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三种收益观:经济收益、账面收益与变现收益

合集下载

论收益衡量的两种观念

论收益衡量的两种观念

论收益衡量的两种观念【摘要】本文在对企业业绩报告的发展历史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并总结了收益的确定方法产生的原因以及局限性。

以帮助人们科学地预测会计发展的趋势,促进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快速发展。

财务会计报告的核心是会计报表,编制会计报表是实现财务会计目标的重要手段。

虽然企业对外报送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共同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信息,但是,随着会计所依存的经济、法律、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在不同时期人们关于收益衡量的观念并不相同。

可见,会计环境的变化导致人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发生变化。

企业的业绩报告有时强调资产负债表的主导地位,有时则以损益表为重心,前者意味着企业收益的确定遵循收入费用观,后者则是遵循资产负债观。

一、两种收益观的主要观点收益的衡量有两种基本方法,即收入费用法(Revenue-Expense Approach)和资产负债法(Asset-Liability Approach)。

(一)资产负债观是根据资产负债法确定企业的收益。

资产负债法是指直接用企业的资产和负债之量度来确定收益的方法,也称财产法。

在这种方法下,收益是企业在某一期间内资产增加的净额,即“本期净收益=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净资产增加”,这样,收益的计算就转化为期初和期末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财务会计报表的其它要素,如业主权益、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则是通过资产和负债的增减变动来确定的。

可见,在资产负债观下,收益的衡量不需要考虑实现问题,只要企业的净资产确实增加了,就应该作为收益的内容之一予以确认。

在企业资产净值或业主产权的增加额中,不仅包括收入与费用的差额,而且还包括资产置存收益。

当然,因所有者的投资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而造成净资产的减少,不包括在收益之中。

(二)收入费用观是根据收入费用法确定企业的收益。

在这种观念下,收益被认为是企业将相关成本(包括诸如折旧等费用的主观分配)和所确认收入相配比后的结果。

资产或负债的变动是由收入与费用的变动引起的,它们是本期收益确定后的余额。

(财务知识)财务管理学简答题

(财务知识)财务管理学简答题

(财务知识)财务管理学简答题四、重点简答题1.简述财务利润和会计利润的差别.答: 就会计而言,利润的确立完全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和会计分期假设的基础上,反映着某一会计期间账面收入和账面成本相配比的结果,即:体现为一种应计现金流入的概念。

在会计看来,只要账面收入大于账面成本,就意味着利润的取得。

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如何提高现金的使用效率、周转效率,注意收益和风险的对称性。

因此,它所关心的主要不是某一会计期间的账面利润,即应计现金流入的多少,而是更关注这种应计现金流入的质,包括稳定与可靠程度、时间分布结构、有效变现比率以及现金流入与流出的协调匹配关系等。

营业现金是财富的象征。

营业现金的流动意味着财富的转移,营业现金的流入意味着财富的增加;营业现金的流出意味着现金财富的减少。

因此,判断财务利润的标准是:(1)营业现金流入量大于营业现金流出量(2)考虑时间价值因素,不仅要求营业现金流入量大于营业现金流出量,而且要求营业现金流入量的折现值大于营业现金流出量的折现值(3)考虑机会成本因素,不仅要求营业净现值大于零,而且应大于机会成本2.选择股利政策时应考虑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股利政策的因素有:(1)法律约束因素,法律约束为了保护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有关法规对企业股利分配通常予以一定的限制.包括:资本保全约束、资本充实约束、超额累积利润限制。

(2)公司自身因素:公司出于长期发展与短期经营考虑以下因素:债务考虑、未来投资机会、筹资成本、资产流动性企业的其他考虑等。

(3)投资者因素:股东出于自身考虑,对公司的收益分配产生的影响。

包括:控制权、投资目的的考虑等。

3.简述营运政策的主要类型。

答:营运资本政策主要有三种:配合型融资政策、激进型融资政策和稳健型融资政策。

配合型融资政策的特点是:对于临时性流动性资产,运用临时性负债筹资集资金满足其资金需要;对于永久性流动性资产和固定资产(统称为永久性资产),运用长期负债、自发性负债和权益资本筹集资金满足其资金需要。

两种不同的收益确认观

两种不同的收益确认观

两种不同的收益确认观一、两种不同的收益观及其理论依据(一)传统的收益确定与收入-费用观和受托责任观。

美国会计学家佩顿和利特尔顿在其经典名著《公司会计准则绪论》中对传统收益确定模式作了以下概括:收益应当通过将实现时所确认的收入与相关成本相配比的方式来适当确定。

经过多年的演变,收益确定模式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现行会计实务采用的是以历史成本为主的多种计量属性并用的混合计量模式,但总的来说,收益确定还是保留了佩顿和利特尔顿所描述的基本特征。

