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特点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组织行为学 考点概要
组织行为学考点概要第一章导论1、组织概念:组织是指在一定环境中,人们为达到共同目标,按一定结构形式、活动规律所结合起来的具有功能的开放性系统。
组织特征p4:整体性、目的性、开放性、适合性、系统性2、组织行为概念:人们作为组织成员时表现得行为,是组织内部群体和个人产生的行为,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组织自身的运行状态。
组织行为特点:1)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可把组织行为分为微观组织行为和宏观组织行为。
2)根据与组织目标的关系,可将组织行为分为正向组织行为和反向组织行为。
P83、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发生的人类行为特征,以提高组织运行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一门科学。
(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管理人员预测、引导人的行为的能力,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研究范围: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目的:提高各级管理人员预测、引导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目标P114、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5、西方管理人性格:P221)经济人假设和X理论2)社会人假设和人群关系理论3)自动人假设和Y理论4)复杂人假说和超Y理论西方人性观与管理风格演变过程的启发6、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工作:P32管理者职责:功能观: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角色观:人际关系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决策角色技能管: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管理工作特点:高质量、简洁的工作;繁多的口头交往;非例行性的工作;频繁广泛的交流网络;权利与义务的融合;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7、组织行为学的系统观点:P38组织背景;组织中的行为;组织任务;组织角色8、研究方法第二章知觉与归因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Perception:在感觉的基础上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大脑的加工(选择组织解释),对客观对象整体属性的反映。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工作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行为学研究内容:1、个体心理与行为;2、群体心理与行为;3、领导心理与行为;4、组织行为与组织效率。
组织行为学特点:1、跨学科性;2、层次性;3、两重性霍桑实验进行:1、照明实验;2、福利实验;3、访谈实验;4、观察研究霍桑实验有益启示:霍桑实验的重大贡献在于,它不同意泰勒把人只看成“会说话的机器”或人的活动只是受金钱的驱使,霍桑实验认为人是“社会人”。
霍桑实验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在于它发现并证实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这种“非正式组织”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感情倾向,控制着每个成员的行为,甚至影响整个正式组织的活动。
组织行为学具体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定量研究法;5个案研究法;6模型法。
人的行为含义: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并在一定力量支配下的自觉的能动活动。
行为基本特征:1、自发性2、因果性3、目的性4、持久性5、效果性6、可变性。
行为模式:1 、S-R模式;2、S-O-R模式; 3、B=(P.E)模式。
人的行为规律:1、环境;2、需要;3、动机;4、行为;5、目标。
人的心理活动内容:1、认识活动;2、情感活动;3、意志活动。
知觉含义:就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整体的、综合的反映;或者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
知觉特点:1、选择性;2、理解性;3、整体性;4、恒常性。
记忆含义: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经历过的许多事物,以不同的程度保留在人的脑海中,变成个体的知识和经验。
此外,人们还能把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以及做过的动作在需要时反映出来。
这种内在的心理活动就叫记忆,也就是说,记忆是人们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记忆形成:识记、保持、重现和再认。
组织行为学复习题答案
〈〈组织行为学?课程复习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练习题1、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ABCDEF?A多学科交叉性B情景性C系统性D多层次性E实用性F科学性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层次有:〔ABCE〕。
A个体B群体C组织D集体E环境3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根底有:〔ABCDE〕。
A心理学B社会学C人类学D政治学E生物学1.第二章社会认知与行为练习题1、归因是指的是〔C〕A.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B.一个观察者根据内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外部状态的推论过程C.D.2、在观察一个人时,对方先出现的特点,将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并影响对此人看法。
这属于〔B〕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晕轮效应3、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是三度理论认为人们在归因时使用的三种信息。
4、社会认知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的外显行为形成判断他人内在动机的一种心理活动。
5、社会认知的特征有选______6、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包括认知者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和他人与他人关系的认知。
