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的防治方法 小麦蚜虫特效药是什么

小麦蚜虫的防治方法小麦蚜虫特效药是什么
小麦蚜虫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可对小麦进行刺吸危害,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及营养吸收、传导,对小麦生产危害性最大。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小麦蚜虫的防治方法,同时了解一下小麦蚜虫特效药是什么。
蚜虫的形态特征
蚜虫个体小,体长约2.1~2.3毫米,颜色变异较大,如有绿色、浅黄色、深绿色、紫褐色、桔红色,有的薄斑白粉,头和胸黑色等。
在生活史中有多种类型的个体,有两性生殖和孤性生殖,因而在种类的区别上较为困难。
小麦蚜虫的预防措施
1、种子处理可用60%吡虫啉格猛fs、20%乐麦拌种,以减少蚜虫用药次数。
2、早春及年前的苗蚜,使用25%大功牛和除草剂一起喷雾使用。
3、穗蚜使用25%大功牛噻虫嗪颗粒剂和5%瑞功微乳剂混配或单独使用。
小麦蚜虫的农业防治
1、合理布局作物,冬、春麦混种区尽量使其单一化,秋季作物尽可能为玉米和谷子等,同时选择一些抗虫耐病的小麦品种。
2、播种前用种衣剂加新高脂膜拌种,可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不影响萌发吸胀功能,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
1。
小麦蚜虫如何防治

21为获得较好的早期产量,在建园时可以适当密植,第二、三年后间伐,达到5米×6米的永久株行距。
H 形树形的培养1.定植当年的管理葡萄苗定植发芽后,留一根生长健壮的新梢向上生长,其余芽抹除;新梢长至20厘米时,垂直绑缚固定在木杆上;新梢生长到1.8米时摘心,顶部发芽后保留两个壮芽,使其沿着立柱下铁丝分别向两个方向延伸以培养成侧干。
侧干长至1.5米时再次摘心,将侧干顶端两个副梢分别向左右两个方向绑缚,以作为主蔓培养。
主蔓上再次萌发的副梢垂直于主蔓向两个方向分别培养,作为结果枝组。
冬季修剪时,每个结果枝组均保留两芽进行短截。
2.结果期H 形树形的管理及更新进入结果期的H 形树形葡萄植株,要遵循“壮树中庸枝”的原则进行管理。
每条结果母枝保留两个新梢,新梢萌发后垂直于主蔓在架面上绑缚。
两条主蔓上的对向生长的新梢在长至中间距离20厘米时要进行修剪,确保20~50厘米的间隙,避免郁闭。
对于枝条过旺的植株,可在生长季的适当时期用合适浓度的生长抑制剂喷布新梢前端,以抑制其生长。
每年冬剪时,每个结果母枝上的两条一年生枝只保留一条,原则上保留更靠近主蔓的那一条,以延缓结果部位外移速度。
结果部位距离主蔓过远时,在春季萌芽期应在结果枝组基部保留一条健壮的萌蘖作为更新枝,冬剪时剪留至更新枝,使结果部位更加靠近主蔓。
小麦蚜虫又名腻虫,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以成虫、若虫吸取小麦体内汁液危害小麦,并且蚜虫排出的蜜露附在麦叶上严重影响光合作用,造成小麦严重减产。
小麦蚜虫每年都有发生,从小麦苗期至穗期都有危害,以穗期危害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
小麦蚜虫小麦蚜虫如何防治22不理想。
究其原因主要是防治时间过早或过晚、防治方法不科学等。
发生及危害小麦蚜虫在小麦苗期,多集中在麦叶背面、叶鞘处及心叶处;小麦拔节、抽穗后,麦蚜多集中在茎、叶和穗部刺吸危害,并排泄蜜露,影响小麦的呼吸和光合作用。
被害处呈浅黄色斑点,严重时叶片发黄,甚至整株枯死。
小麦蚜虫的防治和治疗措施

越冬
在寒冷地区,小麦蚜虫通 常以卵的形式越冬。
02
小麦蚜虫的预防措施
农业防治
种植抗虫品种
选择对小麦蚜虫具有抗性 的品种,降低蚜虫种群的 增长。
合理轮作
避免连续种植相同的小麦 品种,以减少蚜虫的繁殖 和扩散。
科学施肥
合理施用氮肥,避免过量 施肥,以提高小麦的抗虫 性。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
小麦蚜虫的天敌包括瓢虫、草蛉虫等,通过保护和释放天敌,控制蚜虫的数量。
根据病虫害种类和特点
针对不同的病虫害种类和特点,需要选择不同的防治和治 疗措施。对于小麦蚜虫来说,可以选择化学防治、生物防 治或物理防治等措施。
05
结论
小麦蚜虫的防治和治疗的重要性
01
保证农作物健康生长
小麦蚜虫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害虫,它们会吸取植物的汁液,影响植物
的正常生长和发育。通过防治和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小麦的健康
物理防治
成本相对较高,但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适用 于对环境保护要求较高的场所。
选择合适的防治和治疗措施
根据防治面积和难度
对于小面积或特定场所的蚜虫防治,可以选择物理防治或 生物防治;对于大规模农田来说,可以选择化学防治或生 物防治。
根据环境和健康要求
对于对环境保护要求较高的地区或场所,应选择生物防治 或物理防治;对于人类和动物的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场所, 也应选择生物防治或物理防治。
