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各省市城镇化率

合集下载

周口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周口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周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周口市统计局201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攻坚克难,奋力拼搏,社会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民生和社会事业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592.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7%。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17.56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67.07亿元,增长15.2%,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682.13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07.75亿元,增长9.1%。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7.6:47.6:24.8调整为26.2:48.2:25.6。

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73.8%。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同比上涨2.0%,其中城市上涨1.8%,农村上涨2.0%。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上涨2.6%。

从八大类看:六涨两降,食品类上涨5.7%,烟酒类同比上涨2.4%,衣着类上涨0.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0%,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2%,居住类上涨1.5%;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0%;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2.6%。

表1:2012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二、农业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735.94亿元,增长4.4%。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417.56亿元,增长4.5%。

其中种植业增加值完成287.81亿元,增长3.7%;牧业增加值106.76亿元,同比增长6.1%。

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65.73万亩,比上年增长40.41万亩,增长2.3%;亩产437.85公斤,增加4.78公斤,增长1.1%;粮食总产量773.13万吨,比上年增加25.95万吨,增长3.5%。

其中:夏粮播种面积988.32万亩,比上年增加7.92万亩,增长0.8%;亩产494.37公斤,增产1.97公斤,增长0.4%;总产量488.6万吨,增加5.9万吨,比上年增长1.2%,亩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总产量实现了连续十年增产。

合肥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肥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全年受理专利申请15142件,其中发明专利4748件,增长31.2%;授权专利9639件,其中发明专利1242件,增长63.4%。

签订各类技术合同5160项,成交金额42.3亿元,增长26.9%。

全市有6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18个,各级各类档案馆12个。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5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4 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9项。

图书馆总藏量697.05万册(件),其中图书325.10万册,比上年分别增长42.0%和4.6%。

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214.42万卷,增长67.9%。

电影院26家,全年票房收入1.85亿元,增长41.2%。

各类动漫企业85家,具有原创能力和代表作品的企业35家。

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100%。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210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60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2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1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16个。

卫生机构床位数3.72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3.47万张。

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04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53万人,注册护士1.82万人。

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33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4.58张。

婴儿死亡率5.93‰,产妇住院分娩率99.98%。

城市社区卫生机构覆盖率达95%,城乡居民新农合参合率达100.37%。

全年成功组织2项大型赛事和18项市级体育赛事。

我市体育健儿参加各种赛事获得13枚金牌、5枚银牌和7枚铜牌。

全市完成26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70个全民健身苑工程建设。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57.2万人,比上年增加5.1万人。

城镇化率为66.4%,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张家口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张家口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张家口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2月1日在张家口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张家口市人民政府代市长侯亮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严峻考验和挑战的一年。

一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和繁重艰巨的任务,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紧紧围绕“推进科学发展,致力跨越赶超,实现绿色崛起,打造强市名城”主题,在应对挑战中开拓奋进,在攻坚克难中创新突破,在加速发展中跨越赶超,圆满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过去一年,我们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加快发展的首要目标,切实加强对经济运行的调度和调控,着力推进各个领域赶超进位,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1.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500元,跨上4000美元台阶。

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79.3亿元,增长23.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2.99亿元,增长32.9%。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62.4亿元,增长16.6%。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67.1亿元,增长2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82亿元,增长17.8%。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40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54元,分别增长12%和17.9%。

——过去一年,我们把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加快发展的战略举措,全面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积极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主导产业加速壮大,“4+3”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9.7%,比上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

旅游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年接待游客突破1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6.5亿元,分别增长44.5%和47%,增幅均居全省第一位。

山西省太原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山西省太原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山西省太原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和“稳中求进”总基调,抓投资、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对标一流、攻坚克难,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一流省会城市迈出了坚实步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经济增长: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11.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02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035.57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1239.84亿元,增长11.3%。

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68.44亿元,增长7.6%;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增加值430.13亿元,增长14.8%;金融保险业增加值241.22亿元,增长14.4%。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4440元,比上年增长9.8%,按2012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8624美元。

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为1.6%、44.8%、53.6%,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1、4.4和6.0个百分点。

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持平,第二产业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8个百分点。

