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_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经济性分析
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在现代经济学中,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并且相互影响。
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而经济的增长也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本文将就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其影响机制以及互动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单位劳动力的生产效率的指标。
它反映了单位时间内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
通常,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包括技术创新、资本投入、人力资源优化等。
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单位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增加,这将直接促进经济的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
它是一个综合性指标,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经济增长通常可以通过增加资本投入、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等途径实现。
然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高劳动生产率的国家往往能够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因为更高的生产效率意味着更高的生产能力和更大的产出。
首先,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实现。
技术创新是劳动生产率提升的重要驱动力。
当新技术被引入到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将得到明显提高。
例如,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可以取代繁重的体力劳动,减少人为错误,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劳动力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因此,技术创新对于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其次,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还需要充分的人力资源优化。
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培训,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企业应该注重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潜力。
只有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才能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和经济增长的目标。
另外,资本投入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随着资本的增加,企业可以购买更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大量的资本投入还可以刺激经济的需求,扩大市场规模,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增长的经济学分析

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增长的经济学分析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增长是现代经济发展中关键的因素之一。
本文将对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增长的经济学分析进行探讨,并对其影响以及相关政策措施进行分析。
首先,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和生产率增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得单位劳动投入能够产生更多的产出。
这种效应被称为“技术边际递减”。
通过技术进步,企业可以通过更高效的生产方式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提高了整个经济体的生产率。
其次,技术进步还可以促进创新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技术进步不仅仅是指新的科学发现,也包括了技术的应用与创新。
通过技术进步,企业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进而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同时,技术进步还可以带动产业和经济结构的升级,从而推动经济的长期增长。
然而,技术进步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技术进步可能会导致劳动力需求的减少。
随着技术的发展,许多传统工作岗位面临被自动化取代的风险。
这可能导致劳动力的失业或转岗问题。
其次,技术进步可能会加剧收入差距。
技术进步往往使得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利润增加,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利润减少,从而导致收入分配不均。
在政策层面上,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增长。
首先,政府可以加大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投入。
通过增加科研经费和鼓励企业研发行为,可以推动技术进步。
其次,政府可以制定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法规和政策环境。
例如,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减少创新障碍,可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以适应技术进步的需求。
总之,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创新和经济结构升级。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如劳动力需求减少和收入差距加剧。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制定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以及加强教育和培训来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增长。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提高生产力的关键

