黑板上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比如放在桌子上不动的墨水瓶,挂在天花板上不动的电灯匀速运动的小车等)(一)、力的平衡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在几个力平衡中,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我们来研究二力平衡的情况。

2.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仍从同学所举的例子中找出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并不一定就能保持静根据提问内容,积极思考,认真作答。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其所举的实例,利用这些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随堂练习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人教版物理八下 8.2二力平衡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下 8.2二力平衡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下 8.2 二力平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物理八下第8.2节,主要讲述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

教材中详细介绍了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同时,还通过实例说明了二力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悬挂的物体、弹簧测力计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悬挂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受到的力。

引导学生思考:物体为什么能保持静止?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并通过实例解释每个条件的意义。

3.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判断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

通过分析,引导学生运用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进行判断。

4.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判断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

教师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5. 课堂小结:6. 板书设计:板书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并用实例进行说明。

7. 作业设计:答案:根据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进行判断。

2. 应用题:某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力的大小为10N,方向为水平向右;另一个力的大小为8N,方向为水平向左。

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并说明理由。

(给出答案)3. 讨论题:讨论二力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给出答案)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理论知识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作业设计和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等环节,全面介绍了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具和学具,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2二力平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2二力平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2 二力平衡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认知水平。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力平衡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验证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目标:1. 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2. 学会应用二力平衡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如何将二力平衡的条件应用于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细线、钩码等)。

学具:笔记本、笔。

活动过程:一、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当一个物体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此时物体受到的力有哪些?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物体受到的重力和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二、讲解(10分钟)1.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 举例说明二力平衡在实际中的应用,如:天平、吊车等。

三、实验(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一台弹簧测力计、细线、钩码等实验器材。

2. 学生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自行设计实验,验证二力平衡。

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交流讨论。

四、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一个物体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当物体受到一个外力时,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2. 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解题思路。

活动重难点: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如何将二力平衡的条件应用于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二力平衡的条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在实验环节,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和辅导。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二力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自行车的平衡、走路的平衡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二力平衡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二力平衡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二力平衡一、教学内容1. 二力平衡的定义: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那么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2. 平衡状态:物体在平衡状态下,其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即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平衡条件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掌握二力平衡条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定义,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二力平衡条件的记忆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平衡现象,如荡秋千的人、走钢丝的人等,引发学生对平衡的思考。

2. 概念讲解:通过挂图和模型,引导学生认识二力平衡的定义和条件。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拉车、提水等,让学生理解二力平衡在实际中的应用。

4. 实验验证: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二力平衡的条件,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5. 随堂练习: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二力平衡的定义2. 二力平衡的条件3. 二力平衡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并说明理由。

(1)一个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本。

(2)一个匀速直线运动的自行车。

(3)一个正在荡秋千的小孩。

2. 答案:(1)处于平衡状态,因为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处于平衡状态,因为受到的摩擦力和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不处于平衡状态,因为受到的力不平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验验证,使学生掌握了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2《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2《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倾听他人意见。
4.通过学习二力平衡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培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勇于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生活中的二力平衡现象进行分析,如推拉门、秋千等。
2.学生在小组内部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讨论二力平衡条件在现象中的应用。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涵盖二力平衡的知识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b.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注意分析题目所给的信息,正确判断平衡状态。
c.计算二力平衡问题时,注意单位的转换和计算过程的准确性。
3.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简单的二力平衡实验,验证二力平衡条件。实验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a.实验目的:验证二力平衡条件。
b.实验器材:所需器材的名称和数量。
c.实验步骤:详细的实验操作过程。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动画演示和实验操作,讲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强调平衡力必须满足“同物、等大、反向、共线”的条件。
2.结合课本内容,讲解二力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天平称量、桥梁设计等。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二力平衡条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4.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二力平衡的计算方法,总结计算步骤和注意事项。
d.实验结果: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现象。
e.实验结论:总结二力平衡条件。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下册教案8.2二力平衡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下册教案8.2二力平衡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下册教案8.2二力平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这样一节幼儿园课程,旨在通过有趣的活动,帮助孩子们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情景引入,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二力平衡的概念。

