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籍目录学第一次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籍目录学作业

1、试比较《汉书》与《隋书》中有关“春秋”类的小序有何异同;六艺略与经部的大序有何异同。

(1)“春秋”类:

《汉书》:

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省《太史公》四篇。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乃称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借朝聘以正礼乐。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有威权势力,其事实皆形于传,是以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及未世口说流行,故有《公羊》、《谷梁》、《邹》、《夹》之《传》。四家之中,《公羊》、《谷梁》立于学官,邹氏无师,夹氏未有书。

《隋书》:

右九十七部,九百八十三卷。通计亡书,合一百三十部,一千一百九十二卷。

春秋者,鲁史策书之名。昔成周微弱,典章沦废,鲁以周公之故,

遗制尚存。仲尼因其旧史,裁而正之,或婉而成章,以存大顺,或直书其事,以示首恶。故有求名而亡,欲盖而彰,乱臣贼子,於是大惧。其所褒贬,不可具书,皆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说,左丘明恐失其真,乃为之传。遭秦灭学,口说尚存。汉初,有公羊、谷梁、邹氏、夹氏,四家并行。王莽之乱,邹氏无师,夹氏亡。初齐人胡母子都,传公羊春秋,授东海嬴公。嬴公授东海孟卿,孟卿授鲁人眭孟,眭孟授东海严彭祖、鲁人颜安乐。故后汉公羊有严氏、颜氏之学,与谷梁三家并立。汉末,何休又作公羊解说。而左氏,汉初出於张苍之家,本无传者。至文帝时,梁太傅贾谊为训诂,授赵人贯公。其后刘歆典校经籍,考而正之,欲立於学,诸儒莫应。至建武中,尚书令韩歆请立而未行。时陈元最明左传,又上书讼之。於是乃以魏郡李封为左氏博士。后群儒蔽固者,数廷争之。及封卒,遂罢。然诸儒传左氏者甚众。永平中,能为左氏者,擢高第为讲郎。其后贾逵、服虔并为训解。至魏,遂行於世。晋时,杜预又为经传集解。谷梁范甯注、公羊何休注、左氏服虔、杜预注,俱立国学。然公羊、谷梁,但试读文,而不能通其义。后学三传通讲,而左氏唯传服义。至隋,杜氏盛行,服义及公羊、谷梁浸微,今殆无师说。

《汉书》:

六艺略——凡六艺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

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

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

《隋书》:

经部按《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纬书》、《小学》十个大类,著录经学文献共六百二十七部,五千三百七十一卷,通计亡书,合为九百五十部,七千二百九十卷。

其中《易》六十九部,五百五十一卷,通计亡书,合九十四部,八百二十九卷;《书》三十二部,二百四十七卷,通计亡书,合四十一部,二百九十六卷;《诗》三十九部,四百四十二卷,通计亡书,合七十六部,六百八十三卷;《礼》以一百三十六部,一千六百二十二卷,通计亡书,合二百一十一部,二干一百八十六卷;《乐》四十二部,一百四十二卷,通计亡书,合四十六部,二百六十三卷;《春秋》九十七部,九百八十三卷;《春秋》,通计亡书,合一百三十部,一千一百九十二卷;《孝经》十八部,六十三卷,通计亡书,合五十九部,一百一十四卷;《论语》,七十三部,七百八十一卷,通计亡书,合一百一十六部,一千零二十七卷;《纬书》十三部,九十二卷,通计亡书,合三十二部,二百三十二卷;《小学》一百零八部,四百四十七卷,通计亡书,合一百三十五部,五百六十九卷。

对比:

《汉志》与《隋志》都有大序、小序。很显然,《隋志》的这种大、小序文是继承《汉志》的序文发展而来的。它除了介绍汉之前典籍状况而继之叙述至隋外,其新设类目的大序、小序,都是自学术源

头说起而至于隋,颇具学术价值,使“后汉以后之艺文,惟借是以考见源流,辨别真伪”。,体现了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特色。

俞嘉锡先生曾概括说:“其经子两部小序,并依仿《汉志》,凡所论说不能出刘、班范围,及其补叙源流又多违失,《四库提要》讥之,以为在《隋书》诸志中为最下。然史集道佛四部,为《汉志》所未有,并能穷源竟委,自铸伟词。如序古史则推本于《纪年》,序起居注则推本于《穆天子传》;序旧事知即《周官》太史掌万民之约契与质剂,序职官知即御史所掌在位之名数,至于杂传序言史传当纪穷居侧陋之士,足以正地理书不记人物之非,簿录序言当辨流别,足以纠目录书但记书名之失。皆独具特识,通知著作之体。固不宜因偶有疏略,概肆讥弹也。”圆在俞氏看来,经、子两部大小序多模仿《汉志》,而少创新,因此与《四库提要》一同认为“在《隋志》诸志中为最下”,而对史、集、道、佛四部大小序则大加赞赏,“能穷源竟委,自铸伟词”,“独具特识,通知著作之体”。我们姑且不论余氏的观点是否正确,仅从《隋志》序文对《汉志》的继承与发展这点来看,这段叙述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以史部为例。由《汉志》发展到《隋志》,可以说史部的确立是其间最大的变化了。因此,史部各类小序为《隋志》所独有。史部小序重在说明分类渊源。如正史类:“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作者尤广。一代之史,至数十家。唯《史记》、《汉书》,师法相传,并有解释……今依其世代,聚而编之,以备正史。”。杂史类:

“《战国策》……《楚汉春秋》……《越绝》……《吴越春秋》,其属辞比事,皆不与《春秋》、《史记》、《汉书》相似,盖率尔而作,非史策之正也。灵、献之世,天下大乱,史官失其常守。博达之士,愍其废绝,各记闻见,以备遗亡。是后群才景慕,作者甚众。又自后汉已来,学者多抄撮旧史,自为一书,或起自人皇,或断之近代,亦各其志,而体制不经。又有委巷之说,迂怪妄诞,真虚莫测。然其大抵皆帝王之事,通人君子,必博采广览,以酌其要,故备而存之,谓之杂史。”圆霸史类:“自晋永嘉之乱,皇纲失驭,九州君长,据有中原者甚众……而当时臣子,亦各记录。后魏克平诸国,据有嵩、华,始命司徒崔浩,博采旧闻,缀述国史。诸国记注,尽集秘阁。尔朱之乱,并皆散亡。今举其见在,谓之霸史。”。

小序阐述了“正史“‘杂史⋯霸史”的内容,指出何为“正史”,何为“杂史”,何为“霸史”。同时三者都属于史籍,却要把纪传体的断代史称为正史,以区别“杂史”“霸史”,这是从封建正统标准来划分的。另外,《隋志》开始定“正史”之名,后世一直沿用千年。

《隋志》史部小序中有些记载能及时反映出新发展的学科。如“地理类”小序体现了近年来我国地方志在天文、地震、水利、基建等科研和建设事业中,已逐渐显示其科学价值。“簿录类”小序概述了我国古代目录学的源流得失,对后人研究目录学有较好的启发作用,可与总序相参证。

2、利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了解《全闽诗话》和《职方外纪》的

基本内容,以及编者对两本书的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