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劳动生产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带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一、劳动生产率的定义与计算方法劳动生产率即每单位劳动所创造的产出。
通常通过将产出总量除以所用的劳动总量来计算。
计算劳动生产率的公式为:劳动生产率 = 产出 / 劳动总量二、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 提高生产效率:高劳动生产率意味着单位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产出。
提高生产效率可以有效减少资源浪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
2. 优化资源配置:高劳动生产率的实现需要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
通过合理分配生产要素,将资源用在效益最大化的领域,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
3. 推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可以提高生产工具和设备的效率,还可以创造更多新的劳动方式和组织模式。
4. 加强人力资本培养:人力资本是劳动生产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之一。
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人力资本的素质与技能水平,能够更好地适应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因素1. 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发达的基础设施是提高生产力的基础条件。
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通信、能源等领域,能够提升生产效率,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
2. 鼓励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提高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鼓励创新思维和实践,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3. 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对于提高生产力至关重要。
建立公正、透明、规范的市场环境,打破垄断,促进竞争,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增长。
4.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加强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和激励管理,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进而推动生产力的提升。
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关系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关系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经济话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探究也日益深入。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分析这两个概念的相关性,并探讨它们对现代社会经济运行的影响。
1.定义及概念劳动生产率是指每个劳动力单位在某一时间内创造的产出量,它反映了社会劳动力的利用效率及活力水平的高低。
而技术进步则是指人类创造并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改善或创造新的生产方法和生产工具的过程,包括知识的创新、产品的改进和制造技术的提高等。
2.劳动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的关系劳动生产率与技术进步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
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1)技术进步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动力。
技术进步可以使生产过程更加高效,并且提高了产品质量与价格,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这使得企业可以通过更少的资源和较少的时间来获取更高的利润,并促进了整个经济体系的发展。
例如,生产线和机器人等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
(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技术进步的支持。
技术进步可以提高产能,并减少生产的周期时间,使生产过程更加自动化和标准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灵活性。
同时,更加高效的生产也可以降低每个劳动力单位所需的劳动时间,从而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技术进步可以改变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从而改变生产的效率和结构。
例如,某个新技术的出现可以促使更多的人使用相应的生产工具和提高相关技术水平,从而促进企业整体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4)技术进步可以促进生产新产品,使得市场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并带来更高的经济增长率。
例如,工业生产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品种和规格的产品,使得消费者在选择中可以更加自由和多变化,进而更快地实现市场需求的增长。
(5)技术进步是企业和整个经济体系的竞争因素之一。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必须要不断更新和推广新技术,才能在市场中保持其竞争力。
同时,技术进步的推广和应用不仅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也是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因素。
ie第6章通过实时效率的分析和管理,提高生产率

ie 第6章通过实时效率的分析和管理,提高生产率通过实时效率的分析和治理,提高生产率☺ 生产是经济而有效地利用人(劳动力)、材料、机器(设备)在规定的日期内生产出用户所期待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后交到用户手里;那么生产率又是什么呢?生产率是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的尺度,一样是产出对投入的比。
☺ 生产率的三个要素的是劳动生产率、设备生产率、原材料生产率,但各自的生产率是相互依靠生存的。
☺ 其中各生产要素中的改善合理化结果都表达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故劳动生产率倍受重视;专门是最近由于劳动力紧张,收入又上涨等的缘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为宝贵。