课程的思路是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孩子们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并通过团队合作,解决问题。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乐趣,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观察和操作,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平衡木、球、绳子、滑轮组等。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小车,小车上有两个重物。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我会给孩子们展示一个平衡木,上面放着一个球。

我会让孩子们观察,当球往左移动时,平衡木会往右移动,当球往右移动时,平衡木会往左移动。

通过这个实践情景,让孩子们感受到力的作用。

2. 讲解二力平衡的概念(10分钟)我会给孩子们讲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告诉他们,当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使物体保持平衡时,这两个力就是二力平衡。

我会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孩子们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3. 团队合作,解决问题(10分钟)我会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有一个平衡木、一个球、绳子和滑轮组。

我会让孩子们通过团队合作,利用给定的材料,使球保持在平衡木上,不能掉下来。

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需要动手操作,观察和调整,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观察和操作,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我相信孩子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2二力平衡牛顿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是解决单个物体在不同的力学情境下所遵循的规律问题,应用非常广泛。

不同的物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对于力,不能脱离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而独立存在,讨论和解决问题时必然要涉及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及它们之间所遵循的规律,牛顿第三定律揭示的就是这一规律。

教材对于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没有以定律形式出现。

而是通过司空见惯的实例得到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再与通过实验总结出的二力平衡进行比较,最后再回到实际应用中去。

教学重点对二力平衡的理解及应用.教学难点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二力平衡的确切含义,会用它解决有关问题;2. 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3.会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1.观察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现象,思考力的相互作用的规律;2.通过实验探究力的相互作用规律;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观察、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研究性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好物理的信心;3.培养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课前准备弹簧、弹簧测力计两个、力传感器、钩码、计算机。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件导入吊灯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吊灯的运动状态怎样?放在桌面上的书,书的运动状态如何?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小汽车受力如何?苹果静止在桌面上,跳伞运动员匀速下落。

问题与思考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什么吊灯、书、小汽车、苹果和运动员受到力的作用还能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知识要点:1.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处于平衡状态下的物体所受的几个力叫做平衡力。

3.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我们就说这两个力相互平衡,简称二力平衡。

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1、提出问题:二力平衡要满足什么条件?2、作出猜想:提示:可从力的三要素考虑3、设计实验:想想看实验要分几次完成呢?控制变量法是实验中必须采用的方法。

4、进行实验:5、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小结:例题与练习:1、下列四图哪些反映了二力平衡?2、某人体重为400牛,站在地面上静止不动,他受到和的作用,这两个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和,这两个力的关系是____,,并且在。

3、一个茶杯放在桌子上静止不动,下列几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A.茶杯的重力和桌子对茶杯的支持力B .茶杯对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茶杯的支持力C .桌子的重力与茶杯的重力D .桌子的重力与茶杯对桌子的压力4、下列关于运动和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静止不动一定是不受力的作用 B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一定是不受外力 C .受平衡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D .平衡力不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5、用细绳将小球静止悬吊在天花板上(如图1)。

