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大题通吃讲课讲稿
历史疆域地理讲座5
今天,我国政府和人民收回香港和澳门主权,和平解决台湾问 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也是历史赋予我们 的神圣使命。
如何认识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分裂,民族间的争战是暂时的,国家的统一,民族 间的友好往来是长久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分”是支流,“合”是 主流,即使是分裂状态也孕育着促进统一的因素。 2、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国古代历史是漫长的发展过程,其中 有统一也有分裂,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说的这件事。但是,纵观我 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年的历史,,其中分裂时间仅700年左右。中华民族几千 年形成的大民族,有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分裂只是国家的分裂,而不是 民族的分裂。分裂只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相对的、次要的地位,统 一是主要趋势。从时间上看,合长于分;从空间上看,合的范围不断扩大;从程 度上看,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大。
中国疆域形成的一些规律性认识
“中国”称谓的由来及含义:
周武王和周成王时“中国”一词开始正式问世。西周初期,“中国” 有三种含义:第一,指京师,即首都。第二,指商周封域。第三,专指 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即最初的夏区。到了西周晚期,“中国”一 词又增加了两层含义:一即诸夏或汉族居住地区和建立的国家。二是包 括周边各族在内的地方,统称为“中国”。中国的疆域基础是秦汉奠定 的,经隋唐发展至元明清,终于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确立和巩固。 历代王朝,不管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为统治民族,其管辖的疆域或 版图,均属“中国”版图。
4、统一局面的意义: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结果,它使中华 民族历史前后相接,绵延至今。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意义深远,这对政权 的巩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的融合、科技文化 进步、边疆开发、抵御侵略、提高国际地位等发挥了重 大作用。 “中国的历史证明,国家统一的时代,往往伴随繁荣 富强,声名远播;国家分裂的时期,往往带来山河破碎, 社会动荡。追求统一,反对分裂,这是中华各族人民的 基本观念和共同心声。”
中国地理演讲稿
中国地理演讲稿第一篇:中国地理演讲稿篇一:地理演讲稿蒙古族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
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河北、青海、河南、甘肃等省区以及俄罗斯。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名称。
正史始见于《旧唐书?北狄传》,称“蒙兀室韦”。
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族服饰蒙古族服饰名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
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
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族影响,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
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
蒙古族头饰她们喜欢用红珊瑚、玛瑙、绿松石来作装饰。
蒙古族妇女缠发髻的习俗可以追溯到蒙古汗国和元代,而在簪钗的银板上镶嵌红珊瑚也是蒙古族古老的工艺,蒙古族喜欢红色,喜欢鲜亮的颜色,贵重的红珊瑚正好吻合了他们的这一习俗蒙古族食品传统饮食以奶食、肉食为主,粮食为辅;传统饮食离不开肉和奶。
肉以牛羊肉为主,鲜牛奶经发酵、蒸、煮、晒等工序后,可以制成黄油、奶油、奶酒、奶干、奶皮等。
蒙古人还爱吃携带方便、耐饿的炒米。
奶茶是他们终日离不了的饮料。
篇二:地理演讲稿地理演讲稿请不要透支世界的眼泪---水时至今日,人们依然时常赞叹,千百年来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莫过的“蓝宝石”。
正是水赋予了地球柔和的蓝光,这片蓝色跨越地理界线,令共同蛰居在地球上的人类得以共享它孕育的生机,共享它造就的希望。
历史地理演讲稿三分钟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历史地理的精彩话题。
历史地理,顾名思义,是研究地理环境与人类历史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让我们透过地理的视角,去解读历史的发展脉络,探寻人类文明的足迹。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历史地理的重要性。
一、历史地理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地理学起源于我国古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地理学家如孟子、庄子等对地理环境进行了研究。
汉代,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地理志》标志着我国历史地理学的诞生。
经过漫长的发展,历史地理学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并形成了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历史地理三大领域为支撑的理论框架。
二、历史地理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历史地理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理环境的变迁:研究地理环境在历史过程中的变化,如气候、地貌、水文等自然因素的演变。
2. 历史文化的分布:探讨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文化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如城市、村落、交通线路等。
3. 历史事件的地理背景: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环境因素,如战争、政治变革、经济活动等。
4.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历史地理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和分析。
历史地理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文献资料分析法:通过查阅古籍、历史文献等,获取地理环境、历史事件等方面的信息。
2. 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法:运用GIS技术,对历史地理数据进行空间分析,揭示地理环境与历史事件的关联。
3. 考古发掘法:通过考古发掘,揭示古代人类活动留下的地理遗迹。
4. 实地考察法:对历史地理现象进行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
