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简介报告

合集下载

塞罕坝_精品文档

塞罕坝_精品文档

塞罕坝塞罕坝是中国河北省长城腹地的一片广阔的林海,也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林和最大的防护林。

它座落在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境内,面积达到了60万公顷,被誉为“绿色的长城”。

塞罕坝原本是一片荒漠地区,地势低洼,土地贫瘠,极不适宜植树造林。

然而,凭着艰苦奋斗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塞罕坝却在50年代末期开始了大规模的造林工程,将这片沙漠变成了一片绿洲。

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也是中国林业史上的一个壮举。

塞罕坝的造林工程始于1958年,当时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

在当时的情况下,塞罕坝的林木生长发育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很多树木遭到了破坏和砍伐。

然而,正是在这种不利的环境下,塞罕坝的人们展现了他们的顽强意志和勤奋精神,逐渐将这片土地变成了一个功能齐全的森林。

在整个造林过程中,塞罕坝始终坚持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的原则。

他们不仅仅是简单地种植树木,而是根据土地的特点和生态环境来选择适合的树种,并且采用了科学的种植和管理技术。

他们采用了返青灌溉、人工经营和人工消除上部分生物控制等手段,有效地保护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

塞罕坝的造林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到目前为止,塞罕坝已经形成了一个以水源涵养、木材生产和防风固沙为主要功能的林区。

这片森林不仅仅为中国北方提供了丰富的木材资源,也为周边地区提供了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除了造林工作,塞罕坝还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

他们引进了先进的林业科技,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林业信息管理系统,实施了科学种植和管理策略。

他们还注重环境保护,制定和执行了严格的防护林管理制度,保护了当地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

塞罕坝的成功经验也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国的其他地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林业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塞罕坝也成为了中国林业的象征,象征着坚忍不拔、勇往直前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然而,塞罕坝的面临着发展的新挑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木材和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塞罕坝需要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塞罕坝调查报告实践报告

塞罕坝调查报告实践报告

塞罕坝调查报告实践报告塞罕坝调查报告实践报告一、引言塞罕坝位于中国河北省,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林。

近年来,塞罕坝的绿化工作备受关注,被誉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本报告旨在通过实地调查,探讨塞罕坝的绿化成果、生态保护措施以及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背景介绍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怀来县境内,占地面积约为1.3万平方公里。

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塞罕坝曾是一片荒漠。

为了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决定实施大规模的绿化工程,将塞罕坝打造成一个生态示范区。

三、绿化成果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塞罕坝的绿化成果令人瞩目。

如今,这片曾经的荒漠已经变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

树木茂密,野生动物种类繁多。

塞罕坝的绿化工程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宝贵的木材资源。

四、生态保护措施塞罕坝的绿化成果离不开科学的生态保护措施。

通过实地调查,我们了解到,塞罕坝采取了多种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

首先,他们严格控制了伐木量,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他们注重生态修复,积极推广植被恢复技术,加强对土壤和水资源的保护。

此外,塞罕坝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

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塞罕坝的绿化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绿化工程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此外,塞罕坝的生态旅游业也蓬勃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六、结论通过本次实地调查,我们对塞罕坝的绿化工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塞罕坝的绿化成果令人瞩目,生态保护措施得到了有效实施,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绿化工程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土壤质量的改善、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进一步推动塞罕坝的绿化工程,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七、参考文献[1] 中国林业部. 塞罕坝林场. 中国林业部网站. 2021-05-10.[2] 张三. 塞罕坝绿化工程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环境保护报, 2020(5): 26-29.。

木兰围场-塞罕坝景区简介

木兰围场-塞罕坝景区简介

塞罕坝风景区:(赛罕塔七星湖泰丰湖翠花宫塞北佛石庙点将台界河扣垦坟金莲映日神龙潭风景区)塞罕塔塞罕塔位于公园海拔1780米的东坝梁上,占地30亩,距公园入口处仅8公里。

景区内有塞罕塔、塞北灵验佛、跑马场、射击场、民族歌舞表演等旅游娱乐项目。

塞罕塔,塔座高4米,塔身高42.8米,跨度21米,七层八角,仿古建筑。

塔内设步行梯和电梯,能同时容纳100人参观游览。

它集森林放火了望、生态旅游观光、木兰秋狝再现、佛事陈列、塞外四季摄影等多功能于一体。

登上塞罕塔,千里坝上,万顷林海尽收眼底。

春天,色彩鲜明,草色遥看,万木吐新,火红的杜鹃尽染远山近岭。

夏季是登塔的最好时节,东观,绿波涌动,碧浪滔天;南观,一览众山,青翠如黛;西望,绿色地毯铺在草原上,大小湖泊像明亮的眼睛,给人以无限的活力;北瞰,百万亩人工林,与乌兰布通相接,令人浮想联翩。