传统的收益确定模式源于收入-费用观,即将收益视为产出”收入”大于投入“费用”的差额。

这一概念以收益表为中心。

收入一费用观强调收益确定必须遵循历史成本原则、实现一配比原则和谨慎性原则。

收入一费用观又是源于受托一责任观。

资产的所有者将资产委托给经营者,经营者接受委托,对资产独立自主进行经营,并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

经营者向委托人报告受托责任是这一时期会计目标的主导观点。

在受托责任下,经营者的绩效薪酬通常与其经营业绩挂钩,经营者出于自身利益,乐意在财务报表中高估经营业绩。

因此,稳健原则在会计中得到强调以抵消经营者的乐观倾向,避免所有者的财产受到经营者自利行为的侵蚀。

(二)全面收益的确定与资产-负债观和决策有用观。

全面收益是“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

它包括这一期间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的权益的一切变动。

全面收益源于资产-负债观,即将收益视为企业在会计期间内净资产的增加。

与收入-费用观相反,这一观念以资产-负债表为中心,直接关心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计量与报告。

资产-负债观不主张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否定了实现原则,并限制使用稳健原则,它强调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要求资产和负债采用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计量,并将价值变动在发生期内视为收益。

在实际运用中,全面收益的确定实际上是强调以公允价值为主的多处计量属性的计量结果,并没有完全放弃历史成本原则和实现配比原则,同时采用了有限谨慎原则。

三种挣得值参数的综合性分析

三种挣得值参数的综合性分析

三种挣得值参数的综合性分析
挣得值参数的综合性分析通常基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估:
1. 财务价值:主要关注收入和盈利能力。

这个参数涉及到企业或个人挣钱的能力和效率,包括净利润、收入增长率、资本回报率等指标。

财务价值分析可以帮助评估一个企业或个人在经济方面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2. 社会价值:主要关注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

这个参数涉及到企业或个人的社会责任、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效益、员工福利、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考量。

社会价值分析可以帮助评估一个企业或个人在社会方面的形象和声誉,以及是否符合社会的期望和需求。

3. 环境价值:主要关注对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这个参数涉及到企业或个人在经营活动中对环境的影响、资源利用效率、环境管理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指标。

环境价值分析可以帮助评估一个企业或个人在环境可持续性方面的表现,以及是否符合环保标准和法律法规的要求。

以上三个方面是综合性分析挣得值参数的主要考虑因素,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综合评估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一个企业或个人的挣钱方式的价值和影响。

债券市场的收益分析方法

债券市场的收益分析方法

债券市场的收益分析方法债券市场是金融市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投资者来说,了解债券市场的收益分析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债券市场收益分析方法,帮助投资者更好地掌握债券市场的投资机会。

首先,债券市场的收益分析方法中最常用的是价值分析法。

价值分析法是以债券的本币收益为基础,通过计算债券的现值和预期收益来评估其投资价值。

投资者可以通过债券的票面利率、到期期限和市场利率等因素来确定其预期收益。

同时,考虑到时间价值的因素,将未来的现金流折现到现值,从而确定债券的投资价值。

其次,债券市场的收益分析方法中还包括收益率分析法。

收益率分析法是以债券的实际收益为基础,以计算债券的收益率来评估其投资价值。

收益率是指投资者从债券投资中获得的年化收益率,通过计算债券的票面利率、市场价格和到期期限等因素,可以得出债券的收益率。

对于投资者来说,收益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可以帮助他们比较不同债券之间的投资回报,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第三,债券市场的收益分析方法中还可以使用相对价值分析法。

相对价值分析法是通过比较不同债券之间的收益率和风险来评估其投资价值。

投资者可以通过分析债券的信用评级、发行人的财务状况以及市场对债券的需求和供应等因素,来确定债券的相对价值。

相对价值分析法可以帮助投资者找到相对低估或高估的债券,从而选择更具投资价值的债券。

最后,债券市场的收益分析方法中还可以使用技术分析法。

技术分析法是通过对债券市场的历史价格和交易量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来预测未来的价格趋势和交易行为。

投资者可以使用如移动平均线、相对强弱指标、趋势线等技术指标来判断债券市场的走势,从而做出相应的投资策略。

技术分析法主要依赖于市场数据的分析,对于债券市场的短期波动和交易机会特别有效。

综上所述,债券市场的收益分析方法包括价值分析法、收益率分析法、相对价值分析法和技术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债券市场的投资机会,提高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和效果。