三、历史地理的重要性1. 丰富人类知识体系:历史地理学为人类提供了认识自然、了解历史的新视角,有助于丰富人类知识体系。
2. 揭示历史规律:通过对历史地理现象的研究,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为人类历史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3. 传承文化遗产:历史地理学有助于挖掘、保护、传承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
4. 服务国家战略:历史地理研究为我国国土规划、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谈历史说地理的演讲稿
谈历史说地理的演讲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史和地理一直是密不可分的。
历史是地理的舞台,地理是历史的背景。
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历史说地理。
首先,让我们从历史和地理的关系说起。
历史和地理是相辅相成的,地理环境是历史发展的基础。
古代的战争、迁徙、贸易都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影响。
比如,古代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这与这两个地区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特点的差异。
因此,历史和地理是相辅相成的,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其次,让我们谈谈历史对地理的影响。
历史事件对地理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比如,古代的战争和征服,往往会改变地理边界和地理格局。
历史上的殖民扩张,也导致了许多地理环境的改变。
同时,历史上的技术发展和经济活动,也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工业革命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改变了地球的自然环境,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因此,历史对地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地理环境的面貌。
最后,让我们谈谈地理对历史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历史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差异。
比如,地处沿海地区的国家,往往有着更发达的海洋贸易和港口经济。
而地处内陆地区的国家,往往有着更发达的农业和资源开发。
地理环境的不同,也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结构的差异。
因此,地理对历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历史的发展方向和历史事件的走向。
总的来说,历史和地理是密不可分的。
历史和地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世界的面貌。
历史是地理的舞台,地理是历史的背景。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历史和地理的关系,从中汲取智慧,为人类的发展进步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中国地理演讲稿
中国地理演讲稿篇一:地理演讲稿蒙古族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
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河北、青海、河南、甘肃等省区以及俄罗斯。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名称。
正史始见于《旧唐书?北狄传》,称“蒙兀室韦”。
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族服饰蒙古族服饰名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
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
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族影响,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
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
蒙古族头饰她们喜欢用红珊瑚、玛瑙、绿松石来作装饰。
蒙古族妇女缠发髻的习俗可以追溯到蒙古汗国和元代,而在簪钗的银板上镶嵌红珊瑚也是蒙古族古老的工艺,蒙古族喜欢红色,喜欢鲜亮的颜色,贵重的红珊瑚正好吻合了他们的这一习俗蒙古族食品传统饮食以奶食、肉食为主,粮食为辅;传统饮食离不开肉和奶。
北大通选课中国历史地理资料
目录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 (1)第二讲空间与政权——中国历史政区与地方行政制度 (1)第一节分封制——分土而治 (1)第二节郡县制——分民而治 (1)第三节行政区划的原则 (4)第三讲千古足音——中国古代交通道路与军事地理 (4)第一节北京与周围地区交通道路 (4)第二节川陕交通 (5)第三节西南交通 (5)第四节丝绸之路 (5)第五节运河与长江流域主要交通路线 (6)第六节越岭通道 (7)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 (7)第一节黄河河道变迁及其主要原因 (7)第二节历史上长江中游河道与主要湖泊的变迁 (9)第三节海岸线变迁 (10)第五讲五千年冷暖——近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 (11)第一节近五千年气温变迁 (11)第二节近五千年前湿润程度的变迁 (12)第三节全球变化与气候变暖 (12)第七讲国脉民生——中国古代农耕区的扩展与农业地理 (13)第一节地区开发 (13)第二节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制度 (14)第三节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 (14)第四节畜牧业产生与草原游牧方式 (14)第八讲都邑春秋——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 (15)第一节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 (15)第二节古代都城位置变化 (16)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内容及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历程:1.两汉时期:《史记》中《河渠书》、《货殖列传》;《汉书》中《地理志》传统中国历史地理成熟;2.1909年:张相文“中国地学会”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地理的开端;3.1934年:顾颉刚、谭其骧创办“禹贡学会”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进入一个更高阶段;4.侯仁之阐释了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学之间的区别;中国历史地理的定义: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影响而产生的。
