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970a520b4c2e3f572763e8.png)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诊断:消渴病(TCD编码:BNV060)西医诊断:糖尿病(ICD-10编码:E11.90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下降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有些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在中年发病以后,且嗜食膏粱肥厚,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该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按照1999年WHO专家咨询委员会对DM的定义、分类与诊断标准。
(1)DM症状(多尿、多饮及不能解释的体重下降),并且随机(餐后任何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200mg/dl);或(2)空腹(禁热量摄入至少8小时)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或(3)口服葡萄糖(75g脱水葡萄糖)耐量试验(0GTT)中2小时的血浆葡萄糖(2hPG)水平≥11.1mmol/L(200mg/dl)。
注:在无引起急性代谢失代偿的高血糖情况下,应在另一日重复上述指标中任何一项,以确定DM的诊断,不推荐做第三次0GTT测定。
(二)证候诊断痰(湿)热互结证症状:形体肥胖,腹部胀大,口干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脘腹胀满,易饥多食,心烦口苦,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滑。
或见五心烦热,盗汗,腰膝酸软,倦怠乏力,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数。
热盛伤津证症状:口干咽燥,渴喜冷饮,易饥多食,尿频量多,心烦易怒,口苦,溲赤便秘,舌干红,苔黄燥,脉细数。
气阴两虚证症状:咽干口燥,口渴多饮,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腰膝酸软,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红少津,苔薄白干或少苔,脉弦细数。
并发症期肥胖型与非肥胖型T2DM日久均可导致肝肾阴虚或肾阴阳两虚,出现各种慢性并发症,严重者发生死亡。
肝肾阴虚证症状:小便频数,浑浊如膏,视物模糊,腰膝酸软,眩晕耳鸣,五心烦热,低热颧红,口干咽燥,多梦遗精,皮肤干燥,雀目,或蚊蝇飞舞,或失明,皮肤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
消渴病诊疗方案范文
![消渴病诊疗方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3bba655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73.png)
消渴病诊疗方案范文消渴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证,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多尿、消瘦、乏力等症状。
消渴病属于中医学中的“消渴”范畴,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下面将对消渴病的诊疗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诊断方案:中医辨证分析消渴病的诊断主要依据:1.症状:患者主要出现口渴多饮、多尿、消瘦、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伴有消渴热症。
2.舌脉:舌苔黄,脉细数。
3.尿糖:尿液中糖含量增高。
治疗方案:1.中药治疗:在中药治疗中,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清热、解渴和补气健脾的药材进行调理。
常用的中药有石斛、黄芪、黄连、绿茶、山楂等。
(1)石斛:石斛具有滋阴润燥、益气生津的作用,可以改善消渴病患者口干舌燥,多饮多尿等症状。
(2)黄芪:黄芪具有补气健脾、益肺生津的作用,可以增强患者体质,提高免疫力。
(3)黄连:黄连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润燥的作用,可以改善消渴病患者口渴、多尿、呕吐等症状。
2.中医调理:在中医调理方面,可以进行饮食调理和养生保健措施。
(1)饮食调理:消渴病患者应注意控制饮食,减少糖分摄入,并增加蔬菜、草药和粗粮的摄入。
同时,饮食要细嚼慢咽,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2)养生保健:消渴病患者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养生保健活动,如早晚锻炼、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
3.改善生活习惯:患者应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4.合理用药: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药物反应。
总结:消渴病是一种常见的病证,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消渴病的诊疗方案应尽早进行治疗,同时结合中医药以及调理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自我养生能力,达到对症治疗并尽早康复的效果。
当然,如果病情较为严重,还需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指导。
中医内科学:消渴的分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消渴的分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a33d355c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c0.png)
中医内科学:消渴的分证论治为考生提供中医内科学知识:消渴的分证论治。
