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研究动态(总第85期)
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以中国农业大学信电学院为例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与高等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如何保证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及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能力,是全社会和教育管理研究人员高度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结合当下我国高校的院校环境特点、时代背景与社会需求,研究者关注到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分析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以保证高校人才培养的质与量,不断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
(一)就业形势对毕业生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19年普通本专科招生914.9万人,在校生3031.5万人,毕业生758.5万人;全年在学研究生286.4万人,毕业生64.0万人。
另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874万人。
虽然有大量高校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但也会发现每年求职季又都会有“企业用工荒、学生求职慌”的现象,即便今年受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很多行业遭遇沉重打击,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大量减少,但在一线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仍然可以看到,企业还是招人难,究其主要原因依然是学生的能力难与岗位较好匹配。
由此可见,严峻的就业形势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满足企业用人的需要。
(二)多方面因素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持续增加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每年都会出现高校研究生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在摘要:每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都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也关系到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高校硕士研究生作为高质量人才能就业、就好业更是值得重点关注,为此本研究以高校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针对研究生就业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研究了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就业能力的策略与举措。
促进硕士研究生就业工作始终是高校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高校应该从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及教育管理的具体环节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就业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发展趋势研究
1983年高等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被列入学科专业目录以来,学科建设在我国如火如荼展开,数十年来逐渐生根发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无经验可循,只得在实践中摸索前进。
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学及其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经济的快速增长、技术的变革、社会问题的解决都要求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
我国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期,学科发展的每一阶段都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学科的发展也必然伴随着危机。
一、研究内容(一)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潘懋元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就预见性地提出“不能把大学生当成小学生一样来教育”,为了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完善,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专门人才,他建议建立一门新的学科———高等教育学。
1978年,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在厦门大学创建,为高等教育学这一新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迅速发展起来。
(二)高等教育学是学科还是领域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一直备受关注。
我国的大部分学者都认为高等教育学是一门独立学科,而国外学者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学是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与普通教育学一样,高等教育学也存在着“合法性”危机,即这门学科有被分支瓦解的危险[1]。
潘懋元教授认为:“高等教育既是一个研究领域,也是一门走向成熟的学科。
”[2]我们认为,学科有独立的知识体系,而研究领域指的是学术范围。
(三)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危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危机即学术危机与制度危机。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调整了学科体系,在一级学科改革的背景下,国家有意强化一级学科建设,将二级学科弱化为发展方向,把学科建设的主导权下放到学位授予单位。
这是高等教育学面临的制度危机。
高等教育学的学术危机指的是,高等教育学没有独立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都是从其他学科借鉴而来的,也没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独立的学科基础理论。
(四)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具有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的重要特征。
教育学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
教育学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取得了积极进展,出现许多新气象。
对此加以总结十分有意义。
《教育研究》杂志作为国内教育理论的权威期刊,所刊发的论文具有一定代表性,因此,我们以2002年《教育研究》杂志所发表的论文为例,并对之作一些描述性分析。
一、重大理论突破与新的学术观点2002年度的《教育研究》充分展现了二十一世纪教育理论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
无论是从研究的领域、视角和方法还是从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和结论看,都有较重要的突破,给人以清新之感,反映了教育理论界创新、进取的新景象。
就理论层面而言,主要表现如下:1.“三个代表”和教育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2002年度的《教育研究》充分反映了学者们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的特征,这一方面体现在研究者对“三个代表”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所作的深入探讨。
如学者们在研究中谈到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正确处理好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张健,第8期),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毕诚等,第12期),使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与时俱进。
还有研究者对教育创新的时代意义及其核心内容作了探讨,提出教育研究要全面创新,与时俱进,为教育创新作出切实贡献(朱小蔓,第10期)。
2.社会转型中的教育定位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体深入,教育的外部和内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种全新的背景下,教育面临着新的定位和挑战。
如何对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以科学合理的定性和定位,是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的前提。
关于教育的定位,研究者提出教育是介于市场领域和政治领域之间的第三部门,学校及其教育机构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教育产品是非垄断性的公共物品,可以通过政府和非营利性机构两种资源配置机制来向社会提供。
为此,应当鼓励市场有限介入,并保持适当的政府调节功能(劳凯声,第2期)。
高校青年教师科教融合的现实障碍与突破
2023年5月第39卷第3期高教发展与评估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May ,2023No.3,Vol.39基金项目:湖北经济学院校级教学研究资助项目(2019050)作者简介:谷木荣,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师发展与教育管理。
陈世昀,女,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高校青年教师科教融合的现实障碍与突破谷木荣1,2,陈世昀2,刘芝庆2(1.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2.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摘要:科教融合融知识传播、知识创新与创造性思维培养于一体,致力于科研和教学在融通合一中发展。
科教融合引导高校青年教师怀育人的理念做科研、以学术的态度搞教学,推进高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全方位协同融合发展。
在现实工作中,高校青年教师科教融合存在主体行为层面的认识偏差、知识偏颇、行为偏好、价值偏离等现实障碍,阻碍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效融合。
突破现实障碍,需从认识重塑、知识建构、团队引领、制度保障四方面进行完善和改进,以推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的深度有效融合。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科教融合;教学学术;教学团队;教师发展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742(2023)03-0030-07“年轻化”正成为中国高校教师群体的标签,青年教师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已成为促进我国高校发展的中坚力量。
[1]截至2020年12月,我国高校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人数占全体专任教师总数的49.44%。
[2]青年教师的科教融合有利于其教育教学工作与科学研究工作的相互补充与发展,有利于学生在探索性的科学研究中融会贯通理论知识,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有利于高校智力资源、科研资源优势的充分有效发挥,从而推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目前,国内关于科教融合的研究主要表现在理论探讨和案例介绍两方面:理论探讨主要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路径,对科教融合的内涵、特点、必然性及合理性的分析;案例介绍主要以案例为载体阐释科教融合,多是关注于建设实践的梳理介绍及经验启示。