施用方法
注意问题
根据说明书要求稀释后,进行叶面喷施或 拌入土壤进行处理。
生物治疗虽然环保,但效果可能较慢,需 要耐心等待。同时,应避免使用对人类和 动物有害的生物农药。
物理治疗
人工摘除
对于数量较少的蚜虫,可以通过人工摘除的方法进行控制。
小麦蚜虫防治措施

小麦蚜虫防治措施小麦蚜虫如何防治?冬小麦的春季管理是冬小麦稳产高产的关键时期。
在冬小麦的春季管理中,除了根据小麦生长情况,适时进行合理施肥浇水,增加小麦生长必须的营养成分外,喷施杀虫杀菌剂,预防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管理措施。
冬小麦的主要虫害包括红蜘蛛,蚜虫,和麦叶蜂。
今天主要说一下小麦蚜虫的防治药物和方法。
小麦蚜虫,俗称腻虫,是一种刺吸式害虫。
主要对小麦进行刺吸危害,通常聚集在叶片,茎杆,穗部。
危害后,叶片初期为黄色小班,后为条斑。
严重影响小麦叶片的光合作用,及营养吸收,传导。
使麦穗不能正常吸入营养物质,影响正常灌浆,造成秕粒,使千粒重降低造成减产。
小麦蚜虫遍布世界各国的小麦产区,而我国比较普遍并且危害比较严重的主要有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两种。
小麦蚜虫主要以成虫和若虫刺吸小麦的茎株,叶片和嫩穗的汁液。
造成小麦早期叶片枯黄,分蘖减少,停止生长。
后期叶片发黄,麦穗枯白,籽粒不饱满,甚至整株茎杆枯死。
小麦蚜虫为间歇性爆发,主要和天气变化有关。
麦长管蚜喜中温不耐高温,多集中危害小麦穗部。
而麦二叉蚜喜干怕湿,耐高温,多危害小麦苗期。
小麦蚜虫一般在小麦返青期就开始发生,到小麦抽穗扬花期,始终处于缓慢增长状态,在小麦扬花后,发生量急剧上升。
这个时期,小麦株高还没有达到正常的高度,适宜喷施药物防治,并且防治效果也不错。
基本可以控制小麦蚜虫在小麦生育期的危害。
并且对小麦吸浆虫及其它病虫害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如果4月下旬至5月中旬,小麦蚜虫百株虫量达到600头上下,就应该进行防治。
防治小麦蚜虫,可以从播种期,返青拔节期,抽穗扬花期科学防治。
第一,小麦播种期。
在小麦播种时,可以用70%的吡虫啉粉剂配合杀菌剂,杀虫剂拌种,或者小麦种衣剂拌种,以有效预防小麦苗期蚜虫的发生。
第二,小麦返青拔节期。
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可以结合叶面肥的喷施,一并喷施70%的吡虫啉粉剂一千倍液,5%的高效氯氟氰菊酯2000倍液喷施。
小麦蚜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蚜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蚜虫是小麦上一种常见的危害性害虫,其发生规律如下:
1.生活习性:小麦蚜虫多在春季出现,成虫及若虫在广范的小麦上发
生大量的吸食活动,导致小麦叶片萎缩黄化,影响小麦生长发育。
2.生长繁殖:小麦蚜虫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一般一年可产生数代,其产卵时间长达四个月左右,一般每年5~6月份为高峰期。
针对小麦蚜虫的防治,可采取以下措施:
1.生物防治:利用其天敌对小麦蚜虫进行常规控制,如斑翅蝽、寄生
蜂等。
2.农艺措施:在小麦生长期间,适当调整土质、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加强灌溉管理,定期清理园区。
3.化学防治: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预防和杀灭小麦蚜虫,但请注意用药
剂量,并根据当地气候和小麦品种确定合适的药剂。
4.多方面联合防治:结合上述多种方法进行小麦蚜虫的防治,既能达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能减少环境污染,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
【农业】一篇文章看懂小麦蚜虫,附详细防治方法

一篇文章看懂小麦蚜虫,附详细防治方法小麦蚜虫是危害小麦生长的第一害虫,它是卵生繁殖生长的一种昆虫。
也称腻虫、油虫。
蚜虫是以孤雌生殖的方式繁衍后代的,这就是很多昆虫的神奇之处。
一、麦蚜虫的属性1)春夏时期麦蚜虫产卵:孤雌生殖就是蚜虫不需要雄性和雌的交配,就能够受孕产卵的一种生育现象。
在春夏时期温暖时,麦蚜虫它自己体内的基因,就可以使染色体复制自己的DNA,因此,它不需要雄性的精子和自己卵子的结合,就可以独立的产生受精卵。
麦蚜虫的雄性极少,也可以称它们为母系群体。
通常情况下麦蚜虫是在温暖的气候里才能实现孤雌生殖。
比如无越冬期的南方,一年四季都会采用孤雌生殖的方式产卵。
2)冬季时期麦蚜虫的产卵:但麦蚜虫并不是绝对的孤雌生殖,有时它也需要与雄性交配后,才能产生受精卵。
比如:到了冬季寒冷的时候,麦蚜虫就需要雄性和雌性的交配才能产生受精卵。
有些地方的麦蚜虫,大都以幼虫的形式躲藏在麦苗根部的麦叶下面,或土壤的缝隙里越冬。
而较为寒冷的地方,麦蚜虫通常会把卵产在麦苗的枯叶上,或杂草上以及农作物的烂秸秆上和土壤的缝隙里越冬。
麦蚜虫主要采用针刺的方式吸食小麦茎杆、枝叶以及小麦灌浆期时嫩穗的汁液来生长繁殖。
