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研究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性质

比较文学研究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性质
பைடு நூலகம்
本章重点
比较文学的性质 比较文学中的比较概念与一般比较手法的区 别
思考题
1. 2. 3. 4.
什么是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什么是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什么是比较文学、它有哪些特性? 什么是比较文学、它有哪些特性? 简述比较文学与比较方法的区别? 简述比较文学与比较方法的区别? 比较文学的意义何在? 比较文学的意义何在?
二、比较文学的性质
比较性 文学性 超越性 边缘性 文化性
比较不是比附, 比较不是比附,比较文学不同于一般的比较方法
三、比较文学的意义
加深对世界文学的整体性和民族文学的独特 性认识 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开辟新的途径, 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开辟新的途径, 开阔研究视野 借鉴他国文学创作的经验, 借鉴他国文学创作的经验,促进我国社会主 义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 使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教学更加生动易懂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性质
本章学习要求
明确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 明确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 比较文学的定义以及比较文学的性质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 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以及文学和其它艺 术形式、其它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 术形式、其它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 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西方文论——精选推荐

西方文论——精选推荐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2学时)1、定义在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比较文学的定义有所不同。

在具体介绍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比较文学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研究视角、对象、类型、方法和目的各方面,给出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文明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界限的三种文学关系。

包括“事实联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

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具有跨越性、开放性、宏观性的特征。

3、可比性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根基。

可比性是一种有待于研究者去发掘的内在价值,其表现形式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

它主要包括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

思考题:1、谈谈你怎样认识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

2、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是什么?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4学时)第一节国外比较文学第二,学科史的知识。

法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史,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艾田伯等。

美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史,代表人物雷马克、韦勒克等。

第二节中国比较文学大致了解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

需要知道王国维、鲁迅、茅盾、陈铨、钱钟书等人在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贡献。

第三章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传统的研究方法之一,它探究文学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

本章是学习比较文学课程的重点之一,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和媒介学。

第一节流传学一、定义:流传学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作品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和被接受情况。

比较文学马工程教材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马工程教材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马工程教材重点整理第一章比较文学总论本教材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跨越不同国家、不同学科、不同文明的文学比较研究在这种的跨越式的比较研究中,比较文学主要探讨各种不同语境下的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与变异性,它以是实证性影响研究、平行研究、文学变异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研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服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从而推动世界文学共同发展。

1、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学派定义;英国学派定义;中国学派定义(发展)——提出了异质性和变异性的文学可比性观念【我们国家更多的是强调“异”的关注,前两个国家更多的是“同”的关注】2、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比较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最①比较文学的诞生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相伴的世界主义意识直接相关。

②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席卷全欧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和世界主义文学的觉醒,为比较文学的诞生准备了文学土壤。

比较文学的兴起于19世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边缘、交又。

关联学科的出现也有一定关系。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发展【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专业性的独立学科,发端于欧洲。

】·形成期-欧洲阶段→时间:19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部分时间与美洲阶段相重叠)→特征:将比较文学作为文学史的分支,重视研究对象的事实联系。

渊源关系及实证方法。

·转型期-美洲阶段→时间:20世纪40年代——20世纪70年代→以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

·拓展期-亚洲阶段→时间: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东西方文学交往的日益增强,日本、印度、韩国、阿拉伯各国以及中国等东方国家,逐渐成为比较文学研究发展新动向的主力军。

补充:◆中国比较文学→时间:滥觞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特征:继承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理论,形成自觉的学科创新意识。

在方法论上,提出阐发研究,跨文化、跨文明研究和文学变异学研究,突破了原有欧美比较文学学派的传统理论框架,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

比较文学.doc

比较文学.doc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第一节“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沟通一、“比较文学”中的“文学”•单指文学研究,不包括文学创作二、“比较文学”中的“比较”•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亨利·雷马克)•不限于一般方法论的意义•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之间或多国文学之间的比较•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之间的比较•意味着跨越和沟通:从地域观念上,跨越和沟通国家、民族的界限;从学科领域上,跨越和沟通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界限。

