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论

合集下载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理论一、符号互动理论简介符号互动论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的视野。

互动被视为分析单位。

互动论是一种反实证的主观社会学,贯穿主观主义原则,强调个人的主观理解,认为社会结构是许许多多的个人理解与行动的结果,社会过程是人把主观的意义赋予客体并作出反应的过程。

互动论同时是一种微观社会学。

社会由互动的个人组成,他们的行为不只是反应,而且还是领悟、解释、行动与创造。

社会环境不是某种外在的静止的东西,它一直在影响着和塑造着我们,但这本质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为环境正是互动的产物。

人有内心生活,同时又是一个自我,自我是社会互动过程的一个方面。

互动过程首先是符号互动的过程,符号被行动者赋予了意义。

这种我们与他人共享的意义,关于社会世界的定义以及对现实的感知与反应,均产生于互动过程中。

布鲁默说:符号互动一词是与人们之间发生的互动的独特性质有关系。

这种独特性在于,人们解释或定义彼此的行为而非单纯对它人的行为作出反应。

这样,人类的互动是以符号的使用、解释、或对彼此行为的意义的确定为中介的。

这种中介等于是在人们行为的刺激与反应之间插入一个解释过程。

二、符号互动理论的理论背景(一)威廉·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社会我的研究詹(1842-1910)认为习惯在人类行为中具有重大作用,他研究了本能是怎样被习惯所取代的。

所谓习惯是指通过经验学习到的和被经验修正了的行为。

他认为习惯的基础是记忆,通过记忆人类可以将过去发生过的行为从心中唤起。

在记忆的基础上重复这一行为,这就意味着此种行为已不再是无目的的了,这时,本能便消失了。

因此,本能既可以改变又可以发展,也有很多会逐渐消失。

詹认为在人类的行为由以生物因素为基础转向以社会因素为基础的过程中,习惯起了重要作用。

在对于“意识”的探讨中,研究了由意识中产生出的“自我”。

“自我”这个概念意味着承认人类可以而且也正在发展着他们对待他们自己的态度和关于他们自己的感觉,意味着承认他们自己也是可以观察的对象,就好比人类观察一个外部的客体。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符号互动论(也称符号相互作用理论,symbolicinteractionism)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

——摘自互动百科角色理论是关于人的态度与行为怎样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及社会角色期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是试图按照人们所处的地位或身份去解释人的行为并揭示其中规律的研究领域。

属于从符号相互作用论发展出来的一个分支。

——摘自百度百科拟剧论,译作Dramaturgy,是社会传播学的用语。

它就是借助戏剧,(即theatre这个概念的“戏剧”)的类比而对日常生活进行的研究。

拟剧论框架是观察家与分析家研究社会行为所用的最古老的模式之一。

表演、场景和角色等对解释生活舞台上的演员同样属于核心概念,因为他们始终按照脚本进行活动,而这些脚本来自先前的演出与演员。

——摘自百度百科参照群体指人们对自己本身的价值、目标、理想、行为进行评价时进行规范性指导的群体。

此概念及其思想早已出现。

——摘自百度文库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由于它对人类行为中的心理因素的强调,也被称为一种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

社会交换理论由霍曼斯创立,主要代表人物有布劳、埃默森等。

——摘自百度百科常人方法论也称民本土方法论,民族方法学或俗民方法论,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使用方法的理论,其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

常人方法学认为,社会学应该研究常识世界,研究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动具有权宜性,即行动并不是按照事先规定的规则进行,而是行动者根据局部情况、场景条件,并依赖自身的努力去完成的。

名词解释符号互动论

名词解释符号互动论

名词解释符号互动论名词解释符号互动论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它探讨的是语言中不同解释符号以及它们与其他语言符号之间的互动,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影响语言的发展和含义。

它的研究以具有较广泛的应用的言学理论和技术为基础,其中包括形式语言学、语用学、语义学、翻译学等等。

首先,名词解释符号互动论着重于探讨解释符号之间的互动关系。

基本上,解释符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状态符号(字母,数字,标点符号等),它们表示一种静态状态;另一种是关系符号(如词语,介词,行文符号等),它们表示一种动态关系。

其中,最重要的是词语,它们既可以表示静态的概念,也可以表示动态的关系,在实现语言力量的作用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名词解释符号互动论分析的是,一个特定的词语在特定的环境中的含义,以及它与其他词语的关系如何影响它的含义。

举例来说,当一个词作为一个句子的主语或谓语时,它的意思会有所不同。

例如,“她看书”这句话中,“看书”这个词的意思与“她”这个词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这会影响到“看书”这个词的含义。

而且,名词解释符号的互动还会受到上下文的影响,比如一个词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思和用法,它可以根据上下文来变化。

除此之外,名词解释符号互动论还考虑了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一个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的影响。

名词解释符号互动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以及语言如何指导和影响人类行为。

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语言差异,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母语以外的语言的表达方式。

此外,名词解释符号互动论的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不同话题,比如语言能力如何发展的,以及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如何用来把信息传递给不同的人群。

因此,名词解释符号互动论不仅是一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学科,而且它也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的实用技术。