汁液也相当于人的血液,因此,小麦如果任其吸嗜其汁液就会因枯萎衰竭而死。
二、麦芽虫的种类小麦蚜虫一般分为两大类:a.麦长管蚜;b.麦二叉蚜。
虽说是两类但它们长的很像似。
1.麦长管蚜麦长管蚜虫分无翅膀蚜虫和有翅膀两种。
无翅膀的蚜虫体长大约在3毫米左右。
为长椭圆形身体,身体为草绿色或橙红色的。
但头部是红色或褐色的,黑色的触角配合着锋利的针刺,在吸嗜麦茎的汁液时很机动灵活。
有翅膀的长管蚜虫体形稍短,大约在2毫米左右。
嘴巴也稍短,眼睛微红肚子为长形的园筒形状,尾巴上有9根左右的毫毛。
长管蚜虫不怕阳光,一般集聚在麦叶的正面或嫩麦穗籽粒的空隙里。
2.麦二叉蚜虫麦二叉蚜虫主要是发生在广大地域的小麦种植区内,也算是小麦的专生害虫。
对小麦的危害也最大。
小 麦 蚜 虫

小麦蚜虫
蚜虫是小麦上常见的害虫,一年约发生20代左右,气候持续干旱适宜该虫的繁殖和危害。
一、症状识别
以成虫和若虫刺吸麦株茎、叶和嫩穗的汁液。
麦苗被害后,叶片枯黄,生长停滞,分蘖减少;后期麦株受害后,叶片发黄,麦粒不饱满,严重时麦穗枯白,不能结实,甚至整株枯死。
二、防治技术
1、秋冬季结合积肥清除田间杂草,夏季消灭自生麦苗,可减少麦蚜的适生地和越夏寄主,降低虫源基数,减轻危害。
2、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增施底肥,合理追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蚜力。
3、开展秋播药剂拌种
秋播时采用600克/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高巧)进行药剂拌种。
4、保护利用自然天敌
小麦蚜虫的天敌很多,有瓢虫、食蚜蝇、草蛉等,对小麦蚜虫种群数量的影响很明显,要选用对天敌安全的药剂,减少用药次数和数量,保护天敌免受伤害。
4、药剂防治
当苗期有蚜株率达5%,百株蚜量20头左右时,应进行田间喷药防治,消灭麦蚜基地,控制蚜虫扩展;在孕穗后当田间调查百株蚜量达500头以上时要立即采取连片防治。
常用药剂有:亩用25%吡虫啉悬浮剂1~2g、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15、2.5%溴氰菊酯乳油10~13m1、或30%毒死蜱乳油40~50g喷雾。
小麦蚜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小麦蚜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小麦蚜虫是小麦上的一种常见害虫,它会导致小麦减产甚至死亡,严重影响农民的收益。
为了有效防控小麦蚜虫,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寻找绿色环保的防控技术。
本文将针对小麦蚜虫的绿色防控技术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够为农民提供科学、可行的防控方案。
一、小麦蚜虫的危害与传播途径小麦蚜虫是一种长约2-3mm的小型昆虫,色泽呈现出深绿色或黑色。
它主要以小麦为食,通过吸食叶片的汁液来获取养分,导致小麦叶片萎缩、失去光合作用的功能,影响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小麦蚜虫还可能携带各种病毒,通过叮咬传播给小麦,导致小麦产量大幅下降。
小麦蚜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孵化的方式进行,即小麦蚜虫通过产卵孵化新的虫害,数量迅速增加;另一种是通过迁飞的方式,当一片小麦地受到小麦蚜虫危害时,它们会通过空气中的飞行来传播到其他健康的小麦地,进一步扩大虫害面积。
1. 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目前绿色环保的小麦蚜虫防控技术之一。
它主要是利用天敌来控制小麦蚜虫的数量,包括瓢虫、蚜虫寄生蜂、捕食性蝇类等。
这些天敌可以有效地捕食小麦蚜虫,控制其数量,从而达到防治的效果。
研究表明,生物防治技术不仅有效,而且对环境友好,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较大的影响。
植物提取物可以有效地杀死小麦蚜虫,具有一定的驱避作用。
以辣椒素、菊酯类化合物、植物精油等为代表的植物提取物,可以喷洒在小麦地上,通过挥发和接触作用来杀死小麦蚜虫,从而达到防治目的。
与化学农药相比,植物提取物不仅对环境友好,而且不会对农产品和农民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3. 生态调控技术生态调控技术是通过改善小麦生长环境来减少小麦蚜虫的数量。
这包括选择具有抗虫性的小麦品种、优化土壤肥力和水分状况、增加生态环境多样性等。
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可以有效地减少小麦蚜虫的生存空间,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
目前,生物防治技术在小麦蚜虫防控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饲养天敌和培育新的天敌品种,实现了对小麦蚜虫的有效控制。
小麦蚜虫的防治