财政:全市财政总收入454.49亿元,比上年增长15.6%。

其中:市级财政完成246.16亿元,增长18.2%;县(区)级财政完成208.33亿元,增长12.7%。

全市一般预算收入215.67亿元,增长23.4%。

其中:税收收入172.38亿元,增长21.7%,国内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共计完成税收112.20亿元。

全年一般预算支出277.51亿元,比上年增长16.0%。

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7.3%,教育支出增长22.9%,科学技术支出增长23.1%,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17.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4.0%,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1.9%,节能环保支出增长106.5%,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65.9%,城乡社区事务支出下降5.4%。

年鉴光盘2003-2012年城镇化率

年鉴光盘2003-2012年城镇化率

34.60 44.80 47.30 26.30 28.50 28.80 28.90 23.00 27.70 33.00 27.60 31.90 41.70 40.90 34.50 40.60 46.00
107943 212970 160750 108140 95965 54268 72959 56844 140973 145234 117311 184185 260092 322170 187896 203731 202270
69283 126910 90347 64113 67361 30549 44172 32451 82696 111957 75523 111925 194517 216124 132369 112809 107475
21.67 29.03 28.30 15.51 21.64 17.41 17.86 14.07 17.09 25.00 19.35 20.16 31.88 29.03 25.84 25.18 30.16
长安区 桥东区 桥西区 新华区 裕华区 矿 区 高新区
99808 210462 151899 99430 90132 53247 71788 54837 136431 142168 113805 178874 257037 313575 183101 194829 196299
311616 475487 339850 411179 336175 188177 252486 247512 508200 439541 425126 576585 624001 787983 544620 502109 439721
32.00 44.72 41.90 22.21 24.75 28.43 25.71 19.96 23.32 29.81 23.79 30.78 38.36 37.38 30.79 38.47 40.56

宁夏城市化现状分及问题分析】

宁夏城市化现状分及问题分析】

4. 城市化发展与人力资源
地区生产 总值中三 次产业比 例(%)
地区生产总值和从业人员中三次产业比表
2000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第一产业 15.6 9.0 8.3 8.1 8.2 7.9
2015 8.2
第二产业 41.2 49.0 50.2 49.5 48.9 48.7 47.4
口就地转为城市居民,有分散的居住方式转变为集中居住,非农产业人力资源逐步统一
城市化进程是使宁夏地区的农村和农民在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文明程度得到不 断的提高并且不断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前进的过程,这也就是宁夏地区城乡一体化 的过程。但是这仅仅是从总体上来看,在发展过程中也有这差异,也不能一概而 论,宁夏部分地区的还相对落后,对于城市文明的渗透的接受和理解较弱。
二、城市化发展问题
(一)、城市化发展问题(相同)
1. “城市病”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中的大气污染、垃圾污 染、噪声污染、水污染与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人口膨胀、交通拥堵、住房紧 缺、土地紧张、失业严重、社会治安恶化等问题日益显著。 “城市病”与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相关研究把“城市病”的发展分为四 个阶段,即城市病的隐性阶段(城市化率在 10%-30%)、城市病的显性阶段(城 市化率在 30%-50%)、城市病的发作阶段(城市化率在 50%-70%)、城镇化的康 复阶段(城市化率在 70%以上)。
一般而言,城镇化率低于 30%被视为城镇化初期阶段,城镇化进展相对缓慢, 提供的就业机会也不多; 城镇化率在 30% ~70%时,称之为城镇化中期阶段,此 时城镇化进程明显提速,能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人口迅速向城镇集聚; 城镇化率 大于 70%时,被视为城镇化后期阶段,此时产业结构进一步转换升级,城乡一体 化明显加速。而当城镇化率达到 50% 时,则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是 一个国家或地区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迈进的重要里程碑。这标志着宁夏全区的

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

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

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1.引言城镇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速,城镇化进程也得到了推动和加快。

本文将对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进行详细分析和比较。

2.定义和计算方法2.1 城镇化率定义:城镇化率指的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常用百分比表示。

2.2 计算方法:城镇化率计算公式为:城镇化率 = 城市人口 / 总人口× 100%。

3.全国各省城镇化率分析3.1 北京市3.1.1 人口情况: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北京市总人口为2177万人。