7、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有认知者、认知对象、认知情境。
8、认知者的因素包括兴_______9、常见的认知偏见有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刻板印象。
10、认知对象因素包括魅力;知名度和印象整饰。
认知情境因素包括宏观环11一个经常见面但从未与之交谈过的人,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他衣着极为整洁,裤子笔挺,没有一丝约折,凭此印象你认为他一定是个做事细心周到,非常认真的人。
试分析:①这种推断是否一定正确?②这种推断属于认知中的什么现象?③这种现象对认知有什么影响?答案要点:不一定;属于认知偏见中的晕轮效应;以点盖面,以偏盖全,造成对人的认知不全面,影响对人的正确判断。
1.第三章个性与行为练习题1、人的能力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安静沉着,稳定踏实,做事用心专一,埋头苦干,自制力极强,但动作退缓而不灵活的气质特征,属于(C)。
简述组织行为学的特点
简述组织行为学的特点
1.多学科交叉性: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因此需要研究者具备多方面的知识。
2. 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组织是由多个个体组成的复杂系统,其内部的个体和群体关系、沟通方式、决策过程等都是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3. 实践性: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组织管理、组织变革、人力资源管理等实际工作中。
4. 倡导人本主义:组织行为学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即重视个体的需求、情感和发展,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培训和发展计划等手段,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5. 注重团队协作:组织行为学强调团队的重要性,认为高效团队可以提高组织的绩效和创新能力,因此需要研究团队的组成、管理和协作方式等因素。
- 1 -。
组织行为学课程特点
组织行为学课程特点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科中的一门核心课程。
作为管理学中的重要范畴,它对组织中的组建构成、过程和状态等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探究组织如何更有效地推进其目标和愿景。
作为一个课程,组织行为学有许多特点,以下是其中一些:第一,理论性强。
组织行为学课程主要侧重于提供相关理论框架,并且对各种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
这些理论有助于学生理解组织的构成、普遍行为模式和导致行为模式的因素。
另外,这门课程还会探讨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和领导力等话题,为学生提供全面而系统的管理分析框架。
第二,强调实践性。
虽然组织行为学强调理论,但它也非常注重实践。
在课程中,老师和学生会结合实际案例,讨论组织中的各种情况和可能的应对措施。
这些案例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注重协作性。
组织行为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合作能力。
因此,在课程中,经常会有小组工作和课堂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领导力水平。
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而且可以让他们在团队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四,重视人性因素。
组织行为学强调人际关系和组织文化等因素。
在课程中,老师会强调人性因素,如员工的情感需求和职业满意度。
学生将被教授如何了解和维护这些因素,以保持组织的稳定性和效率。
综上所述,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科中的核心课程之一。
它强调理论性、实践性、协作性和人性因素。
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组织、人力资源和领导力等重要的管理领域。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点
THANK YOU
感谢聆听
社会责任感与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文化能够激发员工的使命感和 归属感,提高员工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组织的和谐发展。
全球化与组织行为学
要点一
全球化对组织行为的 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组织行为学 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企业 需要适应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多样性、 市场变化和竞争态势,这要求组织具 有更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变革实施
组织行为学指导管理者制定变革计划,推动变革的 实施,并解决变进组织的 持续发展和成长,提高组织的适应性和竞争 力。
跨文化管理
文化差异识别
组织行为学帮助管理者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员工的价值观、行为 特点和沟通方式。
文化整合
通过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之间的 交流与合作,实现文化的整合与协同。
促进员工发展
组织行为学关注员工的职业发 展和个人成长,有助于为员工 提供更好的培训和发展机会, 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02
学科特点
研究对象
80%
组织内部成员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主要研究组织内部成 员的行为,包括个体行为、群体 行为和组织整体行为。
100%
组织结构和文化
组织行为学还研究组织结构和文 化对成员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 通过调整组织结构和文化来改善 组织绩效。
人工智能对组织行为学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改变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还对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产生了影响 。例如,人工智能技术使得远程工作、虚拟团队成为可能,这使得组织结构更加灵活,对 员工的技能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工智能与组织变革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组织变革成为一种必然。组织需要重新设计工作流程、调整组 织结构、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以适应人工智能带来的变化。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征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征