正因如此,比较文学形成了一个重要特征——开放性。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一、外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界定法国:比较文学并非比较。

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应该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法·基亚)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马里耶·卡雷)美国: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亨利·雷马克)俄苏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文学事实类同一方面可能出于社会和各民族文化发展相同,另一方面则可能出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接触和文学接触,相应地区分为:文学过程的类型学的类似和“文学联系和相互影响”,通常两者相互为用。

《比较文学概论》什么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概论》什么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概论》读书笔记,第一章:什么是比较文学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定义三大阶段:一、发生在欧洲、以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美洲、以美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二阶段和发生在亚洲、以正在形成的中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三阶段。

1886年,波斯奈特提出:“比较文学是关于‘文学进化’的一般理论,即文学要经过产生、衰亡这样一个进化过程”。

后随着达尔文进化论衰退而衰退。

19世纪的法国受孔德实证主义影响,于是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的法国学派便应运而生。

法国学者提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而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国与国之间的文学相互影响关系的研究。

第一阶段,法国学派:梵·第根,全面系统阐述法国学派理论第一人,在实证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一套严密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一方面以“国别文学”、“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对文学研究进行划分,以影响研究为主轴,为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他将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确定为文学的同源性,为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学理依据。

构建了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三大理论支柱: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

梵·第根认为比较文学即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含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

不足:抛弃了对“文学性”的分析,以实证性的影响为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设限。

梵·第根之后,法国学者们开始渐渐抛弃“总体文学”,企图将其并入“比较文学”。

第二阶段:美国学派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对比较文学的定义(雷马克):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而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领域的比较。

贡献之处: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人类用语言来塑造和表达自己内在世界的一种形式。

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而且是一种思想交流的方式,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文学刻画了人类的情感、思想、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丰富世界,因此,比较文学作为研究文学的方法和手段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比较文学是指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和研究,以发现文学中共同的人类内在世界和文化背景中的差异性,并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在精神和文化意义。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是将不同文学作品在同一时间段进行比较,旨在比较这些作品反映的文化差异和文学内在精神的相似性。

例如,对于不同地区的诗歌作品进行比较,可以揭示出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诗歌创作的异同,在一定程度上推导出诗歌内在的精神和人类文化共同的内涵。

纵向比较是将同一地区、同一语言、同一文化的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和人们对文学创作的不同追求和表现,可以揭示出文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变迁和演化规律,同时揭示出人类文化发展的长远进程。

例如,对于中文文学,可以比较唐代诗歌和宋代诗歌的异同,揭示出唐诗和宋词的区别和传承。

比较文学具有比较明显的功用和价值。

首先,它可以揭示出不同文化和不同时期对于文学创作的不同追求和表现,进而了解不同文学创作背景下的内在精神和文化特征。

这种了解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同时为我们了解文化差异提供了依据。

其次,比较文学可以为文学翻译和跨文化交流提供支持。

对于不同文化和语言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研究,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理解和传达文学作品的内在精神和文化背景。

比较文学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文学跨越文化障碍,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最后,比较文学具有促进人类文化发展和推进人类文化普及的功能。

通过比较文学作品,可以了解不同文化和时期的文学遗产和文化历史,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同时比较文学作品也有助于促进文学教育和文化普及,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优秀文学作品的内在精神和文化背景。

比较文学整理

比较文学整理

比较文学整理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文学”不是文学在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中国或者外国,都曾把哲学、历史、文学等书面著述统称为“文学”。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虽然刘勰等人初步意识到文学的特征,提出了“文笔说”,但也仅仅将“文学”分成“韵文”和“散文”两大类。

清末学者章炳麟说:“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凡文理、文字、文辞皆称文。

”2,西方的“文学”在十八世纪后,西文的“文学”一词本来包含着广泛的意义,它既指一般的文学作品,也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在俄语中,直接用了文艺学一词。

