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膜性肾病治疗 进展 华西秦伟
al
(Ca不rlto能n) 提高对照IM组N(n合=9)并:激N素S的1M早后+期苯缓解总率缓解,率对:降66低.7%蛋白尿也不明显。复发:16.7%
丁酸氮芥0.2mg/kg/d×1M
2007
MMF单药治疗似乎是无效的; 小样本研究提示其疗效与氮芥相当(与激素联合); 需要RCTs。
Chan TM et al. Nephrology (Carlton). 2007 Dec;12(6):576-81. Dussol B et al. Am J Kidney Dis. 2008 Oct;52(4):699-705.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多为肾病综合征或无症状蛋白尿 预后 临床进展缓慢,部分可以自发缓解,而约30%~40% 患者最终发展至ESRD或死亡。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方案及治疗时机尚存在争论
膜性肾病的病理改变
Light Microscope: GBM thickening, “spike” formation little/no cell proliferation/infiltration Immune Fluorescence: Granular deposition of IgG and C3 Electromicroscope: Subepithelial dense deposit
CR: 6M: 0 12M:13.3% PR: 6M: 18.4% 12M: 30.5%
贫血:13.3% 贫血:6.7%
Chan Nephrolo MMF(n=11):2.0g/d+激素
总缓解率:63.6%
复发:28.6%
该研T究M e指t 出g与y 支持治疗或烷化剂治疗相比,单独使用MMF或联合糖皮质激素使用MMF并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膜性肾病是一种肾小球疾病,是导致肾病综合症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膜性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其诊断和治疗受到了广泛关注。
下面将介绍膜性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
一、诊断膜性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
目前,肾活检依然是膜性肾病确诊的金标准。
但是,采用肾活检进行诊断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肾活检痛苦、创伤大,不能定量评估病变程度等。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些非创伤性诊断方法,如肾功能检查、尿液分析、血液检查等。
在诊断膜性肾病时,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也需要被考虑。
APS与膜性肾病具有一定的关联性,APS患者中膜性肾病的发生率约为25%~30%,而膜性肾病患者中APS的发生率则为5%~10%。
因此,在诊断膜性肾病时,应该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抗体检测。
二、治疗1. 免疫抑制治疗免疫抑制治疗是目前治疗膜性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常用的免疫抑制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等。
糖皮质激素是首选的治疗药物,具有副作用较小、作用强、效果可靠等优点。
但是,对于糖皮质激素无效的患者,环磷酰胺可以是另一个选择。
此外,应注意避免免疫抑制药物对患者免疫力的影响,并定期进行检查,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药物治疗在膜性肾病的治疗中,有很多药物可以用于调节免疫系统、减轻病情等。
如ACEI、ARB类药物可以通过减少肾小球的高压滤过等,来减缓膜性肾病的进展。
利尿剂可以帮助患者减少水分潴留和降低血压,从而减轻肾脏的负担。
此外,一些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也可以预防患者感染,减小患者的病情。
3. 血浆置换血浆置换是一种通过清除体内过量的免疫球蛋白、减轻免疫反应的方法,从而缓解膜性肾病患者的症状。
血浆置换通过血液透析机等设备,将患者血液循环到另外一台机器中,清除体内过量的免疫球蛋白等物质后将血液输送回体内。
血浆置换在治疗膜性肾病患者时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症状,改善肾功能。
4. 膜优化疗法膜优化疗法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人造膜对血液和蛋白质进行筛选和分离,减轻膜性肾病患者肾脏的负担,并防止高分子蛋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膜性肾病是一种以膜性肾小球病变为特征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是成人肾小球肾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膜性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本文将对膜性肾病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进行探讨。
一、膜性肾病的诊断1.1免疫荧光法检测:免疫荧光法是膜性肾病的诊断金标准。
目前常用的有直接免疫荧光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直接免疫荧光法主要用于检测肾小球免疫球蛋白的沉积情况,而间接免疫荧光法则用于检测血清中抗人球蛋白的情况。
1.2肾脏穿刺活检:肾脏穿刺活检是膜性肾病确诊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患者进行肾脏穿刺活检,可以直接观察肾小球病变的部位和程度,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1.3生物标志物检测: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一些血清标志物如血清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等可以作为膜性肾病的辅助诊断指标。
这些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可以为膜性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2.1药物治疗:目前对于膜性肾病的治疗主要以药物为主。
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可降低肾小球免疫球蛋白的沉积,延缓病情的进展。
2.2免疫调节治疗:免疫调节治疗是膜性肾病治疗的新进展,包括免疫吸附、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和T细胞调节剂等,并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少免疫球蛋白的沉积,进而减轻肾小球损伤。
2.3中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在膜性肾病治疗中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艾灸等,可以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减轻临床症状,延缓病情的进展。
2.4透析和肾移植:对于一些晚期膜性肾病患者,透析和肾移植是治疗的最终选择。
透析可以帮助患者排出体内的毒素和废物,缓解症状,而肾移植则可以彻底解决患者的肾功能问题。
3.1合理饮食:膜性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饮食有一定的关系,患者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油腻食物、辛辣食物等。
3.2生活方式调整:预防膜性肾病的发生,还需要患者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的进展
通阳化湿利水,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2)脾肾阳虚
证,治以温补脾肾、通阳利水,真武汤合实脾饮加减; 若久病阳虚未复兼见阴虚之证者宜补肾阳、滋阴液 兼利小便以去水邪,利水,桃红四物汤加
味。(4)肝肾阴虚证,治以滋补肝肾兼化水湿,二至丸 合杞菊地黄丸加减。
2005.17(6):561.