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工作,不仅要“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而且还须找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授课大纲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授课大纲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具有久远历史的研究领域,其学术渊源可以追溯到《汉书•地理志》,在其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学术传承。
进入20世纪后的100多年内是中国历史地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不但在研究方法与研究领域成功地实现了与现代科学接轨,从沿革地理走向当代历史地理,而且直接将研究成果与国计民生结合,走上了学术研究服务社会,服务当代的道路。
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从传统历史地理学向当代历史地理迈进,与顾颉刚先生的倡导以及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先生等学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一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与顾颉刚先生创办“禹贡”学会北洋政府至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中最具动荡性的时期,在内忧外患交相压迫的政治与社会环境下,中国学者特别是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学者开始从纯学术的考据转向与国家、民族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
回顾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乃至于整个学术界,都应该重重提起的是“禹贡”学会与《禹贡》半月刊创办。
20世纪30年代前期,正值9.18事变之后,东北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内忧外患日益严重,不少历史学家与青年学生怀着满腔热血,力求从学术研究中为振兴中华民族尽些力量,并形成研究边陲民族史、历史地理、民族演进史和地方史的社会风气。
在这一风气的推动下,1933年顾颉刚先生联合北大、燕大、辅仁三校有志于历史地理与民族史的同学,组织成立了“禹贡”学会,并创办了《禹贡》半月刊。
“禹贡学会”的命名寄托着会员全体在民族危难之下,“华夏不可辱,国土不可裂”的深念。
为了实现会员们学术救国,唤起民众的热望,学会成立后,提出的工作计划为:①整理出一部中国地理沿革史。
②绘成若干种详备精确而又合用的地理沿革图。
③编成一部精确而又详备的历史地名词典。
④整理历代地理志。
⑤辑录各种与地理有关的史料,如经济史、移民史等,作专题研究。
随着日本侵华战争步伐的加快,国家正处于“强邻狂施压迫,民族主义正在酝酿激发的时候”的时候1,学会会员认为应将中国民族史、边疆问题的研究列为学会的首要研究任务,为此学会还辑印了边疆丛书,用以激发国人对边事的认识。
历史地理演讲稿
历史地理演讲稿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有机会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历史地理的一些知识和见解。
历史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既关乎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又涉及着地球的自然环境,是我们了解世界、认识自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演讲的过程中,我将带领大家一起回顾历史的长河,探讨地理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历史地理对我们今天的启示。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历史地理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历史地理研究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古代的河流文明如尼罗河、黄河、印度河等,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和文化资源。
而地理环境的变迁,如气候变化、地壳运动等,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和饥荒,地壳运动引发的地震和火山喷发,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挑战。
其次,历史地理对我们今天的启示是什么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地理环境的重要性,保护好我们生存的地球家园。
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其次,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历史地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到地理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只有深入了解历史地理,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致力于保护地球环境,传承人类文明。
历史地理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历史地理知识,增强环保意识,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以上就是我对历史地理的一些见解,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
历史地理演讲稿高中范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个充满魅力的话题——历史地理。
历史地理,顾名思义,是历史与地理相互交织的学科,它让我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领略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探寻历史地理的奥秘。
一、历史地理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当时的学者们开始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地理学的雏形。
在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学者对地理环境与国家兴衰进行探讨。
到了唐宋时期,随着地理知识的积累和地理学科的兴起,历史地理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决定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文明。
例如,大河流域的文明,如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都是因为优越的地理环境而得以发展壮大。
而海洋文明,如古希腊文明和地中海文明,则因为广阔的海洋而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
其次,地理环境影响着政治格局。
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政治权力的分配。
比如,山地的封闭性使得政治权力往往集中在山谷或平原地区;而海洋的开放性则有利于贸易往来,促进了政治联盟的形成。
再次,地理环境影响着文化交流。