结论:比较文学中的“文学”单指文学研究。

表明比较文学属于文学研究,是其一个分支,明确了比较文学质的规定和基本属性。

二、为比较文学正名“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其一,文学是指文学研究其二、“比较”一词,反映这一学科的本质特征,不能形成望文生义的方法论。

“在论述过程中,描绘、特性刻划、阐释、叙说、解说、评价等方法同比较法一样经常地被运用”“比较是所有的批评和科学都使用的方法,它无论如何也不能充分地叙述文学研究的特殊进程。

”——韦勒克(韦勒克等著:《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比较文学并非比较。

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

——基亚(法)(基亚:《比较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所以,比较文学本身是名实不相符的,很容易被误解为用比较方法进行的文学研究。

“比较”不是比较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并非任何运用比较方法进行的文学研究都是比较文学。

“比较”,作为人类思维的主要机制之一,人类的基本思维方法之一,也是人们常用的研究方法比较不是区别是否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准则“比较”在比较文学中特殊的地位和意义:A,远远超出了一般方法论的意义,而具有学科的性质,具有独特的研究领域。

B,比较既不是比较文学所专用,也不是比较文学才特有,不具有学科的区别性独特性。

C,重要的还是应当看其研究的文学现象,是否跨越了国界、族界或学科界限。

比较文学讲义

比较文学讲义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定义。

首先,比较文学是研究文学的理论课程,理论性很强,很前卫的课程,比较文学中的“文学”与古代文学,当代文学的文学不同,后者是指文学作品,比较文学则是指文学的研究,比较接近的是文学理论中的文学,不过二者也有区别,文学理论是指对文学作品、作家、读者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生活进行直接的深入的研究,在比较文学中,则是横向的研究。

其次,比较文学的跨越属性(根本属性)。

比较二字,通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说明比较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种一般的思维方法,比较也运作的其他的学术研究中,但这属于一般研究,李白与杜甫的比较,史诗与悲剧的比较,而比较文学则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比较。

比如,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之间的比较属于比较文学的范围,阿Q和堂吉诃德的比较,中国传统诗歌和西方意象派。

但注意,可以跨越国家但不跨越语言,比如英国和美国。

也可以跨越了民族和国家,也跨越了语言,但不跨越文化,比较欧洲的国家。

还可以既跨越了民族、国家、语言和文化,比如中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比较。

这三种都属于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围。

这属于比较文学的跨越属性。

还有一种就是跨越就是跨越文学本身,比如文学和其他艺术,文学和宗教等等。

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提问环节:1、怎么理解比较文学中的“文学”二字?2、怎么理解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二字?3、比较文学的定义?第二节比较文学产生的条件和作用1、比较文学形成的条件(1)资本主义开拓了世界市场,各民族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增强了。

(马克思)(2)人类文学作品的共同性:“诗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歌德)仍依赖于交往。

2、比较文学的作用(1)研究实际存在的交往。

(郭沫若受浪漫主义影响。

鲁迅受到俄罗斯果戈理、契诃夫等的影响。

比较文学知识整理

比较文学知识整理

第一章文学比较总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1、法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跨国文学影响关系,反对平行比较研究,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

代表人物:卡雷基亚樊第根主张:反对平行研究;研究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文学的影响关系评价:彻底否定平行研究,显得比较狭隘;其口号让比较文学偏离了文学比较;潜藏着一种法国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问题的原因分析:学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质疑和挑战;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追寻;法国中心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2、美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他领域相比较。

韦勒克的《比较文学危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代表人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基本特征:重视“文学性”,重视作品的文学欣赏与美学分析;高扬无影响、无实证的平行研究;提倡跨国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不足之处:研究范围界限划分比较模糊;主观随意性大;过分强调文学的美学价值平行研究的背景分析:学科理论的纠缠;民族主义动机;文化软实力的原因3、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研究,以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基础,即认同“求同”也强调“求异”,强调文学变异学研究核心理念:跨异质文明研究;文明变异学研究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第一个是比较文学专著和论文的出现:1919年张锡深翻译日本学者本闻九雄的《文学研究法》;第二个是比较文学的讲座和课题的开设:1942年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的“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的讲座)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编》出版,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复苏标志;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文学会正式成立,《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正是创刊,标志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复兴。