n冤
刘杰。杜学海,傅芳婷,等.人参皂甙清除反应性氧代谢 产物预防大鼠膜性肾病叨.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制附子、仙灵脾、菟丝子等。(2)气阴两虚型:治以益
气养阴,药用太子参、知母、生地、女贞子、旱莲草、白
性膜性肾病的治疗一直存在很大争议,至今尚无公认 的最佳治疗方梨日。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在国内肾病
学界基本达成了“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膜性肾病一种较 为满意的治疗方法”的共识圜。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 原发性膜性肾病的文献综述如下。 l辨证论治 中医无“原发性膜性肾病”的病名。按其高度水 肿、大量蛋白尿等临床特征可属中医“水肿”、“尿 浊”、“虚劳”等范畴。临床医师通过单纯辨证施治取 得一定疗效。
刘宏伟等【s将本病分为:(1)脾气虚弱、水湿逗留
型,治以健脾益气、利水渗湿,参苓白术散加减。(2) 脾肾阳虚、水湿泛滥型,治以温肾健脾、通阳利水。真 武汤合苓桂术甘汤或五苓散加减。(3)气阴两虚、湿 瘀阻络型,治以益气养阴、活血清利,参芪地黄汤加 减。(4)肝肾阴虚、湿热留恋型,治以滋补肝肾、清利 湿热。知柏地黄汤加减。 阳晓[41对激素及环磷酰胺治疗无效或不能使用 者,采用中药为主治疗,分为:(1)寒湿浸渍证,治以
Medicine,November,2009.V01.28,No.11
・905・
诸药合用既顾本虚,又兼治标。有利于改善肾脏局部 血液循环.增加肝脏白蛋白合成,减少蛋白漏出。
膜性肾病治疗指南
膜性肾病治疗指南膜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其特点是肾小球基膜的膜性增厚和肾小球滤过膜损伤。
该疾病被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膜性肾病并没有明确的原因,而继发性膜性肾病则由其他疾病引起,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等。
下面是膜性肾病的治疗指南。
1.原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 糖皮质激素: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常常采用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一般情况下,开始治疗时每天口服泼尼松60-80mg,然后逐渐减量至10-15mg/d,并维持治疗几个月至一年的时间。
-免疫抑制剂:如果患者对糖皮质激素不敏感或者病情进展迅速,可以考虑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或环孢素A等。
这些药物的使用需要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药物浓度等指标。
-血浆置换:对于病情急剧进展、严重水肿或肾功能急剧减退的患者,血浆置换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血浆置换可以清除体内的免疫复合物,减轻肾小球的炎症反应,并改善症状和肾功能。
-阿利西酮:一种口服免疫抑制剂,近年来被用于治疗膜性肾病。
研究表明,阿利西酮可以通过抑制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免疫球蛋白的合成来改善肾功能。
2.继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基础疾病治疗:对于继发于其他疾病的膜性肾病,需要首先治疗其基础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等。
有效控制基础疾病的活动有助于减轻肾脏病变和改善肾功能。
-免疫抑制剂:对于继发性膜性肾病,特别是由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膜性肾病,可以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环磷酰胺、环孢素A等。
-血浆置换:对于继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血浆置换也可以用于清除体内的免疫复合物,减轻肾小球的炎症反应,并改善肾功能。
-药物治疗:继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还可以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ACE抑制剂或ARB等药物以改善肾功能和减轻症状。
无论是原发性膜性肾病还是继发性膜性肾病,治疗的原则是控制病情、改善肾功能,并预防肾衰竭的发生。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需要注意饮食控制,适当减轻蛋白质和盐的摄入,合理补充营养。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膜性肾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肾小球疾病,主要以膜性增生为特征,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血尿和高血压等症状。
近年来,针对膜性肾病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选择。
本文将就膜性肾病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一、膜性肾病的诊断在膜性肾病的诊断方面,近年来血清免疫学检查和肾活检等技术的进步,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更精准的诊断手段。
目前,膜性肾病的诊断主要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1. 临床表现:膜性肾病患者常常出现持续性蛋白尿、血尿、高血压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水肿、肾功能不全等症状。
2. 肾活检:肾脏活检是确诊膜性肾病的“金标准”,通过肾脏活检可以明确肾小球的病变类型和程度,进而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3. 血清免疫学指标:血清免疫学检查可以帮助鉴别膜性肾病与其他肾小球疾病,如抗磷脂抗体、抗磷脂酶抗体等指标的变化常常与膜性肾病的发病相关。
在诊断方面,需要综合以上各方面指标,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判断,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膜性肾病。
针对膜性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治疗、病因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等多个方面。
目前,针对膜性肾病的治疗方案不断丰富和完善,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和突破。
1. 对症治疗对症治疗主要是针对膜性肾病的症状进行缓解和控制,包括控制高血压、减少蛋白尿、预防水肿等。