消渴的分证论治1.津伤燥热症状:烦渴引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消谷善饥,小便色黄、次频量多,身形渐瘦,大便秘结,四肢乏力,皮肤干燥。
舌脉:舌红苔少,脉滑数或弦细。
治法:清热生津,止渴除烦。
方药:白虎加人参汤或玉泉丸、玉液汤等。
2.阴精亏虚症状:尿频尿多,浊如脂膏或尿甜,口干欲饮,形体消瘦,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乏力,遗精失眠,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
舌脉:舌红,舌体瘦而干,苔少或薄白;脉细或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益精养血。
方药:六味地黄丸3.气阴两虚症状:口干欲饮,能食易饥,尿频量多,神疲乏力,面色不华,或口干而不欲饮,或头晕多梦,手足心热,或纳差腹胀,大便溏薄,或腰膝酸软,肢体麻木,或自汗盗汗。
舌脉:舌红或淡红,苔白;脉象: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
4.脾胃气虚症状:口渴引饮,多食与便溏并见,或精神不振,纳食减少,四肢乏力。
舌脉: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生津止渴。
药方:七味白术散或参苓白术散。
5.阴阳两虚症状:多饮多尿,尿液混浊如膏,甚则饮一溲一;畏寒,四肢欠温,面容黧黑,耳轮干枯;乏力自汗,或五更泄泻,或水肿尿少,或阳萎或月经不调。
舌脉: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温阳益肾。
方药:金匮肾气丸。
6.瘀血阻滞症状:口干尿多,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肢体麻木或刺痛,入夜尤甚,或肌肤甲错,唇紫不华。
舌脉:舌暗或有瘀斑,或舌下青筋紫暗怒张,苔薄白或少苔;脉弦或沉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
消渴病医案
![消渴病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cbce74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47.png)
消渴病医案消渴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也被称为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胰岛素的作用受到阻碍,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消渴病医案中有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典型的医案,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医案一:凉血降糖疗法患者男,42岁,患有2型糖尿病10多年,主要症状是口干、多饮、多尿。
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为阴虚火旺,治则以清热凉血,降低血糖水平。
方剂为生地黄、银耳、香菇、黄金桂、草果、茯苓、川贝等药材。
患者坚持饮用该方剂3个月后,症状明显改善,血糖水平正常。
医案二:调和脾肾疗法女患者,35岁,患有1型糖尿病多年,主要症状是多尿、乏力、体重下降。
舌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为脾肾阳虚,治则以调和脾肾为主。
方剂为黄芪、党参、淮山药、山药、枸杞子等药材。
患者坚持饮用该方剂3个月后,体力恢复,体重回升,血糖水平稳定。
医案三:清热润肺化痰疗法男患者,49岁,患有2型糖尿病多年,主要症状是咳嗽、气促、口渴。
舌苔黄腻,脉浮数。
辨证为热燥伤肺,治则以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为主。
方剂为麦冬、沙参、银柴胡、款冬花、枇杷叶等药材。
患者坚持饮用该方剂2个月后,咳嗽减轻,口渴症状改善,血糖水平降低。
医案四:祛痰补肺疗法男患者,52岁,患有2型糖尿病多年,主要症状是气促、咳嗽、体倦。
舌苔黄腻,脉弦滑。
辨证为痰瘀互结,治则以祛痰补肺为主。
方剂为陈皮、茯苓、知母、白花蛇舌草、人参等药材。
患者坚持饮用该方剂2个月后,体力增加,咳嗽症状减轻,血糖水平得到控制。
综上所述,消渴病医案中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辩证论治,选择合适的方剂和药材组合,可以有效改善症状,降低血糖水平。
然而,消渴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还需注意饮食结构的调整,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并定期接受医生的检查和指导,以保持病情稳定。
中医名家治消渴医案
![中医名家治消渴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6d9cc2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f0.png)
中医名家治消渴医案
消渴,又称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中医称为“消渴病”。
以下是一些中医名家治疗消渴的医案:
医案一:针灸和中药结合治疗消渴
患者,男性,56岁,糖尿病患者。
主要症状为口渴、多饮、多尿、消瘦、乏力。
查体时发现舌苔黄厚,脉细而数。
中医诊断为“消渴病”。
治疗方案:
1. 针灸:选择足三里、关元、脾俞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每次20分钟,每周3次。
2. 中药:服用黄芪、石蟾、独参、麦冬等药物,每日3次。
疗程2个月后,患者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明显减轻,体重也有所增加。
医案二:中药调理治疗消渴
患者,女性,45岁,糖尿病患者。
主要症状为尿频、多饮、多尿、四肢麻木。
查体时发现舌质红、苔黄厚,脉细数。
中医诊断为“消渴病”。
治疗方案:
1. 中药:服用煅陈皮、焦苦参、苦杏仁、五味子等药物,每日2次。
2. 饮食调理:忌食油腻、甜食,增加蔬菜和粗粮的摄入。
经过3个月的治疗,患者尿频、多饮、多尿等症状明显减轻,舌质变得淡红,脉搏也有所改善。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医案仅供参考,中医治疗消渴应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糖尿病患者,还应密切监控血糖水平,并配合适当的饮食调理和运动,以维持良好的控制效果。
