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促进XX区域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关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调研报告(最新版)

关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调研报告(最新版)

关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调研报告关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调研报告坚持不同的发展观,就会有不同的发展前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6个“必须”: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市政协五届四会议坚持不同的发展观,就会有不同的发展前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6个“必须”: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市政协五届四会议期间,委员们特别关注我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问题,他们结合各地的实际,从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到引导资金、文化、教育等要素资源向农村倾斜多个侧面,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出谋划策。

拓宽失地农民的就业途径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近郊土地越来越少,失地农民成为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

以维扬区为例,目前失地的农村劳动者达126人,其中就业的12707人,失业在家1319人,失业率9.4%。

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关系到城市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针对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创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宏观社会经济环境。

政府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劳动者就业及失地农民安置因素,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别是失地农民安置,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

加快建立城乡统筹就业体制,消除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限制和歧视性政策规定。

加大对近郊农业的投入,形成农村经济稳定增长机制,带动对农村劳动力的有效需求,减轻失地农民就业压力。

二要探索经济、就业双向增长的良性发展途径。

政府在土地征用开发时,应优先考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用地;从近郊实际出发,发展适度规模的介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之间的乡镇企业,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引导乡镇发挥近城优势,发展商贸业和服务业,扶持自主创业,建立失地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制度。

【调研报告】区域调研报告3篇

【调研报告】区域调研报告3篇

区域调研报告3篇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必须以“第一要务”为中心,不断加快我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就如何坚持不懈地继续抓好优化发展环境工作,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增强我市区域竞争能力,最近我们根据市纪委安排,进行了专题调研。

既要对我市优化发展环境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予以充分肯定,同时也要看到发展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差距。

环境状况是影响一个地方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优化发展环境既是服务第一要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加快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重视优化发展环境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特别是1920xx年,“二次创业”工作会议后,市委、市政府对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视提高到一个更高层次,提出“环境是发展的生命线”。

进一步加大了优化发展环境工作力度,主要采取措施有:1、高度重视,形成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

全市各级都成立了高规格的领导班子,强化了专门办事机构。

先后多次召开优化发展环境工作会议,对优化发展环境工作进行部署和总结调度。

召开各种形式的调度会、座谈会100多次,组织明查暗访200多次,走访园区、企业500多个(次)聘请优化发展环境监督员31人。

2、保持对各种破坏发展环境不法行为的高压态势。

开展了发展环境集中整治活动。

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集中精力、集中时间对发展环境进行集中整顿治理。

市委、市政府下发了《龙泉市公职人员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处理办法》。

全市受理影响优化发展环境投诉举报157起,处结155起,查办有关案件61件。

3、健全规章制度,构建长效机制。

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龙泉市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对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和保证措施。

市委、市政府办公室还下发了《关于建立龙泉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举报督查中心的通知》。

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意见》,并下发了《龙泉市委、市人民政府督查办公室工作细则》,同时对行政审批进一步进行规范和完善,以改进作风,改善管理,提高行政效能。

【调研报告】关于进一步做好兴边固边富民工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边疆稳定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关于进一步做好兴边固边富民工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边疆稳定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关于进一步做好兴边固边富民工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边疆稳定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进一步做好兴边固边富民工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边疆稳定日期:2021年6月1日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兴边固边富民工作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边疆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贯彻党中央关于实施兴边固边富民工作的决策部署,我们组织了一次实地调研,旨在了解当前兴边固边富民工作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调研方法和范围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调研范围覆盖了边界地区各级政府、党委书记、基层干部、群众代表等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内容和结果1. 兴边固边富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以下问题:a) 投入不足:一些兴边固边地区投入的财力和人力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需求。

b)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的产业收入增长乏力,部分农民仍面临贫困现象。

c) 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不足:边疆地区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设施薄弱,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的能力不足。

2. 调研结果分析:a) 边疆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地理环境,对于兴边固边富民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b) 兴边固边富民工作需要注重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提升综合实力。

c) 在发展产业时,应根据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四、建议和改进措施1. 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边疆地区兴边固边富民工作的投入力度,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边疆地区交通、能源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内外的互联互通。

3. 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4. 加强社会服务:增加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设施投入,提高基层服务能力。