它将为我们了解如何更好地交流提供有用的信息,推动我们形成更加正确的语言使用习惯,从而提高语言技能,在未来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
“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他 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 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取决于别人思想的、别人 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 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我’。”
(2)“镜中我”概念的三个因素(阶段)
A.我们对我们的形象在他人面前的想象。
B.我们对别人就这一形象所作的判断或评价 的想象。
一的综合体。
主我也称作“自然我”,是人的一种本能 的冲动,未经社会化的我。客我是经过社 会化的我,是社会化的结果。
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产生自我,主我与客我 的互动构成一个呈现于社会经验中的人。
(3)社会 A.形成。在米德看来,社会代表着不同个人之
间的有组织的互动或定型化的互动,是自我 与“他人”互动的产物。
C.由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产生的某种自 我感觉,例如,自豪、屈辱等。
2、托马斯的“情境定义”思想
(1)提出
美国社会学家W·I·托马斯认为,社会学的任务就 在于分析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相互调适的过程中 出现的那些行为。而人们相互调适的过程是由情 境造成的,是个人或群体对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反 应。
案例分析:面试中的应聘者印象管理
可从获得性、保护性和非言语印象管理三 方面对应聘者的印象管理行为予以分析。 1.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 试图使别人积极看待自己的努力称作获得 性印象管理。应聘者的获得性印象管理行 为又可分为他人聚焦型和自我聚焦型两大 类。他人聚焦型印象管理策略一般将目标 指向于印象管理的接收者、评价者,如面 试中的招聘方,通过逢迎、讨好等行为来 获取人际间的彼此吸引。如:抬举他人、 意见遵从等。
B.内容。
社会的内容是由个人和集体互动构成的。这 种互动体现于各种各样的符号,因此社会实 际上是一个由人创造和使用的符号的总和。

符号互动论认识论

符号互动论认识论

符号互动论认识论
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强
调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是通过与社会中其他人进行符号互动而形成的。

它认为人们根据对社会符号的解释来赋予意义,并根据这些意义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符号:符号是人们用来表达意义的一种方式,可以是语言、手势、图像等。

人们根据对符号的共同理解和解释,来赋予事物以特定的意义。

2. 意义赋予:符号互动论认为人们对于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解释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中形成的。

人们根据社会上形成的共享意义,来给事物赋予特定的意义。

3. 自我:符号互动论强调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是基于社会互动和共享意义的。

人们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建构自我,即个体在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塑造自我的形象。

4. 角色:符号互动论认为个体在社会互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是在这些角色的框架下进行的,而角色又是由社会对其的期望和评价所构建的。

5. 互动:符号互动论强调人们通过互动来构建社会现实。

个体的观点和行为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的,并在互动中不断调整和改变。

6. 定义:符号互动论认为人们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解释是通过符号定义来实现的。

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于同一符号可能有不同的定义,因此同一符号在不同情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

符号互动论对于理解人际关系、社会交往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它强调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认为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符号互动论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

开始想象和扮演他人
开始以其他人的视觉出发
自我形成的阶段
自我
有组织的 复杂的活动
成为群体中的一员
担演一个角色 实现他人期望
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反应-形成符号系统
什么是“普遍化的他 人”
米德符号互动理论之 “普遍化的他人”
个体使对各种他人的解释和意义内在化, 以创造一个“普遍化的他人”,这是由许 多个体的平均期望所逐渐建立起来的。 普遍化的他人成为个体行为的一般指南。 逐渐地,一个个体不仅按一些特殊的人的 期望行事,而且按照“普遍化的他人”的 期望来行事。
符号互动论 有三个必要 的理论前提
布鲁默符号互动理 论之符号互动定义
1人们总是依据自己对事物意义的理解而行 动。 2意义是在人与人的符号互动过程产生的。 3行动者赋予行动上的意义是可以在互动过 程中加以修正的。
符号互动如何可能(舒茨、米德、加芬克 尔); 符号互动是否可能(韦伯、伽达默尔、卢 曼);
布鲁默符号互动理论 之符号互动的缺陷
① 过于强调主观因素、心理意识,忽视客 观实际。强调已表现被认识的东西,忽 视内在的规律性。 ② 过于强调个别人因素,没有看到整体社 会结构、制度的作用。 ③ 研究过于微观,只能研究个人或小群体, 无法研究大规模社会现象。 ④ 片面强调感觉、直觉的重要,否认理性 认识真实性,是经验主义和现实主义。
托马斯的符号互动理论
国外社会学理论 郭景萍教授
托马斯的符号互动理论
托马斯的符号互动理论 之情境界定
情境定义恰恰居于客观环境(情境)与行为反 应之间,它是人们对情境意义的解释。人 们怎样行动,取决与个人或群体对于所处 的客观环境的解释。 托马斯认为主观因素在人类生活中具有重 大作用。
“情境”包括三个方 面

