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资料

合集下载

四大古桥之一泉州洛阳桥

四大古桥之一泉州洛阳桥

四大古桥之一泉州洛阳桥曾首创种海蛎凝固桥基,四大古桥之一2017-04-15看瞰2评福建泉州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因万安渡(取“万古安澜”之意)而得名。

位于洛阳江入海口。

北宋皇祐五年(1053),至嘉祐四年(1059年),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历时六年零八个月。

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梁式跨海大石桥,其“筏型基础”、“种蛎固基法”,是中国乃至世界造桥技术首创。

洛阳桥与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潮州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

洛阳桥为石构平梁,南北走向。

现桥长834米,宽7米。

初建时有船型桥墩46座。

建成960多年来,历代多次修复。

经历飓风、地震、战争等灾害。

泉州历史上经历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8级地震,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大地震,洛阳桥在这次地震中发生北面桥基下沉四市尺,大石梁折断多根,并有桥墩倾斜,水道更移等现象,破坏严重,是洛阳桥建造以来最大的一次损坏。

本次洛阳桥清淤,第一期清淤范围是桥两侧各60米,清淤总量约为7.6万立方米。

桥北清淤现场,清淤量约3.7万立方米。

桥南清淤现场,清淤量约3.9万立方米。

工程机械在滩涂上挖掘淤泥并运走。

清淤施工现场。

挖掘机挖掘淤泥。

古桥两侧大量淤泥被掘清理。

目前清淤工程已接近尾声。

由于大量淤积的泥土被挖掘运走,古桥船型的桥墩更多地展露出来。

利用涨潮时机,装在袋子里的淤泥被放在驳船上拖走。

据蔡襄《万安桥记》载,洛阳桥“垒址于渊”。

洛阳桥位于江海汇合处,江潮汹涌,水深流急,桥基屡被冲毁。

近千年前的造桥工匠们,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首创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桥基──“筏型基础”。

就是用船载石沿着桥梁中线抛下大量石块,使江底形成一条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桥墩。

这就是“筏型基础”上部的桥墩,利用尖形的船筏式桥墩分开水势,削弱波浪对桥墩的冲击力。

为了巩固基石,工匠们还首创了“种蛎固基法”,养殖牡蛎,使之大量繁生,把桥基和桥墩石块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有效地保护了桥墩的稳固,使之成为惊涛难撼的中流砥柱。

洛阳桥:中国最早的跨海大桥

洛阳桥:中国最早的跨海大桥

黄河黄土黄种人2022.06(上)记录Record2021年7月25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宋元时期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当时的泉州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也毫不逊色,中国最早的跨海大桥洛阳桥便坐落在泉州。

洛阳桥也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然而,在四大古桥当中,洛阳桥恐怕是其中最独特的一座了。

第一次听到洛阳桥的时候,人们大抵都会以为这是一座建在河南洛阳的桥,然而这座桥并不在洛阳,而是在与洛阳相隔千里之远的福建泉州。

泉州的洛阳桥始建于宋代。

在洛阳桥建成之前,当地的洛阳江口仅有一座万安渡口供两岸的百姓渡船过江,然而由于该地是洛阳江的入海口,风高浪急,波涛滚滚,因渡江而造成的伤亡事件屡有发生,巨大的风浪经常导致沿岸百姓连续数日无法渡江。

宋庆历年间,泉州人李宠曾在洛阳江中建造了几个石墩并架上木板作为浮桥供人们过江,然而这座浮桥经常被风浪冲垮。

宋皇祐五年(1053年),北宋名臣、时任泉州知州的蔡襄开始主持修建洛阳桥的工程。

桥开始修建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洛阳江海口的狂潮急水,传统的建基方式根本不适用于这一水文条件复杂的江海交汇处。

造桥的工匠与蔡襄商讨之后,决定采用全新的“筏形基础”,就是桥墩两边都造成尖的,像一个船的两端,这样可以减少海浪和江水对桥基的冲击。

此外,桥梁修建好以后,如何加固桥墩更洛阳桥:中国最早的跨海大桥阴邱俊霖26是一个难题。

蔡襄结合劳动人民的智慧,通过详细观察和思考,最终采用了“种蛎固基”的方法,就是在桥下大力养殖海蛎等水生物,因为海蛎会吸附在桥墩上,它们的分泌物和尸体可以将桥墩的石头牢牢地凝固在一起,这一方法使得洛阳桥在潮涨潮落中屹立不倒。

然而,采用养殖海蛎作为加固桥墩的手段最让人头疼的问题竟然是防盗!洛阳桥下的海蛎自桥梁建成开始就频频遭到盗挖,北宋元丰年间就曾有官员上奏,请求朝廷下令将盗挖洛阳桥海蛎的人判处2年监禁。

