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防治慢性病的方法刍议

合集下载

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方法

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方法

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方法慢性病在当今社会中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像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这样的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

尽管现代医学在治疗慢性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中医药作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提供了一些独特而有效的防治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方法,以期对广大患者有所帮助。

一、高血压的中医药防治方法高血压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慢性疾病,会增加心脏病、中风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中医药认为高血压主要与肾脏和肝脏功能失调有关,因此,中药治疗高血压一般以清热、降火、利尿为主要原则。

首先,中药方剂可以选择莲子心、黄芪、丹皮等药物,具有降压作用,并能调节血流,减少心脏负担。

经常服用这些中药可以有效地控制血压。

其次,针灸疗法也是高血压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

例如,采用耳针、足三里穴位的刺激,可以改善血液循环,调节交感神经的功能,从而有效降低血压。

二、糖尿病的中医药防治方法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常见的类型包括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在于调节胰岛功能和改善体质。

首先,中药方剂可以选择黄芪、苦瓜、山药等药物,具有降血糖、增强胰岛功能的效果。

这些药物含有多种对糖尿病患者有益的活性成分,可以提高胰岛素的分泌,促进糖代谢。

其次,中医推拿也是糖尿病治疗中常用的方法。

推拿可以刺激腹部和脊柱的穴位,调节气血循环,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此外,推拿还可以改善疲劳感和消除紧张情绪,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影响。

三、心脏病的中医药防治方法心脏病是慢性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危及生命的病症之一。

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舒肝理气、补肾固本。

首先,中药方剂可选择决明子、白芍、桂枝等药物,以舒肝理气为主要原则,调节血液循环,缓解心脏病症状。

这些中药可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心脑血液循环。

其次,中医的针灸疗法和艾灸疗法也可以在心脏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医慢性病预防从内调理

中医慢性病预防从内调理

中医慢性病预防从内调理慢性病是一类长期缓慢发展的疾病,常见的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与传统的药物治疗不同,中医强调以内调为主的方法,通过调整身体内部的平衡来预防和治疗慢性病。

本文重点探讨中医在慢性病预防中的内调理论和方法。

一、中医慢性病预防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慢性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先天禀赋、后天获得、情志影响等。

而中医慢性病预防的核心理论是“调气、调血、调心、调脾、调肾”。

这五个部分分别代表了调整体内各脏腑功能的主要方法。

具体而言,调气注重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调血则强调调节血液循环,调心重点在于平衡情绪,调脾关注营养吸收和消化功能的调节,调肾则侧重调整肾脏功能。

通过内调各个方面,可以达到预防慢性病的效果。

二、调气——保持正常的气血运行调气是中医慢性病预防中的重要方法,它可以通过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来保持身体的平衡。

中医认为,气是人体的运动力量,血是人体的营养物质。

当气血运行不畅时,容易引发各种慢性病。

为了调节气血运行,中医提倡“活血化瘀”的方法,包括针灸、拔罐、刮痧等。

同时,饮食方面也需要注意,如多吃一些活血化瘀的食物,如红枣、山楂等。

三、调血——维持良好的血液循环调血是中医慢性病预防的另一重要方法。

血液循环的畅通与否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强调通过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来维持良好的血液循环。

针灸、艾灸、推拿等手法都可以改善血液循环。

此外,适当的运动也是促进血液循环的重要手段,如散步、太极拳等。

四、调心——平衡情绪的重要性情绪的不稳定是导致慢性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医强调通过调节情绪来预防慢性病。

具体而言,中医注重以大养心理,通过调整心脏功能来平衡情绪。

如针灸、推拿等手法都可以起到舒缓心情的作用。

此外,适当的休息和娱乐也是调节情绪的重要途径。

五、调脾——调理消化系统功能脾主运化,脾胃功能的健康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提倡通过调整脾胃功能来预防和治疗慢性病。

饮食习惯是调节脾胃功能的重要方面,如不暴饮暴食、不偏食偏爱等。

中医养生与慢性病防治

中医养生与慢性病防治

中医养生与慢性病防治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慢性病已成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

慢性病是指病程长、起病隐匿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这些疾病的治疗需要长期的药物和护理,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因此,如何预防和治疗慢性病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医学和社会问题。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通过调节饮食、起居、心理等方面来维护身体健康。

中医养生认为,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是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基础。

下面我们将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探讨慢性病防治的问题。

1、中医养生之道中医养生注重多个方面的调节,包括精神养生、饮食养生、经络养生等。

精神养生:中医认为,情志对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

精神养生注重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以促进气血畅通和脏腑功能协调。

饮食养生:中医强调饮食的合理搭配和适时适量。

根据季节和体质特点,选择适合的食物,如春季宜食清淡,夏季宜食甘寒,秋季宜食滋润,冬季宜食温热。

经络养生: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养生主要是通过针灸、推拿、按摩等方法来调节经络畅通,以改善身体状况。

2、慢性病防治之策慢性病的防治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病因分析、早期诊断、综合治疗等。

病因分析:慢性病的病因复杂多样,如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

因此,需要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以找出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

早期诊断:慢性病的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漏诊。

因此,需要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定期体检,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慢性病。

