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 城市化 三四节
00034社会学概论(自考必备)

社会学概论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一.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一).社会变革的需要现实的社会需要是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二).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三).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四).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二. 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一). 奥古斯特·孔德孔德是实证主义的权威代表. 法国 1838年<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第四卷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生.社会学之父”孔德的把握: 1.科学的分类. 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 是科学的最高层次,是科学之”皇后”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是对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基本规律的实证研究. 后者是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是进步. 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的两个核心概念3.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实证一词的涵义: A.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 B.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 C.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 D. 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 E.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二). 卡尔·马克思1. 马克思是社会学的主要奠基人. 是社会学发展的思想宝库.2. 马克思创立了社会学的基础理论.3. 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注重实际.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一本教科书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读物>(三). 赫伯特·斯宾塞是英国著名资产阶级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亚里士多德”主要代表: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1. 社会有机体论.2. 社会进化论. 主要围绕以上两个方面展开.三. 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一). 埃米尔·涂尔干. 法国社会学家. 是欧洲,法国第一个在大学里讲授社会学的人. 代表作有三论: 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1.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是社会事实.2. 社会团结理论. 团结分为机械团结(相同性与相似性) 和有机团结(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3. 失范理论. 失范理论是涂尔干提出的. 失范是指: 社会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乏统一规范和足够制约力的社会状态.失范的原因: A.个人欲望的急剧滋长. B.现代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个人的欲望. C.社会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约束,出现动乱危机. 主要是”经济危机”4. 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 A.首要和最基本的准则是将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 B.放弃抽象以具体的社会内容为研究对象. C.必须遵循”就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事实”的途径. D.注意正常现象与病理现象的区分. E.比较方法是社会学最根本的方法.5. 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二). 马克斯·韦伯. 德国1. 理解社会学. 认为研究对象就是社会行动. 对社会行动的研究的根本方法是理解.2. 社会行动类型. 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四种类型: A.目的—手段合理性行动. B.价值合理性行动. C.情感性行动. D.传统性行动.3. 理想类型.4. 科层制理论.第二节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二. 结构功能论. 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 关注的焦点在于社会均衡是如何维持和不断修复的. 结构功能论主要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若要生存就必须具备维持系统所必须的一般条件:1.适应。
4.1 城市化概述

(三)城市化的运行机制(自学)
推因—拉因分析 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 政治经济学解释
推因—拉因分析 城市
就业机会多
农村
