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气候变化
高中政治选修一第9章第1节区域性国际组织同步练习(解析版)
![高中政治选修一第9章第1节区域性国际组织同步练习(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f88a1dfe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e8.png)
第八课主要的国际组织第三框区域性国际组织同步练习(解析版)一.单项选择题。
1.2019年11月18日,欧盟成员国、欧洲议会和欧盟执委会就欧盟2020年预算达成协议,将增加支出用于对抗气候变化、加强边境防卫、构建欧洲自己的卫星系统。
这体现了( )①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欧盟的宗旨②欧盟致力于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发展③欧盟各国是世界上率先进入现代化的国家④欧洲一体化进程符合欧洲各国的利益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A【解析】欧盟达成了预算协议,增加支出用于对抗气候变化体现了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①符合题意;加强边境防卫支出体现了以共同体的方式维护本地区和平,②符合题意。
③未体现;④观点不准确。
2.目前欧盟总人口大约是5.135亿,2018年GDP总量为18.75万亿美元(美国的GDP为20.5万亿美元,中国约合13.4万亿美元)。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 )①欧盟是世界上发达国家最多的地区②欧盟能够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有所作为③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逐步消除④欧盟能凭集团优势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材料主要说明了欧盟的经济实力,我们可以推断欧盟能凭集团优势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力,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有所作为,②④符合题意。
这不能推导出发达国家的数量,①不选;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没有消除,③错误。
3.2019年,中欧按期完成地理标志协定谈判,“一带一路”与欧亚互联互通也在顺利对接。
2020年是中国欧盟建交45周年,中欧合作有望再进一步。
上半年,将在中国举行中国-中东欧领导人峰会。
下半年,德国已提议举行中国-欧盟全家福峰会。
中欧还将择时举办第二十二次中国-欧盟领导人年度会晤。
此外,中欧还力争在2020年内达成高水平的中欧投资协定,在气候变化、数字经济等新的合作领域开辟合作,制定未来5年中欧对话合作蓝图。
中欧密切合作的原因在于( )①中欧各具经济优势,互补性强②合作对抗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需要③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要求④中欧致力于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答案】D【解析】中欧密切合作的原因在于中欧各具经济优势,互补性强,①符合题意;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也需要加强合作,③符合题意。
第9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第9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0783c7916294dd88d0d26bcf.png)
二氧化碳浓 大气中二氧化
度
碳浓度
10 350万吨
15% 350ppm
100
严重超标
1210万吨 12%
严重超标 本世纪中叶将达极限
387ppm
超出极限
一、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
当今世界存在着两大类环境问题:
一类是工业化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水、废气、废渣带来的环境问题 ;
另一类是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的森林锐减、水土流 失、土地沙漠化和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
维权抗争活动
二、当代生态环境问题根源分析
(一)文化根源:人类中心主义
1、含义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认为人是宇宙中心的观点。它的实质是,一切以 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从人的利益出 发。 人是自然界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人以外的存在物不具有内在 价值而只有工具价值。因而,人不需对自然讲道德,一切生态实践的 出发点和归宿只能是,也应当是人的利益。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提出
中共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 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来,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生态文 明作为一项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重要战略任务加以明 确。此后,生态文明建设逐步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 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 组成部分。
依赖——渔猎文明 顺应——农业文明 掠夺——工业文明 和谐——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指人类在实践生活的过程中协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 社会生态环境所获得的成果的总和。
从词源学意义上看:
他与野蛮相对,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的成果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 度对待自然,不野蛮开发,不粗暴对待大自然,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 然的关系,认真保护和积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2020智慧树知到《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章节测试[完整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317cf00029bd64793e2c30.png)
2020智慧树知到《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章节测试[完整答案]2020智慧树知到《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章节测试答案第1章单元测试1、我国是在哪一年的气候大会上发表的《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讲话?答案:2015第2章单元测试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最核心的原则是答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2、在( )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象会议上,科学家们将全球变暖问题提上科学研究的日程。
答案:日内瓦3、哥本哈根会议后,国际社会日益达成共识,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渠道是答案:发展低碳经济4、--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答案:《京都议定书》5、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没有历史责任,因此不需要减少碳排放。
答案:错6、不属于实现“APEC蓝”所用的超常规手段的是答案:D.禁止燃放烟花爆竹7、下列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答案:化石能源、核能8、判断题:生物质能是不可再生能源( )答案:错9、判断题:降低碳排放量会影响生产力进步( )答案:错10、依据《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在2030年左右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将提高至( )左右。
答案:20第3章单元测试1、温室气体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人类能源消耗的结果。
答案:对2、气候变化问题是科学事实,没有不确定性。
答案:错3、气候变化是由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
答案:错4、以下选项能反映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是答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文本谈判阶段、《京都议定书》谈判阶段、哥本哈根谈判阶段5、工业革命以后气候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答案:能源活动6、--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答案:《京都议定书》7、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是答案:英国的《气候变化法》8、在( )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象会议上,科学家们将全球变暖问题提上科学研究的日程。