5.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强边疆地区与内陆地区的产业对接,促进资源流动和优势互补。

6. 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建立稳定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才到边疆地区发展,激发地方活力。

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的报告全文

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的报告全文

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的报告全文关于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的报告全文可能涉及
多个方面,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

由于具体的报告内容可能因地区、国家、时间等因素而有所不同,我无法提供一份具体的报告全文。

然而,我可以为你概述一些常见的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方向。

一、经济发展战略:
1.促进地区间产业协同发展,优化产业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2.支持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

3.推动地区间的贸易和投资合作,加强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

4.鼓励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地区整体竞争力。

二、社会发展战略:
1.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提高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缩小教育差距。

2.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3.促进劳动力流动和就业,为地区协调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4.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

三、环境保护政策:
1.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加强环境监管,保护生态环境。

2.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3.加强跨区域环境治理合作,共同应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4.倡导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这些战略和政策旨在促进地区间的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的报告全文可能会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规划和阐述。

如果你需要具体的报告全文,建议查阅相关政府部门或研究机构的官方网站,获取最新、最准确的信息。

[推进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调研报告范文]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调研报告范文]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调研报告范文]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调研报告在全省致力于“两个高水平”建设的今天,浙江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助推衢州、丽水两市更快发展,实现全省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在全国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

一、推进衢州、丽水加快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衢州、丽水两市加快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1、发展制约因素明显,聚集高端要素能力不足。

据统计,衢州、丽水两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连续四年排名全省后三位,与沿海地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呈现拉大的趋势。

根本原因在于衢州、丽水两市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力不足。

当前国内一二线城市凭借区位、城市能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才政策的优势,争夺国内乃至全球的高端人才落户,吸引国内乃至全球一流的高校合作办学,引进国内乃至全球知名科研院所设立科研分支机构。

与这些城市比较,衢州、丽水两市高端要素集聚能力明显不足。

2、产业创新力不足,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存在路径依赖。

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是一场伟大的探索,需要打破路径依赖,不断实现产业创新。

从衢州、丽水两市现有的资源要素集聚能力看,产业创新力明显不足,难以在发展美丽经济幸福产业上有大突破,难以在对接全省八大万亿产业上有大作为。

如,2022年衢州、丽水两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8.9%和29.8%,与浙江省54.5%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3、供给缺乏特色,难以对接市场对幸福产业的新需求。

消费升级时代,发展幸福产业确实迎来了大机遇,然而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以医养产业为例,上海每3个人中就有1个60岁以上的人口,杭州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了21.55%,区域老龄化程度高,收入水平高,医养消费需求迎来井喷期。

但是,省内外医养小镇林立,仅浙江境内沿沪昆线的健康小镇就有乌镇雅园、良渚国际生命科技小镇、临安颐养小镇、桐庐健康小镇等。

衢州、丽水两市虽然有着优良的生态底色,但缺少亮点特色,市场竞争力不足,制约幸福产业的井喷式扩张。

关于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报告

关于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报告

关于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报告实践报告: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摘要:本文以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通过对国内相关政策的分析和实地调研,总结了目前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加快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首先,要完善城市规划的指导性文件和规范,促进城乡融合的过程。

其次,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最后,要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协调发展。

第一章引论1.1 研究背景及目的1.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第二章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和问题2.1 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和必要性2.2 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2.3 官僚主义和部门利益的制约问题2.4 城乡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加快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3.1 完善城市规划的指导性文件和规范3.2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3.3 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第四章案例分析4.1 案例一:XX市城乡融合发展实践4.2 案例二:XX省区域协调发展实践第五章结论和展望5.1 结论5.2 展望第一章引论1.1 研究背景及目的近年来,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城乡差距拉大,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不协调。

为加快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提高我国的现代化水平,本文旨在深入研究相关政策,总结现有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1.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文献研究法主要是通过收集和分析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政策文件和统计数据等来获取相关信息。

实地调研主要是通过对某些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城乡发展情况和问题。

第二章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和问题2.1 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和必要性城乡融合发展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通过建立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推动城乡要素流动和资源共享,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过程。

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消除城乡二元分割、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调研报告:如何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调研报告:如何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调研报告:如何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引言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城市群之一。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旨在加强长三角地区内部的经济联系和合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