怎样防治小麦蚜虫?(1)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控制麦蚜:麦田中麦蚜的天敌种类较多,主要有瓢虫、食蚜蝇、草蛉、蜘蛛、蚜茧蜂,其中以瓢虫及蚜茧蜂最为重要。
对这些天敌资源应加以保护利用。
当益害比达到1:80或僵蚜率达到30%时,应以利用天敌为主,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尽可能避免在治蚜时杀伤天敌。
为充分发挥天敌的作用,必要时还可以人工繁殖释放或助迁以控制麦蚜危害。
(2)农药防治:①小麦在抽穗期时,麦蚜的防治指标为500头/百穗。
化学农药防治麦蚜可用50X辟蚜雾可湿性粉剂1500-3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l000倍液喷雾,也可用5%来福灵乳油每亩l0毫升加水50-60公斤喷雾。
②在黄矮病发生区,可用75%甲拌磷乳油100毫升,对清水3—5公斤,拌麦种50公斤,边喷药边搅拌,然后堆闷6—12个小时,即可播种。
也可用3%呋哺丹颗粒剂或5%涕灭威颗粒剂,每亩1.5公斤盖种。
这样可通过杀虫剂的内吸作用来控制苗期蚜虫.并可防止蚜虫传播黄矮病。
小麦蚜虫又名腻虫,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以成虫、若虫吸取小麦汁液危害小麦,再加上蚜虫排出的蜜露,落在麦叶片上,严重地影响光合作用,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前期危害可造成麦苗发黄,影响生长,后期危害被害部分出现黄色小斑点,麦叶逐渐发黄,麦粒不饱满,严重时麦穗枯白,不能结实,甚至整株枯死,严重影响产量。
由于去年冬季气温偏高利于蚜虫越冬,给今年蚜虫大发生提供了虫源,再加上近段条件适宜蚜虫的发生、繁殖,为此,广大农民朋友要密切注意查看蚜情并及时进行防治。
防治方法根据蚜虫的危害特点,进行田间检查。
蚜虫刚发生时多在小麦底部叶片上,所以不易被发现,当发现上部叶片被危害时,就已对小麦产量造成了影响,所以应注意观察,早发现,早防治,苗期只要每平方米有蚜虫30-60头就要进行防治,孕穗期当有蚜株率达15%或平均每株有蚜虫10头左右就要及时防治。
可每亩用20%菊马乳油80毫升、20%百蚜净60毫升、40%保得丰80毫升、2%蚜必杀80毫升、3%劈蚜60毫升,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15克,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上述农药品种任选一种,对水35-45公斤(2-3桶水),于上午露水干后,或下午4点以后均匀喷雾,如发生较严重,每桶水再加1包吡虫啉混合喷施。
小麦蚜虫的防治方法

小麦蚜虫的防治方法
首先,选择抗病虫害的小麦品种是防治小麦蚜虫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选用抗
病虫害的小麦品种,可以减少小麦蚜虫的发生和传播,从而降低小麦蚜虫对小麦的危害程度。
其次,合理施肥也是防治小麦蚜虫的有效方法之一。
科学施肥可以增强小麦的
抗病虫害能力,提高小麦的免疫力,从而减少小麦蚜虫对小麦的侵害。
此外,及时清理田间杂草也是防治小麦蚜虫的重要措施之一。
田间杂草是小麦
蚜虫的重要寄主和栖息地,清理田间杂草可以有效减少小麦蚜虫的滋生和繁殖,降低小麦蚜虫的危害程度。
另外,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也是防治小麦蚜虫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如果发现小麦蚜虫的危害,可以及时使用合适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有效控制小麦蚜虫的数量,保障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最后,定期进行田间观察和监测也是防治小麦蚜虫的重要工作之一。
通过定期
观察和监测小麦田地的情况,可以及时发现小麦蚜虫的危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止小麦蚜虫对小麦的严重危害。
综上所述,选择抗病虫害的小麦品种、合理施肥、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合理使
用化学农药以及定期进行田间观察和监测是防治小麦蚜虫的有效方法。
希望广大农民朋友们能够重视小麦蚜虫的防治工作,保障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为农业生产做出贡献。
小麦蚜虫发生与防治小结范文

小麦蚜虫发生与防治小结范文小麦蚜虫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较大的影响。
因此,科学地发现和防治小麦蚜虫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小麦蚜虫的发生和危害、防治方法和技术以及综合管理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小麦蚜虫的发生和危害小麦蚜虫主要分布在温暖和湿润的地区,一般在3月底至4月初开始孳生,6月中旬至7月初达到高峰。
小麦蚜虫以小麦为主要寄主,也可寄主于大麦、玉米等其他作物。