3.1.2 城市人口:北京市城市人口为1967万人。

3.1.3 城镇化率计算:城镇化率 = 1967万 / 2177万× 100% = 90.30%。

3.1.4 城镇化率分析:北京市城镇化率较高,主要原因是其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人口。

3.2 上海市3.2.1 人口情况:上海市总人口为2428万人。

3.2.2 城市人口:上海市城市人口为2251万人。

3.2.3 城镇化率计算:城镇化率 = 2251万 / 2428万× 100% = 92.69%。

3.2.4 城镇化率分析:上海市城镇化率也较高,这是由于其作为经济特区和全球金融中心,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

(继续添加其他省份的城镇化率分析)4.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统计表。

5.法律名词及注释5.1 城市人口:指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

5.2 总人口:指国家或地区的整体人口,包括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

6.结束语本文对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城镇化率,可以看出城镇化水平的差异。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推动改革和促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1979-2012各地区省市省区城镇化率城市化率

1979-2012各地区省市省区城镇化率城市化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由EPS整理。
1979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897.10 495.20 739.42 380.57 5,105.00 589.00 2,447.20 2,031.81 1,851.80 480.00 3,442.60 1,164.90 2,184.60 701.20 3,168.70 1,162.40 1,132.14 687.38 5,892.55 825.05 3,792.33 459.76 4,803.00 530.00 2,487.93 355.12 3,228.98 480.62 7,232.00 661.00 7,189.00 635.00 4,632.78 718.34 5,223.05 606.55 5,140.50 868.66 3,470.00 386.00 540.30 81.44

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

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

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
一、介绍
城镇化率是衡量一个地区城市化程度的指标之一,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本文将对全国各地区的城镇化率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

二、数据来源
城镇化率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以及各地方的统计年鉴等官方数据。

三、全国整体城镇化率分析
⒈历年全国城镇化率变化趋势
●分别近十年的全国城镇化率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
●描述城镇化率的增长趋势或波动情况
⒉全国城镇化率排名
●全国各省份、直辖市、自治区的城镇化率,并按照降序排列
●分析排名前几位和后几位的地区特点和原因
四、各地区城镇化率分析
(按省份、直辖市、自治区分章节进行详细分析)
⒈省份一:城镇化率分析
●描述该省份城镇化率的历史变化趋势
●分析该省份城镇化率较高或较低的原因,包括政策、地理位置等因素
⒉省份二:城镇化率分析
●描述该省份城镇化率的历史变化趋势
●分析该省份城镇化率较高或较低的原因,包括政策、地理位置等因素
(继续按照地区分章节进行具体分析)
五、附件
本文档附带的附件包括:
⒈各地区城镇化率数据表格
⒉城镇化率相关图表:如全国城镇化率变化趋势图等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法律名词一:解释或定义
⒉法律名词二:解释或定义
(继续本文涉及的其他法律名词及注释)。

全国各省市区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2013年及未来五年主要发展目标

全国各省市区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2013年及未来五年主要发展目标
F A Z H A N ・ J I N G J I G U A N C t t A
经 济 观 察

编者按 : 一月份 以来 , 全 国省级“ 两会” 陆续召开 。 在各省市 区
的《 政府工作报 告》 中, 对2 0 1 2年及 过去五年 的政府 工作进行 了
全面 总结 ,并提 出了 2 0 1 3年及未来五年 经济社会发展 的主要预
标 全面 实现省“ 十二 五” 规 全 市生产总值 1 1 4 5 9 亿 元 ,增 长
1 3 . 6 %; 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达 到 3 9 6 1
1 3 . 9 %; 居 民消 费价 格 总水 平 上涨 2 . 6 %。

2 0 1 2年经济社 会发展取得的重大 全省生产总值达到 2 3 8 4 9 . 8 亿元 , 万 亿元 , 增长 1 9 . 3 %; 社会 消费 品零售
到6 2 %和 4 7 %。 城 乡 居 民 收 入 分 别 达 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 . 5 %以内;人 口
重 庆
2 0 1 2年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取 得 的 重 大成就
到 4万元和 1 . 5万元 , 赶上全 国平 均水 自然增长率控 制在 3 % 0 以内 ; 全 面完成 平。城镇 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 %以 内。 国家下达的节 能减排任务。 未来 五年经济社 会发 展的主要 目