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

• 镜中我概念的三个阶段 感觉阶段 解释阶段 自我反应阶段 • 镜中我思想与初级群体思想密切相关 • 儿童时期自我观念的形成 运用于家 庭 二、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 儿童自我的形成发展过程 嬉戏阶段 群体游戏阶段
二战后的符号互动论
• • • • 一、布鲁默(H.G.Blumer) 《作为符号互动的社会》(1978) 提出了“符号互动论”这个名称。 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看社会。 社会是人际间符号互动的结果,人类社会的最典 型特征就是符号互动。 人类相互之间总是对对方的行为作出自己的解释 和定义,并以此为依据而进行互动。
• 社会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物质客体(桌子、汽车、植物) 物质客体(桌子、汽车、植物) 社会客体(父母、教师、官员) 社会客体(父母、教师、官员) 抽象客体(价值、权利、法律) 抽象客体(价值、权利、法律) • 三个基本论断: • 人类对于某一个客体所采取的行动,主要是根据 人类对于某一个客体所采取的行动, 他们对客体所赋予的意义。 他们对客体所赋予的意义。 • 人们赋予事物的这种意义产生于人们的互动之中。 人们赋予事物的这种意义产生于人们的互动之中。 • 事物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解释的过程 事物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随时加以修正的。 中随时加以修正的。 客体
符号互动理论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 符号互动论的理论背景 • 符号互动论的早期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理论背景
一、苏格兰伦理学家的影响 1 亚当-斯密(人们相互联系的影响) 将一个人带到社会中, 将一个人带到社会中,他立即便有了一面他所 渴望得到的镜子, 渴望得到的镜子,这面镜子就在与他一起生活的 人的表情与行为之中。这是唯一的一面我们可以 人的表情与行为之中。 在某种程度上从别人眼中看到的镜子, 在某种程度上从别人眼中看到的镜子,通过它可 以检查我们的行为举止是否得体。 以检查我们的行为举止是否得体。 2 大卫-休谟(同情心) 3 亚当-弗格森(习惯、本能)

西方社会学理论-符号互动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符号互动论

与结构功能主义的比较
研究焦点不同
结构功能主义关注社会整体的结 构与功能,而符号互动论关注个 体间的互动过程。
对社会稳定的看法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稳定与和 谐,而符号互动论则认为社会稳 定是通过个体间的互动与协商实 现的。
解释层次差异
结构功能主义从宏观层面解释社 会现象,而符号互动论则从微观 层面分析个体行为与社会关系。
与冲突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关注点相似
冲突理论和符号互动论都关注社会不平等和 权力斗争问题。
解释角度不同
冲突理论强调社会阶级和利益集团的冲突,而符号 互动论则关注个体如何通过符号互动来应对和处理 冲突。
对变革的态度
冲突理论强调通过革命或改革实现社会变革 ,而符号互动论则强调通过改变个体的符号 互动方式来推动社会变革。
06
符号互动论的贡献、局限及发展趋 势
对社会学研究的贡献
强调微观层面的社会互动
符号互动论关注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过程,揭示了人际互动的微观机制,为社会学研究提供 了新的视角。
引入符号和意义的概念
符号互动论将符号和意义作为核心概念,深入探讨了人们如何运用符号来传达信息、建立关系和 维持社会秩序,丰富了社会学理论。
社交媒体时代的符号互动变革
网络语言和表情符号
虚拟社交和身份认同
在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语言和表情符 号成为新的交流符号。这些符号具有 简洁、生动、形象的特点,适应了快 节奏、碎片化的网络交流方式。
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虚拟社交空间 ,人们可以在其中建立社交网络、分 享信息和情感。在这个空间中,个人 形象和身份认同变得尤为重要。人们 通过选择头像、发布动态、点赞评论 等方式进行符号互动,塑造自己的虚 拟形象并寻求他人的认同。

符号互动论_百度百科

符号互动论_百度百科
应用符号互动论有助于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如对社会越轨、精神疾病、集体行为、儿童社会化、死亡和挣扎、老年、疾病与痛苦和艺术社会学(见文艺社会学)的理解等等。
编辑本段前提
符号互动论归根结底基于三个简单的前提。第一个前提是,人们根据事物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而对这些事物采取行动。这些事物包括人在他的世界中所能注意到的一切——物质客体,如树木或椅子;他人,如母亲或商店营业员;人的各种范畴,如朋友或敌人;制度,如一所学校或一个政府;指导性理念,如个人独立或诚实;他人的活动,如他们的命令或请求;以及日常生活中个人遭遇的各种情境。第二个前提是,这些事物的意义来自于人们之间的社会互动。第三个前提是,这些意义是通过人在应付他所遭遇的事物时所进行的释义过程而被把握和修正的。愿扼要地讨论一下这三个基本前提。
link)。可以在今天心理学与社会科学的主流姿态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这两个研究领域具有这样一种共同倾向:把人类行为当作是作用于人的各种因素的产物;他们关注的是行为以及被认为是导致这些行为的因素。这样,心理学家们就用刺激、态度、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动机、各种心理投入(psychological
inputs)、知觉和认知、以及人格组织的各种特征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各种既定形式或案例。类似地,社会学家们也依靠诸如社会地位、身份要求、社会角色、文化规定(cultural
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
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
存在于互动之中
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方法论特征
前提
展开 编辑本段介绍
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派别。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符号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