☺ 由于生产金额和作业量的关系不是永久不变的,因此制造部门用时刻来治理生产率专门必要的。
☺ 这是因为讲服力和提高的目的明确,客观的评判如过去、每个行业、每工序、事业部车间之间都可进行比较。
生产数量×单位的标准时刻(此作业所需的时刻) 劳动生产率 =实际时刻(此作业所用的时刻)旧方法的单位标准时刻 生产数量×新方法的单位标准时刻 = ×新方法的单位标准时刻 实际时刻= 标准时刻的缩短度(1)×标准时刻的达成度(2)☺ 现方法中存在的不合理的时刻应用产品设计、设备的工器具、作业方式等方面的改善来改变(1);☺ 排除实际发生的不合理的时刻按照标准时刻进行生产(2);☺以上的(1)乘上(2)不等于提高整体的生产率,而是对(1)和(2)分不进行并评判才是提高生产率的捷径。
☺ 生产率的三个方面是指阻碍生产率的三个方面,要紧指有关作业方法的方面、有关作业熟练度的方面、对资源效率的方面。
1) 方法方面(1) 标准作业顺序的改善、平面布置改善(2) 材料搬运方法的改善、恰当的工具及设备的选择 (3) 质量、安全爱护方法的设定 2) 效率方面(1) 作业人员动机的改善、没有监督的现场结构(2) 标准时刻的导入、熟练度的提高及效率治理制度的导入 2) 利用方面(1) 生产打算及作业分配的改善、作业时刻的缩短 (2) 强化机器设备的爱护、组织的变更图I6-1☺所谓PAC(Performance Analysis & Control)是指提高努力达到效率提高和坚持的一种治理方式。
第六章_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经济性分析

第六章_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经济性分析在现代经济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经济性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促使企业获得更高的产出,而技术经济性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降低成本。
本文将分析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经济性的一些策略和效果。
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个重要策略是培训和教育员工。
培训和教育可以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使其更加熟练地完成工作任务。
这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也能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另外,培训和教育还可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促使企业在竞争中更具竞争力。
其次,投资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具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经济性的关键。
通过引进高效的生产设备和工具,企业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机械化,减少对人工劳动力的依赖,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具还能提供更准确、快速和可靠的生产过程,从而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一致性。
第三,改进生产流程和组织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经济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分析和优化生产流程,企业可以找到瓶颈和浪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
同时,合理安排工人的任务和协作方式,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源和提高劳动效率。
例如,采用精益生产模式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库存和运输,并提高产品的交付时间和客户满意度。
此外,技术创新和研发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经济性的重要因素。
通过不断推动技术发展和创新,企业可以引进新的工艺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技术创新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例如,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市场营销能力。
最后,建立激励机制和改善员工福利也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和技术经济性的提高。
通过激励机制,企业可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和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设定奖金制度、晋升机制和股权激励计划等。
另外,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减少员工流失和培训成本。
总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经济性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高质量发展是指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创新驱动,推动技术进步创新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核心驱动力。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推进技术进步,可以不断提升企业和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领导应加大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他们增加研发投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影响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最大价值。
领导应制定合理的资源配置,并鼓励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推行循环利用等环保措施,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三、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劳动力素质人力资本是劳动生产率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加大对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可以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素质。
领导应加大对教育和培训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效益最大化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经济效益。
领导应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同时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和引导,推动其发展壮大。
