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籍目录学第一次作业

合集下载

历史学习 第1课作业

历史学习 第1课作业

历史学习(2.11上午8:15——9:20)
亲爱的同学们:为与寿光市发出的微课视频同步,我们的学习内容略作调整,以下面的新内容为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首先大家观看“开学季成长时”第一课的微课,然后在课本上用线划出老师提的问题(不会的可以在群里询问):第一:隋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还有统一天下的时间
第二:隋的统一的历史意义
第三: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在位的黄帝、开凿的时间,大运河的三点、四段,以及连接的五大水系,全长
第四:大运河的作用
第五:科举制诞生时的黄帝以及标志
第六:科举制诞生的意义(从“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第六:最后同学们了解隋朝是因为二世皇帝隋炀帝的暴政,于618年灭亡
(同学们,对这一课的内容在明白的基础上都逐项记住啊!这里面最难记的是科举制的意义了,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战胜它!加油!)
补充知识梳理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共讲了四个大问题:
第一,隋的统一
第二,开通大运河
第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第四,隋朝的灭亡
(请同学们写一遍科举制创立的意义上传)。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第一次作业及答案.doc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第一次作业及答案.doc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第一次作业及答案(1至4章)一、单选题(将一个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题后括号内)1、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是()的使用,他说明人类改造自然能力进一步提RJ °()A.打制石器B.磨制石器和陶器C.复合工具D.火2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文字是()创造的)A.古代苏美尔人B.古代腓尼基人C.古希腊人D.古巴比伦人3我们今天采用的十进位计数法和时间的六十进制计数法都是()发明的()A.古巴比伦人B.古希腊人C.古代中国人D.古代阿拉伯人..连线题(将下列著作与其作者或其中文翻译者用直线连接)(1) ..李时珍《天工开物》徐光启《梦溪笔谈》宋应星《本草纲目》沈括《农政全书》(2) ..亚里士多德《几何原本》阿基米德《论平衡》托勒密《形而上学》欧几里德《天文大全》三、涧答题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著作有哪些(至少列出五种)?各在中医医学中的地位是什么?.论述题1、原始社会主要的技术发明有哪些?有何意义?2、原始宗教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3、古代埃及人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哪些对后世有影响的成就?4、古代西亚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5、古希腊在自然哲学方面取得了哪些对后来科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成果?6、古希腊的理论自然知识有哪些成果?它与自然哲学有何不同?7、古希腊与古罗马在科学技术上的发展上各有何特点?8、中国古代的实用科学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有哪些不同?9、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分为几个时期?各有何特点?10、中国古代实用科学的发展是由哪些原因促成的?参考答案三、涧答题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著作有哪些(至少列出五种)?各在中医医学中的地位是什么?《黄帝内经》的成书标志着中医理论开始形成《伤寒杂病论》提出了系统的辨证施治原则,使医学理论与医疗实践密切结合起来王叔和的《脉经》奠定了我国脉学诊断术的基础汉代的《神农本草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医药物学也开始自成系统李时珍的代表作《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药学著作.论述题1、原始社会主要的技术发明有哪些?有何意义?原始社会主要的技术发明有:⑴石器的发明和应用;⑵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⑶弓箭的发明和应用;⑷陶器制造技术;⑸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等。

《中国目录学史导读》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全国甲卷高考题)

《中国目录学史导读》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全国甲卷高考题)

《中国目录学史导读》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全国甲卷高考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据我知见,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西学东渐以来第一部以“中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

与传统的、具有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

《中国目录学史》以主题分篇,每篇之下各有若干小节,全书凡十篇。

它不像通常写专史那样,从古到今划分几个发展时期,通过揭示各个时期的特点来展现历史全貌。

姚名达把他组织中国目录学史的方法称作“主题分述法”,其义就是“特取若干主题,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

为什么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发展进程中“时代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就是说二千年来目录学形态在本质上没有跳出刘歆开创的模式,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

关于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我们对他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

问题在于,姚名达的方法是能够、又怎么能够让中国目录学“源流毕具,一览无余”呢?其实作者知道这样做也有不足,他说:“盖既分题各篇,则不能依时代为先后,故忽今忽古,使读者迷乱莫明,尤其大患。