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R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降低蛋白尿和控制血压,对延缓疾病的进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2. 病因治疗针对膜性肾病的病因治疗主要是针对肾小球的膜炎和免疫反应进行干预,以阻断病情的恶化。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减少肾小球的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肾脏损害。
3. 免疫调节治疗近年来,一些新的免疫调节治疗手段也逐渐应用于膜性肾病的治疗中,包括靶向免疫治疗、生物制剂治疗等。
膜性肾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ppt
膜性肾病(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中最 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
高发年龄为40-60岁,男:女约为2-3:1。 约31%膜性肾病是有继发因素引起。
IMN在原发性GN中所占的比例
percent
60 52.9 53.2
50 44.4
40
35.8
29.8 25.3 30
20
12.3 10.7
10.8
10
Tacrolimus 10 21 2 33
CTX Total 8 18 11 32 8 10 27 60
经过半年治疗后他克莫司组的总缓解率(CR+PR)明显 高于经典方案治疗组 (93.9% vs. 70.4%,P<0.05)
霉酚酸酯( MMF)
对部分细胞毒制剂、CsA无效的难治性 IMN有一定的疗效,副作用相对较小,适用于 常规治疗失败时。远期疗效未明。
肾脏存活率
不出现终点事件率
V. Jha J Am Soc Nephrol 18: 1899 , 2007
糖皮质激素与烷化剂联合应用
• 糖皮质激素与烷化剂联合治疗膜性肾病能有效 降低蛋白尿,显著提高完全缓解率,改善肾脏 长期存活率;且耐受性良好。
•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CTX疗效和氮芥相当,但不 良反应要少,因此CTX成为主要药物。
meta-analysis or systemic review
一项纳入18篇随机对照研究,包括1025例IMN患者随访时 间超过6个月的系统评价的结论是单用糖皮质激素不能提高肾 脏的长期存活率和蛋白尿的缓解率。
Schieppati A et al,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Oline)2004:CD004293.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摘要】膜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威胁。
本文旨在探讨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的新进展。
在诊断方面,我们介绍了最新的诊断方法,包括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等技术。
在治疗方面,我们讨论了传统治疗方法以及免疫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应用。
我们还关注了新药物在膜性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结论部分展望了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膜性肾病,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关键词】膜性肾病, 诊断方法, 治疗方法, 免疫治疗, 新药物, 个体化治疗,未来展望, 总结。
1. 引言1.1 膜性肾病概述膜性肾病是一种以肾小球基底膜下半的局部增生和病变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原发性肾脏疾病。
它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肾小球疾病,常见于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人。
膜性肾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免疫反应、遗传因素、药物毒性等多种因素有关。
临床上,患者常表现为进行性蛋白尿、高血压、水肿和肾功能不全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肾病综合征的表现,如尿蛋白量增多、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等。
诊断膜性肾病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肾活检和相关实验室检查。
肾活检是确诊膜性肾病最可靠的方法,通过镜检和免疫荧光检查可以明确病变的类型和程度。
膜性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治疗、控制高血压和蛋白尿、避免药物毒性等措施。
近年来,免疫治疗和新药物治疗在膜性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个体化治疗的概念也逐渐被提出,致力于为每位患者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膜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小球疾病,诊断和治疗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膜性肾病的诊断与治疗将在未来得到更大的进展和突破。
1.2 研究目的具体来说,本研究旨在探讨膜性肾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的最新进展,评估免疫治疗在膜性肾病中的应用情况,并探讨新药物在膜性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膜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也是继IgA肾病之后第二常见的肾小球疾病。
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已有研究证实了遗传、免疫、感染等多种因素参与了膜性肾病的发生发展。
临床上,膜性肾病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等症状。
近年来,膜性肾病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为临床工作提供了更好的指导。
本文将就膜性肾病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进行介绍和探讨。
1. 免疫病理学诊断免疫病理学是膜性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通过肾脏组织活检来进行病理学检查。
膜性肾病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肾小球系膜区呈现广泛的储积膜样物质,电镜下可见到肾小球系膜细胞上有较多的电子密度颗粒沉积。
传统的免疫病理学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技术来检测肾脏组织中的IgG、IgM、IgA和C3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成分的沉积情况。
