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诊治指南(2018版)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原因包括高血压、动脉瘤、脑部感染等。
由于脑出血的发病率极高,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因此,提高对脑出血的认识和诊治水平对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我国制定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一、诊断标准《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明确了对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其诊断标准包括发病急骤、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瞳孔不等大等。
二、危险因素评估脑出血是一种潜在的致命疾病,因此,如何及时识别出危险因素,有助于预防其发生。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列举出了脑出血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动脉硬化、中风以及不良的习惯。
指南建议,对于那些存在危险因素的高危群体,应该及时进行筛查。
三、治疗方案1.急诊处理:目前,尚没有能够立即治疗脑出血的方法,但是,护理、检查和治疗应该尽早进行。
对于急性脑出血的患者,应该采用手术、药物等治疗方法。
2.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特效药。
常用的药物包括降压药、抗凝剂、抗高胆固醇药、神经保护剂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治疗前需要进行全面评估,避免治疗过程中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
3.手术治疗:对于脑出血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在减少颅内压的同时,将血液清除。
手术治疗方式包括开颅、冷冻治疗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老年人或者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手术治疗的风险较大,需要仔细权衡。
四、预防与护理预防和护理是脑出血疾病综合治疗的核心。
预防措施包括控制血压、改善饮食、管控不良习惯、定期进行体检等。
护理方面应该尽量让患者保持安静和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同时,应该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语综合来看,《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在诊断标准、危险因素评估、治疗方案、预防与护理四个方面,为脑出血患者提供了全面系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虽然目前尚没有一种治疗脑出血的特效药物,但是及早发现危险因素、改善饮食习惯、适当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脑出血,使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
新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 脑出血概述 • 脑出血诊断 • 脑出血治疗 • 新版指南更新内容 • 脑出血预后与康复
01
脑出血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
分类
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脑出血和继发性脑出血,原发性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 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继发性脑出血则常见于血管畸形、动脉瘤、血液病等 。
04
新版指南更新内容
诊断标准的更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诊断标准更加明确
新版指南对脑出血的诊断标准进行了 更加明确的描述,包括临床症状、影 像学检查等方面,有助于提高诊断的 准确性和一致性。
重视早期诊断
诊断流程优化
新版指南对脑出血的诊断流程进行了 优化,简化了诊断步骤,提高了诊断 效率。
新版指南强调对脑出血的早期诊断, 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减少并发症 和后遗症的发生。
影像学诊断
头颅CT扫描
头颅CT扫描是脑出血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明确显 示出血部位、出血量及是否存在继发性脑损害。
MRI检查
对于某些特定部位的出血,如脑干或小脑,MRI检查可能更 敏感,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了解患者的一般状况和 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异常。
凝血功能检查
脑室引流
对于脑室内出血量大、颅内压高的患 者,可进行脑室引流术,以降低颅内 压、缓解症状。
去骨瓣减压术
对于脑肿胀严重、颅内压高的患者, 可进行去骨瓣减压术,以缓解颅内压 、减少脑疝发生的风险。
血肿清除术
对于脑实质内出血量大、危及生命的 患者,可进行血肿清除术,以迅速清 除血肿、降低颅内压。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完整版)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完整版)般的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包括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应、肢体运动和感觉、语言和视力等方面。
同时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如采用Glasgow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工具等。
