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学设计与反思

合集下载

雨霖铃教学设计和反思

雨霖铃教学设计和反思

《雨霖铃》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词的诵读技巧,积累鉴赏词的角度和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所流露出的浓浓别离之愁和缠绵悱恻、凄凉清丽的意境特点。

难点:理解寓情于景、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诵读、思考、讨论、点拨、提示等方法完成学习目标任务。

教学过程:一、导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相聚是欣喜,而离别却往往令人无限伤感和惆怅。

抒写离情别绪是历代词人施展才情和笔力的永恒主题之一。

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学习柳永的一首抒写离别的代表词作------《雨霖铃》二、明确写作背景三、了解词牌名《雨霖铃》的来历。

四、完成学习任务一-----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诵全词。

(一).明确朗诵节奏。

(二)齐声朗诵全词。

五、完成学习任务二-------赏析该词。

(一)展示赏析要点1------整体感知,把握情感。

1.这首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2.具体来说,上片写了哪些长亭送别的情景?而下片又设想了别后的那些情景呢?3.词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的是哪一句(中心句,词眼)?4.抓住“伤离别”、“自古”、“秋”等关键词语解读这句话,并引用其他相关诗词作品或语句加以印证。

5.用简明的语句概括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二)展示赏析要点2------感受意境,明白手法1. 找出作者直接抒情的句子。

2.找出词中的意象。

3.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了怎样的一种意境?4.本词中出现的那么多的意象,其作用是什么?5.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的手法称之为什么艺术表现手法?6.这些意象都是作者亲眼所见吗?哪些意象是作者亲眼所见?哪些是他设想或想象的?7.这首词又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呢?(三)展示赏析要点3------词句赏析1.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哪些内容?其作用是什么?2把“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雨霖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引言概述:《雨霖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名篇,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表达而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雨霖铃》这首诗进行教学,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也让他们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进行总结。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1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即通过学习《雨霖铃》这首诗,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1.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入《雨霖铃》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我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这首诗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1.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们共同分析、解读《雨霖铃》,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2.1背景知识的讲解在教学开始前,我先向学生们介绍了《雨霖铃》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2诗歌的分析与解读我通过引导学生们分析《雨霖铃》的诗歌结构、意象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2.3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雨霖铃》的主题和意义,我引导他们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们深入思考诗歌与人生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3.1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们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3.2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了一些与《雨霖铃》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使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3.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我鼓励学生们相互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效果的评估4.1课堂表现的观察在教学过程中,我密切观察学生们的课堂表现,包括他们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等,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024版《雨霖铃》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4版《雨霖铃》教学设计及反思
结合词人的其他作品及 时代背景等元素来鉴赏
该词。
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多媒体展示
利用PPT等多媒体工具展 示词人照片、时代背景、 词作意境等相关资料,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作。
2024/1/26
网络资源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 找相关资料,如词人其他 作品、后人评价等,拓宽 学生视野。
互动平台
利用在线互动平台,如QQ 群、微信群等,鼓励学生 进行线上交流和讨论,分 享学习心得和感受。
2024/1/26
03
竞赛活动
设计一些与《雨霖铃》相关的竞赛活动,如诗词朗诵比赛、知识问答等。
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加深对词作的理解和
记忆。
17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2024/1/26
课前预习 要求学生在课前对《雨霖铃》进行预习,了解词人、词作 背景及基本内容。通过预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 能力,为课堂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2024/1/26
03
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拓展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化交流能力已成为学生必备的 重要素质之一。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不同文化 背景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 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
27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2024/1/26
2024/1/26
13
练习环节设计
朗诵练习
组织学生进行朗诵练习,通过朗 读来进一步体会词中的情感和意
境。
2024/1/26
写作练习
布置与《雨霖铃》情感或主题相关 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 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来进行创作。
讨论交流

《雨霖铃》教学设计与反思

《雨霖铃》教学设计与反思

《雨霖铃》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点染”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雨霖铃》MTV;flash唱词。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二.词牌简介《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王灼《碧鸡漫志》卷五《雨淋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

”《词谱》卷三十一:“宋词盖借旧曲名,另倚新声也。

调见柳永《乐章集》,属双调。

《雨霖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雨霖铃》教学反思引言概述:《雨霖铃》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教学内容设计1.1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帮助学生理解《雨霖铃》的主题和意义。

