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农民工进城
关于农民工进城务工问题
关于农民工进城务工问题姓名:张薇薇学号:61041P36班级:61041P内容摘要:当今社会存在了许多的农民工问题,本文针对农民工走进城市,融入城市的问题进行研究。
本文在了解农民工的一些基本状况后分析了其原因,并提出了一些设想加以解决。
在分析过程中,作者发现阻碍农民工进入城市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户籍制度,也不在于城市容纳力,而是由于多种制度的不合理结合造成的。
因此,本文提出在建立农民工组织化的基础上建立准入机制对农民工采用分层分类法享受城市待遇,逐渐实现农民工的城市居民的过渡,与此同时还提出了改革农村土地政策等措施,推进农民工进城的速度。
关键词:户籍制度组织化分层分类土地政策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推动着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城乡结构的变化。
农民工成为中国社会分层中正在形成和发展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
改革开放20年以来,由乡村流向城市的农民工没有间断过。
对于中国进城农民工数量规模,近年来说法比较多的是有8000万,其中跨区流动的有5000万。
据2001年,全国对建筑行业用工统计,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已经超过3800万人,其中75%来自农村。
进入21世纪以来,进城的打工的农民工增加到9400万人,成为一个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
在这里我们把这个特殊的群体称作农民工。
农民工是介于农民和工人之间的一个阶层。
从职业上看,农民工是不在自己从事农业生产的而是在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但从身份上看,他们仍然是农民,因为他们的户口仍然在农村,他们的家仍然在农村,他们仍有土地在农村,由此可见农民工是一个置业与身份不一致的群体。
他们的流动态势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加速发展而呈现增长的趋势。
他们的流向主要是向劳动力需求量大,收益较高,其它外来劳动力限制较少地区聚集,他们流动范围扩大,到96年末跨省就业的已经占66.4%他们的流动频率与社会改革发展的大背景密切相关。
农民工进城务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就业竞争更加严峻。
形势政策课后习题解答
一、城镇化与农民进城 1.农民“被进城”的根源是什么,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应在哪些方面进行改革?2.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前景怎样?这种进程对政府和农民将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二、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方针是,大力发展城关镇、经济重镇、一般乡镇,带动全国的成城镇化建设。
像国外那种以发展特大城市或城市群的方法来推进城城镇化发展,早以被抛弃。
主要原因就是,就算在我国发展起一二十个能容纳人口一两千万的特大城市群,也不能解决我国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需求。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深入,“小政府大社会”将成为现实。
更多的农民将洗脚进城,成为市民。
由于人口的集中,第三产业将得到极大发展。
而服务业的繁荣,就意味着资金的流动很快。
人们将比在农村时有钱得多,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城。
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农村人口稀少时,就可以实行规模化、产业化农业,将最后一批农民转化为现代化农业工人。
所以,留守在农村的人,将是“共同富裕”目标中,最后一批富起来的人。
三、3.你对保障新进城农民权益有何具体建议?农民工维权问题作为一个历史的问题,其形成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解决它需要的不仅是巨大的政治勇气与智慧,还需要从观念、制度、体制到操作的创新。
(一)观念创新首先,在发展战略上,应更多地关注公平,改变效率至上、GDP 至上的观念。
要做到“五有”:有组织保证、有政策支持、有财政投入、有宣传动员、有管理服务。
要为农民工提供全程跟踪服务。
党和政府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服务观念,从管理观念向服务观念转变。
服务是基于一种换位思考,站在农民工即服务对象的立场来思考和行动。
(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有两个层次和两个方面:即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两个层次;修改完善和创制两个方面。
1、对有关的法律和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应该对涉及到农民工权益的法规和制度进行一次综合性的全面的清理、修改和完善,以适应更好更快地保障农民工权益的需要。
主要有:①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城镇化政策的发展历程