人均土地的拥有量 绝对下降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造成农业劳动力 的剩余 收入低,社会服务 短缺
社会福利保障程度 高
拉 力 因 素
文化设施齐全
城 市 化 的 动 力
推 力 因 素
城市化Ⅱ :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地域扩散。 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urbanism)
二、 城市化类型
1、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工业化的关系划分
同步城市化 (Synchrourbanization)
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一致的城市化模 式。
过度城市化 (Overurbanization)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与城市化进程
第一节 城市化原理 第二节 世界城市化进程 第三节 中国的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化原理
一、城市化(urbanization)的涵义
(一)定义 社会学 经济学 人口学 地理学 ……
综合以上观点:
城市化是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以及城市 因素在地域上不断增大、扩散的过程。 其实质是一个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 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转型)
破产导致的农民背 井离乡 寻求理想“乐土” 的精神推力
五、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一)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规律 (二)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 (三)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规律
(一)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规律 城市化进程的S型曲线 :诺瑟姆(Ray
M.Northam, 1979)
发现城市化进程所经历的轨迹是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
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 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 为工业提供原始积累资金 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市场
《社会学概论》部分知识点提示(1-3章)

《社会学概论》部分知识点提示(1-3章)第一篇:《社会学概论》部分知识点提示(1-3章)《社会学概论》部分知识点提示(1-4章)1.中国古代大同的社会思想及其影响?①见教材7-8页②举例说明2.关于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论述?①论述有3点,A人们交往的产物,社会关系总和.B人的社会是有意识劳动的结果C人的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引用“马”的论点对每点进行补充3.社会学的主要特征是那些?①社会学把社会作系统整体来研究②研究从行为,关系入手③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④是在动态过程来研究⑤重视社会调查研究见指导书48页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现实意义?①见指导书62页②需求层次理论依然严肃地反映了生命肉体的存在是精神存在的基础、人的主观能动性依托于客观存在、人的需求是可以认知的、人性主要表现为人的社会性等唯物主义原理,这些正是马斯洛理论的科学价值所在。
③当国民经济发展渐入小康阶段以后,物质条件日趋优厚,人们的生活条件更加舒适。
社会进入这样一个特殊阶段,我们只有在物质财富基础上不断实现更高层面的精神创造,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只有提高真善美的鉴赏能力,才能扩展现代人的生活追求。
生活条件越是优越,越是需要对幸福、和谐的认知能力。
这些应是人的需求层次理论给予当代人的启迪。
5.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①见指导书73页6.如何理解社会角色?①见指导书73页7.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见书88-98页第二篇:社会学概论《社会学概论》平时1、何为社会角色?它有哪些类型?答:人与人门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他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类型有:①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②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
③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④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2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与类型?答:⑴、①从社会成员个体方面来看,个提有村体的本能,并希望在群体中满足其各方面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等。
第二章 城市化

四、从量态维度上看,城市化规律在量态维度上 的表现为城市人口迁移和流动规律作用下的城 市数目和人口规模变化的规律。 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发生的农村剩余劳 动力向非农产业从而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这种过程在数量的变化上,突出地表现在如下 两个方面:
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正相关性。 首先,城市化水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 高而提高。 其次,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在 一定的条件下,也会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
2. 城市化初期发展阶段 (19世纪40年代一19世纪70年代初) 随着工业化的起步 , 德国城市化进程也随之启动。这一 时期德国的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 城市规模不断扩 大, 城市的功能日益多样化。从19世纪 40 年代开始 , 德国出 现了一批以工矿业城市为主的新兴城市 , 例如鲁尔区的塞尔 多夫、多特蒙、杜伊斯堡、埃森等。这些城市主要依靠当地 的资源优势 (煤矿、铁矿等) 以及水陆交通运输的便利条件, 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得天独厚 , 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劳动力 就业。这些城市不断沿公路、铁路和河道向外扩展,城市面积 不断扩大 , 人口规模也迅速增加 , 从而由工业化前的中小城镇 或村庄快速发展成为大城市。在一些较大的城市里,人口增加 更为突出,如柏林在1805年人口已达41.9万、慕尼黑11万、科 伦9.7万、布勒斯劳1.4万。
以德国为代表的中小城镇为主的发展模式
在大城市增速放缓,中小城市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德国 城市化原有的城乡之间、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及经济发 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由于高速公路、 城际铁路等现代交通网的全面建设, 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 电视、广播、电话等信息传播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城市在 区位及物质技术方面的优势已经明显减弱, 大多数小城市 的居民不仅收入上与大城市居民没有什么差别, 而且也同 样可以享受现化的城市生活。相反,大城市由于人口高度 集中而面临的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地价房价上涨、就业 困难等问题日趋严重, 因而对企业和劳动力的吸引力下降。 在此情形下,小城市往往比大都市更能够吸引大量的企业、 公司和青壮劳动力进入和集聚。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章节题库-城市化(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城市化一、概念题1.城市化(中财2012年研)答: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随着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
城市化也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
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
2.城市问题答:城市问题指存在于城市社区的各种社会病态现象。
其特殊性表现为:有些社会病态现象,为城市社区所独有,或主要存在于城市社区中;有些社会病态现象,不仅城市社区存在,乡村社区也有,但由于城市社区高度聚集的特性,使得这些问题在城市社区的表现要集中和严重得多。
城市问题可分为社会文化方面的问题与空间、实体环境方面的问题两大类。
前者包括人口、就业、贫困、犯罪、自杀、精神病等问题;后者包括交通、住宅、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简答题1.城市化的涵义和动力。
(中财2010年研)答:(1)城市化的涵义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随着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
城市化也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
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
(2)城市化的动力①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工业化导致工商服务企业在特定地域集聚。
同时,由于工商服务业较之农业具有更强的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必然促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②农业生产工业化的趋势必将改变农村社区的固有特点,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实现规模经营,现代农业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劳动方式,缩小了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差距。
而在全面机械化基础上的农业自动化的实现,将使农业生产几乎完全可以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采用类似工厂的生产方法来进行。
这种目前尚只存在于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工厂化的趋势,预示着作为典型农村的基础的传统农业,必将否定自身而接近或变成类似于工业的活动,而农业生产的工业化必将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
社会学概论PPT教学课件 第九章 社区与城市化

(二)城市的主要类型
根据社区形成方式、居民的居住方式、生活方式等综合标准,
我国城市社区主要分为以下类型:
第一,传统街坊社区 第二,单位型社区 第三,混合型社区 第四,新兴商品房住宅社区 第五,过渡型边缘社区
(三)城市的区位结构
城市的区位结构是指人们不同类型的活动空间在城市中的 分布方式。由于各国文化传统不同,每个城市形成的过程 不同,城市的规模不同,因此它们的区位结构也不同。
当然,上述特征是就典型的传统农村社区而言的。随着生
产力的发展……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农村社区的特征可多角度观察,例如,相比城市社区,其 特征可概括为人口密度较低、经济活动简单、生活方式素 朴、传统观念浓厚、社会变迁缓慢等。