1.2 设计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时间,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覆盖和学生学习的有效进行。

二、教学方法选择2.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增强学生对《雨霖铃》的感知和理解。

2.2 互动教学: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

2.3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如写作、朗诵等,巩固和拓展对《雨霖铃》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评估方式3.1 学习评价:采用多种形式的学习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业、口头表达等,全面评估学生对《雨霖铃》的掌握程度。

3.2 反馈机制:及时给予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3.3 自我评估: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帮助他们认识自身优势和不足,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和提高。

四、教学资源整合4.1 教材选择: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材和资料,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4.2 外部资源利用: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外部资源,拓展学生对《雨霖铃》的了解和研究。

4.3 资源共享:教师之间进行资源共享和教学经验交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发展。

五、教学效果评估5.1 学生学习情况:通过考试成绩、学习表现等方面,评估学生对《雨霖铃》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效果。

5.2 教学效果评价: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和改进。

5.3 教学反思: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认真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雨霖铃》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雨霖铃》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雨霖铃》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雨霖铃》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

【学情分析】本课是《柳永词两首》中的第二首,通过上节课对《望海潮》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柳永以及他的个人经历,对词的相关知识有了充分的认识。

授课班级是普通校文科平行班,成绩在年级平行班中较好,但学生学习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死板。

【学法指导】预设学法: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

2、把握全词感情基调,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3、品读课文,仔细品味语言。

即时学法:加强教师引导【课情前置】(1)学案批改评分小组苹果组安卓组联想组百度组捷径组荏苒组得分(2)作业批改评分小组苹果组安卓组联想组百度组捷径组荏苒组得分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情景设置】介绍“雨霖铃”这个词牌,渲染氛围。

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感受本词的所传递的情感和情境,进而提高自身审美能力。

2、了解词的语言特点。

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体会本词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体会本词所运用的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把握婉约词的特点。

二、阅读教材、自主习标(A级)问题一反复朗读,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熟读成诵。

拓展:本词的感情基调。

(A级)问题二词中哪句话是反映中心的主旨句?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是指多情的人。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

三、问题探究、重点讲解(B级)问题一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首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语,哪些句子是情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入景?(B级)问题二作者选取的这些意象具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凄凉、沉寂。

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雨霖铃教学设计与反思

雨霖铃教学设计与反思

《雨霖铃》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三)情感目标: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2、体会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雨霖铃》教学方法:美读法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模式:双主导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苏轼曾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人生聚散无定,可以说人生就是在一次次的离别与重逢中走完了生命的过程,而且是以离别的形式来结束。

离愁别绪作为人类永恒的情感之一在文学史上写下了一页页精彩的诗行。

透过这些诗行,可以看见朋友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个著名词人柳永的《雨霖铃》,看看在这首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二、检查预习1、了解词牌(学生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教师简要概括后提出疑问过渡:在封建时代,歌伎是很没有地位的,是受歧视、受迫害的社会底层市民。

那么作为封建文人学士的柳永,一个上层的文化人,与歌伎混在一起——甚至谈起恋爱来,岂不是自降身份,自我作贱?这好像有点不可思议。

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2、了解词人(学生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出示多媒体课件教师简要点拨: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

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

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在他的很多佳作中,很多取材于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教学设计与反思

雨霖铃教学设计与反思

雨霖铃教学设计与反思简介:《雨霖铃》是一首古琴曲,也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琴曲之一。

它以其细腻、优美的曲调和动人的旋律,向人们展示出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在音乐教育中,雨霖铃常常被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和演奏这首曲子,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雨霖铃》的历史背景、曲调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音乐欣赏水平。