秋来,画家和摄影家们纷踏而至,那真是“爽气迎人面,秋色怡性灵”;冬至,千里冰封,玉树琼花,林海雪原,好一派北国风光!登塞罕塔,在不同季节,站在不同的角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登高瞰林海,林海百万松。

迎风一挥手,四野起涛声。

”人生难得远眺,何不临塔登高。

木兰围场-七星湖来源:塞罕坝景区发布时间:2010-02-10七星湖据中国林科院专家考证,塞罕坝林场的湿地资源十分丰富且具有独特的保护和观赏价值。

尤其在1500米海拔左右的塞罕坝湿地,属于独特的高寒河源湿地类型,植物群落非常丰富,有水生植物群落、沼泽植物群落、草甸植物群落,还有森林植物群落和草原植物群落,具有完整的水生生态序列、集森林、草原、草甸、沼泽和水体为一体,再加上广泛分布的重要观赏植物——假鼠妇草、萍蓬草、荇菜、睡菜、金莲花、狼毒花等。

据资料记载,假鼠妇草湿地常见于海拔3000米的地方,在海拔1500米的地域实属罕见,极具科考和观赏价值。

塞罕坝七星湖湿地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塞罕坝林场为了进一步保护特有的湿地资源,向社会展示和宣传湿地文化和科普知识,于2007年将七星湖湿地进行全面实施保护工程,恢复其自然原貌,并投入巨资进行科学的开发利用,建成了独具特色的湿地公园。

塞罕坝调查报告实践报告

塞罕坝调查报告实践报告

塞罕坝调查报告实践报告1. 引言塞罕坝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人工林,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占地面积约170万亩。

作为中国绿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塞罕坝在改善环境、保护生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报告旨在介绍我们对塞罕坝进行的实地调查,并总结调查过程中的经验和收获。

2. 调查目的我们的调查目的是了解塞罕坝的植被分布、生态环境、管理措施等情况,以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和效果。

通过这次实地调查,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塞罕坝的绿化工程,并为今后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3. 调查方法为了获得真实和准确的信息,我们选择了以下调查方法:3.1. 实地考察我们组织了一次实地考察,深入塞罕坝进行观察和记录。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首先参观了塞罕坝的林区,了解了植被分布和现状。

我们还参观了塞罕坝的生态保护区,了解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和效果。

3.2. 采访调查我们采访了塞罕坝的绿化工程师和林业专家,了解了他们的工作内容、管理经验以及对环境保护的看法。

通过这些采访,我们得以了解塞罕坝的管理模式和效果。

4. 调查结果通过实地考察和采访调查,我们获得了以下调查结果:4.1. 植被分布塞罕坝的植被分布主要包括针叶林、阔叶林和草地。

其中,针叶林覆盖面积最大,阔叶林次之,草地面积较小。

植被分布的合理性和多样性为塞罕坝的生态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4.2. 管理措施塞罕坝采取了一系列科学的管理措施,包括人工造林、科学施肥、灌溉控制等。

通过这些管理措施,塞罕坝提高了植被的生长速度和质量,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了贡献。

4.3. 环境影响塞罕坝的绿化工程对环境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首先,它改善了空气质量,减少了大气污染物。

其次,它提供了大量的氧气,改善了生态环境。

最后,它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缓解了温室效应。

5. 总结与展望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对塞罕坝的绿化工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塞罕坝作为中国绿化工程的典范,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今后,我们将继续关注塞罕坝的发展和管理,为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塞罕坝发言稿

塞罕坝发言稿

塞罕坝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今天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国的塞罕坝。

首先,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下塞罕坝的地理位置。

塞罕坝位于中国北方的河北省,地处河北中部地带,距离首都北京仅270公里。

它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林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区之一。

在这里我要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塞罕坝的历史。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塞罕坝是一个荒芜的沙漠,因为过分的过度放牧和移民的开垦,沙漠化问题十分严重。

当时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发出了“三北”(指北方的河北、内蒙古和山西)防护林工程的号召,塞罕坝成为了这项工程的先锋。

从1950年开始,塞罕坝不仅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作,还进行了生态恢复、沙漠退化治理等一系列的环保措施。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塞罕坝变成了一片翠绿的海洋,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一个奇迹。

塞罕坝的成功还得益于中国政府大力支持和投入。

中国政府对环保事业的重视极大地推动了塞罕坝的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来支持塞罕坝的植树造林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环保政策和法规。

此外,一些国际组织和企业也对塞罕坝提供了援助和支持。

他们参与了塞罕坝的植树造林工作,提供了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塞罕坝的发展。

塞罕坝的建设也受益于塞罕坝人民的努力。

塞罕坝的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以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努力奋斗,充满爱心和耐心地进行植树造林工作。

他们将工作看作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对子孙后代的承诺。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创造了一个绿色的家园,守护了家园的美丽和健康。

塞罕坝的建设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塞罕坝的成功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作,才能有效地治理荒漠化和沙漠化问题。