”利弊相权,怎么处理?姚名达的理念是:“体例为史事所用,而史事不为体例所困”,具体对策是:“依史之所宜,采多样之体例”。

就是说,各篇采用适宜各自主题的体制,而不强求一律。

《叙论篇》《结论篇》两篇分居首尾。

《叙论篇》首先对“目录”“目录学”等基本概念加以定义,并对古往今来的目录做了分类,在一一分析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后,又划定了目录学的研究范围,末了详细阐明本书框架结构的组织方法,及其所本的学术理念。

提纲挈领,宣示宗旨,很符合现代学科的规范。

《结论篇》以极短篇幅,阐述他对古代、现代和未来目录学的感想和希望,实际上也是其基本观点的提炼和总括。

高中历史开学第一周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2

高中历史开学第一周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2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开学第一周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开学第一周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开学第一周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学者丛日云在从多种维度来考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为“一”与“多”.并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

古代中国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A.郡县制B.郡国并行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2.西汉时,有谋士向皇帝谏言:“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宜。

愿陛下……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该言论实际是建议西汉王朝实行()A.郡国制B.察举制C.中外朝制D.推恩令3.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4.元朝人程钜夫在《论行省》中写道:“今天下疏远去处,亦列置行省。

历史学 目录学

历史学 目录学

K历史、地理返回索引K0 史学理论K03 史学专论K09 史学史K1 世界史K10 通史K101 革命史K103 文化史K105 历史事件K106 史料K107 研究、考订、评论K108 年表K109 世界历史普及读物K11 上古史K12 古代史K13 中世纪史K14 近代史(1640--1917)K15 现代史(1917-- )K152 第二次世界大战K18 民族史志K2 中国史K20 通史K201 革命史K203 文化史K204 古代史籍K205 历史事件K206 史料K206.5 诏令、奏议K206.6 笔记、掌故、回忆录K207 历史研究、考订、评论K208 年表K209 中国历史普及读物K21 原始社会K22 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5年)K23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581年)K24 隋唐至清前朝(581--1840年)K241 隋K242 唐K243 五代、十国K244 北宋K245 南宋K246 辽、金K247 元K248 明K249 清K25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K258 中华民国早期K26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K261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1919--1924)K262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K263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K264 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及全国抗日民主运动K265 抗日战争时期K266 第三次国内革命(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K269 解放区的革命建设和发展K27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 )K28 民族史志K29 地方史志K296.58 香港K296.59 澳门K295.8 台湾K3 亚洲各国历史K4 非洲各国历史K5 欧洲各国历史K6 大洋洲各国历史K7 美洲各国历史K81 人物传记K810 传记研究与编写K810.1 传记写作法K810.2 谱系学K811 世界人物传记K811-61 人名词典、姓氏词典K811-64 生卒年表、疑年表、年谱K812 人物总传:按时代分[K813] 人物总传:按地区分K815 人物总传:按学科分K82 中国人物传记K82-61 人名词典、姓氏词典K82-64 生卒年表、疑年表、年谱K820 人物总传:按时代分K820.8 人物总传:按地区分K825 人物传记:按学科分K825.1 哲学K825.19 法律K825.2 军事K825.3 经济K825.31 经济学家K825.34 金融、保险K825.38 企业家K825.4 文化、教育、体育K825.42 新闻、广播、出版K825.46 教育K825.47 体育K825.5 语言、文字K825.6 文学K825.7 艺术K825.72 美术K825.76 音乐、舞蹈K825.78 戏剧、电影、电视K825.8 历史、地理K826.1 自然技术、工程技术K826.11 数理科学K826.13 化学K826.14 天文、地球科学K826.15 生物学K826.16 工程技术K826.2 医学、卫生K826.3 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K827 社会政治人物传K828 社会各界人物K828.1 工人、农民K828.2 公务员K828.3 个体劳动者K828.4 青年、学生K828.5 妇女K828.6 残疾人K828.8 华侨K828.9 其他人物K833 亚洲人物传记K834 非洲人物传记K835 欧洲人物传记K836 大洋洲人物传记K837 美洲人物传记K85 文物考古K86 世界文物考古K87 中国文物考古K873 出土文物图录K875 各种用品器物K876 各种材料器物K877 古书契K878 遗址K879 美术考古K89 风俗习惯K890 民俗学K891 世界风俗习惯K892 中国风俗习惯K892.21 生育、诞辰K892.26 礼仪、礼节K892.9 古代礼制K9 地理K90 地理学K91 世界地理K92 中国地理K928 专类地理K928.1 疆界(包括海疆)K928.2 政治区划K928.3 山K928.4 水K928.5 城市、村落K928.6 历史地理K928.7 名胜古迹K928.70 各地名胜古迹汇编K928.8 现代著名建筑K928.9 旅行、游记K93 亚洲各国地理K94 非洲各国地理K95 欧洲各国地理K96 大洋洲各国地理K97 美洲各国地理K99 地图K991 世界K992 中国K993 亚洲各国地图K994 非洲各国地图K995 欧洲各国地图K996 大洋洲各国地图K997 美洲各国地图。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课时作业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课时作业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时作业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A级学考达标练1.在目前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时间较早的遗址内除了某个大型房舍外,鲜少其他类型的建筑。