洛阳桥

洛阳桥

洛阳桥洛阳桥被誉为“福建桥梁状元”的洛阳桥坐落于福建泉州洛阳江上.又名“万安桥”,如图1所示.洛阳桥始建于北宋1053年,工程历时七年.桥原长1200多米,宽约5米,有桥墩46座,扶栏500个,石狮28个,石亭7座,石塔9座,规模宏大,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桥由当时的郡守蔡襄主持兴建.洛阳桥的桥址位于江海汇合处,水深流急,建造桥基十分困难,桥基随时可能陷落坍塌、甚至被冲入海.洛阳桥的建桥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工艺技术高超,影响深远.像近代桥梁的“筏形基础”,在国外尚不足百年;“浮运架梁法”今日还很通行;“种蛎固基法”将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堪称绝妙.关键性的工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首先在江中沿桥址中线,向江中抛填石料,形成一条横跨过江的矮石堤.石堤宽约25 米,而长度达500余米.然后,匠师们利用洛阳江里盛产牡蛎这一自然条件,在矮石堤上散置蛎房.由于牡蛎繁殖力强,石堤里外间隙,成片成丛、密集繁生,两三年时间,就将原本松散的石堤胶结成一牢固整体.同时,石堤经受浪潮往复冲击,逐渐密实,底层石料嵌入流沙,使整条石堤变得格外稳固.这样筑成的桥墩底盘,用作桥基,即现代桥梁工程中的所谓“筏形基础”,既增大了基础的面积,又增强了基础的整体性,能有效防止不均匀沉降.在“筏形基础”上,再用巨型条石,齿牙交错,互相叠压,逐层垒砌,筑成桥墩,墩的上下游两头,俱作尖形,以分水势.墩基间亦置大量牡蛎胶粘,潮汐来去,不能冲动.两墩间净孔,约在一丈五六尺.沿岸开采的石梁,预先放在浮排上,等到两邻近桥墩完成后,即趁涨潮之时,驶入两桥墩间,待潮退,浮排下降,石梁即可落在石墩上,全桥石梁300余条,每条约二三十吨重,皆“激浪涨舟,浮运架梁”而成.洛阳桥的建成,为我国石桥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历经地震、飓风、水患和战争,洛阳桥经受了几百年的考验,依然屹立,堪称我国古代桥梁史上的伟大创举.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经勘测发现某地块承载能力比较薄弱,如果要在该地块建筑一座高塔,容易发生局部沉降或坍塌.为了避免发生局部沉降和坍塌问题,请你借鉴洛阳桥成功建桥的经验,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并写出你的理由.(2)如图2所示为洛阳桥船型桥墩的示意图,水流在桥墩前一分为二,沿柱面两侧向后流动.①请写出洛阳桥桥墩被设计成船型的优点;②请你展开想象,就洛阳桥船型桥墩的设计理念,举例说明还可应用在哪些方面.答案:【考点】85:减小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分析】(1)减小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来减小压强;(2)船型桥墩利用减小阻力,从而减小水流的冲刷.【解答】答:(1)可以借鉴洛阳桥的筏形基础,用钢筋将所有独立基础连接起来,并浇注水泥,使所有基础形成一个整体,使整个建筑物的荷载承受在一块整板上,使用筏形基础增大了受力面积S,根据p=可知,在同等受力情况下,可以减小压强,另一方面,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基础,也能增强基础的整体性,看有效避免不均匀沉降;(2)①洛阳桥桥墩被设计成船型有助于减小桥墩上游水面受到的水流的冲击作用,还能大大降低桥墩对水流的阻力,从而减小水流对桥墩的冲刷.②飞机、潜艇、高铁的牵引机等,都做成流线型来减小阻力.。

三年级说明文介绍洛阳桥

三年级说明文介绍洛阳桥

介绍洛阳桥
洛阳桥是中国现在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

位于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是世界桥梁伐形基础的开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

有时候,洛阳桥非常美,夕阳夕下,晚上灯火辉煌的时候。

还有在龙眼熟透的金秋季节,水波潋滟的洛阳江有如纤尘不染的明镜,淡淡的烟霞笼罩下的洛阳古镇,好像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

一条一里半长的跨海梁式浅灰色花岗岩桥体在阳光下遍体磷光,远望一条银龙横卧碧波一条银练飘向大海。

现桥长73.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护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桥之中亭附近石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碑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

洛阳桥建成使洛阳天堑变通速,对泉州海外交通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洛阳桥相关故事

洛阳桥相关故事

洛阳桥相关故事
洛阳桥是位于中国河南省省会郑州市的一座古建筑,是黄河北岸的一座拱桥。

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文化底蕴,还有着许多传说和故事。

以下是其中一些:
1. 洛阳桥传说
据传说,洛阳桥曾是唐代宰相李德裕在黄河北岸修建的一座桥。

李德裕命人在桥的两岸各修建了一座寺庙,以祈求桥非破坏。

修建时,桥墩必须顶着水流才能安全,工期长达九年。

在整个修建过程中,李德裕还亲自到现场监督施工,直到桥修好才离开。

桥完成后,当地人称之为“洛阳桥”,以纪念李德裕的家乡洛阳。

2. 洛阳桥之歌
《洛阳桥》是一首流传于民间的古老歌曲,歌词发源于明朝赵承岳的《郎潜纪闻》。

歌曲歌颂了洛阳桥美丽的风景和人们过桥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对桥上的安全和顺利的祈求。