基于OBE教育理念的新工科改革与实践——以工程力学为例
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21年第1期(总第138期)基于OBE教育理念的新工科改革与实践以工程力学为例文㊀军1㊀冯婧杰2(1.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2.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公司㊀四川绵阳㊀621010)㊀㊀摘㊀要:OBE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获得的实际能力作为课程教学效果的衡量标准,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实际就业需求㊂为了改善学校现有工程力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OBE教育理念,从学生学习主动性㊁学习方法㊁教学内容和实践应用四个方面开展了相应的教学改革与实践㊂结果显示OBE教育理念的引入有利于改善教学质量㊁开发学生学习潜质以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现代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改善意义㊂㊀㊀关键词:工程力学;OBE理念;教学方法;课程改革一㊁基于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Spady等人在1991年首次提出基于成果为导向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他们提出教育系统关注和组织的重点应该是围绕学生在学习过程结束之后可以做什么[1]㊂学校和教师首先要对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有清晰的认识,并结合课程的组织㊁指导和评估,以确保这种学习目的最终实现㊂由于OBE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生学习结束后获得的实际能力作为课程教学效果的衡量标准,因此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有利于满足实际就业需求[2],目前全球包括澳大利亚㊁加拿大㊁新西兰㊁印度㊁冰岛㊁日本㊁韩国㊁英国㊁巴基斯坦以及美国等国家都以该教育方式为工程领域本科学生的核心教育方式㊂然而OBE教育理念在中国的引入时间较短,因此大部分高校对于这种新型教育思想依然处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㊂(一)OBE教育理念的结构OBE教育理念的主要结构包括三个方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教育教改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7xnzd18)㊂面:学生需要明确在学习完这门课程或该项专业后可以做什么;学校和教师需要教什么内容给学生,教学内容不应是固定的,而应是动态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每一批学生的特点进行调整;学校和教师需要及时评估学生的能力㊂(二)OBE教育理念的原则在实施OBE教育体系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需要明确以下教学原则:一是明确影响学生学习成果的因素是什么;二是建设和运行学校的目的是让所有学生获得最大化的学习成果,因此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拓展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为学生成功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三是对每一个学生都给予期望,不论学生学习进度的快慢,学校和教师都不应该放弃每一个学生;最后根据学习拟达到的成果来指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该计划目标应当确保所有学生在离开教育系统后依然可以掌握工程实践所必须的相关知识㊁能力和技能㊂(三)OBE教育理念的特点OBE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批判性的思考㊁推理㊁整合和实践,从而将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应用于真实的工程实践当中㊂此外,OBE教育理念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使不同学习进度的学生都有进步㊂除课堂教学之外,OBE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建立课程小组,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开展网上讨论和小组会议等㊂二㊁工程力学教学现状工程力学是学校工科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目的是为相关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理解专业课程内容储备关键的理论基础㊂笔者长期从事工程力学一线教学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学校现有教学方式总结出以下几点不足:(一)被动学习学生以考试成绩作为最终目的开展学习过程,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学习目标方面存在偏差㊂以及格作为目的的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遇到较大的阻碍通常会退缩而不会主动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㊂(二)缺乏实践应用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局限于课本当中,学生缺乏对于知识本身的深层次理解和反思,不能很好地将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程实践中㊂(三)教学内容固化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快速发展以及不同专业学生对应的不同就业需求,导致现有教学内容与实际就业需求有较大差距,且教学方法很难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㊂(四)学习方法关注不足学校和教师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否解决㊁学习方法是否正确以及在工程实践过程中是否具有应用能力的关注度存在明显不足㊂㊀㊀三㊁OBE教育理念在工程力学教学中的实践内容㊀㊀基于OBE教育理念的阐述,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引入该教育理念或许可以改善现有工程力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㊂为此,针对前述四点教学问题,在一线教学过程中结合OBE的教育理念开展了相应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其中主要的内容包括:(一)针对被动学习的问题:学习责任感的建立(Responsibilities)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是OBE教育理念中的关键点㊂学生需要去主动期待每一节课的学习,这种主动性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具有责任感㊂因此可以尝试建立学生自我鼓励机制,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建立递进式目标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可自己而不是否定自己,并且通过成功学习促进更成功的学习㊂(二)针对缺乏实践应用的问题:挑战性目标的引入(Challenge)每一个章节的学习建立一个挑战性的标准鼓励学生深入学习,挑战式教学思想的引入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对于知识深入理解的能动性,使教学过程更加具有层次感㊂教师通过理论学习逐步向实践应用进行引导,让学生更多地去思考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㊂学会创造性㊁批判性地使用这些知识,而创新㊁批判思维的形成与运用是学生在进一步学习以及创新的核心竞争力㊂(三)针对教学内容固化的问题:弹性教学方式(Flexibility)由于OBE教育理念以学生成果为导向,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学习情况㊁专业背景以及个性化特征开展动态教学过程㊂此外,清晰认识每一个学年㊁每一学期㊁甚至每一节课需要达到的目标,这对于教师开展教学㊁引导学生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㊂对于每一堂课的课程教学计划教师可以采用自下而上的原则:即首先明确该章节学习结束后学生具体可以获得什么能力,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是什么㊂由于工程力学专业课程是大部分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因此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所引用的教学实践案例也应当有一定的针对性㊂(四)针对学习方法关注不足的问题:协同互助小组(Cooperation)引导学生建立课上以及课下学习互助小组,通过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合理组合,让学生一起分享和互助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认知㊂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拓展课堂教学的内容,将课堂中提及的案例进一步分析和总结,从而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㊂㊀㊀四㊁OBE教育理念下对于工程力学教学实践的效果与评价㊀㊀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后发现OBE教育理念对于工程力学教学具有积极的改善意义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OBE教育理念有助于教师和学校引导学生的学习潜质每一个学生都有较高的发展潜质,虽然每个学生学习进度不一致,但如果给予充足的学习时间和正确引导,每个学生都可以达到很高的学习评价㊂(二)OBE教育理念可以允许教师灵活教学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基于学生的体验不断优化教学计划,同时依据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相应地调节教学时间长短,也会安排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让学生始终以一种合理的进度前进,保证了每一个知识点的充足理解㊂(三)OBE教育理念有助于学生可以主动并且自信地开展学习过程通过每一次达到自身目标,学生会不断地建立自我认可,从而强化其学习的主动性㊂通过OBE教学实践过程可以发现,学生达到自己的理想成果-建立自信-主动学习这三者间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㊂当然,在OBE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足㊂由于每门课教学时间方面有固定的限制,因此只能在已有的教学时间范围内开展教学,而对于教学内容方面改革幅度不大㊂此外,部分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数学或物理基础薄弱导致现有知识点学习困难的现象,因此在考虑整体学生学习效率的前提下适当放慢了教学进度㊂最后由于现有的教学评价以最终的闭卷考试㊁平时成绩和考勤成绩三部分组成,而OBE教学理念中实践成绩的权重只能局限于平时成绩的范围之内,因此对学生最终的成绩影响有限㊂五㊁结语工程力学课程作为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目前已受到学校和师生的广泛重视,同时国内外多所高校针对工程力学开展了多方面的教学实践改革,在讲授方式㊁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㊂基于对OBE教学理念的认识和理解,针对本科生开展了为期两年的新型教学方式㊂通过OBE 教育理念的引入以及新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改善了现有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实现了课程教学过程更加清晰㊁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㊁自我认可的建立并且实现了相应的课程目标㊂当然,OBE教育理念的实施还需要考虑社会实际需求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特点,也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对其加以改进和完善㊂参考文献[1]㊀Spady,William G.Choosing outcomes of sig-nificance[J].Educational Leadership Journalof the Department of Supervision&CurriculumDevelopment N.e.a,1994,51(6):18-22.