城镇化政策的发展历程城镇化政策的发展历程1. 前言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的过程,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城镇化政策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这些政策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以及加强社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出发,全面评估中国城镇化政策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2. 城镇化政策的起步阶段(1949-1978)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城镇化政策开始获得重视。
这个阶段的城镇化政策主要集中在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建设方面,旨在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引导农民到城市就业和生活。
政府大力推动农村工业化,兴办乡镇企业,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吸引和支持农民进城。
此时,政府重点关注城市工业化,农民进城主要以工人身份居多。
在这一阶段,城市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一线和二线沿海城市,特别是重点工业基地。
城市化的效果开始显现,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之间的交通和通讯得到了极大改善。
然而,也出现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问题。
3. 经济转型与城镇化政策(1978-2000)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对城镇化政策的思考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城镇化政策开始注重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平衡发展,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政府重点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农民改革试点、土地承包制度等政策,加强了农民的生产意愿和创业动力。
这一时期,农民进城的形式也开始多样化,不仅仅局限于工人身份,有些农民开始从事自主创业和服务业。
由于城镇化政策在这一时期的转变,中国农村地区迅速发展,许多农村地区变成了小城镇,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
与此大城市的发展也继续加快,一些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和金融等在城市发展壮大,城市人口快速增加。
城镇化政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如城市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4. 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创新与发展(2000至今)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进一步推动城镇化政策的创新与发展。
农民进城务工及市民化的十项制度创新
农 民进 城 务工 及 市 民化 的十 项 制 度 创 新
内容 摘 要 :进 一 步做 好 农 民工 工 作 对 于 城 乡改 革
发展 稳定 的全局和顺利推进城 乡二元结构 转变、工业
化 、城 镇 化 和 解 决 “ 三农” 问题都 有 重 大 意 义 。有 关
农 民 工 的 带 普 遍 性 的 突 出 问题 必 须 通过 制度 的创 新 来
维普资讯
DRC
DEVEL0PM EN T RESEARCH CENTER 0F THE STATE C0UN CI PRC L,
国务 院发 展 研 究 中心
调查研 究 报告
内部资料 20 0 6年 3月 2 2日
第3 9号 ( 2 5 总 5 4号 )
业信 息 中心 ,开 展服 务 竞争 ,政 府 加 强监 管 ,规 范职 业 中
介 行 为 ,保 护 劳 动者 和 企 业合 法权 益 ,形 成 良好 的市 场秩
序 。( ) 提 倡 劳 资双 方 充分 协 商 ,推行 劳 动合 同制 ,打 下 3
织 ,发 展 培 训 与 职 业介 绍 一体 化 的组 织 ,服 务 劳 动者 和企
业 。 ( ) 就 业人 数 超 过 十 万人 的城 市应建 立 中介服 务 与供 2
求 见 面结 合 的 劳 动力 市场 ,让 符合 规 定 的公 私 中介 组 织进
入公 共 市 场 场 所 ,进 行 “ 一站 式" 服 务 。这 有利 于形 成 就
工 纳入 流 出地 、流入 地 的公 共就 业服 务 范 围 ,公 共 就 业服
务机构 向外 出就业的农 民工免费提供政策 咨询 、就 业信息
一
3
一
维普资讯
农民进城就业何其难—访国务院体改办中国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副主任袁崇法
进 城 就 业 何 其 难
— —
限
、
访 国务院体 改办 中国小城镇 改革 发展 中心
主 任 李 铁 、 副 主任 袁 崇 法
市是最具有开放性 、最具括 力的 ,卅 农民
文/ 本刊记者
刘 萍
城 是否 E传 体 的 厍 平 镇 和 统 制 棼 公 的 件 进 竞争 城 薄 咤 益 条 下 行 。 镇乏 聱
个 话题 ,在 我 国要 实 现这 个 目标 可 能还 喜 和痛苦的过程 ,即两极分化 环境 极搀恶
还 许 蛾审 瞄 础 施 平 一 是允 时 I 粤 设 水 差 些, 但 利于s 嘉, 像 } 有 口 就 专前浙
但是按现在的城市建设水平 ,景完 成
几亿 劳 动 力转 移 是 根本 不可 能 的 因 为没
水聚_翠在有《{跫 平集琏嚣要 相埭低 发霸 民 鬃 釜 展 撼 农戈聚婀程 £基
、^ 繇 麓 口
储 ; 味 克许有i样一十积最的过程, 孟
政 府 否 和 是 崔 舞
农 民工 进 城 基 本 待 遇 问 题 . 从 政
辇 的 讨 论 上 最 近
进展 ?