地理环境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条件。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东西方文明得以相互借鉴,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三、历史地理学的应用历史地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下列举几个方面的应用:1. 历史遗址的发掘和保护:通过对历史地理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历史遗址的分布、形成原因以及演变过程,为遗址的发掘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 城市规划:历史地理学为城市规划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通过对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城市的发展脉络,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借鉴。
3. 生态环境研究:历史地理学有助于我们了解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地理知识讲座
中国地理知识讲座主讲:王鹏2012年10月26日授讲对象:八年级学生一中国地理概况:我国国土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15,略相当于除前苏联之外的欧洲各国的总面积,仅次于俄罗斯联邦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东部地区占10.5%,中部地区占25.3%,西部地区占64.2%。
土地资源中,山地320万平方公里,高原250万平方公里,盆地180万平方公里,平原115万平方公里,丘陵95万平方公里(截至199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18400多千米,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千米。
海域分布有大小岛屿7600个,其中台湾岛最大,约为35989.76平方公里。
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同14国接壤与6国海上相邻。
省级行政区划为4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首都北京。
二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图被形象地比作一只头朝东尾朝西的金鸡。
是中华民族的主要聚居地。
1、中国领土最东端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2、中国领土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73°E)。
3、中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便于船舶避风和停靠。
4、中国岛屿大约有5000多个,绝大部分分布在长江口以南的海域。
5、中国最大的群岛是舟山群岛,它位于浙江省东面的东海海域。
6、中国南海有四个群岛,即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
7、中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8、内海是一个国家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渤海是中国的内海。
9、中国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
10、山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辽东半岛是中国第二大半岛。
11、台湾海峡位于福建省与台湾省之间,从南到北连接着南海和东海,是中国海上运输的重要通道,人们称它为“海上走廊”。
地理历史老师讲课稿范文
地理历史老师讲课稿范文【地理历史课讲课稿】尊敬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地理历史老师,今天我将为大家讲授有关地理历史的知识。
地理历史是我们学习地理和历史的重要一环,通过对地理历史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理和历史的发展变迁。
本节课,我将从古代地理历史开始,一直讲到现代地理历史的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地理历史的发展。
古代地理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那个时候的埃及是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埃及河和尼罗河的存在为埃及的土地带来了丰沛的水源,使得这片土地极为肥沃,成为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区域之一。
而古埃及的尼罗河文明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文明之一,这里出现了建筑壮丽的金字塔、建设庞大的金字塔等等,这为后来的地理历史打下了美好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古希腊的地理历史。
古希腊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国家,它位于爱琴海东端的巴尔干半岛,这个地理位置使得古希腊成为了东西文明交汇的重要地方,也造就了古希腊卓越的文化科学成就。
古希腊人追求自由和民主的理念,为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古希腊的地理环境也培养了众多的哲学家、数学家和科学家,例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
这些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了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经典。
除了古希腊,古罗马也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国家。
古罗马位于意大利半岛,虽然起初只是一个小小的城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罗马逐渐壮大并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古罗马帝国的发展对地理历史的影响巨大,它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征服、统治和治理体系,将泛黄的Pax Romana(意为罗马和平)推向全欧洲,为社会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我们进入现代地理历史的讲解。
现代地理历史以近代时期的探险、殖民和工业革命为特征。
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欧洲人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海洋探险,发现了新大陆和东方宝藏,这极大地促进了地理历史的发展。
同时,工业革命的爆发也使得人类社会迅速进入了现代化的轨道。
《中国的疆域》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中国的疆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的疆域》,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法设想、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这六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1、.教材简介本节教材是中国地理的开篇,其核心内容是关于我国的地理特点,教材从我国在世界的位置,我国的经纬度位置、我国的海陆位置、我国与邻国的相互位置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通过“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示意图,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半球位置,即我国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对于我国经纬度位置特点的讲述,是通过介绍我国领土的四端来完成的,我国东西跨经度很宽、南北跨纬度也很广,造成了我国东西区在时间、南北区在气候、自然人文景观的巨大差异,两者结合起来说明我国地域辽阔,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海陆兼备,有十分独特和优越的海陆位置。