答案:日内瓦9、气候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答案:能源活动10、哥本哈根会议后,国际社会日益达成共识,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渠道是答案:发展低碳经济第4章单元测试1、低碳经济首次出现的官方文件是答案:2003年英国发表的《能源白皮书》2、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是答案:英国的《气候变化法》3、发展低碳经济不需要额外的成本。
第9章---第1节 美国—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课后作业课件(共35张PPT)
![第9章---第1节 美国—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课后作业课件(共3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20c05231711cc7931b71671.png)
A.小麦
B.玉米
C.大豆
D.咖啡
7.下列美国主要城市与其主要职能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B )
A.华盛顿——首都
B.芝加哥——宇航中心
C.底特律——汽车工业中心
D.匹兹堡——钢铁工业中心
8.举办地芝加哥位于美国( A ) A.东北工业区 B.南部工业区 C.西部工业区 D.中部工业区
9.关于美国经济描述正确的是( A )
18.①处的气候类型为
,影响该种气候类型在地区分布
上呈条带状或狭长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D )
A.温带季风气候、海岸线平直
B.地中海气候、纬度位置
C.温带大陆性气候、海陆位置
D.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形因素
19.读“美国本土略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读图可知,美国本土位于 北美
的
生产特色是( A )
A.家庭农场规模化生产
B.牧业生产高度现代化
C.大面积使用滴灌技术
D.山地垂直农业一体化
下图为“美国本土农业带(区)分布”,读图,完成 3~4 题。 美国本土农业带(区)分布
3.水果和灌溉农业区主要分布在( A )
A.太平洋沿岸
B.大西洋沿岸
C.五大湖沿岸
D.墨西哥湾沿岸
4.制作牛仔裤的主要原料来源于( B )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居世界第一位
②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③美国传统工业面临新兴工业国家的激烈竞争,呈衰落状态;
而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④美国服务业占有比重较小,约有 1/4 劳动力从事服务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地形剖面图可直观地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沿某一方向的高 低起伏状况。读“某国沿 36°N 所绘的地形剖面图”,完成 10~13 题。
第九章 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
![第九章 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85ab7c45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b1.png)
第九章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第一节环境保护一、环境保护方针及目标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项目部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自觉执行环境保护措施,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防止和尽量减少对施工现场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我们将自觉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按照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合同条款、技术规范要求,认真做好本工程影响区的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工作,接受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与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接受环保水保综合监理的监督管。
1、环境保护方针:保护和改善施工周边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参建人员的身体健康。
2、环境保护目标:严格按国家和环保、水土保持部门有关规定进行施工,施工现场不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严格控制施工水污染,减少粉尘及空气、噪声污染,保持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施工中加强管理,优化施工方案,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努力降低能源及原材料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二、本工程环境保护一般规定1、遵守国家、行业和部门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按照合同规定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止由于工程施工造成施工区附近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
2、建立环境保护机构,配备专兼职环境保护监视员,负责施工过程中对环境保护规定的检查、监督。
加强环保教育,开工前组织全体施工人员学习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提高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
3、加强施工、生活区域的绿化。
制定各种有效措施,针对施工和生活污水、施工弃料和生活垃圾、施工粉尘、施工噪音污染制定相应处理措施。
4、与施工区附近的居民和团体建立良好的关系。
对于受噪声骚扰的居民及团体,提供投诉热线电话,并随时通报工程进展情况。
5、加强水陆生物的保护,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人员保护岸边水生生物特别是水陆珍稀物种的宣传教育,若发现珍稀物种及时向当地有关部门报告。
气候变化与林业碳汇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浙江农林大学
![气候变化与林业碳汇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浙江农林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03f38303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a5.png)
绪论单元测试1.林业碳汇是国际公认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实现碳减排的重要方式。
A:对B:错答案:A第一章测试1.气候变化应该置于较长的历史时间尺度上来看待。
()A:错B:对答案:B2.间冰期气候比冰期气候更冷。
()A:错B:对答案:A3.近代气候变化的特点是世界气温呈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
()A:对B:错答案:A4.根据气候模式预估,受气候变化影响极端气候在未来发生的频率将会增大。
()A:对B:错答案:A5.大气碳库中的碳量在四大碳库中是最小的,但是由于它的碳元素以气体形式存在,活性最强。
()A:对B:错答案:A6.化石燃料使用,以及毁林开荒、森林退化等人为活动导致了大量的CO2排放。
()A:错B:对答案:B7.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影响说法错误的是()。
A:北极海冰面积缩小B:海洋酸化加剧C:全球海平面上升趋势一致D:海洋温度升高答案:C8.下列关于气候变化趋势预估的说法正确的有()。
A:全球地表面温度上升B:干湿地区降水差异增大C:气候变化的过程是可逆的D:温室效应将进一步加剧答案:ABD9.“今年冬季将是暖冬”,这是气候预测的一种。
()A:对B:错答案:A10.1850-2019年间全球陆地平均温度约升高了A:1.1℃B:1.2℃C:1.3℃D:1.0℃答案:A第二章测试1.2019年气候大会原定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举行。
A:对B:错答案:A2.过去25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谈判进程中,谈判阶段变化主要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格局变化的结果。
()A:对B:错答案:A3.“77国集团和中国”集团中的130多个国家因国情、发展水平、利益诉求差别较大,所以在“77国集团和中国”中又分出了许多小的谈判集团。
()A:错B:对答案:B4.《巴黎协定》指出各方将加强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
A:1摄氏度B:2摄氏度C:2.5摄氏度D:3摄氏度答案:B5.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地面增温后发出长波辐射,被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从而使大气变暖,这就是()。
生态学第9章群落的动态
![生态学第9章群落的动态](https://img.taocdn.com/s3/m/59a5d8d576eeaeaad1f3305b.png)
群落变化的类型
持续时间 天 年 几年 十年到百年 变化类型举例 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等植物生理过程 植物生长的季节动态 植物生产力的波动 群落演替
百年到千年
万年到亿年
气候变化引起的生物地带界限的移动
群落的演化
植物群落的波动