—
有任何 一十国家能 回避城市化低成本过程
认 识 ,及 相 关政 黹 的 制 定 记 者 : 我 国 发展 城 镇 化 的 基 础 是 什
更多的是只考虑规模,氇中崮城镇的发展
国情和体 制现实。提 出了小城镇大战略决 、 策,在小城镇放开 了户籍制度之后 .导致
一
源和政府公共 资源是计划舟配 ,由上而下
幺? 国外城市化进程 经历 了怎样的过程? 李铁:首先 .我们国家是发展中国家
中田应该选 择怎样的城 镇仕 道路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问题研究
JIANGXI AGRICULTURE73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问题研究文/崔红香 王君柏(江南大学法学院 214000)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放弃对土地的依赖,进入城市开始打拼生活,这是由于改革开放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这既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运行的基本规律,又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必然发展道路。
在农民向市民化转变的过程中,既是农民不断通过自身的学习使其社会价值和思想观念得以树立,也是城市需要劳动力技能和能力提升的必然表现,此举有利于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而十三五计划已经把农民工市民化提高到了新的战略高度,但在此期间这一过程仍然进行比较缓慢。
基于此,通过参考各种文献和深入走访了解这一现象发现,农民市民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
因此,为了提高市民化进程的速度,要根据城市进程中农民市民化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合理科学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解决对策在改革开放大潮的背景下,坚持以人为本,以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现代化城市的进程,建设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一体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内涵,而农民市民化又是城镇化的根本所在[1],这一根本在于吃穿住行等方面较农村方面有了更大的改善,体现在细节方面,同时人口数量占城市的比重上升,不是外在的高楼大厦的标志,而是内在应该有的特质,生活方式、思想方式都与在农村时有较大的改变和差别。
1 农民市民化的含义从农民市民化的主体层次看,一是放弃土地耕作进入城市从事非农生产的社会现象,即在城市寻找新的工作放弃农村耕作田地的工作生活模式,他们长时间居住在城市,以城市的工作谋生,就地转化为市民的现象;另一层次指城市中的农民市民化,具体来讲就是原本就是在城市中生活,但是在城市中原本是有土地的,而现在没有了耕种的土地。
农民市民化的内容从两方面阐述,分别从主观层次和客观层次,前者主要指农民自身素质、工作技能、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后者主要指农民生活与生产的客观条件,诸如房产、交通工具、物质条件等。
新型城镇化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
247大众商务市场观察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具有悠久的农业文明传统,耕地面积辽阔,农业人口较多。
农村人口收入增长较为缓慢,是当前“三农”问题中的最大难题之一。
农村经济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对于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决定作用。
促进农村人口增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民收入得到提高,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
这些年,我国农业丰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总体和谐稳定。
特别是几亿农民工在城乡之间长时间、大范围有序有效转移,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农村发展步伐缓慢,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同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问题(一)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低下农村经济基础较差,农村教育发展缓慢,长期受到自然环境、经济的影响,导致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不高,具体表现为思想保守,满足现状,缺少动力,对新型技术、事物等视若无睹,创业意识淡薄,缺乏经营理念等。
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会议提出:“农民素质的提高是新农村发展的灵魂”,新农村建设必须培养人才,需要有文化、懂技术、有经营理念的人才,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思想水平。
(二)城市中的失业率不断增加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失业率却居高不下,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
第一,技术变革对城市中失业的影响,特别是新技术、新设备及新产品的引进和导入,自动化、智能化及信息化的科技手段推进,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造成城市劳动力失业;第二,就业市场趋于饱和,特别是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各行各业新增就业岗位不多,吸纳就业效果不明显;第三,失业人员生存技能过于单一,自身无竞争优势再就业,过于依赖他人,自我创新意识不足;第四,各地劳动保障力量较薄弱,人才市场人力资源不足,没有完全实现资源共享,没能及时、迅速地为失业下岗人员提供就业咨询服务;第五,农民工工作强度大,薪资水平较低。