这种方法对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成分的定量和定位有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新的技术如免疫电镜等的应用使免疫病理学诊断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免疫电镜技术可以直接观察和定量测定肾小球系膜区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成分的沉积情况,从而为膜性肾病的诊断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2. 生物学标志物的应用除了免疫病理学诊断方法外,生物学标志物的应用也为膜性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
目前已有研究证实,血清中的一些生物学标志物如血清清蛋白、尿中的泡沫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因子等对膜性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这些生物学标志物可以反映膜性肾病的肾衰竭程度、疾病活动性、预后判断等方面的信息,对于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 分子生物学诊断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得膜性肾病的分子机制和基因诊断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
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膜性肾病患者的肾小球组织中存在多种基因的突变和表达异常,这些基因与免疫反应、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细胞增殖等相关。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膜性肾病的基因突变进行检测和分析可以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膜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小球疾病,主要特点是肾小球基底膜的增厚和电镜下肾小球基底膜上出现免疫复合物。
近年来,在膜性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了一些新的进展。
膜性肾病的诊断方法得到了改进。
以往诊断膜性肾病主要依靠肾穿刺活检,现在对肾活检样本的免疫荧光染色、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都有了改进,能够更准确地确定免疫复合物在基底膜的位置和类型,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有一些新的标志物被发现可以用于膜性肾病的诊断和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血清中一些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可以作为膜性肾病的指标,如IgG4和IgG3的水平升高与膜性肾病的活动性相关。
尿液中免疫球蛋白和血浆蛋白的排泄量也可以用来评估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治疗膜性肾病的方法也有了一些新的进展。
以往治疗膜性肾病的主要手段是药物治疗和肾替代治疗,如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血液透析等。
近年来,一些新的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膜性肾病的治疗,例如生物制剂和免疫调节治疗等。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已经批准了一种叫做“铁蛋白”的生物制剂,它可以减少免疫反应,减轻膜性肾病患者的症状和损害。
免疫调节治疗是指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来减轻疾病的症状和损害,包括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的抗体疗法等。
膜性肾病的预后也得到了一些改善。
以往膜性肾病的预后相对较差,易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但是随着治疗方法的改进和进展,部分患者的预后有了明显的改善。
一些研究发现,早期进行合理治疗可以减缓疾病的进展,延缓肾功能的恶化,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一些研究还发现,一些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可以减轻肾脏的病变和炎症反应,改善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最近几年膜性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包括诊断方法的改进、新的标志物的发现、新的治疗方法的应用以及预后的改善。
这些进展为膜性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准确和有效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膜性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然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一种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其典型特征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膜增生和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但这些治疗方法存在缺点,如副作用多、疗效不稳定等。
近年来,伴随着对MN 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针对治疗MN的新方法层出不穷。
一、诊断1. 临床表现:MN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其中蛋白尿是MN最常见的表现之一。
2. 免疫学检查:在MN患者的血清中,常见的免疫学异常包括:IgG4亚型升高、抗磷脂抗体升高、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阳性等。
抗磷脂抗体升高可能与MN的发生和进展有关。
3. 肾穿刺活检:肾穿刺活检是MN诊断的关键,其中电镜是准确诊断MN的金标准。
在电镜下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呈现网状条纹状增厚,常伴有电子致密物质的沉积。
二、治疗1. 激素和免疫抑制剂(IS):传统的治疗MN方法就是使用激素和/或IS,如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
尽管这些药物可以达到一定的疗效,但是存在多种副作用、疾病复发率高等问题。
2. 靶向治疗:目前已有研究表明,针对MN发病机制中的某些关键分子进行靶向治疗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1)B细胞靶向治疗:一些研究表明,MN可能与B细胞功能障碍和疾病相关的免疫细胞密切相关。