有意义意义 得以交流。
第二,抽象思想的出现,它使人人能够进入一个纯用 符号操作的世界,能在想象中排演各种角色和情境;
第三,主体成为他自己的一个客体,对他 自己的刺激作出反应,与他自己对话,把他 自己当作行动的目标,解释和反思他自己的 行为等;
背景 个人门面
外观 举止方式
2、社会机构外互动
• 指没有明确界限的、临时性的互动,即相遇。 • 相遇式互动的最突出特点是人们之间持续性的
相互注意。 • 角色距离:个人与其假定的角色之间
存在的差距。用于说明个人在某种角 色上是否能积极地发挥作用取决于他 与该角色相适应的程度。
三、标签理论
• 标签理论亦称标志理论或标定理论。它是一 种从符号互动论角度探讨社会问题与越轨行 为的理论。
亚当·斯密
大卫·休谟
亚当·弗格森 本能与习惯
二、詹姆斯:多元的自我
• 自我:就是“一个人可以用来称呼他自己的一 切之总和”。
• 自我的分类: (1)物质我(The Material Self) (2)精神我(The Spiritual Self) (3)社会我(The Social Self) (4)抽象我纯粹的我(The Pure Ego)
第二节 符号互动论的早期 代表人物及思想
• 库利的“镜中我”的思想
• 托马斯的情境定义和情境分析
的思想
• 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
库利(1864~1929) Cooley,Charles Horton 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1887年获 密歇根大学学士学位,1894年获该校博士 学位。此后一直在密歇根大学执教。曾任 美国社会学会主席。著有《人性和社会秩 序》、《社会组织》、《社会过程》等。
• 社会结构是社会互动的产物。共同 行动必须从历史的内容上来理解。

名词解释 符号互动论

名词解释 符号互动论

名词解释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是指一种概念理论,它特别关注人们在社交互动中的行为,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和心理上的分析。

同时,它也考虑到文化背景和交流方式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符号互动论是一个多学科的概念,是运用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原理来研究行为的活动。

符号互动论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

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互动是由许多有意识的符号行为组成的,而这些符号行为又是由不同形式的信息传递构成的,比如语言、手势、表情等等,通过这些信息,人们可以了解彼此的想法、感受和体验,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符号互动论认为,只有通过传递和交流这种信息的过程,人们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互动,其中包括理解对话双方的观点,建立和保持真实的情感联系,也就是人们所熟悉的“隐形社会架构”。

符号互动论的符号行为是一种反作用力,它把受话者和发话者的行为特征联系在一起,如何受话者回应发话者,从而建立这种反作用力。

这种反作用力可以帮助人们以更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符号互动论认为,只有通过了解社会环境中的符号行为,以及如何用合适的方式进行交流,人们才能发展一种更有效的社会交流技巧。

符号互动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交流,以及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来开展有效的社会交流。

它也能够更加真实地描述和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交流中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差异以及相关影响。

此外,它还有助于我们在涉及文化解释和传播的情况下更好地进行交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从而使人们更容易成功地参与其中。

总而言之,《符号互动论》是一个多学科的理论,它不仅计划和描述了社会的符号行为,还考虑了文化背景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方式。

通过学习符号互动论,我们可以更有效地进行社会互动,从而更好地构建一种关系,有助于我们在进行文化交流时更好地把握别人的观点。

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

库利 ---镜中我
• 内容:指的是个人的自我观念 是与其产生互动的其他人对于 他的态度的反应。他人对于个 人的态度就像一面镜子,个人 可以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 • 镜中我的三个组成部分: 1.想象自己怎样显现于他人面前 2.想象别人对这样显现做如何的 判断 3.形成某种自我感觉
例子:
老师上课 • 内容: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课做充分的准 备,幻灯片、资料等等,在课上与同学进 行互动,为同学们讲解,然后看同学们是 否理解,下课后觉得教会了同学们知识。
• •
最值得注意的是: 儿童青少年的相关社会学理论在具体运用的 时候,应该根据儿童青少年的特殊阶段, 特殊情况,分对象,有目的,有针对性地 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儿童青少年社 会工作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服务于广大 儿童青少年。
• 符号互动论是西方社会学界研究微观层面 的一种理论。在青少年网络犯罪率逐年增 高的形势下,运用符号互动理论解读青少年 网络犯罪,以全新的视角探析青少年网络犯 罪的诱因,对于预防和遏制青少年网络犯罪, 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有着重要意义。
例子:
对笑的理解 我们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旁边有乘客 笑,我们会理解为赞许,如果我们在车上 说错了话,这是旁边乘客的笑我们会理解 为讽刺。
米德 ---符号互动论
• 核心概念:自我。米德认为自我是行动的有机体, 而不单单是接受刺激并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被动的 容器”。并且,自我是逐步发展的,是在社会经验 和活动过程中产生的。 • 自我产生的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 (2)扮演 阶段(3)游戏阶段 • 米德认为—人类个体总是不断地进行着自我反省、 反思、自我控制。这种活动之所以能存在,正是因 为人们参加到了互动中来,并且掌握了互动中产生 的语言等交往工具。由于掌握了语言符号,一个人 才有思想,才能从他人的立场看自己,才有了自我 意识,人们运用他们学到的符号来选择某种行为从 而控制自己的活动。

