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与权力支配_启蒙辩证法_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发展与背离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之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自然辩证法之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对形而上学的批判(药理学梁韡s201511801010)摘要:从西方到中国、古代到现代,对形而上学的定义逐步在变化,人们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笔者之前对于形而上学的概念也仅限于从教辅材料中获取,不能完全的概括形而上学,因此,查阅了书籍,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更具体的了解。

本文旨在对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进行阐述,提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关键词: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形而上学是最常见的哲学名词之一,但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程度却是大相径庭。

在中国古代,“形而上”谓之“道”,《周易》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从这个意义说,“形而上”乃是指“天”上的“象”。

中国人很重视这个“象”,认为它是起主导作用的,它支配着“地”上的一切“形”、“器”。

但是现在有普通人在与辩证法对立意义上的理解,也有哲学家从西方古典哲学或西方现代哲学意义上的理解,各执一词,相差甚远。

因此,下文就传统形而上学的产生,发展及其本质特征进行阐述。

1.1形而上学的产生在中西哲学史上,相当长的时间里形而上学是作为哲学的代名词出现的,甚至海德格尔还认为“哲学即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探讨了存在着的存在物及其本原问题而被看作是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所以此后形而上学就成为专门术语,专指超越具体的事物、在具体事物之上的关于存在的最一般根据的学问。

在西方哲学史上,曾经把其他研究如理学自然学、理性宇宙论和理性神学都归入过形而上学,但后来由于理性心理学、理性物理学、理性物理学等都成了实证科学,便分别被心理学和生命科学、理论物理学等所取代,理性神学也从哲学中分离出去,回到宗教之中,而只有本体论留在了形而上学内。

由于本体论是西方古典哲学的核心,所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西方古典哲学家把形而上学作为哲学的代名词使用。

关于形而上学,西方近现代哲学家有着大体一致但又相互区别的看法。

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学包括四个部分:“形而上学的第一部分是本体论,即关于本质的抽象规定的学说”。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演变脉络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演变脉络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演变脉络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哲学上最重要的两个概念,前者强调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的矛盾和不断变化的本质,后者则只关注事物的本质属性和恒定的特征。

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有着复杂的演变脉络,下面将对其进行简要地分析。

古代:形而上学占主导地位在古代的哲学发展中,形而上学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西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代表了形而上学的思想,强调寻求真理并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

在东方,孔子的儒学和老子道家的思想同样也主要关注人性和自然界的恒定本质。

中世纪:宗教哲学成为主流在中世纪,宗教哲学成为了主流。

基督教教义主张创世主义和不可变性,导致形而上学在哲学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文艺复兴:对自然的理性探索促进辩证思想的发展文艺复兴是对追求知识和理性的重拾,它鼓励人们探究自然和世界,这种理性探索与观察的过程促进了辩证思想的发展。

启蒙时代:辩证思想与唯物主义受到重视在欧洲的启蒙时代,辩证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受到了重视,意味着可以通过理性思考来理解世界,并通过科学方法来探究真相。

卢梭、黑格尔等人认为存在着矛盾和运动,这种运动是环环相扣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史观进一步强调了辩证思想,强调经济和社会变化,认为透过改革终将满足人类对自由和平等的需求,建立一个更好、更美好的世界。

20世纪以后:批判理论和解构主义影响下,辩证思想再次被重视在20世纪,批判理论和解构主义成为通行的哲学思潮。

批判理论的理念认为,存在着一些经验和认知的问题,需要对知识体系进行批判。

同样,解构主义侧重于剖析文本,并重新审视世界的属性、存在、关系和问题。

这些发展论述表明,随着社会、风俗、科学和哲学的不断进步,辩证思维逐渐成为一种普及的逻辑思维方式,适用于所有领域的知识,并且是一种深层次的思考方式。

《启蒙辩证法》的“主奴辩证法”解析

《启蒙辩证法》的“主奴辩证法”解析

《启蒙辩证法》的“主奴辩证法”解析单传友【摘要】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是理解《启蒙辩证法》的视角之一.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利用“主奴辩证法”重构了启蒙的辩证法,将启蒙的源头追溯至西方神话.神话已经孕育了启蒙,但启蒙的精神本质是一种权力意识和控制意识.启蒙的世界意味着普遍权力的总体控制,意味着劳动异化和恐惧的彻底化,这使得启蒙重新蜕变为神话,陷入了新的野蛮主义.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批判启蒙的目的在于重构积极的启蒙概念,重启启蒙的可能性.【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13)007【总页数】5页(P14-18)【关键词】《启蒙辩证法》;“主奴辩证法”;权力关系【作者】单传友【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16.35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曾指出,“在奥德修斯战船上针对塞壬采取的措施,是启蒙辩证法充满预见的隐喻。

”[1]作者引用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一段话,“但是主人把奴隶放在物和他自己之间,这样一来,他就只把自己与物的非独立性相结合,而予以纯粹的享受;但是他把对物的独立性一面让给奴隶,让奴隶予以加工改造”,以表明奥德修斯和他的水手们构成了“主奴辩证法”。

因此,“主奴辩证法”是理解《启蒙辩证法》的一个视角。

“黑格尔的主人和奴隶辩证法是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关于启蒙的进程、关于它的代价的观念的原型。

”[2]296而《启蒙辩证法》的核心命题是“神话已经是启蒙,启蒙蜕变为神话”。

这意味着:第一,神话中奥德修斯的“主奴辩证法”已经是启蒙,战胜了自然,摧毁了神话,走向了自由;第二,这种启蒙最终跌落了神话,陷入了新的野蛮主义。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指认,神话、权力和劳动的纠缠保存在奥德修斯经过海妖这个故事中。