[2]㊀Felder,Richard and Brent,Rebecca. Desig-ning and Teaching Courses to Satisfy the ABETEngineering Criteria [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3,92(1),7-25. [3]㊀刘新柱,王冬,潘佳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工程力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39-40.[4]㊀范钦珊.以内容方法技术为重点,深化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4,(1):35-37.[5]㊀杜惠英,李晓阳,李祥琴,等.对工科基础力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力学与实践,2001,(3):57-59.[6]㊀陈静.OBE理念下工程力学教学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8,(5):20-24.。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第二版(1996)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二版/1996.8第一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毛泽东思想研究 4 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 社会主义研究2 毛泽东思想论坛 5 理论探讨8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3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6 中共党史研究B哲学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哲学研究 4 孔子研究7 学术月刊2 哲学动态 5 道德与文明8 人文杂志3 自然辩证法研究 6 社会科学战线9 江汉论坛B84心理学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心理学报 3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5 心理学动态2 心理科学 4 心理发展与教育B9宗教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世界宗教研究 3 中国穆斯林 5 中国天主教2 法音 4 中国道教 6 天风C8统计学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统计研究 3 中国统计 5 统计与决策2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4 统计与预测 6 数理统计与管理C91社会学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社会学研究2 社会3 中国社会科学C912.5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民族研究8 思想战线15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贵州民族研究9 回族研究16 广西民族研究3 黑龙江民族丛刊10 云南社会科学17 满族研究4 西藏研究11 民族论坛18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 民族译丛12 中国藏学6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3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4 西域研究7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92人口学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中国人口科学 3 人口与经济2 人口研究 4 人口与计划教育C96人才学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中国人才 3 人才开发2 人才科学研究 4 人才D0政治理论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9 中国行政管理1 社会主义研究 5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理论探讨 6 社会科学10 毛泽东思想研究3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7 探索11 北京社会科学4 国外社会科学8 社会科学研究12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D035.3公安学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人民公安 5 公安研究9 警察技术2 道路交通管理 6 公安教育10 中国消防3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7 刑侦研究11 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 公安大学学报8 刑事技术D1,5/7国际共运,国际政治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国际问题研究 6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1 社会主义研究2 国际社会与经济7 拉丁美洲研究12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3 西亚、非洲8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3 日本学刊中文版4 欧洲9 现代国际关系14 美国研究5 世界经济与政治10 政党与当代世界D2中国共产党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中共党史研究 6 党建文汇11 毛泽东思想研究2 求是7 理论探讨12 理论学习月刊3 党建研究8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3 北京党史研究4 党的文献9 理论探索14 党政论坛5 探索10 理论导刊D41工人运动与组织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工会理论与实践 3 上海工运2 中国工运 4 中国工人D43青年学生运动与组织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青年研究 3 中国青年研究2 当代青年研究 4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D44妇女运动与组织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妇女研究论丛2 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3 女性研究D6中国政治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求是8 台声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 中国行政管理9 领导科学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3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0 中国机构与编制17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4 中国民政11 科学社会主义18 中国统一战线5 社会工作研究12 理论与改革(成都)19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6 瞭望13 真理的追求20 政治学研究7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4 人民信访D8外交、国际关系类核心期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国际问题研究 5 现代国际关系9 外交学院学报2 西亚、非洲 6 拉丁美洲研究10 外国问题研究3 美国研究7 日本学刊11 亚太研究4 世界经济与政治8 欧洲D9法学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中国法学7 法律科学13 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 法学研究8 法商研究14 人民司法3 政法论坛9 法学评论15 人民检察4 法学家10 法学16 劳改劳教理论研究5 中外法学11 比较法研究6 现代法学12 政治与法律第二编经济F0经济理论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经济研究9 经济学家17 社会科学2 经济学动态10 当代经济研究18 中国社会科学3 经济科学11 经济问题19 改革与战略4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2 江汉论坛20 社会科学战线5 生产力研究13 经济问题探索21 中国经济问题6 经济评论14 学习与探索22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7 经济纵横15 改革23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8 学术月刊16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4 南开经济研究F1世界经济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世界经济7 经济学动态13 现代国际关系2 东欧中亚研究8 世界经济与政治14 西亚、非洲3 世界经济研究9 外国经济与管理15 南开经济研究4 拉丁美洲研究10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6 亚太经济5 世界经济文汇11 国际贸易17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6 现代日本经济12 国际经济合作18 欧洲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经济研究9 经济纵横17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 改革10 经济问题18 中国经济问题3 管理世界11 南开经济研究19 发展研究4 经济问题探索12 经济评论20 经济管理5 中国改革13 经济学家21 宏观经济管理6 经济体制改革14 消费经济22 经济改革与发展7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5 经济与管理研究23 特区经济8 经济科学16 生产力研究24 港澳经济F2经济计划与管理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管理世界8 财经研究15 计划与市场2 宏观经济管理9 城市开发16 经济科学3 外国经济与管理10 改革17 经济问题4 经济体制改革11 特区经济18 城乡建设5 中国房地产12 当代经济科学19 港澳经济6 经济理论13 经济学家20 瞭望7 经济研究14 经济纵横F23会计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会计研究7 当代经济科学13 北京商学院学报2 财务与会计8 四川会计14 财经问题研究3 审计理论与实践9 当代财经15 审计研究4 财会通讯10 经济评论16 财会研究5 中国审计11 南开经济研究6 上海会计12 财经研究F24劳动经济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经济研究7 经济问题探索13 管理现代化2 中国劳动科学8 管理世界14 经济与管理研究3 经济科学9 当代经济科学15 农业经济问题4 财经问题研究10 外国经济与管理16 经济管理5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1 南开经济研究17 中国培训6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2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F25物资经济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中国物资经济2 中国物资3 物资流通研究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9 学术交流17 生产力研究2 改革10 经济科学18 企业经济3 经济管理11 国际贸易19 企业管理4 经济体制改革12 财经问题研究20 经济社会5 管理世界13 管理现代化21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6 经济研究14 中国经济问题22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7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5 经济问题探索23 学习与探索8 外国经济与管理16 经济学家F3农业经济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中国农村经济10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 林业经济问题2 农业经济问题11 农村展望20 中国供销合作经济3 农村经济12 