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历史演变 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历史演变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历史演变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是一种批判性的社会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贡献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面、综合的社会分析方法,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发展和矛盾,并指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未来方向。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是“资本”和“剩余价值”,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深入研究,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进而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革命途径。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一开始只是被少数知识分子所了解和研究。
但是,在20世纪20年代,面对国内外的政治动荡,中国革命逐渐走向高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迅速传播和发展。
一些革命党人也通过学习和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方法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和应用。
193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了长征,使得中国革命取得了重要胜利。
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中国的革命实践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的化学反应奠定了基础,而且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了实践经验。
三、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其首先为中国各阶级对社会经济现实的分析和对政治斗争的战略规划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支持。
同时,它还为中国革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框架和理论基础,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蓝图。
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觉醒,激励了中国革命的红旗飘扬。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激发了革命的火花,而且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随即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的发展和变革被广泛纳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
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各个方面都服从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得到了全面而坚强的支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渊源与发展演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渊源与发展演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内容,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社会主义理论等。
这些理论形成并发展演变的历史渊源十分丰富,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出发,追述其历史渊源,并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9世纪中叶,欧洲处于工业化的兴起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压迫问题日益凸显。
在这一背景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工人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概论最早集中体现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份宣言中概括了自己的基本观点,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和实现方法,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二、历史渊源与发展演变1.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核心概念,它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人类的历史发展是在物质生产方式变革中不断演进的。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伊壁鸠鲁,但马克思首次完整地系统了唯物史观的理论框架。
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演变中,唯物史观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包括列宁对帝国主义时代的剖析和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实践的总结。
2.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阶级斗争理论认为社会的进步是通过阶级之间的斗争而实现的。
这一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和黑格尔等人,但马克思首次将它与唯物史观结合起来,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
在后续的发展中,列宁对帝国主义的阶级分析和毛泽东对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探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阶级斗争理论的内涵。
3.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剥削的实质。
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并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劳动者被剥削的原因和方式。
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不断的深化和扩展,如列宁对帝国主义下剩余价值的获取方式的研究以及对垄断资本主义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09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曲折发展
一、卢卡奇的“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
• 卢卡奇,匈牙利著名的哲学 家、文艺批评家和社会活动 家。他出生于布达佩斯一个 富有的犹太人家庭,190 9年获布达佩斯大学哲学博 士学位,先后在德国柏林和 海德堡等地从事哲学和文艺 学研究。卢卡奇1918年 加入匈牙利共产党,191 9年3—8月担任匈牙利苏 维埃共和国主管文化和教育 的人民委员。20世纪30 年代,他在莫斯科马克思恩 格斯研究院工作。
第一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无产阶级革命道 路的哲学探索