其主要危害表现为叶片损伤、蚜虫枪吸引力减弱、蚜虫分泌物污染小麦穗、导致小麦产量下降等。
二、小麦蚜虫的防治方法和技术1. 生物防治:选择适宜的天敌,如瓢虫、花虎斑蜘蛛等天敌来控制蚜虫的数量。
种植时可在田间布置昆虫诱杀灯、黄板等,以吸引和捕杀蚜虫。
2. 化学防治:合理使用农药进行喷洒,选择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应根据虫情、药效和环境因素等综合因素来确定施药时机和剂量,注意保护环境和生态安全。
3. 耐药性管理:为了防止小麦蚜虫对农药产生耐药性,应定期更换农药品种,轮作种植不同的作物,减少蚜虫饲料选择性和适应性。
4. 相邻田间协同防治:小麦蚜虫常通过迁飞传播,相邻田间可通过协同防治的方式,在种植同一种作物的时间上进行协商,协调施药,以减少蚜虫的传播范围。
三、综合管理措施1. 良种选育:选择抗虫性强、适应力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
通过良种选育,可以提高小麦植株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减轻病虫害对小麦的危害程度。
2. 精细调控施肥:合理施肥是减轻小麦蚜虫危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过量施肥或不足施肥都会影响小麦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根据土壤的营养状况、小麦的生长需要进行合理的施肥,以提高小麦的抗虫能力。
3. 良好的田间管理:保持适宜的田间湿度和温度,及时清除杂草,保持种植地的整洁,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
4. 监测和预警:定期对小麦蚜虫进行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虫情变化,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可利用昆虫诱杀灯、黄板等设备,对田间的蚜虫数量进行监测和统计。
小麦蚜虫的发生为害与生物防治

河南农业2016年第4期(上)一、为害种类小麦蚜虫简称麦芽,俗称腻虫、蜜虫、油虫,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几乎遍及世界各产麦国,我国为害小麦的蚜虫有多种,通常较普遍而重要的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黍缢管蚜、无网长管蚜,但一般以前3种数量多,为害重。
麦蚜的为害主要包括直接为害和间接为害两个方面。
一是直接为害,主要以成蚜、若蚜吸食叶片、茎秆、嫩头和嫩穗的汁液。
麦蚜多在植物上部叶片正面为害,被害处初呈黄色小斑,后为条斑、枯萎,直至整株变枯,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及营养吸收、传导。
抽穗灌浆后,迅速增殖,集中穗部为害,为害的同时排泄蜜露,影响植株呼吸和光合作用的进行及营养吸收、传导,致受害植株生长缓慢,穗期危害会造成小麦灌浆不足,籽粒干瘪,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二是间接为害,麦蚜的间接为害是指在为害的同时,传播小麦病毒病,其中以传播小麦黄矮病为害最大。
受害田块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
二、发生特点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黍缢管蚜这3种麦蚜一年均可发生10~20余代。
麦长管蚜在南方以成虫、若虫越冬,在最冷月份均温10℃以上地区冬季尚可为害。
-10℃以下的地方不能越冬。
每年春季3—4月随气流迁入北方冬麦区进行繁殖为害。
麦二叉蚜在北方以成蚜、若蚜在麦苗枯叶、土缝及杂草上越冬。
黍缢管蚜在黎属植物和小麦上以成蚜、若蚜越冬。
小麦返青至乳熟初期,麦长管蚜种群数量最大,占田间总蚜量的95%以上,随植株生长向上部叶片扩散为害,最喜在嫩穗上吸食,故也称“穗蚜”。
麦二叉蚜分布在下部叶片背面为害,乳熟后期黍缢管蚜数量有明显上升。
麦长管蚜及二叉蚜最适气温16~25℃,黍缢管蚜在30℃左右发育最快,麦长管蚜在相对湿度50%~80%最适,二叉蚜则喜干旱。
麦蚜的天敌有瓢虫、食蚜蝇、草蛉、蚜茧蜂等60余种,天敌数量大时,常控制后期麦蚜种群数量的增长。
一般早播麦田,蚜虫迁入早,繁殖快,为害重;夏秋作物的种类和面积直接关系麦蚜的越夏和繁殖。
小麦蚜虫的防治方法

小麦蚜虫的防治方法小麦蚜虫是小麦生产中常见的害虫之一,给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保障小麦的生长和产量,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合理的田间管理是预防小麦蚜虫的关键。
农民应该定期巡视麦田,及时发现蚜虫的苗头,防止其大面积繁殖。
同时,保持麦田的通风良好,及时排除积水和杂草,减少蚜虫的滋生环境。
采用生物防治是一种较为环保和有效的方法。
可以引入天敌,如瓢虫、寄蝇、蚜虫寄生蜂等,来控制蚜虫的数量。
这些天敌可以在麦田中形成生态平衡,减少蚜虫的繁殖。