第一,在神话中,奥德修斯历经食莲者、独眼巨人、女神喀耳刻等诸多磨难,也采取了诸多措施,为什么只有在面对海妖的歌声时采取的措施象征了启蒙?第二,这种“主奴辩证法”在《启蒙辩证法》中是如何具体展开的?第三,为什么说这种措施不是像黑格尔所描述的走向普遍的精神自由,而是走向了启蒙的反面,重新陷入了野蛮?一“主奴辩证法”的历史形成严格意义地说,“主奴辩证法”是黑格尔的伟大创见,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第一,自我意识在本质上是一个类意识,也即只有通过另一个自我意识的承认才能存在。

“新启蒙辩证法”———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

“新启蒙辩证法”———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

“新启蒙辩证法”———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摘要]文章介绍了哈贝马斯对以“合理化”概念为核心的现代性批判思想的反思,指出哈贝马斯区分了现代性的规范理想和它的不合理的实现形式,认为资本主义合理化的危机并不等于现代性和理性本身的危机,并认为,不论哈贝马斯面对现代性的辩证态度,还是他现代性理论的研究纲领本身,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不能像哈贝马斯本人那样,认为它能够取代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

[关键词]合理化|启蒙辩证法|现代性|生活世界|殖民化一、哲学与现代性RJ伯恩施坦曾敏锐地指出:“也许我们可以把哈贝马斯的整个理智方案和他的基本立场概括为写一部新的《启蒙辩证法》———一部既公正地对待启蒙传统的阴暗面,解释它的原因,又要兑现和阐述自由、正义和幸福的希望这些仍然固执地向我们诉说的东西。

现代性方案既不是残忍的幻想,也不是一个已经变成暴力和恐怖的幼稚的意识形态,而是一个仍然引导和为我们行为规定方向、并有待实现的实践任务。

”①这段话对理解哈贝马斯现代性理论的主旨和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德国近现代哲学思想传统始终贯穿着一种现代性的问题意识,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批判、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和商品拜物教理论、韦伯的合理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以及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工具理性批判,其核心问题都是对理性在现代性中的命运做出诊断。

哈贝马斯正是在这一传统中确定自己研究方向和问题的。

正如他自己所说:“阅读阿多诺给了我勇气,去系统把握卢卡奇和科尔施历史地陈述的作为韦伯意义上的合理化的物化理论。

也就是在那时,我关心的问题就变成了现代性问题,即理性在历史中以扭曲形式实现的现代性病理学。

”②作为合理化的现代性理论要解释的不仅是理性概念本身,而且也包括它在现代文化和社会制度之中的表现。

但是,在哈贝马斯看来,马克思、韦伯、卢卡奇以及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等人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存在着问题。

他们从传统意识哲学出发对理性和合理化的研究,无法全面把握合理性概念的内涵,《启蒙辩证法》得出的理性悲观主义结论已经表明,批判理论陷入了危机。

张双利启蒙辩证法笔记

张双利启蒙辩证法笔记

张双利启蒙辩证法笔记第一章启蒙的概念第一节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

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中。

启蒙的纲领是要唤醒世界,祛除神话,并用知识替代幻想。

阻碍人们心灵与事物本性和谐一致的那些特点却使得人类心灵与空洞的观念及盲目的实验结合起来。

不管这一结合多么体面,其后果与结局都是不难想象的。

今天,我们用我们的观念去把握自然,却又不得不受到自然的束缚:倘若我们能够在发明中顺从自然,我们就能够在实践中支配自然。

技术是知识的本质。

人们从自然中想学到的就是如何利用自然,以便全面统治自然和他者。

这就是其唯一的目的。

启蒙根本就是不顾自身,他涂抹了自我意识的一切痕迹。

这种唯一能够打破神话的思想最后把自己也给摧毁了。

权力与知识是同义词。

知识并不满足于向人们展示真理,只有“操作”,去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才是他的真正目标。

唤醒世界意味着根除万物有灵论。

在通往现代科学的道路上,人们已经放弃了对意义的任何探索。

对于启蒙来说,任何不符合计算和实践规律的东西都是值得怀疑的。

它一旦摆脱了外界压迫的阻挠,就会成长、发展、奋进。

在这一过程中,启蒙运动始终将自己的人权观视为一种更为古老的普世观念。

所以,启蒙运动每次遇到的精神阻力,恰恰给它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这说明启蒙总是在神话中印证自己。

任何被反抗所诉诸的神话,通过极端的事实作为反证,承认了他所要谴责的启蒙运动的破坏性理性原则。

启蒙本质上是极权的。

俄狄浦斯对斯芬克斯之谜的解答:“这就是人!”便是启蒙精神的不变原型,不管他面临的是一种客观意义,还是一种秩序的轮廓,是对邪恶势力的恐惧,还是对拯救的希望。

启蒙进而把只有在整体中才能被理解的东西称之为存在和事件:启蒙的理想就是要建立包罗万象的体系。

然而,被启蒙摧毁的神话,却是启蒙自身的产物。

面对理性同一的观念,神与人的分离已经变得无关紧要,而这正是对荷马的最早批评以来那种彻底理性最为关注的问题。

从批判理论到后批判理论(上)

从批判理论到后批判理论(上)

从批判理论到后批判理论——对批判理论三期发展的批判性反思(上)王凤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 200433)[摘要] 在几十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经历了三期发展:第一期发展(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以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等人为代表)致力于批判理论构建与工业文明批判,可以视为“早期批判理论”;第二期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以前期哈贝马斯、A.施密特、弗里德堡等人为代表)致力于批判理论重建与现代性批判,可以视为“新批判理论”;第三期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以后期哈贝马斯、维尔默、奥菲、霍耐特等人为代表)完成了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可以视为“后批判理论”。