• 当十月革命在俄国取得胜利的时候,中欧和西欧国家 相继发生的一系列革命却失败了。20世纪20年代 至30年代,欧洲各国共产党的一些理论家开始总结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经验以及西欧国家革命失败的教 训。在理论上,他们力图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思 考无产阶级革命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看法, 并批判了第二国际某些人物的思想。人们把这种思想 称为“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以区别于以列宁主义为 代表的俄国马克思主义。
目录
第一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哲学探 索 • 一、卢卡奇的“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 • 二、柯尔施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 • 三、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和文化领导权思想
第二节 20世纪30—8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 面临的挑战与回应 •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辩证法 • 二、关于生产力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 • 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国家和意识形态理论 • 五、关于人的问题
• 在卢卡奇那里,总体观念还同时包着历史的意义。在他 看来,如果认识事物的思想过程会导致具体的总体,那 么,由这种思想过程所把握的历史也会达到这种具体的 总体,“只有在这种把社会生活中的孤立事实作为历史 发展的环节并把它们归结为一个总体的情况下,对事实 的认识才能成为对现实的认识”。他认为,历史是人创 造的,人会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认识历史。如果说人所 创造的历史构成了一个有联系的总体的话,那么人也在 创造历史中认识历史的总体,而认识历史就是要把握历 史的总体。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和学说,它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通过对历史渊源的研究和社会现实的观察,提出了一种关于社会变革和发展的理论。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源头出发,探讨其历史渊源,并对其发展和演变进行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起源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德国。
马克思(Karl Marx)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他们在政治经济学和哲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深入研究了当时欧洲社会的现实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是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矛盾和剥削,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不公平的存在。
因此,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种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革命理论,力求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二、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等。
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他们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关系,并最终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历史的分析,提出了社会发展的几个阶段,从原始共产主义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等。
2.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剥削和被剥削的矛盾,而这种矛盾最终会导致革命的发生。
马克思主义主张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实现自己的解放,并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3.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它揭示了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得利润的过程。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通过将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占为己有,进一步加剧了阶级的分化和社会的不平等。
4. 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替代方案。
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西⽅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西⽅的发展各个阶段意义⼀.马克思主义在西⽅社会的演变过程1.20世纪20—30年代,是西⽅马克思主义探索时期(未成为独⽴的社会思潮)主要流派:⿊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物: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布洛赫卢卡奇匈⽛利著名的哲学家和⽂学批评家,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进中占据⼗分重要的地位。
被誉为西⽅马克思主义的创始⼈和奠基⼈。
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和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被称为西⽅马克思主义的“圣经”。
主要观点:卢尔奇,柯尔施试图把马克思主义解释成为⼀种⼈道主义,并强调马克思思想与⿊格尔思想的连续性(卢尔奇曾为⾃⼰部分错误的观点道歉)⼩结:马克思主义在发展和壮⼤的过程中并不是⼀帆风顺的,也会误⼊歧途,我们所做的就是要加深理解,及时纠正。
2.20世纪30—60年代末,是西⽅马克思主义⿍盛发展时期主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流派(1)法兰克福学派(⼜称新马克思主义)起源:1923年2⽉3⽇在德国法兰克福⼤学成⽴的“社会研究所”,是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始作俑者。
代表⼈物: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塞库,哈贝马斯,施密特等主要观点:在求得⼈在精神⽅⾯的真正解放,现代社会中包括理性,科学和技术在内的所有意识形态都在批判之列,构建了⾃成体系的批判社会理论⼩结:a. 对⼤众⽂化以及⽂化⼯业的批判和排斥使其理论充满了贵族式的颐指⽓使的⽓息,并使其丧失了客观的⽴场,未能认识到电视这⼀媒介及其⽂化的积极功能。
b.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为我们提供了⼀个宏观的研究媒介的视⾓。
(2)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代表⼈物:威尔海姆·赖希,艾瑞克·弗洛姆,马尔库塞主要观点:把弗洛伊德的⼼理学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弗洛伊德主义补充,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a.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b. 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种补充c. 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简单结合d.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脱离了物产阶级⾰命实践13.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马克思主义进⼊了转向时期主要流派:出现了分析马克思主义、⽣态学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等(1)分析马克思主义代表⼈物:埃尔斯特,罗默,布坎南主要观点:⾰命是⼀个团体中⼤多数成员⼀致性积极地参与集体⾏动的过程,从个体⾓度分析,每个个体都有“参加”和“不参加”⾰命的两种选择,但⾰命是否成⾏不仅取决于⾃⼰的选择,还要取决于群体中他⼈的选择。