教材从两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简明扼要地说明了我国海陆位置的特点,既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其次我国濒临的海洋这一段内容实际上是我国海陆位置的延伸,即我国东临辽阔的海域。
最后,教材通过对我国陆上和海上邻国的介绍说明了我国与邻国的位置特点。
2.目标设定。
根据本章要求、本课的特点,新课标对初中生学习地理的要求,我将本课的三维目标、重点、难点设计为:知识目标:1)我国领土的四端2)陆地面积3)濒临的海洋4)陆上邻国5)海上邻国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特点的正确分析与评价德育目标:通过讲述我国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让学生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并进一步使学生学会分析与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难点:地名的空间观念的建立。
二、说教法设想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20分钟,因此教师要不断变化教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采用阅读法、提问法、练习法、讨论法,注重学生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同时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在欢悦的气氛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疆域地理讲座3
秦 始 皇 像
前230—前221
意义: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
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统一的皇朝,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2.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为社会经 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 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要求。
积极
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战国七雄(前475--前221) 1、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2、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 围魏救赵 减灶计 3、长平之战 纸上谈兵
战国形势图
战国时期,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的地区,先 后出现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 中国出现了区域性的小统一。 鸭绿江到
内蒙古西部河套地 区、山西、河北 北部和辽宁南部 甘肃洮河流域 朝鲜北 部
黄河流域 四五千年 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
尧舜禹
原始社会的终结
生产 发展
生产 工具 进步
剩余 产品 出现
私有 财产 出现
贫富 分化
氏族 贵族
早期 奴隶 主
早期 奴隶
旧石器 新石器
战俘 犯罪的 平民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约 公元前2070 年)
原始人群的社会组织由氏族、部 落发展到部落联盟,在此基础上出 现了比较成熟的政治形式——国家。 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随着农耕文明 的进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 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的历史阶 段(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志是:金属器 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 的成熟、城的出现以及礼制的初步 形成)。
夏、商、西周大事年表
重要年代 重要事件 重要人物
约前2070年 夏朝建立 禹 约前1600年 汤灭夏,商朝建立 商王汤 约前1300年 盘庚迁殷 商王盘庚 前1046年 牧野之战,商朝灭 周武王 亡,西周建立 西周灭亡 周幽王
历史地理即兴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充满魅力的话题——历史地理。
历史地理,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百科全书。
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走进历史地理的世界,感受它的魅力。
一、历史地理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山海经》、《禹贡》等地理著作问世。
汉代以后,地理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了《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等著名地理著作。
到了唐代,地理学达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地理学家”这一称谓。
宋代以后,历史地理学逐渐形成体系,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和著作。
二、历史地理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理环境变迁: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在历史时期的变化,如气候变化、地貌变迁、水文变迁等。
2. 城市变迁:研究古代城市的发展、兴衰和空间布局变化。
3. 水系变迁:研究河流、湖泊、海洋等水系的变迁过程。
4. 交通运输变迁:研究古代交通线路、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的演变。
5. 人口分布变迁:研究古代人口的空间分布、迁移和民族融合。
6. 文化地理:研究古代文化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传播、交流与融合。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历史文献,了解历史时期地理环境、人类活动和文化传承。
2. 地理考察法:通过实地考察,获取第一手资料,验证和补充文献记载。
3. 图像分析法:运用地图、遥感图像等手段,分析地理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
