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社会分化:社会分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式,它是指社会系统中原来承担多种社会功能的某一社会结构的要素逐渐发展为承担单一社会功能的多个社会结构要素的过程。
社会分化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划分:水平分化和垂直分化。
2.社会的特征(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人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要素。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形成了整个社会系统。
(3)人类社会与动物群体不同,它是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有组织地结合起来的系统,只有人类社会才有文化。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因此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更为丰富多彩。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我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
3.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首先,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能互动。
其次,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
第三,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第四,社会互动并不是非要在面对面的场合下才能发生。
第五,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统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第六,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4.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
就是指一个人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答:①传授生活技能。
包括基本生活的各种动作技巧,社会交往的技能,即学习语言和其他文化;谋求一定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
②教导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它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们的关系,维持整个社会的秩序。
规范先于个人存在,一个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学习这些规范,才能同他人交往共事。
③指点生活目标。
生活目标即人生观。
一个人的人生观对于他的一生有重大影响。
因此,如何通过社会化指点青年人生观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④提供角色人选。
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
其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角色人选。
5.集体行为的涵义:集体行为就是指那些具有一定规模的、相对来说是自发的、无组织的群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
集体行为的条件:(一)环境和场所(二)失范(三)社会控制机制的解体(四)相对剥夺(五)权力斗争
6.群众:它指的是由于某种共同的注意中心或共同利益而临时聚集到一起的人群。
表意群众。
是指为了其成员的个人满足而组织起来的,可以提供感情表达和释放机会的群众。
行动群众。
也就是正在行动的群众,即参加暴乱、骚乱或从事其他极端活动的群众。
团结群众。
其实这是表意群众的一种形式,但是这些群众还具有一些超越情感表达之外的社会功能。
7.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
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和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社会现代化的内容:第一,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
它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
第二,以民主和法制为核心的政治现代化。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没有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很难推进和持久。
第三,以理性化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价值观的现代化.所有人类创造的文化的各方面都有一个现代化的问题。
第四,城乡社区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要走城乡共同繁荣,城乡一体化的道路。
城乡一体化是二者繁荣到一个水平上,打消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分彼此,融为一个新一体的现代化。
第五,以科层制为核心的组织管理的现代化。
是指从小到家庭、大到企业,在组织结构、活动规律、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
也可以说是组织管理的科层制。
第六,人的现代化。
人是现代化事业的主体,是一切现代化活动的主宰者。
社会现代化的特点:答:①社会现代化是一场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内容广泛的社会变迁。
②社会现代化必须以近、现代文化、现代科学技术为后盾,科学技术不发达,文化教育不发达,就不具备现代化的基本条件。
③社会现代化不是一时一国的追求,而是全球性长远的追求.
8.代际流动:所谓代际流动,是指同一家庭中上下两代人之间在职业、地位、身份和收入等方面的异同和变动。
9.合理社会流动的意义:第一,合理的社会流动有助于取代封闭、固定的分层结构,形成一个开放、动态的分层结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第二,合理的社会流动能够拓宽社会各层次之间的接触界面,有助于各层次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联系,加强了社会整合程度。