然而,目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行政区划分割、资源环境约束、产业发展不平衡等。

本报告旨在探讨如何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国内外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普遍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等。

目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和成果,如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产业协作和创新合作等。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行政区划分割、产业同质化竞争、环境保护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研究和探索,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等方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了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背景、现状和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通过专家访谈,获取专业人士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四、结果与讨论1.行政区划分割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等地,各地之间存在行政区划分割的问题,导致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不合理。

因此,需要加强跨地区的合作和协调,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协同发展。

2.产业同质化竞争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另一个问题。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相似,各地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因此,需要加强产业协作和创新合作,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形成错位竞争和优势互补的格局。

3.环境保护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中心城区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中心城区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中心城区协调发展调研报告中心城区协调发展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心城区的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中心城区作为一个城市的核心区域,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发展水平。

然而,目前中心城区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资源利用不平衡、环境污染严重、社会矛盾突出等。

因此,本报告旨在深入调研中心城区的发展情况,分析问题原因,并提出对策措施,以促进中心城区的协调发展。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等方法。

首先,我们在中心城区范围内设计了一份问卷,针对居民、企业和政府机构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中心城区发展的看法和存在的问题。

其次,我们深入中心城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对特定地区的建设情况、环境状况等进行了详细了解。

最后,我们还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1.资源利用不平衡调查显示,中心城区的资源利用不平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大量的资源被集中在中心城区,导致周边地区的资源供给不足。

另一方面,中心城区的资源利用率不高,存在浪费现象。

这种不平衡的资源利用,不仅影响到周边地区的发展,也增加了中心城区的运转成本。

2.环境污染严重中心城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是影响其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交通拥堵和工业排放,使得中心城区的空气质量日益恶化,带来了严重的健康问题。

此外,垃圾处理和水资源的利用也存在问题,需要加强管理和改进处理方式。

3.社会矛盾突出中心城区的高密度人口和资源集中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加剧。

居民生活压力大,就业机会相对较少,住房问题日益突出。

与此同时,中心城区的社会治安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需要加强安全保卫和社会管理。

四、问题分析中心城区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资源利用不平衡、环境污染严重和社会矛盾突出。

这些问题的产生与中心城区的高密度人口集中和资源集中有关。

中心城区作为城市的核心区域,需要从各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推动协调发展的实现。

五、对策措施为了促进中心城区的协调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对策措施:1.优化资源配置。

关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调研报告.doc

关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调研报告.doc

关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调研报告关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调研报告关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调研报告根据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通知要求,我们就全市城乡、区域统筹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相关部门情况介绍,走访有关乡镇,发放情况调查表,与近100位基层干部和群众进行座谈交流,实地察看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同时到诸暨、丹阳、句容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成绩与问题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统筹的理念指导决策,以统筹的方法分配资源,以统筹的思路推进工作,狠抓重点,突破难点,城乡和区域统筹工作取得了良好进展。

但由于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惯性作用依然强大,统筹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统筹发展的经济基础仍薄弱。

“十一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递增14.6%。

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是的3.5倍、2.7倍,年递增28.2%和21.9%。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的2倍和1.8倍,年递增14.3%和12.7%。

虽然我市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支撑统筹发展的经济基础仍较薄弱。

财政刚性支出逐年增加,可用于统筹发展的财力明显不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4603元,到,这一差距扩大到两倍多,达10688元。

,沿江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老区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只高出1130元,但,这一差距拉大到近3000元。

同时,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脱贫压力较大。

至底,全市349个村中,村集体经济无纯收入的村39个(黄桥老区32个),低于3万元的99个(黄桥老区84个),村级债务总额2亿元,村均58.1万元。

城乡、区域部分指标对比表指标名称单位沿江地区GDP亿元57.41155.14老区GDP亿元72.42154.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9728来,我市大力优化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培植经济增长极,重点园区和乡镇发展势头良好。

整合园区资源,改革优化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明确“一区四园”为市直管园区,重点加以扶持。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一、背景介绍城乡融合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战略。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城乡差距、城乡二元结构等问题日益凸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二、调研内容1. 调研对象:本次调研主要对象为城乡融合发展相关部门、农民工、农村劳动力等。