3. 培养学生的演奏技巧,使其能够熟练演奏《雨霖铃》。

4.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合奏演绎出更加生动的音乐作品。

二、教学内容:1. 介绍《雨霖铃》的历史背景和曲调特点,包括曲调的结构、旋律的起伏、曲调中蕴含的情感等。

2. 学习演奏《雨霖铃》的基本指法和技巧,包括左手右手的协调、拨弦和按弦的技巧等。

3. 通过分解演奏,逐渐将整首曲子的演奏技巧融会贯通。

掌握整首曲子的演奏要点和技巧。

4. 尝试进行合奏演奏,让学生分工合作,互相配合,演奏出更加宏大悦耳的音乐作品。

三、教学过程:1. 第一节课:介绍《雨霖铃》的历史背景和曲调特点。

老师通过简短的讲解和音频欣赏,向学生展示雨霖铃优美的旋律和曲调中所表达的情感。

鼓励学生对音乐进行表演性描述,共同探讨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2. 第二节课:学习演奏《雨霖铃》的基本指法和技巧。

老师通过演示和示范,教学生基本的拨弦和按弦技巧,帮助他们快速掌握演奏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个人练习,提高演奏技巧和熟练度。

3. 第三节课:逐步分解演奏《雨霖铃》的各个部分。

老师带领学生分步骤学习每个小节的演奏技巧,让学生逐渐熟悉整首曲子的演奏要点和难点。

鼓励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加深对曲子的理解和掌握。

4. 第四节课:合奏演绎《雨霖铃》。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合奏练习,让学生分工合作,互相配合,演奏出更加生动、完整的音乐作品。

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符合学生的兴趣和水平。

《雨霖铃》 教案教学设计

《雨霖铃》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霖铃》。

(2)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文学地位。

(3)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情感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雨霖铃》的内容和主题。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友情观。

(2)理解离别之美,学会珍惜眼前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雨霖铃》的诗词内容、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

(2)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雨霖铃》中韵律的运用。

(2)理解离别之美,感悟友情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雨霖铃》的创作背景、作者柳永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欣赏环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雨霖铃》,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词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情感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友情观。

(2)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友情故事,增进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和离别之美。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雨霖铃》。

3. 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篇关于友情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1)利用多媒体展示《雨霖铃》的意境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情境。

(2)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美妙韵律。

2. 互动教学:(1)采用问答、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雨霖铃》是唐代诗人柳永的一篇山水词,这篇词通过对雨霖铃声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沉沦、流离失所的忧伤与深情。

这篇词语言简洁,寓意深刻,是一篇经典的唐词代表之作。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授《雨霖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唐诗的了解和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文献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雨霖铃》背景、名家评价和主题内容。

2. 学习《雨霖铃》词的形式和语言特点,掌握词的基本结构和辞藻。

3. 通过分析词的语言、情感和意境,深入理解柳永的创作思想和精神面貌。

4.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鉴赏古典文学的习惯,开拓文学视野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介绍《雨霖铃》的创作背景和评价。

针对学生对唐代文学的陌生和不熟悉,教师可以通过彩色图片、小故事、名句摘抄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化、社会风貌、文学思潮。

2. 介绍《雨霖铃》的基本形式和语言特点。

通过分析词牌的构成和发展、词牌的音节和格律、词的修辞和表现等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词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语言特色。

3. 逐段分析《雨霖铃》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一段段分析词的情感转折、意境反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中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追求。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唱、背、解释、写作等方式,加深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4. 阅读如何应该鉴赏《雨霖铃》的文学价值。

通过探究词的意义、文学价值、出版影响等多方面,帮助学生明白《雨铃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份杰出的艺术精品5. 进行文献研究和创新写作。

通过学习《雨霖铃》的研究方法和细节、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在创新写作上启发学生跨越历史的限制,将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

三、教学策略1. 交互式课堂互动。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小组合作、PPT汇报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

《雨霖铃》教学反思五篇

《雨霖铃》教学反思五篇

《雨霖铃》教学反思五篇《雨霖铃》教学反思五篇篇一:《雨霖铃》教学反思诗词赏析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诗歌教学该以何种方式才能发挥最大的课堂实效性,是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思考的内容。

在上完《雨霖铃》后,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课教学中的所得所失。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词作的内容把握和情感体验为重点,以诵读、品味为手段,力图通过意境的创设以和师生共同感悟达到预设情感体验目标,同时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课堂主要设计了“重朗读,抓意象,品语言,析手法,明感情”这五个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的一些得失总结如下:一、激趣环节:在课堂一开始我就以“黯然神伤者,唯离别也。

”入题,要求学生说出以前学过的一些关于离别的诗歌,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等等。