符号互动理论课件

符号互动理论课件

3
在社交媒体中的应用
符号互动理论可以帮助企业和品牌理解顾客的需求和行为,优化社交媒体营销和 客户关系管理。
符号互动理论的优缺点
1 符号互动理论的优点
符号互动理论能够深入理解人类行为和交互的根本原因,帮助促进沟通、理解和协作。
2 符号互动理论的缺点
符号互动理论的研究范围局限于情境感知,需要在具体场景中进行实证研究。
三层意义
主要研究方法
符号互动理论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哲学意义、社会学意义和个体意 义。
符号互动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观 察、访谈、问卷和实验证验等方 法。
符号互动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1
应用范围
符号互动理论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传媒学、文化研究和管理等 领域。
2
在教学中的应用
符号互动理论可以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的行为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 果。
符号互动理论ppt课件
符号互动理论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旨在解释人与人之间的符号交流以及 其对社会关系和行为的影响。本课程主要介绍符号互动理论的定义、主要内 容、应用以及优缺点。
什么是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的定义
符号互动理论是指个体与周 围环境和文化之间交互作用 的过程中,通过符号交流和 互动获得新的知识、经验以 及行为方式的理论。
3 符号互动理论的展望
符号互动理论将继续根据不同领域的需求和实践不断更新和完善。
结语
了解符号互动理论
理解符号互动理论,可以帮助 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促进人 类的交流和协作。
应用符号互动理论
应用符号互动理论,可以帮助 我们发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存 在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推动符号互动理论发 展
推动符号互动理论的发展,需 要从理论、方法和实践三方面 入手,充分利用当代技术手段 和视角。

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 论之符号互 动定义分析
布鲁默符号互动理 布鲁默符号互动理 论之符号互动定义
社会组织、制度、结构是人们活动的产物。 它们之所以影响人的行为,只是因为影响 人们对所处情境的解释。行为最初是由个 人控制、设计并赋予其意义的,人是主观 能动的 强调:作为参与社会活动的个体来说,并 不只是被动的,被社会化的对象。恰恰相 反,我们都在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构建我 们自己的社会现实。
嬉戏阶段
概化他人阶段
群体游戏阶段
“角色扮演”能力发展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 的三个阶段
客体我 ME
经过社会化的
米德符号互动理论 角色扮演” 之“角色扮演”
嬉戏阶段 开始想象和扮演他人
群体游戏阶段 有组织的 复杂的活动
开始以其他人的视觉出发
自我形成的阶段
自我
成为群体中的一员
担演一个角色 实现他人期望
发展了米德互动理论,提出了符号互动 论。 认为互动的本质是对他人和群体角色进 行领会的持续过程。角色领会是互动的 关键机制,因为它能使行动者体会他人 的视角。
布鲁默符号互动 布鲁默符号互动 理论概述
韦伯的意向行动论、涂尔干的规范 行动论等都概之为行动的“符号”这 一范围的.真正以“符号”命名的只有 布鲁默
布鲁默符号互动理论之 布鲁默符号互动理论之 符号互动的基本过程
理解他人、理解自我、“印象管理”(戈 夫曼),即如何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理解。
情景定义 他人(群体)因而成为人们情境定义中 的客体。自我是人们情境定义中的另一 重要客体。互动包括定义的持续变动及 交往模式的不断变化。
布鲁默符号互动理论 布鲁默符号互动理论 之符号互动的意义
(一)提出者:赫伯特-布鲁默;1937年提出. 提出者: (二)理论流派特征:是一种侧重于从心理学角 理论流派特征: 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流派。 (三)主要特征:社会是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 主要特征: 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是从这种 社会互动中寻找。(没有互动就没有社会)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

布鲁姆(Herbert Blumer,1923 年---)
符号互动旳另一种代表哈伯特.布鲁姆。他1923年生于 美国旳圣路易斯,曾在密苏立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学习 过,是米德旳学生。他曾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伯克利 加州大学工作。其代表作是《符号互动论:观点与措 施》。布鲁姆不但使库利——米德一系列旳微观社会 学取得了“符号互动论”这一名称,而且对整个这一 学派旳理论和措施作了系统旳概括和充分旳解释。
⑤个体旳行为受他本身对情境旳定义旳影响 。人
对情境旳定义,体现在不断地解释所见所闻 ,并
赋予各种事件和物体以各种意义,而这个解 释过
程,或者说定义过程,也是一种符号互动。
⑥在个体面对面旳互动中有待于协商旳中心 对象
3、符号互动论旳发展
Blumer是Mead旳学生,其代表作为《符 号互动论:观点与措施》
②语言是心灵和自我认同形成 旳主要机制。人际符号互动 主要经过自然语言进行。人 经过语言认识自我、别人和 社会。
③心灵是社会过程旳内化,实际上内化旳过程就 是人旳“自我互动”过程,社会旳内化过程,伴 伴随个体旳外化过程。 ④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旳,并 不是对外界刺激旳机械反应。个体在互动中逐渐 学会在社会允许旳程度内行动,但是在这个程度 内,个体能够按照自己旳目旳处世行事。
在措施论上,布鲁姆批评了社会科学和心理科学中占统治 地位旳主流措施论。他以为到达对经验世界旳精确认识, “不能靠建立和解释骗人旳理论,不能靠设计精致旳模式, 不能靠追赶自然科学旳先进程序,不能靠采用最新数学或 统计学方案或发明新旳概念,也不能靠发展精密旳定量技 术或坚持某种调查统计旳准则”。布鲁姆以为经验性旳社 会是由人类以及他们在生活进程中旳日常活动构成旳。对 这种活动旳认识,只有经过第一手观察和参加到一种群体 中去才干取得。所以,布鲁姆提倡使用生活史、自传、个 案研究、日志、信件、非构造性访问和参加观察等措施。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