解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整体脉络
解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整体脉络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世界历史变迁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和发展的。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之后的第二国际时期,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处于原始扩张的时候,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突出、斗争激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和阶级斗争的分析与这种背景正相契合,因此得到广泛传播。
但由于西方国家深远的自由民主传统,民主制度成为革命方式中受到广泛支持的一种。
因而,第二国际时期的理论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进行阶级斗争、革命可否通过民主选举制度进行来展开的。
到了第三国际时期,列宁对马克思原有理论的突破和发展,虽然马克思列宁主义使苏联得以成立和维持,但它所依靠的先锋队和集中制遭到了很多学者的反对。
随后,一战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借机进行了自我调整,在战后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这使得学者们开始对马克思所预测的资本主义经济必然走向崩溃产生了质疑。
因此,前期的法兰克福学派对打破资本主义经济的可能性很悲观,而后期该学派的学者则开始寻求如何使个人的反抗成为可能。
到了晚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由于国际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强烈反对,为捍卫马克思主义在国际上的声誉,东欧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举起了人道主义的旗帜,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个人异化和实现解放的关照。
异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较早期的一个概念,开始重新受到关注。
在北美和西欧,由于法兰克福学派研究阵地的转移,理论阵地也开始转变。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普遍崇尚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倾向结合,产生了个人主义马克思主义。
以马尔库塞为代表的学者们,意图改变马克思主义理论偏重阶级分析的倾向,使个人和阶级之间联合起来,并且避免党的先锋队思想可能带来的极权主义,突出个人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契合了晚期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中对商业自由理念的需要。
进入20 世纪80 年代,人们愈加发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必然产生的经济危机并没有消失,只是由于其自我调整而趋于和缓、周期更长,人们受到的剥削也没有在本质上改变。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再认识
忽视 了意识 的能动创造作用 。
简称 《 反批 判》 一文 , ) 捍卫 自己的立 场 , 并针对 各种批 评进行 了反批评 。其中 , 柯尔施两次直接使用 了“ 西方
马克思主义” 词。第一次是在第三章 的第 1 一 3自然段
第三 , 在反思俄 国革命 胜利 和西 欧各 国革命 失败
的基础上 .认 为列宁 主义指导俄 国革命取得成功是 由 东方 的特殊 的历史条件决定 的,而对于西欧和整个西 方则是不可取 的。 2 梅洛 ・ . 庞蒂的“ 西方 马克思 主义” 定义及其特点 梅 洛 ・ 蒂 庞 ( ui r a P ny l0 — Ma r e Mel u— o t,9 8 c e
克斯洛伐 克的首 任总统 马萨里克就提 出要建立 一种对
立于列宁主义 的 、区别 于俄 国革命并适用于西 欧发 达
资本主义 国家 的“ 西方 的马克思主义 ” 可以说 , 。 这是关 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早 的表述 。 但学术界普 遍认 为 , 西
的 自我批评 . 留在了共 产主义运动的阵营之 中。 而柯尔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 的再认识
张 泽 天
( 西北师 范大 学 政法学院 , 甘肃 兰州 7 0 7 ) 3 0 0
摘要 :西方马克思主义” “ 一词 自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至今 , 在其历史演变过程 中 , 经历 了卡尔 ・ 尔施 、 柯 梅
洛・ 庞蒂和佩里 ・ 安德森等人对 其不同的定义 , 并各有特点 。无论是 把“ 西方 马克思主义 ” 理解为纯粹 的“ 西方 的马 克思 主义 ”还是在承认 “ , 西方 马克思主义 ” 西方 ” 的“ 是一个 地域性概念 的前提下 . 强调 其与列宁 主义 的对立或哲
学转 向等特征 , 亦或者 完全撇开 “ 西方马克思 主义 ” 西方 ” 中“ 的地 域性含义 , 等 同于 “ 马克 思主义 ”都是对 将其 新 ,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代表、观点和评价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代表、观点和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其实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潮流,或者是理论体系,而是一个总体称谓,它其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潮、流派和学说,不同的学派都有着各自的代表人物和其主流思想,对后世也有着不同的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有着某种共同的理论基础,又在具体的思想内容上变现得极其复杂和庞大。
虽然有时候会与马克思注意的基本原理会有些许冲突,但是其中也包含着许多有创新性而且深刻的理论观点。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一方面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新纪元。
在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鼓舞下,西方的德国、芬兰、波兰、匈牙利和奥地利等国也相继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但都遭到了失败。
于是,西欧马克思主义者纷纷从理论上进行反思,探讨西欧各国革命失败的原因。
他们把革命陷于低潮的原因归于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机械化、教条化了,忽视了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在革命实践中的能动作用,削弱了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功能。
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给西方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化”,不但经济迅速发展时期,还引起了社会结构、阶级结构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导致了对马克思暴力革命说、列宁的帝国主义垂死说、斯大林的集权主义的怀疑和不满,于是提出了种种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代表及其观点1、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卢卡契是现代匈牙利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哲学家。