五、深化市场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市场机制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领导应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推进价格机制改革、资源配置市场化等措施,并进一步减少领导对经济活动的干预。
同时要建立健全公平竞争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
六、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领导应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监督,推动企业加强内部管理、优化生产流程,并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
七、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提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国际合作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科技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

科技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科技创新的典型特征是创造新的产品或服务,以及提高现有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这些创新带来的效益不仅仅是提高了生产力,也推动了经济发展。
本文将探讨科技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及其涵义。
一、提高劳动生产率科技创新通过运用先进技术和行业最佳实践,提高劳动生产率。
当企业运用机器人、自动化系统、先进的制造技术等,从而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就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制造更多的商品,从而增加企业的利润。
这也能够为企业提供更高的产量和销售收入,促进宏观经济的发展。
二、提高产品质量和功能科技创新也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功能。
这一方面可以得到市场对产品的认同,荣获更多的市场份额,同时也能够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例如,智能手机和新型电动汽车等新技术,不仅能够提供更好的功能和性能,还能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三、促进企业创新精神科技创新还可以促进企业的创新精神和企业家文化的形成。
有些企业依靠新技术快速发展,还可以在企业精神方面进一步提升,增强其竞争力。
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培养,不仅可以鼓舞员工参与科技创新,还可以培养企业发展的创新文化,不断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
在这个方面,科技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鼓励企业家眼光开阔,敢于冒险尝试新事物。
这也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造力,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四、促进人口的就业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因为科技创新要求人才,这些人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技术和专业技能,这就为人口提供了一个就业机会。
当企业发现应用创新技术后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便可以实现社会转型,促进社会变革,推动人口增长和就业创设。
这也有助于提高人口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五、促进可持续性发展科技创新也有助于促进可持续性发展。
因为新技术往往能够更好地应对环境和资源问题。
例如,新能源技术和环保技术等,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和资源,为下一代提供健康的生存环境。
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

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实现经济增长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从培训与教育、技术与创新、用工灵活性和激励机制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促进经济发展。
1. 培训与教育培训与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
通过加强员工培训和技能提升,可以提高其工作效率和质量。
企业可以加大对员工技能培训的投入,打造全员培训体系,提供员工持续学习的机会。
同时,政府也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2. 技术与创新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企业应积极引进和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政府也应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并提供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
3. 用工灵活性用工灵活性的提高可以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情况,合理调整用工规模和结构。
灵活的用工方式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鼓励企业开展多样化的用工形式,如弹性工作制、远程办公等,也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4. 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至关重要。
企业应制定激励政策,根据员工工作绩效给予相应的奖励,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此外,建立公平公正的分配机制,提高员工对工作和企业的归属感,也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
总结: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培训与教育、技术与创新、用工灵活性和激励机制,可以不断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和工作效率,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各级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推动相关政策的出台和落地,助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产率及技术经济分析

• 曲线逐渐走平时,年产量变化对单件成本影响不大,这时的年产 量称最佳生产纲领。 • 当年产量小于最佳生产纲领时,S/N较大,工艺成本增加,应减 少专用设备,减少S; • 当年产量大于最佳生产纲领时,S/N变小,且趋于稳定,这时选 择生产率高,投资大的设备。