此外,也可以利用微生物制剂,如苏云金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来控制蚜虫的繁殖和传播。
还可以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使用农药来控制蚜虫的数量。
选择合适的农药,按照使用说明和剂量进行喷洒。
在喷洒农药时,要注意风向和天气条件,避免对周围环境和其他农作物造成污染。
此外,农民在使用农药后,要注意洗净喷洒设备和个人防护,避免对自身造成伤害。
除了以上的防治方法,还可以通过选择抗虫品种来控制小麦蚜虫的危害。
选择抗虫品种是一种经济、环保、持久的防治措施。
通过选育和引进抗虫品种,可以减少蚜虫对小麦的危害,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农民还可以采用轮作和间作的方法来控制小麦蚜虫的危害。
轮作是指在不同的年份种植不同的作物,可以打破蚜虫的生长周期,减少其繁殖数量。
间作是指在同一年份种植不同的作物,可以降低蚜虫对小麦的食害程度。
通过轮作和间作,可以有效地控制小麦蚜虫的危害,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小麦蚜虫的防治方法有很多种,包括田间管理、生物防治、化学防治、选择抗虫品种和轮作间作等。
农民在种植小麦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方法,以减少蚜虫的危害,保障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希望这些方法能够对广大农民在小麦蚜虫防治中提供帮助。
小麦蚜虫的防治方法

小麦蚜虫的防治方法
小麦蚜虫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一种常见害虫,它会吸食小麦的汁液,导致小麦
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严重的话甚至会造成小麦减产。
因此,及时有效地防治小麦蚜虫对于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防治小麦蚜虫的方法,希望能对广大农民朋友有所帮助。
首先,合理的田间管理是防治小麦蚜虫的基础。
在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要及
时进行田间管理,包括松土、中耕、除草等工作,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减少小麦蚜虫的滋生和繁殖条件。
其次,选择合适的防治药剂进行喷洒。
在小麦生长期间,如果发现小麦蚜虫的
存在,可以选择一些高效、低毒的农药进行喷洒,如敌敌畏、氧化乐果等,但在使用农药时一定要按照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和用量进行使用,避免对小麦和环境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此外,利用天敌进行生物防治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些天敌如瓢虫、蚜虫寄
生蜂等对小麦蚜虫有着天然的天敌作用,可以通过人工引种或者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增加天敌的数量,以达到控制小麦蚜虫的目的。
另外,采用农业防治措施也是防治小麦蚜虫的重要手段。
比如在小麦田间适时
进行轮作、套种,合理利用间作间种,可以有效地减少小麦蚜虫的发生和危害程度。
最后,加强田间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小麦蚜虫的存在并掌握其发生规律,可
以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止小麦蚜虫对小麦的危害。
综上所述,防治小麦蚜虫需要综合运用田间管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
防治等多种手段,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希望广大农民朋友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防治方法,保障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小麦蚜虫防治方法

施药方法与注意事项
施药方法
采用喷雾法进行施药,注意喷洒均匀,避免漏喷或重复喷洒。
注意事项
施药前要仔细阅读农药标签,了解药物的安全性和使用方法;施药时要做好防护措施,避免中毒事故 。
防治时间与频率
防治时间
在小麦抽穗前开始防治,如发现蚜虫密度较大,应适当提前防治。
防治频率
根据蚜虫发生情况和天气状况,一般每隔5-7天防治一次,连续防治2-3次。
小麦蚜虫防治方法
2023-11-04
contents
目录
• 小麦蚜虫概述 • 防治方法 • 防治技术 • 防治效果评估 • 结论与展望
01
小麦蚜虫概述
小麦蚜虫的分布与危害
分布
小麦蚜虫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 等国家。
危害