但是,时间较晚的遗址内除了大型房舍外,还分散着数量不等的小型建筑,而且时间越晚,这种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

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A.原始社会解体B.私有财产制萌芽C.族长权威萎缩D.财产公有制强化2.[“山东学情”联考]《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

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

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

”这表明当时政治思想的特点是( )A.体现原始民主传统B.崇尚君民平等共治C.追求家国一体格局D.维护君主专制统治3.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旧石器时代制作石器的主要方法是( )A.打制方法制作石器B.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C.磨制方法制作石器D.打磨钻孔方法制作石器4.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都属于( )A.原始人群时期B.旧石器时代C.金石并用时期D.新石器时代5.《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其主要依据应是( ) A.禹死后启继位B.建立武装C.设置官职D.制定刑法6.周初,“天下未集”。

有商朝遗民“作乱叛周”,“周公讨之,三年而毕定”。

之后,部分商朝遗民被指令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封于( )A.燕地B.鲁地C.宋地D.楚地7.古代中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谚语盛行,农村家族组织历经几千年而牢不可破,异姓间的互相排斥,宗族、村寨间的仇杀、械斗频仍,这些均根源于( )A.社会宗法观念B.血缘亲族团结C.家族观念流行D.散漫自私意识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材料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

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及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中国古代史专题》第一次作业

《中国古代史专题》第一次作业

《中国古代史专题》第一次作业一、名词解释:1、血缘家族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组织形式,是早期人类从原始群乱婚状态中解放出来的组织形式和进化形式。

它是伴随着完全形成的人出现的,相当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形成血缘家族的婚姻形式称为血缘婚。

在血缘家族中,所有同辈的女子是所有同辈的男子共同的妻子,同样,所有的同辈的男子也是所有同辈的女子共同的丈夫。

这种婚姻形式排斥了母子父女间的性关系,使人类逐渐开始避免因原始群乱婚造成的人口繁殖能力和体质低下现象的延续。

在血缘婚阶段,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和经济共同体。

在它的内部,两性间的社会分工已经开始。

血缘家族是氏族社会产生的基础。

2、弭兵之会春秋晋国、楚国平分霸权之盟。

春秋后期,晋、楚两国国内矛盾尖锐,皆有停止争霸、弭兵(休兵)之愿。

宋国执政华元、向戌倡导诸侯弭兵,晋、楚皆同意。

鲁成公十二年(前579),华元约合晋、楚在宋国西门外相会订盟,约定:晋楚互不交兵,互通聘使,互救灾害,互相援助抗击侵略者。

鲁襄公二十七年(前546),向戌因与晋赵武、楚屈建皆友善,再次倡议弭兵之盟,得到晋、楚、齐等国响应。

是年夏,晋、楚、齐、鲁、卫、陈、郑、蔡、许、曹、邾、滕和宋,又在宋之蒙门(东北门)外相会订盟。

盟约规定晋、楚公为霸主,余国分别向晋、楚进纳贡赋。

秦、齐和晋、楚为对等大国,不向晋、楚纳贡,也不受贡赋。

第二次弭兵之会后,中原诸侯间的战争得以减少。

3、五德终始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

“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

“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

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皇朝兴衰作解释。

后来,皇朝的最高统治者常常自称“奉天承运皇帝”,当中所谓“承运”就是意味着五德终始说的“德”运。

4、钜鹿之战,发生于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它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起义军同秦军主力章邯部在钜鹿地区(今河北省平乡县西南)的一场战略决战。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选择题1.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

这反映了商代( )A.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C.王权逐渐走向集中 D.开始实行分封制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

材料中商王将自己说成是“帝”神之后,这是为了神化王权,反映了商代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神权政治特点,故A项正确;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体现了宗法制,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王权逐渐走向集中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错误。