综合治疗:慢性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运用药物治疗、饮食调理、运动康复等多种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3、中医养生与慢性病防治的关系中医养生和慢性病防治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中医养生强调通过调节饮食、起居、心理等方面来维护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与慢性病防治的思路不谋而合。

在慢性病防治过程中,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注重饮食调理和运动康复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

如何利用脏腑学说预防慢性疾病

如何利用脏腑学说预防慢性疾病

如何利用脏腑学说预防慢性疾病在现代社会,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日益增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而中医的脏腑学说为我们预防慢性疾病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视角和方法。

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它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首先,了解五脏六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对于预防慢性疾病至关重要。

心主血脉和神志,肝主疏泄和藏血,脾主运化和统血,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

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它们分别具有受纳、腐熟、消化、传导、排泄等功能。

五脏六腑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着人体的生理平衡。

以心为例,长期的精神压力、过度劳累、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可能导致心气不足、心血瘀阻,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因此,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适度运动以促进气血运行,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

再看肝,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容易导致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进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节情绪,避免暴怒或长期抑郁,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养肝护肝。

同时,饮食上避免过度饮酒和食用油腻、辛辣食物,以免损伤肝脏。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

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过度食用生冷食物等都可能损伤脾胃,导致痰湿内生,引发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因此,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多吃易消化、健脾益胃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芡实等,有助于维护脾胃功能。

肺主气,司呼吸。

空气污染、吸烟、长期处于干燥环境等因素都可能损伤肺气,使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

要预防此类疾病,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吸烟和吸入有害气体,多喝水以保持呼吸道湿润,适当进行呼吸锻炼,如深呼吸、太极拳等。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生殖。

随着年龄的增长,肾气逐渐衰退,如果再加上过度劳累、性生活不节制、长期熬夜等不良习惯,容易导致肾亏,引发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性功能减退等症状。

中医药如何应对慢性病防控_1

中医药如何应对慢性病防控_1

中医药如何应对慢性病防控发布时间:2021-09-03T15:28:10.170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4月7期作者:朱先云[导读] 中医药如何应对慢性病防控朱先云(四川省彭州市天彭镇西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彭州611930)相信人们都熟知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高血压属于慢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则属于代谢性疾病,两者都需要终身治疗,此类疾病不仅会对患者造成不小的伤害,也需要患者长期的调养和治疗等。

类似于这种不构成传染性质,但是由于长期积累形成的疾病,就是慢性病。

生活中慢性病还有很多,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

故我们可以发现慢性病不是单纯指某一种疾病,而是对一类发病隐蔽、病程漫长且病情久治不愈的疾病总称,大部分的慢性病都是由各种复杂因素引起的。

对于慢性病而言,治疗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但是防控却很具有价值,所以不妨看看中医药如何应对慢性病防控。

1.“老中医”眼里的慢性病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慢性病是经过一个漫长的历程逐渐形成的,并认为造成慢性病是“久病成疾”,其一为:久病必虚,《金匮要略》言:“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痼疾”就是慢性病。

《景岳全书·喘促门》曰:“然久发者,气无不虚”,张仲景言“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投以竹叶石膏汤,除两味君药,方中还以人参配粳米、甘草,取“补其气、益其阴”之意,以治病后气阴两伤;其二为:久病入络,经络内联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骸,沟通内外,运气行血,《灵枢·寿夭刚柔》篇亦说:“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最终由叶天士总结出:久病入络的说法;其三为:久病必瘀,《叶氏医案存真》卷一指出:“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癖闭”,其又云:“大凡经主气,以络主血,久病血瘀”,故“凡久病从血治为多”。

2.中医药角度如何看待慢性病防控?中医的防治都是遵循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思想进行的,“理法方药”、“望闻问切”都是常用的诊疗手段。

中医提倡“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指将疾病分成“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虽然无法使用通俗的语言将其具体描述出来,但是毫无疑问是非常严谨且具有科学性的,相应的提出“知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医药认识慢性疾病是将疾病的预防和调养看的更加重要的,在慢性病的防控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医的整体思想在慢性病的防控中展现的淋漓尽致等。

中医理论如何指导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

中医理论如何指导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

中医理论如何指导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慢性病,如同一个隐匿在生活中的“健康杀手”,时刻威胁着我们的身体。

常见的慢性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等。

这些疾病往往病程长、难以根治,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负担。

而中医理论,就像是一把智慧的钥匙,为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指导。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以高血压为例,中医并不单纯地把血压升高看作是一个孤立的症状,而是从整体出发,考虑患者的体质、情志、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

比如,长期的情志不畅,如焦虑、愤怒等,可能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气血的运行,出现血压升高的情况。

同样,过度劳累、饮食不节等也可能损伤脾胃,导致痰湿内生,影响气血流通,从而引发高血压。

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在慢性病的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比如,中医主张顺应自然,按照四季的变化来调整作息和饮食。

春天万物生发,适合早起多活动,饮食宜清淡;夏天阳气旺盛,要注意防暑降温,饮食可适当多吃些清热解暑的食物;秋天干燥,要注意滋阴润燥,多吃些梨、百合等润肺的食物;冬天寒冷,要注意保暖,适当进补,以温养阳气。