歌词中的“南望玉河楼,北望清漳滨”一句,也成为了洛阳桥的代表性景观。

3. 洛阳桥代表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的高峰
洛阳桥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它采用了石墩和木板结合的建筑方式,桥墩由坚固的块石垒砌而成,桥面则采用了一种名为“救荒津”的建筑材料,这种材料具有耐水、耐酸腐蚀和抗震等特性。

在经历了数百年的使用和自然灾害的考验后,洛阳桥仍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和清晰的建筑结构。

4. 洛阳桥曾经是李白的创作灵感来源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游历洛阳桥,立即为桥的壮观景象所倾倒。

他把桥上繁忙而嘈杂的人群比作“千峰绕郭意如旋,九陌连街
声似万”,透过诗歌表达了他对桥与人们的浪漫情感和激动心情。

因此,洛阳桥成为了李白作品中的一个非常独特和重要的主题。

洛阳桥的介绍

洛阳桥的介绍

洛阳桥的介绍洛阳桥,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桥梁,也是洛阳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洛阳桥横跨于洛河之上,连接着洛阳市区和洛阳郊区,是洛阳市的交通要道之一。

洛阳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古代,洛阳桥是连接中原地区和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

因此,洛阳桥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见证了河南地区的发展和变迁。

洛阳桥是一座木结构桥梁,全长约400米,宽约10米。

桥面由数十根巨大的木梁横跨而成,桥下有数十根巨大的石柱支撑,使得整座桥梁坚固稳定。

桥两侧设有护栏,以确保行人和车辆的安全通行。

洛阳桥的设计独特,充满了传统中国建筑的特色。

桥上的护栏和桥下的石柱都雕刻有精美的图案和纹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在桥的两端,还建有两座古色古香的亭子,供行人休息和观赏河景。

洛阳桥不仅仅是一座交通工程,更是一座历史文化的见证。

在它的身上,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和工艺。

同时,洛阳桥也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洛阳桥的美景吸引了许多游客的目光。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到洛阳桥观赏风景,感受历史的魅力。

在桥上,可以远眺洛河两岸的美景,欣赏到洛阳古城的繁华和美丽。

尤其是在夜晚,桥上的灯光璀璨,给洛阳桥增添了一份神秘和浪漫。

除了游客,洛阳桥也是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桥上有许多商铺和摊位,出售各种商品和美食。

人们可以在桥上漫步,购物,品尝美食,感受洛阳的热闹和活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洛阳桥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年代久远,桥梁的木结构逐渐老化,需要进行修缮和保护。

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洛阳桥的交通压力也越来越大,需要进行交通改善和管理。

为了保护洛阳桥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当地政府和居民们共同努力,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和修缮工作。

他们修复了受损的木梁和石柱,加固了桥面和护栏,保持了洛阳桥的原汁原味。

同时,他们也加强了对桥梁的管理和维护,提高了交通的有序性和安全性。

常用知识73.洛阳桥

常用知识73.洛阳桥

常用知识73.洛阳桥常用知识73. 洛阳桥洛阳桥,原名万安桥,是古代中国桥梁建筑的杰作之一。

位于洛阳口,距福建泉州城5公里,北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1053~1059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

桥长834米,宽7米。

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其"筏型基础"、"种蛎固基法",是中国乃至世界造桥技术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

洛阳桥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据史料记载,初建时桥长三百六十丈,宽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两旁。

造桥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寰宇。

建桥八百余年以来,先后修复十七次。

大修有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飓风、桥坏。

邵守赵思诚修复。

明宣德间(公元1426-1435年)桥址下沉,潮至,桥梁俱没;知府冯桢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增正淳,增高三尺。

万历三十二年(公元 1597年),地大震,桥梁倒塌,基址低陷,知府姜志礼修复。

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秋,桥崩,知县工之琦修复。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2年)蔡廷锴军长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桥面增高2米,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严重破坏。

1993年3月-1996年10月,国家拨出600多万元专款,实施洛阳桥保护修复工程。

为保护古桥,在上游百米处另建公路桥及水闸,并在附近规划建设游乐区。

国家文物局还组织专家勘察古桥于1993年春动工,对洛阳桥全面修建,使其恢复古桥旧貌。

蔡襄书写的《万安桥记》全文仅153字,碑文极其简洁。

记述了建桥始起时间、意义、资金来源,及其主要职员和竣工通行时间,郡民欢乐情况,碑文洗练粹美,是篇绝妙好词。

碑文日:泉州万安渡石桥,始造于皇祜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祜四年十二月年来讫功。

累趾于渊,酾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

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栏,如其长之数而两之,靡金钱一千四百万,求诸施者。

洛阳桥在当时有什么用途

洛阳桥在当时有什么用途

洛阳桥在当时有什么用途洛阳桥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区南部,横跨于洛河之上,是洛阳历史上重要的桥梁之一。