其次,塞罕坝的成功告诉我们,环境保护工作需要政府、国际组织、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各方的合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最后,塞罕坝的成功告诉我们,环保工作需要长期坚持,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投入。

塞罕坝的资料

塞罕坝的资料

塞罕坝的资料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内蒙古高原的东南缘,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的交接处,地貌上界于内蒙古熔岩高原和冀北山地之间,主要是高原台地;东西长51.46千米,南北宽17.84千米,区域海拔高度1500-2067米,面积20029公顷。

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地方,在辽、金时期称作“千里松林”,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主要景点: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塞罕坝草原、七星湖湿地公园、塞罕塔、泰丰湖、月亮湖。

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气温-1.5℃,极端最低气温-43.3℃,年均积雪日数169天,年均6级以上的大风日数47天,年均无霜期仅72天。

塞罕坝事迹简介及颁奖词

塞罕坝事迹简介及颁奖词
传承,是执着的信念。一种沉静的爱,使一代一代传承者心无旁骛、一以贯之、 集其大成。造林者如是,育人者如是,做学问搞科研如是,培育核心价值观如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亦如是。
Thank you!
传承,是积累的力量。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第一代筚路蓝缕,功不可没,如 此丰功伟业,没有第二代第三代的日积月累,又何能久久为功,创下“按一米的株 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的奇迹?
塞罕坝颁奖词
传承,是开拓的力量。高海拔地区工程造林、森林经营、防沙治沙、有害生 物防治、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新一代造林人只有开拓得更宽、挖掘得更深, 才能传承好祖辈父辈的事业并发扬光大。
塞罕坝颁奖词
【颁奖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塞罕坝几代造林人,历时52年,成功栽种 112万亩人工林海,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流逝的是岁月,不变的 是传承。
传承,是坚守的力量。国家交给第一代林场人的使命,被一代代后人坚守,奉 为铁律。无论林场经济如何兴盛,无论旅游事业多么红火,对第一代造奖词
塞罕坝事迹简介
新中国成立初期,塞罕坝是一片风沙肆虐的荒山秃岭。面对“风沙紧逼北京 城”的严峻形势,1962年,林业部建立了塞罕坝机械林场。
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 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半个多世纪以来, 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荒漠上徒手种下112 万亩人工森林,将森林覆盖率提高至 80%。从1 棵树到112 万亩,从一大片荒漠变成一大片森林,塞罕坝人让世界看到 人类正在创造绿色文明的奇迹;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精神感动中 国,感动了世界。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 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简介介绍

塞罕坝简介介绍
02
塞罕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乾 隆年间,当时满族、蒙古族等少 数民族在此狩猎游牧,后来逐渐 演变为塞外草原。
建设过程与成就
1962年,国家林业部决定在塞罕坝建设大型国营机械林场,以改变当地恶劣的自然 环境。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塞罕坝已经从荒原变成了拥有百万亩人工林的海淀塞罕坝 。
这些人工林不仅为当地创造了丰富的生态效益,还为京津冀地区提供了重要的生态 屏障。
条件适宜,导致湖泊的形成。
山地景观
佛顶山景区内的山地景观是公园 内的一大特色景观,其形成原因 是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作用,加 上长期的风化和侵蚀作用,形成
了独特的地貌。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措施
旅游资源开发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内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可以进行多种旅游项目的开 发,如草原游、湖泊游、山地游等。
发展绿色产业: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如 生态旅游、绿色食品等,促进经济结构 调整和转型升级。
措施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通过加强森林资源 管理和保护,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生态系 统稳定性。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应对
发展趋势预测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可 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塞罕坝的生态 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经济也将实 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脆弱
由于历史原因,塞罕坝的 生态系统曾遭受破坏,导 致生态系统脆弱,容易受 到外界干扰。
水资源短缺
塞罕坝地区水资源短缺, 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 成一定影响。
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与措施
目标: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 塞罕坝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
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 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生态和 经济发展用水需求。
阐述了塞罕坝精神的核心内涵,包括艰苦 创业、科学求实、绿色发展、无私奉献等 方面,为后续内容提供思想基础。

塞罕坝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塞罕坝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塞罕坝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概况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人工林区。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正值我国国家发展的关键时刻,国家急需解决北方风沙肆虐的问题。

塞罕坝项目的开展,是为了治理北方干旱荒漠化的情况,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业生产力,改善民生,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二、林业塞罕坝地区因为干旱少雨,土壤贫瘠,适合种植杨树、松树、杉树、杜桉、油松等亚热带针叶树种,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塞罕坝的林业资源得到了巨大的改喫林地面积从项目实施初期的5.87万公顷增加到目前的17万公顷,林木总蓄积从220万立方米增长到5410万立方米。

林业不仅仅为生态环境带来了改善,同时也推动了当地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生态环境塞罕坝不只是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了新的经济发展动能和就业机会。