农业现代化研究21 中国土地4 农业技术经济13 江苏农村经济22 农村金融研究5 中国农垦经济14 乡镇经济研究23 中国农业会计6 农业经济15 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4 粮食经济研究7 经济问题16 世界农业25 中国渔业经济研究8 江西农业经济17 中国乡镇企业9 林业经济18 新疆农垦经济F4工业经济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0 经济研究19 财经问题研究2 经济管理11 经济体制改革20 经济问题探索3 管理世界12 中国轻工业经济21 中外管理4 煤炭经济研究13 集团经济研究22 工厂管理5 经济工作通讯14 财经研究23 经济与管理研究6 改革15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4 经济纵横7 建筑经济16 经济论坛25 现代企业导刊8 外国经济与管理17 学术交流26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9 经济问题18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F59旅游经济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旅游学刊2 旅游3 旅游天地F71/72国内贸易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财贸经济 5 商业经济与管理9 山西财经学院学报2 商业经济研究 6 商业经济文荟10 粮食经济研究3 中国供销合作经济7 商业研究11 上海商业4 北京商学院学报8 现代商业F726物价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价格理论与实践2 中国物价3 价格月刊F74国际贸易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国际贸易 6 经济学动态11 国外经济与管理2 国际贸易问题7 南开经济研究12 世界经济文汇3 国际经贸探索8 世界经济研究13 对外经贸实务4 国际经济合作9 广东对外经贸14 国际商务5 世界经济10 国际商务研究F81财政(含税务、海关)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税务研究10 中国税务19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 财政研究11 四川财政20 财金贸易3 财政12 财会研究21 经济问题探索4 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13 涉外税务22 中国经济问题5 上海财税14 湖北财政研究23 外国经济与管理6 财贸经济15 财经研究24 财经科学7 财经问题研究16 吉林财政研究25 中国海关8 税务与经济17 江西财政9 当代财经18 财经论丛F82/83货币/金融、银行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金融研究8 银行与企业15 投资与建设2 中国投资管理9 投资研究16 金融科学3 金融理论与实践10 国际金融导刊17 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4 国际金融研究11 山东金融18 中国农村金融5 农村金融研究12 广东金融19 中国城市金融6 国际金融13 上海金融7 中国金融14 浙江金融F84保险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保险研究 3 保险理论与实践 5 中国保险2 上海保险 4 当代保险第三编文化、教育G21新闻学、新闻事业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中国记者 5 新闻与写作9 记者摇篮2 新闻与传播研究 6 新闻知识10 新闻界3 新闻战线7 新疆新闻界4 新闻大学8 新闻采编(太原)G22广播、电视事业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 北京广播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G23出版事业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中国出版 4 编辑学刊7 出版发行研究2 编辑学报 5 中国图书评论8 科技与出版3 编辑之友 6 图书发行研究G25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中国图书馆学报 6 图书情报知识11 图书馆杂志2 图书馆情报工作7 图书馆论坛12 图书馆3 大学图书馆学报8 图书与情报13 图书馆学研究4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9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5 图书馆建设10 四川图书馆学报G27档案学、档案事业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档案学通讯 5 浙江档案9 四川档案2 档案学研究 6 上海档案工作10 档案管理3 中国档案7 档案11 北京档案4 档案与建设8 山西档案12 湖南档案G3科学、科学研究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科学学研究 5 科技进步与对策9 华东科技管理2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6 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0 中国科技论坛3 科学管理研究7 中国软科学4 科研管理8 软科学G35情报学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情报学报 4 情报资料工作7 情报科学技术2 情报理论与实践 5 情报杂志8 中国信息导报3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6 图书情报工作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教育研究10 电化教育研究19 电化教育2 教育评论11 教育与经济20 江苏高教3 教育理论与实践12 中国教育学刊21 中国民族教育4 外国教育资料13 上海教育科研22 教育探索5 教育研究与实验14 人民教育23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6 教学与研究15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 外国教育研究16 教育科学8 比较教育研究17 山东教育科研9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8 现代教育论丛G61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学前教育研究 3 早期教育 5 教育评论2 学前教育 4 幼儿教育G62/63初等/中等教育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教育研究10 江西教育19 中学数学2 课程·教材·教法11 普教研究20 中学数学(武汉)3 人民教育12 中学语文教学21 中小学管理4 教育评论13 语文学习22 数学通讯5 外国中小学教育14 北京教育23 小学教学参考资料6 中国教育学刊15 化学教学24 思想政治课教学7 上海教育.中学版16 广东教育25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8 历史教学17 物理教学26 小学语文教学9 班主任18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G64/65高等教育/师范教育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中国高等教育8 教育研究15 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 高等教育研究(华中理工大学)9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6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 中国高教研究10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7 高校理论战线4 上海高教研究11 黑龙江高教研究18 教学与研究5 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2 高教探索19 教育评论6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3 比较教育研究7 江苏高教14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武汉)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中国电大教育 4 现代远距离教育7 中国成人教育2 职业技术教育 5 农村成人教育3 教育与职业 6 上海成人教育G8体育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体育科学 5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9 浙江体育科学2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6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0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3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7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1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4 中国体育科技8 体育与科学12 中国学校体育H0/1语言学/汉语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中国语文 4 语言教学与研究7 汉字文化2 语文建设 5 方言8 语文研究3 修辞学习 6 语言文字应用9 古汉语研究H2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民族语文 5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7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 语言与翻译 6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3 语言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版8 满语研究4 中国语文H3常用外国语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外语教学与研究 6 外语界11 外语教学2 外国语7 外语研究12 上海科技翻译3 外语学刊8 中国翻译13 日语学习与研究4 现代外语9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4 外语电化教学5 中国俄语教学10 外语与外语教学15 国外语言学I0文学理论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文艺理论研究 4 文学评论7 外国文学评论2 文艺理论与批评 5 文艺评论8 文艺争鸣3 文艺研究 6 当代文坛9 文学自由谈I1世界文学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外国文学评论 4 当代外国文学7 俄罗斯文艺2 外国文学研究 5 世界文学8 外国文艺3 外国文学 6 国外文学9 译林I2中国文学类核心期刊表理论: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文学评论7 鲁迅研究月刊13 小说评论2 文学遗产8 文艺争鸣14 明清小说研究3 当代作家评论9 文艺理论研究15 当代文坛4 文学自由谈10 读书16 新文学史料5 文艺研究11 文艺理论与批评17 民族文学研究6 红楼梦学刊1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作品: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收获9 解放军文艺17 作家2 中国作家10 小说月报18 诗刊3 北京文学11 中篇小说选刊19 民族文学4 上海文学12 花城20 散文5 当代13 星星诗刊21 儿童文学6 十月14 大家22 民间文学7 人民文学15 青年文学8 钟山16 剧本J艺术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美术 5 新美术9 中国书法2 美苑 6 中国摄影10 装饰3 美术史论7 舞蹈4 美术研究8 书法研究J6音乐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中国音乐学 4 中国音乐7 音乐创作2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5 音乐艺术8 黄钟3 音乐研究 6 人民音乐J8戏剧艺术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中国戏剧 5 四川戏剧9 艺术百家2 戏剧 6 剧本10 中国京剧3 戏曲艺术7 戏文11 当代戏剧4 戏剧艺术8 歌剧艺术研究J9电影、影视艺术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电影艺术 5 中国电视9 电影创作2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6 电影通讯10 电影新作3 当代电影7 电影评介4 世界电影8 电影文学K0/7历史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历史研究10 文史哲17 中国地方志2 近代史研究11 民国档案18 史学史研究3 世界历史12 抗日战争研究19 民族研究4 中国史研究13 北京大学学报. 