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已上传)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
二品:锦鸡
珊瑚
三品:孔雀
蓝宝石
四品:雁
青金石
五品:白鹇
水晶石
六品:鹭鸶
砗磲
七品:鸂鶒
素金
八品:鹌鹑
镂花阴文
九品(含未入流):练雀 镂花阳文
第七页,共60页
冬装与夏服
第八页,共60页
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 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欧、美百
纳征(聘礼):男家以聘礼送给女家; 请期(择吉):男方择定婚期并备礼告女家; 亲迎:届期新郎去女家迎娶新娘。
第四十一页,共60页
蔡元培的征婚启事
1、女子须天足。 2、女子须识字。
3、男方不娶妾。 4、男死后女可再嫁。 5、男女双方意见不合可离婚。
第四十二页,共60页
文明结婚
秀水张君鞠存、王女士忍之,于十一日三时假爱 文牛路沈宅举行结婚礼。先由女士某某唱祝歌,次 由介绍人禇君幼觉报告结婚之原由,次由主婚人陶 君哲存宣读证书。两新人及介绍、主婚人签名毕, 主婚人为两新人换一饰品,两新人相向两揖,复同 谢介绍、主婚人,叩谒男女家尊长,男女又各同致 贺。末由马相伯先生及穆君抒斋、沈君步洲演说, 两新人各致答辞。礼毕,拍掌如雷动。两新人同车 出,男女客亦即赴一品香宴饮,尽欢而散。
第十七页,共60页
(二)近代家庭生活的变迁
1、家庭规模的小型化
2、家庭关系的轻松化
3、家庭功能的被削弱化
第十八页,共60页
二、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婚姻习俗的变迁
1、从包办婚姻到自由结婚
2、从六礼之仪到文明结婚
3、从七出之条到自由离婚
第十九页,共60页
四世同堂
第二十页,共60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ppt
•外因
工业文明传入, 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和阶层 外来商品输入, 改变了消费结构。
政治变革的推动作用 (辛亥革命、新中国建立等) 文明、民主、自由等近代思 想观念的进步
•内因
行程安排:
衣食住俗 变迁的表现
参观
衣食住俗 变迁的历史意义
探 变迁 究 感悟
衣食住俗 变迁的原因
从政治近代化角度看:
土洋并存 & 中西合璧
服饰厅: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展 品 四
列宁装 干部服 布拉吉 文革“绿军装”
新中国建立后:带有浓厚时代印记的服装
50年代列宁装
布拉吉(俄国风情
激情岁月——文革“绿军装”
20世纪50—70年代: 蓝、绿、灰、黑的“海洋”
改革开放至今:美观大方、异彩纷呈
美观大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彩纷呈、彰显个性
建国后 六七十 年代 家居 简单
1995年启动 “安居工程”
中国近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史实
鸦片战争后
新中国建立后 改革开放后
丰富多彩 丰富多样 营养均衡 中西合璧 宽敞舒适
衣 食 住 俗
长跑马褂、西装、 列宁装、干部装、 中山装、旗袍… 布拉吉、绿军装 南米北面 西餐出现 传统住宅 西式洋房 物质匮乏 凭票供应 房屋拥挤 陈设简单
丰富多彩 丰富多样 营养均衡
中西合璧 建筑多样
衣 食 住 俗
长跑马褂、西装、 列宁装、干部装、 中山装、旗袍… 布拉吉、绿军装
南米北面 西餐出现
传统住宅 西式洋房
物质匮乏 凭票供应
房屋拥挤 陈设简单
剪辫放足 改变礼节
婚丧简化 政治色彩
休闲娱乐 展新风尚
中国近现代风俗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一.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发展趋势——走向西化;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走向近代化。
2、突出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但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3、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由于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受到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思潮的推动等。
4、具体表现:(变化最大的城市是上海)(中国的农村传统风俗习惯变化不大。
)①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在中国出现,西装传入中国。
中华民国成立后西装和中山装开始流行。
②出现西式建筑,宽阔的马路、自来水、电灯等;③出现近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如轮船、火车、电车、汽车、飞机等;电报、电话等。
④人们可以阅读报纸、听广播、看电影等。
⑤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社交礼仪采用握手、鞠躬;称呼采用“先生”、“同志”;辛亥革命后实行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清末民初,受过新思潮影响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出现西式婚礼和葬礼。
(揭开“剪辫易服”序幕的是洋务运动时期的留美学童;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近代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演变1、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2、1865年,中国造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轮船业开始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出现公共汽车交通系统。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的交通工具是人力车;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自行车仍是市民的主要代步工具。
3、中国铁路的诞生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中国铁路的诞生。
1909年完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
4、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始;1882年,电话在中国出现。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6、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 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B
7、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 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 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
C