在种植林业的同时,当地还兼具发展园艺业、畜牧业、旅游业等多种产业,并建立起了生态修复、森林消防等多种服务体系,极大改善了地方民生。

四、社会发展塞罕坝的实践经验不仅解决了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了新的社会发展机遇。

塞罕坝致富兴村示范工程,逐渐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之路,探索出了一条林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促进的新路子。

五、文化教育在塞罕坝,除了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发展,当地政府也重视文化教育的建设。

当地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等教育资源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不仅仅给当地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有助于当地的教育事业的发展。

六、问题与展望尽管塞罕坝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土地资源的品质需要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还不够多元化,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等方面存在发展瓶颈。

但是,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实践的不断探索和经验的积累,这些问题将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解决。

总之,塞罕坝在艰难的环境下,不畏艰难,不懈奋斗,执着实践,终究走出了一条符合其自身国情、地理和文化特征的发展之路,成为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典范。

塞罕坝景观调研报告

塞罕坝景观调研报告

塞罕坝景观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塞罕坝是中国北方造林工程的成功实践之一,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境内。

自从1952年开始,塞罕坝就开始了大规模的造林工程。

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目前塞罕坝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人工林区之一,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景观。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塞罕坝景观的特点、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塞罕坝的旅游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三、调研方法1. 现场观察:深入塞罕坝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景观特点、资源利用情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等。

2. 访谈:与当地农民、旅游从业人员、专家学者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塞罕坝景观的认知、态度和期待。

3. 数据分析: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比如旅游客流量、收入情况等,进行简要分析。

四、调研结果1. 景观特点(详细描述塞罕坝的景观特点,如广袤的绿色森林、沟壑纵横的地形等。

)2. 优势(列举塞罕坝景观的优势,如丰富的生态资源、独特的生态环境等。

)3. 存在问题(详细描述塞罕坝目前存在的问题,如旅游设施不完善、旅游体验欠缺等。

)五、建议1. 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2. 制定合理的旅游经营计划,提高旅游收入。

3. 加强生态保护与管理,确保塞罕坝的环境可持续发展。

六、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塞罕坝的景观特点、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同时,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进一步提升塞罕坝的旅游价值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希望这些调研结果和建议能对相关部门和业界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塞罕坝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方向。

塞罕坝考察调研报告

塞罕坝考察调研报告

塞罕坝考察调研报告塞罕坝位于中国旗下的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大的人工造林基地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绿化工程。

我在今年的考察调研中有幸去到了塞罕坝,对其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以下是本次考察调研的报告。

一、塞罕坝的背景介绍塞罕坝是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工业化进程中所遭受的生态破坏后,为了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而进行的大规模绿化项目。

当时,塞罕坝是一片荒漠化的贫瘠土地,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严重。

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塞罕坝进行了大规模的造林绿化。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持续的投入,如今的塞罕坝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了一个绿色草原。

二、塞罕坝的造林成果在考察调研中,我们发现塞罕坝目前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森林覆盖面积。

数据显示,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80%,是中国最大的人工造林基地。

塞罕坝通过引进多种树种,如杨树、油松等,并采取科学管理措施,实现了高效的造林和保护。

这些森林的存在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壤质量,减少了水土流失,有效地防治了沙尘暴灾害。

三、塞罕坝的经济效益除了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塞罕坝还给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森林在提供木材、草原畜牧、旅游业等多个方面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考察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塞罕坝的森林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包括造林、养殖、木材加工等,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塞罕坝还发展了旅游业,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感受这片绿色的奇迹。

四、塞罕坝的可持续发展在考察调研中,我们看到塞罕坝并没有满足于现有的成果,而是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塞罕坝通过引进新的科技手段,如遥感、无人机等,对森林进行监测和管理。

塞罕坝还将绿色生态发展理念融入当地的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懂得绿色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专业人才。

总结:通过本次的考察调研,我们对塞罕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塞罕坝作为中国绿化工程的典范,不仅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还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塞罕坝调研报告

塞罕坝调研报告

塞罕坝调研报告塞罕坝调研报告一、概述塞罕坝位于中国河北省承德市,是我国林业事业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

该地曾经是贫瘠的草原地带,但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通过大规模人工造林,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沙漠绿洲之一。

为了进一步了解塞罕坝的发展情况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我进行了一次实地调研。

二、造林情况塞罕坝通过大规模的人工造林,种植了大量的杨树、油松、松树等森林植被。

据调研数据显示,塞罕坝总面积超过一千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80%。

这些森林不仅有助于保持土壤的稳定和防止水土流失,还起到了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的作用。

三、生态环境保护塞罕坝的造林工作不仅改变了地表的植被状况,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的保护作用。

据相关数据统计,该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洪水和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大大降低。

此外,塞罕坝还建立了完善的生态保护区和监测系统,确保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护。

四、经济效益塞罕坝通过经营林业产业,如木材、果品等,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据统计,该地人均年收入由改革前不足1000元提高到现在的2万元以上。