在饮食方面,中医讲究五味调和、饮食有节。

避免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的食物,保持饮食的均衡和规律。

同时,根据个人的体质特点来选择合适的食物。

比如,体质偏寒的人可以适当多吃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桂圆等;体质偏热的人则可以多吃些凉性的食物,如绿豆、西瓜等。

情志的调节也是预防慢性病的重要环节。

中医认为,情志过激会损伤脏腑功能。

长期的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可能导致肝郁气滞、心脾两虚等病症,从而增加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因此,要学会保持心情舒畅,通过适当的方式来宣泄情绪,如运动、听音乐、与朋友倾诉等。

中医内科学如何预防常见慢性病

中医内科学如何预防常见慢性病

中医内科学如何预防常见慢性病慢性病是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的疾病,常见的慢性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这些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中医内科学在预防常见慢性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医对慢性病的认识中医认为,慢性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等原因导致的。

正气不足是慢性病发生的内在基础,而邪气侵袭则是慢性病发生的外在条件。

正气包括人体的元气、宗气、卫气等,具有抵御外邪、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

当正气不足时,人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邪气的侵袭,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邪气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之邪,以及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

邪气侵袭人体后,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慢性病。

二、中医预防慢性病的原则1、未病先防中医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即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就要求人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等。

同时,还可以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方法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2、既病防变如果已经患有某种疾病,要及时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在疾病的初期,如果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就可以阻止病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瘥后防复疾病痊愈后,要注意调养身体,防止疾病复发。

这就要求患者在疾病痊愈后,要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诱发疾病的因素。

三、中医预防慢性病的方法1、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合理的饮食可以滋养脏腑、补充气血、增强体质,预防慢性病的发生。

饮食调理要遵循“五味调和”、“饮食有节”的原则。

五味调和是指饮食要多样化,各种食物的味道要相互搭配,以达到营养均衡的目的。

饮食有节是指要适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饥饱无常。

慢性病防治中的中医养生方法

慢性病防治中的中医养生方法

慢性病防治中的中医养生方法慢性病防治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健康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慢性病是造成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包括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

尽管现代医学取得了许多进展,但中医养生方法在慢性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养生方法,帮助人们改善生活方式,促进健康,预防和治疗慢性病。

一、中医养生基础理论中医养生依据阴阳五行理论,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的协调。

它认为人体的健康是阴阳平衡、五脏调和的结果。

因此,保持内外环境的协调对于慢性病的防治至关重要。

其次,中医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发生之前就采取预防措施。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作息等生活方式,人们可以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减少慢性病的发生。

二、中医饮食养生中医饮食养生讲究调理阴阳平衡、五味调和。

在慢性病的防治中,选择适宜的饮食有助于改善病情、缓解症状。

1. 喜食五谷杂粮:中医认为五谷杂粮有养心安神、健脾养胃的作用,适合长期服用。

多吃粗粮、谷类可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帮助消化、预防便秘。

2. 合理摄入蛋白质:根据个体情况,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动物性蛋白质可以通过吃鱼、瘦肉等获得,而豆类、豆制品等则是良好的植物性蛋白质来源。

3. 避免食用过辣、过咸的食物:中医认为过度食用辛辣和过咸的食物会导致体热的增加,损伤脏腑功能。

尤其是存在慢性病的人士应当尽量避免摄入过量的这类食物,以防不良影响。

三、中医运动养生适宜的运动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起到关键作用。

中医养生中推崇“运动养生”,重视运动对于防治慢性病的作用。

1. 散步:散步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运动方式,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

中医认为散步可以活动筋骨、通络活血,并能改善心肺功能。

2. 气功:气功是中国传统的运动方式,通过调整呼吸和姿势,促进气血循环,提升免疫力。

太极拳、气功吐纳都是常见的气功运动方式。

3. 瑜伽:瑜伽结合了身体的伸展和调节呼吸的深度,对于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有明显效果。

中医养生之道如何预防慢性疾病发生

中医养生之道如何预防慢性疾病发生

中医养生之道如何预防慢性疾病发生在现代社会,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日益常见,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而中医养生之道,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方法,对于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当人体的阴阳平衡被打破,气血失调,就容易引发疾病。

因此,中医养生强调从整体出发,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起居、情志调养等方面,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首先,合理的饮食是中医养生预防慢性疾病的重要环节。

中医讲究“饮食有节”,即饮食要有规律,定时定量,不可过饥过饱。

同时,要注意饮食的搭配,五味调和。

例如,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保证营养的均衡。

对于慢性疾病的预防,要少吃油腻、辛辣、甜腻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

此外,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选择适宜的食物也很关键。

比如,体质虚寒的人应少吃生冷食物,而体质燥热的人则应避免食用辛辣温热之物。

起居有常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顺应自然界的昼夜节律,有利于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恢复体力、增强免疫力。

现代社会中,很多人熬夜、作息不规律,长期下来容易导致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从而增加患慢性疾病的风险。

另外,适当的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中医提倡“动则生阳”,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

但运动要因人而异,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比如,老年人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等较为温和的运动,而年轻人则可以进行跑步、游泳等较为剧烈的运动。