20 清史研究5 史学月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1 中国农史6 中国史研究动态14 东北师大学报. 22 中国经济史研究7 史学理论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版8 历史档案15 史林9 中共党史研究16 史学集刊K85文物考古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考古 3 考古学报 5 敦煌研究2 文物 4 考古与文物 6 故宫博物院院刊C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北京大学学报. 10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 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2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2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 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3 人文杂志哲学社会科学版3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4 社会科学21 新华文摘4 国外社会科学15 社会科学战线22 新华月报5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6 思想战线23 学术月刊6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7 四川大学学报.哲24 学习与探索哲学社会科学版学社会科学版25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7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18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6 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7 中山大学学报.8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 江汉论坛第四编自然科学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数学学报8 数学进展15 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2 中国科学.A辑9 控制理论与应用16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 科学通报10 应用概率统计17 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4 数学年刊.A辑11 系统科学与数学18 运筹学杂志5 应用数学学报12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1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6 数学研究与评论13 数学物理学报20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7 计算数学14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O3力学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力学学报8 空气动力学学报15 上海力学2 应用数学和力学9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16 科学通报3 航空学报10 应用力学学报17 爆炸与冲击4 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11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8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5 力学与实践12 力学进展19 清华大学学报.6 中国科学.A辑13 工程力学自然科学版7 固体力学学报14 实验力学O4物理学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物理学报10 材料研究学报19 声学学报2 光学学报11 硅酸盐学报20 高压物理学报3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2 量子电子学21 核聚与等离子体物理4 中国科学.A辑13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2 发光学报5 科学通报14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3 中国激光6 金属学报15 无机材料学报24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7 半导体学报16 物理学进展25 计算物理8 低温物理学报17 人工晶体学报26 波谱学杂志9 强激光与粒子束18 低温与超导O6化学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8 应用化学15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 化学学报9 无机化学学报16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 中国科学.B辑10 化学通报17 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4 物理化学学报11 有机化学18 结构化学5 科学通报12 化学物理学报19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6 分析化学13 色谱7 高分子学报14 催化学报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天文学报 4 云南天文台台刊7 中国科学.A辑2 天体物理学报 5 紫金山天文台台刊8 空间科学学报3 天文学进展 6 科学通报P2测绘学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测绘学报 3 测绘通报 5 地图2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4 解放军测绘学院学报P3地球物理学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地球物理学报 5 地震9 中国科学.B辑2 地震学报 6 中国地震10 科学通报3 西北地震学报7 空间科学学报11 水文4 地震研究8 中国科学.A辑P4气象学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气象学报 5 应用气象学报9 海洋学报2 大气科学 6 热带气象学报10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3 气象7 气象科学11 气象科技4 中国科学.B辑8 高原气象12 科学通报P5地质学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科学通报11 矿床地质21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 中国科学.B辑12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22 地质科技情报3 地质学报13 地层学杂志23 岩石矿物学杂志4 地质科学14 沉积学报24 地质地球化学5 地球科学15 地震地质25 古脊脊椎动物学报6 地质评论16 地质与勘探26 矿物岩石17 现代地质27 地球学报7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8 岩石学报18 中国区域地质28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9 地球化学19 矿物学报29 石油实验地质10 古生物学报20 第四纪研究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海洋学报 6 海洋通报11 海洋湖沼通报2 海洋与湖沼7 台湾海峡12 黄渤海海洋3 海洋科学8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3 海洋预报4 中国科学.B辑9 科学通报5 热带海洋10 海洋环境科学K9,P9地理科学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地理学报8 中国沙漠15 海洋开发与管理2 地理研究9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6 环境遥感3 经济地理10 热带地理17 地图4 干旱区地理11 水土保持通报18 人文地理5 地理科学12 地域研究与开发19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6 冰川冻土13 山地研究7 自然资源14 自然资源学报Q生物科学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生物化学杂志10 微生物学通报19 昆虫学报2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1 生理科学进展20 真菌学报3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2 细胞生物学杂志21 生物学通报4 生物物理学报13 古脊椎动物学报22 生态学杂志5 科学通报14 遗传学报23 微体古生物学报6 微生物学报15 生理学报24 水生生物学报7 古生物学报16 动物学报25 实验生物学报8 中国科学.B辑17 生态学报26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9 生物工程学报18 植物学报27 人类学学报Q95动物学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1 动物学报 4 动物学研究7 水生生物学报2 动物学杂志 5 古脊椎动物学报8 兽类学报3 动物分类学报 6 古生物学报Q96昆虫学类核心期刊表序号刊名序号刊名序号刊名。
OECD_国家高等教育与经济的规模适配性研究及启示
传统教育经济学认为,教育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
自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兹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以来,教育被认为在提高社会生产率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教育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基础劳动力质量,高等教育水平更是决定了经济体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
a 世界各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的公认假设是:受教育程度越高,通过教育累积的人力资本就越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就越大。
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的速度与受教育的人数和受教育的层次呈正相关。
b 高等教育作为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对提升人力资本的作用最大,也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
高等教育被默认为能稳定地促进经济增长,这也是世界各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原因所在,但这种正相关性并非永恒不变的。
c高等教育规模扩招可能产生过度教育问题,对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健康发展产生影响。
d高等教育通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谢鑫,湖南常德人,湖南大学博士生。
a 李子联:《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当代经济研究》2021年第10期。