2. 调研方法: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访谈、专家咨询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三、调研结果1. 城乡发展差距仍然存在:在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城乡之间仍存在巨大差距,城市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

2. 农民工问题突出:农民工作为农村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户籍制度限制、社会保障不完善等原因,面临就业、教育、医疗等诸多问题。

3. 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由于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农田荒芜、农村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四、问题分析1. 制度体系不完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工就业、社保等权益的平等享受,城乡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公共服务不够均等。

2. 技术创新和产业转移不够: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衡,城市发展人才和技术优势没有充分向农村传导。

3. 农村基础设施欠缺:农村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滞后。

五、对策和建议1. 完善制度体系:修订户籍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区别,确保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社保权益。

2. 加强教育和医疗投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增加教师和医生的补充计划,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到农村工作。

3. 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转移:加强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科技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进驻农村,引导城市企业进行农村产业布局。

4.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电力、通信等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六、结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制度改革、技术推广、资源配置等多方面的支持。

调查报告——协调发展,铸就强村(5篇范文)

调查报告——协调发展,铸就强村(5篇范文)

调查报告——协调发展,铸就强村(5篇范文)第一篇:调查报告——协调发展,铸就强村协调发展铸就强村——关于县乡村加快发展奔小康的调查与思考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尤其是“两免三补”政策实施后,农业和农村工作又一次发生历史性重大变革,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如何统筹城乡发展、用小康示范村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最近,围绕这一课题,我们深入到++++村,就该村加快发展奔小康等有关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思路对、集体强、村民富,++村已成为++县小康示范村建设中的“头雁”++县++++村现有5个自然屯,360户农户,1530口人,9778亩耕地,28名党员。

近年来,按照县乡总体发展战略,村党支部领导全村党员群众,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依托龙头搞开发,顺应市场上项目,协调发展种养业,依靠科技奔富路”的发展思路,各项事业得到了协调发展,加快了小康村建设步伐。

2004年,村集体积累达到503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37元,打造了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第一村。

一是以结构调整为增收手段,实现了向全县人均收入首富村的跨越。

近几年,++村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以“调优、调高、调强”优势产业项目为目标,形成了多业并举调结构、多路进财促增收的良好局面。

万寿菊、瓜菜、制种成为特色种植业发展的当家品种;奶牛、黄牛、生猪、绵山羊打造了畜牧专业化发展格局。

在2004年全村农民5437元的人均收入中,特色种植业占55%,畜牧业占30%,劳务经济和其他收入占15 %。

二是以服务于民为根 1本宗旨,形成了全村党员干部高效廉洁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村党员干部坚持以服务为先、以服务为重,让利于民、取信于民,积极变常规的管理为示范、服务和引导,实现了工作职能的根本转变。

全村干群和睦、人气旺盛,全村上下呈现出了一心一意谋发展,合力快速奔小康的喜人局面。

三是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奋斗目标,优塑了文明向上的强村形象。

++村以村民代表大会为决策机构、村委会为执行机构、党支部为保证监督机构的公开民主议事制度深得民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得以顺利落实。

调研报告:XX区域协同发展的成效、问题与建议

调研报告:XX区域协同发展的成效、问题与建议

XX区域协同发展的成效、问题与建议在县域经济走向都市经济的新背景下,相邻县市如何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优化资源配置、深化区域合作、促进协同发展,XX区域协同发展改革试点对全省乃至全国都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课题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嵊州市和新昌县两地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举措和成效,分析了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深化这一合作模式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XX区域协同发展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一是突出统一性,高起点编制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先后编制《XX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纲要》、《XX城镇组群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实施计划(方案)。

二是构建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网络完善的区域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服务、引导和促进两地协同发展。

三是坚持“错位发展、强化特色”,加快构建具有XX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是构建区域一体的社会保障服务网,加速实现两地居民公共服务“同城同待遇”。