这些诗句都是以前学过的,重新朗读,既是一种很好的复习,又为本课的创设作铺垫。

结果有的学生说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有的学生说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课堂气氛活跃热烈。

二、朗读环节: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

”以朗读为突破口,能较好的品味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读一直是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方法,读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

因此,我就以学生集体朗读、个人朗读、教师带读的方式来进行。

.对于学生朗读的指导,我不是硬性的示范,而是用提问启发的方式来进行。

我问学生“对长亭晚”,该如何划分节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念”字是什么意思?这时该怎么读才识合适的?“今宵酒醒何处?”既然是个问句,要不要停顿。

学生很快的豁然开朗。

三、意象与语言环节:我先让学生在课本上划出诗中所用的意象,然后要求学生调动所学来分析意象,相当一部分同学表现得非常积极。

如解读“寒蝉”,能够把寒蝉的两层内涵(一是透露季节是秋天,而是渲染凄清冷落的离别氛围)分析得很到位。

雨霖铃教学设计(优秀7篇)

雨霖铃教学设计(优秀7篇)

雨霖铃教学设计(优秀7篇)《雨霖铃》教案篇一【组织教学】(1分钟)师生互致问好,检查学生出勤情况。

【复习提问】(3分钟)回忆学过的词,并说说词的`特点【导入新课】(3分钟)1、听乐曲说出曲名《送别》2、导入别离之情诗词中历写不衰的主题,如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今天来学习一首关于离别的词《雨霖铃》(板书【讲授新课】(72分钟)一、走近作者1、学生介绍柳永概况。

2、教师补充: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对北宋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第一他制作了大量慢词长调,对宋代慢词的发展颇有影响;第二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韵和谐美。

柳词在宋代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处,既能歌柳词。

”二、背景资料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一生任途坎坷。

这首词写的就是他任途失意心情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又不得不和心爱的人痛苦分离的思想感情。

三、重难点解决过程(一)齐诵《雨霖铃》(二)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语调(悲凄低沉)(三)学生随录音带自由读全词理解词义,在音乐中进入词所描绘的情境,并使词的意境在头脑中浮现出来,从而把握词的景与情领悟意境。

(四)赏析词的意境1、让学生把上下篇内容生动地描述出来。

2、教师示范:一个秋天的傍晚,一场暴雨刚刚停歇,蝉凄切地鸣叫不已,词人面对着长亭,心情更觉悲凉。

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蓬帐里他的心爱之人为他送行,两人面对美酒佳肴却毫无心情,正在恋恋不舍之际,船夫催促着“开船喽——开船喽——。

”两人双手紧握,泪眼相对,有千言万语要说却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

词人想在即将踏上的旅途中只有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霾,空旷的天空。

小结:上篇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

下篇紧承上篇:是词人想象别后的情状,小船临岸,词人酒醒只见习习晓风吹拂杨柳,一弯残月挂在天空。

雨霖铃教学设计与反思

雨霖铃教学设计与反思

《雨霖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陇县梁挺一、概述《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教读诗歌,作为婉约派的创新者,柳永的这首词抒写离情,通过对惜别场面和别后情景的描写,抒发深沉和离情别绪;通过秋景的衬托,写出男女恋人分别时的万千愁绪。

它做到了雅不避俗、俗不伤雅、雅俗共赏、和谐共容。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和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把握意象,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情分析:1)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对于诗词等文学类的阅读就更加少得可怜。

2)高一年的学生平时生活积累、人生体验较贫乏。

而对于古词这种对语言感悟、对人生体验要求较高的文体来说,学生的阅读品味更是一个难点。

3)山区学生诗词基础差,朗诵能力不强。

2 、学法指导:1)诵读法;2)讨论法;3)点拨法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多媒体课件展示、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本课综合运用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各种策略,利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认知工具,作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工具,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

2、采用这些方法的理论根据: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TV;朗读flash。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聆听《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中凄美的意境,从而导入本课。