b Adeleye B N , Bengana I , Boukhelkhal A , et al , “Does human capital tilt the population -economic growth dynamics ? Evidence from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n countries ”,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 2022,162: 863-883; Pegkas P , TsamadiasC . “Does higher education affect economic growth ? The case of Greece ”, 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 , 2014, 28:425-444; Chuanguo Zhang , Lihuan Zhuang , “The composition of human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 : Evidence from china using dynamic panel data analysis ”, China Economic Review , 2011, 22: 165-171; Agasisti T , Bertoletti A , “Higher educ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european regions 2000-2017”, 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 , 2022, 81: 100940.c Pritchett L , “Where has all the education gone ?”,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 2001, 15: 367-391.d 方超、黄斌:《中国过度教育测量、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教育科学》2018年第3期; 沈煜、孙文凯、谷宇晴:《高校扩招、过度教育与职业陷阱》,《财贸经济》2023年第4期。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及前沿基于CSSCI数据库收录文献关键词共现的计量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及前沿基于CSSCI数据库收录文献关键词共现的计量分析一、概述随着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其研究领域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文旨在通过基于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收录的文献关键词共现的计量分析,揭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及前沿动态,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CSSCI数据库作为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文献数据库,收录了大量的高质量学术论文,能够较好地反映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CSSCI数据库中高等教育领域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提取和共现分析,可以揭示出不同研究主题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影响,进而揭示出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
本文首先对CSSCI数据库中高等教育领域的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检索和筛选,然后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关键词进行了提取和共现分析。
通过构建关键词共现网络,本文深入剖析了不同研究主题之间的关系和结构,并识别出了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动态。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这些热点领域和前沿动态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 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及意义在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其研究与发展对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深远影响。
深入剖析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及前沿动态,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更能为未来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高等教育研究对于提升教育质量至关重要。
通过对高等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加科学地指导教育实践,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从而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安徽大学主办的“两报一刊”喜获殊荣
作者: 沈徽青
作者机构: 安徽大学
出版物刊名: 中国大学教学
页码: 62-62页
主题词: 安徽大学;主办;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研成果;高教研究;学术委员会;研究动态;教育教学;高等院校;高教改革;教育领域;文献价值;主旋律;覆盖面;可读性;专家组;程方平;发布会;信息
摘要:近年来,安徽大学主办的《高教研究周报(1994—2004)》、《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1999—2004)》、《高教研究专辑(1994—2004)》,为高等院校提供了及时、丰富、准确、实用的信息,在反映国家高教改革主旋律的前提下,具有信息覆盖面广,反应的速度快,编排的版面有特色,可读性强等特点,在高等教育领域得到普遍认可和好评。
近日,上
述“两报一刊”经由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主任程方平为组长的专家组评审,一致认为具有重要的实用和文献价值,并入选全国教育科研成果发布会参加发布。
高校“专创融合”教育研究进展
高校“专创融合”教育研究进展作者:马有才孙铭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15期摘要:“专创融合”是教育部关于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大要求,也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该文以2013—2023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1 416篇“专创融合”主题论文为样本,借助CiteSpace对数据进行时空分布、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方面的文献计量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专创融合”相关研究正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研究热点集中于“专创融合”的内涵特征、改革建议以及教学模式探索三个方面。
研究前沿包括“课堂教学”“融合路径”“实践平台”和“教学模式”等。
发文作者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体,发文机构多分布在广东等地职业院校。
关键词:专创融合;CiteSpace;文献计量;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5-0001-06Abstract: "Specialization and Innovation Integration" is an important instructio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the new period, and it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highe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to further deepen. This paper takes 1416 papers on the topic of "Specialization and Innovation Integration" from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Database) from 2013 to 2023 as samples, and makes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the data in term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research hotspots and research frontiers with the help of CiteSpace.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evant research of "Specialization and InnovationIntegration" is in the preliminary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the research focuses on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reform suggestions and teaching mode exploration of "Specialization and Innovation Integration". The research frontiers include "classroom teaching", "integration path", "practice platform" and "teaching mode". The authors have not yet formed a stable core group of authors, and the publishing institutions are mostly distributed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Guangdong and other places.Keywords: Specialization and Innovation Integration; CiteSpace; bibliometric;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universities; cultivation of talents所謂“专创融合”,就是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使培养的人才从单一学科走向多学科,成为复合型人才。
高等教育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刊物简介《高等教育研究》是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会刊,由华中科技大学与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共同主办。
1980年创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社设在华中科技大学内。
杂志现辟有"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院校研究"、"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德育与美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史"、"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探索与争鸣"以及"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等主要栏目,并不定期地组织各种专题研究,刊登的论文具有选材面广、观点新颖、针对性强和勇于探索等特点。
投稿联系辅助发表编辑2014148452《高等教育研究》以繁荣高等教育科学,促进高教改革发展为办刊宗旨。
作为高教研究类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杂志注重学术性、前瞻性和时代性,在长期的办刊实践中形成了注重反映高教研究前沿的学术动态,大力倡导不同观点的学术争鸣,特别重视扶植中青年作者,积极加强与海外专家学者的联系等办刊特色。
《高等教育研究》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据2001年3月11日《光明日报》报道,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对1998年全国社会科学期刊按影响因子排序,本刊名列第19,成为进入前20名的唯一教育类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1994、1996、1998、2000年连续四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5、1998和2001年连续三次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期刊。
在高教界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在作者的关心支持下,杂志的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被学术界公认为最具权威性的高等教育学术期刊之一。
高等教育研究征稿启事《高等教育研究》是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会刊,由华中科技大学与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共同主办。