情志调养在中医养生中同样不容忽视。

中医认为,情志过激或持续不良的情绪会损伤脏腑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因此,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大喜大悲、过度忧虑和恐惧。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与他人交流、参加社交活动等方式,调节情绪,释放压力。

中医养生对慢性疾病管理的秘诀

中医养生对慢性疾病管理的秘诀

中医养生对慢性疾病管理的秘诀慢性疾病是当今社会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健康问题,它们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以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疾病,在未能得到有效管理的情况下,可能导致许多并发症,如中风、心肌梗死等直接威胁生命。

而传统中医养生方法则提供了一种亲近自然、调理身心的方式来管理这些慢性疾病。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养生对于慢性疾病管理的秘诀。

一、保持内外平衡,培养良好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延缓或预防慢性疾病发展的关键所在。

中医强调内外平衡,即使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环境与人体之间都必须保持平衡。

为此,在日常饮食方面,要注意合理搭配食物,增加营养摄入,并避免高盐、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

此外,要定期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保持适度的锻炼,有助于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二、中医草药调理身体中医自古以来就用草药来治疗各种疾病,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对于慢性疾病而言,中医草药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比如,在管理高血压的过程中,中医常用的降压草药包括天麻、金银花等;而在治疗糖尿病方面,苦瓜、红豆薏米等中草药被广泛应用。

然而,在使用中医草药之前,需要咨询专业中医师并遵从其指导。

三、穴位按摩和气功练习穴位按摩和气功是中医养生提倡和应用的两种重要方法。

这些技术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或运用特定动作来调整身体内部能量流通路径,并恢复器官组织的功能平衡。

对于慢性疾病,特定穴位按摩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气功练习则可以调节呼吸和心脏功能,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

这些简单易学的方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轻松进行。

四、中医理念:防治结合中医注重预防和早期诊断,提倡健康与病的结合管理方式。

而对于慢性疾病而言,在控制疾病发展的同时也应注重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通过修身养性、调整饮食习惯、增加体育运动以及遵循规律生活等方法,可以增强人体抵抗力,降低不适以及并发症风险。

五、合理使用药物尽管中医养生方法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帮助患者管理慢性疾病,但药物治疗仍然是目前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中医养生之道如何预防慢性病发生

中医养生之道如何预防慢性病发生

中医养生之道如何预防慢性病发生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慢性病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杀手”。

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而中医养生之道,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为预防慢性病的发生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方法。

中医养生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通过调整身体的平衡,增强自身的抵抗力,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这与现代医学中强调的预防为主的理念不谋而合。

首先,饮食养生是中医预防慢性病的重要一环。

中医认为,食物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不同的味道对应着不同的脏腑。

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

因此,饮食应五味调和,不可偏嗜。

例如,过多食用甜食容易损伤脾胃,导致痰湿内生,增加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而过食辛辣则易伤肺阴,引发咳嗽、咽干等症状。

此外,饮食还应顺应四季的变化。

春季阳气生发,宜多吃一些具有生发作用的食物,如豆芽、春笋等;夏季炎热,可适当食用清热解暑的食物,如西瓜、绿豆等;秋季气候干燥,应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百合等;冬季寒冷,适合进补温热的食物,如羊肉、核桃等。

同时,饮食要有规律,定时定量,不可暴饮暴食。

“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这是中医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

合理的饮食结构也很重要,应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

其次,起居有常也是中医养生预防慢性病的关键。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昼夜节律息息相关。

《黄帝内经》中说:“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意思是说,作息要有规律,不要过度劳累,这样才能身心健康,长寿百岁。

现代人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经常熬夜、睡眠不足,这严重违背了人体的自然规律,容易导致免疫力下降,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我们应尽量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

一般来说,成年人每天应睡 7-8 小时,老年人 5-6 小时。

中医院如何应对慢性病防治需求

中医院如何应对慢性病防治需求

中医院如何应对慢性病防治需求慢性病是指病程较长、发展缓慢的疾病,对人体健康带来较大的威胁。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慢性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给社会和个体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在应对慢性病防治需求方面,中医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策略。

一、提供全方位的中医诊疗服务中医院将慢性病防治置于重要位置,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中医诊疗服务。

中医具有独特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能够从整体和个体差异的角度进行治疗。

中医院建立完善的慢性病病种诊疗门诊,针对不同慢性病类型,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和治疗计划。

此外,中医院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手段,积极开展中医辅助治疗,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二、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活动中医院积极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患者对慢性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

通过慢性病知识讲座、宣传册、问诊指南等形式,向患者介绍慢性病的病因、病程和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此外,中医院还开展个体化的健康管理,根据患者的特点和需求,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和康复计划。

三、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中医院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不断推动慢性病防治的进展。

通过对慢性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探索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和机理。

中医院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积累经验并创新科研成果,不断提高中医在慢性病防治中的疗效和可行性。

四、促进中西医结合中医院推动中西医结合,将中医和西医融合在慢性病防治中,发挥双方的优势。

中医和西医在慢性病防治中各具特点,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注重疾病的根本治疗;而西医在药物治疗和现代技术应用方面有较大优势。

中医院建立联合诊疗机制,整合中西医资源,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治疗服务,实现病情的综合治疗和管理。