(二)中国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
1.社会关系结构
血缘关系是农村社区中占支配地位的社会
(二)城市的主要类型
对城市分类可以有多种方法。中国的城市可以依据不同标准 或原则进行分类:性质或功能、人口规模、行政地位、地理 位置……
此外,按照影响力,城市可分为国际性、全国性和地区性城
市;按照发展历史,城市可分为新兴、古老城市;按照外观 形态,城市可分为团状、带状、环状、放射状、组团状、星 座状城市等。
中国社区研究
中国的社区研究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社会学家吴文藻大 力倡导而发展起来的。吴文藻认为进行社区研究对于了解和 认识中国社会有重要作用。
费孝通在社区研究方面有独特贡献。1939年出版的《江村
经济》是他社区研究的代表作,该书生动具体地描述了中国 一个村庄的生产和生活,特别是刚刚兴起的乡村工业和世界
3)把某种类型的社区(如城市社区等)作为研究对象,探讨 社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特点和规律;
社会学概论—10社区与城市化

SOCIOLOGY: AN INTRODUCTION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郭星华 教授
第十章 社区与城市化
第一节 社区概述
一、社区概念的涵义 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 体” 二、社区的类型 纵向角度,可以归纳出三种类型:传统社区、 发展中社区、现代社区或发达社区 横向划分:法定的社区、自然的社区、专能的 社区、精神社区 空间特征:城市社区、农村社区 三、社区研究方法
第五节 城市化
一、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 三、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第二节 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
一、地域环境与社区发展 二、社区发展中人的因素 三、文化与社区发展 四、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
第三节 社区互动与协调发展
一、城乡协调发展 二、转型期社区的协调发展
第四节 虚拟社区
一、虚拟社区的涵义 二、虚拟社区的特征 三、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的关系 四、对虚拟社区研究的几点思考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变革和城市转型——城市化、社会知识和媒介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变革和城市转型——城市化、社会知识和媒介近几十年来,全球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以及城市转型,这些变化已逐渐成为今天社会学理论中的热点话题。
本篇文章将分别从城市化、社会知识以及媒介三个方面,探讨这些变革对于社会学理论的影响,并试图呈现出这些理论对于我们对于当代社会的认识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地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全球的城市化进程已经持续数十年,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社会变化之一。
城市化的本质是人口迁移,而这种人口迁移引起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城市内,为了适应更多的人口,城市建设不断进行中,房屋、道路、交通系统、商业设施的建设日益完善,城市的空间结构和规划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社会学者普遍认为,城市化已经取代了农村化的趋势,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趋势,它既是城市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也是城市文明的必经之路。
城市化的变革带来了人口的密集化,耗尽了有限的自然资源,也造成了城市的环境破坏。
同时,城市化也会带来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民俗文化和现代科技的进步产生了新的文化形态。
城市化中的移动还带来了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与文化交流,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
二、社会知识社会知识是指社会对于自身的了解和认识,包含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知识都属于社会知识的范畴。
社会知识的发展是由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也同时反作用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
社会知识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概念,是社会和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全球城市化背景下,社会知识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城市化过程,而且受到了城市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和分散化的特点。
城市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和不同社会群体中产生的巨大经济、社会和文化差异使得社会知识变得复杂而多样。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现代社会不再是单纯的物质世界,而是更多的依赖于抽象理论和知名的思想体系。
社会学概论2013.7整理第十章城镇化

社会学概论2013.7月整理最新第十章城镇化————————————————————————————————作者:————————————————————————————————日期:2第十章城鎮化第一节城镇化概述一、城镇化的概念与特征一)什么是城镇化指人口和社会职能向城市或城市聚集,生产方式、文化模式和社会角色发生变更,使城乡接近融合的过程。