第三,合理的社会流动能有效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精神,给社会系统注入活力。
社会流动类型及划分的意义:从广义上讲社会流动是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
狭义上的社会流动一搬反指个人在社会地位的变化。
由于划分流动的标准不同,因而流动的的类型也多种多样:A、按流动主体分: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群体流动。
B、按流动方向分有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C、按流动参照物分有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
10.社会控制: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过程。
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越轨行为的约束。
社会控制的功能:(1)维持社会秩序,保持社会正常运行。
秩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为保持社会安定,统治阶级或社会利益的代表力量就要对越轨行为进行控制。
(2)维持正常生活。
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
就要动用社会控制手段对破坏生活秩序者予以约束制裁,缺乏这种控制会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
(3)促进社会发展。
没有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社会就不能顺利发展。
社会的正常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社会秩序的基础上实现的。
社会在运行过程中的有序是依靠社会控制来达到和保障的。
(4)社会控制的反功能: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
另外,僵硬而有力的社会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
僵硬的社会控制常常会积累矛盾,酿成更严重的社会冲突,冲击社会的正常秩序。
因此,在发挥社会控制积极功能时,要注意它的反功能。
社会控制的实现形式:答:1.习俗,道德和宗教 2. 政权,法律和纪律 3. 社会舆论和群体意识
11.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完成基本社会化之后,为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
程。
继续社会化是一种成年期的社会化。
12.同辈群体:指的是有大致相当的社会地位,并且通常年龄相仿的一群人。
13.文化的特征:1.地域性指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地方性。
它意味着在特定的地域内呈现着较为相近、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使它们和另一地域文化形成鲜明的对照或差别。
2.共同性首先,指有些文化既发生和存在于这个地域,也发生和存在于那个地域,因此,便成为诸多地域的共同文化,或者说是世界性文化。
其次,文化的共同性还指发生和成熟于特定地域的文化为其他地域所接受、所吸收的情景。
有些文化最初是在某一特定的地域形成,但这种文化又可以为其他地域所接受,这样,先前的地域文化就转化为共同性文化。
3.历史性 文化的历史性又称文化的时代性,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并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4.继承性 文化的继承性是指任何一代人所拥有的文化,总是继承前人的成果,进行文化累积,在前人创造的文化基础上向前发展的。
文化是一个不断继承和更新的过程,不能用孤立和静止的观点去看待文化。
14.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1、社会性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所引发的后果都是社会的,其解决也需要社会通力合作才有可能。
2、公共性 3、破坏性
15.社会整合理论:是指社会不同的因素、部分结合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的社会整体的过程,亦称社会一体化。
社会学常论及的社会整合有文化整合、制度整合、规范整合和功能整合。
16.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
韦伯的多元分层理论: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核心是他所强调的划分基层结构的三维标准: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声望——社会标准.
17.角色冲突: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1、角色内冲突角色内冲突是指发生在同一个人所扮演的同一角色内部的冲突。
2、角色间冲突角色间冲突是指发生在同一个人所扮演的不同角色间的冲突。
3、角色外冲突角色外冲突是指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色扮演者之间的冲突。
18.角色失调人们的角色扮演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失败,这些就是角色扮演的失调现象,即角色失调。
19.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和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初级社会群体特征:第一,成员有限。
第二,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第三,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
第四,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
第五,成员难以替代。
第六,群体整合程度高。
第七,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初级群体的功能:正功能。
第一,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
第二,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
第三,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负功能(1)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