下列关于平衡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球所受的重力和球对绳的拉力B .球对绳的拉力和绳对球的拉力C .绳对球的拉力和球所受的重力D .球对绳的拉力和绳对天花板的拉力6、在图2所示情况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7、当物体只受到一对平衡力作用时 A .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B .物体一定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C .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要发生变化D .物体有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也有 可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8、一个物体受到两个的作用,且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A 、这两个力一定是一对平衡力B 、这两个力可能是一对平衡力C 、这两个力一定不是一对平衡力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9、下面各图中,所画的两个力彼此平衡的是( )C B A D10、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请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正确的是()DA.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B.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C.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D.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11、一个文具盒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不动,下列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CA、文具盒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文具盒的支持力B、文具盒的重力和文具盒对桌面的压力C、文具盒的重力和桌面对文具盒的支持力D、桌子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12、质量为2千克的物体,静止悬挂在绳子上,绳子对物体的拉力是多少牛?若提拉物体使它匀速向上运动时,拉力又是多少?(g=10N/kg)解:G=mg=2kg×10N/kg=20N因为拉力和重力为平衡力,所以拉力等于重力补充材料:1.拔河比赛是一项很有趣的娱乐活动,为探究双方作用力的情况,把两队运动员简化为两个人,一个高大强壮的男生与一个瘦小柔弱的女生.让他们各拿着一个完全相同的测力计对拉.将实验分成如下步骤并让学生仔细观察.1.让女生“主动”施力,两测力计的示数情况如何?2.让男生“主动”施力,两测力计的示数情况又如何?3.让男生穿上溜冰鞋站在水泥地上,女生穿运动鞋与之对拉,在男生运动过程中,两弹簧秤的示数情况又有何特点?实验中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2.实验演示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把A、B两个弹簧测力计连接在一起,B的一端固定.用手拉弹簧测力计,如图所示,可以看到两弹簧测力计指针同时移动.这说明弹簧测力计A受到B的拉力F′,弹簧测力计B 受到A的拉力F.F与F′大小总是相等、方向总是相反.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有什么关系?它们受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3.做一做先把一个力传感器连在计算机上,在传感器的钩子上挂上钩码.钩子受力的大小随时间变化情况可由计算机屏幕显示.如图所示,把两个力传感器同时连在计算机上,其中一个系在墙上,另一个握在手中,横坐标轴上下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两个传感器受力的大小.用传感器显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用力拉一个传感器,可以看到在一个传感器受力的同时,另一个传感器也受到力的作用.而且在任何时刻两个力的大小都是相等的,力的方向都是相反的.如图.两个钩子受力的情况可以由计算机屏幕显示.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力的大小结论: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教师设疑:以上实验中,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都是静止不动的,处在平衡状态.那么两个运动中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否满足上述规律呢?合作探究把一个传感器系在一个物体上,另一个握在手中.如图,当通过传感器用力拉物体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可随着力的变化而变化.但在任何时刻,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用传感器显示运动中两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结论:牛顿第三定律所揭示的规律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参考系的选择也无关.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四同:同大小,同直线,同性质,同时性.三不同:方向相反,作用点分别在两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在生活和生产中牛顿第三定律的例子是很多的.交流讨论:划船时桨向后推水,水就向前推桨,从而将船推向前进.汽车发动机驱动车轮转动,由于轮胎和地面间的摩擦,车轮向后推地面,地面给车轮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使汽车前进.如图,把驱动轮架起悬空,不让它跟地面接触,这时车轮虽然转动,但车轮不接触地面,不产生向前推车的力,汽车不会前进.汽车驱动轮向后推动地面,它们获得的反作用力成为汽车的牵引力备用训练1.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桌面对物体支持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它们是一对平衡力B.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C.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这两个力是同种性质的力D.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解析: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力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性质相同,具有同时性.答案:A2.如图所示,在等臂托盘天平两盘中,一盘放着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另一盘放着电磁铁和铁块,天平平衡.当电磁铁接通的瞬间,铁块被吸引而离开盘底,则铁块未到达电磁铁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天平右盘下降B.天平左盘下降C.天平仍保持平衡D.无法确定天平状态解析:电磁铁接通后,铁块向上加速运动,磁铁对它向上的吸引力势必大于铁块的重力,由牛顿第三定律知,铁块对磁铁向下的吸引力大于铁块本身的重力,因而天平左盘下降.答案:B说一说牛顿第三定律研究的现象司空见惯,所以不难相信它的正确性.但是,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时,似乎又不尽然.一个孩子与一个大力士“掰腕子”,两手之间的作用力一样大吗?若两者一样大,大力士怎么会赢呢?如图所示.参考:大力士与孩子两手之间的力一样大.大力士之所以会赢是因为孩子的承受力小,大力士的承受力大.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用具】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一、什么是力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