二)世界城镇化演进模式欧美模式和墨印模式欧美模式属于市场主导城镇化,其起始和演进是产业革命引导的工业发展、社会分工和市场细化的自然结果。
瑞士 M.P。
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英美日大中城市为主德国、荷兰、奥地利中小城市墨印模式:政治主导城镇化(低水平)三)当代城镇化特征:战后城镇化特征是:进程速度加快 2.大城市发展速度明显出现“世界城市”和“城市群” 3.知识经济、科技、物流、信息、通讯和其他活动领域不断创新提高了城镇化内含 4.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价值观念的进步及其扩散加速5.发达国家郊区城镇化加速,已进入逆城镇再城镇化6.发展中国家已经构成当今世界城镇化得主体,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二、世界城镇化得“推一拉”理论城镇化发轫于18世纪中叶,19世纪末英国 19世纪末英国雷文斯坦提出改理论三、城镇化类型根据城镇化发展水平:初步、中等、成熟、高度根据经济体制:计划型和市场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关系:1.同步城镇化:英国圈地异地、美国自由迁移、德国容克买办2.过度城镇化:墨西哥、巴西3.滞后城镇化:改革开放前的中国4.低度城镇化:非洲,亚洲5.逆城城镇化:20.30 美国四、世界城市第一层:世界城市:纽约、伦敦、东京第二层:区域性国际城市:巴黎、香港第三层:国家性国际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北京上海五、世界城市群一)城市群概念又叫都市圈都市带都市层大都市连绵区指人口规模2500万以上人口密度大于每平公里250人的城市集聚区。
戈特曼提出二)城市群分类1.规模和层次角度:超级城市群(顶级、特级、超大城市群)、一级城市群(大型城市群)、二级城市群(中型城市群)、三级城市群(小型城市群)2.从形态和结构角度:星系城市群、带状城市群、扇形、葡萄串城市群3.从中心城市角度:单核、双核、多核。
第4章 城市化原理PPT课件

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是抽象的、精神 上的过程。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
正统城市化类型 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
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 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假城市化和过度城市化 只有人口和非农业
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 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自然灾害
农村推力
农村资源减少 农业生产成本增加 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减少
城市拉力
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 就业机会 服务水平
生活贫困,收入增长缓慢
受教育机会
社会保障缺乏
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四、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代表人物:英国的哈维(D.Harvey)、 美国的卡斯特尔斯(M.Castells)
郊区城市化或逆城市化 只有城市文化的地
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 地域集中。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乡村城镇化——我国的另一种情况
在经济较发达的农村,由于职业变 化和经济来源改变,农业剩余劳动力 就地转向非农业活动,生活方式逐步 向城市型转化,并享受城市型公共设 施(交通、供水、供电、排水等)和 社会文化娱乐设施的变化过程。
②城市化水平随经济增长呈拉平的“S” 型曲线提高。
③城市化水平达到50%,基本实现了城 市化;75%,人口城市化已完成。
④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往往与这个国 家最大城市的规模和实力相对应。
⑤工业与城市布局存在空间匹配关系。
工业布局与城市布局的匹配关系
工业布局形态 工业点 工业区 工业枢纽 工业地区 工业地带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形考任务3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形考任务3答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形考任务3答案形考任务3主题讨论:我最关心的社会问题同学们,在学完前八章的内容之后,相信你一定会被某一类社会问题所触动,如城市化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教育问题、贫富分化问题等等。
请选择你最关心的某个社会问题,与其他同学分享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1.对于城市化的理解与认识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业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进步的重要体现,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城市化就会随之发生,从经济角度看,城市化有五个方面的含义:一、城市化的内涵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其内涵是指乡村人口以人口迁移的方式流入城市,在城市内定居生活,完成了从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