3、下列生活场景,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鸦片战争后,一些买办穿起了西装 B、辛亥革命后,男子普遍穿上了西装 C、民国成立后,青年男女普遍可以自由恋爱、 自主婚姻 D、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服仍普遍受到国人的 青睐
4、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 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筒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等级森严
礼治规范
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成立后流行
清 朝
西装
孙中山综合中西服饰的 特点,设计出一种直翻领有 孙中山 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取名中 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
三民 主义
以文治国
“三省吾身” 严谨治身
五权分立
立法、司法、行 政、考试、监督
耻
义 礼
封闭的衣领后背不破缝: 国家和平统一。
廉
我的观点 :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应该怎样正确看待传统文 化和外来文化?
在国外一些大场合, 我从来都是穿唐装、中山 装,我想告诉所有人,我 很骄傲,我是中国人。可 能因为这点,所以香港大 使、申奥大使都找我来 做……我很传统,不希望 忘记自己的文化。
(最新整理)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过程: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中西结合、新旧并存) (对西方文化的附庸性)
动力:外来动力与内在动力
实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2021/7/26
16
1900年,蔡元培之妻逝世,多人登门说媒。蔡元培
贴出“征婚启事”:第一,不缠足。第二,识字。
第三,男子不娶妾,不娶姨太太。第四,丈夫死后,
政治:政治运动的推动(政治的导向性) 经济:近代工业化的推动(商业发展的趋利性)
2021/7/26
11
新文化运动时期,社会主义者李达在《女子解放 论》中说道:“若提到婚姻二字,我敢武断地说,中 国数千年只有买卖婚姻,掠夺婚姻,残忍无人道的东 西。若是明买明卖、或是强奸抢夺人家女子为妻,表 面上还可以说他不合圣人之道,加他种种罪名。其实 什么纳彩问名、三茶六礼,也是一种买卖婚姻…家庭 间种种悲剧,十有九由此酿成”
(最新整理)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2021/7/26
1
近代中国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021/7/26
2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 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 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 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 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2021/7/26
8
一、变迁的原因
1、外部因素:列强侵略;西方文明的传入 2、内部因素:政治、经济、思想、其他
政治:政治运动的推动(政治的导向性)
2021/7/26
9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 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物资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 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 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 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还数十年前,人皆结发也,至数十年, 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 国同民风也,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 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废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 童牵弄,既缘国弱,天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872年,李鸿章开办上海轮船 招商局,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企业。
1923年,匈牙利人 李恩兹将两辆汽车 带入上海,经公共租 界工部局例会讨论, 决定先发临时牌照。 至此,中国最早旳 汽车在上海出现。 今后,汽车逐渐成 为常用旳交通工具。
20世纪30年代旳汽车
清末中国人以惊异旳眼光看飞机
古驿站
第22课
中国近代
社会生活旳变迁
1 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潮流 2 大众传媒旳影响 3 社会习俗旳变化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潮流
交通
火车 轮船 汽车 飞机
1876年,中国第一条铁 路----淞沪铁路在上海 建成通车。“坐车者尽 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 喝彩”,“游铁路”成 为一件新鲜事。
近代火车
“西洋影戏”,这
是中国最早放映旳
电影。人们初看电
影,感到很新奇。
老摄影机
1923年秋由北京丰 泰摄影馆与京剧名角 谭鑫培合作拍摄旳京 剧片段《定军山》为 戏曲统计片,这是中 国摄制旳第一部影片 ,它标志着中国电影 旳正式诞生。
一代影星 阮玲玉
影后胡蝶
二、大众传媒旳影响
报纸 广播
报纸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旳 一份报纸。 1872年由英国商人美查开办, 1923年由中国人接办,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 刊。前后办了77年。
1877年,福建巡 抚丁日昌在台湾架 设电报线,这是中 国人自己修建、自 己掌管旳第一条电 报线。1879年,李 鸿章在天津架设起 中国大陆第一条自 办电报线路。今后, 中国电报业进入迅 速发展时期。
大北电报企业上海营业部
苏州电报局观前营业处
1882年2月21日,丹麦大北电报企业在 上海开通了第一种人工电话互换所。 这是我国使用电话旳开端。
论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
论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第一篇:论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1840年以后,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随西方势力入侵而移植到中国。