二、讲授新课:1、一进感觉:初步感受。

(1)听录音,全班跟读(2)初步感受刚才我们第一次共同走进这首词,听了录音,自己也读了一下,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对这首词的第一感觉,这是一首有关什么内容的词?(送别词)哪个词可以体现这一主旨?(伤离别)你们觉得这首词美吗?——学生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雨霖铃》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引言概述:《雨霖铃》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一、教学目标设定1.1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的,帮助学生理解《雨霖铃》的主题和意义,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1.2 设定学习目标:分析《雨霖铃》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1.3 强化评估目标:通过课堂讨论、作业、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二、教学内容设计2.1 文本解读:分析《雨霖铃》的内容和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2.2 语言讲解:解析《雨霖铃》中的古代汉语词语和句式,引导学生掌握古代文学的语言特点。

2.3 阅读体验: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雨霖铃》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方法选择3.1 多媒体辅助: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雨霖铃》的相关资料和解读,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3.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阅读,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3 实践体验: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写作作业,培养学生对《雨霖铃》的深入理解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过程管理4.1 教学氛围营造: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2 个性化指导: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和兴趣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辅导措施。

4.3 反馈及时调整: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和评价意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不断完善教学过程。

五、教学效果评估5.1 学生表现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成绩、考试成绩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5.2 教学效果评估: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估,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案。

5.3 教学反思总结: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雨霖铃》教案设计附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案设计附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案设计附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词、词人及词风2、欣赏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3、把握词人的情感,体会词的意境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朗读诗词,鉴赏诗词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2、提高学生自我思考,合作学习,开放探究的能力【教学重点】1、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2、古典诗词中,传统意象在传情达意上的作用3、体会婉约词的风格,把握词人的情感【教学难点】1、词的意境及风格的体悟2、学生思维的调动及教师的顺势利导【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读体悟拓展法【教学模式】双主导学: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课型】讲读分析课【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本词的兴趣)1、一朝一代有各自见长的文学样式,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词为宋代文学的新样式,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一朵新的奇葩。

(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回忆。

)2、营造离别气氛,引出本词内容。

古往今来,离愁别绪在文人手下屡见不鲜。

二、知识回顾(检查学生对词的基本常识的了解)注意以下几点:词的定义,词牌,阕,风格(豪放、婉约),小令,中调,长调(慢词)。

三、作者简介柳永,原名三变,柳屯田,才情,放浪,婉约词代表词人。

(上述介绍可扩大知识面,易于了解本词)四、朗读课文1、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情景(画面,配乐朗诵);2、学生跟读,体会;3、学生齐读,分读。

五、品读课文1、请一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评价,教师指导,加深学生对词的节奏的把握。

2、共同品读诗词要多读,甚至要背,多读熟背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诗词内涵的理解。

下面请同学们按前后桌左右桌,讨论一下,这首词从所写的内容看可以归为哪一类?词的风格属于哪一流派?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讨论3分钟)明确:从内容上看是离别诗;从风格上看是婉约派;从写法上看,采用了铺叙手法,运用了丰富的想象。

柳永平生专利写词,题材都已都市风光,歌伎生涯以及羁旅行役为主,擅长白描写法,铺叙景物大都层次分明。

《雨霖铃》教学反思14篇

《雨霖铃》教学反思14篇

《雨霖铃》教学反思14篇《雨霖铃》教学反思1教学是门失败的艺术,而我在这种艺术当中不停地摸爬滚打,积累失败的教训。

先谈谈我这次的授课吧。

柳永的《雨霖铃》,一首送别诗,词意本身不难理解,重点是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表达出来。

所以我安排的重点是学生活动和发言。

英才一班是一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的班级,平时学生上课状态好,愿意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发言积极,思维活跃,所以我自认为让学生分析品味后发言交流是符合学情的。

但是,不测是学生看到教室后面坐着20位老师和领导,出现了紧张和压抑情绪。

不论我怎么引导孩子们就是不敢发言。

课后我问了不少学生原因,他们给我的答案很一致,那就是怕回答错了给我丢人……。

我感动与学生的懂事,但是也开始反思自己的问题。

为什么学生这么害怕答错?从上第一节课开始,我就就告诉他们,在语文课堂上无所谓对错,只要是敢说,并且言之成理都是值得肯定的。

表面上看这种话,似乎是在鼓励学生发言,但是另一种心理暗示可能就是他们必须言之成理,还有就是我始终把他们当做学生,当做孩子,他们可能会说错,没有把他们真正当做课堂的主人。