全 省经 济社 会发 展 的主要 预期 目

分别增 长 1 2 %和 1 4 % ,居 民 消 费 价 格 标 是 : 生产总值增 长 1 1 %; 规 模 以上工
2 0 1 2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 地 区生 产 总值 6 8 0 2亿元 ,增 长

1990-2023全国各城镇化率

1990-2023全国各城镇化率

1990-2012全国各城镇化率第一章引言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在城市中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城镇化率是衡量城镇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档统计了1990年至2012年期间全国各地的城镇化率情况。

本文旨在提供详细的数据和信息,以供参考和研究。

第二章方法本文档采用了全国各地的统计数据来计算城镇化率。

数据来源包括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数据报告等。

第三章城镇化率概述本章节将对全国各城镇化率的整体情况进行概述。

包括1990年至2012年期间全国城镇化率的变化趋势、平均增长率等。

第四章城镇化率地区差异分析本章节将详细分析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的差异情况。

根据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因素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应的数据和图表。

第五章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本章节将探讨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分析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率的推动作用。

第六章城镇化率与人口流动分析本章节将分析城镇化率与人口流动之间的关系。

包括农民工人口和外来人口对城镇化率的影响,以及城市化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等。

第七章城镇化率与社会问题分析本章节将探讨城镇化率对社会问题的影响。

包括城市扩张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以及城镇化率与社会不平等、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关系。

第八章城镇化率政策评估本章节将对近年来相关的城镇化政策进行评估。

包括对政策实施效果的分析、政策的可持续性等方面的讨论。

第九章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各地城镇化率数据表、相关的统计图表、研究报告等。

第十章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其注释,以便读者理解相关法律条文的含义。

十第一章结论根据数据和分析结果,本文总结了1990年至2012年期间全国各城镇化率的变化情况,并对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十第二章致谢感谢所有提供数据和支持的机构和个人,对本文的完成给予了帮助和支持。

中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城镇化质量大排名

中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城镇化质量大排名

中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城镇化质量大排名作者:李凤桃赵明月张伟等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13年第09期专题策划|《中国经济周刊》编辑部学术支持|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撰文|《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李凤桃赵明月张伟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魏后凯王业强苏红键郭叶波中国的城镇化是件世界级的大事。

它不仅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更如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所说,将成为影响人类21世纪发展的大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城镇人口达到7.12亿,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2.57%,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多年以来,城镇化率(即城镇常住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一直是衡量各地城镇化水平的唯一标准;很多时候,不断上升的城镇化率,被直接视为不断提高的城镇化水平。

诚然,人口的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核心,但它并非城镇化的全部。

真正的城镇化应该包括四个方面:一、人口的城镇化;二、空间的城镇化、土地的城镇化;三、经济的城镇化、产业的城镇化;四、生活质量的城镇化。

在城镇化进程中,热衷于追求城镇化率,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因为城镇化率并不是越高越好,城镇化速度亦非越快越好。

城镇化的速度要和经济发展的阶段、工业化的程度、资源环境承载力、吸纳人口就业的能力必须相适应,否则会带来很多的社会问题。

对于近年来各地的城镇化,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给出了九个字的评价:速度快、质量低、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市民化的程度比较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城乡发展不协调。

不再“以城镇化率论英雄”,提高城镇化质量,刻不容缓。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的新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中国开始走进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时代。

2012年各城镇化率

2012年各城镇化率

2012年各城镇化率2012年各城镇化率引言城镇化率是指某一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2012年,我国各地区的城镇化率也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分析2012年全国各省市的城镇化率情况,并进行比较和解读。

2012年各省市城镇化率排名下表为2012年全国各省市城镇化率排名:- 排名 - 省市 - 城镇化率(%) -- 1 - 北京市 - 86.2 -- 2 - 上海市 - 85.0 -- 3 - 天津市 - 81.6 -- 4 - 重庆市 - 68.6 -- 5 - 广东省 - 66.1 -- 6 - 浙江省 - 63.7 -- 7 - 福建省 - 61.8 -- 8 - 江苏省 - 60.5 -- 9 - 山东省 - 59.7 -- 10 - 海南省 - 59.3 -- - - -从表中可以看出,2012年北京市的城镇化率为86.2%,位居全国各省市之首。

