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消费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题人:杨华贵审核人:试卷分类(A卷或B卷)
五邑大学试卷
学期: 2014 至 2015 学年度第 1 学期
课程:宏观经济学课程代号: 0100590
使用班级: 130103姓名:吴子峰学号: 3113000249
从宏观角度谈谈当前中国居民的消费状况分析
——基于边际消费倾向理论
摘要:有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经历了一个先递增、后递减的过程,1978—1993年边际消费倾向递增,1993年后至今不断下降,其中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要低于同期城镇居民。1993年来边际消费倾向原因和影响,本文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以及居民收支预期不稳定等,而影响则是边际消费倾向的持续下降直接导致国内需求不足,并且使投资和外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弱化,财政政策的效率降低。
关键词:边际消费倾向城乡差距对比
一.边际消费倾向的定义与计算方式
消费倾向是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研究有效需求原理时提出的重要概念,将消费倾向定义为:存在于Yw(即用工资单位衡量的既定的收人水平)和Cw(即在该收入水平下的消费开支)之间的函数关系X,即:Cw=X(yw) ,通常人们将凯恩斯绝对收人假说的消费函数列为如下简单形式:C=a+By。[1]
人的消费会随着收人的提高而增加,但相对于收人的增长来说,消费的增长一般是滞后的,收人中用于消费的部分会随着收人的不断增加而逐渐减少,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二.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状况与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施的是高积累、低工资、低消费的政策,故个人可支配收入与
换算的人均GDP差异较大,那时的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远高于消费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迄今,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推动型的过渡。
从表2可以看出,2000年就持续下降,而居民消费率则从2000年的40%左右持续下降到2010年的33%,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从表2还可以看出我国居民消费率远低于经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
表 2
从表2可以看出,与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相伴随的是我国居民收入比重也逐年下降,由于居民收入是居民消费支出的来源,间接影响了居民的消费。我们可以看出,来我国最终消费率以及居民消费率的下降趋势非常明显,我国居民收入比重从2000年的45%降低到2010年42%,下降3个百分点。很显然导致居民消费率下降的还有其他因素,收入差距扩大便被认为是重要原因之一。[2]
据估算,美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现在约为0.68,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约为0.48。也许这种估算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美国。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边际消费倾向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力量,在收入一定的条件下,居民消费倾向直接决定消费的多少,而国民收入的分配情况则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倾向。
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一方面,导致大量货币财富积累在少数人手中,大部分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较低;另一方面,因为高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低,财富过多地向收入阶层集聚也导致了我国总体边际消费倾向的低下。[3]
从居民个人的自主消费来看,其边际消费受着不同因素的影响。影响当代中国不同地区同种商品或服务价格差异的因素主要有:当地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者偏好、替代商品以及互补商品的价格水平、要素或商品的供求状况、商品和服务在地区间的可贸易性等。所以说,土地面积大、自然条件差别大、收入水平差别大、地区间不可贸易商品和服务比重高的地区之间的价格差异会比较显著。
不同地区价格指数对各地居民的购买能力有明显影响。有人做了这样一个举例,以北京的价格指数为100,比较各城市的价格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最低时。西宁、兰州和银川三个城市,价格指数分别为74、60和74。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深圳、广州和上海,价格指数分别为143、110和145。其含义是,购买同样一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北京要花100元,在西宁、兰州和银川,分别只花费74元、60元和74元;在深圳、广州和上海,分别要花费143元、110元和145元。也就是说,在西宁、兰州和银川三个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为北京市的74%、60%和74%时,它们与北京市民具有相同的消费能力。而对深圳、广州和上海三个城市来说,只有当他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达到北京市的143%、110%和145%时,他们才与北京市居民具有相同的消费能力。[4]而且我国目前城乡差距较大。近几年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几年,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农村居民收入4140元,城市居民收入13786元),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5]农村的商品经济不发达,生活消费品大都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商品化率表现为耐用消费品、电视机、洗衣机等。主要表现在农村的低收入群体。首先,他们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去购买价格较为昂贵的耐用品以及进行生产性投资;而且,我国农村居民国计民生的诸如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的改革还存在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对低收入都有更大的影响,从而他们有更大的作为预防的储蓄动机。
我国传统的节俭观念对边际消费倾向下降也有很大的影响。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节约这种美德为世代中国人所崇尚。然而正是这种传统的观念导致人们在传统上会将极大一部分收入进行储蓄,仅留下部分用于交易、需求以及预防意外支出。这也是我国长期以来储蓄存款居高不下的原因。而边际消
费倾向是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支出的比率,储蓄的增加只能造成国民收入的降低,因此边际消费倾向的偏低导致消费支出的减少会降低国民收入增长的速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实仍然处于改革阶段,还不能发挥它在国民经济需求管理中应有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制约着消费支出增长。社会保障制度中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和就业制度是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最大隐患,而且目前随着人民逐渐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费用的增加使得居民手中的可支配收入用来储蓄预防意外支出和未来的支出。比如,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养老保险制度中实行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费用支出,而家庭支出占主要部分,从而增加了家庭的负担,使得家庭增加的收入中会有一部分用来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的不公平使得广大的农村居民还需要依赖自己给自己看病;就业制度中对农民工的各种限制增加了劳动力流动的困难,随时面临的失业也会使得居民把增加的收入存入银行来规避风险,而不是用来消费或是增加投资。
三.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未来的展望
消费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持其宏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当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没有跟上生产力发展水平,居民消费存在着明显不足的问题,对宏观经济的贡献不够,宏观经济发展过分依赖于投资,运行质量不高。所以说未来中国的发展应该以消费为导向。
首先就得扩大内需。一国的经济增长,要靠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所谓内需,是相对于外需而言的。内需包括“三驾马车”中除出口以外的另外“两驾马车”,即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其中,消费需求包括居民消费,也包括政府消费;投资需求包括政府投资,也包括企业投资。因此,扩大内需是个整体,是个系统,涉及政府、企业、居民的全部支出、购买、投资,以及对国内市场的带动,而并非单纯地多花钱、多消费。只有居民消费了企业的产品,边际消费倾向实现了持续稳步的提高,才能使企业的生产价值得以实现,才能拉动宏观经济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才能真正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利率与居民消费正相关,原因可能在于我国利率非市场化,因此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6]在市场经济改革中,市场由价格机制来决定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取决于价格的市场化,市场对资源的配置首先通过资金配置来完成,这就要求资金价格的形成要服从市场规律。市场经济化下的商业银行自负盈亏,利润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的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