五是发挥好两地资源禀赋的相对优势,探索统筹两地优势资源的长效机制。

六是强化区域生态安全管控,完善监测体系和补偿机制,协同维护生态环境。

近年来,XX两地组建了由主要领导参与的统筹XX区域集约发展领导小组,积极开展政府公共服务合作、旅游文化领域合作、资源共享合作、客运合作。

两地中心城区的空间距离不断拉近,组合城市整体框架初步形成。

初步实现了部分给水管网的衔接,及污水处理厂、电力、电信、商检、海关等项目的共建共享,两地一体化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目前,无论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共建还是联合工业园的建设都在加快推进,区域协同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XX区域协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一项新生事物,XX区域协同发展也面临许多困难,主要体现在:一是协同体制的权威性、有效性仍然有待提升。

在涉及双方重大利益调整的项目推进过程中,现有体制难以高效运转,影响到协同发展的进程。

二是规划刚性有待增强《XX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纲要》、《XX城镇组群规划》等战略规划如何与各自的“十三五”规划相衔接,如何通过法律程序进入各自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从而增强规划的法律效力和执行力度,也是实践中有待进一步破解的问题。

调研报告:推动XX区市县交界地带协同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调研报告:推动XX区市县交界地带协同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推动XX区市县交界地带协同发展的调查与建议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心城区各区将发展空间向近郊方向拓展;与此同时,近郊各区为承接中心城区的辐射,将发展重点向中心城区延伸靠近。

由于各区只谋划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通常会忽视与相邻区的协同,甚至以邻为壑,使得区与区在交界地带的协同发展矛盾越来越凸显,为城市协调发展带来制约,给市民生活及交通出行造成影响。

以中心城区5个区和近郊区5个区为研究对象,调查找出区与区在交界地带协同发展上主要存在的七方面问题,并提出建立三个制度总抓手和六条具体建议以解决这类问题,积极推动我市各区市县共同发展。

一、我市区县交界地带协同发展存在不少问题今年3月以来,我们对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5个区及龙泉驿、温江、新都、双流、郫都5个区调查后发现,在区与区之间的交界地带,存在规划、产业、道路、交通、城管、河渠和基础配套等方面的协同发展问题。

(一)交界地带详细规划相互分隔脱节。

在详细规划方面,中心城区和近郊区的规划权限和审批制度有较大差异,中心城区5个区由市规划部门编制,由市政府审核;近郊区5个区主要由各区规划部门编制,由区政府审核。

在此背景下,由于区与区规划缺乏协同,使得交界地带有机融合发展受到影响。

一是没起到统筹发展作用。

双流区反映,由于各区在交界地带详细规划的设计思路、设计标准,以及规模、内容等的不一致,使交界两侧发展差异较大,未能对区域产业、道路、市政设施等的建设发展起到统筹作用。

二是没起到引领规范作用。

由于交界地带规划设计不同步甚至缺位,当一侧按详细规划有序建设,另一侧却没有规划,任由“野蛮生长”,形成“一边是欧洲、一边是非洲”。

(二)产业发展没有分工协作。

由于缺少相应机制平台,区与区在交界地带难以开展产业合作,为产业发展带来不少隐性“损失”。

一是产业同质化现象凸显。

温江区以XX医学城为主阵地发展生物医学产业,已取得不错成效,与其毗邻的高新区和双流区也着力生物医学产业发展,但相互没有分工协作,产业趋同越来越明显。

关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XX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在粤的全国人大代表进行了“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专题调研。

10月10日至19日,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华侨委副主任张帼英为组长,原XX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骏为副组长,部分在粤的全国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分别到XX省云浮、XX市进行了调研。

调研组先后与云浮、XX市人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进行座谈,并深入两市辖的云安、罗定、新兴、高要、广宁等5个县(市)和22个企业、基地、村镇实地考察。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郡县治,天下安”,强省之基在于强县。

县域经济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是构建和谐广东的必备要素。

开放以来,XX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暴露出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其中县域经济成为一条突出的“短线”,东西两翼与粤北山区67个县(含县级市)与珠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差距越拉越大。

近年来XX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敏锐地发现了县域经济严重滞后的问题,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推动东西两翼和山区跨跃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去年初,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实行扩大县级管理权限和激励性财政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都能从全局和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紧紧抓住当前发展县域经济的有利时机,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发展县域经济的和措施,形成了抢抓机遇、齐心实干的良好局面。

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省的政策措施,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工作,县域经济取得了明显效果。