从而使得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中不断上升。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乡村人口是进行农业为主的生产活动的,而城市人口是进行非农业为主的生产活动的,产业结构的转变就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乡村人口逐渐开始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完成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流动,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在城市有着广阔的市场,更为先进的技术,城市财富积累的能力也远高于乡村,因而城市成为高消费群体聚集所在地,由于高消费,从而吸引投资者,市场更加扩大,低收入群体从市场中获利,成为高收入群体,居民总收入水平日益提高。
第四,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
城市有着发达的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达的经济决定了城市文明的先进,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随着人口流动逐渐向乡村渗透,改变农村与农民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城市与乡村慢慢融合,最后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局面。
城市社会学(华中师范大学精品课程)07_城市化

一、集中型城市化阶段
集中是城市化初期阶段最为强烈的一种特征。集中
使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数目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它把 农村变为城市,把小城市变为大城市。集中使城市成为 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社会前进的基础。 集中型城市化包括内部市区的城市化和外围市区的
城市化。
一、集中型城市化阶段
(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内部市区包括中心地区(CBD)和中间市区。 城心 地区进行的城市化主要是向心型城市化。
(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外围市区的城市化是通过内部市区的一些城
市设施和职能部门的空间移位来完成的。
二、分散型城市化阶段
城市是集中的产物,集中是城市区别于农村最突出
的特点。但是高度集中也使城市患上了“城市病”。 为了克服城市病,解决城市问题,不少国家纷纷调 整城市化策略,促使城市由集中走向分散。城市化的发 展进入到以分散为特征的阶段。 分散型城市化最明显的表现是郊区化、卫星城运动 和逆城市化。
根据功能,可将城市化分为景观型和职能型。
1.景观型城市化是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 间的过程。它直接创造市区,因此也称为直接型城市 化,是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 2.职能型城市化是指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发挥作 用的过程,又称间接型城市化。
二、城市化的类型
(五)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根据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协调程度,
一、城市化的涵义
(二)城市化的起点
对城市化的起点,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
1.自从产生了城市就开始了城市化运动,城市产
生之日就是城市化开始之时; 2.城市化是近现代城市的成长过程,城市化始于 工业革命。
一、城市化的涵义
(三)城市化的前提
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增多、城市数量增加、城市地域
自考社会学概论课程第十十一十二章

三、中国城市群的规划与演进
1.中国的三大城市群(识记)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环渤海)三大城 市群
2.中国城市群演进中的主要问题(常考,易出简答、材料 ) (1)行政干预过高,市场机制不完善 (2)受行政体制束缚,求大求全 (3)原有城市人口和经济总量拉动作用有限 (4)大中小城市少,城乡缺乏连接 (5)城市群空间分布不均衡
1、城市群概念:地理学家琼·戈特曼最早提出。 概念:(识记)又称“城市圈”“都市带”“都市丛 ”“大都市连绵区”等,是指人口规模在2500万以上 和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千米250人的城市集聚区。
2、城市群分类
从规模和层次角度,划分为超级城市群(顶级城市群 、特级城市群、超大城市群)、一级城市群(大型城 市群)、二级城市群(中型城市群)和三级城市群( 小型城市群)等。 从形态和结构角度,分为星系城市群、带状城市群、 扇形城市群、葡萄串城市群等。 从中心城市的角度,为单核城市群、双核城市群和多 核城市群。
社会学概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三章 社会与文化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第五章 社会互动 第六章 家庭与婚姻 第七章 群体与组织
第八章 教育、劳动与消费 第九章 社区与社区发展 第十章 城镇化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十二章 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 第十三章 社会问题 第十四章 社会变迁
的城镇化。 (2)过度城镇化 又称超前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作化和
经济发展的水平的城镇化。 (3)滞后城镇化 指城镇化水平落后工作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的城镇化 。
(4)低度城镇化
指以农业产业为主导,工业基础薄弱的城镇化。
(5)逆城镇化
指城市市区人口尤其是大城市人口郊区化、大城市外 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散的城镇化。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笔记第十四章

2.生态隔离(专门化)
城市生态学把城 市里各人口集团的分隔过程叫生态隔离。
“专门化”系指城市范围内某些特定地区被限于或集中了某种