推荐意见:对疑似脑出血患者,应全面收集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I级推荐,C级证据)。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脑出血诊断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MRI、脑血管造影等。
头颅CT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快速诊断脑出血并评估出血范围、体积和病变类型等。
推荐意见:对疑似脑出血患者,应尽快进行头颅CT检查以诊断脑出血(I级推荐,A级证据)。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生化指标、血糖、电解质等。
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查可评估出血倾向和凝血状态,生化指标和电解质检查可评估肝肾功能和水电解质平衡。
推荐意见:对疑似脑出血患者,应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生化指标、血糖、电解质等实验室检查(I级推荐,C级证据)。
疾病诊断及病因分型脑出血的疾病诊断和病因分型是指根据病史、体征、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评估结果,确定脑出血的病因和病理类型。
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动脉瘤、血管畸形、脑动静脉畸形、血液病、药物滥用等。
推荐意见:对脑出血患者应进行疾病诊断和病因分型,以指导后续治疗和预后评估(I级推荐,C级证据)。
治疗脑出血的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和恢复期治疗。
急性期治疗的目的是控制出血、降低颅内压、维持脑灌注和预防并发症等。
恢复期治疗的目的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预防再发。
急性期治疗1•一般治疗一般治疗包括加强监护、维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高血压和降低颅内压等。
对于颅内压明显升高的患者,可采用脑室内或硬膜外引流等手段降低颅内压。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二)血压管理
急性脑出血抗高血压研究(ATACH)和急性 脑出血积极降压治疗研究(INTERACT)为脑出血 患者早期降压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显示将收 缩压控制在140 mmHg以下可以降低血肿扩大的 发生率而不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但对3个月的 病死率和致残率没有明显改善。
第23页/共70页
(二)血压管理
院前处理
院前处理的关键是迅速识别疑似脑卒中患者 并尽快送到医院。症状突发,多在活动中起病, 常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 碍及肢体瘫痪等。
推荐意见: 对突然出现脑卒中症状的患者,急救人员应
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就近有条件 的医院(I级推荐,D级证据)。
第2页/共70页
诊断与评估
• (3)确诊脑出血患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早收入神
经专科病房或神经重症监护病房(I级推荐,A级证
据)。
第17页/共70页
推荐意见
• (4)脑出血后数小时内常出现血肿扩大,加重神经功 能损伤,应密切监测(I级推荐,A级证据)。CTA 和增强CT的“点样征”(spotsign)有助于 预测血肿扩大风险,必要时可行有关评估(Ⅱ级推荐, B级证据)。
第4页/共70页
一、病史与体征
2.一般体格检查、神经系统体格检查与病 情评估:首先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在完成气 道、呼吸和循环功能评估后,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 神经系统体检,可借助脑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 度、判断患者预后及指导选择治疗措施。常用的量 表有:(1)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2)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NIHSS)量表; (3)脑出血评分量表。
第21页/共70页
(二)血压管理
•
脑出血患者常常出现血压明显升高,且升高幅度通常
2018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最新课件)
(2)CTA和MRA:两者是快速、无创性评价颅内、外血管的可靠方法,可用于筛查可能存在的脑血管畸 形或动脉瘤,但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病变的存在。CTA上出现的“斑点征”是早期血肿扩大的预测因子。如果 血肿部位、组织水肿程度,或颅内静脉窦内异常信号提示静脉血栓形成,应该考虑行MRA或CTA检查。
(4)多模式MRI:多模式MRI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FLAIR和梯度回波序列 (GRE)等,其有助于提供脑出血更多的信息,但不作为急诊检查手段。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少或微量脑 出血十分敏感。
2020-11-19
9
二、影像学检查
2.脑血管检查: 脑血管检查有助于了解导致脑出血病变的血管及病因,指导选择治疗方案。常用检查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CTA、MRA、CTV、TCD等。
2020-11-19
4
诊断与评估 脑出血的诊断与评估包括:病史与体征、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疾病诊断与病因分型等。
2020-11-19
5
一、病史与体征