塞罕坝还成立了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农民参与林业经营,进一步增加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五、社会影响塞罕坝的发展不仅对当地经济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也对当地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

此外,塞罕坝还积极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加强教育和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综合素质和福利水平。

六、存在问题及建议虽然塞罕坝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林业产业的发展仍然面临市场需求不稳定和产业链不完善的挑战。

其次,生态保护仍需加强,包括加大生态监测力度和修复受损生态系统。

最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社区和农民参与林业经营的支持,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和生产能力。

综上所述,塞罕坝的发展经验不仅对中国林业事业具有借鉴意义,也为全球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塞罕坝简介

塞罕坝简介

塞罕坝简介塞罕坝机械林场基本情况简介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省林业局直属单位,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北部,南北长58.6公里,东西宽65.6公里。

地理坐标为东经116°51'-117°39'、北纬42°02'-42°36'。

地处北、西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和多伦县接壤;南、东分别与河北省御道口牧场和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四个乡相连。

二、地理概况在地质构造上塞罕坝位于内蒙古地质的南缘,属内蒙古台背斜的一部分。

该区早在上古新生代时期就已经成为华北陆台的一部分,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前的“燕山运动”使其缓慢抬升显出雏形,古老的花岗岩、片麻岩、石英岩奠定了该地的岩层基础。

在老第三纪,世界气候温暖,该区处在暖温带或亚热带笼罩下,发育着东北、华北暖温带----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

新生代第三纪中期至晚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本区再次拉开,逐渐形成高原状态。

该运动期间沿断裂线又有大量玄武岩溢出堆积,形成了现在的玄武岩台地。

随着我国大陆大气环流的根本改变以及内蒙古高原的抬升,本区气候变得凉爽而干燥,植被也向温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森林草原演化。

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期间,本区岩层产生了许多微断裂,形成了一系列的小型湖淖,从而奠定了该区高原湖淖的格局。

三、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塞罕坝机械林场含高原和山地地貌。

高原俗称坝上,坝上属内蒙古高原东南缘,以丘陵、曼甸为主,海拔1500-1940m,既有高原的一般特征,沙丘起伏、地势开阔、山体浑圆,又有湖、淖、谷、甸较多,梁、峁、丘、滩齐全的特点。

东部为曼甸,西部为波状起伏的半固定沙丘。

山地称为坝缘山地,海拔1018-1500m,属阴山山脉与大兴安岭余脉的交接地带,山高坡陡,地势北高南低,平均坡度在20度左右,陡峭处达45度以上。

2、气候塞罕坝机械林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塞罕坝课前五分钟演讲稿

塞罕坝课前五分钟演讲稿

塞罕坝课前五分钟演讲稿塞罕坝,一个名字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

它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人工林。

作为中国的生态建设典范,塞罕坝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伟大的生态工程成就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奇迹。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塞罕坝的背景。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地处华北平原与华北山地的过渡地带,这里地势起伏,气候条件复杂多变。

过去,这里是一片荒凉贫瘠的土地,沙尘暴肆虐,生态环境恶劣。

然而,如今的塞罕坝已经焕然一新,成为了中国北方最大的人工林,绿树成荫,生机勃勃。

其次,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塞罕坝的建设历程。

1978年,我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北防护林”工程的伟大构想,塞罕坝成为了这一工程的核心区域。

从此,一场浩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在这里展开,无数的人们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艰苦奋斗。

他们战风沙、治沙植树,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如今,塞罕坝已经成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树立了一个典范。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塞罕坝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塞罕坝不仅仅是一片绿色的森林,更是一个生态文明的典范。

它不仅改变了这片土地的面貌,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在这里,人们不再为沙尘暴所苦,而是享受着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景色。

塞罕坝的建设,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

塞罕坝,一个名字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

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

让我们向塞罕坝学习,向塞罕坝致敬!感谢大家!。

塞罕坝的演讲稿

塞罕坝的演讲稿

塞罕坝的演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我国的生态建设典范——塞罕坝。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人工林,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之一。

它的建设不仅令人震撼,更为我们树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首先,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塞罕坝的背景。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塞罕坝地区是
一片荒凉贫瘠的土地,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威胁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国政府决定在这片荒漠中建设人工林,以恢复土地的植被,保护水源,改善生态环境。

其次,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塞罕坝的建设成就。

自1978年开始,塞罕坝的建
设者们用了30多年的时间,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成功地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种
植了大片的马尾松、杨树等树种,形成了茂密的森林。

如今,塞罕坝已经成为了一片绿色的海洋,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5%,成为了保护北京、天津等地的重要水源
涵养区。

最后,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塞罕坝的生态效益。

塞罕坝的建设不仅仅改善了当
地的生态环境,也带来了丰富的生态效益。

森林的覆盖不仅改善了土地的水土流失问题,还吸引了大量的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

此外,塞罕坝的建设也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

总之,塞罕坝的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座丰碑,也是世界生态建设的一
面旗帜。

它向我们展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也为我们树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榜样。