受西方的影响,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出现了巨大变化,人们日常生活中开始涌现出许多新风尚、新习俗、新方式和新工具,它对我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的进步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对近代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和社会风气的进步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下面,本文将从服饰、饮食、居住、出行、礼仪、婚丧六个具体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服饰的变化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
至清代中国服饰则多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
服饰具有体现等级森严、褒衣博带特点,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
为此,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
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
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
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
此外,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广,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
在民国时期,中山装是国民革命的象征。
许多爱国人士目睹大量进口西装和呢绒,使中国白银不计其数地外流,他们呼吁提倡国货,希望把易服与保护国货结合。
中山装由孙中山设计,前襟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前襟五个扣子,代表五权分立;袖口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两个倒笔架形的胸袋,则表示革命要依靠知识分子。
在广义的服饰民俗中,穿着和“打扮”是有机的统一体。
例如纹身、化妆、发式、饰物、缠足等。
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人到中国,首先看到的就是蓄着长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许多年来,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14年5月22日学号:姓名:【学习目标】了解近代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认识其变化的原因。
认识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第14课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大多沿袭;鸦片战争后,随着的入侵,西方文化开始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前后,断发易服有了反清革命色彩。
在大城市婚丧习俗由繁琐愚昧改为。
20世纪50——70年代,、成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为了丰富百姓的餐桌,政府倡导为了保证中低收入的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政府启动了。
第15课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的开始。
中国的首条空中航线是,标志中国民航业的序幕。
有线电报主要用于,无线电报则用于。
16课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是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标志中国的诞生。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大众传媒的类型有、、和1.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2.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风尚的是( C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 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 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 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3.下列哪一种言论可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的婚姻特点( A )A.“我要自己找婆家呀” B.“我是指腹为婚的产儿”C.“孩儿无知,婚嫁大事全凭父母大人做主” D.“无媒无凭,就想结婚,甭做梦”4 .1920年,有位晋商到广州考察经商事宜,他不可能( B )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进出商业公司B.随身携带粮票,购买面包C.到西餐馆就餐,品尝法国干红D.当地的商人称呼他为“先生”5.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C )A.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 B. 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C.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D. 社会制度的革新6.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是在( C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戍变法前C.辛亥革命前夕D. 辛亥革命7、.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交通运输业中比重逐步下降的是( D )A.铁路运输业B.公路运输业C.民航运输业D.轮船运输业8.1881年中国唐胥铁路建成通车,但清政府却让骡马充当火车头,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
2023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contents •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的改善•社会习俗的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历史经验的总结目录01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的变化从传统食品到现代食品,例如方便面、膨化食品等的普及,以及西式快餐如肯德基、麦当劳等的流行。
饮食服饰居住交通从传统的棉麻布衣到现代的化纤、混纺面料,以及西服、休闲装的普及。
从传统的四合院到现代的高楼大厦,城市化进程加快,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从传统的步行、骑马到现代的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普及。
社会习俗的演变传统礼仪逐渐淡化,现代礼仪逐渐普及,例如握手、拥抱等社交礼仪的普及。
礼仪从传统的戏曲、曲艺到现代的电影、电视、音乐等娱乐方式的普及。
娱乐传统婚礼逐渐简化,现代婚礼逐渐多样化,例如旅游结婚、集体婚礼等新形式的出现。
婚俗传统节庆逐渐融合了现代元素,例如春节联欢晚会、中秋赏月等活动的普及。