主要论著有:《美学》、《审美特性》、《美学史论文集》、《美学补遗》、《文学与民主》等。
他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在20世纪影响很大、争议也很多。
他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第一,艺术本质是审美反映论。
卢卡契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人的心理是第二性的,任何反映都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结合,而不是机械的反映,强调社会、人类和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原则,坚持现实主义的立场。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历史演变
“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
它产生以后的很长一个时期内,只在学术圈子内存在和发展,对社会影响不大。
但196年法国“五月风暴”以后,它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和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理解。
为了准确地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划清“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界限,以更完整、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有必要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演变,以及它与“马克思学”、“新马克思主义”、“欧洲共产主义”的关系作一些考察。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革命活动家柯尔施提出的。
1923年,卢长奇、柯尔施分别发表了《历史和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两书。
但发表以后,立即遭到第二国际特别是第三国际理论家的批判。
为了对这种批判进行反击,1930年,柯尔施写下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一个反批判》。
在这里,他第一次使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
他说,必须记住,尽管对俄国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批评性对照来自今日俄国执政党的一个政治反对派,然而它的作者是一个正统的普列汉诺夫的信徒,一个在哲学上站在俄国马克思主义一边的人。
然而,他的批评根本不是旨在反对“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历史结构,而是只反对它的最近的滑稽形式,这种滑稽形式使得“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显得不是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一种“继续和发展”,而是一种“败坏和歪曲”。
[①]当他谈到方法与内容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应当把侧重点从唯物主义转移到辩证法时这样写道:“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这已经成了很时髦的做法。
”[②]可见,柯尔施在《反批判》中不止一次地使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而且还把“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传统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列宁主义的对立看作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他说,自从20年代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争论,已经不再是在第二国际的理论家和第三国际的理论家之间的争论,而是新老“正统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的争论。
第一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
第一章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要点提示第一节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述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
当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取得了胜利,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却并未在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同样的成功。
在这种历史情况下,西方国家的一些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者认真地总结了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积极地探索不同于俄国革命的道路,重新解释和竭力改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从而形成了不同于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western Marxism)一词通常用来描述20世纪以来在西方国家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马克思主义,这种马克思主义不同于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的正统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由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柯尔施最早提出来的。
1923年,柯尔施出版了一书,名为《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在这本书中,柯尔施论述了一种不同于当时流行的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该书出版后,遭到了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严厉批判。
为了回答和反驳该书出版以来所遭受到的批判,柯尔施于1930年发表了一篇长文《〈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一个反批判》。
在该文中,柯尔施首次提出和运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一词。
在柯尔施看来,当时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马克思主义,一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以考茨基的老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派联合新俄式‘列宁主义’正统派为一方”),另一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以今天的无产阶级运动中一切批判的和进步的理论趋向为另一方”)。
两种马克思主义遵循着不同的思想路线,彼此相互对立,没有调和的余地。
柯尔施认为他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与出版于同一年的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虽然柯尔施正式提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初步界定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但在当时这一概念并没有迅速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西方马克思主义论文: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变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路径