波动:限于群落内部的短期可逆的变化, 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其逐年的变化方向常 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 特点:群落区系的成分的相对稳定性,群 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性以及变化的可逆性 原因:环境条件的波动变化;生物本身的活 动周期;人为的活动干扰
Clements认为,在任何一个地区内,一般的演替系列的终点决 定于该地区的气候性质,主要表现在顶极群落的优势种,能够很好 地适应于地区的气候条件,这样的群落称之为气候顶极群落。 在同一气候区内,无论演替初期的条件多么不同,植被总是 趋向于减轻极端情况而朝向顶极方向发展,从而使得生境适合于 更多的植物生长。
2,波动的类型
• 不明显波动 • 摆动性波动 • 偏途性波动
不同的生物群落具有不同的波动性特点。一般说来,木 本植物占优势的群落较草本植物稳定一些;常绿木本群落要 比夏绿木本群落稳定一些。在一个群落内部,许多定性特征 (如种类组成、种间关系、分层现象等)较定量特征(如密 度、盖度、生物量等)稳定一些;成熟的群落较之发育中的 群落稳定。
2,多元顶极论(polyclimax theory)
多元顶极论由英国的A.G.Tansley于1954年提出。该学说认为: 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 过程,就可看作顶极群落。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 果,不一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
3,顶极-格局假说 (climax-pattern hypothesis)
昆虫记1—37章内容概括
![昆虫记1—37章内容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4ff6ca44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a6.png)
昆虫记1—37章内容概括《昆虫记》是一部著名的昆虫学著作,作者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通过观察和实验,详细描述了各种昆虫的生活习性、生存策略、繁殖方式等。
该作品共分为37章,每章都详细探讨了一种或多种昆虫的特点和生活方式。
第一章至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昆虫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以及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四章至第六章讲述了昆虫的生殖方式,以及它们在寻找配偶和繁殖后代方面的策略。
第七章至第九章讨论了昆虫的成长过程,以及它们在获得足够食物和应对天敌方面的能力。
第十章至第十一章则聚焦于昆虫的社会行为,包括群体行动和社会等级等。
第十二章至十三章则介绍了昆虫在应对环境变化和气候变化方面的策略。
第十四章至第十五章讲述了昆虫的疾病和寄生虫感染等生物问题。
第十六章至第十七章讨论了昆虫的感知能力,以及它们如何感知周围环境和寻找食物。
第十八章至第十九章则探讨了昆虫的防御机制,包括它们的身体结构和防御行为等。
第二十章至第二十一章介绍了昆虫的迁徙行为,以及它们在寻找栖息地和繁殖场所方面的策略。
第二十二章至第二十四章讲述了不同种类昆虫的繁殖方式,以及它们在应对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繁殖策略。
第二十五章至第二十七章则探讨了昆虫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互惠互利和竞争等。
第二十八章至第三十章则聚焦于昆虫的采集和观察方法,为读者提供了实用的指导和建议。
第三十一章至第三十二章介绍了如何制作昆虫标本,以及如何进行昆虫学的研究。
第三十三章至第三十四章讲述了昆虫在人类文化中的角色和影响,包括在文学、艺术和民间传说等方面的应用。
第三十五章至第三十七章则探讨了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阅读《昆虫记》,我学到了很多有关昆虫的知识,例如它们的生殖方式、生活习性、生存策略等。
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以及我们人类应该如何尊重和保护它们。
此外,法布尔的观察和实验方法也让我受益匪浅,他强调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的重要性。
企业环境与气候变化管理制度
![企业环境与气候变化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dc90999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39.png)
企业环境与气候变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本制度旨在规范企业在面对环境与气候变动问题时的管理和应对措施,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全部员工以及与企业有业务往来的供应商、承包商等。
第三条主管部门企业环境与气候变动管理工作由企业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并协同其他相关部门开展工作。
第二章环境保护管理第四条环境政策企业环境保护部门订立企业的环境政策,明确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目标和原则,并进行宣传教育,确保员工的环保意识。
第五条环境风险评估与监测企业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建立并保持环境监测系统,及时了解企业的环境情形,发现和防备环境问题,确保环境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第六条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管理企业环境保护部门负责订立并落实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管理措施,确保其合规排放、安全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第七条节省资源与能源管理企业环境保护部门负责订立并推行节省资源与能源的管理措施,鼓舞员工节省用水、用电,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
第八条生态保护企业环境保护部门负责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管,防止非法采矿、乱倒垃圾等行为,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第九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企业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建立环境应急预案,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确保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能及时、有效地应对和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第三章气候变动管理第十条碳排放管理企业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监测企业的碳排放情况,订立并推行减排措施,如节能降耗、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对气候的影响。
第十一条气候变动风险评估企业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开展气候变动风险评估,确定企业面对的气候变动风险,订立相应的管理和应对措施,保障企业的可连续发展。
第十二条低碳生产管理企业环境保护部门负责推动低碳生产,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第十三条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企业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编制和提交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并搭配相关部门进行审核。
第九章 排泄(第2节) (1)
![第九章 排泄(第2节) (1)](https://img.taocdn.com/s3/m/f20d88e1551810a6f524860a.png)
2)异常情况 尿液中含有大量脓细胞、红细胞、上皮 细胞、细菌或炎性渗出物时,排出的新鲜尿液即呈白色絮 状混浊,此种尿液在加热、加酸或加碱后,其混浊度不变, 见于泌尿系统感染。 5.比重。 成人在正常情况下, 尿比重波动于 1.015~1.025
3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理论课教案
肾脏生成尿液是一个连续不 断的过程, 而膀胱的排尿则是 间歇进行的。 排尿活动是受大 脑皮层控制的反射活动。 当膀 胱内尿量增加时(成人达 400~500ml、儿童约 50~ 200ml),膀胱内压力增加, 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受压力 的刺激而兴奋引起排尿反射。 导入 5 分钟,回顾上节课内 容,引入本节课内容。
课程名称:基础护理学
基 本 内
任课教师:庞俊彤
容
职称:助教
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
之间,一般尿比重与尿量成反比。若尿比重经常固定于 1.010 左右,提示肾功能严重障碍。 6.酸碱反应。正常人尿液呈弱酸性,一般尿液 pH 介于 4.5~7.5 之间,平均约为 6。酸中毒患者的尿液可呈强酸 性,严重呕吐患者的尿液可呈强碱性。 7.气味。 正常尿液气味来自尿内的挥发性酸。 尿液久置后, 因尿素分解产生氨,故有氨臭味。若新鲜尿有氨臭味,疑 有泌尿道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因尿中含有丙酮, 故有烂苹果气味。 (二)影像排尿因素的评估(熟悉) 1. 心理因素:排尿受暗示的影响,任何听觉、视觉或其他 身体感觉的刺激均可诱发排尿,如有的人听见流水声就想 排尿。 2.个人习惯: 大多数人在潜意识里会建立一些排尿时间的习 惯,如早晨起床第一件事是排尿,晚上就寝前也要排空膀 胱。 3.社会文化因素:如排尿的隐蔽性或有无其他人在场等。 4.液体和饮食的摄入: 如果其他影响体液的因素不变, 液体 的摄入量将直接影响尿量和排尿的频率,摄入得多,尿量 就多。 5.气候变化:夏季炎热,身体出汗量大,导致尿液浓缩和尿 量减少;冬季寒冷,身体外周血管收缩,循环血量增加, 体内水分相对增加,使尿量增加。 6.治疗及检查:外科手术、外伤、麻醉剂、某些诊断性检 查前要求患者禁食禁水、某些检查造成尿道损伤、水肿、 某些药物等因素都可直接影响排尿.