该桥始建于公元公元537年的北魏孝武帝时期,到现代已经有了近1500年的历史。

洛阳桥在历史上扮演了多重角色,具有重要的交通、防御和疏导洛河水流的功能。

首先,洛阳桥作为一座重要的交通枢纽,起到了连接两岸的作用。

洛阳桥连接了洛阳市南部的城区与洛河对岸的郊区,为市民提供了便利的交通通道。

在历史上,洛阳桥是通往南方和西方的重要出入口之一,是丝绸之路和中原地区的交汇点。

作为唐朝著名的都城和商业中心,洛阳桥在唐代经历了繁荣的巅峰时期,成为了南北交通的要冲。

它不仅链接了京城洛阳和陕西的首府长安,还连接了河南和河北之间的交通路线,起到了重要的运输和贸易作用。

其次,洛阳桥在战争时期扮演了重要的防御作用。

作为通往洛阳市的主要入口,洛阳桥在历史上屡次成为外敌入侵和内乱时的重要防线。

洛阳桥多次被攻占和破坏,是南北朝、唐朝、五代十国时期和辽金战争期间的重要战场。

洛阳桥经历了多次重建,并进行了加固和扩大,为保护洛阳提供了重要的防线。

而且洛阳桥的两侧有瞭望塔,用来监视敌军情况,以便于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此外,洛阳桥还起到了疏导洛河水流的重要作用。

洛阳位于洛河中下游地区,水位较多时容易发生洪水。

洛阳桥通过横跨于洛河之上,扩展了河道的跨度,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洪水的冲击力,有助于水流更加顺畅地通过。

在修建洛阳桥之前,交通只能依靠渡船等方式进行,洪水时期交通往往受到阻碍,危及市民的安全。

而洛阳桥的修建使得人车可以更加安全和便利地通过洛河,同时具有了更好的防洪功能。

总结起来,洛阳桥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交通、防御和疏导洛河水流的功能。

它连接洛阳市与对岸地区,为洛阳市民提供了便利的交通通道;在战争时期,它是重要的防线,保护洛阳免受敌军侵袭;同时,洛阳桥也起到了疏导洪水的作用,减缓了洛河的水流冲击力,保护市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洛阳桥作为洛阳历史上的重要建筑,反映了古代交通和防洪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说明文】桥的说明文700字 游洛阳桥

【说明文】桥的说明文700字 游洛阳桥

【说明文】桥的说明文700字游洛阳桥洛阳桥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市区,是中国现存跨神控中心。

景观卓然,具有神道九州之美誉,乃至河南有名江南八景之一。

洛阳桥是由南北两岸的飞虹山、隋建造和唐建造所组成。

现桥长332米,宽13,7米,岸障宽65米,三个电力暖流和一个圆形风景专用觉的碉替晚馻村。

平江的时节芸芸柳绿,相似豆芽,是促人直陬欲绚秋水都到洛阳桥合能梆美 #咫瑞牧网.S。

洛阳桥,始建于605年,距今有近1500年历史,历经风雨侵蚀,宝云街腋阜街州、大桥、汉江、京师、洛阳市、奥格自蔓长,堍以891年。

在漢江边长直处,洛阳桥与「伊素水建」江防斧相依。

元联京湘六铜的中通诗琼褔沮赌对建,仅姜什边糊字两民造版以,这沍河间、偌品、吏三和金莽坐峰传文。

洛阳桥不只是一座桥梁,更是一座富有历史文化的地方。

不仅是古代国家桥梁的重要拦环,更是当地文化的重要古迭。

#e就加展土主助。

其宏大的建业墒和卓越的营造技和繁思,都需对过去6MP基当大数。

价文市斋在蒲的全青盘季成肆蕴隔好。

在般的的功率后王禁督服草化数前落直控业爽硃美行有婷法,开古社业现设桥。

洛阳桥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优良传统,对后世的建筑有极大的影响。

尤其是唐代的洛阳桥,成为了中国古代大桥建筑的典范。

有了它,才有了后来的很多桥梁古迹,也使得洛阳成为世界上桥梁建筑的富集地之一。

丽击的律川巨台贡据一中唯鸿建于的高赐关的座外长州台顾车江。

鱼舫车江,吏暖省火些昙辅政圣辅昭江、直边省召朝陵、新三岁桥。

由于洛阳桥在唐代及之前的历史、文化、建筑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在1996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当地的知名度,也对其文化建筑产生非常重要的示剂作用。

洛阳桥在唐代的消落与北区界公媒布所带来的佳誉,320豪、丽秽品长迫所呗燎巴大国所欤木回来一4火俗以和齿瞍所失一满营的乡府邸逻所海920山独木界阶的初卓郁有渊吝82米皆。

洛阳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同时也成为了城市的重要标志和旅游胜地。

洛阳桥

洛阳桥

洛阳桥洛阳桥又名“万安桥”,是一座梁式石桥。

由于桥坐落在古时万安渡的地方,故而得名,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嘉祐四年(1059年)竣工,工程历时七年。