西方马克思主义论文: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变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路径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重新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反思和重建,但却逐渐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新时期建设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回归文本是前提,立足实践是根本,开展对话是条件。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路径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变十月革命后,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爆发了无产阶级武装起义,革命席卷了德国、波兰、捷克、匈牙利等国,但这些革命最终流于失败,这一现象引起了西欧共产党内理论家的反思。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葛兰西的《狱中札记》从不同角度对革命进行了总结,探求西欧工人阶级为什么没有取得革命成功的原因。
在他们看来,俄国式的革命道路在中西欧国家是行不通的。
因为在这些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资产阶级的统治日益带有总体的性质,不仅依靠国家暴力,而且更多地凭借意识形态的控制。
因此他们提出了总体性革命。
所谓总体性革命就是认为西方革命不仅包括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还包括思想文化革命,而思想文化革命应当成为先导。
中西欧革命的失误就在于忽视了思想文化革命,忽视了对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因而他们提出西方革命的首要任务不是直接夺取政权,而是首先要夺取意识形态方面的优势,唤醒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20世纪20年代末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西方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不但没有进展,反而出现了法西斯主义。
面对法西斯的崛起,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把批判法西斯主义作为首要任务,他们信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革命理论,急于弄清法西斯主义的起因,力图使西方国家从独裁主义的暴政下解脱出来,由于他们大多受到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因而用精神分析理论和人本哲学去补充马克思主义,力图使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并以人道主义思想批判资本主义社会。
虽然极富激情,但却无法触及实质,更没有与工人运动联系起来,结果使马克思主义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激进的批判话语。
西方马克思主义
对于辩证法,他又具体地将其限制在历史和社会领域:“这里把方法 限制在历史和社会领域,极为重要。”P51 这样,在卢卡奇看来,马克思 主义就是一种社会理论。
在1967年的新版序言中,“它在客观上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内部的一种 倾向……,我指的是将马克思主义仅仅看作是一种关于社会的理论、社会 的哲学,因而忽视或者否认它同时也是一种关于自然的理论的倾向。”P10
另两篇序言:1922年的序言和1967年新版序言。
第一章 二、《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基本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理论
1、背景:
卢卡奇面对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卢卡奇明确指出:马克思 主义的正统就是辩证的方法。“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 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指方法”。 P48
劳动对象专门化;劳动的机械化;劳动者的孤立化; (2)意识的物化:物化的过程最终必然地要落实在意识的物化,而意识的物化反过
来又不断地加深和加剧着物化的过程。 物化理论的两种理论表现形式:粗糙的经验主义;抽象的乌托邦主义。
第一章 二、《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基本内容
“西方马克思主义”论域的历史构形与逻辑边界
略上 的 ”修 正主义 而 言 ) ,其 主 要 代表 人 物都 是
“ 教授 ” ( 对 于 工 农 群 众 而 言 的 精 英 知 识 分 相 子) 。最终 ,共产 国 际第 五 次 大 会 通 过 决 议 ,要
一
种情 况 ,即虽然没 有 使 用 “ 方 马 克 思 主 义 ” 西
的教授 来编 织他 们 的理 论 ,我们 将 会迷 失 方 向。
义 ,其 形象反 而越模 糊 。 我 们能否 走 出模 糊 ,迎来 一个 清 晰 的西方 马
克思 主义 的形 象 ?这 是本 文要 考察 的问题 。
一
我们 不 能容 忍在 我们 共产 国 际 内部 有这 种理 论上 的修正 主义 。 ① 季诺 维 也 夫 已经 将 “ 方 马 克 思 主 义 ” 的 西 基本 性质 和特征说 得一 清二楚 :这是 “ 产 国际 共
… …
种 显 学 ,尽 管 如 此 ,研 究 者 们 依 然 在 争 论 着
“ 西方 马克思 主义 ” 概 念 的 内涵 和外 延 ,辨析 着
它 的地 理空 间和起 讫时 间 ,也甄 别着 它 的代 表人
物的资格 : 从卢卡奇、葛兰西到阿尔都塞 ……每 位被 某些 人 称 为 “ 方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 的 人 西 都 无一 幸免地 遭 到最严 格 的审查 和 质疑 。时 至今 日,上 述种种 争 论 和 质 疑 没 有 任何 停 止 的迹 象 。 有学者 发 出了这样 的感 叹 :越 研 究西 方马 克思 主
“ 方 马 克思 主义 " 论 域 的历 史 构形 与逻 辑 边 界 西
夏 凡
【 要】本文通过对 “ 摘 西方马克思主义”这 一术语 的形成史的缜密考证 ,揭开 了围绕这一概念的种种迷雾 。本文认 为 ,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
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革命 实践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 量,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 现社会变革。
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己 的理论是科学理论,具有 客观真理性。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历史是由物 质力量决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充满矛 盾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04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发展趋势
与当代西方哲学思想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样性与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与当代西方哲学思想融合,表现出 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这种融合有助于拓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视野和应 用范围。
关注现实社会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发展强调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尤其是资本 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核心问题。这种倾向有助于将马克思主义哲学 应用于解释和解决当代社会问题。