概言之,“批判理论三期发展”意味着:从古典理性主义到感性浪漫主义再到理性现实主义;从激进乐观主义到激进悲观主义再到保守乐观主义;从欣赏、信奉到怀疑、批判再到超越、重建马克思主义;从文化主体哲学到语言交往哲学再到政治道德哲学(“政治伦理学”);从“早期批判理论”到“新批判理论”再到“后批判理论”。

“后批判理论”标志着批判理论的最新发展阶段,体现着批判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它不再属于传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范畴,而是已经进入到与当代实践哲学主流话语对话的语境之中。

[关键词] 批判理论三期发展;早期批判理论;新批判理论;后批判理论;政治伦理转向众所周知,法兰克福学派以批判理论闻名于世。

所谓“批判理论”,从广义来讲,是指思人们对文明历史、社会现实进行批判性反思而形成的理论学说,不仅包括康德传统的纯粹理性批判,更包括马克思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从狭义来讲,是指法兰克福学派“以辩证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基础的”社会哲学理论。

在几十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经历了三期发展,这就是从古典理性主义到感性浪漫主义再到理性现实主义;从激进乐观主义到激进悲观主义再到保守乐观主义;从欣赏、信奉到怀疑、批判再到超越、重建马克思主义;从文化主体哲学到语言交往哲学再到政治道德哲学(“政治伦理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之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之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是哲学术语,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

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不完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也叫玄学。

3、幸福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

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4、自由是一个政治哲学中的概念,在此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

学术上存在对自由概念的不同见解,在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上有所不同。

5、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

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

实践只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

6、直观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感性认识。

中国按其不同涵义分别译为直观和直觉。

“直观”一词在哲学史上有不同的涵义。

在康德哲学中,直观有两种特殊的涵义。

在辩证唯物主义著作中,“直观”一词的涵义通常与感性认识同义,指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直接的、生动的反映。

但在有些场合,“直观”一词也用来指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缺陷。

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能动性,把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理解为消极的被动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称这种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直观的反映论。

7、辩证法即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

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的发展有一个过程。

辩证法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通过辩论达到真理,是辩证法发展的思辨阶段;第二阶段是揭示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辩证法发展的实证阶段;作为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第三阶段是前面两个阶段的综合,即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批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批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部综合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它对历史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本文将从历史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概念、特点,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其的批判进行探讨。

一、历史唯心主义的概念与特点历史唯心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人的意识、思想和精神活动,而非经济、社会等客观因素。

历史唯心主义强调人的意识在历史变革中的主导地位,主张通过思想改变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它忽视了社会结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以及阶级斗争、生产关系等客观规律对社会变革的制约。

历史唯心主义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主观性突出:历史唯心主义关注人的主观意识和意志的作用,强调人的自觉性,认为人的意识能够主导历史发展。

2. 忽视客观条件:历史唯心主义忽视了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等客观因素对历史变革的重要影响,片面强调意识的作用。

3. 脱离实践:历史唯心主义对实践的认识较为模糊,将历史变革的动力放在了意识领域中,而忽视了实践对意识的反作用。

二、形而上学的概念与特点形而上学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指的是以片面、孤立、静止的形态来认识和描述事物的方法,将事物看作是永恒不变的,忽视事物的矛盾、发展以及内部联系。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强调事物的本质和固定属性,忽视了事物的过程性、相对性和发展性。

形而上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抽象概念化:形而上学倾向于将具体的事物抽象为一般概念,忽视事物的具体、个别特征。

2. 静态思维: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将事物看作是静止不变的,忽视了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发展过程,无法把握变化中的事物。

3. 片面性:形而上学思维容易陷入片面认识,只注重事物的一方面,对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理解不足。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历史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历史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进行了深入批判,揭示了它们的局限性和错误观点。

启蒙辩证法——启蒙的概念

启蒙辩证法——启蒙的概念
写作背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物化意识及对物化的自觉扬弃二战后转为针对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批判二战后的反思法西斯极权主义和斯大林暴政大屠杀西方工人运动的沉寂消费社会和工业文化的兴起为什么人类没有进入真正的人性状态反而深深地陷入了野蛮状态
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
道德律的困境
• 道德力量=非道德力量=科学理性面前的中性的冲动行为和 模式
• 在强大的物欲与权欲面前,不具有永恒效力的道德力量会放弃其潜在 的可能性,与权力、利益取得和解,走向其对立面——非道德力量。 计算的、工具的、形式的理性发展到其逻辑终结点,就导致了 20 世 纪的极权主义的残酷统治。即,极权制度把抽象的理性同一性付诸了 实践。 • “在康德的形式主义伦理学和残酷无情的奥斯维辛杀人机器之间,是 否存在着分水岭?作为一项中性事物,集中营和大屠杀是否就是启蒙 主义坚信理性自治的固有产物?” ——齐泽克《实在界的面庞》
写作背景
•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物化意识及对物化的 自觉扬弃→二战后,转为针对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进行全方 位的文化批判 • 二战后的反思 法西斯极权主义和斯大林暴政、大屠杀、西方工人运动的 沉寂、消费社会和工业文化的兴起 • 为什么“人类没有进入真正的人性状态,反而深深地陷入 了野蛮状态”?
阅读线索
理性同一性 • 神话 启蒙
• 前神话(巫术与泛灵论)→神话、荷马史诗(众神与必然 性)→古希腊哲学(本原与逻各斯)→笛卡尔(心物二分) →斯宾诺莎(自我持存的努力乃是德性的首要基础)→培 根(知识即力量)→康德(道德律) • 知识与权力的共谋
何为启蒙
“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 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启蒙的纲领是要唤醒世 界,祛除神话,并用知识代替幻想。”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 “我们用我们的观念去把握自然,却又不得不受到自然的 束缚:倘若我们能够在发明中顺从自然,我们就能在实践 中支配自然。” ——培根《对人类知识的颂扬》 知识的本质:技术→权力