中级财务管理第二章第二节知识点

中级财务管理第二章第二节知识点

中级财务管理第二章财务管理基础第二节收益与风险知识点中级财务管理第二章财务管理基础中,第二节收益与风险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收益的概念与类型1. 收益的概念:收益是指资产的价值在一定时期的增值。

在财务管理中,收益通常用收益率来表示,以便于不同规模资产之间收益的比较。

2. 收益率的类型:实际收益率:表示已经实现或者确定可以实现的资产收益率,是已实现或确定可以实现的利息(股息)率与资本利得收益率之和。

在存在通货膨胀时,还需要扣除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以得到真实的收益率。

预期收益率:也称为期望收益率,是指在不确定的条件下,预测的某资产未来可能实现的收益率。

它是一个加权平均数,即每一种可能情况下的收益率和它出现的概率先相乘再相加。

必要收益率:也称最低必要报酬率或最低要求的收益率,表示投资者对某资产合理要求的最低收益率。

它是无风险收益率与风险收益率之和。

二、风险的概念与衡量1. 风险的概念:风险是指收益的不确定性。

虽然风险的存在可能意味着收益的增加,但人们更多考虑的是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风险是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的实际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背离,从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2. 风险的衡量:方差:衡量资产收益率的波动程度,方差越大,表示风险越大。

标准差:方差的平方根,也是衡量风险的绝对数指标,标准差越大,风险越大。

标准差率(有时也称为标准离差率):标准差与期望值的比值,是相对数指标,可以直接用于不同收益率情况下风险的比较。

三、风险管理1. 风险管理的概念:风险管理是指项目或者企业在一个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及其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的管理过程。

2. 风险管理原则:包括但不限于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实施风险管理措施以及监控和评估风险管理效果等。

3. 风险管理对策:规避风险:通过回避、停止或退出等方式,避免承担风险。

减少风险:通过预测、多方案优选和替代、及时获取政策信息、充分市场调研、分散投资等方式,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收益法的基本思路

收益法的基本思路

收益法的基本思路
收益法是一种经济学上常用的估值方法,它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对资产未来产生的收益进行预测,并以此来确定其价值。

在实际运用中,收益法通常被用来评估企业、股权、不动产等各类资产的价值。

其核心理念是,资产的价值应当取决于它所能带来的未来收益,即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

首先,收益法强调了资产未来收益的重要性。

在评估资产价值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其当前的状况和表现,更要关注其未来的盈利能力。

因此,收益法的使用使得评估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能够更好地反映资产的长期价值。

其次,收益法强调了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考量。

在对未来收益进行预测时,我们往往需要考虑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包括市场环境的变化、竞争压力、行业政策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考量,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资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把握投资机会。

最后,收益法强调了时间价值的概念。

根据时间价值的原理,未来的一笔收益将比当前的一笔收益更具有价值。

因此,在进行折现计算时,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时间段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合理的折现。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估算资产的现值,为投资决策提供更有力的参考。

总的来说,收益法的基本思路是非常清晰和合理的。

它通过对资产未来收益进行预测和折现,使得资产价值评估更加科学和准确。

当然,在实际运用中,我们也需要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和因素,以确保收益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希望随着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收益法能够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资产估值提供更好的方法和思路。

三种收益观:经济收益、账面收益与变现收益

三种收益观:经济收益、账面收益与变现收益

三种收益观:经济收益、账面收益与变现收益收益作为一个基本的会计学概念,其内涵和人们对其认识的演变对会计理论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从不同的理论出发,对收益概念进行认识和评价,必然会得出不同的收益观。

而不同的收益观,又会引发对收益的实现、确认、分配等问题的不同理解,进而影响资源的配置。

基于此,本文对三种收益观进行以下剖析。

一、收益:社会财富观按照的观点,收益是纳税的基础,是社会财富分配的对象,也是评价企业绩效的重要标准,是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

收益的确认、计量、评价及真实性研究一直都是经济学以及会计学研究的重点。

经济收益源于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

亚当·斯密把收益定义为“财富的增加”,并以“不侵蚀资本为条件”,使得收益概念建立在资本保全的基础上。

而欧文·费雪在《资本与收益的性质》一书中则提出了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①精神收益,指的满足;②实际收益,指经济财富的增加;③货币收益,指资产货币价值的增加。

在这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中,精神收益因主观性太强而无法衡量,货币收益因只考虑货币价值的变化而成为一个静态概念,所以经济学家仅着重研究实际收益。

经济收益另一个广为流传的定义是希克斯提出的。

他认为:一个人的收益是他在期末和期初保持同等富有程度的前提下可能消费的最大金额。

这个定义虽然是针对个人而言的,但也可以用它对企业收益进行解释。

即企业收益是在期初、期末企业资本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企业本期可以用以消费或分配的最大金额。