2.《孟子·告子下》曰:“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奖赏),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贪官)在位,则有让(责罚)。

”这说明( )A.中央集权已经确立 B.周王权威至高无上C.奖赏诸侯以地为据 D.考察监督维护分封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出周王对诸侯的考察监督,D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并没有形成中央集权,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周王巡狩诸侯国的内容,不是表现周王权威至高无上,B项错误;材料中有以土地奖赏诸侯的内容,也有责罚诸侯的内容,C项不是对材料的全面体现,故错误。

3.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作‘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作‘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该学者揭示了( )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弊大于利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选A项。

中国教育简史作业一(第一至第二章)参考答案

中国教育简史作业一(第一至第二章)参考答案

中国教育简史作业一(第一至第二章)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成均庠2、习礼习武3、国学乡学4、稷下学宫《弟子职》5、小艺小学大艺大学6、社会生产力学术下移(本题见电子教案)7、博士弟子制视学制度8、四姓小侯学为文学鸿都门学9、独尊儒术养士美习俗选用贤才10、勤学不舍、博达疏通、学为世用11、重振儒术、兼容佛道12、越名教而任自然颜氏家训二、选择题1、D2、C3、B4、A5、B6、A7、C8、B9、A 10、D 11、B 12、A三、名词解释四、简答题(答题要点,作为参考,不作为考试的标准答案)1、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

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如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

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2、第一、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第二、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第三、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第四、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第五、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3、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孟子、荀子各有特点,孔子主张学思并重,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两者不宜偏废。

已初步揭示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孟子把认识看作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因此在学与思的关系上,他强调“思”的作用,“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道德的过程,因此更侧重于“学”,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

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一、二课时作业

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一、二课时作业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2012·东北三校模拟)位于无锡梅村的鸿声钱氏家族,因诞生了“国学大师”钱穆、“力学之父”钱伟长、环保专家钱易、经济学家钱俊瑞、物理学家钱临照和工程力学家钱令希等六位院士而蜚声海内外,鸿声钱氏家族也引以为荣。

家族观念自中国古代就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其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影响B.商品经济的影响C.分封制的影响D.弘扬儒学的需要解析:在宗法制的影响下,人们逐渐形成了家族观念,A正确。

B、C、D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 A2.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透露,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情况显示,出生人口性别男女比例为118∶100,性别比失调凸现,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从历史角度看,这种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B.科举制C.分封制D.郡县制解析:宗法制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一种政治制度。

在此制度下,人们特别注重家族的血缘传承,普遍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它的现实影响就是重男轻女,从而造成男女比例失调,造成出生人口性别比增高。

B、C、D三项与重男轻女观念无关。

答案: A3.《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其主要依据应是()A.禹死后启继位B.建立武装C.设置官职D.制定刑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由材料中提到的“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说明出现了私有制,禹死后启继承王位是对“天下为公”的破坏。

答案: A4.(2012·浙江五校联考)据史料记载,上海青帮著名人物杜月笙发迹后请杨度为自己修家谱,最终杨度为杜月笙选择了杜甫为其先祖。

这一记载体现出家谱()A.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B.具有传承先辈精神和鼓励后人的目的C.是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的重要资料D.深受中国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解析:杜月笙发迹后,请杨度为他修家谱,说明其深受尊宗敬祖的古代宗法制观念的影响,D正确;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A、B、C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排除。

《历史》(上、下)作业4:根据古代文献,回答以下问题。

《历史》(上、下)作业4:根据古代文献,回答以下问题。

《历史》(上、下)作业4:根据古代文献,回答以下问题。

历史(上、下)作业4:根据古代文献,回答以下问题问题1根据古代文献,古代中国最早的历史纪录是什么?古代中国最早的历史纪录是《史记》。

它由司马迁于公元前109年完成,并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包含了自黄帝时代到西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内容,以及一些先秦时代的传记和记载。

这部著作在古代中国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问题2在古代文献中,被称为“史家之绝唱”的是哪一部作品?为什么?被称为“史家之绝唱”的古代文献是《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宋代司马光编纂的一部历史著作,记录了从周朝春秋时期到北宋元丰年间(公元前403年至公元1085年)的历史变迁。