一般体格检查、神经系统体格检查与病情评估:首先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在完成气道、呼吸和 循环功能评估后,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体检,可借助脑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判断患 者预后及指导选择治疗措施。常用的量表有:(1)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2)美国国立卫生 研究院卒中(NIHSS)量表;(3)脑出血评分量表。
2020-11-19
2
院前处理
脑出血诊疗指南
发表者:施俊峰3308人已访问一、概述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神经内外科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亚洲国家ICH占脑卒中患者的25%-55%,而欧美国家ICH仅占脑卒中患者的10%-15%。
ICH1个月死亡率髙达35%-52%,6个月末仍有80%左右的存活患者遗留残疾,是中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规范ICH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技术,有利于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
二、脑出血的分类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病因以高血压、脑血管淀粉样变性(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肿瘤卒中、凝血功能障碍等多见。
目前国际上尚无公认的分类,欧洲将ICH分为原发性脑出血、继发性脑出血和原因不明性脑出血;美国有学者将ICH命名为非动脉瘤性、非AVM性、非肿瘤性自发性脑出血。
原发性脑出血与继发性脑出血的分类,目前得到较多认可。
继发性脑出血一般指有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由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使用抗凝药物、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凝血功能障碍、脑肿瘤、脑血管炎、硬脑膜动静脉瘘、烟雾病、静脉窦血检形成等引起,占ICH的15%-20%。
原发性脑出血指无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数合并有髙血压。
在我国,虽未进行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査,但就现有文献资料分析,原发性脑出血合并高血压者可高达70%-80%,所以我国一直沿用“高血压脑出血”命名。
而在国外医学文献中,多将该病统称为脑出血或自发性脑出血,约占所有ICH的80%-85%。
本指导规范仅限于原发性脑出血的诊断及治疗。
三、辅助检查1.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査是诊断ICH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脑CT、MRI和脑血管造影等。
CT及MRI能够反映出血的部位、出血量、波及范围及血肿周围脑组织情况。
CT扫描:使用广泛,ICH在CT上表现为高密度影,是诊断脑卒中首选的影像学检査方法。
可根据多田公式粗略计算血肿体积:血肿体积T(ml)=π/6*L*S*Slice,式中L为血肿的长轴,S为短轴,Slice为所含血肿层面的厚度(cm),目前有相关软件可根据CT图像精确计算血肿体积。
脑出血诊疗指南(临床诊疗指南)
脑出血诊疗指南(临床诊疗指南)【概述】脑出血是指原发于脑实质内的出血,故称为自发性脑出血;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和破裂是本病最常见的原因,故也称作高血压性脑出血。
脑淀粉样血管病、动静脉畸形、动脉瘤、血液病、凝血功能异常、脑动脉炎、药物滥用,以及肿瘤和脑梗死为其他的脑内出血原因。
自发性脑出血的出血部位以壳核最多见,其次为丘脑、尾状核、半球白质、脑桥、小脑和脑室等。
【临床表现】1、一般症状1)急性起病并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一般可于数小时内达高峰。
个别患者因继续出血和血肿扩大,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持续时间6~12小时。
2)除小量脑出血外,大部分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的程度是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3)头痛和呕吐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症状,通常为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4)血压增高是脑出血常见的原因与伴发病。
血压增高和心跳及脉搏缓慢同时存在,往往是颅压增高的重要指征。
5)脑出血者可出现癫痫发作,癫痫发作多为局灶性和继发性全身发作。
以脑叶出血和深部出血最多见。
2、局灶症状和体征:局灶症状与血肿的部位相关,但定位诊断的准确性不如神经影像结果。
1)壳核出血:常见,多为外侧豆纹动脉破裂所致。
血肿可局限于壳核本身,也可扩延累及周围脑组织。
血肿向内压迫内囊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
急性期伴有两眼向病灶侧凝视,血肿位于优势半球可出现失语。
2)丘脑出血:若血肿较大,按血肿扩展的方向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综合征:向外扩张侵及内囊,向内破入脑室,向下侵及下丘脑和中脑背侧,以及向上扩张侵及顶叶白质,因而出现各自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但临床常见的临床表现以多寡为序有:轻偏瘫或偏瘫、半身感觉缺失、上凝视麻痹、瞳孔异常(瞳孔缩小和对光反射消失)、失语、疾病感缺失、眼球向病灶侧凝视(与壳核出血同)、偏盲和缄默。
3)尾状核出血:多见于尾状核头部,易破入脑室,临床表现多为急性发病的头痛、呕吐、颈僵直等脑膜刺激征,并伴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短暂性近记忆力障碍,临床上难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