代表人物: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比较文学发展阶段(涟漪式结构):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
erature)又称一般文 学,是由法国比较文学家梵第根在《比较文 学论》一书中提出的。20世纪40年代,美国 学者韦勒克和沃伦的《文学理论》一书对这 一概念进行修正和补充。现在所说的总体文 学是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文学 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性的研究。
世界文学:有时指人类有史以来所产生的世界各民族 文学的总和,有时指世界文学史上出现的那些具有世 界意义和不朽价值的伟大作品,有时则指根据一定的 标准选择和收集成的世界各国文学作品集。在歌德和 马克思心目中,世界文学是他们对文学未来的一种远 瞻,指的是人类文学将发展到一个新的理想的历史阶 段。在人类历史上,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地区之间 曾经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而分散割裂,文学的情况也 不例外。他们认为,在“世界文学”的时代,早先那 种割裂的状况必将消除,各民族文学将成为人类的共 同的精神财富。它们统一起来,构成一个伟大的绚丽 的综合体。
——《比较文学》(基亚) 序言
(二)美国学派的定义: 亨利· 雷马克: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 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 信仰领域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 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 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 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 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 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
第一节 比较——跨越与开放 一、比较文学——一个成问题的术语。 二、国际比较文学界几种重要的定义。
(一 )法国学派的定义
卡雷: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 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 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事实 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 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1、比较文学的定义:①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②研究对象: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③研究理论和方法:具有比较自觉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④特征:开放性、宏观性2、比较文学三派及其观点、代表人物代表作在20世纪50年代,法美两派论战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国际间、跨民族、跨语言、跨国界的作家与作品间相互影响的文体史实。

(就是探求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影响,寻找一种文学现象的渊源和亲缘关系。

)③强调事实联系的实据考证的方法。

④观点不足: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研究视域较小⑤法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a巴尔登斯伯格: 法国派第一位代表人物,作品《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b梵第根:法国第一个系统、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观点,作品《比较文学论》(1937戴望舒中译本)c卡雷和基亚:继承和发展梵第根的理论并确立法国学派体系,卡雷代表作《歌德在英国》基亚代表作《比较文学》⑥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

2)严谨的定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

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②研究范围是超一国范围之内的,多国的③采用大规模结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④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

(与法最大不同:跨学科)⑤美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a韦勒克《文学理论》(与沃伦合著)、《比较文学的概念》、《比较文学的名称和实质》,教堂山会议上宣读了一篇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揭开两个学派论战,被看做美国学派的宣言。

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比较文学目录

比较文学目录

第三节 比较文学的方法 1、影响比较中实证方法的运用 2、影响比较中审美方法的运用 3、影响比较中比较方法和其他方法的运用 4、平行比较中几种方法的运用 ① 比较的方法 ② 审美的方法 ③ 文化模子 寻根法 ④ 阐释法 ⑤ 一些其他的方法
第四章 影响比较 第一节 誉舆学 1、对“放送者”的研究 ① 团体或综合的放送者 ② 个别或个体放送者 2、对放送内容的研究 ① 思想思潮的放送 ② 主题题材的放送 ③ 文类体裁的放送 ④ 艺术形象技巧的放送 3、几种特殊的放送内容 ① “框范影响” ② 作家个人的思想气质的 影响 4、接受研究
② 文字以外的媒介
3、对运送过程的研究
第五章 形象学 1、形象学的产生和形象学的定义 ① 形象学产生的过程 在比较文学的各领域中,形象学是出现较晚的,它的产生 最早可以追溯到卢梭的《新爱洛绮斯》。 1930年,乔治阿斯高里写出了形象学研究的论文 《面对十七世纪法国舆论的英国》。 以后卡雷在《比较文学》一书中提出了形象学的基本原则。 1951年基亚在他的《比较文学》中单独辟出一章,专门研 究“人们所看到的外国”。 ② 形象学的定义 形象学是研究在一国文学中和在一国人民集体想象中所描 述的异国形象。 它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形象”一词的意思。 .
3、文学作品中异国人形象分析方法 ① 词汇分析 A 套话分析 ② 构成分析 A 人物构成
B 关键词分析
C 一般表述分析
B 环境构成
C 文化构成
③ 故事分析 A 故事的特点:是上述诸因素在一个事件中的展开。是心理 的、文化的等因素在一个事件中的具体呈现。 B 朱自清《白种人——上帝的娇子》的故事分析
5、中西比较诗学的平行研究 ① 中国比较诗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② 平行比较诗学研究的求同与辨异 ③ 平行比较诗学研究例证分析 西方的“模仿说”与中国的“言志说”辨 析 中西功用诗学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2学时)1、定义在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比较文学的定义有所不同。