针对B细胞的靶向治疗在MN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据报道,利用荐苷喹及人源化单克隆抗体Rituximab可达到显著的临床疗效。
(2)C5a靶向治疗:C5a是补体系统中的重要成分,它能够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参与了免疫、炎症及组织损伤的过程。
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在MN的病理机制中,C5a所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
因此,针对C5a的靶向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前,C5a抑制剂Eculizumab已被成功应用于MN的治疗。
(3)Sphingosine-1-phosphate receptor 1(S1P1)靶向治疗:S1P1是一个重要的G 蛋白偶联受体,在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代谢等方面发挥着广泛的生理作用。
原发性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1 糖 皮 质 激 素
多数文献认 为, 治疗 MP N 的首 选药物 为糖 皮质 激 素 G ( 以下简称激 素 ) 但 从治 疗反 应来 看 , 型疗效 好 于 Ⅲ型 , , I
Ⅱ型 疗 效 较 差 。
掌握剂 量 , 用抗 生素 防治 感染 和 水化碱 化 尿 液 , 免在 并 避 青春期 前和青 春期用药 。 2 2 环孢 索( s . C A) 环孢素 又称环孢 霉素或 环孢菌 素 , 其 突 出优点在 于选 择性 作用 于 T淋 巴细胞 , 并不 影响 骨髓 中
8l ( g・ ) ng k d 连服 3~ / 4个月 , 无效则停 药 ; N 若 若 s得到
激素冲击联合环磷酰 胺 冲击 疗法 , 短期 内控制 ‘功 能恶 对 肾 化有效 , 其他诸 多 临床研 究也 证 明治疗 儿童 原发性 M G PN 激 素早 期使用的必要性 , 但激素治疗反应个体 差异性 大 , 治
浙 江临床 医学 2 1 0 0年 l 2月第 1 2卷第 1 2期
・
1 5・ 38
・
综 述
・
原 发 性 膜 增 生 性 肾 小 球 肾炎 的 中 西 医 治 疗 进 展
朱 勤 陈 洪宇
能抑 制体液 和细胞 免疫 反应 , 助 于延 长缓 解 期 、 少复 有 减 膜增生 性 肾小 球 肾炎 ( G 临床 上 常表 现 为 肾病 MP N)
白尿 无 变 化 。 23 霉酚酸酯 ( . MMF 商 品 名 骁 悉 ) MM , F能 阻 断 鸟 嘌 呤
试 用激素治疗 , 但一些 回顾 性研 究 提示 激素 对成人 M G PN
治 疗 效 果 并 不 令 人 满 意 。 B rs i egt n等 报 告 1 e 6例 I型 M G 早 期 使 用 甲 基 泼 尼 松 龙 冲 击 联 合 泼 尼 松 隔 日疗 法 P N,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膜性肾病是一种以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基底膜沉积为特征的肾小球疾病。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膜性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根据临床病理特征,膜性肾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原发性膜性肾病是指不明原因的肾小球基底膜肾炎,而继发性膜性肾病则是由其他病因引起的基底膜肾炎。
诊断膜性肾病的诊断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尿液分析以及肾脏生物检查等多个方面。
首先,患者在早期症状一般较轻微,主要表现为肾功能下降、蛋白尿以及水肿等症状。
其次,尿液分析是膜性肾病的另一个重要诊断手段,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临床实践中。
正常情况下,肾小球基底膜具有较强的电荷特性,可有效阻止负电荷分子如蛋白质进入尿液中,因此,蛋白尿是膜性肾病的常见表现之一。
此外,还可以通过血清免疫学检查、超声检查等手段来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
治疗针对膜性肾病的治疗主要可分为非特异治疗和特异性治疗两大类。
非特异治疗:非特异治疗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ACEI/ARB等药物的应用。
其中,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是膜性肾病治疗的基础,其具体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减轻肾小球炎症反应以及肾小球基底膜沉积,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此外,ACEI/ARB可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发挥保护肾脏功能、减轻高血压的作用。
特异性治疗:随着对膜性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特异性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抗炎症治疗、细胞因子治疗以及新型免疫治疗等均可作为膜性肾病治疗的选择。
抗炎治疗主要包括山莨菪碱、丙磺舒等药物,可以通过降低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免疫介质的表达,缓解病情。
细胞因子治疗则是基于对不同细胞因子的研究得出的,如TGF-β、IL-2等,通过调节免疫过程中的细胞因子表达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新型免疫治疗主要包括单克隆抗体、白介素受体拮抗剂等,目前已经成为膜性肾病治疗的研究热点。
总之,随着对膜性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有望为临床膜性肾病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
膜性肾病的中西医诊治进展
Talar-Willisms C. Ann Intern Med 1996;124:477-484 Travis LB J Natl Cancer Inst1995;87:524-530
Perna荟萃分析
• 迄今为止样本量最大,含18个随机对照临床研究,1025例患 者 • 随访时间均>6个月 • 较全面比较了单独使用激素、烷化剂单用或与激素联用、CsA 单用或与激素联用及单用硫唑嘌呤的疗效 • 结果: • 单用激素未发现明确疗效 • 烷化剂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蛋白尿的缓解率 • CTX的副作用少于苯丁酸氮芥 • CsAj及硫唑嘌呤均未发现明确疗效
Perna A, etal. Am J Kidney Dis. 2004;44(3):385-401.
其它免疫抑制剂在IMN中的应用研究
• 环孢素A(CsA) • 普乐可复(FK506) • 霉酚酸酯(MMF) • 抗B细胞表面CD20单克隆抗体(Rituximab)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24(2003)442-461
支持治疗6个月 限制饮食蛋白 控制BP ACEI/ARB降低UP 他汀类控制高脂血症