节庆02物质生活的改善1 2 3从传统的中式服装到西式服装的转变,以及中西合璧的混合风格。
服饰风格随着技术的进步,纺织品、毛皮、合成纤维等新型材料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棉、麻、丝等天然材料。
服饰材料国产品牌逐渐崛起,与国际品牌竞争,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
服饰品牌03饮食文化融合了中西餐饮文化,烹饪技术、餐饮礼仪等也发生了变化。
01饮食种类从以传统农作物为主到引入了更多的肉类、乳制品等高质量蛋白质食品。
02饮食习惯从一日两餐到一日三餐的转变,以及快餐、外卖等新型饮食方式的兴起。
从传统的四合院到公寓、高层住宅的转变,以及房屋内部布局的现代化。
房屋结构城市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包括绿化、公共设施等。
居住环境住房面积、室内装修、卫生设施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改善。
居住条件居住条件的变化03社会习俗的现代化见面礼从传统的拱手作揖、磕头作揖,逐渐发展为握手、拥抱、亲吻等更为国际化的见面礼。
礼仪习俗的变化礼物送礼的方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送红包、烟酒等实物,到现代的送卡片、花束、小礼品等多样化的礼物形式。
4.1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中 西服饰的特点,设计出一种直翻 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取名中 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
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 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 的服装。 中山装五个扣代表中 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 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 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 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
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 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 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 推广开来。
九转大肠
油闷大虾
醋酥鲫鱼
• 粤菜广东菜也叫“粤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粤菜的
特点是,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清淡,力求清中求鲜、淡中 求美。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 偏重浓郁,追求色、香、味、型。食味讲究清、鲜、嫩、爽、 滑、香;调味遍及酸、甜、苦、辣、咸;此即所谓五滋六味。 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而形成的。
物质 生活 和社 会习 俗的 变迁
变化中的 男女服饰
男子:长跑马褂、西服、中山装 近代服饰 女子:旗袍
新中国成立后至60年代中期:列宁装和连衣裙受青睐
现代服饰 文化大革命时期: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改革开放后:款式新颖,由封闭走向开放
中国饮食文化:发达,四大菜系影响大 传入:19世纪40年代起传入,西式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糖果糕点和饮料备受欢迎 西方饮食传入: 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百姓 餐桌,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 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演进特点:城乡差异大;北方以四合院为主 居室建筑的演进 传入:首先出现在租界 西式住房传入 影响:中国居室建筑呈现中西合璧特征 婚姻风俗:婚姻自主、礼俗删繁就简 习俗风尚的变革 丧葬礼仪:趋于简化、带有浓厚西方色彩 其它风俗:变化大、呈现新旧并存特点
服装、饮食、建筑 和风俗礼仪是一种 记忆,也是一种语 言,它们的变化以 剪发、放足、 非文本的方式记录 鞠躬、握手等 着社会政治、经济 及文化的变迁。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版必修2
(4)国家政策的影响。 如 “菜篮子工程” 、 “安居工程” 、 《婚姻法》 、统购统销政策等。 (5)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物质生产能 力大幅度提高,使人们的生活用品更加丰富,而且直接 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探究问题] 材料一 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
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 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 于适应万国竞争的时代。 为了“与欧美同俗”, 他说: “非 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
(2)进步之处。观念:由父母包办到男女婚姻自主、 平等。礼仪:由繁琐到相对简单,逐步走向法制性和契 约性。主要因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西方民主思想的 传入);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政治文化 运动的影响。
思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提炼康有为的基本主张 并分析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新式婚姻在思想观念和 礼仪方面的进步之处。简要说明影响近代中国人民的生 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因素。
解析: 本题以近现代习俗风尚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其 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原因的理解, 回答时注意观察、 理解材 料,并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即可。 答案:(1)主张:放足、剪辫、易服。 目的:革除固有陋习;启发民众智慧;学习西方文 明;推行变法新政。
(2)现代社会: ①新中国成立至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 以列宁装和连 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受青睐。 ②6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 末:由于受政治的影响,盛行军装和“干部服”。③改 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 渡。