理论应用领域
社会学
符号互动主义为社会学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对社 会现象和人际关系的研究有重要
影响。
心理学
符号互动主义与心理学相结合,探 讨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 对心理治疗和咨询等领域有指导意 义。
传播学
符号互动主义在传播学中也有广泛 应用,研究传播过程中的符号意义 和互动机制,对媒体传播和文化交 流有重要影响。
批评
理论局限性
实证主义倾向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在解释社会现 象时过于依赖个体心理和行为, 忽视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对个
体行为的制约。
忽视历史因素
该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 创造性,但忽视了历史和社会背
景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方法论问题
由于该理论主要基于观察和案例 研究,缺乏实证检验和科学验证, 因此其结论的可靠性和普适性受
02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的主要概

符号
符号
符号是用来表示或代表其他事物的某个物体、标志或词语。在人类社会中,语 言、文字、手势、表情等都可以作为符号,用于传达信息和交流思想。
符号的特性
符号具有指代性、象征性和传递性。它们能够指代某种事物或意义,通过象征 的方式表达某种概念或情感,并在互动中被传递和解读。
社会角色与身份认同
社会角色是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
01
个体在社会中扮演各种角色,如家庭角色、职业角色等,这些
角色赋予个体特定的权利和义务。
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己社会角色的认知
02
个体通过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形成对自身身份的认识,这种认
识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态度。
角色冲突与身份认同危机
03
当个体面临不同角色期望时,可能产生角色冲突,导致身份认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

感谢观看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使用语言这种符号系统。人际符号互动主要通过自然语言进行。人通过语言认识 自我、他人和社会。
事实上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人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 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社会的内化过程,伴随着个体的外化过程。
它并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个体在符号互动中逐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限度内行动,但在这个限度内, 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处世行事。
符号互动论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轻视行动者主观能动性的社会结构决定论,提出行动者的认识、行动和互动 构成社会的理论命题。其思想奠基人米德试图探索个体思想和行动之间的关系,发展用社会行动解释个体意识的 社会心理学。米德吸收了实用主义哲学关于真理的经验关联性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客观的意识研究方法,提出根据 个体的行动、特别是能被他人观察到的行动来研究个体经验的广义的行为主义方法,并将理解个体的行为与经验 置于整体的社会背景之中,发展出“社会行为主义”方法。米德之后,布鲁默系统提出了以“符号互动”为基础 的微观社会学理论,其核心仍然是意义、自我等情境知识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问题。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是:
在符号互动理论中,符号是基本的概念。
前提
符号互动论归根结底基于三个简单的前提。第一个前提是,人们根据事物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而对这些事 物采取行动。这些事物包括人在他的世界中所能注意到的一切——物质客体,如树木或椅子;他人,如母亲或商 店营业员;人的各种范畴,如朋友或敌人;制度,如一所学校或一个政府;指导性理念,如个人独立或诚实;他 人的活动,如他们的命令或请求;以及日常生活中个人遭遇的各种情境。第二个前提是,这些事物的意义来自于 人们之间的社会互动。第三个前提是,这些意义是通过人在应付他所遭遇的事物时所进行的释义过程而被把握和 修正的。愿扼要地讨论一下这三个基本前提。第一个前提——人们根据事物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而对这些事物 采取行动,很少会有学者对这一点产生异议。但奇怪的是,这一简单的观点实际上在当代社会科学和心理科学的 所有思想和工作中都受到了忽视或贬低。人们或者把事物的意义视作理所当然而把它当作无关紧要的东西弃之一 边;或者认为它仅是行为及其诱因之间的中性环节(neutral link)。可以在今天心理学与社会科学的主流姿态 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这两个研究领域具有这样一种共同倾向:把人类行为当作是作用于人的各种因素的产物; 他们的是行为以及被认为是导致这些行为的因素。这样,心理学家们就用刺激、态度、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动机、 各种心理投入(psychological inputs)、知觉和认知、以及人格组织的各种特征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各种既定 形式或案例。类似地,社会学家们也依靠诸如社会地位、身份要求、社会角色、文化规定(cultural prescriptions)、规范和价值、社会压力、群体归属这些因素来作出解释。在这两种典型的心理学与社会学解 释中,事物对于正在行动的人所具有的意义,或者被忽略,或者被用来解释他们行为的各种因素所吞没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符号互动论一、重点词语解释符号:符号是指所有具有代表意义的事物,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至场景等。