最好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内分泌科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内分泌科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9fdffe36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24.png)
内分泌科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诊断临床表现消渴病(2型糖尿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多饮、多尿、口渴等症状,常见的并发症有视网膜病变、肾病、心血管病等。
辅助检查糖耐量试验(GTT)、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
治疗中医治疗消渴病(2型糖尿病)的治疗原则是“以养为主,辅以攻治”。
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饮食调理根据病情轻重程度,调整饮食,合理安排三餐,保持适量运动。
应避免食用高糖、高脂、高蛋白的食物,建议多食用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同时,还应注意饮食方式,尽可能避免过度进食、暴饮暴食。
药物治疗中药治疗糖尿病的原则是以补益为主,辅以清热利水、降低血糖等功效。
具体的药物应根据临床症状、辨证论治、体质等因素综合选择。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人参、山药、苦瓜等。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消渴病(2型糖尿病)可以较好地调节体内的生理功能,降低血糖,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常用的治疗穴位有足三里、神阙、关元等。
其他治疗如滴注中药、膏方外敷、氧疗、光疗、芳香疗法等都可以作为治疗糖尿病的辅助手段,以促进患者身体的康复。
注意事项中医治疗糖尿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规律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降低患者血糖,促进身体康复。
2.必须遵医嘱服药。
如有不良反应或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并通知医生。
3.定期体检。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前往医院进行体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合理膳食。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膳食控制非常重要。
应避免过量食用含糖、高热量的食物。
5.注意心理调节。
糖尿病患者的情绪波动会影响体内激素水平,从而加剧病情。
中医治疗糖尿病是一种安全、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
通过正确选取治疗方法,可帮助患者缓解病痛、改善生活质量。
同时,糖尿病患者也应注意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膳食习惯,以保障身体的健康。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9be6fb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77.png)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消渴,系西医之糖尿病。
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主的一种疾病。
其最早见于《内经》。
《内经》消渴病因病机: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
如《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灵枢·五变》:“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后世医家将其分为上、中、下三消。
《太平圣惠方.三痟论》:“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名痟中,三名痟肾。
”一、【诊断依据】(一)临床表现1. 症状1.1 糖尿病期典型的糖尿病具有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下降;在2型糖尿病中约50%的患者无症状,80%DM患者以皮肤或外阴瘙痒、皮肤化脓性感染、视物模糊等为首发症状。
1.1.1 主要症状多饮,多尿,烦渴,渴喜冷饮;小便频数量多,有泡沫,或有甜味。
1.1.2 多食易饥食欲亢进,易饥饿,进食量多,倍于常人。
1.1.3 体重下降T2DM开始表现为肥胖或超重,当血糖异常升高至一定程度时,营养物质丢失,体重下降,往往伴有体力不支、倦怠乏力等。
1.1.4 其他症状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等,女子带下量多,月经不调。
1.2 并发症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或慢性并发症引起的脏器功能障碍等可出现相应的表现,如四肢麻木、视力障碍、便秘或大便时干时稀、心悸心慌、眩晕、水肿、男子性欲低下、阳痿等。
2 体征早期病情较轻,大多无明显体征。
病情严重时出现急性并发症有失水等表现,病久则发生大血管、微血管、周围或内脏神经、肌肉、骨关节等各种并发症而出现相应的体征。
(二)理化检查3.1 血液检查:血糖、OGTT(DM前期人群,或DM疑似人群及DM高危人群均需进行OGTT)、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释放试验、 C-肽释放试验、胰岛细胞自身抗体、血脂。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72708f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b0.png)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消渴病是中医学上对糖尿病的称呼,是一种以多尿、多饮、消瘦或肥胖为主要表现的代谢性疾病。