(4)多件加工
2)缩短辅助时间的工艺措施
(1)直接缩短辅助时间 ——先进高效夹具,如气动或液压 夹具。 (2)使辅助时间和基本时间重合, 见右图转位夹具或回转工作台。
• 3)减少布置工作地时间——微调刀具、更 换刀具。如快换刀夹,可转位刀片等。 • 4)减少准备终结时间——机床、刀、夹具 调整和安装时间。如可调夹具。
K S2 S1 S
回收期限越短越好 投资回收期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l)回收期限应小于专用设备或工艺装备的使用年;
2)回收期限应小于该产品的市场寿命(年);
3)回收期限应小于国家所规定的标准回收期,采用专用工
艺装备的标准回收期为2-3年,采用专用机床的标准回收
期为4-6年。 但算经济帐不能只算投资帐。如某一工艺方案虽然投资较 大,工件的单件工艺成本也许相对较高;但若能使产品上 市快,工厂可以从中取得较大的经济收益,从工厂整体经 济效益分析,选取该工艺方案仍是可行的。
生产率及技术经济分析
一、生产率分析
• 完成某项工作所必须的劳动时间即生产率 • t要求=60 t年η /N • 1.工件单件时间确定——在一定生产条件下,生产一件
产品或完成一道工序所消耗的时间。
• (1)基本时间 t基本——切削金属所消耗的时间,包括道 具切入和切出时间。(见下页图)
(2)辅助时间t辅助——机械加工中所必须进行的各种辅助动 作所消耗的时间。如装卸工件、操作机床、试切或测量等。 (3)布置工作地时间t布置——更换刀具、润滑、清屑。 (4)休息和生理需要时间t休息。 (5)准备与终结时间t准备——为生产一批产品进行准备和结 束工作所消耗的时间,如熟悉工艺、领取毛坯、调整机床 等。 单件工序时间t单件;单件核算时间t单核
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

浅析企业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对标管理是不断寻找和研究一流企业的最佳实践,并以此为基本准则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从而使自己的企业得到不断改进,使自身创造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
对标管理有很多优越性,它首先让企业形成一种持续学习的文化,让企业认识到赶、学、超的重要性。
但凡事都是因人而异、因地适宜,不能盲目跟从,效仿。
就拿人力资源和劳动生产率这个来说,一条日产5000吨熟料生产线和两条2500熟料生产线的劳动生产率能相比吗?就像走路的永远赶不上骑车的一样一个道理。
一个企业要将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的关键是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利用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就企业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笔者认为:首先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经济投入。
不管是何种企业,人力资源都不能投入太多,各种生产要素的能力必须匹配,人均技术装备及资金占有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作用。
当然,企业的各项资源投入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及生产任务决定。
如果人力资源投入太多就会造成企业劳动生产率及经济效益的下降。
但是人力资源也不可投入太少,太少就难以形成专业化分工优势和协作优势,有时还会影响生产。
目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是生产一线部门人手不足,而后勤部门确人浮于事。
所以,人力资源的投入要根据市场需求,分析现有人力资源的余缺,余则分流,缺则补充。
其次是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组织和配置。
由于每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由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完成的,因此企业各部门生产力必须均衡,若某一部门人力资源不足,就会影响到其他各部门的生产而导致整个企业生产率的下降。
例如,今年8月份,万年厂熟料车间在人员分流上,首先从生产一线岗位合并,精简人员,办公室人力资源,却没有精简分流,导致三班倒岗位员工劳动力增加,员工心理不平衡,在工作中敷衍了事,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由此可见,每个人的知识能力和特长不同,所以在不同部门及岗位上的生产力也不同,因此,要按照量才录用,用人所长的原则,对员工进行合理配置和组合,努力发挥他们的专长和才能,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生产率与经济性分析

3)减少切入和超出余程
4)采用新工艺、新技术
大批生产中以拉、滚代替铣、铰、磨;
中小批生产中以精刨、精磨、金刚镗代替刮研;
精化毛坯
减少加工总余量
5
(2) 缩短辅助时间
td tj tf tb tx tz
1)缩短辅助操作的耗时
掌握基本技能,提高操作熟练程度 改进机床、夹具、工具、量具、辅具的 操作快捷便利性 工装辅具的文明摆放
2)让辅助时间与基本时间重叠
3)辅助操作自动化 自动上下料装置;自动机床;机械手;机器人
8
(3) 缩短工作地服务时间
td t j tf tb tx tz
使用机夹不重磨刀具 采用自动换刀或快速换刀装置 采用新型刀具材料和制备工艺 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 保持工作地整洁
9
(4) 缩短准备——终结时间
th
td
tz n
中小批量采用成组工艺和成组夹具 利用对刀块或样件对刀 在数控加工中采用离线编程和加工过程仿真 使夹具和刀具调整通用化,操作快捷、简便
10
5.6.2 工艺方案的经济性分析
工艺过程经济性的评定指标——成本 (1) 工艺成本
工艺成本
材料费
工人工资 机床使用、折旧、调整费 夹具使用、折旧费 刀具使用费
6
皮肌炎图片——皮肌炎的症状表现
• 皮肌炎是一种引起皮肤、肌肉、 心、肺、肾等多脏器严重损害的, 全身性疾病,而且不少患者同时 伴有恶性肿瘤。它的1症状表现如 下:
• 1、早期皮肌炎患者,还往往伴 有全身不适症状,如-全身肌肉酸 痛,软弱无力,上楼梯时感觉两 腿费力;举手梳理头发时,举高 手臂很吃力;抬头转头缓慢而费 力。
5.6 机械加工生产率与经济性分析
1)生产率 生产率常以生产时间来度量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工作地组织(2)
工作地组织的基本要求
工作地组织的基本内容
有利于工人进行生产活动, 减少或消除多余的、笨拙 的动作,减少体力消耗缩 短辅助时间,提高劳动生 产率。
有利于发挥工作地的设备、 工具、工位器具的效能, 尽量节约空间和生产面积。
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劳动 条件,保证工人的生产安 全和身心健康
劳动分工与协作
团队工作(Team work)是指由数人组成一个工作小 组或团队,共同负责和完成某项工作。基本思想:全员 参与,调动每个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工 作效果尽可能好。
(1)解决问题式团队
非正式组织 只提意见和方案
无权决策实施
(2)特定目标式团队
有决策权 本身就是在实施一个方案 进行一项工作
机动 时间
手动 时间
1
8
2
7
6
2
3
4
3
5
4
1
看管循环期=8
机床空闲时间
工人空闲时间
多机床看管指示图表(四)
计算指标:
多机床看管
工负人荷的操系作数=
在看管循环期内工人在各台机床上全部手动时间的总和 看管循环期
设备负 在看管循环期内全部设备的机动时间与手动时间之和
荷系数 =
设备台数 × 看管循环期
劳动定额的内容