经济收益和资本保全概念是密切相连的。

要想更好地理解收益的经济学概念,必须了解资本保全概念。

所谓资本保全,是指在资本得到保持或得到补偿之后多余的部分才可确认为收益,也就是说,在确认收益时必须区分资本收益和资本返回。

二者如何划分,有不同的标准,相应地就有三种资本保全概念:1.财务资本保全。

亦称名义资本保全、货币资本保全。

即以名义资本的保持为基础来确定企业收益。

收益法文档

收益法文档

收益法收益法是一种用于估计资产价值的方法。

它主要用于商业和投资房地产的评估。

通常情况下,使用收益法的目的是确定一个资产的净现值,以便决定是否要购买或出售该资产。

基本原理收益法的基本原理是基于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

它假设资产的价值取决于它所产生的现金流量。

根据这种方法,资产的价值可以通过将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到现在来计算。

折现率折现率是收益法计算中的重要因素。

折现率是指将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现值的利率。

通常情况下,折现率受到市场利率和风险水平的影响。

较高的风险水平会导致较高的折现率。

折现率的选择是收益法中的一个关键决策。

不同的人对风险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折现率可能会在不同的情况下有所变化。

一般来说,较低的折现率会导致更高的资产价值,而较高的折现率会导致更低的资产价值。

基本公式收益法的基本公式是:\[ PV = \sum_{t=1}^n \frac{CF_t}{{(1+r)}^t} \]其中,PV代表资产的现值,CF代表每期的现金流量,r代表折现率,t代表每期的时间。

通过将每期的现金流量乘以对应的折现率,并将所有现值相加,可以得到资产的现值。

应用范围收益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于估计各种类型的资产的价值,包括商业地产、投资地产、企业等。

它可以提供一个相对准确的价值估计,帮助投资者和业主做出有效的决策。

优缺点收益法具有一些优点和缺点。

优点•简单易懂:收益法的基本原理非常简单,容易理解和应用。

•考虑时间价值:通过将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现值,可以更好地考虑时间价值的影响。

•考虑风险:折现率的选择考虑了风险因素,可以更准确地估计资产的价值。

缺点•依赖数据质量:收益法的计算依赖于准确的现金流量数据和折现率数据。

如果这些数据不准确或不完整,计算结果可能会有误差。

•忽略其他因素:收益法主要关注现金流量,忽略了其他可能影响资产价值的因素,如市场需求、供应情况等。

•无法预测未来:无论折现率的选择如何,收益法仍然无法准确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因此计算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收益核算方案

收益核算方案

收益核算方案
收益核算方案是指针对特定项目或业务活动,制定的一种计算收益的方法和流程。

以下是一个常见的收益核算方案:
1. 确定收益目标:首先需要明确项目或业务活动的收益目标,例如增加销售额、提高利润率等。

2. 制定收益指标:根据收益目标,制定相应的收益指标,如销售额、利润、投资回报率等。

3. 收集数据:收集与收益指标相关的数据,包括销售额、成本、费用等。

4. 计算收益: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收益计算,计算出各项收益指标的具体数值。

5. 分析与解释:对收益计算结果进行分析与解释,找出收益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潜在的风险和机会。

6. 制定对策: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优化收益状况,如降低成本、增加销售渠道等。

7. 监控与评估:建立监控机制,定期跟踪收益状况,并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收益目标的实现。

8. 持续改进:不断优化和改进收益核算方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业务需求。

以上是一个基本的收益核算方案,不同的企业和项目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和补充。

收益分析方案

收益分析方案

收益分析方案1. 引言收益分析是企业经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评估和衡量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并制定相关决策。

本文将介绍一个基于财务数据和市场分析的收益分析方案,以帮助企业在投资决策中做出明智的选择。

2. 数据收集为了进行收益分析,首先需要收集相关的财务数据和市场信息。

财务数据包括企业的收入、成本、利润等信息,可以从财务报表中获取。

市场信息包括市场规模、竞争格局、产品需求等,可以通过市场调研和竞争对手分析获取。

3. 数据处理和分析在收集到相关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便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财务比率分析:通过计算各种财务比率,如利润率、资产回报率、偿债能力等,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运营效率。

•成本-收益分析:通过比较项目的成本和预期收益,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和盈利潜力。

•市场需求预测:通过市场调研和趋势分析,预测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从而评估项目的潜在市场份额和收益。

•竞争对手分析: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产品特点和定价策略等进行分析,评估项目在竞争环境中的优势和劣势。