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符号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某种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大家(相关的人们)所公认的。

文字是一种符号,它是认识或使用该种文字的人的沟通工具。

语言是所有符号中最丰富、最灵活的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包括表情与体态)等人们可以传达各种意义,实现人们之间的复杂交往。

物品也是重要的符号,比如校徽是一个大学的代表,国旗是国家的象征。

一定的社会情境也具有符号的意义。

比如,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吉祥,于是人们把婚姻的场合布置得红火热烈。

组织中的成员遇到负责人在场且凝重的场面,他会意识到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因为在人们的经验中这种场合代表了特殊的意义。

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由布鲁默在1937年提出的理论标签,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

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被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开创者,除了米德之外,托马斯(W.l.Thomas)、库利等人也对符号互动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后来,布鲁默(H.G.Blumer)和G.库恩等发展了米德的思想,并形成了以布鲁默为首的芝加哥学派和以库恩为首的衣阿华学派,它们在研究方法等问题上形成了不同的看法。

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米德、布鲁默、戈夫曼等。

芝加哥大学于1892年创办全美也是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

创建人及首任系主任斯莫尔(A.W. Small)。

1895年创建《美国社会学杂志》,早于法国的《社会学年鉴》(1896)。

早期主要成员除了创立社会学系的斯莫尔,还有因研究波兰农民而声名遐迩的托马斯(W.I. Thomas)、有从黑人和社区研究而赋予城市社会学灵魂的帕克(R. E. Park)、有社会心理学的巨擘米德(G. H. Mead,哲学系,但其社会心理学主要是社会学系学术选修)。

托马斯(W.I. Thomas):情境定义或托马斯原理。

“如果某种情境被认定为真实的,那么这一情境就具有真实的效果。

”人们不但对情景加以解释更会按照自己对情景的定义来做出反映。

不同的人对相同磁极的反映是不同的。

库利(C. H. Cooley):镜像自我。

儿童通过与其母亲、其他家庭成员,他的同龄人及社区的其他成员的交流而发展了他的人格。

人们都是彼此的一面镜子照应着对方。

托马斯:以态度概念为特点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为美国的互动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1950年代以后成为美国现代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流派之一。

主要形成与发展阶段:1930s之前,1937-1956;1960s以后。

二、形成因素行为主义心理学是作为传统心理学的叛逆,在动物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影响下产生的现代心理学派别。

主要贡献者包括华生(J.B.Watson)、斯金纳(B. F. Skinner)等人。

主张:在研究方法上,。

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1)在研究对象上:强调科学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只能研究能够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2)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如:巴普洛夫的狗,华生对儿童的实验。

(3)个体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被动学习的,环境决定论他说:"请给我十几个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之中,我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一种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的,我都能够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者甚至也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

"这段话一直被人们公认为环境决定论的经典表述;与雷纳(Watson and Rayner,1920)进行了一项称之为"小艾伯特(Little Albert)"的实验。

约翰·华生小艾伯特是日托中心的一个健康、正常的幼儿,当时他只有11个月又5天。

条件刺激是一只小白鼠。

小艾伯特最初的反应是好奇。

他看着它,似乎想用手去触摸它。

无条件刺激是用铁锤敲击一段钢轨发出的声音。

这显然是一种令人生厌的声音,因为小艾伯特的无条件反应是惊怕、摔倒、哭闹和爬开。

在白鼠与敲击钢轨的声音一起出现3次后,光是白鼠就会引起害怕和防御的行为反应。

在6次条件作用后,小艾伯特见到白鼠时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在小艾伯特1岁又21天时,华生进行了一系列泛化测验,即在小艾伯特面前呈现小白兔、小白狗和白色裘皮大衣等。

在每一种情况下,小艾伯特都表现出一种很强的情绪反应。

因此,华生得出结论:条件化的情绪反应具有扩散或迁移的作用。

而在适当的条件下,又可分化开来,形成分化的条件情绪反应。

例如,除条件刺激白鼠外,其它刺激单独使用时都不以敲击声来强化,则扩散消失,只对白鼠保留反应。

对符号互动论的影响:接受行为主义的基本前提——刺激强化并引导行动,但他强调人与动物之间的质的差别,即人类具有心智能力,在对环境刺激或影响做出反应之前,能够进行符号反思(自我互动)。

通常被认为是社会行为主义者。

实用主义(Pragmatism)产生于1870年代的美国,主要贡献者为詹姆斯(W. James)、杜威(J. Dewey)等。

主要观点:(1)反对抽象地区分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主张在实践或行动中将主体与客体、意义与人的活动、概念与世界联系起来;(2)真理或意义并非存在于真实世界之中,它只有当人参与到这个世界并解释所发生的事情时才存在,并且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3)人们对行动者的理解建立于行动者的实际行动的基础上,对世界中物质和社会“客体”的界定依赖于它们对人们的效用。