支持治疗 限制饮食蛋白 控制BP ACEI/ARB降低UP 他汀类控制高脂血症 +激素/细胞毒药物
Lai KN. Kidney Int. 2007 May;71(9):841-3
MMF
• 对IMN患者治疗的经验有限,且尚无确定结论 • 一般认为,若类固醇/细胞毒药物治疗失败,可考虑应用MMF • 单独应用MMF,对提高尿蛋白缓解率作用不大,与激素联用可 能会提高蛋白尿缓解率、改善肾功能 • 副作用明显少于FK506或CsA
TANG S.Q J Med1999 宦红娣.临床内科杂志,2001 徐耀文.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1
膜性肾病的中医治疗进展
l 1『Pactricia A.Extended- Spectum B —lactamases in the 2 1 st
century characterization,epidem iology,and detection of this impor—
tant resistance thcatl J i.Clin Microbiol Rev,200l,14(4):933. I 2『Bush K,Jacoby GA.MedeimsAA Af lmctional classification,
中 图分 类 号 :R277.5
文 献 标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6—0979(2014)04—0120—02
膜性 肾病 (m embranousnephropathy,MN )是一个病理诊 断 名词 ,包括临床和病理表现相 似的疾病 。MN特征性 的病理改 变为 肾小球上皮下免疫复 合物的沉积致基底膜 的弥 漫性 增厚 , 可形 成 “钉 突 ”,临床 上 主 要 表 现 为 大 量 蛋 白 尿 。MN是 肾 病 综 合征 (NS)常 见 的病 理 类 型之 一,约 占我 国 原 发性 Ns的 20% 。MN病 因可分为特 发性 (idiopathy MN )和继 发性膜 性 肾病 (seeondaryMN)两大类。特发性系指无明确病 因 ,而继 发性系指有 明确 的系统 性疾病 ,累及 肾脏 、病 理改变 为 MN 的 肾小球疾病 。在 MN中原发性 者约 占 2/3,继 发性约 占 1/3。 儿童和 中老年 (>60岁 )随着年龄增加继发性 MN的比例增加 。 特发性膜性肾病 的治疗 主要包括对 症治疗 和对 因治疗。对症 治疗主要包括利尿 、降脂 、抗凝 、降压 和 ACEI或 ARB降低蛋 白 尿等。对因治疗主要包括糖皮质激 素 、MMF、环孢 素 A、硫唑嘌 呤 、环磷酰胺 和雷公藤多甙等免疫抑制治疗 。本病病情 缠绵难 愈 ,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细胞毒性药物治疗毒 副反应 较多。 中西 医结 合治疗 ,不仅减轻 了西药不 良反应 ,而且改 善了症状 ,提高 了疗 效。本文 电子检索 1992-2012年研究文献 ,对膜性 肾病的 中医治疗进展进行总结 ,现综述 如下 : 1 中医 病 因 病 机 认 识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一种以肾小球毛细血管管壁上出现血清蛋白样沉积为特征的慢性免疫介导肾小球疾病。
膜性肾病是成人肾小球疾病的主要类型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由于其病情进展缓慢、不易及时发现,很多患者在发现疾病时已经进展到晚期,给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
对膜性肾病的诊断和治疗研究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膜性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新进展,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认识和治疗这一疾病。
一、诊断(一)临床表现患有膜性肾病的患者常表现为贫血、蛋白尿和水肿等症状。
其他症状还包括高血压、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等。
但需要指出的是,一些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只是在做尿常规检查时发现了蛋白尿。
(二)病理学特征膜性肾病的病理学特征是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基底膜出现免疫复合物的沉积,这些免疫复合物主要是由IgG、C3和少量IgM组成。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膜性肾病的关键步骤,但也有些限制,比如检查方法可能不够精准,易受到操作者水平的影响。
(三)免疫学诊断目前,免疫学检查是诊断膜性肾病的重要手段。
可通过血清、尿液和肾脏组织检查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成分来帮助诊断。
(四)分子生物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是近年来进展较大的诊断手段。
通过检测肾组织和血清中的特定蛋白和基因变化,可以更精准地确定是否患有膜性肾病。
二、治疗(一)免疫抑制治疗因膜性肾病是一种免疫介导性疾病,因此免疫抑制治疗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方式。
常用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环孢霉素等。
这些药物可以抑制免疫系统过度活跃,减少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上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从而减轻肾脏损伤。
(二)抗凝治疗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在膜性肾病的治疗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帮助预防血栓形成,而抗凝治疗可以减轻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的损伤。
(三)生物制剂治疗生物制剂治疗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目前有研究表明,利用单克隆抗体治疗可以精准地靶向清除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上的免疫复合物,有望成为膜性肾病的新治疗途径。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1. 引言1.1 膜性肾病概述膜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其特征是慢性进行性肾小球疾病。
该病主要发生在成年人,但也可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免疫反应、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
膜性肾病通常表现为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肾病综合征症状,但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
诊断膜性肾病主要依靠肾活检并观察电镜下的肾小球表现。
治疗膜性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控制高血压、蛋白尿等症状、免疫抑制治疗等。
近年来,针对膜性肾病的治疗方法不断有新的进展,如靶向免疫治疗、荷尔蒙治疗等。