劳动协作及主要形式 协作——许多工人在同一生 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 系的生产过程中,有组织的协同 劳动。 协作的形式:车间的协作、 车间内部各工段之间的协作、工 作组与轮班组内的协作。
分工与协作的关系
分工是协作的前提,协作 是分工的必然结果.在分工的 基础上协作,在协作的原则下 分工,分工与协作都是为了提 高劳动生产率,而且,通过协 作还可以创造出一种集体的新 的生产力。
经济发展的使用技巧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

经济发展的使用技巧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持续增长的过程,其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劳动生产率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的竞争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使用技巧的角度探讨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
一、尽量减少时间浪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一步是尽量减少时间浪费。
这包括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繁琐操作、降低不必要的等待时间以及合理安排工作流程。
通过分析生产过程中的时间分配,找出时间浪费的环节并优化,可以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合理分配资源资源的合理分配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
这包括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物资资源和财务资源。
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可通过优化工作岗位设置、培养员工多岗位能力和加强人才流动性来实现。
物资资源的合理分配可通过建立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优化库存控制和采购流程来实现。
财务资源的合理分配可通过资本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风险控制来实现。
三、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教育培训和教育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至关重要。
通过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教育,可以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工作效率。
定期组织培训课程、开展技术交流和分享经验,可以激发员工的创新潜力,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四、推动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推动科技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信息化建设则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五、建立激励机制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励机制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起到重要作用。
建立激励机制,如绩效评估和奖惩制度,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而良好的工作环境,如舒适的办公条件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效率,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六、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合作,可以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和先进技术,推动自身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企业在生产运营中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可以增加企业的产出,提高经济效益,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以下是一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1. 技术创新: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减少对人力资源的依赖。
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产品质量。
2. 员工培训:加强员工技能培训和知识更新,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
通过培训,可以使员工更好地适应生产需要,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 流程优化: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和改进,消除生产过程中的瓶颈和浪费环节,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4. 激励机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通过激励机制,可以使员工更加投入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出。
5. 团队协作:加强团队协作和沟通,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合作关系。
通过团队协作,可以发挥员工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总之,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企业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技术创新、员工培训、流程优化、激励机制和团队协作等途径,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此话题进行探讨,并分析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推动了产业的升级和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从传统的手工生产到自动化生产,再到现在的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产品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例如,在汽车制造业中,机械化生产大大提高了汽车生产效率,减少了生产成本,降低了产品价格,从而使更多的消费者能够购买汽车。
这样一来,汽车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还直接带动了就业率的提高和产品销售额的增加,为经济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技术进步促进创新和创业技术进步为创新和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
今天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并进行创新思考。