不确定性、选择性、创新及可能性,认知主体不是本懂得反映客观世界,反对任何形式的二元化。

认为社会由互动的个人组成,他们的行为不仅仅是反映而且还是领会、解释,行动和创造。

詹姆斯:对社会自我的分析:假设不存在任何实体性的意识,只有凭借与他人的互动而不间断构成其个人的意识流,人既是认知主体(I)又是认知客体(me)。

me{物质我:一个人的身体及衣着社会我与精神我:社会我指个人通过想象他人如何评价他期待他的行为产生自我认同感}杜威: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

实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

曾访华,是陶行知的老师。

主张研究把有机体的过程当做一种完善的过程进行研究;反对各要素的分解,从功能的观点来研究认的经验和行为。

对符号互动论的启示:(1)关注行动者与世界的互动;(2)赋予行动者理解世界的能力;(3)主张动态而不是静态地看待行动者和世界。

美国历史本身的特殊情况: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经历了最初的工业化浪潮之后,此时的移民潮已经回落,城市开始稳步发展。

美国社会学的研究问题倾向于经验性应用性问题,如:都市社区、种族、少数民族文化和社会环境。

他们的宗旨是把社会学变成处理社会实际政策的日常任务的的手段,适应于美国社会生活实际应用的需要。

美国社会学的制度化:契机在于社会学与现代大学体系在美国的同时出现。

芝加哥大学于1892年创办全美也是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

创建人及首任系主任斯莫尔(A.W. Small)。

三、米德(一)生平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社会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符号互动论主要创始人。

1863年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南哈德来;1883年毕业奥伯林学院,获文学学士;1883-1887年夏,任铁路勘探工和家庭教师;1887-1888年夏,在哈佛大学从事哲学研究,与罗伊斯和詹姆斯一起工作;1888-1891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哲学和生理心理学博士学位,后转到柏林大学继续学习。

期间受霍尔和冯特的影响,尤其是冯特的“姿式”(gesture)概念后来成了支撑符号互动论的中心概念;1891年秋-1894年春,米德在密歇根大学任哲学和心理学副教授,在这里,他结识了C.库利和J.杜威,并和后者成为好友;1894年受杜威的邀请,米德到芝加哥大学任哲学系助理教授。

1902 年升任副教授,1907 年任教授直至1931年去世。

(二)思想1、基本假设米德的理论是从两个基本的假设出发的:(1)人类机体的生理弱点迫使他们与群体中的他人进行协作,谋求生存;(2)人类机体内和机体之间的那些有利于合作、从而有利于生存或适应的行动将会被保存下来。

2、心灵、自我、社会心灵(mind)的本质是一种内在的、隐藏性的意识活动,因此,它是个人在他的生活世界里不停地想做某事、去做某事的动因。

但这种隐藏性的活动只是人的行动的前奏或一种准备,还没有在现实中展现。

心灵的内容:由生理性的冲动和反映性的理智共同互动构成。

前者是心灵的主体,后者是心灵的客体。

人类心灵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1)用符号表示环境中的客体;(2)悄悄预演针对这些客体可选择的行动方案;(3)抑制不适当的行动方案,选择一种公开行动的合适路线。

当一个有机体能(1)懂得常规姿态的含义,(2)通过这些姿态来领会和理解他人,并(3)想象性地预演可选择的行动方案,那么米德就相信这一有机体具有了“心灵”。

自我是一种心灵或心智过程,基本要素是反身性。

自我的发展经历3 个阶段:模仿阶段:发生在 1 岁以内,在这个阶段,孩子和他的母亲进行手势交流,母亲是孩子的重要他人,即生活初期经常来往并对自我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人,游戏阶段:2-4 岁之间,孩子们扮演他人的角色游戏,并通过游戏来实验重要他人所期待的态度和动作,在这个时候,孩子开始把自己看做是社会客体;博奕阶段:发生在 4 岁以后,开始与家庭以外的许多团体发生关系,把家庭看作是自己生活在其中的一个群体,并关心非家庭- 社会期待与要求- 一般化他人期待与要求。

米德通过区别主我(I)和客我(me)来阐明自我的结构。

主我是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是自我对他者的立即响应,无法计算和预测,是自我中具有创造性和个人性的方面。

客我是个人对概括化的他人的认同,是自我中的顺从性和社会性的方面。

自我是由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产生的,其本质又是通过主我和客我的互动结果—现实的行动表现出来的。

这些行动包括主我和客我间的对话、谈判等方式。

主我提出要求、愿望,客我对这些要求、愿望加以裁定,哪些可行,哪些应中止。

社会是业已组织起来,通过一般化他人而得以规则化了的活动。

人们在社会中彼此调适和协作,这种调适和协作的可能性则在于心灵能力和自我能力。

社会组织的维持和变动,是心灵过程和自我过程的反映。

社会变迁往往是难以预测的。

社会表征着那些协作活动业已构成的模式,这些模式由行动者内心和他们之间的符号互动保持和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