(2)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20.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指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被认为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确立的一种标准化的观念。
21.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指组成家庭的成员及其相互关系。
核心家庭是指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是核心家庭的扩大化,可以理解为一个核心家庭加入非直系未婚家庭成员而组成的家庭。
主干家庭是指由一对夫妇与其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联合家庭是指由两对或两对以上同代的夫妇与其子女组成的家庭,一般是兄弟们结婚后不分家而形成的,其特点是家庭中至少有两对同代的夫妇关系。
是家庭成员有三代血缘关系,但第二代成员缺位的家庭。
第二代缺位有两种情形,一是不共同生活(如在外地工作),二是死亡。
特殊家庭。
单亲家庭:离婚者与未婚者与子女组成的家庭。
重组家庭:指夫妇双方至少有一人已经历过一次婚姻,并可有一个或多个前次婚姻的子女及夫妇重组的共同子女。
重组家庭的特点是人数相对较多、结构复杂。
残缺家庭:未婚子女组成的残缺父母或者残缺一方的家庭叫残缺家庭。
简述家庭的起源和发展。
答: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之上的、成员之间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群体。
家庭的发展经历了四种形式。
①血缘家庭。
这是家庭发燕尾服的第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婚姻集团是按照辈分区分的,即辈分相同的男女五为夫妻。
②普那路亚家庭。
处在这一发展阶段上的家庭,已经禁止近亲兄弟姐妹之间的性关系,最后逐步发展到也禁止旁系兄弟姐妹之间的通婚,它是群婚制的高级形式。
③对偶家庭。
它是从群婚制到一夫一妻制家庭形式的过渡。
④一夫一妻制家庭。
它是在野蛮期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交替时期由对偶家庭发展出来的。
22.科层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
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及管理方式。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A、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B、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C、组织面员都具备各专来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
D、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来的所有者。
E、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玩例外地普遍适用。
F、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科层制组织在弊端:(1)形式主义。
科层制强调组织成员应严格照章办事,然而过度的照章办事也会产生形式主义的弊端,即组织成员将把照章办事本身视为首要的甚至唯一的行动准则,而真正的组织目标反而不被人重视。
例如在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科层制组织的职员会宁肯拘泥于组织的办事程序,而不是采取更好实现组织目标的灵活行动。
(2)繁文缛节。
科层制强调组织各部门和成员之间的各种交涉应具有正式性,通常要求以公文的形式或特定的仪式来进行,由此会产生繁文缛节的弊端。
过多的公文往来和举行仪式不仅不利于效率的提高,在很多情况下还将大大降低组织的工作效率,妨碍组织目标的实现。
(3)用人困境。
科层制虽然强调依才能录用职员,但同时按规章给予晋升的机会,这就会产生源于“彼得原理”的用人困境问题。
所谓“彼得原理”是指个人的晋升往往依据其在当前职位上的表现,而非依据此人是否具有所将晋升的那个职位的能力。
由此会造成能力不充分的人不恰当地占据了较高的职位,从而降低了组织的行动能力。
(4)人情味欠缺。
科层制要求组织成员在办事过
程中应去除个人的思想情感对组织事务的干扰,避免由人的主观性带来的各种不确定因素。
但是过度强调这一点,往往使组织成员在工作中感到缺乏人情味,个性不能体现,成员彼此之间疏离和冷漠。
而这将会挫伤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既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也不利于组织的发展。
(5)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
科层制强调组织规章制度的稳定性,但组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规章制度的改变往往滞后,从而降低了组织的调节和适应能力。
优点:相比较其他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行政管理效率高。
它在严密性、合理性、稳定性和适用性等方面都优于其他任何形式。
1.严密性。
权力的层级结构制度可以确保决策制度的可靠性。
位于层级结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明确职权限制,他们清楚地知道,如果发生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当把问题转交给哪个部门、哪个职位;如果需要做出某项决定,那么决定应由谁来做出。
这种严格按等级、法规运作权力的结果,可避免组织之间、个人之间职责不清,互相推诿的现象。
2.合理性。
科层制组织按照层级节制的原则,保证对组织成员的控制,使组织活动具有非人格化的特征。
组织内部存在大批专家,他们拥有专门知识,再充分利用档案,这样,组织就有可能通过精确的计算对未来的事件进行可靠预测,从而使组织的行为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
3.稳定性。
在科层制组织中,专业技术知识的运用是它的一个主要优势。
任何行政法令、决定、条例都有书面形式的规定和记录,详细而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从而保证了组织行为的稳定性。
4.普遍性。
在韦伯创立科层制理论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科层制组织的崛起已被证明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工业组织、政府机构、工会、宗教机构等一切大型的组织都经历了官僚制化的历程。