例如,互联网的发展为电子商务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使得创业者可以通过自己的网店销售商品。
此外,科技的发展也为新兴行业的出现提供了底气和可能性。
如今,共享经济已经成为热门话题,出行、住宿、办公等领域都出现了一大批共享平台,这些新兴产业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动力。
三、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技术的进步使得生产过程变得更加高效和精确,减少了人工操作的时间和错误率。
例如,在制造业中,机器人的使用可以代替部分人工操作,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生产成本。
这样一来,同样的劳动力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提高劳动生产率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还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增加消费能力,从而推动经济的不断增长。
四、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不仅推动了产业的升级,还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善。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而新兴产业则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机会。
例如,在能源领域,传统的化石能源受到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的限制,而可再生能源则成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经济发展的使用教程提高劳动生产率

经济发展的使用教程提高劳动生产率一、引言在当代社会中,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密切相关。
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实现社会繁荣与个人福利的增长。
本文旨在探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使用教程,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要提高劳动生产率,首先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
在制定工作计划时,需要考虑任务的紧迫性、工作的难易程度和时间的合理分配。
合理的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三、学会设置优先级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任务,这些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不相同。
因此,学会设置优先级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
根据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任务进行排序,优先完成重要且紧急的任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四、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良好的工作习惯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
首先,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可以使我们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其次,保持专注,避免分散注意力,集中精力完成任务。
另外,及时处理和解决问题,避免拖延症的发生,能够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保障。
五、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工作效率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各种科技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
例如,使用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工具可以快速高效地沟通交流;使用电子表格和办公软件可以提高数据处理和文档编辑的效率;利用云存储和共享平台可以方便地进行文件的存储和共享。
合理运用科技手段,能够节省时间和精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六、持续学习与提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经之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创新和进步,只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知识、新技术,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通过持续学习,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求,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七、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团队中,每个成员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共同协作,共同为实现团队目标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床、自动线等,是在多件加工、多刀多刃加工的基础
上发展出来的高效率机床。
6.1.5 缩短准备终结时间
缩减准备终结时间的主要途径是减少调整机床、刀具和夹
具的时间,缩短数控编程时间和试调时间,具体措施如下:
1)运用成组工艺原理,把结构形状、技术要求和工艺 过程相类似的零件划归为一组,然后按组制订工艺规程,并为
4)采用数控加工过程拟实技术
在更换加工对象前在机外采用仿真模拟办法,考证数控加工编程 的正确性,如发现有干涉碰撞或加工尺寸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在机 外进行修改,直至完全合格为止。
6.2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综合性措施
改进产品的结构设计 减少零件的数目和数量 改善零件的结构工艺性 尽量提高零件、部件和产品的通用化、标准化和系列化程度
得较大的经济收益,从工厂整体经济效益分析,选取该工艺方案仍
是可行的。
6.4 高效及自动化加工
1.大批大量生产中常用的制造方法 组合机床 组合机床生产线 2.中小批生产中常用的制造方法
• 主要零件——大型零件或精密零件:采用加工中心
• 中型零件——一般传动的轴、齿轮、拨叉、杠杆等:采用
数控机床、松弛流水线
6.5 机械加工的优化
(2)优化应考虑的问题 ① 目标函数:首先应考虑优化的目标,并建立目标函数。 ② 约束条件:优化时应考虑工艺系统性能和零件加工要求
等的限制,如机床的极限转速、进给量、最大功率、切削力、扭 矩、零件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工艺系统刚度等约束条件。
③ 控制参数:对于机械加工系统,一般的控制参数为切削
6.3.1 工艺成本的组成 经济分析:就是通过比较各种不同工艺方案的生产成本,选出 其中最为经济的加工方案。 生产成本:制造一个零件或一台产品所需费用的总和;生产成