在具体介绍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比较文学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研究视角、对象、类型、方法和目的各方面,给出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文明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界限的三种文学关系。

包括“事实联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

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具有跨越性、开放性、宏观性的特征。

3、可比性(名词解释)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根基。

可比性是一种有待于研究者去发掘的内在价值,其表现形式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体现在亲缘关系和无亲缘关系等方面,有待于人民去发掘。

它主要包括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

4、目的和功能以世界文学的视野、更为全面深入地理解和考察文学作品;更好地探讨文学规律;推动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文学的发展。

另外,注意了解“世界文学”、“总体文学”、“比较文学”三个术语之间的区别。

5、比较文学的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6、比较文学跨越性研究的范:跨国研究;跨学科研究;跨文明研究。

思考题:1、谈谈你怎样认识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

2、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是什么?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4学时)本章分为三节,主要了解中西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第一节国外比较文学本节主要了解两个阶段的知识。

第一,史前史的知识,特别需要了解伏尔泰、莱辛、赫尔德、歌德、施莱格尔、斯达尔夫人等人对比较文学的形成所做出的贡献。

全日制比较文学 (17课时)

全日制比较文学 (17课时)

对曹禺戏剧创作的认识——
• 曹禺是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中国现代戏剧大师; • 曹禺的戏剧深受西方戏剧的影响: • 《雷雨》——古希腊命运悲剧 • 《日出》——易卜生《玩偶之家》 • 《原野》——奥尼尔《琼斯皇》 • 《北京人》——契诃夫《樱桃园》 • 曹禺的创新、超越。
对中国文学中“异类变人”故事乐观主义民 族特色的认识——
学以及东方各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
进一步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
为进行全球范畴内的比较文学研究
开辟了道路。
二、比较文学的名与实
(一)名称 “比较文学”作为这一学 科的名称并不贴切。
(二)定义
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 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1、性质;
“比较”是学科观念、研究的基 本立场,即“跨越”式的多元思维; 也是具体的研究方法、手段;“文学” 指文学研究。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
第一节 什么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一门诞生于十九世纪 末期的新兴学科,是一门对不同民族
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也对文学与其
他学科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的学科。
一、比较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1、比较文学的形成,是历 史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
当人们的文学视野扩大到别 的民族,当文学交流活动跨越了
2、研究对象
比较文学研究具有“跨越性” (四个跨越)、“可比性”(同中有 异、异中有同)的各种关系:
• 各民族文学的亲缘(同源与变异) 关系 • 各民族文学的类同关系
• 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异质与互渗互补
关系
(四)学科特征
1、开放性 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时空; 研究对象及其形式、价值;学 科)与研究理论、方法是开放 的;
作业要求——读书报告

比较文学笔记知识点期末必背干货

比较文学笔记知识点期末必背干货

1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一种世界性的胸怀和国际化的视野,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争辩。

它将各种具有跨越意义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依据,以影响争辩、平行争辩、变异争辩为根本方法,提倡建立一种全球性公平多元、相互包涵的文学沟通与比较的对话平台和机制,从而最终推动各民族文学及世界文学走向一条和谐共生的进展之路。