(一)普遍性———对象特征
组织行为学讨论的不是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的组织行为,而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全部组织的普遍现象,是体现在组织行为普遍现象中的普遍规律。
(二)综合性———内容特征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多种相关学科的理论学问系统讨论、综合反映组织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的内容必定涉及组织行为的各个领域,必定是由多种学科的理论学问围围着组织行为及其规律这一特定对象的全面讨论,综合而成的涵盖组织行为各个方面的新型理论体系。
(三)系统性———结构特征
组织行为作为组织行为学的讨论对象,其内在的系统关系也就打算了组织行为学的体系结构必定要符合并体现组织行为运行过程及构成要素的内在联系,从而表现出学科体系中组织行为的大系统与分系统以及分系统与分系统之间的系统性结构特征。
(四)交叉性———学问特征
组织行为学又被称为边缘学科,就是指在多种相关学科的基础上,组织行为学围围着组织行为这一特定的讨论对象,形成了由多种相关学科的理论学问有机结合、交叉而成的新的学科学问体系。
(五)有用性———功能特征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它是实际应专心理学、管理学、
社会学、文化学等多种理论型学科的基础理论,熟悉和反映组织行为的客观规律,并实际应用组织行为的规律指导组织行为实践的学科体系。
《组织行为学》试题题库
组织行为学1.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 )。
A.边缘性B.综合性C.两重性D.多层次性E.实用性答案:A|B|C|E题型:多选题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层次有:( )。
A.个体B.群体C.组织D.集体E.环境答案:A|B|C题型:多选题3.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 )。
A.管理的两重性B.人的两重性C.组织的两重性D.多学科性E.多层次性答案:A|B|D题型:多选题4.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有:( )。
A.心理学B.社会学C.人类学D.政治学E.生物学答案:A|B|C|D|E题型:多选题5.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原则是:( )。
A.研究程序的公开性B.收集资料的客观性C.分析方法的系统性D.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E.所得结论的再现性答案:A|B|C|D题型:多选题6.行为测量量表有:( )。
A.名称量表B.等级量表C.等距量表D.比率量表E.等值量表答案:A|B|C|D题型:多选题7.在行为研究中,对变量处理的方式有:( )。
A.置之不顾B.随机化和不加控制C.保持衡定D.匹配E.规定特定的标准和范畴答案:A|B|C|D|E题型:多选题8.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
A.调查法B.面谈法C.实验法D.个案研究法答案:A|C|D|E题型:多选题9.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有:( )。
A.个人主观内在因素B.心理因素C.客观外在环境因素D.生理因素E.人群团体因素答案:A|C题型:多选题10.人的行为特征有:( )。
A.自发的B.有原因的C.有目的的D.持久性的E.可改变的答案:A|B|C|D|E题型:多选题11.个性的特点是:( )。
C.独特性D.稳定性E.倾向性答案:A|B|C|D|E题型:多选题12.神经过程的基本特征有,神经过程的( )。
A.强度B.兴奋C.均衡性D.抑制E.灵活性答案:A|C|E题型:多选题13.特质论的代表人物有:( )。
A.阿尔波特B.荣格C.艾森克D.卡特尔E.弗洛依德14.希波克拉底划分的气质类型有:( )。
组织行为学要点汇总
(一)组织行为学概述1 含义: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 研究的内容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心理与行为;领导心理与行为。
3研究对象: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4研究目的: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
5组织行为学的特点:综合性、层次性、实用性、灵活性。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
心理测验法。
案例法。
情景模拟法。
系统法。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法)。
个体是构成组织的最基本单元。
组织行为离不开组织中个体的行为。
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的特点整体性:把握事物的各部分或各属性间的关系.(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科勒的小鸡啄米实验).恒常性:(如红旗的颜色)。
视觉(送客人远去)、听觉(火车的鸣叫)、形状(门的开关)。
意义:使人能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
选择性:区分出知觉对象和知觉背景。
社会知觉效应是指在知觉规律影响下,人们的社会知觉会产生知觉偏差,即对社会知觉对象的一些特殊反应。
晕轮效应(35页)首因、近因效应投射效应定势效应社会知觉与人的行为社会知觉的定义:社会知觉即人际知觉。
是指个体通过与人的交往,根据知觉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判断、解释对方的心理活动、行为动机和人格特征的心理过程。
也就是对社会中的人和群体的知觉。
它影响主体的社会行为。
社会知觉的类型。
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的知觉。
包括:自我知觉、他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个性也称人格。
指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与先天素质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他人区别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差异的总和。
(《组织行为的心理分析》28页)个性的性质(稳定性、整体性、多向性和独特性)个性结构:1、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理想等心理成分)。
自考组织行为学多项选择题