总之,中医院在应对慢性病防治需求方面具有诸多优势和特点。

通过提供全方位的中医诊疗服务、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活动、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促进中西医结合等措施,中医院能够有效应对慢性病的防治需求,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有效减轻社会和个体的病痛负担。

中医技术如何应对常见的慢性疾病

中医技术如何应对常见的慢性疾病

中医技术如何应对常见的慢性疾病慢性疾病是指发展缓慢、持续存在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这些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医作为一种草根医学体系,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和管理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医技术如何应对常见的慢性疾病,以期提供参考和帮助。

中医认为,慢性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的阴阳失衡和气血不畅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慢性疾病首先会注重平衡阴阳,促进气血运行。

下面分别介绍中医对常见慢性疾病的治疗方法。

首先,对于高血压患者,中医治疗注重调整体内阴阳平衡,通畅经络。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肝阳上亢,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因此,中医通常采用草药调理肝气,平衡阴阳,同时使用针灸或按摩等手段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血压升高的症状。

另外,中医还注重调整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如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保持适当的锻炼和休息。

其次,针对糖尿病患者,中医治疗侧重于调理脾胃功能,平衡阴阳以及调节体内湿热。

中医认为糖尿病是由于脾胃失调,湿热蕴结所致。

中医通常采用草药来调理脾胃功能,清除体内湿热,同时还会推荐相关的饮食疗法,如避免高糖高脂饮食,适量添加一些降糖的中草药,如苦瓜、黄精等。

此外,中医还注重通过针灸手法刺激穴位,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能力。

此外,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中医治疗冠心病重点在于调理心气、活血化瘀。

中医认为冠心病的发生与心气不足、血脉不畅有关。

中医通常采用草药来调理心气,活血化瘀,同时也会推荐一些保护心脏的饮食方案,如多食用鱼类、坚果等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

此外,中医还会采用针灸手法刺激相关穴位,调节心脑血管系统功能,提高冠状动脉血流量。

除了针对具体疾病的治疗方法外,中医还强调患者的整体调理。

中医认为慢性疾病多与生活方式、情绪状态等有关。

因此,中医在治疗慢性疾病时会建议患者注意饮食调节,保持积极的心态,并提倡适量的运动以促进气血畅通。

预防慢性病的中医养生方法

预防慢性病的中医养生方法

预防慢性病的中医养生方法慢性病是指病程较长且进展缓慢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健康负担。

中医养生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为基本原理,注重预防和调节身体健康。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养生方法,帮助预防慢性病。

一、饮食调理中医养生强调饮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根据中医理论,食物对阴阳和五脏的调动会对身体产生直接影响。

具体而言,中医养生推荐以下几点饮食调理方法:1. 调整膳食结构:合理摄取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避免单一食物过量或不足造成的营养不良。

2. 合理安排进餐时间:保持规律作息,按时进餐,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

3. 注重烹调方法:尽量选择清淡、少油腻的烹调方式,如蒸、煮、炖、炒等,减少油炸食品对身体的负担。

4. 忌口避免刺激性食物:少吃辛辣刺激、过咸或过甜的食物,避免刺激胃肠道,以免加重疾病或引发新的疾病。

二、运动保健中医强调人体运动对于身体健康的积极作用。

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以下是中医倡导的运动保健方法:1. 散步慢跑:每天适量的散步或慢跑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

2. 气功养生:中医气功包括太极拳、八段锦等,通过舒展身体、调整呼吸、调和阴阳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3. 适量运动: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如瑜伽、游泳、打太极拳等,坚持适度运动,每周3至5次,每次30分钟以上。

三、草药调理中医草药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慢性病。

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中医草药可以促进身体各系统的功能恢复和调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草药调理方法:1. 黄芪调理免疫系统:黄芪具有益气补中、调理免疫系统的作用,常用于调节体质虚弱或抵抗力下降的人群。

2. 当归调理女性生理:当归被称为“女性之药”,常用于调理女性的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帮助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方案

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方案

中医科培训资料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方案一、高血压病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是可以防治的疾病,本病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容易被忽视。

高血压并发症可以造成许多脏器的功能损伤,严重者可能导致死亡或残疾,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及早预防。

本病的病历是多种因素导致动脉血管硬化,弹性减退,外周阻力增加。

防治措施:1、平时可服一些活血降脂方面的药物,如复方丹参片,每日三次,每次三片,坚持较长时间服。

2、中药验方:丹参200克、三七200克、山楂250克,此三味药研细为末,每次10克,每日早晚各一次,软化血管和降压作用明显。

3、荷叶降脂茶:每日用荷叶3克、绿茶3克,泡开水服用,具有明显的降脂和软化动脉血管的作用。

二、冠心病冠心病是心脏冠状动脉硬化所引起的血管腔阻塞并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其主要症状为心绞痛,往往因突然情绪激动、劳累等原因而发作。

主要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急性发作时可用速效救心丸8-10粒口服。

2、缓解期坚持服用活血降脂药,如复方丹参片,每日三次,每次三片。

3、少饮酒,饮食宜清淡,限制盐类摄入。

4、避免过度紧张、劳累、情绪激动等。

5、保持大便畅通,避免用力排便。

三、慢支炎、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是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