中国城镇化发展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镇化发展出现的问题与对策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快速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城镇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 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途径之一。
本次讨论我们围绕中国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揭示城镇化过程中的真正需求和发展目标, 进而提出合理的发展对策。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问题1.城镇化水平较低且存在虚高问题2006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43.9%,低于与中国人均实际收入大体相当的国家55%的平均水平。
同时,尽管中国整体经济增长快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但同这些国家在它们经济高速成长时期的城市人IZl增长率相比,中国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却相对较低。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和同等收入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比同等城镇化水平和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的城镇服务业发展也远为滞后。
按现在的统计口径,虽然有很多人被统计在城镇人口中,但由于户籍制度限制、公共服务不足等原因,他们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没有享受到城市现代文明的成果。
严格地说,这些人不属于被城市化了的人口。
如果剔除这部分人,则中国城镇化水平更低。
2. 城镇化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镇发展体系逐渐走向成熟。
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发展为代表的、城市区域空间为主体发展的新格局日益显现, 一些区域具有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 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城市化水平, 形成了城市发展相对集中的城市群。
除原有的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外,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等也开始形成。
2006年, 我国城镇人口5. 77 亿人, 城镇化率43. 9%。
由于各地基础不同, 加之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 我国不同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各不相同。
从区域来看, 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最高,东部沿海地区较高, 中部地区次之, 西部地区最低。
农村老人进城是关键——理解“新型城镇化”
城镇 的迁移 " 我国相对 日韩偏慢的城镇化速度应该与此有关 "
人日数 ( 百万人 ) 农村到城镇移民年龄构 成 ( 百万人 )
200 10 0 O小 一
]9 0
. . , 尸 ~ ~ . . , 尸 . . ~ . ~ . . , -
城 镇常住居民 城镇户籍人口
19 9 3 19 9 6 19 9 9 2002 2 00 5 2008 20 > 1 O 甘
图2
过去 20 年的农村移 民中 , , 年是绝对主力
资料 来源 : CE I C
/ 老 城镇 化 0 越 走越 难
根据东亚经济体 的经 验 , 城镇 化率达 到 8 0 % 左 右时 , 城镇化进 程才会 明显减 慢 " 而我 国 目前 的城镇化率才刚刚 5 1 % ( 按城镇户籍人数计算更是只有 3 5 % ) " 简单对 比数据 , 似乎 很容易得 出我 国城镇化尚在中途 , 发展空 间仍 然广阔 的结论 " 但 如果把人 口结构考 虑进来 , 我 国 / 老城镇化 0 道路的前景就远没有那么光 明了 " 经过过 去几 十年的浅层城镇化 , 我 国的城 乡人 口年龄结构 已经 出现 了巨大差 异 " 数据
形势与政策作业
关于城市化和农民工,这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城市化水平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高,十年时间从 22%发展到了46.9%,应该说是比较快的。
但是快就真的好吗?答案是否定的,至少在我看来其中暴露出的弊端很多,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农民工进城问题了。
城市的面积不断扩大,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但映照这些闪耀的成绩的不是人民灿烂的笑脸,而是农民工一颗颗滴下的汗珠。
我记得我们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可近年来农民似乎没有遇到和工人平等的待遇,甚至人们的潜意识中还存在相当一部分的对农民的歧视,这钟歧视潜移默化的就转化到了农民工身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歧视?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意识问题。
因为意识的误区,导致制定政策的错位。
就这么说吧,城里的人由于占有较多的政策决策席位和较为先进的思想,当处在两眼墨黑最封闭的乡村的农民进城务工时,自然会对他们制造出许多政策的限制,赋予一些带有歧视性的概念。
具体表现就是在就业方面,城市在制定外来劳动力分类目录时,就把脏乱差工作留给民工。
农民工从事行业的基本特点是:体力要求较高的房地建筑工、绿化养护的苗木工、居民家中的钟点工,或保姆、厨师、服务员等脏、累、险、差工种。
时间久了难免会出现不安定的因素。
关于城市化和农民工进城,我想先弄清楚几个定义。
首先就是城市化,何为城市化,通俗一点就是乡村人口向城市地区聚集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其次就是农民工,一位作家说得好“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业户口的工人”,注意,虽然身在城市从事工业活动,但他们是农业户口。
最后一个概念是城市化率,这个比较简单:市镇人口占统计区总人口的比率。