目前,我省县域工业发展提速,招商引资有新的突破,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稳步发展,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财政和农民收入增加,初步呈现速度加快、质量改善、效益提高的好势头。

据统计,到20**年,我省67个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98亿元,增长11.7%,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25.55%。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我国当前城乡发展实际和新型城乡发展趋势,对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重塑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性路径选择。

现阶段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既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的关键举措,也是巩固发展全面小康成果、推进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为加快推进XX城乡融合发展,近日我XX调研组深入XX、XX、XX等县区进行调研,并形成一些思考。

一、坚实基础近年来,全市坚持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城镇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扶贫开发体系、生态文明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城乡融合发展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XXXX年,实现生产总值XXXX.XX亿元,人均GDP 达到XXXXX元,居全省第X位。

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XXXX年的X.X:XX.X:XX.X调整为X.X:XX.X:XX.X。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XXXXX元和XXXXX元,收入比缩减为X.XX:X。

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速度,差距进一步缩小。

贫困人口由XXXX年底的X.XX万户、XX.XX万人下降到XXXX户、XXXX人,贫困发生率由XX.X%下降到X.XX%,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

(二)城镇体系基本成型。

“十二五”以来,全市按照“做美XX、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思路,以“X市XX县城XX重点镇XXX新型农村社区”为重点,加快完善城镇体系,有力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

XX被确定为全国第三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市,XX县被列为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县。

XX撤县设区、XX撤县设市。

XX县XX镇、XX县XX镇被列入全国特色小镇,XX区XX镇、XX区XX镇、XX市XX镇、XX县XX城镇等XX个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

城镇化率由XXXX 年的XX.XX%提高到XX.XX%,累计提高XX.XX个百分点,年均提高X.X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关于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报告

关于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报告

关于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报告实践报告: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愈发明显。

为了促进城乡融合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我校积极参与相关实践活动,通过努力改善城乡发展状况,推进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

二、主体内容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我们参与了村庄改造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实践项目。

通过规划设计村庄布局,完善村庄内道路、供水、排污、电力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

同时,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设备和经验,提升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收入水平。

2.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了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我们积极参与了城乡一体化发展项目。

通过拓宽农民务工渠道,提供农民更多的外出就业机会,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同时,坚持“先城后乡”原则,积极推进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升农民收入。

3.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我们参与了跨区域合作项目。

通过与周边地区进行合作,共同开发资源,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同时,我们积极开展人才交流与合作,加强区域间的人力资源共享,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总结与展望通过以上实践,我们发现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是促进我国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研究,深入了解城乡发展问题的实质和原因,不断寻求创新方式与方法,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同时,我们还将广泛宣传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提高社会各界对于此问题的关注度与人们对于城乡发展问题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推动城乡融合的关键一环。

我们积极参与了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的实践项目。

通过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和流转市场建设,促进农民土地财产权的确定和流转,激发农民的发展积极性。

区域协作调研汇报

区域协作调研汇报

孤岛社区区域协作工作调研汇报孤岛社区治安保卫中心根据局综治办区域协作调研的有关要求,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社区综治有关情况1、社区综治机构。

社区综治办现有工作人员4名,其中科级2名,负责综治等多项工作。

三级综治干事(兼)8名。

专职巡逻队伍情况。

目前,社区治保中心巡逻队有33人,设有4个直属巡逻班,在外围3个小区各设有1个警务室。

百户治保员、门卫队伍建设。

小区有退休、协解治保员33人;门卫82人,其中“铁将军”门卫54人,负责6个小区门卫及日常巡逻。

2、社区技防建设情况。

13个小区安装视频探头335个,门卫室设有监控主机。

小区技防设备由物业公司管理使用,社区规划计划部门负责施工与维修,综治办负责组织协调。

总监控室视频联网情况:视频监控建成初期10个小区连入治保中心总控室,由于后期维护问题,线路故障待恢复,目前,仅有朝阳一村南区、朝阳二村、协作二村、西苑村视频信号能接入总控室。