自考组织行为学多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1.1.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ABCE .实用性.多层次性EB.综合性C.两重性DA.边缘性).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层次有(ABCE1.2 .环境.集体E.群体C.组织DA.个体B ).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ABD1.3 E多层次性C.组织的两重性D.多学科性A.管理的两重性B人的两重性ABCDE)1.4.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来源有(E.生物学.人类学D.政治学A.心理学B.社会学C AB)1.5.心理学中最先被应用到组织行为学中的有(.社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D.实验心理学EA.人事心理学B.工程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1.6.下面选项中属于人的行为的特点有(ABCD .行为交叉性可控性EB.多样性C.动态性DA.使用性).组织行为学的边缘性主要表现为(AD1.7.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切性E.多学科相交切性C.多层次相交叉性DA.多学科相交叉性B 相平行性可以把组织行为学划分成如下的组成部从微观和宏观、理论和应用这两个方面,1.8.)分(ABCD .组织变革.人事管理EB.组织行为.组织理论C.组织发展DA ABCDE)1.9,影响组织中个人行为的因素包括(.国E.人的心理因素D.人的文化教育程度BA.人的生理因素.组织的结构和组织文化C 内。
国际经济大环境)ABCDE1.10.管理者研究组织行为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主要有(.增强领导的有效C.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AB18/ 1性,改进领导行为D.促进组织变革与发展E.改进组织的绩效考评体系2.1.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原则是(ABCDE)A.研究程序的公开性B.收集资料的客观性C.分析方法的系统性D.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E.所得结论的再现性2.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包括(ACDE)A.调查法B.面谈法C.实验法D.个案研究法E.观察法2.3.X理论认为(ABC)A.人生来就是懒惰的B.人们天生的目标就是跟组织的目标背道而驰C.人们具有非理性的感情,不能自我约束D.社交是人们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E.逃避责任,缺乏进取心,不是人的天性2.4.对组织行为规律研究的四个步骤过程分别是(ACDE)A.观察和实验B.形成假设C.分析和评价D.预测和推断E.检查和验证2.5.按照情景的差异来分类,可以把观察法分成(AC)A.参与观察法B.自然观察法C.控制观察法D.非参与观察法E.非控制观察法2.6.调查法主要是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的(ABD)A.想法B.感情C.观念D.满意度E.了解2.7.具体的调查方法主要有(BCD)A.实验法B.面谈法C.电话调查法D.问卷调查法E.观察法2.8.常用的问卷调查法的形式有(ABCD)A.选择法B.计分法C.是否法D.等级排列法E.否定法2.9.实验法又可以分成(ABC)A.实验室实验法B.现场实验法C.准实验法D.间隔时序实验法E.不等同对照组准实验3.1.任何人的心理过程均包括(ACD)A.认知B.感觉C.情感D.意志E.认识18/ 23.2.影响人知觉选择的因素有(ABCD)A.客观事物的形状大小B.客观事物变化的快慢C.人的兴趣D.人的经验E.人的个性特征3.3.Y理论认为(BCE)A.一般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的B.人并非生来就是懒惰的,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C.人们愿意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来实现个人和组织的目标D.人把对于自身经济的安全的需要看得高于一切E.大多数人都具有较高的想像力和创造性,而潜能只是部分发挥3.4.不同的归因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进而影响随之而来的行为和工作绩效,根据归因论,一般人会做出下面的归因(ABCD)A.努力程度B.能力大小C.任务难度D.运气与机会E.时机选择3.5.下面选项中属于组织行为学家格雷夫斯按不同行为方式划分的价值观的有(ABC)A.反应型B.自我中心型C.现实主义型D.宗教型E.政治型3.6.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组成态度的因素有(BCE)A.认识B.认知C.情感D.体验E.意向3.7.气质类型一般有(ABCE)A.多血质B.粘液质C.胆汁质D.黑胆汁E.抑郁质3.8.按照能力的适应性,能力可以分为(ACD)A.智力B.专业能力C.专门能力D.创造力E.影响力3.9.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CDE)A.动机B.世界观C.气质D.能力E.性格3.10.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起影响作用的因素是(ABCDE)A.父母B.学校C.社会生产方式D.本人所处的经济地位E.广播电视3.11.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CDE)A.智力B.动机C.气质D.能力E.性格3.12.控制方位论包括(AD)18/ 3A.内因控制论B.双因控制论C.单因控制论D.外因控制论E.平衡控制论4.1.创造性行为的产生主要的决定因素是(ABE)A.人们内在的主观特征B.自我培养C.智力D.能力E.外部客观环境4.2.创造性行为的特点有(ACDE)A.首创性B.灵活性C.有用性D.适应性E.主动性4.3.创造性行为者的一般特点有(ABDE)A.有明确的目标B.勤于思考C.勤于动手D.灵活E.自信4.4.测定人的创造性潜能的有效方法有(AC)A.RATB.RTAC.TTCTD.CCTTE.Remote Associates Test4.5.群体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比如(ABCDE)A.年龄结构B.知识结构C.能力结构D.性格结构E.专业结构4.6.要在组织管理方面产生创造性行为,就是把组织中的以下哪几方面进行重新排列组合(ACDE)A.人B.事C.财D.物E.信息4.7.艺术型的创造性行为可以分成(DE)A.内涵的创造B.外延的创造C.价值观的创造D.形象的创造E.情绪的创造5.1.一个人事业生涯的主观方面有(ACDE)A.价值观B.世界观C.态度D.个性E.动机5.2.个人对本人的事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的实现步骤一般是(BCD)A.挑选专业B.挑选职业C.挑选组织D.挑选工作岗位E.挑选上级5.3.事业生涯自我管理的内容有(ABCDE)A.职工要掌握事业生涯设计的能力B.具备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C.具备对组织目标进行调整的能力D.与上级进行沟通和反馈的能力E.适应环境以及改变环境的能力18/ 45.4.组织进行事业生涯管理考虑的主要因素是(AD)A.组织的整体目标B.外部环境因素影响C.组织的人力、物力和财力D.