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主要包括辨证施治、调理脾胃、调节阴阳平衡以及调理气血等方面。
1.辨证施治:针对病情不同,中医将消渴病分为气阴两虚、脾阴两虚、痰湿内蕴、湿热盛衰等不同证型,并针对不同证型使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可使用六味地黄丸,补肾益气,滋阴清热,适用于多饮多尿、虚热之证状。
脾阴两虚型糖尿病可使用四君子汤加蜜糖,益气养阴,健脾补中,适用于体虚多汗、食欲不振之证状。
湿热盛衰型糖尿病可使用柴胡加黄柏汤,清热解毒,利湿消肿,适用于尿糖、尿蛋白明显增多,口渴、目赤之证状。
2.调理脾胃: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发病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调理脾胃功能。
可以使用健脾胃、理气和中等中药方剂,如四君子汤、二陈汤等,以提高脾胃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3.调节阴阳平衡:中医认为糖尿病是阴阳失调的病症,治疗时需要调节阴阳平衡。
可以使用益气、滋阴、平衡阴阳的中药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四气汤等,以补气固阴,调节阴阳平衡。
4.调理气血:在治疗糖尿病时,中医也注重调理气血。
可以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如桃红四物汤、补中益气汤等,以改善血液循环,调理气血运行。
此外,中医还强调在治疗糖尿病时需要注重饮食调理,合理控制饮食,特别是限制糖分和淀粉摄入,增加蔬菜水果摄入。
同时,适度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总之,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的治疗目的是通过辨证施治、调理脾胃、调节阴阳平衡以及调理气血等方面,达到控制病情,改善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中医治疗需长期坚持,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结合西医治疗和监测。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258fb4af1ffc4ffe47acf8.png)
消渴病(2 型糖尿病)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3.1~3.15-2007)。
多饮,多食, 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
但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梁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 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 年)。
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 (200mg/L); 或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L)。
(二)证候诊断(1)主证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赤红,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湿热证:脘腹胀满,痞满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水谷不消,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晕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脉络淤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 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脉络瘀阻,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弦数。
⑥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虚浮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纳食不香,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舌体淡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消渴疾病中医诊疗方案 (2023)
![消渴疾病中医诊疗方案 (2023)](https://img.taocdn.com/s3/m/65aef7ef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b9.png)
消渴疾病中医诊疗方案 (2023)
简介
消渴疾病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多
尿等症状。
本文档为2023年的中医诊疗方案,旨在提供有效的治
疗策略。
诊断标准
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对消渴疾病的诊断标准如下:
1.患者表现为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
2.尿量增多,尿液清长,可能伴有尿频、夜尿增多等症状;
3.舌质偏红,苔薄黄;
4.脉细数;
5.排除糖尿病等其他疾病。
中医诊疗方案
中药治疗
1.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选用清热利尿、滋阴润燥的中药方剂;
2.可以考虑使用包括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等方剂。
饮食调理
1.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2.多食用清淡、滋阴润燥的食物,如芝麻、莲子、百合等;