启蒙辩证法名词解释

启蒙辩证法名词解释

启蒙辩证法名词解释
启蒙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的一种哲学方法,强调理性和自由,并通过对矛盾和对立面的辩证分析来达到对事物的深刻理解。

启蒙辩证法的提出对后世哲学、政治、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蒙辩证法的概念源于黑格尔对 18 世纪启蒙运动的反思。

他认为,启蒙运动虽然推崇理性和自由,但却忽视了人类历史的复杂性和文化的多样性。

因此,黑格尔提出了启蒙辩证法,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来弥补启蒙运动的不足。

启蒙辩证法的特点是注重矛盾和对立面的分析。

黑格尔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环境以及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因此,只有通过分析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对立面,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逻辑。

启蒙辩证法在哲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它不仅对黑格尔自身的哲学体系的形成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而且在后世哲学家中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吸取了启蒙辩证法的思想,将其运用到社会历史和经济政治领域的分析中。

启蒙辩证法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方法,通过分析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对立面来达到对事物的深刻理解。

《启蒙辩证法》中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探析

《启蒙辩证法》中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探析

《启蒙辩证法》中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探析《启蒙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阿多诺在20世纪初发表的一篇重要论文,其中针对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做出了一系列的批判和探讨。

在阿多诺的眼中,现代社会中文化工业的出现,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体现,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中文化工业批判的角度出发,对《启蒙辩证法》中的理论进行分析。

首先,《启蒙辩证法》中明确指出,文化工业的出现是现代社会中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阿多诺看来,这种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将文化产品看作一种商品进行生产和交换,这既有可能提高文化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娱乐化、泛滥化、商业化等。

这些负面影响背离了文化本身的内在价值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出现可以说是资本主义的一种“文化暴力”,它通过对大众的思想和心灵进行工业化加工,从而让文化成为一种统治工具,为资本主义社会服务。

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成为了工业化生产的一部分,它让大众文化逐渐失去了其自主性和创造性。

其次,《启蒙辩证法》中指出了文化工业带来的另一个负面影响,即大众文化的带动下,文化标准变得越来越平庸和低俗。

阿多诺认为,这是由于文化工业的商业化倾向,导致文化成为了一种市场商品,只有满足大众需求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和商业成功。

从而,商业成功成了文化产品生产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文化产品的内在价值和美学价值。

由此,整个文化标准被扭曲,文化产品变得毫无深度和内涵,反而过分追求表面化和娱乐化,满足了传媒对大众消费需求的短期利益,同时也让人们在捧起文化的同时,落入了文化产业的“浅滩”。

最后,《启蒙辩证法》中认为,文化工业的发展也在挑战现代社会的自由和民主。

文化工业的生产和传播成为了一种统治工具,它可以通过获取大众的文化心理,对公众观念进行操作,改变大众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在文化工业的体系中,大众文化成为了一种设备,用来稳固文化工业的统治地位。

文化工业的出现,促进了大众文化和商品文化的融合,使文化真正地走向了商业化和现代化,文化与现代化相伴一起,扩张了人类文化的内涵,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思考:文化应当重回其传统价值,成为人类与自然相连的纽带和血脉,而不仅仅是生产和交换的工具。

形而上学与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

形而上学与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

形而上学与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在哲学领域中,形而上学与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是两个重要概念。

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说体系。

在本文中,我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它们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造的一个术语,指的是那些超越人类感官经验和可见世界的领域。

在形而上学中,人们试图探讨存在的本质、原理和规律,以及世界的本源和本质。

形而上学倾向于从宏观的角度来理解世界,并追求找到一切事物的根源和本质。

这种思维方式强调直觉和纯粹的理性分析,试图构建一个超越经验的观点。

相对于形而上学,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则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强调通过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分析事物,关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它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相对矛盾联系的,都有其内在的矛盾和运动规律。

辩证法试图通过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分析和对立统一的观点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强调从微观的、具体的角度来理解世界。

形而上学和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和思维方式。

在当代社会中,这两种思维方式都有其独特的应用和意义。

形而上学倾向于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强调对事物的纯粹理性分析。

在某些哲学或科学领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可以帮助人们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原理。

相对而言,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更加关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强调对事物内部矛盾的辨析和对立统一的观点。

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中,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具有特别的意义。

尤其在社会变革、经济发展等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可以帮助人们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应对社会变革和发展。

通过对立统一的观点和矛盾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矛盾和发展规律,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帮助。

形而上学和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和学说体系。

它们在当代社会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简答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

简答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

简答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摘要:与一般认定启蒙观念追溯至近代不同,霍克海默与阿多诺把启蒙发源追溯至神话时代,他们认为,启蒙是反神话的产物,即启蒙脱离了神话,启蒙就是解神秘化和理性化。

基于此,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同时表达出,启蒙就是表现在神话之中并在其中确立自身。

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对启蒙表现出一种合理的反思与深刻的批判,对梦想是征服自然与把理性从神话的镣铐中解放出来的启蒙,由于其自身逻辑而走向了反面,走向自毁的历程作了深入剖析。

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对启蒙的批判,在其表象是直指启蒙精神,但从本质来讲其针对是工业文明,甚至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史。

关键词:启蒙;启蒙辩证法;理性一、启蒙辩证法的社会背景及思想来源(一)社会背景霍克海默、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1962/1966的意大利版前言”中写道:“德文版的《启蒙辩证法》是一部断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候,准确地说是在1942年,我们就已经开始撰写这本书。