希望我们能够以塞罕坝为榜样,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事业中,共同创造一个美丽的家园!
谢谢大家!。

塞罕坝的资料

塞罕坝的资料

塞罕坝引言塞罕坝位于中国河北承德市,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区之一。

它以其恢复荒漠化土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改善环境的成功案例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对塞罕坝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背景塞罕坝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建设的,当时中国正面临着荒漠化土地的严重问题。

传统的农业实践和过度的人类活动导致了大量的土地沙化和荒漠化,严重威胁到当地人民的生计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建设过程选择地点选择塞罕坝作为建设项目的地点,是基于该地区具有较高的沙漠化风险和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

此外,该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也适合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在开始建设之前,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地考察,确定了适合在该地区生长的树种。

在建设过程中,工人们努力进行植树造林,通过树木的根系固定沙子,减少沙漠的扩散。

他们还采用了适当的间隔和深度来种植树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树木的成活率。

管理和维护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塞罕坝采取了科学的管理和维护措施。

他们定期巡视树木的生长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对抗虫害和疾病的侵袭。

此外,他们还实施了灌溉措施,以确保树木得到足够的水分。

成就恢复荒漠化土地经过多年的努力,塞罕坝成功地恢复了大量的荒漠化土地。

如今,这片地区已经变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塞罕坝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恢复土地,还致力于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森林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栖息地。

如今,塞罕坝成为了许多珍稀物种的家园。

改善环境通过巨大的植树造林工程,塞罕坝改善了当地的环境质量。

森林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减少了空气中的污染物,并且还起到了保护水源和防止土壤侵蚀的作用。

塞罕坝的成功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借鉴,并且在其他地区也取得了类似的成就。

结论塞罕坝的建设是中国环保事业的一大成功故事。

通过科学的植树造林和综合管理措施,塞罕坝恢复了荒漠化土地,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和改善了环境。

河北承德塞罕坝简介

河北承德塞罕坝简介

河北承德塞罕坝简介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距北京340公里,距天津380公里。

是一个以森林、草原、湿地为主要自然景观的森林草原旅游度假区。

景区由坝上草原和坝下森林两大区域组成,总面积166万亩,其中森林面积117万亩,草原面积45万亩。

景区内植被茂密,风光如画,有“塞北小江南”之称。

是一个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科考探险、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

塞罕坝原名“三块石”,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因康熙皇帝六次南巡五次驻跸于此而得名。

当时清政府在此建行宫、办学堂、练军队、治河患、筑长城,并在这里组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围猎活动。

由于康熙皇帝对塞罕坝的特殊感情,他为塞罕坝题词“塞外明珠”以示纪念。

1956~1964年,毛泽东主席曾两次到塞罕坝视察。

1961年7月11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塞罕坝并发表重要讲话《向沙漠要绿洲》,给了塞罕坝人以巨大鼓舞和鞭策。

—— 1 —1 —。

参观塞罕坝实践报告总结(2篇)

参观塞罕坝实践报告总结(2篇)

第1篇一、前言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原始森林之一,被誉为“绿色明珠”。

2017年,塞罕坝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3项世界遗产。

为了深入了解塞罕坝的生态环境、发展历程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果,我们一行人于近日赴塞罕坝进行了实地参观学习。

以下是本次实践报告的总结。

二、实践过程1.参观塞罕坝博物馆在参观过程中,我们首先来到了塞罕坝博物馆。

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图片、实物和模型,生动地展示了塞罕坝从原始森林到人工林、再到世界遗产的发展历程。

我们了解到,塞罕坝在解放初期是一片荒凉的土地,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如今已发展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

2.游览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随后,我们进入了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

公园内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景色宜人。

我们沿着木栈道漫步,欣赏着林间美景,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

在公园内,我们还参观了著名的“塞罕坝精神”雕塑,学习了塞罕坝人在艰苦环境中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

3.聆听专家讲座在参观过程中,我们还聆听了塞罕坝生态建设专家的讲座。

专家详细介绍了塞罕坝的生态环境、森林资源以及生态保护措施。

通过讲座,我们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塞罕坝在维护生态平衡、改善气候环境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4.实地考察人工林建设在专家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人工林建设区。

这里展示了塞罕坝人在艰苦环境中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壮丽画卷。

我们看到,人工林生长旺盛,枝繁叶茂,为塞罕坝的生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实践总结1.塞罕坝的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本次参观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塞罕坝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

从原始森林到人工林,再到世界遗产,塞罕坝的变迁充分展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2.塞罕坝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塞罕坝人在艰苦环境中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塞罕坝机械林场基本情况简介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省林业局直属单位,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北部,南北长58.6公里,东西宽65.6公里。

地理坐标为东经116°51'-117°39'、北纬42°02'-42°36'。

地处北、西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和多伦县接壤;南、东分别与河北省御道口牧场和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四个乡相连。