〔名词解释可以自己整合〕2法国学者〔卡雷〕提出的“比较文学是不比较的”这个口号。

3为什么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定义会走上自我设限的偏狭道路?第一个缘由是当时学术界比照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猛烈质疑和挑战。

其次个缘由,是法国学者比照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寻找。

第三个缘由,是法国中心主义,或者说是法国文化沙文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

〔第三个缘由重点〕4 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雷马克,韦勒克。

5《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一文。

在该文中雷马克言简意赅地提出了美国学派的根本定义:“比较文学争辩超越一国范围的文学,并争辩文学跟其它学问和信仰领域,诸如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其它科学、宗教等之间的关系。

简而言之,它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展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它领域相比较。

”〔推断跨学科雷马克〕6实际的比较文学争辩中美国学者也同样总是流露出的民族主义倾向和西方中心主义倾向。

7比较文学经受了三个重要的学科理论阶段,即:一、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二、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三、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8 法国学派代表人物:有巴登斯贝格、梵第根、布吕奈尔、基亚、卡雷。

9梵第根《比较文学论》〔1931〕一书在欧美比较文学理论进展史上具有不行无视的重要地位。

10把比较文学分为实证性影响争辩、类同性平行争辩〔含跨学科争辩〕、异质性变异争辩三大争辩领域。

11比较文学可比性:所谓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指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争辩中寻求同与异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争辩的最根本立足点和动身点。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简答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简答

绪论常见问题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同源性。

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

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

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

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

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

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

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

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

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

比较文学知识整理

比较文学知识整理

第一章文学比较总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1、法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跨国文学影响关系,反对平行比较研究,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

代表人物:卡雷基亚樊第根主张:反对平行研究;研究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文学的影响关系评价:彻底否定平行研究,显得比较狭隘;其口号让比较文学偏离了文学比较;潜藏着一种法国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问题的原因分析:学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质疑和挑战;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追寻;法国中心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2、美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他领域相比较。

韦勒克的《比较文学危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代表人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基本特征:重视“文学性”,重视作品的文学欣赏与美学分析;高扬无影响、无实证的平行研究;提倡跨国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不足之处:研究范围界限划分比较模糊;主观随意性大;过分强调文学的美学价值平行研究的背景分析:学科理论的纠缠;民族主义动机;文化软实力的原因3、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研究,以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基础,即认同“求同”也强调“求异”,强调文学变异学研究核心理念:跨异质文明研究;文明变异学研究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第一个是比较文学专著和论文的出现:1919年张锡深翻译日本学者本闻九雄的《文学研究法》;第二个是比较文学的讲座和课题的开设:1942年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的“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的讲座)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编》出版,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复苏标志;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文学会正式成立,《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正是创刊,标志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复兴。

代表人物: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比较文学发展阶段(涟漪式结构):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我们对于比较文学的学习和研究就要从这种认识出发,才能达到对它的深入领会和把握。

一.名词解释1.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是从一个民族共同的血缘观念来定义的文学,在这里族际语言与文化的个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些国家是由多民族组成的,这些民族虽然在政治上组成了一个国家,但是却仍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性,并且有自己的民族语言。

因此,这样的国家就可能包含若干不同民族的文学。

2.国别文学:国别文学是以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地域观念所定义的文学现象,如中国文学、日本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

从这个概念使用的心理习惯上我们可以见出,这一概念的汉语使用者习惯于国内学术界以国家的政治地域性来区别文学的学科界限。

3.总体文学:总体文学是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并且这一研究客体在历史短期的共时性上表现为在多种民族与多种国家中所形成的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

这些共同的文学思潮与共同的文学流派随着空间上的伸展、地理上的扩张,已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诗学与美学的高度被研究,这就是总体文学。

4.世界文学:世界文学作为一个术语,是歌德1827年在评论他自己的剧本《塔索》的法译本时最早提出的。

综合国内外比较文学理论对这个概念的定义,世界文学所包含的意义共有四个层面,即总量上的世界文学、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学、世界名著的世界文学与歌德理想中的世界文学。

5.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界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阈,在学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体的比较视阈为安身立命的本体。