在当代工业社会,科层制组织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最为普遍的组织形式。
科层制管理结构: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23.越轨行为:它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
越轨的社会原因:答:社会学从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社会变迁等角度解释越轨行为何以发生。
有社会失范论,亚文化群体论,和标签论。
社会越轨的影响:1.破坏社会秩序,破坏社会安定。
2.破坏正常的社会生活,破坏大多数人的利益。
越轨行为的判定标准。
答:根据对越轨行为的界定,我们强调了要以群体或社会的规范为标准来判断某一行为是否越轨,这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任何社会行为规范都有其适应范围,超出这一范围,它就失去了作为评判标准的资格。
同一行为在某一背景下被认为是越轨,在另一种背景下,则可能被认为题上正常行为。
首先,越轨行为的判定与文化类型有关。
另外,同一社会中对不同群体的不同规定也对判定越轨行为发生影响。
还有,同一行为主体的同一行为在不同情境下可能有不同评价。
由此看来,判定越轨行为的标准是适用于行为者的群体和社会的规范,这里要考虑许多具体因素。
这样判定标准就是在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情境下行为者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普通越轨被视为违反一般地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相应的分类就有思想越轨,行为越轨,甚至身份越轨;而特殊越轨则是犯罪。
违法行为:违犯法律规定的行为,犯罪行为是违法行为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指触犯刑律而应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
违警行为: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安秩序的规则、规定、条例的行为,严重的违警行为有可能转化为违法行为。
违规行为:一切不按常规办事的行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社会越轨。
越轨的原因分析:1、生物学的解释生物学的解释就是把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的特征作为社会越轨的原因。
以意大利的犯罪学家龙布罗梭为代表。
2、心理学的解释心理学的解释就是试图从人类心理方面去寻找社会越轨的原因。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学健康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越轨。
越轨与控制手段:1、宗教2、习俗3、道德4、政权5、法律6、社会舆论越轨行为的负功能1、越轨的广泛流传,有可能弱化人们遵从的动机2、越轨会使生活充满不可预知的风险3、严重的越轨是一种社会解构的力量越轨行为的正功能1、越轨有助于澄清或重新定义社会规范2、越轨能增进群体的团结3、越轨能促进社会的变迁
24.社区要素:答:①人口要素具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是社区存在的首要前提。
人口规模决定着社区的规模。
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
相当数量的具有相互联系的人群是社区的存在的首要条件。
②地域要素一定的有界线的地域。
包括土地及地域中所能提供的资源。
这是人们活动的场所,是人们进行共同生活的依据。
③共同的社会生活。
这是社区的本质特征。
④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体系有自己的社区文化。
表现为社区风俗和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
不同的社区其文化不同。
⑤一定的地缘认同感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⑥制度和组织管理系统⑦一定的生活服务体系是社区成员的生产与生活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它包括商业服务业系统、文化教育卫生系统、交通通讯系统以及其他社会福利设施等。
社区的功能: (1)经济生活功能(2)社会化的功能. (3)社会控制功能(4)社会参与功能. (5)社会保障功能简述社区的分类。
答:社区可以其构成的不同而分成不同的类型,一般的分类方法有:①按社区中人们的主要活动或功能分类。
可以分为经济社区、政治社区、文化社区、军事社区、宗教社区。
②按社区中人群大小、地域广狭分类。
可以分为巨型社区、中型社区和微型社区。
③按社区的形成方式分类。
可以分为自然社区和法定社区。
④按社区的多元综合标准分类。
可以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25.实地研究:是一种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去,以参与观察和半结构或非结构式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
实地研究中用来收集资料的主要方式有观察和访谈两种。
主要优点:(1)实地研究适合在自然条件下观察和研究人们的态度和行为,特别适合于那些不便于,或者不可能进行简单的问卷调查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2)适合于研究对象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动态特征。
(3)研究方式比较灵活,弹性较大。
(4)研究的效度较高。
主要缺点:(1)概括性较差。
(2)信度较差。
(3)所需时间长。
(4)对研究对象的影响。
5)伦理问题。
26.城市化的含义1、人口集中城市化首先表现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一是人口集中场所的扩大,二是每个场所人口集中过程的强化。
一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导致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二是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与机械增长。
2、地域转化3、产业转型4、生活方式变革城市化的动力:1)工农业经济的发展。
2)社会管理机构的膨胀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3)城乡差别。
4)城市的中心作用。
如何看待城市化中的发展动力?答:城市化、城市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几千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