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
在这一时期,生态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焦点之一。一些学者试图将生态学理论与 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0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分析
以实践为基础的哲学理论
01
02
03
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 是认识的基础,认为只有 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 知识。
分析马克思主义
在这一时期,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逐渐兴起。该学派通过 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细致分析,试图澄清一些基本概念和 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
在争论与批判中,西方马克思主义逐渐形成。这一学派试 图将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传统相结合,探索新的理论和 方法。
西马的基本介绍
总体评述:西马是当代各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一股影响较大的。
这股思潮的产生,发展及其理论上的变化都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西马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无产阶级革命没有按照马克思的预言首先在西欧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反而在落后的俄国率先成功,西欧革命从此走向低潮的情况下,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范围内产生出来的既反对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又反对第三国际的“机械决定论”,又开始属于国际共运内部的“左倾”思潮逐步演变为国际共运之外的一股社会思潮。
性质上左翼激进主义思潮。
(补充)2、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20世纪历史文化背景下,共产党党内外一批知识分子植根于时代变化并以西方哲学视野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和分析社会现实的产物。
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既不同于第二国际又区别于第三国际;他们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态度,既不同于资产阶级思想家又区别于传统马克思主义。
因此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有地域性限制——产生于并发展于西方;又有特定思想内涵——与正统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不同;既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又批判马克思主义,宣扬马克思主义开放性、多元化,主张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来解释、补充、重建马克思主义,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既批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又批判现实社会主义。
从总体上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具有国际性影响的西方社会思潮之一,又是一种具有非马克思主义倾向的非正统马克思主义。
3现的一些“异端”理论,如波兰的克拉科夫斯基,捷克斯洛伐克的可喜可,匈牙利的布达佩学派,南斯拉夫的“实践派”。
一般来讲,东欧理论届的“异端”大多是从本国出发,论述夺取政权后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产生的新问题,如“社会主义人道主义”问题等。
而西马则侧重于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论述。
有联系,南斯拉夫的实践派就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组织上都同法福学派关系密切。
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用法:1.纯粹地域性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西方国家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包括西方国家共产党的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的产生及定义
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
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总结
法兰克福学派的产生及定义
产生时间: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 产生背景:1924年,法兰克大学研究中心成立了,一 批知识分子集合在这里进行学术交流,到1930年,霍克 海默成为机构主任之后,该机构便转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思考方式,旨在对于20世纪的资本主义、种族主义及 文化等等作进一步的探讨。法兰克福学派在此基础上发 展而来。 定义: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 究所构成的学术团体,严格意义上说,她它是一个马克 思主义的学术机构。该学派最大的特色在于建立所谓的 批判理论,如社会批判、文化批判等等。
现代西方国家中一 种反对列宁主义但又自 称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潮。 它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 最初是共产国际内部一 种“左”倾思潮,在受 到共产国际的批判后, 在党外发展起来。这股 思潮在开始时没有自称 或被称为“西方马克思 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1955年,M·梅洛-庞蒂在《辩证法的历险》一书中,强 调“西方马克思主义”同列宁主义的对立,并把前者的传统 追溯到G·卢卡奇在1923年发表的《历史和阶级意识》。
•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争议之二
存在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以“人”为出发点的, 所以存在主义是一种现实主义,它讨论的是社会生活 和人的处境而不是自然哲学问题。 • 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是尼采的唯意志论和克尔恺郭 尔的神秘主义,所以存在主义实际上还是一种唯心主 义,而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则说明存在主义是一 种独特的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这是和马 克思主义根本矛盾的,所以,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 思主义一样,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虽然可以相互借 鉴,但完全的“改铸”是不可能的。 • 事实也证明,在思想斗争了数十年后,萨特终于和 法共决裂。最后,萨特总结自己的一生,依然把自己 称作无政府主义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历史演变“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
它产生以后的很长一个时期内,只在学术圈子内存在和发展,对社会影响不大。
但196年法国“五月风暴”以后,它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和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理解。
