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劝学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者:刘晓斌审核:使用者:高一年级时间:周1

2012春

我开口,我表达。我交流,我收获!

第九课劝学

【学习目标】

1. 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2. 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3. 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学习重点】

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学习难点】

1.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 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加强朗读,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疏通文意。

2、摘录自学难点,组内交流互助解答

3、将组内合作解决不了的难点归纳到小组长处,由学科班长统一整理,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究。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了解作者;

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结构

掌握1-2段的文言现象,如多义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走近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

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

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

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

“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

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

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

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

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概括作者:荀子,名,时期国人。荀子是我国古代的家、家、

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思想集大成者。他反对

肯定,并提出的思想。强调

2

发展学生个性,追求教育品质!

高一语文

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 ,又要重视 ,强调 认为 。他的散文的特点是: 。 二、写作背景

荀子很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知识链接】: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用_______来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即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不容易理解的事物或道理。恰当的比喻可使文章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五.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确认以下字词的读音 靛.

青( ) 中( ) 舆 ( ) 有 ( ) 槁暴( ) 砺 ( ) 参省( ) 须臾( ) 跂( ) 舟楫.

( ) 跬( ) 骐骥( ) 驽( ) 锲( ) 镂( ) 蟮( ) 螯( )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第一段: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 。 第二段:论述 。

第三段:论述 ,强调君子之所以能够超过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优于别人,而是 。

第四段:论述 。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 ,二是 ,三是 。

合作探究——升华学科能力,透析重难点

一、熟读课文1-2段

(1)指出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

取.之于蓝: 木直中.绳: 其曲中.规: 参省..乎己: 知.明而行无过: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虽.

有槁暴: (2)指出下列通假字的意思和用法

輮以为轮: 通 ,释义: 。

虽有槁暴 通 ,释义: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 ,释义: (3)词类活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其曲.中规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4)古今异义

编者:刘晓斌审核:使用者:高一年级时间:周3

2012春

我开口,我表达。我交流,我收获!

輮以为轮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翻译以下几个句子,注意其中的语言现象。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③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④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⑤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砾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问题探究:

1、课文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它与文章

其他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的意义和作用重大,所以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中心论点与各部分之间是总领和分述的关系。

2、课文的第二段采用了怎么样的说理方式?它论证了什么问题?其内在的层次结构是怎

样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直木“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根据同样的道理推论,人只有经过“博学”(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学习对改造人的品性也起着决定作用。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木要改造成为“中规”的轮,要用“”;金要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

一、熟读三四两段

(1)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

须臾

..之所学:跂.而望矣博.见:

闻者彰.:假.舆.马者而致.千里

绝.江河神明

..自得:圣心

..备焉

不积跬.步:用心躁.也君子生.非异也:

(2)指出“而”“焉”的用法

跂而望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蟹六跪而二螯

圣心备焉

风雨兴焉:

(3)指出活用现象并解释

非利.足也非能水.也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积善.成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