3.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适量摄入。
生活方式调整
1.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定时作息;
2.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3.适度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
其他疗法
1.中医针灸疗法:针刺足三里、太冲等穴位;
2.中医推拿疗法:通过推拿腹部、穴位按摩等方法,促进气血
运行。
注意事项
1.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诊疗,不可自行使用药物或疗法;
2.不同患者的病情可能有所不同,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个体情
况调整;
3.治疗期间应坚持定期复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以上为消渴疾病中医诊疗方案(2023),仅供参考,请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消渴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6efa4c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9b.png)
消渴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是
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中医认为,消渴病肾病的发生与阴阳失衡、气血
不和、湿热蕴结、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中医诊断及治疗上,需
要综合分析病情,针对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理。
中医诊断模式中,消渴病肾病的病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导致阴阳失衡的肝火亢盛型:此型患者多有频尿、口渴、烦躁易怒、目赤等症状,舌红,苔黄,脉弦数。
2.因气血不和引起的脾肾阳虚型:此型患者多有大量尿液,色黄或清淡,口干,倦怠无力,腰痠腿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3.因湿热蕴结导致的痰火上扰型:此型患者多有口渴喜冷饮,小便短
少混浊,舌红苔黄腻或厚,脉滑数。
根据不同的病因,以下是2024年版中医诊疗方案的治疗建议:
1.导致阴阳失衡的肝火亢盛型:
主要治疗思路:清肝泻火,滋阴降火。
消渴病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优化版
![消渴病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优化版](https://img.taocdn.com/s3/m/c6d4881f6294dd88d0d26bfe.png)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2010版)一、消渴病的概念消渴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二、病因病机1.禀赋不足,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
2.饮食失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
3.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以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
4.劳欲过度房室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
三、临床表现消渴病起病缓慢,病程漫长。
本病以多尿、多饮、多食、倦怠乏力,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其证候特征。
但患者"三多"症状的显著程度有较大的差别。
消渴病的多尿,表现为排尿次数增多,尿量增加。
有的患者是因夜尿增多而发现本病。
与多尿同时出现的是多饮,喝水量及次数明显增多。
多食易饥,食量超出常人,但患者常感疲乏无力,日久则形体消瘦。
但现代的消渴病患者,有的则在较长时间内表现为形体肥胖。
四、诊断依据1.凡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临床特征者, 即可诊断为消渴病。
本病多发于中年以后,以及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博之人。
若有青少年期即罹患本病者,一般病情较重。
2.初起可"三多”症状不著,病久常并发眩晕、肺虏、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
严重者可见烦渴、头痛、呕吐、腹痛、呼吸短促,甚或昏迷厥脱危象。
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3.查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和尿糖,尿比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有助于确定诊断。
必要时查尿酮体,血尿素氮,肌酹,二氧化碳结合力及血钾、钠、钙、氯化物等。
五、辨证施治L阴虚燥热型(多见于糖尿病的早期)临床表现:烦渴多饮、随饮随喝;咽乾舌燥、多食善饥;漫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
消渴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消渴病的中医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dca5340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1f.png)
消渴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消渴病是一种中医常见病,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方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择适合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常用的方剂有五苓散、六味地黄丸、参苓白朮散等,可以清热利湿、健脾益气、滋阴降火等。