4. 收益估算收益估算是收益分析的核心步骤,它通过对已有数据和市场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估算项目的未来收益。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收益估算方法:•静态收益估算:基于当前的财务数据和市场信息,预测项目的未来收益。

这种方法适用于市场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

•动态收益估算:考虑外部环境和市场变化的影响,对项目的收益进行动态模拟和预测。

这种方法适用于市场环境变化较大的情况。

•敏感性分析:通过对关键变量进行敏感性测试,评估这些变量对项目收益的影响程度,从而确定项目的风险和潜在收益。

5. 收益评估在收益分析的最后阶段,需要对估算的收益进行评估,以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和优先级。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收益评估方法:•投资回收期:估计项目回收投资所需的时间,评估项目的投资回报速度。

•净现值分析:考虑时间价值,计算项目的净现值,评估项目的潜在价值和回报率。

方案-会计收益.经济收益.经营收益

方案-会计收益.经济收益.经营收益

会计收益.经济收益.经营收益'【摘要】收益是企业经营成果的体现,由于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理论界有收益、收益与经营收益三种不同的观点。

这三种收益是不同的收益概念,笔者在阅读以往文献的基础上,首先说明三种收益的概念,然后举例说明了三种收益的核算方法,并指出了三种收益的关系。

【关键词】会计收益;经济收益;经营收益收益是财务报表中的一个基本和重要的项目,在不同的中具有不同的用途。

一般认为,收益是纳税、决定股利政策、指导投资和决策的基础,也是进行预测的要素之一。

会计收益、经济收益与经营收益是不同的收益概念,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三种收益的概念、核算方法及三种收益的关系。

一、三种收益的概念经济收益是经济学上的概念,对于经济收益概念研究始于1776年Adam Smith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他首先将收益定义为“那部分不侵蚀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把收益看作是财富的增加。

而主要的集中的是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后来,大多数经济学家都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观点。

Fisher把经济收益定义为对应不同状态的一系列事件:精神收益享受、实际收益享受和货币收益享受。

精神收益是个人实际消费的能够产生所需要的精神愉悦和满足的商品及服务。

实际收益表示能够带来精神愉悦的事件。

货币收益是指收到的并为达到成活成本而用于消费的所有货币数额。

英国经济学家Hicks 对经济收益下了一个更广为流传的定义:一个人的收益是他在期末和期初保持同等富有程度的前提下所可能消费的最大金额。

其立足点是要通过成本的足额补偿来维持企业的简单再生产。

显然,经济收益所关注的是未来预期现金流量的变动,是一个时间概念,而且经济收益必须在耗用的存货得到重置后方可确认和分配。

因此,经济收益概念比会计收益概念更真实,它是实际收益而不是名义收益。

会计收益是会计学上的概念。

收益就是指产出价值大于投入价值的差额。

它遵循一系列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在对本期已发生交易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别确认和计量本期已实现的收入和相应的成本费用,收入与费用相配比后的差额,即为会计收益。

收益法的知识点总结

收益法的知识点总结

收益法的知识点总结基本概念收益法的基本原理是资产的价值取决于其未来产生的现金流。

根据这一原理,收益法通过估计一个资产未来的现金流来确定其价值。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考虑到资产未来的收益,而不仅仅是当前的价值。

收益法的核心思想是使用贴现率来计算资产未来现金流的当前价值。

在收益法中,贴现率通常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或其他风险调整模型的输出。

通过将未来现金流贴现到现在,我们可以得出资产的价值。

常见的收益法估值模型在收益法中,有几种常见的估值模型,包括股利贴现模型(DCF)、自由现金流模型(FCF)、盈利质量模型等。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些模型进行详细的介绍。

股利贴现模型(DCF)股利贴现模型是用来估值股票的方法。

它假设股票的价值等于其未来股利的贴现价值。

这种模型的优点是简单易用,但它假设公司会持续支付股利,并且不考虑资本支出和留存利润的再投资。

自由现金流模型(FCF)自由现金流模型是另一种常用的收益法估值模型。

它假设资产的价值等于其未来自由现金流的贴现价值。

自由现金流指的是公司在扣除资本支出和运营费用后剩余的现金流。

这种模型的优点是能够考虑公司的再投资情况,但它需要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预测。

盈利质量模型盈利质量模型是用来估值公司的方法。

它假设公司的价值等于其未来盈利的贴现价值。

这种模型的优点是能够考虑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盈利增长率,但它忽略了公司的资产负债和现金流情况。

在应用收益法进行估值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重要的因素,如盈利增长率、贴现率、资产资本结构等。