[易错易混]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 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新中国成立后,受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等方面的 影响,民众服饰和人们生活的变化呈现阶段性特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变迁特点: ①形式上
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 发展不平衡——沿海与内地, 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 城市和乡村差异明显 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清朝末年,北京城流行的竹枝词反映了当时的 社会生活景象。如: “分科大学指开堂,功课启蒙教育良” “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 问题:依据材料,指出清末北京城市生活出现的 新现象给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生活:改变生活方式; •思想:促进思想解放; •教育:近代教育发展
唐胥铁路
京张铁路
航空
水运
移风易俗
天足
看报纸
看电影
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1905年中国第一部自己拍摄的影片
1935年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项目
衣 食 住 行 习俗 通讯 传媒
1840——1911——1949
鸦片战争 辛亥革命
“竞上洋装” “异味争尝” 洋房 中西合璧建筑
1.变迁原因
铁路、公路 水运、航空
剪辫易服、废止裹足 鞠躬握手、文明婚礼
电报、电话 读报刊、看电影
变迁原因: 政治因素:政治运动的推动 政府政策的支持
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 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 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风 剪辫易服 俗 废止裹足 鞠躬握手 文明婚礼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老 一辈电 影明星
赵丹
胡蝶
阮玲玉
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
荣誉的影片
渔光曲
:《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
海引起轰动,连映3个月,主题 歌《渔光曲》哀婉动人,成为传 唱一时的流行歌曲。1935年2月 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 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 奖的影片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特别 是辛亥革命期间,易 服饰、剪发辫、改称 呼等成为社会潮流。
导言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传统社会向 近代社会逐步转型。
作为社会转型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
生活和习俗,在力度和深度上,发生了 前所未有的变迁。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时尚
背景: 鸦片战争后,中外联系日益增多,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逐步推进,人们社 会生活随之发生变化。
1、交通的变化
火车、轮船、汽车、飞机逐渐成为 时尚的交通工具,便利了各地区之间的 联系。
表现:
习俗风尚的变革
(1)礼仪: 跪拜、作揖—鞠躬、握手
大人、老爷、奶奶 — 先生、君、夫人、 (2)称谓: 太太、小姐 (3)婚姻: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
(4)葬礼: 厚葬、土葬—文明、简洁、火葬
(5)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6)观念: 旧道德、旧礼教——民主、平等
原因: 1)西方文明的冲击
人们的传统娱乐方式也发生 了变化,照相、电影、交际舞等成 为娱乐新时尚。
•
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事业的发展
时间 成就
二次鸦片战争后 1866年 1896年 辛亥革命后 1949年11月
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 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正式办理
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邮路进一步扩展
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新时代
4.1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B
8.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应恪守“三从四德”。但到 清末和民国初年,女子却享有六种权利: (一)入学之权利;(二)交友之权利;(三)营业之权利; (四)掌握财产之权利;(五)出入自由之权利;(六)婚姻自 由之权利。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D
A.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发展
B.辛亥革命的推动 D.中国近代经济的
A
①女子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②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深刻影响 ③封建礼教进一步受到冲击 ④女子与男子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男装: 1.表现 女装: 改良旗袍
2.变迁的趋势:等级森严
平等;
保守
适体、方便、美观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3.新中国建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穿衣 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 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质量、个性、时尚
二、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蔡元培的征婚启事: (一)女子须不缠足者; (二)须识字者; (三)男子不娶妾; (四)男死后,女可再嫁; (五)夫妇如不相和,可 离婚。
(
C)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3.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崇尚红色而忌讳白色,但是清 末民初以后“通都大邑之女子,无不穿一套缟素(白色) 衣裳矣。”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受( ) A.经济水平的影响 B.民族危亡的影响 C.民族工业的影响 D.西洋风尚的影响