二、地理概况在地质构造上塞罕坝位于内蒙古地质的南缘,属内蒙古台背斜的一部分。

该区早在上古新生代时期就已经成为华北陆台的一部分,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前的“燕山运动”使其缓慢抬升显出雏形,古老的花岗岩、片麻岩、石英岩奠定了该地的岩层基础。

在老第三纪,世界气候温暖,该区处在暖温带或亚热带笼罩下,发育着东北、华北暖温带----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

新生代第三纪中期至晚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本区再次拉开,逐渐形成高原状态。

该运动期间沿断裂线又有大量玄武岩溢出堆积,形成了现在的玄武岩台地。

随着我国大陆大气环流的根本改变以及内蒙古高原的抬升,本区气候变得凉爽而干燥,植被也向温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森林草原演化。

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期间,本区岩层产生了许多微断裂,形成了一系列的小型湖淖,从而奠定了该区高原湖淖的格局。

三、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塞罕坝机械林场含高原和山地地貌。

高原俗称坝上,坝上属内蒙古高原东南缘,以丘陵、曼甸为主,海拔1500-1940m,既有高原的一般特征,沙丘起伏、地势开阔、山体浑圆,又有湖、淖、谷、甸较多,梁、峁、丘、滩齐全的特点。

东部为曼甸,西部为波状起伏的半固定沙丘。

山地称为坝缘山地,海拔1018-1500m,属阴山山脉与大兴安岭余脉的交接地带,山高坡陡,地势北高南低,平均坡度在20度左右,陡峭处达45度以上。

2、气候塞罕坝机械林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其特点是:冬季漫长、低温寒冷;春季短暂,干燥多风;夏季不明显,光照强烈。

昼夜温差大,降水少、蒸发量大,风多风大,易春旱,生长期短。

大风、沙暴、干旱、霜冻等灾害性天气较多,生态环境脆弱。

(1)气温年均气温-1.0℃,极端最高气温33.4℃,出现在7月份;极端最低气温-43.2℃,出现在12月份。

无霜期短,不稳定,年均均67天,在植物生长季节常有霜冻发生。

日平均气温≥0℃的年积温为2072.8℃,≥5℃的年积温为1984.0℃,≥10℃的年积温为1663.5℃。

年平均日照2367.8小时,日照率为58%。

(2)降水以降雨为主,降雪为辅,年均降水量530.9mm,6-8月份降水量最大,占年降水量的67.6%。

年均降水日数134天,年均积雪日数169天。

(3)蒸发年平均蒸发量1388mm。

春夏蒸发量较大,秋冬蒸发量较小。

5月份蒸发量最大,平均225.2mm。

年均相对湿度为74.4%。

(4)风多风是本区气候的特点之一,年均6级以上的大风日数67天,最多年份达114天,最少年份48天,以西北风为主。

(5)灾害性气象因子易春旱,夏季常降冰雹,在植物生长季节常有霜冻发生。

3、土壤土壤分为灰色森林土、棕壤、风沙土、沼泽土、砾石土、草甸土6个土类,13个亚类,20个土属,30个土种。

以灰色森林土、山地棕壤和风沙土为主,分别占67.5%、15.5%和4.2%。

成土母质有:坡积物、残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湖淖沉积物、风积物等六种。

4、水文状况塞罕坝机械林场境内有吐里根河、羊肠河、阴河、伊逊河等4条河流,是滦河与老哈河上游主要支流的发源地。

西部为半固定沙丘,沙化严重,植被盖度小,水土流失相对较重。

5、交通、通讯状况总场有围塞三级公路通往围场,各林场之间有砂石路相通。

围场县境内有承围二级旅游公路、京通铁路通往承德、北京及全国各地。

通讯设施齐全,共有程控电话1204部,可直拨全国各地。

四、发展历程塞罕坝机械林场于1962年由林业部在此设计建场(1969年林场下放归河北省管理,现为河北省林业局直属单位)。

当时,全场仅有次生林2万公顷,大部分是草原和荒丘。

林业部明确了建场的四项任务:一是建设以中小径级为主的华北用材林基地;二是尽快改变塞罕坝地区的自然面貌,以减少风沙对京津的侵袭;三是摸索积累高寒坝上育苗、造林、营林经验;四是总结大型机械化国营林场的管理经验,出人才,出成果。

自建场以来,塞罕坝人克服了极端恶劣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生产生活中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发扬“勤俭建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的精神,经过反复的探索和研究,摸索出了高寒地区育苗造林经验,开展了大规模的机械造林、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使过去曾被描述为“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塞罕坝变成了“放眼皆绿色,禽兽怡其间”的茫茫林海。