这些因素对于得出准确的估值至关重要。

总结收益法是一种重要的资产估值方法,它能够考虑到资产未来的现金流,而不仅仅是当前的价值。

在收益法中,股利贴现模型、自由现金流模型和盈利质量模型是常见的估值模型。

在应用收益法进行估值时,我们需要考虑一些重要的因素,如盈利增长率、贴现率、资产资本结构等。

通过仔细的分析和预测,收益法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准确地评估资产的价值。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3大体系收益法成本法和市场法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3大体系收益法成本法和市场法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3大体系收益法成本法和市场法企业价值评估是指对企业的资产、收益和市场价值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企业的价值水平的过程。

在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中,收益法、成本法和市场法被广泛应用并构成了三大体系。

下面将对这三大体系进行详细介绍。

- 折现现金流量法(Discounted Cash Flow,DCF):该方法通过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进行估计,并将其折现到当前价值,以计算出企业的价值。

这个方法需要考虑到许多因素,包括未来的市场需求、竞争环境、管理层能力等。

- 收益倍数法(Earnings Multiple):该方法通过将过去几年的企业收益与其市值进行比较,计算出市值与收益之间的比率,再运用这个比率来估计企业的价值。

这个方法比较简单,适用于那些相对稳定的企业。

2. 成本法(Cost Approach)成本法是一种以企业的重建成本为基础来评估企业价值的方法。

该方法假设企业的价值与其所拥有的资产价值相关。

成本法主要有两个子方法:调整净资产法和调整替代费用法。

- 调整净资产法(Adjusted Net Asset Method):该方法首先计算出企业的净资产价值,然后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市场需求情况,对净资产进行调整以反映实际价值。

这个方法适用于那些没有显著盈利能力但拥有一定资产的企业。

- 调整替代费用法(Adjusted Replacement Cost Method):该方法通过计算出企业所需的替代成本,即将一个相似企业建立起来所需的成本,来评估企业的价值。

这个方法适用于那些没有净资产但需要进行重建的企业。

3. 市场法(Market Approach)市场法是一种以市场交易数据为基础来评估企业价值的方法。

该方法假设企业的价值主要受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

市场法主要有两个子方法:市场多空价差法和市盈率法。

- 市场多空价差法(Market Multiple Differential Method):该方法通过比较估值对象与交易标的在市场上的差价,来计算估值对象的价值。

{财务管理收益管理}收益法及其应用基本原理

{财务管理收益管理}收益法及其应用基本原理

{财务管理收益管理}收益法及其应用基本原理收益管理是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

收益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手段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最大化利润。

收益法是一种常用的财务管理方法,它通过对企业的收入和支出进行分析和管理,以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

其核心原理是通过控制成本和提高销售额来达到盈利最大化的目标。

首先,收益管理强调的是企业的收入和支出的协调管理。

收入管理主要包括定价策略和销售策略的制定,以及市场推广等措施的实施。

支出管理主要包括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以及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等工作。

其次,收益管理侧重于客户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分析和应对。

通过研究客户需求和市场需求,企业可以制定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定价和销售策略,从而提高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

再次,收益管理要求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是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进行细致的数据分析和处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

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企业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可以提高经营决策的准确性和效果。

此外,收益管理还强调对风险的管理。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各种风险,如市场风险、产品风险、经营风险等。

通过收益管理,企业可以更好地预测和评估这些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减少风险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收益管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首先,企业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产品定价策略来提高销售额和盈利能力。

这包括考虑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确定合理的定价水平,并通过组合销售、打折促销等手段吸引顾客。

其次,企业可以通过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盈利水平。

成本控制包括对人力资源、原材料采购、生产线效率等的管理和优化。

成本分析则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各个环节的成本结构,找出成本高和效益低的环节,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

再次,企业可以通过优化和创新销售渠道来增加销售额。

同一产品可以通过不同的销售渠道进行销售,如线上渠道、线下渠道、分销渠道等。

经营企划的收益分析

经营企划的收益分析

经营企划的收益分析经营一个企业,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例如如何控制成本、提高产能、提高销售额等等。

而收益分析则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企业评估其决策的经济效果,进而给企业带来更加丰厚的利润。

1. 收益分析的概念收益分析是一种将企业投资决策与公司目标对齐的分析方法。

在收益分析中,企业将分析每个决策的成本和收益,以确定投资的回报率和投资的可行性。

这种分析还可用于确定最优解,以使公司利润最大化。

2. 收益分析的应用收益分析适用于任何类型的公司以及任何类型的决策。

在制定公司策略时,将收益分析用于确定最佳方案可使公司在业务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收益分析也用于指导公司的内部投资决策,例如以哪种方式将企业收入分配给不同的业务部门。