4. 模型分析法:运用数学模型、计算机模拟等方法,揭示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三、历史地理的研究意义1. 丰富人类知识体系: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丰富人类知识体系。
2. 传承历史文化: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有助于挖掘和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历史课程中国地理教案
历史课程中国地理教案中国地理教案一、引言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上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科学,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学生来说,了解和掌握中国的地理知识,有助于增强他们对祖国的认知和归属感,培养他们的国家意识和地球公民意识。
因此,本教案旨在介绍中国地理的重要概念、特征和地貌,并提供相关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地理。
二、中国地理概述1. 位置和边界中国位于东亚,东经73°33'到135°05',北纬18°03'到53°33'之间。
它与包括俄罗斯、蒙古、印度、缅甸等在内的14个国家接壤,海岸线长约1.8万公里。
2. 地域特征中国地域辽阔,东西宽约5,000多公里,南北长约5,500多公里。
它拥有广阔的平原、高耸的山脉、深邃的河流和壮丽的海岸线。
三、中国地形和地貌1. 山脉和高原中国地势多山,主要山脉包括喜马拉雅山脉、祁连山脉、昆仑山脉等。
高原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
2. 河流和湖泊中国有许多著名的河流和湖泊,如长江、黄河、淮河、巴尔喀什湖等。
这些水系为中国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对于农业、工业和旅游业都起到重要作用。
3. 海岸线中国的海岸线延绵不断,分布着许多重要的港口城市,如上海、广州、大连等。
这些港口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中国地理教学活动1. 地理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山脉、河流、湖泊或海岸线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并观察自然地理现象,从而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2. 地理小组研究组织学生分成小组,研究中国某个特定地区的地理特征和人文景观,并通过展示或报告的形式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3. 地理游戏制作中国地理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记忆地理知识。
例如,可以设计地理问答、地图拼图等游戏来检查学生对地理要点的掌握程度。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某个地理问题展开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辨和逻辑思维能力。
比如,可以让学生讨论中国河流的重要性及对当地居民的影响等。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导言
课程名称:《中国历史地理概论》授课教师:李孝聪教授内容提要:(上编)第一章.历史地理学基本理论第一节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和研究对象第二节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简史第四节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著述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的历史变迁第一节气候与植被第二节水系的变迁第三章.中国历代疆域政区的演变第一节先秦形成的空间格局第二节秦汉至隋从郡县制到州、郡、县三级制郡县制的起源与发展州的演化──监察区的虚与实第三节唐、宋时代的道制与路制唐代贞观十道与开元十五道的含义及其演变宋代的变革、路制的属性第四节元、明、清省制的确立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与行政层级结构的适应范围第五节 1911年以来的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北洋政府和中华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几次变更(下编)第四章.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地缘政治、区域经济开发和文化景观第一节地缘政治结构理论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行政建制等级系统、羈縻、联邦;自然条件与人文因素:地貌、流域、习俗、宗教;边缘、边疆和边界。
第二节中国西北、西南、中原、东南、岭南、东北地区分别叙述1.气候与灾害、地貌与水系的变迁;2.水陆交通网络、城镇聚落分布的地带性与建筑形态特征3.移民、经济开发与行政区的变更4.区域文化区与景观备注:此编课程在另一个学期讲授【基本史料】:25史中的地理志、州郡志、疆域志《尚书·禹贡》篇《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纪》《舆地记胜》《嘉庆大清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通论与专集】:••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四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谭其骧:《长水集》1-3,人民出版社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史念海:《河山集》1-7,人民出版社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黄盛璋:《历史地理与考古论丛》,人民出版社,1988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人民出版社,1988《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英]哈·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商务印书馆,1985年【区域与专题研究】:侯甬坚: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文焕然:《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科学出版社,1996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侯仁之主编:《北京历史地理研究》,北京出版社,1999年史念海:《中国的运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周清澍:内蒙古历史地理,内蒙古大熊猫出版社,1994冯季昌:东北历史地理研究,香港同泽出版社,1996鲁人勇、吴忠礼、徐庄:宁夏历史地理考,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陈守忠:河陇史地考述,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王北辰:王北辰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司徒尚纪:岭南史地论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4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张伟然: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张伟然: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987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1986年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陈伟:楚“东国”地理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书刊】:《历史地理》1—16,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年刊,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季刊),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主编《九州》1-2,商务出版社《环境变迁研究》,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北京古籍出版社【工具书】: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卷本,中国地图学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地理大题通吃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1、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
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
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
人类社会,包括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
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2、简述进一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对于中国气候变迁史的研究,最早的学者是竺可桢(绍兴人,1890-1974)。
课本34页,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
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 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 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也称间冰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
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或者说可通过温度、湿度等的变化表现出来)即幅度的波动现象。
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另外,研究还表明)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3、简述4000年来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变迁的大势一)是中国的森林植被不管从总量上讲还是从分布范围上讲,是递减趋势。
尤其是与人类自身的发展相比较而言,可以说是人进林退,再具体说是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生存地域,一是人的生产能力或生活水平,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同时期表现在不同地域或不同的速度而已,(二)是从植被类型的变迁来看,总趋势是栽培植被不断扩展,天然植被逐渐缩小(或植被覆盖率大为缩小, 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
各个植被带的分布界限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一定的南移,这种变化在温带和暖温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天然植被逐渐缩减,栽培植被不断扩展。
(主要是经济植被的扩展,生态植被的扩展是20世纪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现代意识加强才开始受到重视的)天然植被--栽培植被--次生天然植被--栽培植被的反复出现)4举例说明历史时期森林资源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人们对森林的木材资源的大量消耗,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变小,这引起了多方面的环境问题:例如:干旱少雨、气候变暖、动植物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沙尘暴、沙漠化和空气污染加重等。
破坏森林的后果:水土流失、流沙淤积,堵塞水库河道、环境恶化,灾情频繁、降雨分布变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气候异常、洪涝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5简述一下历史时期我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的大势 :趋势:一方面是野生动物分布范围在逐渐缩小,一般从纬度上讲简单说是人进动物退甚至是人增加动物减少甚至是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退缩,那么北半球的中国当然是逐步南退。
如大象、犀牛、扬子鳄、大熊猫等,另有特殊情况下是西退,人将其逼近彼处,如野驴、野骆驼。
另一方面是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都大大减少,一些已经灭绝,而且就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灭绝的速度呈现加速度进行着。
原因有三:首先是由于历史气候变化,影响了动物的自然繁殖(所谓适者生存,不适者、不能应变者被自然淘汰。
如猛犸);其次是由于历史时期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植被变化,使动物失去了生存的空间(过去的气候异变导致某些猿类从树上来到了地面,诞生了人类,而今天人们的不当行为正将动物从森林中赶出—因乱砍滥伐导致作为动物栖息地的森林植被减少,灭绝其家园、进而灭绝动物本身。
6用历史上两种野生珍稀动物变迁说明野生动植物变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传统农业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要影响到野生动物的分布,一方面人口增长、膨胀都会相应的缩小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往往又是以依赖一些野生动物资源为背景的。
如今,随着环境恶化带来的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危机。
是人们发现主义生态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最终应该是有利于自己的。
具体分一下两个方面:A一方面历史时期生物群落间本来存在现实上的生物链,这种生物链有高低层次之分,高层次的生态平衡是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
生态平衡被打破,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生态链向简单化的发展,使生态处于低层次的平衡,这本身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B一方面历史时期中国野生动物绝大多数是资粮性动物,因此形成的一些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明显的。
社会发展与野生动物兴衰往往是一对矛盾体,一把双刃剑。