在了解了以上定义之后,一个问题就显而易见的浮现出来了,既农民工不在城市化率的计算范围内。
不过这个问题就目前来说并不存在多大的讨论价值,值得深究的是这背后所隐藏的内容。
为什么农民工吃在城市,住在城市,工作在城市却没有成为城市户口?明明一年才回去一两次,却还死死的抓住自己在农村的户口,不愿意迁到城市?我简单的分析了一下,原因大致上有以下三个。
现如今进城务工人员指什么
现如今进城务工人员指什么进城务工人员就是指从村镇到城市打工的人员,也有很多人都把进城务工人员理解成为农民工。
就是虽然在城市从事一些非农业的工作,但是户口却是属于农村,其实进城务工人员为城镇化的发展和城市建设是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的,但是收入和劳动待遇却非常的不成正比。
一、现如今进城务工人员指什么?从村镇进城市打工的人员。
所谓“农民工”,实际是指“身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业户口的工人”。
他们自己却无奈的继续在贫困线上苦苦的煎熬,过着“蚁居”、“鼠居”般的艰难日子,不能公平的分享医疗、就业、教育、娱乐等社会保障性的“改革红利”的人。
当今媒体对农民工存在一定的误解,以为农民工就是搞建筑的。
其实大错特错。
因为从农村来到城里打工有各行各业,有些白领也是农业户口,只是他们学历高一点从事白领工作。
有些总经理也是农村来的,还没落户也叫"农民工"。
应该把“农民工”这个称号改为“一线工人”。
我们应该关注的不是农民工,而是那些拿着最低收入从事生产一线的工人。
他们加班加点拿着最低的工资从事最累的活。
一切从事生产一线的工人他们值得我们去关注。
二、民工维权途径主要有哪些?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后,可通过多种程序解决:根据《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后,可按照以下几个程序解决:(1)双方自行协商解决。
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协商,达成协议。
(2)调解程序。
不愿双方自行协商或达不成协议的,双方可自愿申请企业调解委员会调解,对调解达成的协议自觉履行。
调解不成的可申请仲裁。
当事人也可直接申请仲裁。
(3)投诉。
劳动者在权益受到用人单位或非法职业中介机构等侵害时,可以向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
根据《劳动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有权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举报。
劳动者对因同一事由引起的集体投诉,投诉人可推荐代表投诉。
城镇化工业化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 O 】 4年 第 O 6期
城 镇 化 工 业 化 对 进城务工农民的影 响及对 策研究
陈 晓 丹
( 重庆理 工大 学, 重庆 4 0 0 0 0 0 ) 摘 要 : 我 国正处于社会 主义发展初级 阶段 , 发 展 是 重 点 任 务 。 我 国作 为 一 个 发 展 中 国 家 , 始 终 不 变 的 两 大 主 题 便 是
3 . 3 购物环境 差 . 空 间拥 挤 据统计 表明 1 6 的 人 对 于 步 行 街 区 的 卫 生 状 况 和 购 物 环 境 不 满 意 。街 区 共 有 “ i街 十八 巷” , 主 街 与卡 H 交 的 小 街 巷呈 “ 丰” 字 型排 列 , 但仅 主 街人 气 较 高 , 集中了 8 O 的 人
相 应 措 施 来 引 导 这 个群 体 健 康 发 展 , 逐 步 融 入 城 市 融 入 社 会 进 而加 快 中 国 的城 镇 化 工 业 化 。 关键词 : 进城务 工农 民; 影响; 对 策 中图分类 号 : F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3 1 9 8 ( 2 0 l 4 ) 0 6 — 0 0 4 2 — 0 2
长 为 一 个 比较 庞 大 的 社 会 群 体 。他 们 数 量 庞 大 , 身份 独特 , 业 。生 活 上 他们 虽 然 过 着 和 城 里 人 一 样 的 生 活 , 却 依 然 顶
并且 是现代化 建 设中 的一 支 主力 军 , 所 以与我 国经 济社 会
全局 和国家未 来 的 发展 有 着 密不 可 分 的关 系 。因而 , 他 们
试论农民工进城利与弊
试论农民工进城利与弊正文:一:引言农民工进城是指从农村地区到城市就业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了各个城市。
本文将试论这种现象带来的利与弊。
二:背景介绍1. 农民工数量增长趋势: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比例逐渐上升。
2. 城乡差距拉大:由于资源分配不均衡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原因导致了在收入水平、教育医疗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三: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1. 劳动力供给充足:农民工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廉价而又稳定可靠的劳动力来源。
2. 经济增长推动者:他们通过消费支出促进当地商贸流通,并且还可以刺激房地产行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资需求。
3. 降低生活成本压力: 冒险迁徙寻找更好机遇使得家庭收入增加,改善了农民工家庭的生活质量。
四:对于城市社会带来的挑战1. 社会保障问题:由于户籍制度限制和缺乏相关政策支持,农民工在享受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存在困难。
2. 城市管理压力:大规模涌入导致城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3. 劳动权益维护不足: 农民工普遍面临着长时间劳动、低薪水甚至欠薪等诸多问题。
五:解决措施与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立法完善相应的就业保障机制,并强化执法力度确保其合理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2. 加强职业培训与技能提升: 提供更多适用性较高并具有竞争优势的岗位培训项目,为他们提供更好发展空间和平台。
3.推进户籍改革:“放宽落地”政策使得他们可以在城镇中正常居留,并享受相应的公共服务。
六:结论农民工进城既带来了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劳动力资源,也给城市管理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带来一定挑战。