本包括两部分费用,一部分费用与工艺过程直接有关,
另一部分费用与工艺过程不直接有关(例如行政人员工 资、厂房折旧费、照明费、采暖费等)。 工艺成本:与工艺过程直接有关的费用称为,工艺成本约占零 件生产成本的 70%-75%。
采用多刀加工可成倍缩减工作行程长度。
6.1.3 缩短辅助时间
辅助时间在单件时间中占有较大比重,采取措施缩减辅 助时间是提高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大幅度提高切削
用量之后,基本时间显著减少,辅助时间所占比重相对较大
的情况下,更显得重要。
6.1.3 缩短辅助时间
1)直接缩减辅助时间 采用先进高效夹具
年度工艺成本E: E=N· S (元) V+
V— 每个零件的可变费用 N— 零件的年生产纲领 S— 不变费用
全年工艺成本与年产量的关系
单件工艺成本Ed: Ed=V+C/N (元/件)
单件工艺成本与年产量的关系
6.3 工艺方案的技术经济性分析
6.3.3 工艺方案比较及经济性分析
对几种不同工艺方案进行经济评比时,有以下不同情况:
之设计或选用一套为该组零件共用的工艺装备,更换同组零件
时,可不更换工艺装备,只需经少量调整即可投人生产。
6.1.5 缩短准备终结时间
2)采用可换刀架或刀夹。
在机外按加工要求将刀具预先调整好,更换加工对象时,只需 将事先调整好的刀架或刀夹装到机床上去便可进行加工。
3)采用刀具微调和快调机构
在多刀加工中调整刀具特别费时,若在刀夹尾部装上微调机构 (如差动螺丝等)就可显著减少调整时间。
C机维为通用夹具费(元/件); C刀为刀具费用(元/件)。
6.3.2 工艺成本的计算
不变费用可按下式计算:
S=C调工+C专机+C专机维+C专夹 C调工为调整工人工资(元/年); C专机为专用机床折旧费(元/年); C专机维为专用机床维修费(元/年);
C专夹为专用夹具费(元/年)。
6.3.2 工艺成本的计算
机械制造工艺学
第6章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经济性分析
1
本章要点
6.1 6.2 6.3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工艺措施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综合性措施
工艺方案的技术经济性分析 高效及自动化加工
6.4
6.5
机械加工的优化
2
机械制造工艺学
第6章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经济性分析
6.1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工艺措施
3
6.1.1 劳动生产率的基本含义
一般都可以拟订出几种不同的工艺方案,有些工艺方案的生
产准备周期短,生产效率高,产品上市快,但设备投资较大; 另外一些工艺方案的设备投资较少,但生产效率偏低;不同 的工艺方案有不同的经济效果。为了选取在给定生产条件下 最为经济合理的工艺方案,必须对各种不同的工艺方案进行
经济分析。
6.3 工艺方案的技术经济性分析
两种方案全年工艺成本的评比
6.3.3 工艺方案比较及经济性分析
2.两种工艺方案的基本投资差额较大时,则在考虑工艺成本 的同时,还要考虑基本投资差额的回收期限 方案1 基本投资K1(大) 工艺成本S1(小)
方案2
基本投资K2(小)
工艺成本S2(大)
基本投资回收期T:
K1 K 2 K现有设备或其基本投资相近时, 可用工艺成本评比其优劣 1)两加工方案中仅有少数工序不同,可通过计算少数 不同工序的单件成本进行评比;
2)两加工方案中,多数工序不同时,则以该零件加工
全年工艺成本进行比较。
6.3.3 工艺方案比较及经济性分析
设两种不同方案分别为Ⅰ和Ⅱ。它们全 年的工艺成本分别为 E1=V1N+S1 E2=V2N+S2 两条直线相交于N=NK 处,该年产量NK 称为临界年产量,达此年产量时两种工艺 路线全年的工艺成本相等,即 V1NK+S1=V2NK+S2 当年产量N<NK 时宜采用方案Ⅱ,即年 产量小时宜采用不变费用较少的方案; 当年产量N>NK 时,宜采用方案Ⅰ,即 年产量大时宜采用可变费用较少的方案。
• 小型零件——各种紧固件:采用通用自动化和专用自动化 机床
6.5 机械加工的优化
(1)优化的评价指标 优化的总目标是高效、经济的制造所需产品,具体而言, 可使用下述三种基本的评价指标: ① 最少时间或最大生产率指标:它是指制造单位产品所 需的时间最少,或是使单位时间内制造的产品数量最多。当对 产品需求迫切时,通常采用这一指标,这时成本和利润指标退 居次要地位。 ② 最低成本指标:是指单台产品的成本最低。当时间充 裕时,可采用这一指标。 ③ 最大利润指标:是指在规定时间内的利润最大。当市 场需要大于工厂生产能力时采用这一指标。这时不追求最低生 产成本,通过增加生产投资来减少单件生产时间,以便生产和 销售更大数量的产品,使在规定的时间内比按最低生产成本指 标生产获得更大的总利润。
6.3.1 工艺成本的组成
对工艺方案进行经济分析时,只要分析与工艺过程直接有 关的工艺成本即可。
工艺成本由可变费用与不变费用两部分组成。
可变费用V:与零件的年产量直接有关的费用。它包括材 料费(或毛坯费)、工人工资、通用机床和通用工艺装备维护 折旧费。 不变费用C:与零件年产量无直接关系的费用。它包括专 用机床、专用工艺装备的维护折旧费以及与之有关的调整费等; 因为专用机床、专用工艺装备是专为加工某一工件所用,它不 能用来加工其他工件;而专用设备的折旧年限却是一定的,因
6.1.2 缩短基本时间
车削的基本时间的计算公式为:
L Z DL Z tm n f a p 1000 vf a p
1)提高切削用量 增大切削速度v、进给量f和背吃刀量ap都可缩减基本时间。 但切削用量的提高受到刀具寿命和机床条件(动力、刚度、强度) 的限制。 2)缩减工作行程长度
采用先进工艺及新工艺 改善生产组织和生产管理 采用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流水生产 改进生产管理 采用计算机技术
机械制造工艺学
第6章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经济性分析
6.3 工艺方案的技术经济性分析
13
6.3 工艺方案的技术经济性分析
制订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时,在同样能满足被加工零 件技术要求和同样能满足产品交货期的条件下,经技术分析
速度v、进给速度f和切深ap。对于一般系统,指控制一个参数(v 或f);对于优化程度高的系统,可以同时控制两个参数(v和f) 或三个参数(v、f、ap )。由于切削深度往往由工件材料和零件 尺寸决定,所以假定为常数。
④ 随机因素:随机因素如材料性能的变化、工艺系统的动
态特性、刀具磨损、热变形等,往往影响最优工作的条件。为此, 在加工过程中采用适应性控制是解决随机因素对加工优化影响的 有效措施。
6.3.3 工艺方案比较及经济性分析
回收期限越短越好 投资回收期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l)回收期限应小于专用设备或工艺装备的使用年; 2)回收期限应小于该产品的市场寿命(年);
3)回收期限应小于国家所规定的标准回收期,采用专用工艺装备
的标准回收期为2-3年,采用专用机床的标准回收期为4-6年。 在决定工艺方案的取舍时,我们强调一定要作经济分析,但算 经济帐不能只算投资帐。如某一工艺方案虽然投资较大,工件的单 件工艺成本也许相对较高;但若能使产品上市快,工厂可以从中取
此专用机床、专用工艺装备的费用与零件的年产量无关。
6.3 工艺方案的技术经济性分析
6.3.2 工艺成本的计算
可变费用可按下式计算:
V=C材坯+C操工+C电+C通机+C机维+C刀 C材坯为材料或毛坯费(元/件); C操工为操作工人的工资(元/件); C电为机床电费(元/件);
C通机为通用机床折旧费(元/件);
劳动生产率可以用完成某一工作所必需的劳动时间来衡量。
时间定额:是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规定生产一件产品或完成
一道工序所消耗的时间。 时间定额是衡量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依据,也是工厂安排
生产计划、核算成本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