新中国建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政 治生活紧密联系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二、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二)其他风俗: • 握手礼来源于原始社会。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以 狩猎为生,如果遇到素 不相识的人,为了表示 友好,就赶紧扔掉手里 的打猎工具,并且摊开 手掌让对方看看,示意 手里没有藏东西。后来, 这个动作被武士们学到 了,他们为了表示友谊, 不再互相争斗,就互相 摸一下对方的手掌,表 示手中没有武器。
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27页文档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菜篮子”工程】
为缓解中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让老百姓吃上 了低价菜、新鲜菜、放心菜,,农业部于1988年提 出建设“菜篮子工程”。一期工程建立了中央和地 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及良种繁育、 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以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 鲜蔬菜吃。 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菜篮 子工程”重点解决了市场供应短缺问题。“菜篮子” 产品持续快速增长,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副食品供 应长期短缺的局面。除奶类和水果外,其余“菜篮 子”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均已达到或超过世界人均水 平。
2.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 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3.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加快了生活的节奏,提高了人们的 生活质量。私家车、固定电话、移动电话迅速增长,人们活动的范围越来越 大,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4.从负面影响而言,造成了交通堵塞,污染了环境,造成了能源危机,还带来噪 音等。
安居工程是政府的一项“德政工程”,从1995年开始实施,是政府运用市场 机制的基本原理,解决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的一种手段,兼有调控住房 市场,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建设安居解困房,有助于逐步缓解居民住房困难 、不断改善住房条件,正确引导消费、实现住房商品化,最终目的是解决城 镇居民的住房问题,提高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它体现了政府对住房困难户 的关怀,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放,促进 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 史大背景相关联?
2、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 变化?分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 3、 近现代史上,哪些重大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的移风易俗? 4、断发易服、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怎么回事? 5、在近代,我国近代交通发展环境如何? 交通与通讯工具发展 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6、如何看待外来文化? 7、提示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为什么会发生 如此大的变化?
外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 西学东渐: 明和生活方式的涌入;
政治变革: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
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
内因
经济发展: 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
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 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思想解放: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 们的思想解放。
史实
变
原因及影响
【链接高考】 (2011高考福建文综,13)1925年初,土耳其改革者发动对旧式礼拜帽的批判, 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不满,但欧式帽还是在土耳其流行起来。在百姓中最流 行的是鸭舌帽,因为在做礼拜时可以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前额依旧可以贴 在地上。这种现象反映了 A.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妥协 B.现代是假,传统是真 C.传统是假,现代是真 D.百姓被迫戴鸭舌帽并改变信仰
点评:本题就是从帽饰的变化考查社会观念的变化,体现了高考命题的新课 程观。
第18讲
第19讲
单元整合
新课程强调历史与现实的关联,要求跳出课堂的囿束,放眼社会现实,以历史 的规律阐释社会热点,以历史的原理折射当代社会发展的个案。 2011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19条《婚姻法》司法解释。其中一条规定:明 确婚后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不动产且产权登记在自己子女名下的应认 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说:“此项规定 的出台,是人民法院准确适用相关法律规定,依法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 一项重要举措。人民法院将紧密结合婚姻家庭纠纷审判工作实践,及时关注 事关民生的法律适用问题,不断提高司法能力和司法水平,为依法促进家庭 关系的和睦幸福、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作出新的贡献。” ——凤凰网
3、分别说明旧的风俗伴随着近现代脚步的到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知道缠足怎么回事吗? 4、我国最早的铁路和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 5、我国近现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6、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报刊、影视、互联网对人们的影响各有什么侧重?