专业用途或特殊活动的现象。
城市生态学发现,伴随专门化的过程,商业区日益集中于地价
最高的区域,大 银行、日用品商店、百货公司、大旅社等位居
而将市区分成各 种区域。
(4)现代城市的功能分区:
1在一个城市中,不同功能区并非只是各有一个,而是数 量不等。
2不同功能区的边界常常不是很明显。
3完全单一的功能 区是不存在的。
2.郊区
(1)郊区是围绕在市 区四周的环状地带。
(2)一个城市的郊区 在空间上往往是连续性的,一直围绕市
区形成一个不规 则的圈型地带。
(3)郊区是在为解决因城市化的迅速推进而导致的市区人口 过度集中问题的过程中而不断的到发展的。
(三)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动
1.集中和分散
(1)集中产生的经济优越性和社会优越性
1集中可以降低成本
2集中可以降低流通费用
3集中有利于促进 学习、刺激竞争
4集中便于融资
5集中便于提高管 理效率
6社会优越性:急 速并加深了人的现代化过程,为人的素 质提咼创造了前提。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历史起点
城市化,通常是 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 区的过程。
城市化的历史发 端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产业革命。
在21世纪人类将最终完成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 的转变。
2.城市化的必然性
(1)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这是城市化发生 与发展的最基本动力或决定性因素。工
第三章 城市化

(3)通过有效率的经济要素流动制度安排,使农业的要 )通过有效率的经济要素流动制度安排, 素流出推力和非农业的要素流人拉力相结合形成集聚的合 力; (4)通过有效率的推进城市建设的制度安排,可以促进 )通过有效率的推进城市建设的制度安排, 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房地产的开发, 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房地产的开发,以满足城市非农产业 和人口集聚的现实需要和不断增长的需要; 和人口集聚的现实需要和不断增长的需要; (5)通过有效率的土地、户籍、社保、教育等的制度安 )通过有效率的土地、户籍、社保、 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真正转变, 排,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真正转变,并为城市化和 现代化的持续推进提供保证; 现代化的持续推进提供保证; (6)通过有效率的制度安排,促使要素和经济活动在聚 )通过有效率的制度安排, 集达到一定程度后从城市向其腹地区域辐射扩散, 集达到一定程度后从城市向其腹地区域辐射扩散,以及从 中心城市向非中心城市辐射扩散, 中心城市向非中心城市辐射扩散,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协调 发展,从而推进整个区域的城市化发展。 发展,从而推进整个区域的城市化发展。
(三)第三产业驱动作用
1、生产配套性服务的增加 、 2、生活消费性服务的增加 、 3、城市现代文明程度的提高 、 4、确保城市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聚集经济效益和扩散 、确保城市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效应的充分发挥
(1)城市聚集效益是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的 ) (2)第三产业是城市经济实现劳动力聚集的重要途径 ) (3)第三产业是城市经济发挥辐射效应的重要条件 )
总人口;地方财政年度指出额;制造业从业人数; 总人口;地方财政年度指出额;制造业从业人数;商业从业人 工业产品生产额;批发业销售额;零售业销售额; 数;工业产品生产额;批发业销售额;零售业销售额;住宅建筑面 储蓄额; 积;储蓄额;电话普及率
《社会学概论》第十章 城镇化(自考2012版)

• 4、在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中,同心圆理论的 提出者是 • A.伯吉斯 B.霍伊特 A • C.林顿 D.哈里斯 • 5、在世界城镇化演进模式中,市场主导型城镇化 被称为 C • A.墨印模式 B.北欧模式 • C.欧美模式 D.南美模式 • 6、以农业产业为主导,工业基础薄弱的城镇化被 称为 • A.过度城镇化 B.滞后城镇化 D • C.同步城镇化 D.低度城镇化 •
• 二、世界城镇化的“推—拉”理论 • 概念:人口流动过程中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 的拉力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理论。 • 代表人物:19世纪末英国人口学家雷文斯坦 • 著述:《人口迁移的规律》 • 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口学家唐纳德· 博格从运 动学角度提出两种方向,即积极因素和消极因 素。
• 三、城镇化的类型 (1)同步城镇化:城镇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的水平趋于一致。英国圈地异地、美国自由迁移、德 国容克买办 (2)过度城镇化,又称超前城镇化:城镇化水平明显 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墨西哥、巴西 (3)滞后城镇化: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 展水平。改革开放前的中国 (4)低度城镇化:以农业产业为主导,工业基础薄弱。 东非、西非、中非、东亚、南亚、东南亚等 (5)逆城镇化:城市市区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 郊区化、大城市外围的卫星城镇布局分散。20世纪30 年代美国
• 三、中国城市群的规划与演进 • 1.中国的三大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环渤海)三大城市群 • 2.中国城市群演进中的主要问题 (1)人为因素大,行政干预过高,缺乏市场机制的自然发育 期 (2)受行政体制束缚,求大求全,缺乏产业分工 (3)城市群的人口和经济总量比重不高,对全国城乡协调发 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拉动还有限。 (4)城市群内部结构不完善,大中小城市少,城乡缺乏连接 (5)城市群空间分布不均衡,特别是人口和经济分布不协调, 产业结构重叠严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概述