它在历史记载的完整性和严谨性方面是独步古代的,被称为“史家之绝唱”。

《资治通鉴》之所以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是因为它对历史事件的记录非常详细,而且以清晰的逻辑和严谨的态度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作者在编纂时使用了大量的史书和史料,以确保著作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同时,该书采用了“纵横对照”的写作手法,对不同时期的事件进行对比和概括,以展示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这种严谨性和全面性使《资治通鉴》成为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

问题3请简要介绍《三国演义》这本古代文献。

《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三国时期历史事件和英雄豪杰的章回小说。

这部小说以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为背景,描绘了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的政治斗争、战争和英雄人物的故事。

《三国演义》讲述了东汉末年的乱世和三国鼎立的局面,描述了各个势力之间的争斗、联盟和背叛。

小说中有许多知名的英雄人物,如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等,他们在小说中展现了各自的才智、勇气和政治抱负。

这部小说以其精彩的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政治斗争而闻名。

《三国演义》深受读者喜爱,被认为是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之一。

它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对中国历史和人物有深远影响,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历史作业一

历史作业一

1.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以下四篇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A.《以宗法制为例浅议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C.《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2.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这是一个空前广袤的帝国……面积大约三百万平方公里……嬴政大帝……摆脱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其中“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和“划时代的突破”分别是指A.分封制、郡县制B.宗法制、郡县制C.分封制、行省制D.郡县制、行省制3.“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庻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等则朝廷乱。

”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4.潘维《中国党政体制——现行政体的由来》:“古代中国社会很少能看到欧洲那种数百年的世家贵族,根据有人统计,宋代一半以上的进士,前三代没有人任过官。

明清两代有43%的士绅出身于贫寒家庭。

可以说,在平民与精英之间,以及在社会三大主要阶层(精英)地主、士绅与官僚之间,中国传统社会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与对流。

”这一“循环与对流”的枢纽是A.九品中正制 B.科举制度 C.察举制 D.世袭制5.“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A.削减节度使的实权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D.派遣文臣担任地方官6. (10分)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籍目录学作业1、试比较《汉书》与《隋书》中有关“春秋”类的小序有何异同;六艺略与经部的大序有何异同。

(1)“春秋”类:《汉书》: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

省《太史公》四篇。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

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乃称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借朝聘以正礼乐。

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

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

《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有威权势力,其事实皆形于传,是以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

及未世口说流行,故有《公羊》、《谷梁》、《邹》、《夹》之《传》。

四家之中,《公羊》、《谷梁》立于学官,邹氏无师,夹氏未有书。

《隋书》:右九十七部,九百八十三卷。

通计亡书,合一百三十部,一千一百九十二卷。

春秋者,鲁史策书之名。

昔成周微弱,典章沦废,鲁以周公之故,遗制尚存。

仲尼因其旧史,裁而正之,或婉而成章,以存大顺,或直书其事,以示首恶。

故有求名而亡,欲盖而彰,乱臣贼子,於是大惧。

其所褒贬,不可具书,皆口授弟子。

弟子退而异说,左丘明恐失其真,乃为之传。

遭秦灭学,口说尚存。

汉初,有公羊、谷梁、邹氏、夹氏,四家并行。

王莽之乱,邹氏无师,夹氏亡。

初齐人胡母子都,传公羊春秋,授东海嬴公。

嬴公授东海孟卿,孟卿授鲁人眭孟,眭孟授东海严彭祖、鲁人颜安乐。

故后汉公羊有严氏、颜氏之学,与谷梁三家并立。

汉末,何休又作公羊解说。

而左氏,汉初出於张苍之家,本无传者。

至文帝时,梁太傅贾谊为训诂,授赵人贯公。

其后刘歆典校经籍,考而正之,欲立於学,诸儒莫应。

至建武中,尚书令韩歆请立而未行。

时陈元最明左传,又上书讼之。

於是乃以魏郡李封为左氏博士。

后群儒蔽固者,数廷争之。

及封卒,遂罢。

然诸儒传左氏者甚众。

永平中,能为左氏者,擢高第为讲郎。

其后贾逵、服虔并为训解。

至魏,遂行於世。

晋时,杜预又为经传集解。

谷梁范甯注、公羊何休注、左氏服虔、杜预注,俱立国学。

然公羊、谷梁,但试读文,而不能通其义。

后学三传通讲,而左氏唯传服义。

至隋,杜氏盛行,服义及公羊、谷梁浸微,今殆无师说。

《汉书》:六艺略——凡六艺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

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

《诗》以正言,义之用也。

《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

《书》以广听,知之术也。

《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

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

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言与天地为终始也。

《隋书》:经部按《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纬书》、《小学》十个大类,著录经学文献共六百二十七部,五千三百七十一卷,通计亡书,合为九百五十部,七千二百九十卷。