组织成员整体事业生涯发展状况E.各个组织成员个人事业生涯发展状况5.5.正确的事业生涯选择,对个人来讲就是要符合(ABC)A.才能B.性格C.气质D.身份E.地位5.6.下面这些因素中会影响到事业生涯选择的是(ABCDE)A.个人条件B.父母的影响C.朋友的影响D.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E.学校教育5.7.霍兰德认为个人的个性特征是职业选择的重要决定因素,由六种基本的“个性定向”决定着人们从事职业的种类,其中有(ABCDE)A.现实操作型B.调查研究型C.社会型D.常规型E.管理型5.8,薛恩认为人的“职业自我观念”是从下面这些方面发展而来的(ABCDE)A.能力B.动机C.需要D.态度和价值观E.兴趣5.9.个人所制定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事业生涯开发的计划能否实现,需要(AC)A.个人的努力B.国家的政策C.组织的协助D.良好的经济环境E.有效的组织管理5.10.事业生涯发展过程的特点有(ABCV)A.方向变动性B.阶段性C.持续性D.间断性E.客观性.5.11.组织内部的个人事业生涯往往沿着下列三个方面变动(ABD)A.纵向的B.横向的C.反向的D.向杨心E.周边方向5.12.在早期事业生涯中所应关心的问题有(ABCD)A.要得到一份工作,这是第一位考虑的问题B.学习如何处理和调整工作所遇到的问题C.成功完成分派的任务D.做出改变职业和组织的决定E.选择专业,决定应承担义务的程度5.13.在事业生涯的横向变动中,横向的部门是与个人的哪些领域相关的(ABD)A.知识B.技术C.学习能力D.经验E.素质5.14.择业权是员工自主选择什么的权力(ACD)18/ 5A.职业B.行业C.工种D.单位E.月薪5.15.要为所有成员提供平等机会和就职的机会,防止为实现职业生涯设计障碍,就必须要(ABC)A.公开招聘B.平等竞争C.合理考核D.及时反馈E.信息沟通6.1.决定群体绩效和群体成员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包括(ABCDE)A.群体成员的能力B.群体的规模C.群体的结构D.施加于群体的外界条件E.冲突的水平6.2.个人加人群体最常见的原因有(ABCE)A.安全需要B.地位需要C.情感需要D.成就需要E.实现目标的需要6.3.在间断一平衡模型中,第一阶段结束的特征有(ABCDE)A.发生转变B.迅速变革C.抛弃旧的模式D.采纳新的观点E.在群体第一次会议和正式结束的中间阶段6.4.下面群体中多属于非正式群体的是(BD)A.命令型B.利益型C.任务型D.友谊型E.项目型6.5.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外部条件因素包括(ABCDE)A.组织战略B.权力结构C.正式规范D.组织文化E物理工作环境6.6.下面哪些性格特质对于群体生产率、群体士气、群体凝聚力有积极的影响(ABD)A.善于社交B.自我依赖C.依赖组织D.独立性强E.独力性不强6.7.群体规范的主要功能有(ABCE)A.群体行为的标准功能B.群体行为的导向功能C二群体行为的评价功能D.群体行为的测量功能E.群体行为的动力功能7.1.参照性群体的特点(ABCDE)A.个体了解群体中的其他人B.个体认为自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或渴望成为其中的——贝C.个体感到群体中的成员对自己很重要D.群体的成员能够感到参照性群体的从众压力E.个体认为参照性群体很重要18/ 67.2.影响从众行为的个人因素有(ABCDE)A.智力水平B.情绪的稳定性C.自信心D.价值观E.人际关系7.3.影响从众行为的环境因素有(ABCE)A.群体的氛围B.群体的目标C.群体的凝聚力D.群体的结构E.群体的竞争性7.4.信息源把头脑中想法进行编码而生成了信息,影响被编码的信息的因素有(ABCD)A.技能B.态度C.知识D.社会文化系统E.智力7.5.管理学家莱维特认为组织的正式沟通网络的形式有(ABCDE)A.轮式BY式C,链式D.圆式E.全方位式7.6.组织行为学家戴维斯认为组织中的非正式沟通也具有一定的沟通形式或网络,分别是(ACDE)A.集束式B.全方位式C,偶然式D.流言式E.单线式7.7.小道消息的目标有(BCDE)A、加速信息流通B.建构和缓解焦虑C.使支离破碎的信息能够说得通D.把组织成员甚至局外人组织成一个整体E.表明信息发送者的地位或权力7.8.下面选项中影响有效沟通的障碍有(ABCD)A.失真源B.沟通焦虑C.过滤D选择性知觉E.从众压力7.9.群体决策的缺点有(ABDE)A.浪费时间B.从众压力C.信息不足D.少数人控制E.责任不清7.10.群体决策技术主要有(ABCDE)A脑力激荡法B.命名小组技术C.德尔菲技术D.电子会议E.头脑风暴法8.1.人际关系可能会影响到(ABCDE)A.工作绩效B二员工满意度C.员工的身体健康D.员工的自我发展和完善E.心理健康8.2.下面哪些属于人际关系需求(ABE)A.包容的需求B.控制的需求C.成就的需求D.安逸的需求E.情感的需求18/ 78.3.了解反应特质有助于我们(ABCDE)A.预测人与人之间可能发生的交往反应B.包括每个人的不同特点C.加深对员工和下属的认识和了解D.提高人际交往的效果和效率E.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8.4.影响人际吸引的个人因素包括(ABCDE)A.容貌B.智慧C.体态D.热情E.能力8.5.影响人际吸引的交往因素包括(ABC)A.邻近B.相似C.互惠D.血缘E.种族8.6.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有(ABCDE)A.动机B威胁C.信息沟通D.个性特征E、组织文化9.1.群体间互动行为的表现方式是(AB)A.建设性的B.破坏性的C.消极的D积极的E.有破坏性但同时又具有积极意义的9.2.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ABDE)A.横向关系B纵向关系C.群体中人际关系D.组织外部关系E.组织内部关系9.3.下面影响群体间互动的因素有(ABC)A.相互依赖性B任务不确定性C、时间与目标取向D群体结构E.沟通模式9.4.高常规化的任务一般来说(ABCDE)A.任务的不确定性低B.标准化要求高C.信息要求低D.与其他群体的相互作用较小E.规范性高9.5.管理群体互动的方法有(ABCDE)A.规则与程序B.层次等级C.计划D.联络员角色E.综合部门9.6.下面关于冲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BC)A.冲突是可以完全消除的B.既有功能正常的冲突,也有功能失调的冲突C.冲突是好是坏取决于冲突的类型D.冲突都是有害的E.不管冲突类型怎样,管理者都应该极力避免冲突9.7.冲突的过程包括(ABCDE)18/ 8A.潜在的对立或失调B.认知与个性化C.行为意向D.行为E.结果9.8.处理冲突的策略有(ABCDE)A.竞争策略B.合作策略C.回避策略D.迁就策略E.折衷策略9.9.激发冲突的技术包括(ABDE)A.运用沟通B.引进外人C.改变组织的文化D.重新构建组织E.任命一名吹毛求疵者或任命一名批评家10.1.所谓的领导三要素指的是(ADE)A.客观环境B.领导作风C.组织结构D.领导者E.被领导者10.2.作为正式领导,主要的功能有(ABCDE)A.确定目标和使命B.建立机构C.带领下属完成组织任务D.沟通卜丁关系E.制定工作程序10.3.非正式领导所要承担的主要功能有(ABD)A.满足组织中某些局部的、特殊的需要B.为组织进行决策分析C.沟通上下关系D.协调领导与下属的矛盾E.确定组织的目标和使命10.4.领导行为作为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具有以下特点(ACDE)A.示范性B.创新性C.激励性D.互动性E.环境适应性10.5.领导者通过实现领导功能完成领导的基本任务,综合来讲领导的功能主要有()A.创新功能B.激励功能C.组织功能D、沟通协调功能E.服务功能10.6.创新作为领导活动的主要功能包括(ABCDE)A.领导风格的创新B.领导理论的创新C.领导选择的创新D.领导方式的创新E.组织成员的创新活动10.7.正确理解和使用权力必须首先认识权力的性质,下面选项中属于权力性质范畴的有(BCDE)A.双重性B.依赖性C.情景性D.不确定性E.资源性10.8。