单位监控建设:各单位摄像头有357个,除孤岛医院外各单位均为模拟信号,分辨率较低,且已使用5-6年,故障率较高。

总体来说,视频监控在预防犯罪方面起到了有效震慑作用。

3、专职巡逻队工作开展情况。

专职巡逻队通过加强队伍管理,落实亮警灯、降车速、勤巡查等措施加大巡逻防控力度,同时根据发案情况及时调整巡逻方式,并通过治安提醒提高居民防范意识,在减少小区发案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4、2012年以来社区发案情况及分析。

2012年以来,社区案件主要是小区电动车被盗及网络诈骗。

主要原因是居民防范意识尚待提高及巡逻力量不足。

针对小区发案特点,我们一是利用好现有力量加强治安巡逻。

二是利用电子屏、宣传单等形式进行治安提醒。

三是督促物业公司加强治保队伍管理,落实红袖标工程,确保巡逻防范到位。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1、视频监控方面:(1)因线路故障,小区信号无法传输到总控室。

(2)小区视频信号多为模拟,图像不清晰,夜间尤为严重。

(3)摄像头故障率高,后期维护滞后,资金、技术人员需落实。

【调研报告】促进XX区域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促进XX区域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促进XX区域协调发展调研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强调,要找准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还不完善等方面的短板,看到短板背后蕴藏的难得机遇和巨大潜力,认真采取措施补齐短板弱项,释放发展潜力,将短板转变为新的发展优势。

当前我省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最根本的是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内生发展动力不强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在落后地区创造条件发展先进生产力,破除“低端锁定”。

各区域协调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就是大力推进产业共建,即在政府推动和市场驱动共同作用下,同一先进生产产业、同一先进企业在珠三角和粤东西北跨区域布局发展,打造跨区域产业链,形成同等水平、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格局。

目标是使粤东西北地区站在一个高起点上,进入高水平跨越式发展轨道,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在省委党校XX教授、XX教授指导下,我们对各地产业共建情况进行了梳理,并赴清远市广清产业园、肇庆高新区实地调研,探讨当前产业共建中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一、我省推进产业共建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XX于2002年提出“珠江三角洲产业向山区转移”,2005年推进“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园”,2008年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2013年开展产业园区“扩能增效”,2016年部署推进产业共建,初步实现了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共赢发展。

对照构建区域一体化的产业链这个核心要求,我省产业共建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既有产业支撑层面的,也有体制机制层面的:一是省市统筹规划不够精准。

全省统筹力度还需加强,珠三角地市政府共建责任需进一步压实,差异化产业布局规划不够精准,没有形成同等水平、优势互补的跨区域一体化分工合作格局。

针对推进区域经济协调与快速发展的调研报告(doc 19页)

针对推进区域经济协调与快速发展的调研报告(doc 19页)

针对推进区域经济协调与快速发展的调研报告(doc 19页)关于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调研报告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十一五区域经济实现新跨越十一五以来,我区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始终坚持“规划为纲、基础先行、生态保育、先谋后动、打造精品”建设理念,紧紧围绕“一区三基地”的发展目标,加强生态环境整治,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社会民生,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稳步增强经济实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经济增长水平实现新的提升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休闲旅游逐渐显现。

预计十一五末,即2010年,地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12.47亿元提高至2010年的27.6亿元,年均增长17.2%,实现五年翻番;地方财政收入从2005年的1.88亿元跃增至2010年的10.2亿元,年均增长40.2%,超额实现五年翻两番;固定资产投资从2005年的20.38亿元增加至2010年的42亿元,年均增长14.75%,实现五年翻番;三产占比不断优化,休闲旅游不断显现,第三产业占比从2005年的22.98%上升至2010年的34.6%,顺利实现我区现代服务业的较大提升。

其中,旅游业发展尤为突出,预计十一五末全区旅游接待人次及旅游总收入都约为十五末的三倍。

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迅猛,旅游品质明显提升,区域竞争力日益增强。

(二)项目开发建设实现新的跨越十一五期间,我区在项目开发建设方面取得重大成效。

一是强化精品意识。

在工作部署中始终强化精品意识,努力以“国际标准、传世之作”要求工作。

二是建立精品机制。

建立了精品建设监管保障机制,在概念设计、方案评审、规划编制、项目招商、工程招标、建设管理等环节严把质量关口。

三是建设精品项目。

五年来,全区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近160亿元,进行了全面开发,先后建成福泉山景区、南宋石刻公园、沙山度假酒店、世外茶园、游客服务中心等。