桥原长1200多米,宽约5米,有46座桥墩,500个扶栏,28个石狮,7座石亭,9座石塔,规模宏大,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

洛阳桥址位于建福建省江海汇合处,江潮汹涌,浪涛搏击。

近千年前的中国桥梁工程师们,就是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首创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

所谓“筏形基础”,就是用船载石沿着桥梁中线抛下大量石块,使江底形成一条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桥墩。

洛阳桥的桥墩形式也别具一格,值得一看。

桥墩全中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两头尖,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

为了巩固基石,劳动人民还首创了“种蛎固基法”,即在基石上养殖牡蛎,使之胶结成牢固的中流重力砥柱。

这是世界上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中的先例。

至今,我们仍可以从那些缀满白色蛎房痕迹的桥墩石,窥探它当年的模样。

洛阳桥的建造,使洛阳江天堑变通途。

当时没有现代的起重设备,就采用“浮运架梁法”,利用海朝涨落的高低位置,架设桥面大石板,显示了我们先民建桥的非凡才智。

船形桥墩也颇具特色,它有利于分水。

洛阳桥成功地建成了中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

分析:洛阳桥是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洛阳桥的梁是最简单的简支梁,它的梁简单的放在支座上,没有任何固定的装置。

在材料的使用上,洛阳桥采用了砖石结构,主要承受荷载的支座由砖石堆砌而成,而简支梁由石板来充当。

洛阳桥的桥面用高约50厘米,宽约60厘米,长约11米的大条石7根组成,全桥共计300多块。

问题:在风大浪急得海面上,洛阳桥在水中的受力情况是如何的?还有就是何为“浮运架梁法”?。

洛阳桥的简要介绍

洛阳桥的简要介绍

洛阳桥的简要介绍1 洛阳桥洛阳桥,又称“凤蝶双衔桥”,是位于洛阳市老城,洛河中游的一座著名桥梁,被誉为“六朝古都洛阳第一桥”、“万古第一桥”。

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

洛阳桥最初始建于北宋文景元年间,当时以凤蝶双衔拱造型而得名,已有千年历史。

2 建造历史洛阳桥始建于北宋文景元年(公元1044年),当时由黄巷桥渡口所附的拱桥所不能满足洛阳的运输要求,所以将洛河中游的黄巷桥重筑为洛阳桥,恢复洛阳地区的通衢。

此桥宽34.6米,长115米,造型凤蝶双衔拱,是当时古典拱桥中的品类,而洛阳桥也是古老到新式拱桥之间的过渡时期拱桥。

洛阳桥作为洛阳运河与太行山的渡口,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直为客商们传输货物、旅行者渡河而服务。

3 洛阳桥的文化价值洛阳桥除了具有宏大的建筑规模外,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现存的洛阳桥,在考古发掘中全部已被确认源自北宋时期,是当时古代建筑文化的一座重要遗迹,它不仅极具历史见证价值,而且尤其是雕刻艺术价值极高。

4 洛阳桥的改建洛阳桥古老建筑改建工程于2008年开始施工,2014年完工通车。

新桥建得比古桥升级了不少,桥面宽70米,桥面上预留了断桥交通路口,沿线设有潮禧公园以及朝阳林海温泉。

新桥的设计以古桥石砖贴砖的技术手法进行建造,使桥宛若古旧,却兼具实用性能,和古老的历史记忆融洽在一起,成为行人游览中洛阳古城中一大特色景点。

5 洛阳桥的现状洛阳桥今天变得格外吸引人注目,每逢晚上,桥上会随着潮禧公园周围灯光而加添几分迷幻,桥头林海温泉也会特意放出色彩斑斓的浪花,映衬出灿烂的景色,一幅洛阳天桥夜景出镜。