然而,在部门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下,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并加强职业培训与技能提升,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利益平衡,并为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附件:1. 相关统计数据表格。
2. 农民工权益保护法规文件摘录。
注释:1. 城镇化: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形成新型居住区和生活方式。
促进农民工举家进城是城镇化推进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促 进 农 民 工举 家 进 城 政 策 取 向需 立足 城 乡统 筹
促 进农 民工及 其 家 庭 进城 是 一 项 涉及 经济 社 会 各 方 面 政 策制 定 的系 统 工程 。 既要 在 提 高农 村 “ 力 ” 推 上做 文 章 ,使 其永 久 性脱 离 农村 ,还要 在 培育 城 镇 “ 力 ”上 下 工夫 ,更 要建 立 城 乡 资源 转 换平 台 ,使 其 拉
重 点 关
举 家进城有利 于扩大农 民工在城镇 的消费。有关数据显示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 ,以及 国家在子女教
育 、社 会 保 障方 面 的惠及 农 民工 ,农 民工 已经逐 渐 成 为 电脑 、手 机 等现 代 消 费产 品 的新 生 力 量 。如 果 能够
促进 农 民工举 家 进城 ,家庭 的可 支 配收 入就 会 提高 ,可 以释放更 大 的消 费能 力 。
引导举 家进城的农 民工在城镇 “ 大杂居 ,小聚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快速城镇化必然伴随城镇低收入群体的规模 日益庞
大 ,在 制定 针对 农 民工 家庭 保 障性 住房 的规 划 时 ,要 吸取 发达 国家 大城 市 发展 中 的教训 ,出现 城市 贫 困 圈 、
贫 困带 的现象 。我 们可 以从 2 0 0 5年 巴黎郊 区爆 发社 会 骚乱 事件 得 到应对 现 代社 会大 规模 动 乱公 共 安全 事 件 的有益 启 示 ,一 定要 改 善郊 区贫 困人 群集 中的住 房 条 件 ,城 市规 划 部 门要 加 强 廉 租住 宅 区项 目审批 ,避 免
修 建租 赁 房 ,租借 给外 来农 民工 ,在周 边建 设 相配 套 的幼 儿 园 、学 校等 ,这些 做法 可 以给予 鼓励 和规 范 。 盘 活城 市郊 区闲置公 共 服 务 资源 。在 北 京 、上 海 等发 达 地 区 .很 多远 郊 小城 镇 的 当地 居 民开 始 向条 件
城镇化与农民工进城若干问题研究
城镇化与农民工进城若干问题研究20世纪见证了全球人口快速城市化的进程,2007年5月23日,世界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专家预测到2030年,全世界将至少有60%(大约49亿)的人口生活于城市。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现象——农民工。
1.39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进城农民工中,60%的流动人口流向地级以上大中城市。
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跨地区流动就业,逐渐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体部分。
农村劳动力转移,尤其是农民进城是工业化和城镇化一个必然过程。
一、城镇化与农民进城(一)城镇化1.城镇化。
城镇化也称非农化,它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
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
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城镇化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变农村人口为城镇人口,实现城镇化的数量增长;二是城镇文化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等城镇文明在农村地域的扩散,生产要素的聚集,经济结构的演进,从而实现城镇化的质量提高。
无论是人口的数量增长,还是人口生活水平的质量提高,都与人口的彻底转移相关,可见,实现人口空间转移是构成城镇化的核心内容。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转换的过程,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必须以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为支撑①。
农村人口过多、农业水土资源紧缺,使土地规模经营难以推行,传统生产方式难以改变,这是“三农”问题的根源。
中国人均耕地资源仅0.09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仅2090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
破除这一矛盾必须超越农业和农村的层面,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高等教育]形势与政策课后习题与答案
6、想想看,“十一五”时期你和你的家人的生活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对“十二五”又有着怎样的憧憬与期待?"十一五"时期我家生活水平提高了,有房子、汽车了;我们这儿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孩子现在读小学、初中不用缴交学费书本费了;实行全民医保制度,没有工作的群众也能享受到医保的好处;家乡建设得越来越美了;以前只能想象一下的省外旅游也实现了。
期望“十二五”期间,能换一套更舒适的房子;现在大学的学费很高,对工薪阶层是一项很大的负担,期望“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了,政府对大学的学费能降低些,让更多的学生能读得起书,对自己也能减轻一些负担。
7、你认为大学生应该怎样准确理解和把握”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以及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主要任务包括: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三)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五)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情况调查报告