当时还处于国家社会主义的统治之下,按照我们原初的设想,他它应当成为一部社会理论和历史理论的导论。

”19世纪到20世界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及资本积累的阶段,在这个高速发展阶段中资本主义的矛盾也逐渐显示出来,生产条件已经不能满足生产力,同时生产力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也愈演愈烈,生产关系的矛盾愈发严重,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人与社会的双重异化逐步显现。

霍克海默与阿多诺所面对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异化程度不断加深、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空前灾难以及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的悲惨局面,感受到的是人类在高度启蒙的基础上所犯下的滔天罪恶以及巨大灾难。

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启蒙与灾难相伴生的双重境况下《启蒙辩证法》一书中对启蒙提出了历史性问题:“人类没有进入到真正的人性状态,反而陷入了深深的野蛮状态,其原因究竟何在?”(二)思想来源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对西方社会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中现代批判理论的起点,他们对现代社会的总判断是社会的异化,他们继承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同时将这一理论扩展到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现实条件下所产生的各种新异化形式之上,并将异化视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

反思《启蒙辩证法》

反思《启蒙辩证法》

反思《启蒙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09级M090003 李小娟摘要:《启蒙辩证法》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作品,其通过分析启蒙,分析现实社会,总结出了启蒙辩证法,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和人类中心主义展开了深刻批判。

本文通过解读《启蒙辩证法》,联系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揭示了启蒙辩证法的合理之处,探讨了启蒙辩证法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启蒙,启蒙辩证法,社会批判一、解读《启蒙辩证法》1、何为启蒙辩证法?《启蒙辩证法》是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合著作品。

在《启蒙辩证法》中,他们批判了作为传统人本主义理论基石的启蒙精神,进而批判社会的现代性。

启蒙是为了破除专制的神话,而宣扬理性,宣扬自主。

经过启蒙精神引导的启蒙运动,实现了神话的破除。

在神话失去统治地位后,理性成了社会的主要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发展和货币市场的成熟,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发展失衡。

理性已然统治了这个社会,特别是工具理性。

启蒙显然已经异化为另一个神话了。

这就是启蒙的辩证法。

2、启蒙辩证法的理论支撑启蒙辩证法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启了后马克思倾向。

启蒙辩证法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这与马克思主义人本学思想有很大差异,延续出后人学。

启蒙辩证法反对现代性,又承接出后现代。

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看来,马克思仍处于在以工业社会为基础的启蒙的历史进步观上建构历史唯物主义,进而发展了马克思的观点。

从批判资本主义到批判整个工业社会文明。

《启蒙辩证法》依照《1875——1858年经济学手稿》,认为资产阶级工业和市场交换会同构地“摧毁神和质”,且指出“资产阶级社会是由等价物支配的”。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商品交换原则就是启蒙理性同一性的现实社会本体。

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仿佛已经暗示了理性的神话异化。

且福柯也系统论证过“权力与知识是同义语”。

康德曾著启蒙论文霍克海默与阿多诺认为康德的理性概念不清。

康德的道德哲学又严格限定了其自身的启蒙批判,以挽救理性,然而最终走向怀疑主义。

第十讲 霍克海默、阿道尔诺与《启蒙辩证法》

第十讲 霍克海默、阿道尔诺与《启蒙辩证法》

第十讲霍克海默、阿道尔诺与《启蒙辩证法》一、作者简介M.霍克海默(1895—1973)是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批判理论”的创始人。

1895年2月14日出身于德国斯图加特的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

他先后求学于慕尼黑大学、弗赖堡大学和法兰克福大学,1922年在法兰克福大学以论文《康德判断力批判》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0年晋升为法兰克福大学教授,并担任社会研究所所长。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他率领研究所主要成员辗转于西欧各地。

1938年迁往美国纽约,重建社会研究所。

二战结束后,他返回联邦德国,恢复法兰克福大学教授职务,继续领导研究所工作。

1951年,霍克海默当选法兰克福大学校长;1953年,获得法兰克福市歌德纪念章。

1959年退休,1960年举家迁往瑞士,1973年病逝于纽伦堡。

霍克海默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创建“社会批判理论”。

以1950年代为界,理论活动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一个激进的社会批判理论家,后期则趋于保守,甚至在1959年退休后宣布与马克思主义脱离关系。

主要著作有《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独裁国家》(1940)、《启蒙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等。

T. W. 阿道尔诺(1903—1969)是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音乐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1903年9月11日,阿道尔诺生于法兰克福一个较富有的犹太酒商家庭。

从小受到音乐的熏陶,为他以后成为一名音乐社会学家和“无调”哲学家奠定了基础。

大学时期,阿道尔诺结识了与他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和相同的哲学、审美趣味的霍克海默,两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进行密切的学术合作。

1924年完成了题为《胡塞尔现象学中物和思维的先验性》的博士论文。

1925年元月,阿道尔诺到维也纳学习作曲。

不久,进入以勋伯格为中心的创新作曲家的圈子。

勋伯格及其追随者早期的无调音乐对阿道尔诺哲学思想的形成影响很大。

浅谈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

浅谈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

浅谈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霍克海默从批判传统理论入手,以对人的研究为落脚点,通过对启蒙辩证法思想的分析,初步建构起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这一理论系统而深入地批判了实证主义、理性主义。

开创了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跨学科研究和批判的先河。

标签:传统理论;社会批判理论一、霍克海默与社会批判理论的起源霍克海默运用受格式塔心理学激发的先验现象学对康德的感性知性二元论进行批判,并用“经历”概念来统一认识过程的内在结构,试图以此克服二元论。

尽管霍克海默的学院派哲学局限于带有实证主义特征的纯理论研究,但此时已表现出来的反教条主义、反机械主义的批判精神贯穿了霍克海默一生,并对批判理论的创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霍克海默发现:黑格尔哲学中存在着一个永恒的本质,它把现实的总体性当作一种精神内在发展的产物并最终导致了绝对性,这最终造成了黑格尔体系的封闭性而成为一种形而上学。