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的国民教育改革述评
高教研究 HigherEducationResearch82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的国民教育改革述评文/李红霞摘要:作为俄国历史上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期间推行的国民教育改革,首次在俄国建立了统一的、无阶层差别的普通学校体系。
奥地利模式的国民教育改革使俄罗斯教育有了长足进步,以培养公民服从精神为主要任务的国民教育改革不仅为19世纪俄国新的教育改革夯实了基础,对俄罗斯国家之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叶卡捷琳娜二世;国民教育改革;评价叶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谢耶芙娜于1762年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丈夫彼得三世的统治,登上俄国沙皇宝座。
在她执政期间推行的“开明专制”将俄国带入历史发展的“黄金时代”,在政治、经济改革的同时,叶卡捷琳娜二世同样重视俄国教育的发展,以“培养国家真正的儿子”为目标的国民教育改革在俄国开始展开。
1 叶卡捷琳娜二世改革前的教育状况国民教育在基辅罗斯时期就已经存在。
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强迫基辅市民在第聂伯河畔接受希腊牧师洗礼,集体皈依东正教。
一大批优秀人物开始接受拜占庭先进文化教育,获得知识、文化上的启蒙,基辅教育由此发展。
由于宗教思想在一切思想文化领域的绝对统治地位,教育内容大多局限于教会读物,且只有部分贵族和神职人员接受识字教育。
莫斯科公国统一之后,上层社会文化教育开始才得到重视。
1551年,沙皇伊凡四世召开“百章会议”要求教会兴办学校、发展教育,以便培养牧师。
到17世纪初,得益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俄国文化水平开始进步。
但与西方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直至17世纪中叶以前,教育都只在一些教堂和富人家里进行。
教习内容大多只有几本识字课本和圣经,非常单一。
教学方法简单,居民识字风气很差,教育普及度很低。
十七世纪下半期,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对俄国民族文化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国家机关职能的进一步扩大,对同时期的文化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教动态2013年第11期
2013年11期总第 83期目录国外高教资讯 (1)一、美国最好本科的教育风度——美国文理学院的特点与申请二、大规模网络课程方兴未艾中国大学向世界授课三、加拿大倾向于引进教学型教授集中负责教学工作四、英国文化委员会发布跨国教育最新研究报告五、大数据将带来教育质量提升和人才管理升级六、领导力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浸润国内高教资讯 (14)一、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二、我国大学章程建设之路三、山东试点高校‚学分制学费‛引学生和家长争议四、南京理工大学‚保姆式‛服务助力科研成果转化五、我国首部研究生教育质量‚国家辬准‛正式出台六、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组团"为本科生上课国内高教评论 (29)一、百万重奖:把导向的声音放大(一)二、百万重奖:把导向的声音放大(二)三、最爱本科专业排行:英语成高校开设最多的专业四、辽宁公布省内63所高校2000余本科专业基本情况五、辽宁将重点建设百个与主导产业衔接的本科专业六、东北大学科学管理建设资金:用小钱办成了大事七、今天,大学新生教育这样进行八、苏州大学创新新生入学教育校党委书记亲自授省内高教资讯 (45)一、吉大用群众和学院的智慧赢得吉大内涵建设发展二、长春工业大学首期服务外包培训学员顺利就业三、长春工业大学三个学科荣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四、延大召开落实高教强省报告会五、北华大学举行‚精品战略与学校建设‛报告会六、吉林财经大学召开高教强省工作推进会简讯 (51)一、吉林多所高校设收费学习包厢,称有政策依据二、清华北大加盟全球网络公开课,可获即时网上辅导三、山东七所高校试点学分制收费四、教育部:本科生推免读研,未按要求公示一律无效五、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有望2014年9月招生六、上海纽约大学明年面向全国招生,不分省安排计划七、官方要求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注重对其就业指导国外高教资讯一、美国最好本科的教育风度——美国文理学院的特点与申请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3年09月12日原始网址:/world/gjgc/201309/t20130912_551700.html文理学院在美国精英阶层颇具影响,有少数美国学生甚至放弃哈佛或耶鲁等‚常青藤‛盟校到威廉姆斯学院、艾姆赫斯特等一流文理学院学习。
关于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高教研究动态(总第114--115期)2008年10月22日内蒙古农业大学高教研究所主办编者的话:为了弘扬教育传承和认识优秀民族文化,将蒙古族文化的教育自觉贯穿于我校的教育活动中,本期动态特将我所盖志毅,鲍晓艳两位教师撰写的论文《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和《再论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编辑刊发。
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离开文化的教育或离开教育的文化都是不存在的,文化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有机体。
文化赋予教育以内涵,赋予教育以品质,教育则通过自己的文化功能作用于文化,使文化得以升华。
作为文化群体的蒙古人,长期以来基本保持着“逐水草而游牧”的生存方式。
我们把这种中国北方的特色文化统称为草原文化。
蒙古族游牧文化是草原文化的主体,但是草原文化不局限于蒙古族游牧文化。
草原文化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体,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长期保持多元内在气质所必需的重要物质和精神财富之一。
蒙古族传统文化具有以下教育价值:一、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一个民族文化的生成与分布取决于这个民族历史上长期特有的生产方式。
对于蒙古族来说,其文化的面貌离不开它的长期所拥有的经济形态的影响。
这些民族文化反过来成为保护生态系统的知识体系。
比如游牧、轮牧、转场等蒙古族的畜牧方式都有其科学的内涵。
作为文化群体的蒙古人,长期以来基本保持着“逐水草而游牧”的生存方式。
这种生存方式,当它成为一种长久的历史实践时,必然地创造出了与之相应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我们把这种生存方式和相应的“财富”称之为蒙古族游牧文化。
它是以人、家畜和环境三个要素构成的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这个生产生活方式——由人、畜和自然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中,牧民通过家畜的中介反馈来适应环境,扮演着生态调节者的角色,与此同时牧民在萨满教的氛围中体验着敬畏自然、注重和谐、崇尚自由的审美境界,这使得蒙古族游牧文化具有了一种深刻的生态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气质。
内蒙古资深生态学家刘钟龄先生在《蒙古族的传统生态观与可持续发展论》一文中指出:“蒙古族人民的游牧生活恰恰构筑了天(气候环境)、地(生物多样性)、人(人群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是历史条件下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高效和谐的组合。
高教研究动态(总第80期)
高教研究动态(总第80期)2005年4月6日内蒙古农业大学高教研究所主办●引育并重唯才是用------中国农业大学“人才强校”工作侧记●中国农业大学:三种资助一个都不少●“博士考本科”后的教育空洞化●研究生失业并非偶然现象●就业焦虑社交恐惧等八大心理问题困扰中国大学生引育并重唯才是用------中国农业大学“人才强校”工作侧记既要引进高端人才,也不要忽视对校内原有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为会聚拔尖学术人才,先后启动了以教师为主体的岗位职务聘任制改革和全员聘任改革,并实施了“新世纪人才工程”等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师资培养政策。
人事制度改革对全校教师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也吸引了一批拔尖学术人才前来加盟.学校科研实力也因此上了新台阶。
农大体会到,要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就要在机制创新中营造一个适合所有人才施展才能的舞台。
鼓励年轻人才脱颖而出经管学院副院长辛贤教授是农大人事制度改革的受益者。
辛贤1998年博士毕业留校,1999年被破格评为副教授,2002年,31岁的他又被评为教授。
一般教师要花很多年才能达到的目标,辛贤只用了4年,这归功于学校实行的专业技术职务改革。
辛贤说:“学校从体制上保证了对人才的选拔不论资排辈,只要学术研究和教学业绩好,学校会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学校对年轻人的尊重、认可和支持,打消了年轻人的顾虑,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为鼓励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学校对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不计学历、资历,将业绩考核作为首要参考指标。
在职务聘任工作中,不搞论资排辈,并且大胆提拔具有创新思维的优秀青年学术骨干。
学校6名特聘教授,应聘到学校教授岗位时年龄都在30岁至40岁。
这种不拘一格的用人制度打破了以往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上的限制,开创了学校用人机制的新思路。
‚既要引‘女婿’,也要留‘儿子’‛据该校人事处处长韩振海介绍,近两年,学校为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和学术梯队建设,实施了“校聘特聘教授工程”,投入了2500万元,加大学校引进人才和引智力度。
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作者:董雯静刘敏来源:《中国信息化》2021年第08期一、引言人工智能是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
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正加速融入到高等教育活动中;高等教育也将迎来人机协同的智能时代,必将会对传统的高等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产生冲击。
《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等一系列国家政策和文件的出台,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指引和坚实的保障。
高校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领域,但是目前对于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相关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通过可视化分析探究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中的热点以及发展趋势,对人工智能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研究设计(一)数据来源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人工智能&高等教育”以及”人工智能&高校”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检索条件为中文期刊,文献时间跨度为2016-2020年,共检索到期刊325篇。
其中,CSSCI共43篇,这说明我国学者在人工智能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的深入研究较少,研究深度有待加深。
将检索的文献选中,以SATI软件所支持的Endnote格式导出。
(二)研究过程和方法本研究所采用的是共词分析法,它通过文献中共同出现的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强度,反应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研究过程为:首先,将导出的Endnote格式文献导入到SATI中,并将其转换成XML文件格式,进行关键词的词频统计,得出高频关键词的排序。