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情况调查报告篇一:关于进城务工人员现状的调查报告关于农民工进城务工的调查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成为进城务工一族。
他们在为城市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出现了出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急需改善,社会地位也需要提高,面对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社会和政府需要尽快采取相应措施,以便能够保障农民工的生活,构建和谐社会。
为进一步了解我镇进城务工人员生活现状及权益落实状况的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最大限度地把进城务工人员组织到工会中来,使其合法权益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充分调动和发挥进城务工人员在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现作如下调查:一、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原因根据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农村劳动力约有5亿,按现有土地资源和农业生产率计算,种植业最多容纳2亿人,扣除转移到乡镇企业及其他方面的亿人口,目前大约有亿之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数目如此巨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倘若得不到合理安置,必定会引发严重的后果,诸如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等等,我们绝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于是,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成了最好的选择,也是最必然的选择。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极快,单靠城市现有的劳动力必定不能满足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目前,我国广东,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部分地区用工短缺,便是这一问题的最好例证。
于是,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基于各方面的原因,纷纷向城市转移。
据统计,目前中国有超过1亿的农民工在城市打工。
他们有的为了下一代着想,有的是为了跟风,想去大城市闯荡一番,也有的也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或者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摆脱世代种地为生的枷锁,一批又一批的农村青壮年男女走向街头巷尾,用他们的真诚、勤恳为数不清的大中小城市默默奉献着。
二、农民工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1、找工作难,且大多数工作主要是体力劳动。
农民工由于自身文化水平有限,而且大多也没有一技之长,也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很难在比较象样的工作,他们大多数靠着卖苦力,干些又粗又重的体力活,而且有时又不稳定,随时有被炒鱿鱼的可能.更令人难发的是,他们大都是干城市人不愿干的脏累活,却还要遭受着城市居民的歧视。
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特征及原因
我国建国以来城市化进程特征及原因摘要: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不同阶段城市化概况,从经济结构以及深层机制上对城市政策的制定进行了新的剖析。
关键词:城市化城镇化城市化进程一、城市化简介1、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urbanization),又称为城镇化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辞海》对此的解释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表现为城市数目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提高。
”总的来说,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
2、我国近代城市化概况早在宋朝时期,我国就有了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在宋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虽然经历了元代外族入侵的重创,但至明朝已然出现了以私人手工作坊、手工工场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萌芽。
进入近代以后,进入近代以后,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开始在中国出现,但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城市化也呈现出与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截然不同的模式。
首先是入侵带来的脱离自身独立发展的殖民地色彩,使得中国的城市化不得不根植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特殊历史背景下。
其次是商业化先于工业化导致城市工业难以吸收过剩劳动力,城市对农业人口的吸引力有限。
再次是自然灾害和传统“小农经济”瓦解的天灾人祸夹击下农民被迫涌入城市谋生,带来消极的城市化效应。
二、建国以来城市化进程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百年以来政局动荡、战争不断的混乱局面,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全新时期。