鉴于此,霍克海默又接受了康德“实践理性优先性”观点,但将具体的个体需要、利益、困境作为理论认识的动机和标准,并系统地联结历史与社会现实,用社会历史的反思来追求幸福,由此,霍克海默超越了康德,否定了康德唯心主义的道德哲学,产生了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构想。

社会批判理论的缘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完成观念论批判、走向唯物主义哲学之路后,渐渐起主导作用。

1926年以后,霍克海默的研究开始带有马克思主义色彩。

首先,他批判正统马克思主义,认为正统马克思主义是布尔什维克领导人立场上的政治意识形态。

其次,对卢卡奇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霍克海默既接受又批判。

霍克海默基本接受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但他对马克思的“基础—上层建筑”图式做了两点修正:一是把意识形态批判引入文化领域,更加突出文化上层建筑的作用与意义;二是将心理分析与历史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形成社会心理学,并与政治经济学批判、文化理论一起构建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批判。

这种跨学科的唯物主义社会总体性批判成为1931年后霍克海默领导下的社会研究所的研究纲领,霍克海默从事实上确立了社会批判理论。

浅析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

浅析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

浅析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作者:张倩来源:《西部学刊》2021年第21期摘要:霍克海默基于马克思的批判精神,继承与发展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理论并构建出社会批判理论体系。

霍克海默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决裂传统理论,分析“独裁国家”,主张“启蒙辩证法”,探究人本身。

评析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不可否认的是其理论的先进性以及对整个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发展的导向作用,当然在对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也有着不足之处,存在着瓦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问题。

关键词:霍克海默;实证主义;社会批判理论中图分类号:B0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21-0045-03二十世纪初,西方形成了三种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思潮。

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以列宁为代表的第三国际马克思主义,以及试图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法兰克福学派。

以批判理论著称的法兰克福学派在西方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其主要主张是批判资本主义并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以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为代表的一批致力于构建批判理论和批判工业文明的学者群体。

德国第一位社会哲学教授霍克海默(1895—1973年)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人物,为社会批判理论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方向。

一、霍克海默社会批判理论溯源社会批判理论作为霍克海默思想中的核心内容,是从马克思的批判理论中汲取养分,又历经卢卡奇、柯尔施的深化和扩充,再根据资本主义自身变化与社会思潮发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合乎历史发展趋势的继承。

(一)继承了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理论马克思在其众多文章中都体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比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中都可以看到马克思密切关注社会发展的变化,对现实进行批判。

与同时代其他理论家提出批判理论相比,马克思的批判理论是对现实社会的真实反映,他指出任何时代的哲学都是这个时代精神的精华。

从《1844_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探析青年马克思的四重批判思想

从《1844_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探析青年马克思的四重批判思想

第22卷第2期2023 年 4 月Vol.22 No. 2Apr.2023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探析青年马克思的四重批判思想杨晓文,刘秀萍,韩琦(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44)摘要:通过梳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脉络,探析青年马克思的四重批判思想,有助于展现马克思主义丰富的理论内涵。

资本—社会批判是马克思哲学理论体系的发轫和奠基;劳动—生活批判立足于劳动的异化,建构其理论体系“生存论”的批判境域;技术—工业批判通过剖析技术与资本融合互动过程中人类社会生活关系的全面展开,构成了青年马克思思想体系的关键环节;自然—生态批判深入揭示社会与自然的矛盾根源,阐明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未来图景。

这四重批判源自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性特质与深刻的问题意识,通过对人的现实生存境遇的批判和对人的未来解放状态的展望,凸显了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与价值论主旨。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劳动;异化;技术;自然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06(2023)02-0026-07长期以来马克思经典文本研究是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其中,作为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精神富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因其内在的思想张力,持续吸引研究者的目光,围绕这一文本的不同面向形成了多种阐释路径。

本文立足马克思文本的批判性维度,从资本、劳动、技术、生态四个层面厘清《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内含的多重视角及其内在关联。

从概念内涵上分析,资本-社会批判揭示出资本构成了市民社会的能动原则和统治轴心;劳动-生活批判揭示出生产劳动在现代工业社会构成了人的生活世界的前提条件和对象性领域;技术-工业批判揭示出科学技术构成了现代工业体系的动力源泉和资本流通的建构性因素;自然-生态批判揭示出自然领域仍然是人类生存需要面对的基础条件和现实矛盾的社会镜像。

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翻转

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翻转

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翻转原发:中国社会科学 2009 年第 6 期海德格尔形而上学之思的启迪俞吾金【作者简介】俞吾金,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上海200433)。

【内容提要】迄今为止的西方形而上学发展史是由以下三次翻转构成的:首先是以笛卡尔、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主体性形而上学”对柏拉图主义的“在场形而上学”的翻转;其次是在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内部,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意志形而上学”对以笛卡尔、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形而上学”的翻转;再次是后期海德格尔的“世界之四重整体的形而上学”对其前期的“此在形而上学”的翻转。

【关键词】在场形而上学/主体性形而上学/理性形而上学/意志形而上学/此在形而上学/世界之四重整体的形而上学随着现代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哲学之核心的形而上学正趋于衰微,就像黑格尔在《逻辑学》第一版序言中所说的:“科学和常识这样携手协作,导致了形而上学的崩溃,于是便出现了一个很奇特的景象,即: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没有形而上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

”① 在当今学术界,人们受实证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关注更多的是具体哲学问题的研究,少有人提及“形而上学”,即使提到它,也多半是在批评、否定的意义上。