所以,问题在我。

其次,评课老师提出我放手的问题太宽泛:1. 几分钟相互讨论,然后提出问题,不论是字面,还是理解上的疑惑,举手发言,共同讨论。

2. 选出你感觉最精彩的句子,并一起讨论这句话为什么给人这种感觉。

我的设想是在学生提问和分享的过程中,把学生望情感方面引导,提到意象,引出意象反映出的情感,分析句子(重点是:执手相看泪眼,就无语凝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我就适时进行补充,这样情感理解,名句欣赏,情境关系,虚实关系就会在相互探讨中逐渐明朗。

但是,学生却始终都不敢张口说话。

或许我的问题太大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但是这两个问题确实是我常规课堂上最常见的问题,通常的课文我都会提问这两个问题,要说理解应该不是难度。

好不容易点一个学生回答,又总是不在状态,引导很久也说不出什么,在这个环节纠结太久,导致我我后面的环节没有展开,即1.为这首词加个词题2.提取这首词的.意象,改为诗歌或者散文这是展示学生能力的环节,也是亮点所在,通过这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以及在汲取知识之后活学活用的能力。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离情。

2.领略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雨霖铃》是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一课《柳永词两首》的第一首。

本单元主要涉及宋词,而柳永在宋代词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是宋代第一位专力写词的文人,他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词人,他是婉约词派的创始人。

所以教材把他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高中课本宋词的第一课,凸显了其重要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的能力。

《望海潮》和《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品,建议在教授时把《雨霖铃》放在第一课时,因为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维,而这首词更能体现词人的婉约风格,还有,《雨霖铃》这首词感情细腻,可分析的内容较多,理解了这首词,对于《望海潮》的分析就变得简单而且水到渠成了。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宋词的接触较少,通过对初中阶段诗歌的学习,已经能感受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及突出重点的措施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与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突出重点的措施:一是在教学时间分配上要适当多一点。

二是板书时重点内容要放在显眼的地方。

三是用具体、生动、贴切的事例来说明重点内容,对非重点内容可以少举例。

《雨霖铃》 教案教学设计

《雨霖铃》 教案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雨霖铃》,使学生了解宋代词的发展背景,掌握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雨霖铃》的艺术特色,掌握词的基本创作方法。

2.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提前熟悉《雨霖铃》的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雨霖铃》,了解宋代词的发展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宋代词的发展背景,引出《雨霖铃》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雨霖铃》,感受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4. 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详细讲解《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5. 实践拓展: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离别”为主题的词,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雨霖铃》。

2. 写一篇关于《雨霖铃》的赏析文章。

3. 收集其他描写离别的词作品,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雨霖铃》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学生对宋代词的发展背景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表现,包括讨论和分享。

4. 学生尝试创作的词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七、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针对学生的难点和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八、教学资源与素材1. 《雨霖铃》的原文和注释。

2. 相关的词作品,如其他宋代词人的离别词。

3. 词的赏析文章和评论。

4. 离别的图片或视频素材,用于引导学生感受和表达。

九、教学拓展活动1. 组织一次词的朗诵比赛,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雨霖铃》。

《雨霖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雨霖铃》教学反思引言概述:《雨霖铃》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设定1.1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在学习《雨霖铃》这篇文章时应该达到的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

1.2 强调文学鉴赏: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让他们能够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意义和情感。

1.3 提高写作水平:通过学习《雨霖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设计2.1 文本解读:对《雨霖铃》的文本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用词和意图,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2 背景介绍:介绍《雨霖铃》的作者柳永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2.3 文学分析:通过分析《雨霖铃》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学作品的艺术表达方式和内涵。

三、教学方法选择3.1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雨霖铃》的相关资料和解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3.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雨霖铃》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3 作业布置:设计相关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写作、朗读等形式表达对《雨霖铃》的理解和感受,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效果评估4.1 学习成果展示: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展示活动,展示他们对《雨霖铃》的理解和表达,评选出优秀作品。

4.2 学习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4.3 学习评估:通过考试、作业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5.1 总结经验:总结本次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5.2 制定改进计划: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估结果,制定具体的教学改进计划,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5.3 持续改进: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内容分析《雨霖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篇。