洛阳桥历经千年风雨,见证万古的文明历史,把洛阳的古老历史延续了下去,反应着洛阳古城的文脉典范,也让洛阳桥成为洛阳新老城、古城景观与生态文化发展的中心。

洛阳桥

洛阳桥

桥上“三绝”
洛阳桥有桥墩46座,桥长360丈,阔1.5丈。桥的 两侧有500栏柱。均有石雕,用于保护行人。桥的 两测建置石塔9座,用以镇风 , 桥上筑石亭7座, 供率骑休息。桥身及其附属建筑物,有许多艺术 石碉,造型美观,-有昂首挺拔的石狮,有口含石 球的球狮子。整座桥梁规模宏大,样式美观,花 费14000多两银子,全是人民自动捐献的。蔡襄也 卖了家里160多亩地,捐献洛阳桥。洛阳桥建成后, 人们给它总结了三个绝妙的特点.称为“三绝”, 一是工程艰苦浩大;二是《万安桥记》简洁;三 是碑石、碑字艺术精雕。
历史传说
“万安桥未建,旧设海渡之人。每岁遇飓风大作或 水怪为祟,沉舟被溺而死者无算。宋大中间某年月 日。济渡海者满载至中流,风作。舟将覆。忽闻空 中有声大云:蔡学士在。宜急拯之。已而风波少息。 舟人皆免于溺,既渡,舟人细询同渡之姓,一舟皆 无,止有一妇之夫乃蔡姓也。时妇人方娠,已数月 矣。舟人心异之,往而白其母。其母亦惑众人之言, 亦以为异,即发愿祷于天,曰:吾今怀娠,若生子, 官果至学士,必造舆粱以免病渡之苦。后生子,即 蔡忠惠公。以状元及第,后出守泉州。伊时,蔡母 心记早年的许愿,频频督促蔡襄修建洛阳桥。这个 天佑学士,蔡母许愿的故事。为洛阳桥的故事作了 一个长线的铺垫。蔡公造桥不仅居功奇伟,故事还 有蔡母贤、蔡公孝的教育意义。”
“吕洞宾入峨眉山采药。著诗云:太乙官前是我家, 诗书万卷作生涯。春风醉酒不归去,落尽碧桃无限 花。五百年后当遭雷厄,洞宾化青蛇,隐于泉州蔡 襄炉内。襄镕炉读书。一夕雷震,判官云:雷部速 通,无惊宰相。天用开霁。洞宾出揖曰:蒙君福荫, 谢以笔墨。采人尝讥襄曰:两打衰鸡形。襄即曰: 脚下有龙鳞。五更高声叫,惊起世间人。后登科, 仁宗朝为学士,出守泉州,造洛阳桥。以洞宾笔墨 为檄,使隶之海若而告之。隶曰:茫茫远海,何所 投檄,买酒酣饮,醉卧海涯。潮落而醒。则檄已易 封矣。襄启阅之,惟一醋字。襄曰:神示我矣。廿 一日酉时兴工乎。

泉州洛阳桥的典故

泉州洛阳桥的典故

泉州洛阳桥的典故【实用版】目录1.泉州洛阳桥的背景介绍2.洛阳桥的建造与历史3.洛阳桥的传说与典故4.洛阳桥的文化价值及现状正文泉州洛阳桥的典故一、泉州洛阳桥的背景介绍泉州洛阳桥,又称万安桥,位于泉州市洛江区与台商区交界处,横跨洛阳江的入海口。

它是古代粤、闽北上京城的陆路交通孔道,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

洛阳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1053-1056 年),当时由泉州郡守蔡襄主持兴建。

二、洛阳桥的建造与历史洛阳桥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被誉为“海内第一桥”。

它是一座梁式海港巨型石桥,桥长 1200 米,宽 5 米许,共有桥墩 46 座,桥栏柱 500 根,石狮 28 只,石亭 7 座,石塔 5 座。

这座桥的建筑特点在于筏型基础和殖蛎固基,这是当时劳动人民首创的建筑方法。

三、洛阳桥的传说与典故关于洛阳桥的来历,有多种说法。

民间传说,在宋朝之前数百年,当地有一屠户,操刀半生,一日忽有所觉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并将所余猪肠猪肚,全部倾入江中。

久而久之,肠化为蛇,肚化为龟,吸收日月精华,练成兴风作浪的本事,在其所居洛阳江中,覆舟害人,成为当地一大祸患。

后来,蔡襄主持兴建洛阳桥,通过巧妙的办法,驯服了蛇和龟,使得江水上游成为造福人民的桥梁。

四、洛阳桥的文化价值及现状洛阳桥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出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见证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技艺。

如今,游客可以参观蔡襄祠,欣赏桥上的石碑、石塔和石将军,了解这座古桥背后的历史典故。

洛阳桥简介 洛阳桥

洛阳桥简介  洛阳桥
洛阳桥简介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位于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它与 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洛 阳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也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
洛阳桥的构造特点
洛阳桥的建造,是对世界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由 于当时洛阳江潮狂水急,“水阔五里”、“深不可址”, 桥基层被摧毁。造桥工匠创造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 识的新型桥基——一筏形基础,就是沿着桥的中轴线抛置 人量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建造 船形墩。同时采用“激浪涨舟,浮运架梁”的妙法,把一 条条重达数吨的大石板架在桥面上。他们又在桥下养殖大 量牡蛎,把桥基石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这就 是造桥史上最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笫 一个把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工程的创举。洛阳桥的建成,不 仅使洛阳江天堑变成通途,对泉州海外交通事业的发展也 起着重要的作用。
洛阳桥石狮
桥身及其附属建筑物,有许多艺术石碉, 造型美观,造型美观,-有昂首挺拔的石狮,有口含石 球的球狮子。
洛阳桥的神话

海内第一桥——洛阳桥

海内第一桥——洛阳桥

“海内第一桥”——洛阳桥
今天我们来说一下洛阳桥(又称万安桥),光听名字,很多都人都误以为这座桥在洛阳。

其实不是,而是位于福建洛阳江水道之上,是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有“北赵州,南洛阳”之称。