截止1999年,共营造起以落叶松为主人工林80万亩,封养天然次生林30万亩,有效地阻止了浑善沙地向南推进和风沙对京津的侵袭,涵养了滦河、辽河水源,为京津地区筑起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同时,摸索出了一套落叶松人工林集约经营及落叶松人工林病虫害防治等五十多项内容的高寒地区育苗、造林、营林技术经验和科研成果,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上级和其它单位输送了300多名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国家林业建设做出了贡献。

较好地完成了建场总体规划中的各项目标。

林场的建设成就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1990年,我场被国家林业部评为“全国国营林场先进单位”、1992 年,我场被省政府评为“河北省先进单位”、1997年被国家林业部评为科技兴林示范场(全国十个)。

1993年,被林业部评为“全国一百佳国营林场”。

目前,共取得6类,43项科研成果,有34项科研成果在林业生产中得到应用,有200多篇林业科技论文在国家或省级刊物上发表。

自1983年以来,林场转入营林阶段。

在搞好森林“三防”,保护好森林资源,加强森林抚育,促进森林生长发育的同时,积极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发展二、三产业;不断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使林场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由过去完全依靠国家投资,逐步走向自立,林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成为一个山清、水秀、景奇、林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

五、资源概况全场总经营面积141万亩,有林地面积110万亩,其中:人工林86万亩,天然林24万亩;树种主要为落叶松、樟子松、白桦、云杉等森林覆盖率78%,林木总蓄积502.5万立方米,平均年生长率9.7%。

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有自生维管植物81科、312属、659种,以寒温带针叶林、阔叶林为主。

木本植物较少102种,其中:乔木树种主要有华北落叶松、云杉、樟子松、油松、白桦、山杨、蒙古栎;伴生树种有五角枫、花楸;灌木树种主要有山丁子、山刺槐、山杏、忍冬、山柳。

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有507种,主要有禾本科草类、蒿类、蕨类、苔草类、黄花、二色补血草等。

藤本植物最少,有9种。

有野生动物150余种,珍稀动物主要种类有鹿、豹、野猪、狍、狲、猞猁、黄羊、黑琴鸡、天鹅、白枕鹤、白头鹤、大鸨等。

湖泊及小滦河的细鳞鱼为本区特产。

塞罕坝属国家一级旅游资源景点。

凉爽宜人的气候,独特的森林草原景观,浓郁的满蒙风情,以及“木兰围场”的历史文化积淀,为这里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

1993年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

浩翰的林海,广阔的草原,清澈的河流,遍野的鲜花,珍稀的禽兽,优美的传说,清代的遗迹,浓郁的满蒙风情,构成了这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夏季旅游观光,度假避暑,秋季摄影、写生,冬季狩猎、滑雪的理想之所。

六、机构及人员总场机关设13个科室(含林业公安分局、法庭),下辖6个林场和汽车大修厂、物资经销公司、森林旅游开发公司、塞罕坝宾馆,股份制企业有中密度人造板厂、塞罕坝滑雪场,还有职工医院、子弟学校、电讯站、变电站、气象管理站、森防站等直属单位。

全场职工总数1792人,其中在职职工1317人,离退休人员415人。

在职职工中,干部240人,工人1137人,专业技术人员292人。

七、建设成果近40年来,在省林业厅的正确领导下,塞罕坝人默默无闻地在生态环境建设的篇章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塞罕坝象一条绿色长龙横亘于内蒙古高原南缘,阻断了浑善达克沙地向南推进,成为为首都阻沙源、为天津涵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当地拓财源的一道坚不可摧的绿色屏障。

气象资料表明:塞罕坝周边地区,目前同建场初期相比,年均大风日数由72天减少至67天;降水量由原来的347毫米增加到530.9毫米;无霜期由原来的52天延长到67天。

河流的含沙量由原来的29.5%下降到11%。

建场以来,全场总投资1.2亿元,其中国家投资7000万元,场内自筹资金5000万元。

几十年来,累计向当地财政纳税7000万元,为相邻乡镇、村百姓增加劳务收入7000万元,为社会提供苗木扩大造林面积20余万亩。

林场的发展带动了周边群众脱贫致富,林区周边居民及当地百姓在从事农牧业的同时,采集山野资源,每年收入达500万元。

至1998年底全场共有资产11亿元(固定资产1亿元,林木资产10亿元)。

现在,每年仍以35万立方米个蓄积在增长,可增加资产7000万元。

塞罕坝在林业建设中发挥了应有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塞罕坝的建设成就,多次受到前来视察的国家、省、部级领导人的肯定与赞扬。

几年来,来场视察的国家领导人有杨尚昆、万里、田纪云、邹家华、宋平、邓立群等同志;1998年9月邹家华副委员长一行20余人,专程到塞罕坝考察,对建立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成功经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指示我们要把这里的资源“保护好、管理好、经营好、发展好”。

并提出了再造三个“塞罕坝”的宏伟构想,该项目工程正付诸实施;来场视察的省部级领导人有杨忠、徐有芳、叶连松王旭东、钮茂生、郭庚茂等同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