2. 针灸疗法:经络穴位的刺激来调整气血运行,达到调节阴阳平衡的目的。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针灸师可以选择不同的穴位和刺激方法,如内关、足三里、肾俞等。
3. 中药汤剂疗法:将中药草药煎煮后制成汤剂,供患者口服。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进行调整,以达到调节气血、扶正祛邪的目的。
4. 推拿按摩疗法:通过对患者的经络进行按摩、推拿,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症状。
常用的推拿技法有揉摩、拍打、点按等。
5. 饮食调理: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和病情,调整饮食结构,合理搭配膳食。
例如,多食用绿叶蔬菜、豆制品和水果,控制糖分和油脂的摄入,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等。
总之,中医治疗消渴病注重辨证论治,以调整阴阳平衡、调理气血为主要目标。
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并结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实现病症的缓解和康复。
27内分泌科消渴病痹证中医诊疗方案
![27内分泌科消渴病痹证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82e487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b9.png)
27内分泌科消渴病痹证中医诊疗方案消渴病痹证,又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下导致的神经系统损伤疾病。
中医认为,痹证为内因外邪相互作用所致,因此,治疗消渴病痹证应以调节机体内环境、祛除邪气为主要目标。
以下为2024年版消渴病痹证中医诊疗方案。
一、辨病证型1.寒痹型:主要表现为肢体冰冷、麻木、疼痛,症状加重于受寒时,舌苔白,脉沉紧。
2.湿痹型:主要表现为肢体沉重、酸胀,症状加重于潮湿天气,舌苔黄腻,脉滑。
3.热痹型:主要表现为肢体发热、疼痛,症状加重于炎热时,口干渴,舌苔黄,脉滑数。
二、治疗原则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1.寒痹型: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2.湿痹型:利湿化痰,活血止痛。
3.热痹型: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三、各型治疗方案1.寒痹型治疗方案:方剂:四逆汤配合四君子汤。
方药组成:人参、白芍、炙甘草、干姜、附子、黄芪、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独活、王不留行、莪术、细辛。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2.湿痹型治疗方案:方剂:苍术汤加吴茱萸、白芍、川芎、广木香、莪术。
方药组成:苍术、白芍、川芎、广木香、莪术、吴茱萸。
功效:利湿化痰,活血止痛。
3.热痹型治疗方案:方剂:大清胆汤加白虎汤。
方药组成:石膏、桂枝、黄芩、龙胆草、牛黄薄荷、玄明粉、白芍、生姜、大枣。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四、辅助治疗饮食疗法:限制糖分、脂肪和盐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高纤维食物的摄入,保持适当的饮食均衡。
运动疗法: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糖尿病患者的身体代谢能力和免疫力。
其他辅助疗法:可采用艾灸、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中医辅助治疗方法。
以上是2024年版消渴病痹证中医诊疗方案的概述,根据个人情况和辨证结果,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由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同时,在进行中医治疗的同时,也要结合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和血糖控制等。
最后,提醒患者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f654e6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66.png)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4)痰瘀互结证
治法:祛痰化瘀。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2.分期论治
(1)早期:糖尿病前期,无明显症状,治以健脾益气、养阴清热为主。
方药:玉女煎加减。
(2)中期:糖尿病期,症状明显,治以滋阴降火、清热解毒为主。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
(3)晚期:糖尿病并发症期,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
五、方案实施与评价
1.实施个体化的中医诊疗方案,确保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建立患者档案,详细记录诊疗过程和效果。
3.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4.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诊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六、合规与伦理
1.诊疗活动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医疗安全和患者权益。
2.尊重患者意愿,充分告知诊疗方案及可能的风险,取得患者的同意。
(2)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并发症情况。