2018-2019-组织行为学的特点-word范文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组织行为学的特点篇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答:1. 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能较严格控制无关变量,较自由地操作自变量,以发现因变量的变化,从而求得自变量与应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验法主要分为两类:实验室实验法与现场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的一种实验法。
其主要优点是:1)变量容易控制与操作;2)结果较可靠,并较易重复;3)较合理理论研究。
其主要缺点是:1)适用范围较窄;2)设计比较复杂;3)较不适合应用性研究。
现场实验法是指在工作现场进行实验的一种实验法。
其主要优点是:1)较适合应用性研究;2)适用范围较广。
其主要缺点是:1)变量不容易控制与操作;2)结果可靠性差。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主试利用人的感官和相应的仪器对研究对象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作为收集数据的主要手段的一种研究方法。
观察法可以分为两类:参与性观察法与旁观性观察法。
参与性观察法是指主试主动进入他所观察的情景中,并参与相关活动的一类观察法。
其优点是:由于主试既是观察者,又是参与者,因此,被观察对象行为表现比较自然,收集到的信息比较真实可靠。
其缺点是:1)参与时可能会影响观察;2)观察到的数据不能马上记录而产生误差;3)参与时产生的情绪会影响到观察的客观性。
旁观性感察法是指主试完全不进入观测情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测的一种观察法。
其优点是:1)观察内容可以十分广泛;2)可以连续进行观察;3)较易形成新的理论。
其缺点是:1)研究时间较长;2)主试要经过培训;3)事先准备工作要充分。
3.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又称为个案研究法,是指主试把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者某一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分析某历史资料,进而得出有普遍意义的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组织行为学特点
组织行为学特点
1. 组织行为学特点之一就是个体的多样性啊!你想想,一个团队里,有性格外向的像小太阳一样的人,整天活力满满,还有性格内向的像安静小花的人,默默做事,这得多有趣呀!就如同花园里有各种各样的花朵,各自绽放,这才组成了美丽多彩的画面呀。
2. 还有呢,协作精神不也是很重要的特点嘛!就好像大家一起划船,每个人都用力划桨,船才能快速前进啊。
要是有人不配合,那不就像船少了个桨,怎么也划不快嘛!咱上班不也一样嘛,大家齐心协力,工作才能顺顺利利的呀。
3. 组织行为学强调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呀!领导就像个灯塔,给大家指引方向,那大家不就有了努力的目标嘛。
要是没有这灯塔,大家不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呀!这多可怕呀。
4. 再来看看沟通的重要性吧!沟通就好比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呀,没有它,不就像两个孤岛,没法连接嘛。
好比说,你和同事有了矛盾,要是不沟通,这矛盾不就越来越大嘛,可要是好好沟通了,说不定就化解啦。
5. 变革与适应能力也是组织行为学的特点哟!这世界变化那么快,组织要是不能像变形金刚一样跟着变,那不得被淘汰呀!就拿手机行业来说,跟不上潮流,很快就没人要啦。
6. 员工的忠诚度也超关键呀!员工要是对组织忠心耿耿,就像士兵对将军效忠一样,那组织得多强大呀。
要是忠诚度低,那人员就像流水一样来来去去,不稳定呀!
7. 最后说说组织文化,这就像一个组织的灵魂呀!好的组织文化能让大家有家一样的感觉,愿意为它奋斗呀。
没有好的文化,不就像人没有灵魂,只是一副空壳嘛。
我觉得呀,组织行为学的这些特点真的太重要啦,就像人身体的各个器官,缺一不可,相互配合才能让组织良好运转呀!。
组织行为学考前复习笔记
1.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研究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以便运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的科学。
1.2组织行为学的特点(1)组织行为学也要吸收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不是人的一般行为规律,而是各种工作组织中人的工作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既研究工作组织对组织成员工作行为的影响,也研究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的工作效率和绩效的影响。
1.3组织行为学的模型及理论基础心理学——个体水平社会心理学——群体水平人类学与社会学——组织水平1.3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常用的术语目标:编制和使用模型,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也就是说这个模型是干什么用。
变量:能被测量的,事物在性质、数量、强度、程度等方面可发生变化的特征。
变量有两个维度的变化,一个是定性的,另一个是定量的。
自变量:导致其它变量发生变化的变量。
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常见的自变量有;智力、个性、经验、领导作风、沟通模式、奖励制度、人力资源政策、组织设计等。
因变量:受自变量影响而发生变化的反应变量。
组织行为学中,常见的因变量有:生产率、缺勤率、离职率、及工作满意度等。
中介变量:又叫干扰变量,它会削弱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使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
关系:在确定了研究中的各种变量以后,还要进一步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在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对何者为因,何者为果的判断,应持谨慎态度。
相关系数(r):表明变量之间关系的强度,其变化范围从-1(完全负相关)到+1(完全正相关)。
1.4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
观察者通过感官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按事件顺序做系统纪录的研究方法,称为观察法。
可分为自然观察、控制观察、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等不同形式。
2)谈话法。