小麦蚜虫可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严重影响,同时还能传播病毒病, 造成更大的损失。
安全性
某些化学药剂对人体和动物有害,需要注意使用方法和浓度。
05
结论与展望
小麦蚜虫防治的重要性和意义
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小麦蚜虫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严重影响 。通过防治小麦蚜虫,可以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减少经济损失。
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小麦蚜虫防治可以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减少害虫对其他生物的影 响,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02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种植抗虫品种
选择对蚜虫具有抗性的小 麦品种,降低蚜虫的发生 率。
合理轮作
避免连作,采用轮作方式 ,减少蚜虫的繁殖和传播 。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除杂草和枯叶,减 少蚜虫的栖息和繁殖场所 。
生物防治
小麦蚜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蚜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小麦蚜虫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重要害虫,给小麦生长和产量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下面将分析小麦蚜虫的发生规律,并提出一些防治措施。
一、小麦蚜虫的发生规律小麦蚜虫是以无性繁殖为主的害虫,一般分为翅色型和无翅色型两种,以无翅色型为主。
其发生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适宜环境条件:小麦蚜虫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温度在16-23°C时,繁殖能力最强。
在这种环境下,蚜虫能够快速繁殖,数量增长迅速。
2.气象因素:小麦蚜虫的发生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
高温干旱和低温干燥的气候条件对蚜虫生存不利,当气温超过30°C时,蚜虫数量会减少。
而在高温潮湿和低温湿润的条件下,蚜虫数量会急剧增加。
3.小麦生长阶段:小麦蚜虫发生的时间与小麦的生长阶段也有关系。
一般在小麦灌浆期前后,蚜虫数量最多。
此时小麦是蚜虫的最佳生长和繁殖条件。
4.病虫害的影响:一些病虫害如白粉病、叶枯病等会影响小麦的生长状况,使小麦体内营养更加丰富,从而为蚜虫提供了更好的发生条件。
二、小麦蚜虫的防治措施为了有效防治小麦蚜虫,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清理田间杂草:及时清理田间的杂草,杂草是蚜虫的重要寄主植物。
通过清理杂草,可以减少蚜虫在田间的栖息地,降低蚜虫数量。
2.调整种植时间:通过调整小麦的播种时间,可以尽量避开小麦灌浆期前后的高峰期,减少蚜虫的发生。
3.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小麦的抗病虫能力,减少蚜虫的发生。
注意平衡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供给,不过量施肥。
4.物理防治措施:可以采用振打和喷洗等物理方法来控制小麦蚜虫的发生。
通过振打小麦,可以使蚜虫掉到地面上,然后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天敌来控制蚜虫的繁殖。
喷洗小麦可以用喷水冲刷蚜虫,取得防治效果。
5.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虫、寄主植物等自然敌因进行生物防治。
例如可以培育蚜虫的天敌如瓢虫、蝇类等,定期释放到田间控制蚜虫的数量。
6.化学防治:在小麦蚜虫发生严重时,可以适当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小麦蚜虫的防治技术

小麦蚜虫的防治技术一、蚜虫——小麦的“吸血鬼”小麦田里的蚜虫真的是个大麻烦!这些小东西就像田间的小偷,偷偷地把小麦的养分吸走,搞得小麦虚弱不堪,甚至整个麦田都可能枯黄了。
你别看蚜虫个头不大,但它们的“破坏力”可不容小觑。
小麦被它们啃食后,不但产量下降,质量也会大打折扣,甚至连麦粒的饱满程度都受影响,最后收成就变得很糟糕。
所以,大家一看到麦田里有蚜虫,心里都不好受,尤其是农民朋友,心里头那种焦虑感可想而知。
蚜虫是啥样的?就像是小麦的“吸血鬼”,一群群小小的、绿色或者黑色的虫子,成群结队地吸吮着小麦的汁液。
它们不仅能吃,吃得还特别过瘾,吃得小麦好像瘦了个大圈,最后麦粒瘪了,麦穗没精神,咋看都不对劲。