2019-2020年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西藏地区的特征》练习题(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西藏地区的特征》练习题(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b189cc814791711cc7917ed.png)
2019-2020年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西藏地区的特征》练习题(新版)新人教版一.单选1.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和民族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青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稀疏B.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不再实行计划生育C.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满族D.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西南和西北地区2.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牦牛是青藏地区特有蓄种,该动物分布区域最典型的自然特征是()A.干旱B.炎热C.高寒D.多雨3.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充足的能源,更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发利用好各地的清洁能源尤为重要.以水能、地热、太阳能开发潜力巨大的地区是()A.南方地区B.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4.读图完成下题.青藏高原是我国的高寒牧场,但部分地区也有种植业分布,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有种植业分布的是()A.①④B.①③C.②③D.③④5.青藏地区的农业生产主要分布在()A.肥沃的冲积平原B.山间盆地C.绿洲地区D.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6.有日光城之称的城市是()A.昆明B.广州C.拉萨D.上海7.有“高原之舟”之称的畜种是()A.蒙古马B.骆驼C.驴D.牦牛8.青藏地区雪山冰川众多,其主要原因是()A.地理纬度高,气温低B.深居内陆,气温低C.海拔高度高,气温低D.太阳高度低,气温低9.青藏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是()A.水稻和小麦B.小麦和高粱C.青稞和小麦D.小麦和玉米10.青藏地区主要发展的农业区是()A.旱作农业区B.水田农业区C.灌溉农业区D.河谷农业区11.下列有关青藏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雪山连绵、冰川广布B.干旱是其最显著的自然特征C.纬度高,日照强烈D.有“塞外江南”之称12.读图,关于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乙省区太阳能、地热能资源丰富B.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是我国最寒冷的地区C.牦牛和细毛羊是甲、乙两省区的优良品种D.甲、乙省区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气温较高的河谷,农作物单产量低13.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有()①传统服饰藏袍②主食米饭③耐寒的滩羊④农业区在河谷地带⑤藏人脸上的“高原红”A.①④⑤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④⑤14.四大地理区域用“高寒”来描述的是()A.青藏地区B.北方地区C.西北地区D.南方地区15.青藏高原是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以下河流发源地不是青藏高原的是()A.黄河B.长江C.雅鲁藏布江D.珠江16.三江源地区起到重要调蓄器作用的是()A.雪山和冰川B.湖泊和沼泽C.河流和湖泊D.雪山与沼泽17.青藏地区农作物单产量高的自然原因是()A.二氧化碳浓度高B.气温高C.昼夜温差大D.降水量适中18.青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高原牧区,其分布最广的三大牲畜是()A.藏羚羊、雪豹、滩羊B.牦牛、藏绵羊,藏山羊C.三河牛、三河马、细毛羊D.狮子、大象、老虎19.关于如图说法错误的是()A.拉萨所在地区多外流河,玉门关所在地区多内流河B.两地都可以利用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发展经济,走“风光大道”C.两地都昼夜温差大,利于农作物的生长D.拉萨所在地区发展了灌溉农业;玉门关所在地区发展了河谷农业20.下列关于青藏地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分布着河谷农业B.太阳能、地热等资源丰富C.青藏铁路穿过三江源自然保护区D.藏羚羊被称为“高原之舟”二.填空1.三江源地区是指长江源区、源区,源区,被誉为“”.2.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属不同的区域,所以它们的地理特征差异性都很大..(判断对错)3.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区,被誉为“中华水塔”.(判断对错)4.青藏地区的农业属于农业.地区集中了西藏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5.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气候,冬寒夏,年温差,日温差.6.青藏高原地势高耸,平均海拔在米以上,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素有“”之称.7.青藏地区气候高寒,年温差大,日温差大,日照充足.(判断对错)8.素有“高原之舟”之称的牲畜是藏绵羊(判断对错)三.解答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青藏地区面积占全国的25%,人口仅占1%,“高”、“寒”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青稞、小麦、豌豆等的本区的主要粮食作物,高原上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吸引着世界各地众多的旅游爱好者,图1是青藏地区图,图2是川藏南路(318国道)海拔图.(1)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①山脉,②盆地,③公路,④江.(2)该地区种植的青稞、小麦穗大粒饱,单位面积产量较高,请你说出气候方面的原因.(3)请列举青藏高原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的人文因素(至少两条).(4)每年夏秋季节,沿川藏南路从成都到拉萨是骑行爱好者通常选择的路线,请据图说出骑行者沿途需要克服的不利气候条件.2.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被誉为“中华水塔”.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放牧、滥采金矿、乱挖虫草、偷猎等原因,使得这里冰川萎缩,江河源头水量减少,湿地少,草原退化、沙化、水土流失加据,野生动物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材料二青藏地区图和中国主要地质灾害图(1)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澜沧江的发源地.(2)写出治理三江源生态环境的措施.(3)青藏地区的种植业面积狭小,且分布分散,主要分布在,形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是.(4)如图,规划中的川藏铁路,东起成都,西到拉萨,全长1629千米.川藏铁路的建设难度将大于青藏铁路,而被誉为第二条“天路”,据材料分析,建设青藏铁路主要面临哪些困难.3.图为长江流域略图,宜昌与湖口分别是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长江发源于高原,该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级阶梯.(2)图中城市的主要分布特点是,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3)长江流域水电站主要分布在(上、中、下)游地区,该地区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4)A、B两处河段,流量较大的是,理由是.-----如有帮助请下载使用,万分感谢。
学习气候变化教案
![学习气候变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bf38e8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da.png)
学习气候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气候变化的定义和原因。
b. 掌握气候变化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c. 了解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和国际合作。
2. 技能目标:a. 能够分析气候数据,并预测气候变化趋势。
b. 能够评估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风险。
c. 能够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
3. 情感目标:a. 引导学生对气候变化问题产生关注和责任感。
b.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气候变化的定义和原因a. 气候变化的概念和背景知识。
b. 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
2. 气候变化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a. 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b. 极端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增加。
c.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经济和社会稳定性的影响。