研究者通过面对面的谈话,以口头信息沟通的途径直接了解他人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的方法。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所以: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是一定社会组织 中的个体、群体、组织、领导的心理特征 和行为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组织行为学是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 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运用这些知识实现组织 行为有效性的一门科学。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பைடு நூலகம்围 ———十个方面
1. 组织的基本概念。论述组织、行为、组织行为的含义、性 质、特征、分类、结构、体制; 阐述组织设计的原则和过程; 探 求最佳组织的结构形式和合理有效的组织行为。 2. 组织功能。论述组织的主要功能———决策、执行、咨询、 信息、监督的基本概念; 阐明决策的原则和程序、执行活动中的 准备实施和总结、咨询的原则和要求、信息沟通的过程、有效监 督的程序和方法; 探求实现决策科学化的方向和内容、高效执行 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发挥咨询的作用、改善沟通的路径、健全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范围
6.领导行为 领导者作为群体和组织中的领袖和首脑,在组织 建设和提高绩效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 对领导行为的研究,侧重于介绍权力和政治的概念,领 导特质,行为和应变(权变)理论以及当代有关领导 研究的最新观点。 7. 激励与行为。主要论述激励的基本概念, 阐介最普 遍的内 容型激励理论, 分析研究激励、需要、动机、行为之间 的关系, 探求影响动机与行为的因素和培养良好行为 的途径、激励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和完善监督的方向和途径。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范围
3. 组织目标。主要论述组织目标的基本概念, 分析研究组织 目标体系的一致性和矛盾性, 探讨实现目标体系 一体化的原则和方法; 阐明目标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和实施目标管 理的过程, 探索目标管理的方式方法。 4. 个体行为。个体是组成组织的基本单元和细胞,直接影响组织 的整体素质。对“共性”的研究是组织决策重要的依据条件。 对“特殊性”的研究,如人的能力,气质,知觉与态度,乃至 价值观等差异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运用激励机制,合理运用人 力资源和开发人的潜能,提高组织的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个体行为特征 目的性 社会性 自主性 连续性 持久性 可塑性
二、个体心理与行为制约
• (一)感觉 1、含义: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 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个 别属性的反映。 2、分类: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 3、感觉的一般规律:
1)、感受性: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2)、感觉阀限:指能引起感受的持续一定世 界的刺激量。 3)、感觉的适应: 4)、感觉的相互作用:指感觉之间的相互影 响。同一感觉、不同感觉
刺激
个体的心理特征 对刺激的个人解释
行为反应
刺激反应机理
• 美国肯塔基大学教授华莱士提出了个体行为与 绩效模式 见p59图3-2。 • 任何具体的行为或行动能否产生绩效,要依赖 于组织对个人的期望或要求。组织中的两个成 员也许以一种几乎相同的方式行动,但如果他 们的工作要求有不同类型的行为,那么,一个 人的行为可能有效,另一个则无效。只有在有 明确的标准并了解组织的期望与要求时,我们 才能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能否产生有效的个体绩 效。 • 以上内容见p59图3-3。
二、新行为主义 (Burrhus frederick skinner) 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 操作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创 制斯金纳箱,发明著名的教 学机器,设计程序教学方案, 行为矫正术的开创者
斯金纳(1904-1990)
新行为主义的主要特征:
1.不排除意识经验,承认有机体内部活动 的作用,重视对动机和认知机制的研究,提 出中介变量的概念。(托尔曼) 2.重视操作分析的客观方法,力图用科学 操作使心理学术语客观化,摆脱那些不能进 行客观观察或科学论证的问题。(斯金纳)
(1)研究对象上,将人的外显行为作为其唯一研究对 象,并将对动物的研究结果简单地推演到人的身上, 关注的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人的一切心理 活动都是有机体外部的行为,即S—R联结,神经系统 不过是在感觉和反应器官之间起联络和传导作用而已。 (2)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者采用可观察、可测量 的客观实验法(观察法、测验法),强调研究的客观 性和数量处理的精确性,这在避免研究的主观思辩方 面迈出了长足的一步。
A、视错觉 B、时间错觉 C、其他错觉 (三)、社会知觉 1、含义:对人的知觉。主要包括人的知觉、人 际知觉、自我知觉等。 2、对人的知觉: 他人表情、他人性格、角色、社会知觉误区
图:
图:
3、人际知觉: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知觉。 表现为接纳、拒绝、喜欢、讨厌等各种亲疏 远近的状态。 4、自我知觉:包括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 心理的自我等。
A、以知识真理为中心的理论性价值; B、以形式与调和为中心的美的价值; C、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政治性价值; D、以群体他人为中心的社会性价值; E、以有效实惠为中心的经济性价值; F、以信仰为中心的宗教性价值; (3)、抱负水准。所谓抱负水准是指一种想将自己的工 作做到某种质量标准的心理需求。一个人的嗜好与 价值观决定其行为的方向,而抱负水准则决定其行 为达到什么程度。
(3)研究内容
本能理论: 反对本能 环境决定论 教育万能论。
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和我可用以培养他们的特 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证随机选出任何一个,不问 他的才能、倾向、本能和他的父母的职业及种族 如何,我都可以把他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 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或 乞丐和小偷。
情绪理论:情绪是遗传的,原初的,反应是模式 化的 思维理论:思维是感觉运动的行为,否认在脑中 发生 人格理论:是一切动作的总和,是所有各种习惯 系统的最后产物,以占优势的习惯系 统为根据的