这时候,农田里又开始泛起一阵焦虑,“怎么办呢?蚜虫怎么防治啊?”不少人都开始焦头烂额,找方法。
二、防治蚜虫的“武器”防治蚜虫的方法可多了,咱也得看实际情况,采取最合适的办法。
常见的防治手段有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既要科学又要实用。
1、化学防治首先得说说化学防治。
这种办法就像拿着“重型武器”干掉蚜虫。
化学农药得选对了,别用错了。
现在市面上有不少专门针对蚜虫的农药,比如吡虫啉、噻虫嗪这类的,效果都挺不错的。
你要是用这些药,效果往往立竿见影,一喷下去,蚜虫就得乖乖倒下。
但你可不能随便乱喷哦,还是得注意使用方法,按照说明书上的剂量来,不然不仅蚜虫没治好,可能连小麦的生长都给影响了,最后伤了“无辜”。
2、生物防治不过啦,化学防治虽然见效快,但不是真的“长久之计”。
蚜虫会对一些农药产生抗药性,农民朋友就得不停地换药,这样不仅成本高,长时间下去还可能对土壤造成污染。
所以,近年来大家也开始关注生物防治这种更环保的方式。
用一些天敌比如瓢虫、寄生蜂来控制蚜虫数量,效果也是相当不错的。
瓢虫这种“吃货”,它一口气能吃掉好多蚜虫,简直就是蚜虫的天敌,基本上把蚜虫看成是自己的一道“美食”。
还有那种寄生蜂,简直太牛了,它会把蚜虫“寄生”起来,等着蚜虫孵化出来就“灭绝”它们。
小麦蚜虫的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蚜虫的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蚜虫又叫腻虫。
在种植小麦地区常造成危害,特别是以肥水条件较好,生长茂盛的田块发生为害较重。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小麦蚜虫的防治技术。
1、小麦蚜虫的种类与特点
小麦蚜虫种类较多,但发生普遍的主要是春麦蚜、麦长须蚜、黍蚜、玉米蚜四种。
小麦苗期以春麦蚜、黍蚜为害较重,成株期以麦长须蚜和黍蚜为害较重,玉米蚜则常在部分田块严重发生为害。
从蚜虫的种类来看,春麦蚜发生较早,黍蚜次之,麦长须蚜发生较晚。
在我省,蚜虫为害有两个高峰期,12月中下旬发生第一个高峰期。
来年的3月中下旬发生第二个高峰期,对小麦产量影响损失较大的是第二个高峰期。
2、小麦蚜虫为害部位
春麦蚜主要在小麦基部。
黍蚜主要在根部和茎基部:麦长须蚜主要在中上部叶片和穗部为害。
3、小麦蚜虫的防治方法
根据蚜虫的为害特点,从当前及来年的2月初起,进行田间检查,苗期只要每平方米有麦蚜30~60头就要进行防治,孕穗期当有蚜株达15%~20%或平均每株有蚜虫10头左右就要及时防治。
每亩用20%菊马乳油80m1、20%百蚜净60m1、40%保得丰80m1、25%金迪乐60m1、2%蚜必杀80m1、5%力克50m1、3%劈蚜60m1、上述农药品种任选一种,兑水35~50千克(2~3桶水),于上午露水干后或下午4点以后均匀喷雾。
如发生较严重,每桶水再加一包10%的吡虫林混合喷施。
在孕穗期和抽穗期可加入磷酸二氢钾或稳多收等保花保果类的
微肥混合喷施,促进子粒成熟饱满,增加产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类蚜虫分布层次不同: 各类蚜虫分布层次不同:
麦长管蚜: 麦长管蚜:集中在麦穗 禾缢管蚜: 禾缢管蚜:集中在植株上部叶片,麦穗也有分布 麦二叉蚜: 麦二叉蚜:前期集中在下部叶片背面,后期上移
天道好还, 天道好还,东生有必兴之理
天道好还, 天道好还,东生有必兴之理
认识小麦蚜虫
小麦常见蚜虫多为三种: 小麦常见蚜虫多为三种:
麦长管蚜: 麦长管蚜:多见抽穗后及乳熟期 麦二叉蚜: 麦二叉蚜:多见小麦起身初期 禾缢管蚜: 禾缢管蚜:多见起身后至抽穗期
天道好还, 天道好还,东生有必兴之理
不同药剂对不同种蚜虫的活性存在极大差异 由于各类药剂作用特点、各类蚜虫危害特点的 不同,不同种药剂对不同种蚜虫的的杀灭活性存在 巨大差异: 举例: 抗蚜威(辟蚜雾) 抗蚜威(辟蚜雾): 仅对缢管蚜有效 吡虫啉(或啶虫脒) 吡虫啉(或啶虫脒):多对长管蚜高效 菊酯或有机磷: 多对二叉蚜/缢管蚜高效 菊酯或有机磷:
天道好还, 天道好还,东生有必兴之理
防治不同蚜虫具有不同的防治时期
麦二叉蚜 小麦灌浆乳熟期,转移到上部叶片为害 麦长管蚜 抽穗后集中在穗部的小穗间为害 禾缢管蚜 小麦灌浆期以后上移至上部叶片或穗部
天道好还, 天道好还,东生有必兴之理
何时用药都可以——持效的根本保证
一次用药即可杀灭小麦各部位的蚜虫 不存在药效消失后,基部蚜虫继续上移麦穗造成危害的缺陷
天道好还, 天道好还,东生有必兴之理
天道好还, 天道好还,东生有必兴之理
何时用药都持效
在小麦蚜虫防治实践中,最常出现的问题之一是 相同药剂,使用具体时间不同,即使仅相差一周左右 ,但持效期却存在显著差别!尤其是使用单一成分的 的! 决不单纯是用药时期环境不同而造成的!
天道好还, 天道好还,东生有必兴之理
小麦蚜虫特有的上移活性
小麦三大类蚜虫初期均分布在小麦植 株底部叶片,孕穗期以后逐渐上移,向小 麦麦穗及顶部叶片转移。
天道好还, 天道好还,东生有必兴之理
不同药剂喷施后在小麦上的保留部位不同
吡虫啉或啶虫脒: 吡虫啉或啶虫脒:
典型的向顶传导性,喷施后多传导、保留在小麦 植株最上部
菊酯类或有机磷: 菊酯类或有机磷:
典型的触杀药剂,小麦植株表面蜡质层较厚,药 液难以在体表附着,沿茎杆向下滑落,最终多集中分 布在小麦植株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