而少数致力于探索形而上学问题的人,或者满足于以分析的方法列举这个研究领域内的主要问题,或者满足于以编年史的方式来叙述形而上学发展史。

这些研究往往缺乏对形而上学的本质、意义和发展规律的深入探索,人们却把这类缺乏真正形而上学之思的文字理解为形而上学研究方面的经典之作。

②然而,无论人们是出于克服现代性焦虑的目的而重建民族精神,还是为了站在思想的制高点上来重振哲学,都无法回避形而上学问题。

正如康德所指出的:“人类精神一劳永逸地放弃形而上学研究,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办法,这种办法是不能采取的。

”③ 而在我们看来,要对形而上学问题做出创造性的反思,海德格尔的思想不无启迪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5-11-2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马克思与形而上学批判 阶段性成果(05CZX001)作者简介:仰海峰(1969-),男,安徽潜山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06年第2期(总第129期)理 论 探 讨T HEO RET ICAL I NV EST IGA T IO N N o 2,2006General No 129形而上学与权力支配!!! 启蒙辩证法 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发展与背离仰 海 峰(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摘 要:启蒙使理性获得了合法性的地位,但启蒙了的理性是一种技术化的工具理性,这种理性将现实的市场关系永恒化,市场关系的奴役状态获得了永恒的合法性。

这种奴役不再是外在的压迫,而是使人主动地进入到这个过程之中,并认为自己是这个过程的主体,在大众文化时代更是如此。

启蒙倒退为神话,这与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全面胜利以及形而上学转化为工具理性密切相关。

关键词:启蒙;神话;形而上学;权力支配中图分类号:A 811 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06)02-0044-05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使技术的支配维度呈现出来。

技术的支配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技术思想对现实与人的支配,这种思想无疑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获得其支配地位的。

如是问题产生了:技术的理性支配地位是如何获得的?其思想的基础是什么?这构成了后来者深化批判理论的重要方向。

在这一理论路向中,霍克海默与阿多诺的 启蒙辩证法 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部(这本书是两个人合作的成果,在具体写作分工上:∀前言1944/1947#主要由霍克海默写作,阿多诺参与修改;∀启蒙的概念#主要由霍克海默写作,阿多诺参与修改;∀附论1:奥德修斯或神话与启蒙#主要由阿多诺完成;∀附论2:朱莉埃特或启蒙与道德#由霍克海默完成;∀文化工业#这一部分由两人合作;∀反犹主义要素#由阿多诺主笔,霍克海默改过,1947年霍克海默加上了∀第七节#;∀笔记与札记#由霍克海默完成。

Se e,Editor ∃s Afterw ord,in Dialetic of Enlightenm e nt,e d By Gunzelin Schm id Noerr,trans By Edmund Jephc ott,Stanford U niversity Pre ss,2002 )。

在这本著作中,他们不仅对法兰克福学派的问题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而且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发展为对启蒙以来的现代理性与形而上学的批判,并将这种批判延伸到西方文化的根源处,揭示了现代理性形而上学与权力支配的内在同构关系,将形而上学的建构与社会结构的内在关系再一次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一、启蒙与神话19世纪后期,学者们对启蒙展开了较为激烈的批判。

启蒙不再体现着进步的原则,启蒙不再引导着人们走向理性、自由与和谐的境界,启蒙只是更深层的压抑。

尼采从权力意志的角度认为:∀思想启蒙运动,是一种必要的手,使人变得更无主见,更无意志,更需要成帮结伙。

简言之,在人们中间促进群畜的发展%%在&进步∃的幌子下,会使人变得更卑贱,使人变得更顺从统治!#[1](P151)启蒙是对生命原则的压抑,是对自然的剥夺,是弱者对强者的统治,是虚无主义的最高表现。

尼采的这一批判影响了 启蒙辩证法 的写作,但结合法西斯主义的兴起,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将对启蒙的批判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结合起来,揭示出启蒙的内在矛盾:即启蒙在本意上是要超越神话,但启蒙恰恰倒退为神话。

在这里,启蒙这个概念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近代发生的启蒙运动的意义上,他指的是人们从蒙昧与神话中解放出来的每一次∀进步#的表征,∀人类每前进一步,都是启蒙的一个阶段。

#[2](P73)这种进步的观念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达到了神话般的自明性,对这种自明性的批判,是他们写作 启蒙辩证法 的基本意图。

启蒙倒退为神话,在直接意义上体现在法西斯主义的民族主义神话中,但这种民族主义神话是与现代理性与技术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甚至可以说,法西斯主义的种族主义神话只有通过现代理性,经过现代启蒙之后才能真正完成。

鲍曼在 现代性与大屠杀 (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一书中,对法西斯主义的反犹运动与启蒙之后的理性主义之间的关系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实际上没有现代理性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奥斯威辛集中营也就不可能完成自己的职能。

但这并不意味着启蒙倒退为神话,就是种族主义的结果。

在霍克海默与阿多诺看来:∀其原因不能到本身已成为目的的民族主义、异教主义以及其他现代神话中去寻找,似乎这些导致了启蒙的倒退,而只能到畏惧真理的启蒙自身中去寻找。

我们必须从思想史和现实的角度去理解启蒙和真理这两个概念。

#[2](P xvi)启蒙倒退为神话,根基在于启蒙从根本上就恐惧真理。

这里,他们呈现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即从思想与现实的内在关系中来考察自己所要处理的问题。

在我看来,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在这个视野里,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运动抽象为观念,而这种观念又体现在人和制度的身上,并从这一过程中揭示启蒙与神话的内在关系。

启蒙倒退为神话,这是由其知识与理性工具主义所决定的。

在霍克海默与阿多诺看来,近代以来,启蒙有两个重要的命题非常重要:第一,即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要用知识替代幻想,使理智战胜迷信。