由于长期的烟雾、粉尘刺激,不同病原体感染,加上内在因素等引起,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或伴喘息等,反复发作,逐渐加重,易于冬季发作,常见于老年人。

病情进一步发展则成为肺气肿。

本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急则治其标,急性期应配合西药抗炎治疗,以及缓解气管痉挛药,中药以化痰止咳为主。

2、缓则治其本,待病情缓解后,应采用补肺健脾补肾相结合的依法,中医认为肺主呼吸,肾主纳气,正常的呼吸要依靠肺的呼吸和肾主纳气共同完成,慢支炎是长期形成的,中医认为“五脏之伤,穷必及肾”,“久病之伤,穷必及肾”。

所以缓解期应肺肾双补,增强体质,可服用中成药补肾防喘片,平时可用百合、银耳熬粥长期服用,还可用山药、薏仁打细调服,有肺脾肾同补之效。

中医与慢性病的防治与管理

中医与慢性病的防治与管理

中医与慢性病的防治与管理慢性病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类疾病,其长期发展和难以治愈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很大困扰。

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在慢性病的防治与管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医与慢性病的防治与管理,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中医药的优势。

一、中医防治慢性病的理论基础慢性病的发生与身体内部的失衡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药注重整体观念和平衡原则,提出了“阴阳五行”的理论体系。

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及五行相克的关系,中医药能够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从而达到防治慢性病的目的。

二、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慢性病的核心。

通过中药的配方和调理,可以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改善内环境。

举例来说,中医所讲的肝火旺盛引发的高血压病,可以采用清肝泻火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的效果。

2.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疗法之一,在慢性病的防治中也有显著的效果。

通过针灸的刺激,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举例而言,艾灸可以用来调理人体的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对于糖尿病等慢性代谢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3. 中医养生:中医强调预防为主,注重人体的平衡和调理,中医养生也是慢性病防治的重要环节。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保持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方面,可以达到预防和改善慢性病的效果。

三、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1. 中医辨证施治:中医提倡辨证施治,即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疾病症状进行辨证论治。

通过辨证施治,可以针对慢性病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2. 中医与西医结合: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与西医药相结合,形成了一个综合的疗法体系。

在医院中,中医和西医常常共同参与慢性病的管理,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能够更好地调理患者的身体,提高疗效。

3. 个体化管理:中医注重个体差异和整体调理,慢性病的管理也应该侧重于个体化的管理方法。

中医预防慢性病从内调理

中医预防慢性病从内调理

中医预防慢性病从内调理慢性病是指病程缓慢、病情进展缓慢或长期反复发作的一类疾病。

在现代医学中,慢性病的发病与生活方式、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密切相关。

而在中医中,慢性病的出现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等有关。

因此,中医强调通过内调理来预防慢性病的发生,下面将从内调理的角度来探讨中医预防慢性病的方法。

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医强调“疾病从口入”,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预防慢性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合理饮食,保证营养的摄入与消耗的平衡。

应避免过度摄入高糖、高盐、高脂的食物,多食用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纤维的食物。

其次,在日常饮食中要有规律,不暴饮暴食,尽量减少夜宵等不良习惯。

此外,适量的运动也是预防慢性病的关键,每天坚持适量的锻炼,可以提升机体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

同时,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二、调理心理健康中医认为,情绪的波动与慢性病密切相关。

因此,调理心理健康是预防慢性病的重要环节。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为了预防慢性病,我们应该积极面对生活的压力,学会正确的应对方式,如舒缓的音乐、阳光浴、瑜伽等,都可以帮助舒解压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与家人朋友倾诉、参加兴趣爱好等方式来减轻负面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三、中医药调理中医以“治未病”为目标,注重预防慢性病发生。

其中,中草药是中医预防慢性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草药具有补益虚损、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可以有效预防慢性病的发生。

例如,黄芪、党参等草药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当归、川芎等草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理气血。

此外,慢性病患者还可以通过针灸、艾灸等中医疗法来进行调理,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四、中医四季调理中医强调因时施治,根据不同季节的特点来进行调理。

夏季天气炎热,人体容易出现疲倦、食欲不振等问题,此时可以通过饮用绿豆汤、薏米水等清热解暑的中药来调理;冬季寒冷,人体易受寒邪侵袭,可以通过煮姜水、吃羊肉等温补的方法来增强体质。

中医针灸疗法如何预防常见慢性病

中医针灸疗法如何预防常见慢性病

中医针灸疗法如何预防常见慢性病在当今社会,慢性病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

常见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和痛苦。

而中医针灸疗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预防常见慢性病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中医针灸疗法历史悠久,其理论基础深厚。

它基于中医的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套经络系统,通过气血的运行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当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或艾灸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那么,针灸疗法具体是如何预防常见慢性病的呢?首先,针灸对于调节血压有着显著的效果。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如涌泉穴、太冲穴、曲池穴等,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扩张血管,从而降低血压。

此外,针灸还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的负担,预防高血压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其次,在预防糖尿病方面,针灸也有一定的作用。

糖尿病的发生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有关。

针灸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

同时,针灸还能够改善机体的代谢功能,减少脂肪的堆积,预防肥胖,这对于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高血脂这种慢性病,针灸同样能发挥作用。