一批重大功能性项目如***、***、***、***即将建成开业;***、***、***、***相继奠基开工;***、***已完成开发前期准备工作,启动子项目即将开工;一批高档人居项目***、***、***、***,满足不断增长的居住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进XX区域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强调,要找准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还不完善等方面的短板,看到短板背后蕴藏的难得机遇和巨大潜力,认真采取措施补齐短板弱项,释放发展潜力,将短板转变为新的发展优势。

当前我省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最根本的是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内生发展动力不强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在落后地区创造条件发展先进生产力,破除“低端锁定”。

各区域协调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就是大力推进产业共建,即在政府推动和市场驱动共同作用下,同一先进生产产业、同一先进企业在珠三角和粤东西北跨区域布局发展,打造跨区域产业链,形成同等水平、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格局。

目标是使粤东西北地区站在一个高起点上,进入高水平跨越式发展轨道,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在省委党校XX教授、XX教授指导下,我们对各地产业共建情况进行了梳理,并赴清远市广清产业园、肇庆高新区实地调研,探讨当前产业共建中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一、我省推进产业共建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XX于2002年提出“珠江三角洲产业向山区转移”,2005年推进“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园”,2008年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2013年开展产业园区“扩能增效”,2016年部署推进产业共建,初步实现了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共赢发展。

对照构建区域一体化的产业链这个核心要求,我省产业共建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既有产业支撑层面的,也有体制机制层面的:
一是省市统筹规划不够精准。

全省统筹力度还需加强,珠三角地市政府共建责任需进一步压实,差异化产业布局规划不够精准,没有形成同等水平、优势互补的跨区域一体化分工合作格局。

二是共赢发展制度设计不足。

受行政、财税等体制因素制约,尚未形成合理有效的利益共享机制,缺乏支持探索共建共赢机制的细化政策,帮扶干部发展和出路也不明确,难以形成有效激励。

三是产业平台集群效应不强。

共建园区等产业平台发展水平总体偏低、龙头企业较少,重大项目支持政策力度不够,项目布点散乱,难以形成集群效应,尚未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条。

四是产城人融合水平不高。

产业平台基础设施、产业功能配套及教育、医疗、住宅等生活配套不完善、不充分,开发建设资金缺口大,对管理、技术等高端人才吸引力不强,“引技难”“引智难”问题突出。

五是用地、环保等硬约束加大。

用地规模、指标普遍不足,部分园区平台用地集约度不高,建设用地结构性矛盾突出。

粤东西北地区环保准入与珠三角形成“倒挂”,节能减排压力增大。

二、深化产业共建助推我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统筹产业共建规划布局。

一是强化全省共建产业链布局指引。

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实行差异化定位,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同步规划、同时布局,明确结对共建的产业方向和重点,推动产业集聚、集约、错位、高效发展,构建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布局合理、分工协作、联动发展的产业体系。

二是强化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市共建责任。

珠三角各市要按照全省产业共建布局,建立产业转移企业名录和项目库,主动布局共建产业项目,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整合,支持粤东西北地区搭建共建平台。

发挥国有企业在基础设施、产业项目、科创平台等建设中的骨干带动作用,梳理建立珠三角国有企业帮扶共建项目清单,明确时间进度,加快落地建设。

粤东西北各市要主动作为,围绕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加快与珠三角地区开展产学研精准对接。

(二)强化协调推进机制,完善共赢发展制度设计。

一是建立省级层面协调推进机制。

协调推进共建项目引进、落地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建立重大项目、重大事项“一事一议”机制,协调解决产业共建各方利益、矛盾和风险分担问题,强化责任督促落实,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

二是支持共建双方探索共赢发展制度设计。

省层面出台支持探索共建共享共赢机制的政策文件,指导共建双方结合实际,就产业平台开发建设资金投入方式和比例,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税收等共享比例,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等共担比例等,达成细化协议,协议期可延长至15—20年,构建共建共享共赢长效机制。

三是完善共建评估和考评机制。

实行三年评估、五年考核、事后奖补制度,健全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明确帮扶干部发展和出路,表现突出的优先提拔使用,进一步激发改革创新、干事创业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