第二,∀技术是知识的本质,它的目的不再是生产概念和意象,也不是理解后的愉悦,而是方法,即剥削他人劳动的方法,资本的方法。

#[2](P2)启蒙的这两个纲领,使得知识一开始就具有了操作性的特征。

通过知识来唤醒世界,就是对世界的祛魅。

在知识的技术化过程中,人们放弃了任何对意义的探求,他们用公式替代概念,用规则和概率替代原因和动机。

在对启蒙运动的这一分析中,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像海德格尔一样,将启蒙的纲领溯回到古希腊时代。

海德格尔在批判传统形而上学时,将形而上学的起源界定为古希腊从柏拉图时代关于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分,这个区分使存在者占据着首要的地位,而在对存在者的分析中,出现了后来形而上学的问题,规定存在者在场的存在被遮蔽了。

对于霍克海默与阿多诺来说,古希腊时代将潮湿物、不可分物、空气和火等看做是自然始基,这是从神话观念中促生的早期理性化过程,柏拉图的理念,最终甚至使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灵家族都被哲学意义上的逻各斯所渗透。

启蒙反对的是神话,是想使世界理性化,成为可计算的对象,使之合乎规则,这是自古希腊以来一直在发生的过程。

但被摧毁的神话,正是启蒙自身的产物。

神话建立的是一个等级的、以强制性命令为中介的体系,在神话发展中,众神与元素分离开来,在霍克海默与阿多诺看来,自此时起,存在就分解为逻各斯和外部的万事万物。

这种对自身存在与实在的区分压倒了其他一切区分。

以神人同性论为基础的神话体现着主体的觉醒,这种觉醒以权力关系为一切关系的原则,这是一种新的同一性。

在神话转向启蒙的过程中,自然变成了客观对象。

但这并不能掩盖启蒙与神话的相似性:第一,神话中命定的必然性成为启蒙的内在性原则,启蒙把每一事件都解释为必然性的再现。

在经验唯物主义那里,认识是对外部事物的再现,而在黑格尔那里,一切事物都只不过是绝对观念的外化与再现,这都受到一种必然性的支配。

第二,万物同一,摈除一切不可度量之物,这是现代市场商品交换的根本原则。

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商品的交换过程,就是对任何商品的特殊本质加以抽离的过程,使之成为可以用货币加以度量的物,这是对商品的特殊性质的否定,使任何商品都可以通过一定的量化关系相互通约。

正如马克思说的:∀这种简化看来是一个抽象,然而这是社会生产过程中每天都在进行的抽象。

#[3](P19)第三,这是抽象同一性,抽象同一性的前提是主体与客体的分离,而这一分离在神话中以占有者与其通过占有物而获得的事物之间的距离为基础,在生活层面,这以统治与劳动的分离为基础,其典型的表现就在于奥德修斯对水手的支配与控制中。

∀通过推理逻辑发展而来的一般思想及其在概念领域内的权力,建立在现实的权力的基础上。

概念统一性摈弃了巫术传统基础上的旧的松散观念,它表现了一种由自由民所确立以及按照命令来加以说明的生活条件。

在征服世界的进程中,自我学会了顺从秩序并接受从属地位,并很快把真理与区分的思想等同起来。

#[2](P10)第四,神话来自于恐惧,把令人恐惧的事物化为神圣的,这是最初的分离,因为因恐惧导致的解释形成了对事物的命名,但由于对事物的命名所指称的对象既是事物,又是神圣栖居的场所,这就是观念与事物相分离的原初形式。

人类认为只有在其无所不知之时,才能最终摆脱恐惧,获得自由,∀这决定着人类祛除神话的方式,神话把非生命与生命结合起来,启蒙则把生命与非生命结合起来。

启蒙就是害怕被彻底化的神话。

#[2](P11)启蒙作为彻底的神话,是通过现代理性工具主义的方式完成的,这也是现代技术主义占据统治地位的结果。

启蒙的这种技术主义,在数学理性得到了最为根本的表现。

启蒙以数学理性来取代神话,在这个设定中,启蒙的非真实性在于,任何事物在未知之前就已经被设定为数学等式的未知数,数学等式会通过其等式将未知数推论出来。

在数学方法中,∀思维把自身具体化为一种不由自主的自我推动过程,客观化成一种机器的化身,以致最后思维被机器所替代。

#这使数学步骤变成了思维仪式,∀尽管其公理是自我限定的,但它自身看做是必然的和客观的:它把思想变成了物,变成了工具#[2](P19),将思维还原为数学公式,这使思维本身成为抽象的自我同一性,与这种抽象的自我同一性相对应的对象,就是抽象的材料,即物质。

因此抽象的自我同一性与抽象的物质性有着同质性,所有具体的丰富性被删除了,这时,主体理性的胜利都归属于逻辑形式主义的实在,理性在根本上只能直观地反映现实存在物,或者将现实存在物当做理性的脚本,这导致的结果是一种深层的悖论:一方面,现实存在物真的得胜凯旋,变成了一种自然性规定的存在,具有天然的合法性;另一方面认识却被限定在其重复性之中,思想则成了同义反复。

形式逻辑的循环构成了启蒙与神话中的事物的存在方式,这种循环使新事物变成了预先决定了的旧事物,这种循环构成了被统治者自我持存的基础。

在启蒙变成了神话之后,人们对现实持一种科学般的尊重态度,并将之变成为一个确凿的事实,一座坚实的城堡,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和城堡,任何革命的想象都会自惭形秽,认定自己不过是一种乌托邦,由是,人们都能屈从于现实和所谓的客观历史趋势。

思想机器越是拘泥于存在物,便越是盲目地满足于再现这些存在物。

这样启蒙便返回到了神话学中,因为神话过程的独特性就在于将事实合法化。

在这种情况下,事物的真实存在不再具有意义,有意义的存在就是被数学理性所规制的实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