高血脂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针灸可以刺激穴位,促进脂肪的代谢和分解,降低血脂水平。

例如,针刺足三里、丰隆等穴位,可以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减少体内痰湿的生成,从而降低血脂。

肥胖症也是常见慢性病之一,而针灸在减肥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通过针刺一些特定的穴位,如天枢穴、中脘穴、阴陵泉穴等,可以调节胃肠功能,抑制食欲,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脂肪的燃烧和消耗。

而且,针灸还能够调节体内激素的水平,改善身体的代谢紊乱,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肥胖症的效果。

中医药如何应对慢性病防控

中医药如何应对慢性病防控

中医药如何应对慢性病防控慢性疾病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以及糖尿病四大类,它们的存在极大的威胁到了我国公民的健康。

慢性病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

慢性疾病并不具备传染性,但对人们的伤害、影响是巨大的。

为了保证人们的健康,就需要对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控,基于此,中医药人员应当积极发挥出自身的专业作用,除了运用中医药方法对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外,还应加大对慢性病的宣传普及,使人们拥有健康的体魄。

1.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控中的有效性我国现目前慢性疾病患者在康复期或者缓解期时往往会在家进行治疗,但因为经济、健康以及就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慢性疾病患者生存质量存有极大的差别,给慢性疾病防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由于中医药具有灵活、多样以及疗效准确的诊治手段与方案,并在运用中医药过程中,也不过多依赖大型医疗设备,可以简装出行,便于在各个社区中进行诊治,所以中医药专业人员可以发挥出自身的优势特点,深入到社区中去为慢性疾病患者进行诊治,有效解决慢性疾病防控中存在的各种难题。

另外,因中医药卫生服务投入少,成本低廉,诊治疗效准确可靠等优势,对于控制医药费用飞速增减,减轻国家及患病群体的负担,促进医疗卫生行业改革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大部分医疗卫生所采取的工作模式都是坐诊,其实应该改变工作方式,深入社区、家庭,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养生保健、康复指导以及体育锻炼等。

另外,在中医药工作者开展工作过程中,可以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中的健康信息,进行针对性的干预。

1.采用中医养生观对慢性病进行防控在中医养生观中强调没有病时做好相应的防控,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将疾病大致划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面,并提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三个观念,这些观念非常的先进,在现今预防医学中依然被沿用。

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说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真气存内,邪不可干”,“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不妄作劳,故能行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防治慢性病的方法刍议
发表时间:2016-04-12T13:42:40.79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6期供稿作者:苗淑静
[导读] 吉林省长岭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析说了中医在防治慢性病上具有的优势。

吉林省长岭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31500
摘要:慢性病一直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通过中医手段来防治慢性病已经被多数人所接受。

本文阐述了慢性病的各种危害和表现,以及防治慢性病对于人类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之后进一步分析说了中医在防治慢性病上具有的优势,最后列举了几种特殊、常见的慢性病的中医防治方法,有高血压、肥胖、冠心病、糖尿病、脑中风等。

关键词:慢性病;未病先防;针灸;推拿
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带给人们的更高质量的生活。

医疗首当其冲成为了各个国家民族、各个社会阶层、各个年龄的人共同的关注的热点中的热点。

“未病先防”一直是医学上追求的最高境界,这既可以免去患者在治疗的时所受的痛苦,也能大大增加医疗效率。

特别对于慢性病的防治保健一直以来都是保健医学科研的重点,相比于突发疾病,慢性病隐藏更深,危害也可能更大,在日积月累之后爆发,则可能危及生命。

中医养生保健对于慢性病的防治由来已久,也被现在更多人所接受采纳。

一、慢性病及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意义
医学上界定慢性病是指发病在3个月以上非传染性疾病,与患者长期不良生活习惯有着密切关系,如酗酒抽烟、暴饮暴食、缺乏锻炼、精神高度紧张等习惯密切相关。

反映到临床上则会出现如,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肥胖综合症、慢性肺病等。

在这个科技自动化程度相当高的社会,慢性病逐渐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慢性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难自愈或难治愈等特点,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难题。

世卫组织报道:慢性病是全球致死、致残的首位原因,这将会直接导致全球各个国家的经济负担加重。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慢性病在我国人情中也普遍存在,甚至有调查显示中国大部分人群皆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况。

烟酒消费剧增、饮食规律和结构越发不合理、超重和肥胖人数年龄提早等不利健康的因素普遍存在;再加上目前城市工作节奏快,工作人群精神压力普遍超负荷以及日趋严重的认可老龄化,这也使得我国慢性病人数同比迅猛增长,由慢性病直接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我国居民总死亡数的八成以上。

慢性病已然成为危害我国国民身体健康、生活质量的严重公敌,所以慢性病防治的工作研究和开展已经刻不容缓。

我国中医拥有着悠久而璀璨的历史,且具有着良好的民众信任基础,通过中医学的理论防治慢性病已成为首选之路。

二.、中医在防治慢性病中的优势
慢性病控制关键是防危险因素、防发病、防严重疾病事件发生、后续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复发,因此要求,早诊断早治疗。