3. 收益分析的步骤收益分析包含三个主要步骤: 定义问题、计算成本和收益以及评估并选择决策。

首先,需要定义问题及相关的限制条件。

这包括企业的目标、时间范围、资源限制以及任何其他限制条件。

其次,需要计算相关的成本和收益。

这包括从决策中获得的所有收益以及与实现决策相关的所有成本。

最后,需要评估各种不同的决策,并选择最优解。

4. 收益分析的工具和技术在执行收益分析时,可以使用许多不同的工具和技术,例如财务经济学模型、回报策略和风险分析。

财务经济学模型可用于解决有关决策和投资的各种问题。

回报策略是一个计算机模拟系统,可帮助企业管理风险和分析预测的最大利益。

风险分析能够将潜在的投资风险和不确定性纳入考虑范围,帮助企业做出更准确的决策。

5. 总结收益分析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企业评估各种决策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公司的利润。

收益分析是一个复杂的工具,需要涉及多个方面,例如财务经济学、回报策略和风险分析。

通过收益分析,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和利润,更好地规划公司以及做出有利于公司的投资决策。

经济可行性分析收益方法

经济可行性分析收益方法

经济可行性分析收益方法引言经济可行性分析是一种评估项目或投资的经济效益的方法。

在经济可行性分析中,收益方法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评估工具。

本文将详细介绍收益方法的概念、类别和应用。

概念说明收益方法是指通过对投资项目未来收益进行估算,评估项目是否具有经济可行性的方法。

收益指的是项目在运营期间或投资期间所获得的利润或效益,可以是直接经济效益,如销售额增加;也可以是间接效益,如影响环境保护或社会福利的改善。

收益方法的类别收益方法主要分为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两大类。

定量方法定量方法根据可量化的数据和模型,对项目收益进行精确的估算和计算。

常用的定量方法包括:1. 财务指标法:通过计算投资项目的财务指标,如现金流量、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来评估项目的经济效益。

这些指标可以量化项目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从而帮助投资者做出决策。

2. 边际分析法:边际分析法通过对增加或减少的收益进行分析,判断投资项目在不同收益水平下的经济可行性。

边际分析法能够直观地展示项目的收益变化情况,帮助投资者更好地把握项目的风险和收益。

3. 敏感度分析法:敏感度分析法通过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变动,观察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产生的变化趋势,来评估项目的可行性。

敏感度分析法适用于评估投资项目对不确定因素的敏感程度,帮助投资者了解项目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定性方法定性方法通过对项目的非经济效益进行评估,从而综合考虑项目的社会、环境和其他非经济效益。

常用的定性方法包括:1. 社会影响评估:社会影响评估将项目影响的社会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如就业机会、人口流动、社会稳定等。

社会影响评估能够帮助投资者理解项目对当地社会的影响,从而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环境影响评估:环境影响评估将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如水土保持、资源消耗、废物排放等。

环境影响评估能够帮助投资者评估项目对环境的可持续性影响,从而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收益方法的应用收益方法在实践中广泛应用于各种投资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评估中。

心理学 行为 收益模式

心理学 行为 收益模式

心理学行为收益模式
心理学行为收益模式是一种用于解释和预测个体行为的模型。

该模式基于人们在行为中追求最大化收益的假设,其核心概念是个人在行为选择中会考虑到各种收益因素。

心理学行为收益模式将收益分为经济收益、社会收益、心理收益和物质收益四个层面。

经济收益指个体从行为中所获得的金钱或物质方面的回报;社会收益则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获得的认可、尊重和支持等社会资源;心理收益包括了个体获得的满足感、幸福感和自我心理价值感等心理方面的回报;物质收益指个体能够获得的实物奖励和资源。

根据心理学行为收益模式,个体在行为选择时会权衡不同层面的收益,并倾向于选择能够获得最大化收益的行为。

但不同个体对于收益的重视程度和所追求的收益类型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有些人可能更注重经济收益,而有些人则更关注心理或社会收益。

心理学行为收益模式为心理学家和行为经济学家提供了一个分析和解释个体行为的框架。

在实践中,该模式可以用于研究消费者行为、职业选择、人际关系和决策行为等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种收益观:经济收益、账面收益与变现收益
'收益作为一个基本的
学概念,其内涵和人们对其认识的演变对会计理论的
有着重大的影响。

从不同的理论出发,对收益概念进行认识和评价,必然会得出不同的收益观。

而不同的收益观,又会引发对收益的实现、确认、分配等问题的不同理解,进而影响
资源的配置。

基于此,本文对三种收益观进行以下剖析。

一、
收益:社会财富观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收益是纳税的基础,是社会财富分配的对象,也是评价企业
绩效的重要标准,是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