3.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和国际合作a. 国际公约和协议的重要性。
b. 减缓气候变化的途径和目标。
c. 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和行动步骤。
4. 气候数据的分析和预测a. 收集和分析气候数据的方法和工具。
b. 利用气象模型进行气候变化的预测。
5. 气候变化风险评估a. 生态系统及物种的风险评估和适应能力。
b. 人类社会的脆弱性分析和应对措施。
6. 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a. 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b. 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和利用。
c. 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1. 理解气候变化的定义和原因。
2. 掌握气候变化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3. 了解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和国际合作。
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主动探索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 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讨论。
3.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气候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及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段有关气候变化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气候变化的思考和兴趣。
2. 知识讲授:a. 讲解气候变化的定义和原因,并引导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第9章 化学与社会发展)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第9章 化学与社会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3e7ac21e2bd960590c6771d.png)
2008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九章 化学与社会发展一、化学与能源1.目前, 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其中包括 、 、 ,人们通过燃烧将其转化成热能以提供能量,同时它们是 的能源,是非常有限的,故对这些化石燃料须节约使用并要加强综合利用。
2.缓解“能源危机”可采取的措施: ; ; 。
3.我国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电能,大多是通过燃烧化石燃料,由 能转变电能而来的。
这样做的缺点有: , , 。
4.化学电源是一种将 能直接转化成 的装置。
它通过化学反应,消耗某种化学物质,输出电能。
常见的电池大多是 电源。
5.用砂纸擦去铜片和锌片表面的氧化膜,用导线将铜片和锌片分别连接到电流计的正负极,然后把锌片和铜片一起插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
现象是: ,涉及的反应是: 。
6.随意丢弃废旧电池,会导致 对环境的污染。
7. 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能源。
该能源的三大优点: , , 。
所以,被人们称为理想的“ ”。
8.如图所示的氢气发生装置,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1:;方法2:。
9.在点燃氢气前为什么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
哪些气体在点燃之前要检验纯度? 。
如何检验氢气的纯度? 。
10.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原理是 。
为了不使用铁在实验室制取氢气? 。
为何不用水通电分解的方法来获得氢气?。
制约氢气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的原因是。
二、化学与材料11.常用的材料有四种:、、、。
金属材料包括和。
无机非金属材料包括和、等。
合成材料一般包括、、。
复合材料是的材料。
12.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能: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
合成材料。
复合材料。
13.如何区别羊毛线、棉线、化纤布料?。
14.如何区别聚乙烯和聚氯乙烯:。
16.聚乙烯组成中只含有、元素,而聚氯乙烯的组成中除含有、元素外,还含有元素。
聚乙烯毒,聚氯乙烯毒,因此,聚乙烯能用于食品的包装,而聚氯乙烯不能。
17.废弃塑料的急剧增加,造成了新的环境污染——“”。
由于大多数塑料在自然条件下难以破坏、分解,而长期堆积又会破坏土壤结构,污染地下水,危害海洋生物。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教学大纲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fb9fb8ef01dc281e43af045.png)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6116603课程中文名称: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英文名称: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自然地理学专业开课学期:春季总学时:本科48学时(理论课36学时+实验12学时)总学分:本科3分编写日期:2020年12月20日教研室名称:自然地理学教研室考核方式:闭卷二、课程简介:气象学与气候学是自然地理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系统地讲述了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及各部分内容在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热学、大气水分、大气运动、天气系统、气候形成、气候带和气候型、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教材:姜世中•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1三、教学目标:本课程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学习,应使学生全面地掌握大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天气演变和气候的形成、分布、变化的基本原理;了解人类对天气的影响和改造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科学探索,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勇于奉献的精神,成为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气象学与气候学研究的学科体系与研究内容、主要分支学科、研究特点等。
通过对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的介绍,让学生深刻感受名人的爱国报国情怀和一丝不苟、科学求真的“竺可桢精神”。
培养学生成为爱国家、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有为青年。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第二节大气、天气、气候和气候系统的概念第三节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方法及发展简史(在讲述我国气象学与气候学发展简史的时,在阐述竺可桢对我国气象学与气候学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讲述了他“一丝不苟”的座右铭、“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做人原则和“博学之,审问之,慎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处世原则,鼓励学生学习匠人精神。
2.4全球气候变化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4全球气候变化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2a320904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40.png)
2.4全球气候变化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原因,掌握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
2.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认识到保护环境和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全球观念,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1.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情况。
三、教学难点:1.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和难以预测性。
2.解释气候变化的复杂的自然和社会机制。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课前预习1.请学生观看有关气候变化的视频或PPT,了解有关气候变化的概念和背景。
2.请学生阅读相关地理书籍或网上文章,了解气候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3.请学生做一些有关气候变化的调查和研究,在小组或班级中展开讨论。
第二节课堂探究1.教师对气候变化的概念和背景作简要介绍,讲述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因和机制。