我国传统的中医学对慢性病防治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系统的理论,集理、法、方、药为一体的防治体系,并且辅助中医针灸、中医推拿按摩等多种非药物治疗物理手段,在慢性病的防治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2.1 “整体观念”防治手段
中医中“整体观念”认为是人体内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血液、五官四肢、皮毛、筋、骨等相连想通,成为一个整体。

不仅如此,人与外界环境、自然界亦是一个有机整体,自然界中气候变化、季节交替、昼夜更迭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人体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才能生存。

另外,人与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也将构成一个整体,人是社会的创造者,也是其中的组成部分,个人在社会的地位变化、富贵与贫困以及社会动态、文明程度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的身心健康。

因此,在这种整体观念指导下,所以要求在疾病治疗的生活要全面地把握人体的各种生理信息以及病态发展,注重人体阴阳调和、个体与整体恒动以及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存的状态。

这种整体观念的治疗方式对与病程过长、病因复杂、多脏腑转移的慢性病有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在目前医学上还缺乏对慢性病有效诊治模式的情况下,因而更具优势。

2.2 个体化诊疗模式
中医中的个体诊疗是指通过根据监测个体的实时健康状况、新陈代谢循环掌握病情的变化,在根据中医的基础诊法,判断分析患病个体的整体状态,来确定相应治疗方案。

通常对于一些常见的慢性病,能起到治疗效果的中、西药可多达数十种,但是几乎不存在某一种药能彻底治愈,但是我们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来看,治疗这类慢性病一味地给同一种或者重复几种药很难达到期望的效果,这就需要对患者的实时体征、病态进行监测,判断分析实时病情的变化,综合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手段或药物配比,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治愈的目的。

诸如此类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由此可见,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模式是治愈慢性病的一种可靠疗法。

2.3 “治未病”理念指导下的早期干预
中医理论中“治未病”理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强调个人顾护正气,加强体质淬炼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在未生病前预防疾病发生;二是“既病防变”,指个体在患病后需要及时科学正确的治疗遏制病情发展,只待巩固痊愈;三十“瘥后防复”也就是指患者病愈后仍需加强戒备,远离可能再次引发病情的病源,防止病情不断反复甚至发展病变。

“治未病”的理念核心是早期干预,截断病势,现代西苑在养生保健、康复治疗等方面采用该理念与方法,能有效地防病治病、保健养生、远离疾病的目的。

三、中医防治一些慢性病方法举例
3.1 高血压的防治
高血压是我们各年龄阶段,特别是中年以后普遍存在的疾病隐患,现在甚至在青少年人群中也有发现。

预防高血压首先需要安排合理的膳食要求,严格控制食盐的摄入、尽量减少脂肪并且忌烟酒等,同时青少年应该控制体重,肥胖能引起多种疾病。

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案主要有针灸治疗等,穴位的按摩、穴位敷贴也是预防的有效手段。

3.2 肥胖的防治
由于物质生活改善以及家庭教育观念改变,严重的暴饮暴食、紊乱的饮食规律都使得现在的青少年儿童出现了体重超重、肥胖甚至严重肥胖者,所占的比例仍逐年上升。

已经患有肥胖的青少年群体或者其他年龄群体,首要任务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大加强锻炼时间、科学
调整饮食结构、培养开朗、乐观、积极的生活学习态度。

中医治疗肥胖的主要方法有针灸减肥或者穴位推拿,旨在改善患者消费系统的血液循环,增强胃肠道消化能力,在控制合理的摄入量的同时,加到自身异化作用。

3.3 冠心病的防治
40岁以上的男性体是冠心病的多发群体,冠心病病发有随时致命的可能。

在日常生活中,要通过运动锻炼体质、调整合理的饮食结构、戒烟戒酒等方面加以调控。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有揉拿胸部及周围穴道,舒活经脉血液。

同时冠心病患者宜多食用酸枣山楂、野蒜、百合、菊花等来改善心肌问题。

3.4 糖尿病的防治
近些年,饮食多元化且不合理暴饮暴食的现象普遍,这也导致肥胖人群扩大、年龄趋于年轻化,由此也造成糖尿病的发病率的居高不下。

糖尿病毫无疑问是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病例,中医一般采取针灸法治疗糖尿病,具体为隔天一次的上消中消、下消分型的三消分型治疗,10次为一个疗程,取穴配穴20分钟的针灸。

另外也可以用艾灸治疗、气功治疗等方法,而气功治疗又具体分内气与外气两种,特别是内气的方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3.5 脑中风的防治
脑中风在中老年人群众的发病率极高,是危害中老年群体的一大杀手。

中医上对脑中风一般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治疗,针灸治疗或者推拿治疗。

另外脑中风患者宜多食用蔬菜、水果以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等,切忌油腻,同时,也可服用一些降压药、降脂药来控制血压血脂。

四、结语
慢性病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隐患,预防治疗慢性病的已经刻不容缓了。

采取传统的中医理论疗法,加上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的培养对于慢性病的防治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宋维旭.中医防治慢性病的方法措施[J].医学前沿.2015(5):322-323
[2].崔小平.中医药在慢性疾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09):99-100
[3].叶子.中医养生在慢性病防治及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前沿,2015(5):352-353
作者简介:苗淑静女,(1969年8月——),吉林省长岭县长岭镇人,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