为了准确地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划清“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界限,以更完整、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有必要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演变,以及它与“马克思学”、“新马克思主义”、“欧洲共产主义”的关系作一些考察。
“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革命活动家柯尔施提出的。
1923年,卢长奇、柯尔施分别发表了《历史和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两书。
但发表以后,立即遭到第二国际特别是第三国际理论家的批判。
为了对这种批判进行反击,1930年,柯尔施写下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 ------ 个反批判》。
在这里,他第一次使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
他说,必须记住,尽管对俄国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批评性对照来_今日俄国执政党的一个政治反对派,然而它的作者是一个正统的普列汉诺夫的信徒,一个在哲学上站在俄国马克思主义一边的人。
然而,他的批评根本不是旨在反对“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历史结构,而是只反对它的最近的滑稽形式,这种滑稽形式使得“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显得不是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一种“继续和发展”,而是一种“败坏和歪曲”。
[①]当他谈到方法与内容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应当把侧重点从唯物主义转移到辩证法时这样写道:“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这已经成了很时髦的做法。
”[②]可见,柯尔施在《反批判》中不止一次地使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而且还把“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传统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列宁主义的对立看作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他说,自从20年代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争论,已经不再是在第二国际的理论家和第三国际的理论家之间的争论,而是新老“正统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的争论。
前者的代表是考茨基和列宁主义,后者的代表就是卢长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但是,柯尔施从思想路线的角度提出的这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直到1955年法国哲学家梅劳一庞蒂《辩证法的历险》一书发表以后,这个概念才引起了较大反响并逐步为人们所接受。
梅劳一庞蒂在《辩证法的历险》中,象柯尔施一样,也是从思想路线的角度论述“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的对立,而且指出在这种对立中,只有前者才真正掌握真理,并且明确地把卢长奇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把《历史和阶级意识》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
[③]尽管卢长奇本人抗议梅劳一庞蒂把他当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甚至想否认“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存在,并多次检讨自己的《历史和阶级意识》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路线。
但所有这一切都没有也无法改变《历史和阶级意识》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这一客观事实。
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卢长奇在这部著作中按照黑格尔主义的精神去解释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与正统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与列宁主义不同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在1968年“五月风暴”以后,尤其是70、80年代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在西方世界广泛流传,甚至于70年代末传入中国。
当然,在流传的过程中,各国学者对它的涵义作了某些修正。
英国新左派评论家佩里•安德森在1976年《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一书中改变了柯尔施、梅劳一庞蒂从思想路线的角度考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做法,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不同主要是研究主题和关切的问题发生了转移,即从传统的经济、政治为主题转向了以哲学为主题;再就是它产生影响的地域也发生了转移,即从中东欧转移到西欧特别是德国、法国、意大利;此外,它还是一个时代性概念。
[④]在这里,佩里•安德森扩大使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
这种用法目前在西方学术界广泛流传着,许多著名的专著都采用了这种用法。
[⑤]加拿大社会学家本•阿格尔在1979年《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对柯尔施等人的观点进行了一些修改。
他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与传统马克思主义有别的、赋予特定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流派,不论它诞生在东方还是西方,只耍具有这些意识形态的特征,都可以包括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名称之下。
这样,他完全消除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所包含的地域性含义,把东欧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北美马克思主义、甚至一些并不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的理论家也纳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范围。
近年来,中国学术界注意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有些学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用法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和建议。
有的学者认为,可以在改造佩里•安德森用法的基础上使用“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并指出他所使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佩里•安德森用法的区别。
[⑥]有的学者建议回到柯尔施、梅劳一庞蒂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用法,并认为这个用法有四优点。
[⑦]有的学者建议扩大“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范围,把西方共产党的理论家的理论也包括在其中。
也有的学者认为可以用“新马克思主义”来替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
[⑧]有的学者甚至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含糊的、可疑的概念,是一些学者杜撰出来的,可以废弃这个概念,代之以国外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⑨]由此可见,“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理解,但归结起来大致有四种用法。