因此,强调研究主体的定位,同时比较文学把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民族文学之间与文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并在开放与多元的文学研究中追寻体系化的会通。

6.可比性原则: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原则的内容是指一个本体、两个学贯、三个关系、四个跨越、会通性、体系化。

第一,一个本体——比较视阈;第二,两个学贯——学贯中西与学贯古今;第三,三个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学科交叉关系;第四,四个跨越——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或跨学科。

在根本的意义上,我们应该把“三个关系”与“四个跨越”视为研究主体积淀在自身知识结构中学术能力和学术眼光的一个部分。

在比较文学研究的整体过程中,虽然“三个关系”与“四个跨越”最终表现为客观现象,但这是研究主体比较视阈内质的外化显现。

7.比较视阈:比较视阈是比较文学在学科成立上安身立命的本体,是比较文学研究主体在两种文学关系之间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之间的内在透视。

这种透视是跨越两种及两种以上民族文化知识的内在会通,也是跨越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内在会通。

因此,“四个跨越”必然成为比较视阈的基本内涵,而跨民族与跨学科是比较视阈中的两个最基本要素,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比较视阈的展开使“三种关系”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

8.文学比较:文学比较往往从表面上把一眼看上去似乎相同的文学现象进行硬性罗列与类比,但这种文学比较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因为仅从表面的皮毛上对两种文学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类比,容易生拉硬扯、牵强附会,其结论过于生硬而简单,并且会产生一些学术结论上的笑话。

文学比较不可能把比较视阈作为研究工作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无法追寻到东西方文学结构内部的共同规律,其所推出的结论没有普遍性,缺少说服力,并且文学比较也缺少比较视阈对东西方文学进行内在会通的体系化,表现为一种结论上的武断与零散。

由于文学比较缺少学理上的科学性,它的随意性太大,因此“拉郎配”“乱点鸳鸯谱”与“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经常出现,这不仅没有研究的学术价值,而且也扰乱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正常视阈。

9.四个跨越: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是指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也有一些比较文学教材把跨国界也列入其中,称为“五个跨越”,但跨国界在逻辑上可以被跨民族所替代,因此一般主张“四个跨越”。

较之于民族文学研究与国别文学研究,这“四个跨越”是比较文学在具体的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重要科学特色。

在这“四个跨越”中,跨民族与跨学科是最为重要的。

10.会通性原则:比较文学研究者对两个民族文学之间关系的会通性研究,虽然最终体现在研究成果的文本上,但首先是在主体自身知识结构内部完成的。

研究主体能否在自身的研究视阈中把围绕命题所积累的东西方知识进行咀嚼、消化、会通与重组,这便是“会通性”原则。

11.体系化原则:会通是比较视阈的重要品质,会通性的背后就是体系化。

主体在比较视阈中使东西方文化与学术知识进行互动、对话、阐释与会通,寻找共同的“文心”与“诗心”,然后体系化地整合出一种新的思想,即“to make something new”。

在研究主体比较视阈中,会通的东西方知识形成研究文本后,能否在学术思想上相对体系化,从而建构自己的一个自恰的新的学术观点,这便是“体系化”原则。

12.文化转型:文化转型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

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魏晋六朝和五四时期。

促成文化转型的原因:其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其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冷战”的结束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其三,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视野。

13.对话机制:文学对话发生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学相互接触的过程中,文学相互间的接触、理解、吸收及排斥都是不可避免的。

对话机制是文化及文学间对话的自身规律。

14.对话平台:对话平台是文学对话得以进行的某种空间或方式,在日常的对话中,对话的平台是指人们对话的共同话题。

多元文化中的文学对话平台也是指共同关心的文学问题或话语层面。

15.文化模仿:通常情况下,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模仿或文化间的相互模仿表明的是对异己文化价值的认同。

并且希望将异己文化纳入自身,也可以说是接受异己文化。

如我国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时期,佛教盛行,许多佛教经典被相继翻译过来,同时出现了许多伪经典。