其次是上海市和天津市的城镇化率分别为85.0%和81.6%。

重庆市、广东省以及浙江省的城镇化率也相对较高。

城镇化率的影响因素城镇化率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动和政府政策等。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影响城镇化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发达地区的城镇化率往往较高,因为经济的繁荣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去城市就业和生活。

人口流动人口流动对城镇化率也有重要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这也加速了城镇化率的增长。

政府政策政府的政策也对城镇化率起到关键作用。

一些地区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和企业进入,从而促进城镇化进程。

不同地区城镇化率差异的原因2012年全国各省市的城镇化率差异较大,其原因主要包括人口分布差异、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

- 人口分布差异:一些人口较多的地区城镇化率相对较低,因为庞大的农村人口相对较难实现城市化。

- 地理条件:一些偏远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等条件限制,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

2000-2011全国及各省城镇化率

2000-2011全国及各省城镇化率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上海74.60%75.30%76.40%77.60%81.20%84.50%85.80%86.80%87.50%88.60%88.90%北京77.54%78.06%78.56%79.05%79.53%83.62%84.33%84.50%84.90%85.00%86.20%天津71.99%72.41%72.87%73.45%74.21%75.11%75.73%76.31%77.23%78.00%70.70%广东55.00%56.45%57.42%58.45%59.60%60.68%63.00%63.14%63.37%63.40%66.50%辽宁54.24%55.01%55.51%56.01%56.01%58.70%58.99%59.20%60.05%60.40%64.05%浙江48.67%50.90%51.90%52.99%54.00%56.02%56.50%57.20%57.60%57.90%62.30%黑龙江51.94%52.38%52.60%52.60%52.80%53.10%53.50%53.90%55.40%55.50%56.50%江苏41.49%42.60%44.70%46.77%48.18%50.11%51.90%53.20%54.30%55.60%61.90%内蒙古42.68%43.55%42.79%44.61%45.87%47.20%48.64%50.15%51.71%53.40%56.62%福建41.57%42.35%43.80%45.20%46.30%47.30%48.00%48.70%49.90%51.40%58.10%海南40.11%41.42%42.56%43.57%44.51%45.20%46.10%47.20%48.00%49.10%50.50%山东38.00%40.21%41.50%43.01%44.15%45.00%46.10%46.75%47.60%48.30%50.90%湖北40.47%41.04%41.70%42.90%43.68%43.20%43.80%44.30%45.20%46.00%51.83%吉林 43.50%43.79%44.46%44.96%45.17%45.19%45.11%45.10%45.19%53.30%53.40%山西 34.91%35.08%38.09%38.81%39.63%42.11%43.01%44.03%45.11%46.00%49.68%宁夏32.54%33.32%34.20%36.92%40.60%42.28%43.00%44.02%45.01%46.10%49.82%四川29.89%30.88%32.67%33.86%35.25%39.10%40.50%41.97%43.70%38.70%41.83%湖南29.75%30.80%32.00%33.50%35.50%37.00%38.71%40.45%42.15%43.20%45.10%陕西32.26%33.24%34.56%35.46%36.41%37.23%39.12%40.62%42.10%43.50%47.30%河北19.60%20.35%31.86%33.52%35.83%37.69%38.44%40.25%41.90%43.00%45.50%江西27.67%30.41%32.20%34.02%35.58%37.00%38.68%39.80%41.36%43.20%45.70%青海34.76%36.33%37.62%38.20%38.59%39.25%39.26%40.07%40.95%41.90%46.22%安徽28.00%29.30%30.70%32.00%33.50%35.50%37.10%38.70%40.50%42.10%44.80%新疆33.82%33.75%33.84%34.39%35.16%37.15%37.94%39.15%39.64%39.90%43.54%广西21.30%29.10%29.94%30.85%31.94%33.62%34.64%36.24%38.16%39.20%41.81%河南23.20%24.43%25.80%27.21%28.91%30.65%32.47%34.34%36.03%37.70%40.57%云南23.36%24.87%26.01%26.60%28.10%29.50%30.50%31.60%33.00%34.00%36.80%甘肃24.01%24.51%25.96%27.38%28.61%30.02%31.09%31.59%32.15%32.70%37.15%贵州23.87%23.96%24.29%24.77%26.28%26.87%27.46%28.24%29.11%29.90%34.96%无数据来自下图来自下表:/p/2000至2011年全国各省份城镇化率数据来源:2000年到2008年各省统计年鉴及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重庆已经合并到四川,因为1999 2000统计口径调整及多个省区在2005年调整成常住人口,本数据结合城镇人口01、上海88.9%02、北京86.2%03、天津70.7%04、广东66.5%05、浙江62.3%06、辽宁62.1%07、江苏61.9%08、福建58.1%09、内蒙古56.6%10、黑龙江56.5%11、重庆55.2%12、吉林53.4%13、湖北51.8%14、山东50.9%15、山西50.9%16、海南50.5%17、宁夏49.8%18、陕西47.3%19、青海46.2%20、江西45.7%21、河北45.6%22、湖南45.1%23、安徽44.8%24、新疆43.5%25、四川41.8%26、广西41.8%27、河南40.6%28、甘肃37.2%29、云南36.8%30、贵州35.0%31、西藏26.0%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51.27%化率51.27%。