• (1)城市人口大、密度高。(人口规模的大小是确 定一个聚落是城市或农村的主要指标之一。此外, 也是确定一个聚落是城或乡的一个基本指标) • 世界人口的四大稠密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 洲西部、北美洲东部
• (2)城市人口异质性强。 • 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职业上、财富上、科学文化 素质上以及社会背景上的异质化。
• 3.亚文化论 • 来自于美国社会学家费希尔有关城市问题的理论, 据说,是建立在”城市决定论“与人口构成论”的 长处之上。 • 认为,人际关系之间能否维持相互依赖和相互支持, 促成各类社会问题的发生。这是亚文化群体赖以存 在的基本条件,失去则该群体面临消亡,社会问题 亦无从发生。
• 二、城市规划
• 4.勒•柯布西埃的“阳光城”
• 认为,就一定地域空间而言,采取大量的、高层 的建筑形式虽然使人口密度非但不会减少,反而 有所增加;但同时在这些建筑周围又将腾出很高 比例的空地
• 二战后,被广泛应用在旧城的改造和城市更新上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 (二)社会学家对城市问题的解释
• 1.城市决定论 • 以齐美尔和沃思为代表 • 认为,人口的高度集中及高人口异质性等城市特性,会造 成一种社会解组现象,社会控制力减弱,个人对社会的疏 离感增加,导致人的心理出现扭曲以及社会治安的混乱。 • 2.人口构成论 • 以美国社会学家刘易斯和甘斯为代表 • 认为,城市问题与组成城市的人口群体自身的性质有关。 发现郊区的社会问题比城市少,认为是”家庭中心主义 “的结果,即,郊区居民本身注重家庭教育,富有教养
• (一)城市规划概述 • 指为了适应解决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的迫切需要而 提出的理念,主要在于对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加以 科学、合理的筹划。
• 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产生于工业革命后的欧美 各国 • 近代欧美各国的城市规划一般遵循两条线索展开, 即市区计划(以旧城改造为重点)与新城规划 (卫星城建设规划)
• (二)几个影响深远的欧美城市规划思想
• 一方面,使个人独立性和自由度增强了;另一方面, 使城市的团结力和整合度减弱,使社会秩序的维护变 得复杂、困难。
第四节 城市பைடு நூலகம்题与城市规划
• 一、城市问题
• (一)概述:城市问题指存在于城市社区的各种社会病态现象。 主要表现在工业革命后,特别是现代。 • 交通拥挤、堵塞,住宅问题,环境污染等等,此为城市社区所独 有;人口、就业问题,婚姻家庭问题,贫困问题,犯罪问题,社 会保障问题等,为城市与农村所共有,但城市社区表现得更为集 中、严重。
• (3)城市社会分工复杂,专业化程度高。 • (4)城市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与非人情性。绝大 部分人彼此都陌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事为本。 • (5)城市社会活动科层化。邻里、街坊等传统社 会初级群体趋向衰落。
• (6)城市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社会流动性高。 • 高流动性打破了传统的等级森严的阶层体系,同时又推 动城市阶层结构的进一步开放
• 3.马塔的“带型城市”
• 1882年,提出发展“带型城市”,即使现有的城 市沿着一条高速度、高运量的轴线向前发展 • 认为,在新的集约运输形式的影响下,城市将发 展成带型的。 • 典型案例:1943年的伦敦规划,1948年的哥本哈 根规划,1961年的华盛顿规划,1965年的巴黎规 划以及1966年的斯德哥尔摩规划
• 1.霍华德“花园城市” • 认为,根治当时城市主要社会问题的方法是使人 们回到小规模的、开放的、经济均衡和社会均衡 的社区。该模式集中了城市、农村的优越性而又 避免了城市环境恶化与农村缺少机遇的不足。
花园城市
• 2.芒福德的“有机秩序”
• 认为,解决现代特大城市的城市问题的唯一办法 是解散特大城市,并制定了内容广泛的计划:
• (7)城市文化世俗化。 • 一方面,有利于鼓励人们勇于竞争,不断进取,自我实 现;另一方面,强化了一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可能造成 个人对社会的疏离感。 • • • • (8)城市生活方式现代化。 主要变现在 1.城市生活水平与质量高 2.社会化程度高 3.开放性强 4.生活节奏快
• (9)城市社会控制以正式手段为主,社会整 合度低。
• (三)沃思: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 • 认为城市具有三种基本的人文(社会)生态学上的特征, 即众多人口、高人口密度与高人口异质性。并从这三个基 本特征出发,系统地推演出其对城市生活的各个侧面所产 生的作用。
• 上述探索的缺陷在于: • 1.都只是对资本主义城市生活的研究,虽然包含着城市生 活的各种共性,但终究难以全面普遍化。 • 2.上述社会学家都认为城市生活取代乡村生活具有必然性, 但又对此感到悲观。
第三节 城市的社会文化特 征
一、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
• (一)滕尼斯: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 • 礼俗社会以乡村为特征,具有强烈的内聚性,社会关系 融洽;法理社会以城市为特征,人们很少有共同的价值 和规范,个人主义,甚至相互敌对。
• (二)齐美尔:大城市的精神生活 • 认为大城市型特性是:个人主义、个性、自由、非人性、 理性和非感情化,而这种城市个性是城市居民适应和接 受工业化城市新环境的结果。 • 城市人多用理智而不用感情来处理日常事务。
• (1)必须保持低密度(2)必须限制城市规模 • (3)人们必须生活在自然的、露天的绿色环境中 • (4)社会交往必须保持在一个基本的水平,以确保身体 健康和社会关系的健全 • (5)家庭作为最重要的初级群体,应成为新城市建设加 以关注的焦点 • (6)居住区是新城建设的主要单位 • (7)强调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教育 • (8)车辆交通与步行交通相互隔离 • (9)新城市是一个完全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