2.教师通过讲解PPT或实地考察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情况,掌握气候变化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3.教师通过图表和数据的展示,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如水资源的短缺、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等。
4.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气候变化的后果和解决之道,如全球减排和环保、能源转型和科技创新等。
5.教师和学生共同展开讨论和互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气候变化的想法和看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观念。
第三节课后拓展1.请学生收集有关气候变化的信息和新闻,在班级或学校内成立环保小组,开展有关气候变化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2.请学生写一篇有关气候变化的文章或演讲稿,运用地理知识和科学方法,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请学生进行气候变化的实地调查或科研项目,研究气候变化的机制和未来趋势,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大挑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作为地理教育的一部分,气候变化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全球观念,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素养。
气候学
![气候学](https://img.taocdn.com/s3/m/dfded828e2bd960590c6773d.png)
2. 气候动力学阶段 认为气候是不断变化的,着重研究 气候的变化及其机理。在研究方法上 采用多种手段,包括定量观测、数据 分析,以及数值模拟和动力学理论研 究,从根本上探讨气候形成和变化的 物理机制和动力学过程。 3. 气候系统阶段 引进了“气候系统”的概念,认为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是气候系统各子系 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往往 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dl m dZ
为垂直入射时的 m 倍。 天顶距较大时,须考虑大气曲率和大气折 射的影响。
四. 大气透明度 若介质的光学性质是均匀的,有,
P e
e
K
为介质的透明系数。 对于均质大气高度 H 0 和密度 0 ,
1 m H0
l
0
dl
根据上式有,
I I0 e
气候系统示意图
•
气候系统的组成
1. 大气圈 是气候系统中最活跃和最容易变 化的部分,其中对流层是 气候变化 研究的主要部分。 其余气候子系统基本是通过影响 大气圈间接影响气候。 大气环流的变化是各种气候异常 和气候灾害发生的直接原因。
2. 水圈 • 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和地下水,和 大气中的液态水。 • 其中海洋在气候变化中具有非常重要 的作用。 • 海洋的垂直结构一般分为三层: (1) 混合层 (2)温跃层 (3)下均匀层
为纬度, 为太阳赤纬, 为时角
考虑日地距离、太阳高度角后大气上界 任一水平面上某时刻太阳辐射强度为,
1 I 2 I0 (sin sin cos cos cos ) D
3. 可照时角(白昼长度) 时角:一日中太阳某瞬时的位臵偏离 正午时太阳位臵的角距离。 可照时角:日出( 0 )到日没 ( 0 )的时角差( 20 ),即白昼的长 度。 因
洛阳市初中地理八年级下第九章青藏地区知识点总结归纳
![洛阳市初中地理八年级下第九章青藏地区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1c4fe2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ea.png)
洛阳市初中地理八年级下第九章青藏地区知识点总结归纳选择题1、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A.有丰富的冰雪融水作为灌溉水源B.面积广大,土层深厚肥沃C.湖泊星罗棋布,用水方便D.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答案:D青藏地区自然环境高寒,受气温限制,大多数冰雪融水和湖泊附近不适宜发展种植业,故水源不是其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故AC叙述错误;青藏地区面积虽广,但土层贫瘠,故B叙述错误;青藏高原由于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丰富,故D正确。
故选D。
2、青藏地区的河谷农业,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A.水稻B.谷子C.青稞D.玉米答案:C西藏自治区的主要农作物为青稞、小麦、豌豆、油菜等,由于太阳光照强,小麦等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比较高;故答案选C。
3、被称为高原之舟的是()A.骆驼B.牦牛C.滩羊D.三河马答案:B青藏地区的牧业为高寒牧业,主要牲畜为耐寒的牦牛、藏绵羊等,牦牛在青藏地区素有“高原之舟”的称号,故选B.小提示:本题考查青藏的主要农牧产品.4、我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三江”指的是A.长江、怒江、雅鲁藏布江 B.澜沧江、珠江、长江C.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D.长江、黄河、澜沧江答案:D我国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三江”指的是最长的两条长江和黄河,还有一条是在我国称为澜沧江,出我国后流经5个国家注入太平洋的湄公河,所以这里的“三江”是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故选D。
小提示:5、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的()A.三峡库区B.青藏高原C.云贵高原D.黄土高原答案:B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地区,是在青海省的南部,所处的区域是青藏高原,是亚洲最大的高原湿地,故选B。
6、青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高原牧区,其分布最广的三大牲畜是A.藏羚羊、雪豹、滩羊B.牦牛、藏绵羊,藏山羊C.三河牛、三河马、细毛羊D.狮子、大象、老虎答案:B青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高原牧区,其分布最广的三大畜种是牦牛、藏绵羊、藏山羊;三河牛、三河马是内蒙古牧区的畜种,滩羊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畜种,狮子、老虎、大象主要是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的动物。
部编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九章统计知识点总结归纳
![部编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九章统计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3dee858b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99.png)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九章统计知识点总结归纳单选题1、某老师为了解某班50名同学在家学习的情况,决定将本班学生依次编号为01,02,⋅⋅⋅,50.利用下面的随机数表选取10名学生调查,选取方法是从下面随机数表的第1行第2列开始由左到右依次读取两个数字,则选出来的第4名学生的编号为()7 2 5 6 0 8 1 3 0 2 5 8 3 2 4 9 8 7 0 2 4 8 1 2 9 7 2 8 0 19 8 3 1 0 4 9 2 3 1 4 9 3 5 8 2 0 9 3 6 2 4 4 8 6 9 6 9 3 87 4 8 1A.25B.24C.29D.19答案:C分析:利用随机表法从第1行第2列开始由左到右依次读取两个数字,超过50的跳过,重复的只取一个即可求解.从题中随机数表的第1行第2列开始由左到右依次读取两个数字,超过50的跳过,重复的只取一个可得:25 ,30 ,24,2 9,19,10 ,49 ,23,14,20,故选出来的第4名学生的编号为29.故选:C.2、从某中学随机抽取100名学生,将他们的身高数据(单位cm)绘制成频率分布直方图,若要从身高在[150,160),[160,170),[170,180]三组内的学生中,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16人参加一次活动.则从身高在[170,180]内的学生中选取的人数应为()A.3B.4C.5D.7答案:B分析:先求得a 的值,然后结合分层抽样的知识计算出正确答案.依题意(0.005+0.015+a +0.035+0.02)×10=1,解得a =0.025,身高在[150,160),[160,170),[170,180]三组内的学生比例为0.025:0.035:0.02=5:7:4,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16人参加一次活动,则从身高在[170,180]内的学生中选取的人数应为4人故选:B3、某高中学校为了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针对学生发展要求,开设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泥塑”与“剪纸”两个社团.已知报名参加这两个社团的学生共有800人,按照要求每人只能参加一个社团,各年级参加社团的人数情况如下表:其中x :y :z =5:3:2,且“泥塑”社团的人数占两个社团总人数的35.为了了解学生对两个社团活动的满意程度,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50的样本进行调查,则从“剪纸”社团的高二年级学生中应抽取的人数为( )A .4B .6C .9D .10答案:B 分析:先按分层抽样求出高二年级人数,再按样本占总体的比例得解.因为“泥塑”社团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5,所以“剪纸”社团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5,人数为800×25=320. 因为“剪纸”社团中高二年级人数比例为y x+y+z =35+3+2=310,所以“剪纸”社团中高二年级人数为320×310=96.以从“剪纸”社团的高二年级学生中抽取的人数为96×50800=96×116=6.