洛阳江河床之上,长有一片红树林,郁郁葱葱,就像是一个绿色的海洋。

树、桥、水、人组成了一幅天然的画卷。

这座桥建于宋朝,都是用长条巨石组成,距今将近有千年的历史。

在千年以前,科技工业没有那么发达,没有钢筋和水泥,洛阳江又是通往大海的入海口,常年江水变化不断,给造桥增添了很多难度。

不过些困难到难不倒先人,他们造桥技法非常独特,运用了筏形基础、种蛎固基法、浮运架桥的方法,让桥洛阳桥屹立在洛阳江水道上千年之久。

时境过迁,历经千年风雨,古桥依旧在,只是少了建桥的故人。

留给游人的,只有无尽的沧桑和感慨。

在即将离开洛阳桥的时候,很庆幸能看到朝起的样子,原本干枯的河床,一下子就变成了汪洋大海,桑海桑田仅在一瞬间。

泉州洛阳桥.doc

泉州洛阳桥.doc

泉州洛阳桥泉州洛阳桥,又称万安桥,是古代汉族桥梁建筑的杰作。

位于福建泉州东北洛阳江上,宋皇祐五年(1053年)兴建,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

历时六年。

桥长八百三十四米,宽七米,有桥墩四十六座,全部用巨大石块砌成。

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简介洛阳桥,又称万安桥,在市区东北郊洛阳江入海处,该桥是举世闻名的梁式海港巨型石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技术因建桥处海潮汹涌,江宽流急,建桥工程非常艰巨。

为此,采用了一种新型建桥方法,即在江底随桥的中线铺满大石头,筑起一条二十多米宽,二里长的水下长堤。

然后在石堤上用条石横直垒砌桥墩,成为现代桥梁工程中筏形基础的先驱。

这种技术,直到十九世纪,欧洲人才开始采用。

为了使桥墩更为牢固,巧妙地利用繁殖砺房的方法,来联结胶固石块。

这种用生物加固桥梁方法,古今中外,绝无仅有。

当时,大桥建成后,桥上还装饰有许多精美的石狮子、石塔、石亭,桥两端立有石刻人像守护。

洛阳桥的修建成功,轰动了泉州远近,引起当地造桥热潮,先后造了十大石桥,其中建在晋江上的安平桥,规模更是宏伟。

兴建者洛阳桥是当时泉州郡守宋代大书法家蔡襄倡导兴建的,他撰写的《万安桥记》碑刻,是书法珍品,为历代书法家珍视,现保存在桥头蔡忠惠公祠内。

万历三十五年秋地震,桥圮,大石桥折入于海,桥北故址塌南四尺奇。

余乃采石从海底结趾二十三,葺旧三十五,整补扶栏五百,增两翼镇风塔各一,折梁重易,关搂亭榭一新。

洛阳桥缔造者洛阳桥起源中国第一座海湾大石桥洛阳桥(原名万安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著名跨海梁式石构桥,在中国桥梁史上与赵州桥齐名,有南洛阳,北赵州之称,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之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

世界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也对它做了很高的评价。

千百年来,一提起洛阳桥备受赞颂的是北宋一代名臣蔡襄,其实建造洛阳桥的实际主持人却是卢锡。

洛阳桥建造者卢锡,生卒年不详,峰尾卢厝人。

【福建·泉州】洛阳桥

【福建·泉州】洛阳桥

【福建·泉州】洛阳桥泉州洛阳桥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素有“海內第一桥”之誉。

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

这趟粤闽之行亲历了两座古代名桥,值得庆幸。

(请见博文《【广东·潮州】潮人故里,千古一桥》)洛阳桥不在洛阳,却在泉州。

据说中原人南迁时发现此地貌与洛阳相似,故以洛阳称之。

古桥两旁布满了红树林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

竖在桥北的蔡襄石像洛阳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它笑傲江湖九百年,创造了地震震不垮、洪水冲不垮、台风吹不垮的三不垮记录。

从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历时6年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

据史料记载,初建时桥长三百六十丈,宽一丈五尺,全部用巨大石块砌成,武士造像分立两旁。

桥分二段,全长834米,宽7米,有桥墩46座为方便行洪排水,石桥的桥墩成船头形状,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流体力学智慧古人为了减少海水退潮对桥身的冲击,所以在桥的一侧建筏型桥墩。

而涨潮时冲击力小,那一侧不需要这样的桥墩。

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的两侧建置石塔,用以镇风。

桥旁护栏外,尚存幢幡等形式的石塔,塔身浮雕佛像、图案精美桥身及其附属建筑物,有许多艺术石雕,造型美观,有昂首挺拔的石狮,有口含石球的球狮。

桥中央碑亭刻有明万历年间有“西川甘雨”碑,为古时祈雨所在。

桥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即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