此单元选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

主要目的是了解宋词的各个流派及各流派的基本特征,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所选的四位作家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发展的脉络。

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

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

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三、设计思想“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余映潮老师在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所提出的。

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模块”,即教学的过程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思路。

此课的指导思想主要就是“板块式”教学法。

板块思路为四个步骤:诵读——品情——赏句——背诵。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2、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好的爱情。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鉴赏美段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及虚实结合的写法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别赋》)我国古代以“离情别意”为题材的诗词很多,香港人把《游子吟》摆在“十大唐诗”之首,认为诗中抒发的情感虽寻常、朴素,却真挚、动人。

现在,请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写离别的诗句。

设计说明:此环节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又为本课提供了比较的素材,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诵读课文,为鉴赏做准备1、试读:注意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

标出不理解之处。

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

设计说明:“试读”可让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针对性。

2、听读、比读:和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两个人的示范朗读有何不同?为什么?设计说明:我选用了两种不同风格的示范朗读让学生听读体会,让学生明白,朗读的方式是多样的,方式的选择和朗读情感的表现是根据你不同的朗读需要决定的。

听读结束后,让学生展开讨论,结合教师的点拨来完成这一过程。

教师点拔:这两个朗诵中,第一个人是作为旁观者来读的,所以语调相对平稳,带着欣赏本词的情感特征。

第二人则是把自己作为文中的主人公,饱含深情地朗读,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

3、按要求方式诵读:(1)、以古诗吟诵的方式:(2)、以旁观者讲故事的方式;(3)、以抒情主人公的身分:(4)、以戏曲方式: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方式可灵活多样,可自由诵读、集体朗读,也可让朗读基础好的学生示范朗读,吟诵方式和戏曲方式朗读,教师可作一定的示范。

以主人公身分朗读方式的指导应把握这几个句子:①“都门帐饮无绪”应读出心痛和惆怅;②“留恋处,兰舟催发”应表现出主人公对催发人的埋怨,此时两人难分难舍,你偏偏不断催促,怎不让一对有情之人更生哀怨?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情到最深之处,朗读者应自觉进入角色,读时略带哭腔。

学生读完后,教师可把前面的示范朗读(以抒情主人公方式朗读的)再放一遍,加深学生的印象。

但此类指导知识不必过多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比较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

(三)理解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美1、此文描写的是作者与红颜知己离别的情景,作者通过哪些典型景物,采用那些重要艺术手法来表现这种情感的?设计说明:对本文艺术手法的使用,学生可能说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手法,但理解还处于较肤浅的层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缘情设景”体现了作者主观情感对景物的选择性和限制性,是创作者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设置的相应意象。

本文“虚实相生”的写法也是难点,应抓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等句和上下文内容作比较分析,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不可让学生吃“夹生饭”。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并在黑板上板书别前、别时、别后三幅画面的关键词,重要意象的含义和艺术手法。

2、写离愁别绪的景物很多,作者为何要选择这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这样的选择和描写有何作用?设计说明:此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明确意象对于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的作用。

了解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鉴赏打下基础。

在课堂中,学生可能会从作者情感表达需要方面去理解,基础好的学生还会涉及到作者的生平,性格和时代特征。

(如果能理解到这一步,教师可简单介绍作者,这对学生理解有帮助。

)教师点拨:作者对景物的描写细腻生动,表现的情感特别感人,一些很平常的景物一到作者文里就变得特别不寻常、与通常的说法不同,同学们能找出几例吗?学生讨论寻找,教师巡回查看指导。

教师提问并指导:(1)“留恋处,兰舟催发”:“兰舟”是船,但作者不说舟船,却用兰舟,使文章顿增美感,兰舟一物,充满典雅、精致之美。

明明是船夫催发,作者却说“兰舟”催发,是何原因?船夫催发,何来典雅、精致?(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以节日为意象已带有浓厚的民族气氛,再加一“清秋”修饰,节日一下变得凄美、淡雅,别具一格。

说明:如果学生感兴趣,教师可把唐诗和宋词作个比较,唐诗是张扬的、开放的,唐诗中的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诗的离别中,几乎没有多少悲伤;宋词是淡雅的、内敛的,柳永、姜夔、李清照等就不必说了,就连豪放派词人苏轼也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悲凉感慨。