故选:B.4、某书店新进了一批书籍,下表是某月中连续6天的销售情况记录:本B.1110本C.1340本D.1278本答案:A分析: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每天的销售数量在一个数值附近波动,故用平均数估计总体即可.(30+40+28+44+38+42)=37(本),该月共31由表中6天的销售情况可得,一天的平均销售量为16天,故该月的销售总量约为37×31=1147(本).故选: A5、某地教育局为了解“双减”政策的落实情况,在辖区内高三年级在校学生中抽取100名学生,调查他们课后完成作业的时间,根据调查结果绘制如下频率直方图.根据此频率直方图,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所抽取的学生中有25人在2小时至2.5小时之间完成作业B.该地高三年级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超过3小时的概率估计为35%C.估计该地高三年级学生的平均做作业的时间超过2.7小时D.估计该地高三年级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在2小时至3小时之间答案:D分析:对A,利用直方图中2小时至2.5小时之间的频率判断A;对B,计算超过3小时的频率可判断B;对C,根据直方图中平均数的公式计算,可判断C;对D,计算做作业的时间在2小时至3小时之间的频率,可判断D.对A,直方图中2小时至2.5小时之间的频率为(2.5−2)×0.5=0.25,故所抽取的学生中有100×0.25=25人在2小时至2.5小时之间完成作业,故A正确;对B,由直方图得超过3小时的频率为0.5×(0.3+0.2+0.1+0.1)=0.35,所以B正确;对C,直方图可计算学生做作业的时间的平均数为:1.25×0.05+1.75×0.15+2.25×0.25+2.75×0.20+3.25×0.15+3.75×0.10+4.25×0.05+4.75×0.05=2.75>2.7,所以C正确;对D,做作业的时间在2小时至3小时之间的频率为0.5×(0.5+0.4)=0.45<0.5,所以D错误.故选:D.6、人口普查是世界各国所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科学方法,是提供全国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根据人口普查的基本情况,可以科学的研究制定社会、经济、科教等各项发展政策,是国家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工作,人口普查资料是制定人口政策的依据和前提.截止2020年10月10日,我国共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下图是这六次人口普查的人数和增幅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口数逐次增加,第二次增幅最大B.第六次普查人数最多,第四次增幅最小C.第六次普查人数最多,第三次增幅最大D.人口数逐次增加,从第二次开始增幅减小答案:C分析:人口数由柱状图判断,增幅由折线图判断.A.人口数逐次增加,第三次增幅最大,故错误;B.第六次普查人数最多,第六次增幅最小,故错误;C.第六次普查人数最多,第三次增幅最大,故正确;D.人口数逐次增加,从第三次开始增幅减小,故错误;故选:C7、某工厂利用随机数表对生产的50个零件进行抽样测试,先将50个零件进行编号,编号分别为01,02,…,50,从中抽取5个样本,下面提供随机数表的第1行到第2行:66674037146405711105650995866876832037905716031163149084452175738805905223594310若从表中第1行第9列开始向右依次读取数据,则得到的第4个样本编号是()A.10B.09C.71D.20答案:B分析:按照题意依次读出前4个数即可.从随机数表第1行的第9列数字开始由左向右每次连续读取2个数字,删除超出范围及重复的编号,符合条件的编号有14,05,11,09,所以选出来的第4个个体的编号为09,故选:B8、某大学工程学院共有本科生1200人、硕士生400人、博士生200人,要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180的样本,则应抽取博士生的人数为()A.20B.25C.40D.50答案:A分析:直接利用分层抽样,即可计算.因为学院共有本科生1200人、硕士生400人、博士生200人,×180=20.所以应抽取博士生的人数为2001200+400+200故选:A多选题9、2021年11月10日,中国和美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格拉斯哥大会期间发布《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承诺继续共同努力,并与各方一道,加强《巴黎协定》的实施,双方同意建立“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推动两国气候变化合作和多边进程.为响应《宣言》要求,某地区统计了2020年该地区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比例,并规划了2030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比例,如下图所示:经测算,预估该地区2030年一次能源消费量将增长为2020年的2.5倍,预计该地区()A.2030年煤的消费量相对2020年减少了B.2030年天然气的消费量是2020年的5倍C.2030年石油的消费量相对2020年不变D.2030年水、核、风能的消费量是2020年的7.5倍答案:BD分析:设2020年该地区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a,计算出2030年该地区煤、石油、天然气以及水、核、风能的消费量,逐项判断可得出合适的选项.设2020年该地区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a,2020年煤的消费量为0.6a,规划2030年煤的消费量为a×2.5×0.3=0.75a>0.6a,故A错误;2020年天然气的消费量为0.1a,规划2030年天然气的消费量为a×2.5×0.2=0.5a=5×0.1a,故B正确;2020年石油的消费量为0.2a,规划2030年石油的消费量为a×2.5×0.2=0.5a>0.2a,故C错误;2020年水、核、风能的消费量为0.1a,规划2030年水、核、风能的消费量为a×2.5×0.3=0.75a=7.5×0.1a,故D正确.故选:BD.10、冬末春初,乍暖还寒,人们容易感冒发热.若发生群体性发热,则会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干扰正常工作生产.某大型公司规定:若任意连续7天,每天不超过5人体温高于37.3℃,则称没有发生群体性发热.下列连续7天体温高于37.3℃人数的统计特征数中,能判定该公司没有发生群体性发热的为()A.中位数为3,众数为2B.均值小于1,中位数为1C.均值为2,标准差为√2D.均值为3,众数为4答案:BC分析:根据题意,设连续7天,每天体温高于37.3℃的人数分别为a,b,c,d,e,f,g,可得0≤a≤b≤c≤d≤e≤f≤g,然后根据选项,结合反例依次判定,即可求解.由题意,连续7天,每天体温高于37.3℃的人数分别为a,b,c,d,e,f,g,可得0≤a≤b≤c≤d≤e≤f≤g,对于A中,取2,2,2,2,3,4,6,则满足中位数为3,众数为2,但第7天的人数6>5,所以A不正确;对于B中,若g≥6,由中位数为1,可知均值为1(a+b+c+d+e+f+g)≥1,与均值小于1矛盾,所以7B正确;对于C中,当均值为2,标准差为√2时,a+b+⋯+g=14,且(a−2)2+⋯+(g−2)2=14,若g≥6,则(a−2)2+(b−2)2+⋯+(g−2)2>14,例如:1,1,1,1,2,3,5,符合题意,所以C正确;对于D中,取0,1,2,4,4,4,6,则满足均值为3,众数为4,但第7天人数6>5,所以D不正确.故选:BC.11、小明用某款手机性能测试APP对10部不同品牌的手机的某项性能进行测试,所得的分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相等数据相邻排列)排列为:81,84,84,87,x,y,93,96,96,99,已知总体的中位数为90,则()A.x+y=180B.该组数据的均值一定为90C.该组数据的众数一定为84和96D.若要使该总体的标准差最小,则x=y=90答案:ABD分析:依题意可得x+y=180,即可求出平均数,即可判断A、B,再利用特殊值判断C,利用基本不等式判断D;(81+84+84+87+x+y+93+解:因为总体的中位数为90,所以x+y=180,所以该组数据的均值为11096+96+99)=90,故A正确,B正确,当x=y=90时,众数为84,90,96,当x=87,y=93时,众数为84,87,93,96,故C错误;要使该总体的标准差最小,即方差最小,即(x−90)2+(y−90)2最小,又(x−90)2+(y−90)2≥(x+y−180)2=0,当且仅当x−90=y−90时,即x=y=90时等号成立,故D正确.2故选:ABD填空题12、某工厂为了解产品的生产情况,随机抽取了50个样本,若样本数据x1,x2,⋯,x50的方差为8,则数据3x1−1,3x2−1,⋯,3x50−1的方差为___________.答案:72分析:根据方差的性质可得答案.样本数据x1,x2,⋯,x50的方差为8,所以数据3x1−1,3x2−1,⋯,3x50−1的方差为32×8=72.所以答案是:72.13、某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数学测试,成绩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下,数据的分组依次是[20,40),[40,60),[60,80),[80,100],则可估计这次数学测试成绩的第40百分位数是_________.答案:65分析:利用百分位数的定义求解.解:成绩在[20,60)的频率是(0.005+0.01)×20=0.3,成绩在[20,80)的频率为0.3+0.02×20=0.7,所以第40百分位数一定在[60,80)内,×20=65,所以这次数学测试成绩的第40百分位数是60+0.4−0.30.4所以答案是:6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2)三叠纪一第三纪大间冰期
发生时间:距今约2.5亿年-200万年, 包括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新生 代的第三纪。 主要特征:三叠纪时气候炎热而干燥, 其后侏罗纪的气候由干热转为湿热, 有利于植物生长,造成继石炭纪之后 的第二个成煤时期。
33
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1 定义:从第四纪大冰期中的武木(大理)亚 冰期的最近一次副冰期之后的1万年至有器测 资料的‚冰后期‛ 气候。从地质年代来看, 该时期也称为全新世气候。 2 资料来源:冰芯、树木年轮、黄土、湖泊沉 积、历史文献等 3 特点: 温暖期与寒冷期交替出现
显差异的突变;其二是频率有明显差异的突变。
三类气候突变示意图 (a) 均值突变;(b) 趋势突变;(c) 变率突变
第 二 节
气候变化史实
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1 定义:时间尺度在几万年以上的气 候变化.