(3)辨证论治,确立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
2.辨证施治(1)阴虚燥ຫໍສະໝຸດ 证-治法:滋阴润燥,清热生津。
-方药:增液承气汤加减。
(2)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调和脾胃。
-方药:生脉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3)阴阳两虚证
-治法:温阳滋阴,固本培元。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4)痰瘀互结证
-治法:祛痰活血,散结通络。
-方药:温胆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3.辅助治疗
(1)中成药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具有辅助降糖作用的中成药。
(2)针灸治疗:选用相应穴位,如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以调节脏腑功能。
(3)其他疗法:如拔罐、按摩、食疗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5篇范例)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5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4085ac50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db.png)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5篇范例)第一篇: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1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尿甜,或伴疲乏无力,视物模糊等主要症状;或无典型症状,但血糖水平符合西医糖尿病诊断标准者。
2.西医诊断:诊断标准仍按照1999年WHO颁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并且随机血糖≥11.1mmol/L。
随机是指一天当中的任意时间而不管上次进餐的时间。
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多尿、烦渴和无其他诱因的体重下降。
(2)空腹血糖≥7.0mmol/L。
空腹状态定义为至少8小时内无热量摄入。
(3)糖耐量试验(OGTT)时,2小时血糖≥11.1mmol/L,OGTT仍按WHO的要求进行。
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在次日复诊仍符合三条标准之一者即可诊为糖尿病。
(注:以上为静脉血浆测值。
如毛细血管全血测值,则空腹血糖≥6.1mmol/L(1l0mg/dL),其他标准相同。
)(二)证候诊断1.阴虚燥热证:主症:咽干口燥,烦渴多饮,舌红苔黄。
次症:心烦畏热,喜冷饮,溲赤便秘,脉细滑数,或细弦数。
本证诊断标准:同时具备主症2~3项,或具备主症1项,次症2项以上。
2.气阴两虚证:主症:咽干口燥,神疲乏力(或下肢发软)。
次症:多食易饥,口渴喜饮,气短懒言,五心烦热。
心悸失眠,尿频或溲赤,便溏或便秘,舌红少津少苔,或舌淡苔薄白,脉细数无力,或细弦,或细弱。
夹瘀症:肢体某一部位固定疼痛或刺痛,或肢体麻木,或肌肤甲错,或口唇紫暗,或面部瘀斑,或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或脉象沉细涩。
本证诊断标准:同时具备2项主症者,或具备1项主症咽干口燥,必须同时具备1~2项次症气虚症状;或具备1项主症神疲乏力,必须同时具备1~2项次症阴虚症状。
夹瘀者,只要具备1~2项瘀血症状即可。
3.阴阳两虚证:主症:咽干口燥,神疲乏力,腰膝酸冷,手足畏寒,夜尿频多。
次症: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自汗易感冒,气短懒言,颜面肢体浮肿,尿多浊沫或尿少,男子阳痿,女子性欲淡漠,大便溏结不调,舌体胖大有齿痕或舌质红绛少苔,脉沉细无力或细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
1、概述
消渴病是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和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病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显著高血糖的症状有多尿,烦渴,多食及体重减轻。
2、诊断标准
2.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T
3.1~3.15-2007)。
多饮、多食、多尿、体型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高粱味厚,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麻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
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糖葡萄糖≥11.1mmol/L或空腹血浆葡萄糖≥7.0mmol/L 或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中,2h血浆葡萄糖≥11.1mmol/L。
以上三条,具备其中一条,并经另一天复查渴确诊。
2.3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①阴虚热盛证
症状:咽干口燥,心烦畏热;渴喜冷饮,多食易饿,溲赤便秘。
舌红苔黄脉细滑数,或细弦数。
②湿热困脾证
症状:胸脘腹胀,或食后饱满,头身困重;体型肥胖,心胸烦闷,四肢倦怠,小便黄赤,大便不爽。
舌红苔黄腻,脉滑而数。
③气阴两虚证
症状:咽干口燥,倦怠乏力;多食易饥,口渴喜饮,气短懒言,五心烦热,心悸失眠,溲赤便秘。
舌红少津,苔薄或花剥,脉细数无力或细而弦。
④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
症状:神疲乏力,咽干口燥,腰膝酸冷,或手足畏寒、夜尿频多;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自汗易感,气短懒言,颜面肢体浮肿,尿多浊沫,或小便量多,男子阳痿,女子性欲淡漠,大便干稀不调。