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能对唐诗和宋词有较高层次的认识。

当然,这一环节要根据教学过程来决定它的取舍。

3、想象画面,描述意境诗词的意境就是由一幅幅画面构成。

如果你是导演,你准备如何安排词中显现的画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设计说明:此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凄清的意境,加深学生的印象。

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对于诗词的鉴赏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中,学生可能根据自己的感受选出一些句子来描述,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但学生的分析与回答可能较肤浅,涉及的面也不宽,应特别注意引导。

举例分析: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句由三个单纯的名词构成,在描述画面时,我们也可有多种组合方式。

(1)三种景物以并列方式展开描述(2)把“晓风”“残月”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杨柳”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注意“杨柳”作为意象的意义。

)(3)把“杨柳”“晓风”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残月”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注意“残月”作为意象的意义。

)(4)把“杨柳”“残月”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晓风”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注意“晓风”作为意象的意义)语言描述举例:(1)河岸上杨柳依依,晓风阵阵,残月低垂。

(2)岸边的杨柳在风中摇荡,在残月的映衬下,更增离别的伤感。

(3)一弯残月在刺骨的晓风中,惨淡地映照着河岸上依依的杨柳。

说明:不同的组合,体现对句子的不同理解,也体现了对这幅画的意境的把握程度。

但举例不能过多,容易限制学生思维,应让学生自由发挥。

问:这种单纯名词组合方式,同学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这样的组合有何妙处?教师指导: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

不加任何修饰的组合给读者留下最大的想象空间,此时意象是流动的,读者的解读是极度自由的。

美籍学者叶维廉在《中国诗学》中说“作者仿佛站在一边,任读者直现事物之间,进出和参与完成该一瞬间的印象。

”这就是古典诗词的模糊性和解读的多元性。

如果加上修饰语,读者的想象空间就受限制了。

也许这就是此句被称为“千古俊句”的原因吧。

(四)品味本文的遣词美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问:如果把“去去”改为“此去”,把“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效果一样吗?“暮霭沉沉”和“楚天阔”是否矛盾?说明:学生如果能抓住“用词与表达情感的关系”角度来分析就不错了,但后一问学生回答可能不到位,教师应引导,此句不仅表达了作者内心离别的沉重感,更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哀伤。

2、“执手相看泪眼”问:如果让你描写情人的离别,你会设计什么方式?有比“执手相看”更能表达离情的词语吗?说明:学生的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教师如果不注意引领,就会使这一问失去价值,应让学生明确:告别的方式与人物性格、时代背景、民族习惯等都有关系,但此处却有更深层的意义,作者采用“执手相看”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关,《诗经·邶风·击鼓》中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句子,此处的“执手”写出了两人“不舍”,更表达了作者内心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

同时“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率,充分体现了柳词通俗、率真的一面,与上文的典雅相应成趣。

总结:这种鉴赏方法叫“易词造意品析法”,对品味谴词造句的妙处很有帮助。

在分析时可让学生先讨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

此处不多举例,学生可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后训练。

(五)背诵检查设计说明:“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诗词不仅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语文素养,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

要求当堂能背诵同学互相检查。

(六)课堂总结当时有人这样评价柳永的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当时人们对柳词的喜欢程度。

柳永为何能赢得普通民众的如此厚爱?他不像李白和徐志摩(《赠汪伦》《再别康桥》),把离别写得洒脱、自在,甚至有时还略显欢快,这种打出常规的、别具一格的写法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他写的是最常态的离愁别绪,却同样成就了他的声名,为什么?因为他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不断渲染加强对读者的情感刺激,文字明白晓畅,又不失精致、典雅、大方。

既有文人内涵,又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给读者崇高的审美享受。

板书设计雨霖铃柳永朗读方式:1、以古诗吟诵的方式:2、以旁观者讲故事的方式:3、以抒情主人公的身分:4、以戏曲方式:品读情感:1、景:精致典雅2、情:离情感伤艺术手法:1、缘情于景2、虚实相生分析名句:易词造意品析法七、教学反思有人说过:一篇文章不在于怎么上,而在于上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