膜性肾病的治疗尚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出现,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意义膜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临床上病变主要发生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上的基底膜上,导致膜性增生和局部炎症反应。
这种疾病不仅令患者生活质量受影响,而且可能最终导致慢性肾脏病甚至肾功能衰竭。
因此,对膜性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持续深入,关于膜性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这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希望。
通过了解膜性肾病的病因和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因此,深入研究膜性肾病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不断探讨和总结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不仅可以促进膜性肾病治疗的进步,还可以为今后更多类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借鉴和参考。
希望本文能够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进一步推动膜性肾病领域的发展。
2. 正文2.1 膜性肾病的病因与分类膜性肾病是一种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上的膜性增生为特征的肾小球疾病。
其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免疫复合物、自身抗体和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般而言,膜性肾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现状与进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教育部肾脏病研究重点实验室黄锋先杨琼琼膜性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症(简称肾综)的常见病因,约占成人肾病综合症的33%。
临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其中肾综型蛋白尿为70%~85%,部分病人伴有肾功能损害(5%~10%)。
成人膜性肾病多为原发性(75%~80%),部分为继发性(20%~25%),本文主要讨论原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问题。
一、自然病程和进行性发展的危险因素膜性肾病的自然病程进展复杂多变,可反复发作,也可自发缓解。
Honkanen 等随访研究发现,10年后约有25%可出现完全缓解(尿蛋白<0.2g/d),13%出现复发。
Ponticelli等报道,未经治疗的膜性肾病患者,5年后35%出现完全缓解,但在随后的5年内仅有一半患者能继续保持完全缓解。
已有的临床资料表明,治疗和未经治疗的膜性肾病,其10年总的存活率为83%,而相应年龄和性别的对照组人群为88%。
也有作者报告,如不考虑治疗的影响,NS患者的10年存活率为70%。
加重膜性肾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主要有①持续大量的蛋白尿;②高血压;③年龄≥50岁;④男性;⑤伴有肾功能不全。
其中决定膜性肾病长期预后的最重要因素是大量的、持续超过6个月的蛋白尿。
二、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近30年中出现各种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方案。
但是由于研究设计、治疗方案、采用的标准、结果和所得数据各不相同,因此无法分析如此众多的结论。
大量的前瞻性、随机研究治疗方案和结果各异。
由于无法得出某一治疗方案是否优于另一个治疗方案的一致结论,目前对特发性模型肾病的最佳治疗方案仍存在争议。
㈠免疫抑制治疗⒈低危患者的治疗无症状蛋白尿(<3.5g/d)且肾功能正常的患者预后好。
加拿大(n=184)、意大利(n=78)和芬兰(n=101)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无症状蛋白尿且肾功能正常(>60ml/min/1.73m2)的患者(分别占28%,23%和17%)仅有少数发展为持续的肾功能不全(分别为6%,0%和24%;分别随访70,104和59个月)。
但这些研究仍有其缺陷,如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限较短。
因此,对这些病例仍需对血压、蛋白尿和肾功能进行长期追踪。
对于这些低危患者推荐采用ACEI类药物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和减少蛋白尿,而不推荐使用免疫抑制治疗。
⒉高危患者的治疗⑴严重蛋白尿(>3.5g/d)而肾功能正常的患者的治疗糖皮质激素在诱导膜性肾病患者NS的缓解或保护肾功能方面,无论是短期还是长程隔天口服均无益处,故不应单独使用。
美国成人特发性NS协作研究报道:隔日大剂量强的松(100 - 150 mg,根据体重计算)8周短期治疗能使肾功能恶化速度显著减慢。
但由于随访期短,对照组的预期疗效较差,引起人们对这项研究结果的争议。
但有些作者继续推荐这一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治疗早期NS型的膜性肾病。
英国医学研究院重复了美国的研究,不仅患者例数增多,且随访时间也延长(最短为3年)。
结果未能发现3年内,短期糖皮质激素对肾功能和尿蛋白排泄有任何明显的疗效,仅在治疗早期3 – 6个月时,对尿蛋白排泄和血浆白蛋白有轻度的治疗效果。
多伦多肾小球肾炎研究组的研究采用更长疗程(6个月)、低剂量(45 mg / m2)、隔日口服强的松的疗法。
48个月后,未见有明显的肌酐清除率下降,部分或完全缓解的患者的比例也无明显改变,未见任何早期治疗有效的报道。
皮质激素联用细胞毒药物在此类患者中已被证明有益。
其中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Ponticelli等最近发表的一个前瞻性随机对照的6个月皮质激素和苯丁酸氮芥周期性治疗(意大利方案)的10年试验的结果。
此意大利方案包括在疗程的第1,3,5个月的头3天静脉滴注甲基强的松龙1g,接着的27天口服强的松0.4 mg/kg/d;在第2,4,6个月口服苯丁酸氮芥0.2 mg/kg/d(重复治疗3个周期,总疗程为6个月)。
在开始治疗时,所有患者均存在NS,且肾功能正常。
10年的追踪观察发现,治疗组不仅在NS的缓解率(治疗组有58%在随访期蛋白尿保持在非NS性,而对照的非治疗组仅22%)还是肾脏10年存活率(治疗组仅有8%进入肾功能衰竭,而非治疗组有40%)都有显著增加。
但疑问的是本试验中对照组10年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为40%,远高于许多关于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自然病程研究中所报道的发生率(10%-30%)。
联合应用环磷酰胺治疗膜性肾病的临床研究有几个,但与苯丁酸氮芥相比规模小,且随访期短。