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⑤血瘀脉络证
症状:胸痛,胁痛,腰痛,背痛,部位固定,或为刺痛,肢体麻木,疼痛夜甚;肌肤甲错,口唇紫暗,面部瘀斑,健忘心悸,心烦失眠。
舌质暗,游瘀斑,舌下脉络青紫迂曲,脉弦,或沉而涩。
3中医辨证治疗
3.1阴虚热盛证
治法:养阴清热,生津止渴。
方药:白虎汤、消渴方加减。
生石膏,知母,生地,麦冬,天花粉,黄连,黄芩。
加减:口渴引饮无度者,加五味子,石斛以甘酸化阴,加强生津止渴之效;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荡涤肠胃,消热泻火;倦怠乏力,渴而汗出者加人参以益气敛寒,生津止渴。
3.2湿热困脾证
治法:益气健脾清热祛湿。
方药:平胃散、黄连温胆汤加减。
苍术,茯苓,半夏,陈皮,枳实,黄连,栀子,厚朴。
加减:小便黄赤者加黄柏泻下焦实火;心烦者加竹叶清热除烦;胸闷纳呆者加瓜蒌、藿香、佩兰,以芳香化浊,理气宽中。
3.3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加减。
太子参,麦冬,五味子,黄芪,生地,玉竹。
加减:口渴多饮者加黄精、天花粉;气短、乏力甚者加白术、茯苓;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汗出淋漓者加浮小麦、煅龙牡。
3.4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
治法:滋阴温阳,活血利水。
方药:右归饮加减。
熟地,山萸肉,丹皮,泽泻,枸杞,附子,肉桂,茯苓,龟板,杜仲。
加减:小便频数量多者加桑螵蛸、覆盆子、以补肾化气,收涩缩尿;遗精早泄加金樱子、芡实以固涩;浮肿尿少者加车前子、大腹皮、桑白皮等以利水消肿。
3.5血瘀脉络证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当归尾,川芎,黄芪,桃仁,红花,地龙,赤芍。
加减:肢体麻木、疼痛甚者加桑叶、桂枝以温通脉络;胸痛甚者加丹参、檀香以活血行气止痛;腰痛甚者加牛膝,川断以补肾壮骨,活血止痛。
4.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征候积分减少≥70%;空腹血糖及餐后两小时血糖下降至正常范围,或空腹血糖及餐后两小时血糖值下降超过治疗前的40%,糖化血红蛋白值下降至6.7%以下,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3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征候积分减少≥30%;空腹血糖及餐后两小时血糖值下降超过治疗前的2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值下降超过治疗前的1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
无效:空腹血糖及餐后两小时血糖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值未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
5入院标准:
①新发现的1型糖尿病患者;
②初次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病人;
③血糖忽高忽低波动大或血糖长期居高不下者;
④合并糖尿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眼病、糖尿病足、感染时;
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
6出院标准:达到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有效标准者。
7中医治疗该病的难点分析:
国际性的统计资料表明,糖尿病的发病呈逐渐加重的流行趋势,这与多种因素特别是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有关。
因其为慢性病,有多种并发症,更因其是发病年龄大,常与其他合并症同时并发于同一患者,为其综合防治带来立刻困难,在临床中,单一中医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主要问题如下:
①单纯中医药治疗不能把晚期糖尿病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需要中西医结合治
疗。
②缺乏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中医药治疗的研究成果,限制了中医的学术交流。
③糖尿病是慢性病,病程长,并发症多,单一中药治疗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本科拟提出如下解决措施和思路:
①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重视诊疗方案规范化和疗效评价标准建设。
中医科研
必须提出中医理论指导和辩证论治特色。
当今的中医药科研工作,又必须重视诊疗规范化、疗效评价体系标准化建设。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中医临床和科研整体水平,促进中医药对外交流。
为此我们将从证候学研究入手,根据古今文献,探讨其病名、病机演变和诊治规律,充分发挥中医治疗特色和优势,系统研究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的诊疗规范,寻求糖尿病的优化治疗方案,初步建立糖尿病的中医疗效体系。
②重视学术创新,研究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
中医科研工作必须突出中医特色,但中医学作为科学,同时又应重视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重视科研为临床服务,以提高临床疗效为工作中心。
对于内分泌各种疾病,我们一贯主张在分阶段、分层次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中药内服为主,与外治、理疗、针灸等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
③开展糖尿病的一级预防方案的研究针对目前糖尿病的高发病率、不可治愈性。
我们科开发了糖尿病前期的防治工作,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进一步规范防治方案,进行临床观察。
201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