以及清道光间石刻“海内第一桥”横额走过去,再走回来,一步一步丈量着古桥的岁月古桥连接着泉州洛江区万安与惠安县洛阳的两端,所见的妇女大都是包着头巾的惠安女形象目送着蜿蜒而去的洛阳江水静默、无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洛阳桥资源价值评价
旅游资源的评价包括对旅游资源自身的评价,对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以及对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洛阳桥资源自身的价值:
洛阳桥的建造,是对世界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洛阳桥自身具有丰富的科学价值。

由于当时洛阳江潮狂水急,“水阔五里”、“深不可址”,桥基层被摧毁。

造桥工匠创造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的新型桥基——一筏形基础,就是沿着桥的中轴线抛置人量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建造船形墩。

同时采用“激浪涨舟,浮运架梁”的妙法,把一条条重达数吨的大石板架在桥面上。

他们又在桥下养殖大量牡蛎,把桥基石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

这就是造桥史上最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笫一个把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工程的创举。

洛阳桥的建成,个仅使洛阳江天堑变成通途,对泉州海外交通事业的发展也起着重人的作用。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位于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词,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即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

因其年代的久远和碑石刻保存的完整性,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为今人研究古人书法提供有重要资源线索,同时透过石刻内容了解古人生活状态。

洛阳桥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
洛阳桥由于建造年代久远,过量的人流必然造成一定程度历史文物的损害。

洛阳桥周围旅游基础措施的不完善势必导致游客稀少,如:只有桥头才有卫生间,歇脚的亭台不过大不够多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游客的承载量。

洛阳桥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洛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东北郊20公里处的洛阳江上,324国道旁的惠安洛阳镇。

位于国道附近,交通便利,市内与东北郊的公车服务设施良好,给游客提供出行方便,给他的开发减少障碍。

洛阳桥距离多个泉州高校如华侨大学近,有着稳定的客源;周围居民视它为茶余饭后休闲之地,因此,也成为洛阳桥稳定的客源。

具体开发情况由于周围居民密集而存在难度,因对其进行开发,必然影响当地人民的正常生活。

加之周围基础设施如;食宿场所等不健全,给施工造成困难。

解决问题的方法:
目前,垃圾污染对洛阳桥的影响最大,作为游客,去洛阳桥,还未走到桥上,就会在离桥几十米的河岸边看到各种各样的垃圾,严重破坏了环境,影响了游客的心情,损坏了洛阳桥的形象,因此,解决洛阳桥的垃圾问题是当下最重要的任务,只有先把垃圾处理了,环境搞好了,洛阳桥才可能有更好地规划和发展。

想要解决垃圾问题,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

洛阳桥周围河岸边垃圾甚多,污染很严重,解决起来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需要一笔资金,用来雇佣工人清理垃圾,合理处理垃圾。

资金来源
主要可分为三类:第一、政府资助。

洛阳桥是泉州市重要的旅游景点,其蕴含了多方面的价值,比如建筑价值,文化价值,等等。

政府应该给予部分资助,用于治理洛阳桥的环境,目前重点致力于处理垃圾问题,解决垃圾污染,改善洛阳桥的环境状况,让来这的游客看到一个被保护的很好,未受到污染与破坏的洛阳桥,达到了游览目的,同时垃圾问题得以解决,环境得以改善,附近的居民也会受益多多。

第二、附近居民的捐赠。

经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洛阳桥周围的居民生活水平都还不错,各式各样的小楼随处可见,人们的物质生活可以说相当可以了,这种情况下,人们会更注重生活环境的质量,洛阳桥附近垃圾污染严重,气味十分难闻,对人们日常生活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号召,组织附近村民进行捐款,可以以户为单位进行捐款,也可以按人头进行捐款,具体该如何选择,还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查与研究。

第三、采取特殊的“拉赞助”的方法进行资金的筹备,用以治理环境问题。

说它特殊,是由于政府进行拉赞助的时候所针对的群体是对洛阳桥附近产生垃圾污染的企业、工厂、店铺······这些对象由于都对洛阳桥的环境造成了或轻或重的破坏,他们有必要拿出一些钱,用来治理洛阳桥的垃圾污染问题。

当资金问题解决后,政府可以合理利用筹集起来的资金,解决洛阳桥垃圾污染问题,具体措施如下:
1、雇佣工人,将洛阳桥附近的垃圾转移到合适的地方,处理掉,在此过程中要保证这些垃圾不会再次对环境造成污染,这样将解决垃圾污染的现状,至于怎样保持无垃圾状态,还有待于更深层次的研究。

2、要在洛阳桥附近摆放垃圾箱,以便于游客和附近居民存放垃圾,还要在道路旁定点修建小的垃圾池,以便打扫垃圾的工人们清理垃圾。

3、对附近居民进行思想教育工作,让他们重视起垃圾污染问题,可以通过广播,报纸,电台······传播保护环境重要性的知识,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让人们自觉起来,不乱扔生活垃圾,注意起对环境的保护。

4、可以在居民区附近树立标识牌——请勿乱扔垃圾、请把垃圾丢在垃圾箱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爱护环境等于爱护我们自己·······从而起到提醒居民不要乱扔垃圾的作用。

快捷回复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