2012年各省市城镇化率

2012年各省市城镇化率
63.4
89
63.2
59.6
67.4
52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重庆
内蒙古 山西 河南 安徽 江西 广西 陕西 湖北 湖南 宁夏 四川 重庆 贵州 云南 甘肃 西藏 青海 新疆
57.5 51.2 42.2 46.5 47.5 43.6 50.02 53.49 46.6 50.67 50.02 56.98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东 江苏 上海 浙江 福建 广州 海南 内蒙古 山西 河南 安徽 江西 广西 陕西 湖北 湖南 宁夏 四川 重庆 贵州 云南 甘肃 西藏 青海 新疆
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 56.5 57 65.7 90 82% 46.8 52 63.4 89 63.2 59.6 67.4 52 57.5 51.2 42.2 46.5 47.5 43.6 50.02 53.49 46.6 50.67 50.02 56.98 35 39.3 38.75 28 47.44 44.5
35 39.3 38.75
28 47.44 44.5
安徽 北京 福建 甘肃 广西
广州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 天津
河北
山东 江苏 上海 浙江 福建 广州 海南
56.5
57
65.7
90
0.82
西南五省区市 (四川、云南 、贵州、西藏 、重庆)、西
46.8 北五省区(陕 西、甘肃、青 海、新疆、宁 夏)和内蒙古 、广西 52

广东省各地级市城市化率(2000-2012年)

广东省各地级市城市化率(2000-2012年)

66.17 83.78 100.00 87.65 68.46 94.09 97.74 52.53 40.04 43.01 61.84 54.18 88.46 87.82 62.30 46.81 36.68 35.06 42.39 47.54 62.75 47.31 36.96
66.50 84.13 100.00 87.80 69.34 94.86 98.49 52.77 40.18 43.27 62.19 54.55 88.60 87.87 62.80 46.97 37.26 35.92 42.45 47.65 63.15 47.60 37.17
68.48 56.96 39.17 43.04
79.5 56.93 39.4 42.78
80.17 56.63 39.28 43.25
81.60 57.69 39.62 43.84
82.72 57.71 37.67 44.29
83.01 58.21 38.29 44.49
注:1. 本表2000、2005年数据按国家统计局1999年发布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计算;2006年起数据按国家统计局2006年 颁布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计算。 2. 2006-2009年年末常住人口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快速汇总数据进行平滑调整,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也作了相应的 调整。 Note: a)The 2000 and 2005 data in this table ar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Interim Regulations on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issued by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in 1999. The 2006 data ar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Provisional Regulations on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issued by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in 2006. b)Figures of“Permanent Population at the Year-end” have been adjus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lash sums of the 6th National Population Census in 2010 and the proportion of urban population to permanent population is also adjuste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