其中《易》六十九部,五百五十一卷,通计亡书,合九十四部,八百二十九卷;《书》三十二部,二百四十七卷,通计亡书,合四十一部,二百九十六卷;《诗》三十九部,四百四十二卷,通计亡书,合七十六部,六百八十三卷;《礼》以一百三十六部,一千六百二十二卷,通计亡书,合二百一十一部,二干一百八十六卷;《乐》四十二部,一百四十二卷,通计亡书,合四十六部,二百六十三卷;《春秋》九十七部,九百八十三卷;《春秋》,通计亡书,合一百三十部,一千一百九十二卷;《孝经》十八部,六十三卷,通计亡书,合五十九部,一百一十四卷;《论语》,七十三部,七百八十一卷,通计亡书,合一百一十六部,一千零二十七卷;《纬书》十三部,九十二卷,通计亡书,合三十二部,二百三十二卷;《小学》一百零八部,四百四十七卷,通计亡书,合一百三十五部,五百六十九卷。

对比:《汉志》与《隋志》都有大序、小序。

很显然,《隋志》的这种大、小序文是继承《汉志》的序文发展而来的。

它除了介绍汉之前典籍状况而继之叙述至隋外,其新设类目的大序、小序,都是自学术源头说起而至于隋,颇具学术价值,使“后汉以后之艺文,惟借是以考见源流,辨别真伪”。

,体现了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特色。

俞嘉锡先生曾概括说:“其经子两部小序,并依仿《汉志》,凡所论说不能出刘、班范围,及其补叙源流又多违失,《四库提要》讥之,以为在《隋书》诸志中为最下。

然史集道佛四部,为《汉志》所未有,并能穷源竟委,自铸伟词。

如序古史则推本于《纪年》,序起居注则推本于《穆天子传》;序旧事知即《周官》太史掌万民之约契与质剂,序职官知即御史所掌在位之名数,至于杂传序言史传当纪穷居侧陋之士,足以正地理书不记人物之非,簿录序言当辨流别,足以纠目录书但记书名之失。

皆独具特识,通知著作之体。

固不宜因偶有疏略,概肆讥弹也。

”圆在俞氏看来,经、子两部大小序多模仿《汉志》,而少创新,因此与《四库提要》一同认为“在《隋志》诸志中为最下”,而对史、集、道、佛四部大小序则大加赞赏,“能穷源竟委,自铸伟词”,“独具特识,通知著作之体”。

我们姑且不论余氏的观点是否正确,仅从《隋志》序文对《汉志》的继承与发展这点来看,这段叙述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以史部为例。

由《汉志》发展到《隋志》,可以说史部的确立是其间最大的变化了。

因此,史部各类小序为《隋志》所独有。

史部小序重在说明分类渊源。

如正史类:“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作者尤广。

一代之史,至数十家。

唯《史记》、《汉书》,师法相传,并有解释……今依其世代,聚而编之,以备正史。

”。

杂史类:“《战国策》……《楚汉春秋》……《越绝》……《吴越春秋》,其属辞比事,皆不与《春秋》、《史记》、《汉书》相似,盖率尔而作,非史策之正也。

灵、献之世,天下大乱,史官失其常守。

博达之士,愍其废绝,各记闻见,以备遗亡。

是后群才景慕,作者甚众。

又自后汉已来,学者多抄撮旧史,自为一书,或起自人皇,或断之近代,亦各其志,而体制不经。

又有委巷之说,迂怪妄诞,真虚莫测。

然其大抵皆帝王之事,通人君子,必博采广览,以酌其要,故备而存之,谓之杂史。

”圆霸史类:“自晋永嘉之乱,皇纲失驭,九州君长,据有中原者甚众……而当时臣子,亦各记录。

后魏克平诸国,据有嵩、华,始命司徒崔浩,博采旧闻,缀述国史。

诸国记注,尽集秘阁。

尔朱之乱,并皆散亡。

今举其见在,谓之霸史。

”。

小序阐述了“正史“‘杂史⋯霸史”的内容,指出何为“正史”,何为“杂史”,何为“霸史”。

同时三者都属于史籍,却要把纪传体的断代史称为正史,以区别“杂史”“霸史”,这是从封建正统标准来划分的。

另外,《隋志》开始定“正史”之名,后世一直沿用千年。

《隋志》史部小序中有些记载能及时反映出新发展的学科。

如“地理类”小序体现了近年来我国地方志在天文、地震、水利、基建等科研和建设事业中,已逐渐显示其科学价值。

“簿录类”小序概述了我国古代目录学的源流得失,对后人研究目录学有较好的启发作用,可与总序相参证。

2、利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了解《全闽诗话》和《职方外纪》的基本内容,以及编者对两本书的评价。