赫尔的主要观点 赫尔坚决主张动物和人的一切适应性行为,从根本上 说是物理的、非心理的。他认为建立一条从简单的电 子质子运动一直延伸到复杂的目的性行为(包括理性 行为和道德行为)的连续不断的逻辑链索,是科学的 理所当然的目标。赫尔特别赞赏欧几里得和牛顿等人 关于数学和物理的演绎系统,并把它作为模型用来发 展成一种普遍的和形式化的行为系统。这就是他所倡 导的假设-演绎系统。假设-演绎系统开始于假设,每 个假设充分地完满地与一个逻辑系统相结合,从中演 绎出结论(定理)来。如果结论与经验事实相符合, 假设就保留;否则,假设就得加以修改或排除。
斯金纳主要思想观点:
1.对行为的分类:一种是应答性行为,特定刺激 引起的行为(经典);另一种是操作性行为,个体 操作环境的行为,构成行为的反应是自发的。这类 行为是动物和人类中最多的。
2.操作性条件反射:以有机体的行为作为获得奖 赏和逃避惩罚的手段或工具,又叫工具性条件反射。 重视强化的作用,强化有正强化(增加某种刺激, 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物是正强化物)和 负强化(刺激消失,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是负 强化物,力图避开的厌恶刺激)
• 4、行为动机的测量方法 : (1)、观察法
就是在实际生活中,或是在控制的情况下,观察职 工的行动,加以推论。动机的象征是:追寻、选择 及注意某一个(或某一类)对象,继续某种合理的行 为直到目标的达成;以及目标达成后,个人所表现 的满足状态。例如,一个职工他平时喜欢发表意见, 一有什么团体活动便积极参与,对别人的事又很关 心,且喜欢替别人出主意,我们就可以看出其领导 或支配动机的情况。
(2)、自陈法
人类的动机如果只靠第三者从外面观察,则无法完全了解, 而必须直接问及本人,所要求的是什么,一般又可用下列几 种方法了解: ①、问卷法:即让受试者按自己个人的情形,回答各种问题, 常见的有是非法。如: (1)、你喜欢一个人单独工作吗? (2)、你愿意为了争取奖金,增加工作时间吗? ②、选择法:可以列出两种假设情况,让受试者根据自己的意 见圈选其中之一。如; (1)、我有什么意见就向上级主管表明。 (2)、我在上级主管面前总感到胆怯。
John Broadus Watson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坚持心 理学等同于自然科学,心理学的 研究对象不是心理和意识,而是 人和动物的行为,反对使用内省 法,主张采用客观方法,否认行 为的遗传和本能的作用,是教育 万能论、环境决定论的倡导者。
华生(1878-1958)
刺激
反应
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2、行为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起源于身体内部的生理平衡状态的 变化,这是生物共同的需要,称为原始性驱动力或 生理性动机。它是一般性需要或有机性需要所产生 的,包括饥饿、渴、睡眠、性、母性、和其他生理 性动机(如瞌睡与痛)等。 (2)、衍生性动机。起源于心理和社会因素,一般是 经过学习而产生的动机,因此,因人而可能有很大 的差异,称为衍生性动机或心理性动机。是非机体 性需要或个别性需要所产生的,包括亲和(友情与 爱情)、好奇心、成就、独立、社会赞许等。
(6)、需要、动机、目标与行为的关系: 需要产生动机,动机产生行为,整个过程受到行 为主体的人格因素和外资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需要和动机有相似的含义。但是, 严格地说,需要和动机的概念是有区别的。需要是 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 直接原因。当人的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的目标时,需 要才转化为动机。从这个意义上说,动机是在需要 的基础上产生的。无论是物质的需要还是精神的需 要,只要它以意向、愿望或理想的方式指向一定的 对象,并激起人的行为时,就可构成行为的动机, 所以动机是行为的出发点。
(五)动机与行为
1、动机的一般意义: (1)、含义: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 并使此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个人需要的满足) 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 强化功能。 (3)、动机的来源:而动机的主要来源有二: 一是内在条件(需要),一是外在条件(刺激)。
(4 )、动机的特征: ①、原发性②、内隐性③ 、实践性④ 、 变 化性 。 (5)、行为的模式: 当代的心理学家都认为在刺激与反应之间, 应该考虑有机体内在条件的问题,因此在S(刺 激)与R(目标)之间,放入中间变项O(个人), 而以S O R的概念去了解个人的行为。 下图是行为的基本模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优势动机。反映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行 为动机,常常不只是一个,而是同时存在很 多个,而这些动机的强度又随时会有变动。 一个人的行为由其全部动机结构中强度最高 的动机所决定,叫做优势动机。
• 3、影响个人动机的因素:
(1)、嗜好与兴趣。如果同时有好几种不同的目 标,同样可以满足个人的某种需求,则个人在 生活过程中养成的嗜好,影响他选择那一个目 标。 (2)、价值观。价值观的最终点便是理想。价值 观与兴趣有关,但它强调生活的方式与生活的 目标,牵涉到更广泛、更长期的行为。有人认 为“人生以服务为目的”,有人以追求真理为 目标,有人则重视物质享受。如美国的史布兰 格认为在美国社会中被重视的中心价值有6种:
(四)知觉与行为
• 知觉差异因素有两个 • 客观因素,即知觉对象特点(外表印象特征; 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差别越大越容易感知;知觉 对象的组织结构) • 主观因素(选择性、需要、成见、思想方法的 错误:第一印象的作用(看照片)晕轮效应 (以点盖面);优先效应(先入为主)和近因 效应(给人印象);定型作用(头脑中固有印 象))
个人在从事某一实际工作之前,自己内心预先 估计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然后驱使全力向此目 标努力,假如工作的结果其质与量都达到或超 过了自己的标准,便会有一个“有所成就”的 感觉(成功感),否则就有失败感、挫折感。个 人抱负水准的高低不同,基于三个因素:
①个人的成就动机——遇事想做、想做好、想胜过他人; ②过去的成败经验——与个人的能力及判断力有关,过 去从事某事经常成功,自然就提高抱负水准,反之则降 低; ③第三者的影响——如父母、教师、朋友、领导的希望、 期待或整个社会气氛都指向较高目标,则个人的抱负水 准自然也随之提高。
第三章 个体行为规律
第一节 关于个体行为的几种解释
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行为主义心理学正是产生于20世纪初叶,第一次 世界大战爆发的前一年(1913)的美国,当时美国资 本主义发展已进入新的垄断阶段,迫切要求充分利用 人的全部潜力来提高生产效率,最大限度地创造利润, 最稳定地维持社会秩序。而要提高生产效率就要提高 身体动作的效率,要维持社会秩序也要靠人们的行动 来遵守社会秩序。因此,探索和掌握行为的规律,预 测和控制人的行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量及其效率 是机器大工业生产的迫切需要。这是美国现代资本主 义社会对人的总要求,也是研究人的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