收益的确认、计量、评价及真实性研究一直都是经济学以及会计学研究的重点。

经济收益源于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

亚当·斯密把收益定义为“财富的增加”,并以“不侵蚀资本为条件”,使得收益概念建立在资本保全的基础上。

而欧文·费雪在《资本与收益的性质》一书中则提出了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①精神收益,指的满足;②实际收益,指经济财富的增加;③货币收益,指资产货币价值的增加。

在这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中,精神收益因主观性太强而无法衡量,货币收益因只考虑货币价值的变化而成为一个静态概念,所以经济学家仅着重研究实际收益。

经济收益另一个广为流传的定义是希克斯提出的。

他认为:一个人的收益是他在期末和期初保持同等富有程度的前提下可能消费的最大金额。

这个定义虽然是针对个人而言的,但也可以用它对企业收益进行解释。

即企业收益是在期初、期末企业资本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企业本期可以用以消费或分配的最大金额。

经济收益和资本保全概念是密切相连的。

要想更好地理解收益的经济学概念,必须了解资本保全概念。

所谓资本保全,是指在资本得到保持或成本得到补偿之后多余的部分才可确认为收益,也就是说,在确认收益时必须区分资本收益和资本返回。

二者如何划分,有不同的标准,相应地就有三种资本保全概念:
1.财务资本保全。

亦称名义资本保全、货币资本保全。

即以名义资本的保持为基础来确定企业收益。

当企业在一个特定会计期间的名义收入超过其发生的成本费用、达到了资本保持的目标时,其超过额就可确认为企业在该期间的收益。

这一概念不考虑货币价值的变动,或认为货币价值的变动微不足道,可忽略不计。

2.不变购买力资本保全。

亦称一般购买力资本保全,是指在不改变会计计量标准但改变会计计量单位的前提下确定收益,即企业的收益确定必须保持原有资本的购买力不变,企业的现时收入超过原有资本购买力的部分才能确认为收益。

3.实物资本保全。

亦称再生产能力资本保全,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保持原有的实物资产或原有的生产经营能力。

由于企业生产经营具有持续性的特征,故要求企业在一个资本循环终了时收回的资本至少能满足下一个资本循环垫支的需要。

这一资本保全理论引入了重置成本概念,认为现时收入超过资产重置成本的部分才能确认为收益。

英国桑迪兰兹委员会就曾指出:“利润不是维持货币资本后的剩余,而是维持实物形态资本或者说是维持生产一定量产品的能力之后的盈余。


显然,社会财富观严格地以资本保全理论为基础,只把不损害资本完整前提下的价值增值作为收益,从而可以保证收益的分配具有足够的资源基础。

从这个角度看,经济收益是社会财富增加的主要途径。

二、账面收益:虚拟会计收益观
会计学上的收益具有特殊的含义。

一般而言,会计收益与特定的会计主体有关,是会计
主体在特定时期内实现的收入与相同期间内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配比后的差额。

会计收益通常具有如下特点:①会计收益是根据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以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所获得的销售收入减去为实现销售收入所耗用的费用后的差额。

②会计收益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的基础上,是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的生产经营成果。

现代的会计收益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计量当期收入和费用的,相应的会计收益的确定也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

③会计收益的计算是以历史成本原则计量费用的。

由于现行会计实务中企业的资产是按历史成本计价的,因此费用是已消耗的资产的历史成本。

④会计收益是依据配比原则计量的。

与当期不相关的成本应作为资产项目结转为以后期间的费用。

⑤会计收益的确认遵循收入实现原则。

只有与资产价值增加的相关条件得到满足之后,才能确认为收益,即会计收益的确认要遵循收入实现原则和稳健性原则。

账面收益观,作为一种传统的会计收益观念,在会计学界具有牢固的根基。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第1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No.1)中指出:“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来计量企业的收益及其组成,一般比当期的现金收入或支出能更好地说明企业的业绩。

”FASB明确地肯定了会计收益信息在作为未来现金流量“指示器”方面的优越性:“编制财务报表的首要重点是通过收益及其组成内容的计量,提供关于企业经营业绩的信息。

投资者、信贷者和其他人士,他们出于对估量企业现金流量的关切,对这种信息特别感到利害攸关。

他们对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对企业获得现金流量顺差的关心,转化成主要关心收益方面的信息而不是有关现金流量的信息。

”FASB还含蓄地批评了现金流量表:“财务报表如果只列示短期内诸如一年内的现金收入和支出,就不能充分表明企业的业绩是否优越。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