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全闽诗话》·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诗文评类二国朝郑方坤编。

方坤有《经稗》,已著录。

是编皆薈萃闽人诗话及他诗之有关於闽者。

闽士著名始於唐初薛令之,盛於欧阳詹。

故六朝以上,惟载郭璞、谢朓、到溉、江淹四人。

而郭璞《地谶》尚以其全作七言律体,辨其出於依托,颇为谨严。

唐以后则彬彬矣。

凡六朝、唐、五代一卷,宋、元五卷,明三卷,国朝一卷,附无名氏及宫闺一卷,方外一卷,神仙鬼怪杂缀一卷。

所采诸书,计四百三十八种。

采摭繁富,未免细大不捐。

而上下千馀年间,一方文献,犁然有徵。

旧事遗文,多资考证。

固亦谈艺之渊薮矣。

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类四△《职方外纪》·五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西洋人艾儒略撰。

其书成於天启癸亥,自序谓利氏赍进《万国图志》,庞氏奉命翻译,儒略更增补以成之。

盖因利玛窦、庞我迪旧本润色之,不尽儒略自作也。

所纪皆绝域风土,为自古舆图所不载,故曰《职方外纪》。

其说分天下为五大州。

一曰亚细亚州,其地西起那多理亚,离福岛六十二度;东至亚尼俺峡,离福岛一百八十度;南起瓜哇,在赤道南十二度;北至冰海,在赤道北七十二度。

二曰欧逻巴州,其地南起地中海,北极出地三十五度;北至冰海,北极出地八十馀度,径一万一千二百五十里;西起西海福岛初度;东至阿北河,距福岛九十二度;径二万三千里,三曰利未亚州,西南皆至利未亚海,东至西红海,北至地中海,极南南极出地三十五度,极北北极出地三十五度,东西广七十八度。

四曰亚墨利加,地分南北,中通一峡。

峡南之地,南起墨瓦蜡泥海峡,南极出地五十二度;北至加纳达,北极出地十度半;西起福岛二百八十六度;东至三百五十五度。

峡北之地,南起加纳达,南极出地十度半;北至冰海,其北极出地度数则未之测量;西起福岛一百八十度;东尽三百六十度。

五曰墨瓦蜡尼加,则彼国与之初通,疆域道里,尚莫得详焉。

前冠以《万国全图》,后附以《四海总说》。

所述多奇异不可究诘,似不免多所夸饰。

然天地之大,何所不有,录而存之,亦足以广异闻也。

3、试查清代蓝鼎元《平台纪略》与唐代黄滔《黄御史集》的书各归入哪一部哪一类。

利用《四库全书总目》或《四库全书闽人著作提要》查卷四十九·史部五○纪事本末类△《平台纪略》·一卷、附《东征集》·六卷(江西巡抚采进本)──右“纪事本末类”二十二部、一千二百四十七卷,皆文渊阁著录。

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别集类四△《黄御史集》·十卷、《附录》·一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3、试查清代蓝鼎元《平台纪略》与唐代黄滔《黄御史集》的书各归入哪一部哪一类。

利用《四库全书总目》或《四库全书闽人著作提要》查卷四十九·史部五○纪事本末类△《平台纪略》·一卷、附《东征集》·六卷(江西巡抚采进本)──右“纪事本末类”二十二部、一千二百四十七卷,皆文渊阁著录。

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别集类四△《黄御史集》·十卷、《附录》·一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5、对比《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中诸子各家、数术与方技三大类数目的收书数量,谈谈五百年来知识界的变化。

《汉书·艺文志》:诸子各家: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数术:凡数术百九十家,二千五百二十八卷。

方技:凡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

《隋书·经籍志》:诸子各家:凡诸子,合八百五十二部,六千四百三十七部。

《隋书经籍志》隋书卷三十四志第二十九经籍三子诸子各家儒家右六十二部,五百三十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