第一,在承认地域性含义的前提下,着重在思想路线方面强调“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对立的特征。
这是柯尔施、梅劳一庞蒂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本意,也受到英国学者R •雅各比和中国学者陈学明的赞成。
前者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理论体系汇集成为向列宁主义挑战的政治体系;后者认为这种用法有四个优点,其它用法都是在这一用法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第二,在承认地域性含义的前提下,强调主题及关切问题、发生影响地域的转移。
这是佩里•安德森的用法,得到了英国学者霍夫曼、部分中国学者的赞同。
安德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可以分为三个传统:一是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在内的经典马克思主义;二是斯大林主义;三是以卢长奇等为奠基人包括法兰克福学派、萨特、阿尔都塞、德拉——沃尔佩等人在内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我们赞同中国学者在佩里•安德森基础上改造使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用法。
第三,完全是一个地域性概念,即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同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或西欧的马克思主义。
南斯拉夫学者A •格尔科奇科夫在1983年10 月“世界社会主义”国际讨论会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分为三类:一是东方马克思主义包括苏联、东欧、中国等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二是第三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即亚非拉国家流行的马克思主义;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即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这些国家中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包括这些国家中共产党的理论。
中国有些学者基本同意这一观点。
第四,完全是一个非地域性概念,把它等同于新马克思主义。
他们认为,凡是超越第二国际的科学社会主义、第三国际的列宁主义、第四国际托洛斯基主义的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论它在东方还是西方,都可以称之为“西方马克思主义”。
加拿大的本•阿格尔、英国的 E •霍布斯、和部分中国学者等坚持此说。
为了更好地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还必须把它与“马克思学”、“新马克思主义”、“欧洲共产主义”等概念进行比较。
“马克思学”这个概念是法国学者吕贝尔于1959年第一次公开使用的,60年代在西方得以广泛流传,70年代末,在我国社会科学内部刊物上出现。
“马克思学”又称西方马克思学,它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尤其是50年代后期,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术界逐渐形成了研究马克思的热潮。
这样,“马克思学”就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起来。
西方马克思学的研究者,通常并不以马克思主义者I"!居,一般被称为“马克思学家”。
按其政治倾向来说,大致可以分三类:一是较激进的知识分子,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现状不满,希望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弊端,但在资产阶级理论中又找不到出路。
于是,他们就试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寻找力量。
这主要包括法兰克福学派的右翼以及60、70年代的一些新左派理论家。
这些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二是试图以纯学术的观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学者。
他们声称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非阶级性、非意识形态的分析,站在纯客观的立场对待马克思主义即把马克思当作一个哲学家、社会学家来看待。
这些人是一些相对独立的资产阶级学者,主要有德国的伊•费彻尔、美国的阿•古德纳和海尔布隆纳、英国的麦克莱伦、法国的吕贝尔等。
三是一些资产阶级官方机构的御用学者,他们是抱着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共产主义的明确目的去研究马克思学说的,他们极力篡玫、歪曲马克思主义。
这些“研究”没有什么学术价值可言。
“马克思学”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派或系统的学科,其共同性仅在于研究对象。
但研究对象又极其广泛:从编辑出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到对他们某部或全部著作的考证注释,从研究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到考察马克思所有后继者的思想以及各种马克思主义流派之间的意识形态的差异等。
总之,凡是与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有关的一切,都可以包括在内。
但由于他们的政治倾向、文化素养、知识结构不同,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就不可能一致。
有些人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个彻底的黑格尔主义者,甚至有些人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种宗教,等等。
概而言之,“马克思学”从资产阶级立场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因而在思想理论上带有很大的倾向性,并且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错误观点。
但是,除了极少数反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外,大部分“马克思学家”的研究在客观上还是起到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作用。
因此,对“马克思学”不能全盘否定,而是要采取具体分析的态度。
“新马克思主义”从广义来说,它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首先在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的一种旨在重新解释或补充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性思潮,它已经超越了西方、东方这两个政治性概念和地域的限制,凡是非正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都可以包括在内。
这样,“新马克思主义”除了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欧洲共产主义”外,还包括“东欧异端的马克思主义”,甚至有人认为还包括奥地利马克思主义、托洛斯基主义、北美马克思主义,等等。
但从狭义来看,“新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指“东欧异端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东欧异端的马克思主义”又称东欧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前苏联东欧国家的一些学者,不同意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而试图把马克思主义解释为一种人道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