文化的模仿首先表明的是对其价值的认同,并通过一种异质文化来确证自身。

16.文化过滤:文化过滤表明的是一种文化依据自身的价值标准对另一种文化进行的选择性解释。

文化过滤除受自身文化价值标准的影响外,还受到当下时间性因素的影响。

如中国当代文学对俄苏文学的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就受到当时特定的政治因素的影响,更多地接受俄苏文学中“左”的成分,中国20世纪50年代与60年代诗歌对马雅可夫斯基诗歌的接受,最能表明当时特殊的政治因素在文化接受过程中所起到的过滤作用。

17.文化阐释: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阐释并不是对原著的对应复述,也不是照阐释者的观点对原著进行随心所欲的论述,而是既有一致之处,又有不同之处,阐释的结果是一个既不同于原著又不同于阐释者的观点的新的作品。

在考察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阐释过程时,不仅要关注被阐释者的种种条件,更重要的是认真分析阐释者自身的条件,它对阐释过程中意义的生成有重要的作用。

二.简答题1.比较文学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首先,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人们的全球意识和学术上的宏观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分不开的。

其次,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发展是比较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有文化交流,才有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互相联系;才能提供比较研究的参照系;才能诱发比较研究的意识。

另外,我们还必须看到,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结果。

2.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是什么?第一,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第二,比较文学的性质是文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

第三,比较文学具有开放性、宏观性的特征。

3.为什么说比较文学的“比较”有着特殊意义?比较文学中的所谓“比较”,并不是一般方法论意义上的比较,而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一种观念、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一种研究工作中的基本立场;它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的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

所以这种比较必须与跨民族界限、跨语言界限、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等含义联系在一起,离开了这些意义上的比较,就不是比较文学的“比较”了。

另外,对比较方法的运用,它与其他学科也不一样。

如果说在其他学科中比较方法是可用的研究方法之一,或者是研究工作的某一阶段才使用的方法之一,那么对于比较文学来讲,它却是贯穿始终,须臾不可少的。

4.举例说明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的三个规限是什么?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也有着自身的学理要求,表现为三个规限。

首先,与文学做比较研究的这个领域必须是一个与文学相关的、独立的学科,并且这个学科有着自己的系统性。

仅在这一层面意义上,文学才可以与之进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

反过来说,如果文学将与之进行跨学科比较研究的领域还没有在学科的意义上形成独立性与体系性,并与文学保持着过远的距离,那就不能在跨学科的交叉意义上形成比较文学研究。

其次,跨学科研究必须是把双方知识会通后,在比较研究的视闽与思考中形成一个融会贯通的自恰体系,这个自恰体系最终呈现在研究成果中,如钱锺书的《读(拉奥孔)》就是这一方向下研究的典范。

再次,在一个民族范围内,由于没有跨语言、跨文化、跨国界,文学与相关学科的比较研究也属于比较文学。

5.比较文学的本体是什么?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点是比较视阈,比较视阈是比较文学在学科成立上安身立命的本体,是比较文学研究主体在两种文学关系之间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之间的内在透视。

这种透视是跨越两种及两种以上民族文化知识的内在会通,也是跨越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内在会通,这种透视是跨越两种及两种以上民族文化背景与学科知识的内在会通,因此“四个跨越”必然成为比较视阈的基本内涵,而跨民族与跨学科是比较视阈中的两个最基本要素,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由于比较视阈的展开,“三种关系”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

6.文学现象的相似性与可比性的关系如何?文学现象的相似性:可以成为认识其可比性的窗口,也可以是比较研究的切入口。

但是,相似性并不等于可比性。

从相似性进到可比性,其间还有一段距离,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考察,要考察其间比较研究的可能和有没有比较研究的价值。

事实告诉我们,表面上的相似,不一定具有多高的研究价值,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有时却存在着内在的可比性;简单地着眼于相似性,或者停留在相似点的表面罗列,比较研究就会流于肤浅,甚至导向错误。

7.怎样理解比较文学的会通性在于体系化?会通是比较视阈的重要品质,会通性的背后就是体系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