地质年代:代→纪→世
世:时间尺度万年以上
23
地质年代 代 新生代 纪 第四纪 世 全新世 更新世 纪开始年龄(百万年BP) 纪持续时间 (百万年) 2 2
34
4 主要气候事件
•末次冰期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LGM) ~ 21kaBP •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 YD) ~ 12.2-10.5kaBP •全新世大暖期(Megathermal in Holocene)~ 8.5-3.0kaBP •中世纪暖期 ( Medieval Warm Period) ~ AD 900-1300 •小冰期 ( Little Ice Age) ~ AD 13201920
距今年数(万年)欧洲的亚冰期 10 武木亚冰期 20 里斯-武木间冰期 30 40-60 70 80-90 100-110 120-130 140-160 里斯亚冰期 民德-里斯间冰期 民德亚冰期 群智-民德间冰期 群智亚冰期 多脑-群智间冰期 多脑亚冰期
29
中国的亚冰期 大理亚冰期 庐山亚冰期 大姑亚冰期 鄱阳湖亚冰期
第九章 气候变化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气候变化的概念 气候变化史实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 气候变化研究方法
1
第 一 节
9.1.1气候变化概念
1 气候变化与气候异常:由各种要素
(气温、降水、气压等)所表征的气候 状态相对于某一气候标准态的偏差或同 类气候状态间的变化称为气候变化;当 这种偏差(变化)超过一定程度称为气 候异常。
o
130
o
45
o
4
3
35
o
5
2
o
25
1
0
250
500
750
km
38
过去2000年中国东部温度变化
180 360 540 720 900 1080 1260 1440 1620 1800 1980 1.0 0.0
0.2 0.0 -0.2 -0.4 -0.6 800
中世纪暖期 小冰期
-1.0
1000
1200
41
过去140年来地球表面气温变化情况
IPCC TAR: 0.6±0.2˚C, 0.58˚C/100a
42
过去150年来地球表面气温变化情况
IPCC AR4: 0.45±0.12˚C, 0.74˚C/100a 20世纪增暖主要发生在两个阶段: • 1915-1945 • 1975后
43
LSAT
全球平均气温的功率谱分析
11
准5年周期振荡
准2年周期振荡
全球平均气温SSA的重建分量序列
12
周 期 ( 年 )
影响华北汛期降水登陆台风频数 小波变换
13
6 气候突变:从一种气候状态(或稳定 持续的变化趋势或气候波动)跳跃式地 转变到另一种气候状态(或稳定持续的 变化趋势或气候波动)的现象。
台风频数在1976-77年发生了突变(均值)
气候(标准态):在太阳辐射和气候系
统各子系统相互作用下,地球上某一区域 在某一特定时段内天气的多年平均状况及 其极端情形。
2
2 气候状态:地球上某一区域在某一 特定时段内天气的某一年份或指定年 份平均状况。 3 气候变率:大量同类气候状态间的方 差,也经常用来专指年际及年代际的气 候变化 。或者:时间尺度大于天气尺度 的气候变量围绕平均值的变化。 气候变化包含气候变率
间冰期暖期
千年
中 国 东 部 夏 季 降 水
20
3. 气候变化的突变性
均值突变 :从一个气候基本状态(以某一平均值表示)
向另一个气候基本状态的急剧变化。
趋势突变 :两个气候阶段有完全不同的变化趋势,例
如,某个气候阶段温度一致持续下降,其后一个气候阶 段的温度一致持续上升。
变率突变: 变率突变包括两种情况,其一是振幅有明
5
℃
( updated from Jones et al., 2003 )
年
1980-1999与1950-1969 年均SST差值场 (年代际变化)
6
4 气候趋势:气候的长期变化倾向,即在 记录时期(特定时期)具有单调地上升或 下降特点的气候变化(线性和非线性趋势)
7
奇异谱分析(SSA)对全球平均地 面气温序列的趋势拟合
大暖期(8.5-3.0kaBP) 8.2kaBP冷事件
全新世存在千年尺度 中世纪暖期 (AD 900-1300) 气候波动平均周期 1.45ka 。11kaBP以来 小冰期(AD 1320-1920) 有9个寒冷期,最近 一次为小冰期. 现代增暖(20世纪)
36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近数千年的气候史)
末次间冰期最 末次冰期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LGM) ~ 21kaBP 暖时期(12万 末次冰期(1.8万年BP)中气候最冷、冰川规模最大时段 年BP) 全球降温5-10C,降水普遍减少,冷干气候特征
31
2) 二大间冰期 (1)寒武纪—石炭纪大间冰期 发生时间:距今约3—6亿年。 基本特征:雪线升高,冰川后退,气候 显著变暖。‘石炭纪’在地质史上又称 为‘成煤纪’。我国都处于热带气候。
1400
1600
1800
2000
上图:中国过去2000年(加权)温度距平,分辨率:10年。粗线为3点滑动( Yang et al, 2002) 下图:东部过去1200年的温度距平,分辨率:50年。(据王绍武等,2000b)
39
青海湖孢粉所显示的近10ka气温(℃)、降水量(%)变化 (王绍武等,2002a)
0.5
16
气候变化时期的划分
变化的时间尺度
地质时期气候变化
主要特征、 形成原因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 现代气候变化
资料来源、 分析和研究方法
17
9.1.2 气候变化的特征
1. 气候变化的多时间尺度性
多时间尺度性
阶段性
突变性
①短期气候变化 (月,季,年); ②中期气候变化,其时间尺度为几年(年际变化); ③长期气候变化,其时间尺度为几十年(年代际变化); ④超长期气候变化,其时间尺度为几百年(世纪际变化); ⑤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其时间尺度为千年; ⑥地质期气候变化,其时间尺度为万年或更长。
气候概况
大冰期 大间冰期
第三纪
上新世
中新世 渐新世 始新世 古新世
64
66
中生代
白垩纪 侏罗纪 三叠纪
66 53 50 45
132 185 235 280 大冰期 大间冰期
古生代
二叠纪
石炭纪
泥盆纪 志留纪 奥陶纪 寒武纪 元古代 太古代 震旦纪
65
55 35 55 80 30
345
400 435 490 570 600 大冰期 24
8
样条插值函数对全球平均地面气温的趋势拟合
9
5 气候波动(振荡):气候状态围绕气候平均 态的波动式变化,表现为准周期性振荡特征, 有年际、年代际等时间尺度.
1880-1996年中国东部35站的年降水量距平(以1961-1990年为基准期) (王绍武,1998)
10
波数6(5年 发生时间:距今2.5~3亿年 气候特点:冰期气候影响的主要在南半球; 在北半球(除印度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 属于这次冰期的可靠遗迹。 (3)第四纪大冰期 发生时间:距今240万年前开始直到现在; 主要特征:存在亚冰期与亚间冰期的冷暖 反复交替。
28
•第四纪大冰期中的亚冰期
寒 冷 期
寒冷期
+4 +3 +2 +1 0 -1 -2 -3 -4 1950 1900
一万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实线)与五千年来我国温度(虚线)变迁
37
1000
1700
1800
500
500
0 年代
全新世暖期中国温度较现代增加的幅度
(单位:℃。施雅风等,1992)
70
o
80
o
90
o
100 o
110
o
120
20
降水量 温度
0 -20
2 0
全新世大暖期
-2
10
9
8
7
6
5
4
3
2
1
0
Ka B.P.
40
三、近代气候变化特征
1 器测资料:最早有气象观测记录地方 佛罗伦萨
(1652),伦敦(1668),巴黎(1752)
2 主要气候变化现象
1)全球增暖 (Global Warming)
• 波动阶段性上升
• 不同区域增暖幅度不同,极区最显著
GMST
SST
44
全球、南北半球温度变化趋势对比(CRU) (℃/10a)(IPCC,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