但纵观建国六十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其过程也非一帆风顺,这一时期我国的城市化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49~1957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全国上下于一片废墟之中呈现出“百废待兴”的状貌。
据国民政府内政部1947年编印的全国行政区域简表,1947年全国共有69个设市城市,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调整新设,1949年底城市数增加到136 个,建制镇2000多个,城镇人口4900 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主要由于城乡的巨大差距以及农村的落后,进城农民工对城市的地域归属感表现出很强的态势;(2)进城农民工对城市居民群体的归属感不强,这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是外界环境因素;(3)进城农民工对城市的地域归属感与对城市居民群体的归属感在强度上表现出较大的反差与矛盾;(4)由于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在两个构成层面上表现出的不一致,从而不能简单地对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作一个比较明确的强弱判定,而只能说,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表现出一种矛盾不和谐的态势——地域上的强归属和群体上的弱归属。
在已得出的基本结论基础上,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对于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不能简单地说强就是好些或者是弱就不好,应视具体情形而定。
但当前的这种矛盾状况,其不利的一面要远大于可能起到的正面效应,所以应设法改变这种局面,化解不利影响,促其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的当前态势已经产生或可能引起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城农民工一方面在地域上表现出对城市的强烈归属与认同,他们当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希望能留在城市定居;但同时由于外界与自身的原因又对城市居民缺乏认同与满意,他们与城市居民互相交往、共同生活的意愿不强。
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城农民工的一种现实对策与选择就是以原有的人际网络为基础,在城市重建原来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模式,构建一种以进城农民工为主要成员的初级社会群体与亚文化生态环境。
进城农民工在城市的一种聚居区——“都市里的村庄”,如北京的“浙江村”、“新疆村”、“安徽村”以及南京的“河南村”等[23],就是这种结果的集中反映和生动体现。
这使进城农民工固守狭隘的交往圈,保护了进城农民工身上的传统意识观念,阻碍了其对城市社会的认同与归属,同时也不利与城市社会的整合与发展。
(二)近年来进城农民工与市民的摩擦和冲突有不断攀升的迹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进城农民工对市民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太弱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市民对进城农民工的排斥和不友好映射在农民工的思想中再反射为农民工对城市居民群体的不认同、不满意、缺少归属,进而转化为农民工与市民在生活交往中的互不谅解、互不认同甚至到发生剑拔弩张的冲突的地步。
这种现象在年轻一代进城农民工的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如果这种局面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进城农民工群体意识的不断发育,可能导致进城农民工与市民两大群体的群体性对立与冲突。
(三)进城农民工对城市归属感的这种状况还可能助长进城农民工“过客”心态的生成和膨胀。
本来大部分进城农民工原初外出的主要目的就是打工挣钱、改善经济状况,这使得他们有产生“过客”心态的潜在条件。
这种潜在条件在进城农民工对城市居民群体较弱归属感的催化下而被激发和放大,强化了这种心态的效应与影响。
这就可能使进城农民工更进一步与城市社会相疏远,只是被动地适应城市生活,难以受到城市现代文明的熏陶和同化,阻碍其向现代公民的转化。
这还可能导致进城农民工的短视和越轨行为,不利于社会稳定。
(四)进城农民工对城市过强的地域归属感也不利于政府对农民工的宏观管理和调控。
虽然未来几十年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的重要时期,进城农民工有留在城市并向市民转化的必要性、必然性和紧迫性,但具体以何种方式、以多大比例转化等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论证;而且也不排除因一些突发性事件比如高传染性疾病爆
发、突然性战争等而需要疏散城市人口或控制人口流动的可能。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进城农民工的积极配合与支持。
但进城农民工对城市过强的依恋势必可能增加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存在着造成国家重大政策难以奏效甚至是失效的隐患,不利于维护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五)进城农民工对城市归属感的这种冲突不和谐状况可能会导致他们的内心矛盾冲突以及他们这一特殊群体“边缘化”程度的加深。
这些“离土又离乡”的进城农民工有明显的“边缘人”特征——他们主要生活在城市,主要社会关系却在乡村,“根”却在乡村;他们在职业上是城市劳动者,户籍和身份上却是农民;他们在法律上与城市居民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平等公民,但却不能与城市户口的工人同工同酬。
现在,他们一方面留恋城市相对丰富的社会资源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但又对城市主流社会的一些排斥和偏见顾忌重重,惟恐难以与城市居民进行融洽的交往与合作,这势必引起他们内心深出的矛盾斗争和抉择之苦,造成其在身份和生活空间之外的更深层面的心理上的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