作用:服饰除了防寒保暖、遮羞、装饰美观的作用 之外,还有时代特征。如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服饰 与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是身份的标志。今天呢?
特点: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 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长 袍 马 褂
西装(外来)
中 山 装
封闭的衣领显 示了严谨治国 的理念
五权分立 五族共和
袋盖为倒笔架 寓为以文治国
耻 廉
三民 主义
义 立 礼
国 思 维
变革表现: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 家庭、破除迷信等。 ⑴婚姻风俗的变迁: ①古代社会:缔结婚约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②近代:新潮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礼俗开始 删繁就简,仿效西方新式婚礼。 ③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⑵丧葬礼节的变迁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简,出现西式葬礼,城市出现殡 仪馆和公墓,更多农村仍然是传统。 ②新中国成立后:殡葬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⑶其他风俗的变迁 民国: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 官方实施公历,点头鞠躬代替跪拜作楫,握手成常礼。说明了什 么变化? ⑷民众思想观念变化: 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开始走出家庭, 步入社会。
专题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 型。作为社会转型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生活,在力度和深度 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
1、不同时期物质生活习俗;交通、通信工具的革新;大众传 播媒介的更新概况(史实、表现)?
2、服饰有何 的作用?说说服饰变化的特点或趋势?知道 中山装的造型的含义?
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内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近代社会 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 刊不断涌现,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 外因: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
1.原因
2.特点
(1)新闻事业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 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 (2)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பைடு நூலகம்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 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 论,尤其注重政论。
(3)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 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 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 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它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变化之大已有别 于传统社会。
3.影响: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和解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又有一定的稳定性,虽然时代 变了,但是有些东西却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完全 根除,比如说风俗习惯方面,有些落后的风俗虽然 经过了中华民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 开放的涤荡,但还顽固地存在,特别是在偏僻的地 区和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另外,物质生活和精神 生活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 地、城市和农村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被 摧 残 的 脚
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 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正常足与缠足比较
放足
我国最早的铁路--沪淞铁路 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 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我国近现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
(1)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外国先进交通、通讯工具的引进。 (2)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与通讯事业,促进 中国社会的发展。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重视,改革开放后有了更大发展。
在近代,我国近代交通发展环境如何?
中国近代交通工具受两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而发生变迁,在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社会环境下,铁路等近代交通遭到顽固势力的排斥,一定程度上还 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步履维艰。 交通与通讯工具发展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 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3、 近现代史上,哪些重大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的移风易俗? 政治文明的进程反映在社会生活习俗上就是社会生活的逐步文明 化和民主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 会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大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
【断发易服(移风易俗)】
清朝入关以后,强迫所有的男子都要留辫子。服饰方面清朝官员在官场上穿 补服、朝服,普通男子多穿长袍、马褂或短衫、袄。清末,受民主思潮的影 响,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主张剪掉象征清朝的辫子,改穿西装,即为“断发 易服”。辛亥革命前后,这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色彩。中华民国临 时政府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等法令,大力推行剪辫,结辫陋习至此革除。人 们也可根据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随心所欲地选择和设计 自己喜爱的服饰。 【安居工程】
1、理解: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 背景相关联的:
①第一次变化: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 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 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②第二次变化:在1912年,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 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 发生了变化。 ③第三次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 恶现象被取缔了。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 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的。 ④第四次变化: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