Ponticelli近期发表了在87例严重蛋白尿而肾功能正常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中随机采用皮质激素和苯丁酸氮芥周期性治疗的意大利方案和用口服环磷酰胺2.5mg/kg/d替代苯丁酸氮芥的相似方案,结果这两组蛋白尿完全和部分缓解率分别为82%和93%,2年内复发率分别为30.5%和25%。
苯丁酸氮芥组有14%不能完成整个疗程,而环磷酰胺组为5%。
环磷酰胺组少出现严重的副作用。
在随访的3年内两组的肾功能都保持在正常。
因此,本研究提出环磷酰胺和苯丁酸氮芥都可用于特发性膜性肾病缓解蛋白尿和延缓肾功能进展的治疗。
⑵严重蛋白尿(>3.5g/d)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的治疗许多研究都有应用以上相似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来治疗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希望能延缓肾功能衰竭的进展。
但这些研究多是小样本、非对照性的,因此难以用这些结果来指导临床中具体病人的治疗。
已有研究证明,单独使用皮质激素对于合并肾功能不全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不能起到延缓肾功能进展的作用。
Mathieson等发现甲基强的松龙和苯丁酸氮芥交替治疗的意大利方案用在合并有肾功能不全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可以改善患者的肾功能(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肌酐在122μmol/L至312 μmol/L之间)。
Warwick等报道了此方案治疗21例患者(治疗前血肌酐介于180μmol/L至480μmol/L),结果有11例患者肾功能有改善,但有10例患者肾功能仍出现恶化。
因此,有学者提出苯丁酸氮芥联合皮质激素治疗对延缓肾功能有效,但由于在肾功能不全时患者对免疫抑制剂耐受性下降,因此要注意适当减少免疫抑制剂,尤其是细胞毒药物的剂量。
应用环磷酰胺治疗伴肾功能不全的严重膜性肾病患者的疗效不多,且结果各异。
Falk等在18例进行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将甲基强的松龙冲击,隔日口服强的松和静脉使用CTX6个月的疗法和单独隔日强的松的疗法相比较,结果发现肾存活率无差别。
Jindol等报道在9例血肌酐介于135μmol/L至480μmol/L患者口服CTX2mg/kg/d(通常合用激素)治疗8至34个月,结果有5例血肌酐有所下降。
Bruns等在回顾性研究也发现CTX联合强的松治疗1年可改善伴肾功能不全的膜性肾病患者的肾功能。
但由于后两项研究缺乏对照,且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和可能的癌肿的潜在副作用,因而削弱它们的说服力。
近期Reihert等使用口服CTX联用强的松,结果发现蛋白尿和肾功能均有所改善,且比苯丁酸氮芥联合强的松副作用少,但此疗法仍需在足够的样本含量及疗程的临床试验中进一步证实。
环孢素A(CsA)多用在既往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的高危膜性肾病患者(严重的蛋白尿和进行性肾功能衰竭)。
环孢素的常用方案为4 - 6 mg / kg / d,疗程12个月。
许多试验采用了环孢素(通常与皮质激素合用)来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以及膜性狼疮性肾炎,结果显示治疗后NS的缓解率提高,肾功能的损害减轻,且未发现严重的环孢素肾脏毒性作用。
但多数试验没有作对照。
Cattran等最近报道了应用环孢素治疗有恶化高度危险性的膜性肾病的随机试验结果。
64例患者均为低蛋白饮食,并随机给予环孢素或安慰剂治疗,其中17例有持续NS性蛋白尿和肌酐清除率下降超过8 ml / min / 年。
经过12个月治疗,环孢素治疗组较安慰剂组肾功能恶化速度明显减慢,蛋白尿减轻,且疗效持续到停用环孢素2年后。
这些结果令人鼓舞,但还有待于通过对有明确病史的患者进行更长久、更大规模的追踪观察的临床试验来证实。
㈡非特异、非免疫抑制治疗⒈限制饮食中蛋白的摄入虽然限制饮食中不能使NS完全缓解,但对于大量蛋白尿的患者仍可起到减少蛋白尿和延缓肾功能进展的作用。
⒉积极控制血压,可以减少蛋白尿对一个具体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多少为宜?据美国高血压联合治疗委员会第六号报告的建议,只要机体耐受,血压可控制在140/90mmHg或以下水平;若尿蛋白>1g/24小时,血压可应控制在130/85mmHg或125/75mmHg;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应及早治疗,血压控制在130/85mmHg。
临床治疗高血压的靶目标不单单是降低血压,更重要的是降低蛋白尿、延缓肾功能不全进展,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总体生存率,在评价一种抗高血压药物的疗效也应该从降低血压以外的临床益处出发,如是否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可降低蛋白尿、延缓肾脏疾病进展,逆转左室肥厚、降低中风、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是严格控制高血压并降低靶器官损害的理想药物。
现推荐联合降压的治疗方案。
可选用的药物有ARB和ACEI类、CCB类等。
⒊ACEI药物的应用已有许多研究认定了ACEI药物可使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减少,而且这一作用不完全是依赖与降血压作用。
在特发性膜性肾病也有一些小型的无对照的研究证明了ACEI的降蛋白尿的作用,但这些研究随访期有限。
在延缓肾功能衰竭方面,ACEI也已在糖尿病肾病中被证实,同样在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患者使用可能能延缓肾功能衰竭的进展。
㈢并发症的治疗积极防治高脂血症和高凝倾向,可以减少蛋白尿和预防肾功能衰竭。
NS患者多伴有血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水平升高,但高密度脂蛋白(HDL)多正常或偏低,LDL水平升高。
血脂异常增加了长期大量蛋白尿的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许多临床医生推荐在NS患者使用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血栓栓塞的并发症,特别是肾静脉血栓形成常见于所有NS患者(特别是膜性肾病)。
据报道膜性肾病肾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达5% - 60 %。
预防性静脉造影可发现了更多亚临床血栓形成。
大多数治疗中心并不常规预防性应用抗凝剂。
但Sarasin和Schifferli应用确诊模型进行研究证明,预防性应用抗凝剂治疗利大于弊,并建议在所有继发于膜性肾病的NS患者中常规应用。
对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病例(即有严重或长期NS性蛋白尿的患者)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是理所当然的。
但由于没有做过随机对照试验,因而还不能说这是一个已确定的建议。
㈣细胞毒性药物治疗的毒性作用从膜性肾病的细胞毒药物治疗的研究中所得到的结论必然伴有对环磷酰胺和苯丁酸氮芥潜在的毒性作用的关注,同时总是急切地关注治疗的长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