要把保护野生动物与发展社会经济统一起来。
7、简述近5000年中国水文变化的大势一、分两方面来讲:量和质。
即量的减少(自然和社会因素)和质的恶化(多为人为因素所致)二、 1.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增大,内陆河流程缩短,河道不断摆动以至断流,湖泊也多缩小而干涸。
2、江河的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年变差和年内季节差)增大,而在北方黄河流域河流表现得特别明显。
不仅黄河主流的断流时间越来越长,而支流的径流量更是大减,许多河流完全干涸,遂成为历史名词。
8、举例说明历史水文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黄河的问题:水患之一是决溢改道引起的之二是黄河水量减少,断流引起的;之三是黄河的污染问题(干流及支流沿途的小造纸、小炼铁、小化工及生活污水等带来的)长江:水土流失加剧,水环境的污染问题。
9.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沙漠化演变的趋势我国历史时期的沙漠化趋势总的来看是越来越严重,其趋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草原地区的荒漠化加快;荒漠地区的沙漠扩大。
1.草原地区的沙漠(又称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主要是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等,这些沙漠或沙地多是在历史时期形成,也就是说,它们大多是由于人为的因素导致了草原地区的沙漠化在不断加快。
2、荒漠地区的沙漠(又称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主要是指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库姆塔格沙漠。
这里的沙漠大多形成于地质时期,多由于自然因素所致,因为它们所在地区大多为干旱,至少是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少,而蒸发量多。
10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沙漠化对中国农业社会发展的影响历史时期沙漠化趋势越加严重,不仅直接带来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生态的急剧恶化,带来草原退化及农业减产,影响生活资料的获取,而且影响当地的交通运输发展,如西北丝绸之路的衰落。
继而不断向南、向东推移,对东南地区农业文明始终构成威胁,直接或间接造成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东移南迁。
现在北方地区的沙漠化使沙尘暴对北方地区的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影响人们的生活、居住,特别是对北京、西安等大城市的影响较大。
具体来说:一方面,使西北绿洲文明衰退,另一方面,沙漠化推进,使农耕区退缩,农牧业分界线随之南北推移,生态环境愈加脆弱。
危害表现在:(1)破坏土地资源,使可利用土地减少、质量下降,造成农牧业生产减产甚至绝收。
(2) 破坏交通、水利等生产基础设施,制约经济腾飞。
(3) 加剧农牧民的贫困程度,影响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
(4) 使生物质量变劣,物种丰度降低,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
1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海岸演变的趋势中国的基岩海岸有变化,但总的看来变化并不太大,变化大的主要是低(平原)海岸。
低海岸的变化与河流的来沙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使中国几千年来低海岸发生了大量变化,而且我们也可结合天津、上海的成陆以及珠江三角洲的演变讲述其变化。
珠江三角洲:原为一浅海湾,成陆已有1万多年历史,而广州正处在这三角洲上,距今5000年左右,珠江溺谷型海湾已经形成。
渤海湾:主要是受黄河,滦河口的影响,过去黄河在此流入渤海,一般入海口往往发育成三角洲,海岸线外伸为泥质海岸,而黄河改道后,往往又演变为侵蚀性海岸。
1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海岸变化对中国社会变化发展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西沙东去才造就了中国低海岸的扩展,进而才有了天津、上海成陆,使类似于津沪的东南地区经济繁荣成长为经济发展中心成为可能。
江泽民讲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应有两层含义。
13、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边疆演变的趋势(1)从小到大的疆域拓展时期(上升时期)从时间上讲,主要是从华夏文明诞生开始,结束于清后期乾隆,道光年间,基本上截止于鸦战之前。
(2)从大到小的损疆失地时期(沉沦、下降时期)从时间上讲,开始于鸦片战争,结束于新中国成立之前(应为之初)。
(3)巩固时期或中兴时期,即(实现)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时期。
从新中国建立开始至今。
14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趋势1、先秦时期的地方和周边控制2、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时期3、隋唐五代两宋时期——道路时期(道(路)州县三级制)4、元明清民国时期——行省时期(省州县三级制)从先秦萌芽到秦汉的确立及到后期的发展演变。
从郡县二级制发展到后期道路制,行省制三个阶段。
现在是省—县—乡三级制。
总的来看,历代行政区划主要是第一级政区的变化很大15、举例分析中国行政区划演变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对政治制度的影响:如元代之前及之后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央与地方一级政区之间的关系,或紧张或缓和,中央集权化日益加强。
大一统思想得到发展。
2、政区演变对经济发展的关系:政区划分考虑经济因素也影响其发展,如一体化形成体系,便于管理,促进发展等。
正确的划分促进经济发展,决策失误则会干扰或影响经济发展,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经济发展也影响着政区的划分,大小范围及级别的高低等(如深圳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城市地位的提高、邯郸之成为“较大城市”、省会城市的副省级级别)。
3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4、与历史地名的关系。
16.试分析中国古代战争分布演变趋势及原因战争分布的多寡及发生的频率,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①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
由于利益关系集中——“利”。
②政治中心区,人口稠密区。
权利(力)欲——“名”。
一为名二为利,所谓“争权夺利”是也。
③不同经济生产方式的边界线上。
生产方式的冲突,如农—牧之间。
④不同民族及文化区的交界地带。
价值观的区别,宗教及文化间的冲突17、简述中国历代长城修筑及其与中国社会的关系(1)、有效性,它在特定时代(指冷兵器时代,甚至到火器或热兵器时代初期)都是非常有效的,因为战争的前提或第一位就是保护自己,其次才是消灭敌人,严格地讲(或一定意义上),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是不划算的,如抗战初期,中共115师的平型关之战……(2)、时代性或局限性,时代性即它只是在特定时代成效显著,到了后来就逐渐失去功用了(如现代甚或于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