然后将利用SATI生成的共词矩阵导入到Ucinet中,并利用Netdraw对高频关键词生成的图谱进行中心度的分析。
接着,再利用SATI生成关键词的相异矩阵(由于相似矩阵中为O的关系较多,会对聚类效果会产生影响),将相异矩阵导入到SPSS中进行关键词的聚类分析,进而分析出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高教研究动态(总第85期)
高教研究动态(总第85期)2005年10月18日内蒙古农业大学高教研究所主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者的话:目前我校正在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迈进。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内涵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我国目前有哪些教学研究型大学等等,是全校师生员工关注的问题。
为此,我所特编辑了有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专集。
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下一期我们将撰写《差距与挑战——我们离教学研究型大学有多远?》专题文章并编印,也敬请广大师生提出宝贵建议。
什么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关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综述一、教学研究型大学涵义及其由来1.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涵义对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概念,学者们有不同的描述,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描述性的定义,认为教学研究型大学是介于研究型和教学型之间的大学,是以培养有研究潜力、具有一定的复合知识、以技术应用、技术开发为高级人才为主要任务,在培养的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并重,科学门类以多科性和综合性为主,学历教育一般都涵盖博士、硕士和学士完整层次的大学。
另一类是借助一些评价指标,根据统计计算的结果得出的定义。
如根据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武书连主持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发表的2005年度中国大学分类标准,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概念如下:不统计研究型和研究教学型大学,将全国其余大学的科研得分降序排列,并从大到小依次相加,其中本科各专业第一名、研究生各二级学科第一名、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先行计算,至得分累计超过被统计大学科研得分的61.8%为止;各个被加大学是教学研究型大学。
教学研究型大学是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的大学。
目前我国教学研究型大学133所,占全国大学总数的22.5%,科研成果占全国普通本科大学8.9%;博士生占8.6%;硕士生占17.3%。
教学研究型大学从人才培养类型来看,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研究生教育占较大比重);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科技贡献主要体现在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上;教学研究型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人才;对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的贡献。
我国高校高教研究机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高校高教研究机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闫月勤
【期刊名称】《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年(卷),期】2006(027)002
【摘要】高校高教研究机构是高校设置的、从事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专门机构.高校高教研究机构应是高校内独立设置的二级机构,直属学校领导.高层次化、规模化、特色化、职能多样化、学科化是其发展方向.
【总页数】4页(P1-4)
【作者】闫月勤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编辑部,四川成都 61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创新系统视角下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和比较研究 [J], 陈蕾
2.困境与机遇:我国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发展选择 [J], 梁克荫;李钟善
3.加强高校高教机构建设助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四川省高校高教研究机构负责人工作联系会议综述 [J], 郭平;田联进
4.我国高校高教研究机构的发展现状及趋势预测——哈工大为例 [J], 张立新;吴绍春
5.我国高校校办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J], 王希文;郑少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的学术脉络与展望——基于CNKI期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的学术脉络与展望——基于CNKI
期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高玉勤;高志宏
【期刊名称】《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4)2
【摘要】以CNKI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 6.2.R4软件对1993—2023年间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的846篇中文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
研究发现:在时间分布上,从201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成果呈现高歌猛进态势;在空间分布上,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共现网络均呈现较为明显的点状结构,研究成果的期刊分布呈现较大不均衡性;研究主题可分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研究、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研究、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研究演进可分为起步期、成长期和繁荣期。
未来我国学者可从优化学术和话语体系、深化研究内容和推动研究方法创新等方面持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总页数】11页(P118-128)
【作者】高玉勤;高志宏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3.0
【相关文献】
1.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研究热点领域构成与展望——基于CNKI学术期刊文献的共词可视化分析
2.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治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CNKI学术期刊2000-2016年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3.我国“双师型”教师研究发展脉络、热点与展望——基于CNKI核心期刊文献计量分析
4.我国高职专业群研究的脉络、热点和展望——基于CNKI北大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的可视化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教研究动态(总第85期)2005年10月18日内蒙古农业大学高教研究所主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编者的话:目前我校正在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迈进。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内涵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我国目前有哪些教学研究型大学等等,是全校师生员工关注的问题。
为此,我所特编辑了有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专集。
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下一期我们将撰写《差距与挑战——我们离教学研究型大学有多远?》专题文章并编印,也敬请广大师生提出宝贵建议。
什么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关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综述一、教学研究型大学涵义及其由来1.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涵义对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概念,学者们有不同的描述,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描述性的定义,认为教学研究型大学是介于研究型和教学型之间的大学,是以培养有研究潜力、具有一定的复合知识、以技术应用、技术开发为高级人才为主要任务,在培养的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并重,科学门类以多科性和综合性为主,学历教育一般都涵盖博士、硕士和学士完整层次的大学。
另一类是借助一些评价指标,根据统计计算的结果得出的定义。
如根据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武书连主持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发表的2005年度中国大学分类标准,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概念如下:不统计研究型和研究教学型大学,将全国其余大学的科研得分降序排列,并从大到小依次相加,其中本科各专业第一名、研究生各二级学科第一名、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先行计算,至得分累计超过被统计大学科研得分的61.8%为止;各个被加大学是教学研究型大学。
教学研究型大学是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的大学。
目前我国教学研究型大学133所,占全国大学总数的22.5%,科研成果占全国普通本科大学8.9%;博士生占8.6%;硕士生占17.3%。
教学研究型大学从人才培养类型来看,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研究生教育占较大比重);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科技贡献主要体现在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上;教学研究型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人才;对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的贡献。
2、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由来教学研究型大学是由大学的理念和社会职能演绎而来的,它是随大学的理念和社会职能的发展而产生,并随大学的理念和社会职能的发展而发展着。
大学的发展和数量的扩张导致大学的分工和专业化,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分类就是大学角色分化的结果。
这里有必要了解一下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沿革,追溯一下大学理念演化的进程。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
从公元1100年左右一直到工业革命初期,是大学理念发展的第一阶段。
在这700多年间,最强有力的办学观念是,大学应该是一个教育机构,是一个教化的机构。
它的社会职能是培养绅士,培养有教养、有趣味、懂得文明的基本价值和规范的绅士。
大学起着传播思想和文化知识的功能。
大学理念演变的第二阶段以1809年德国柏林大学的创建为标志。
柏林大学关于“大学应当同时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两项工作”的办学思想彻底改变了中世纪大学传统办学的模式,开创了近代大学集教学、科研于一身的先例,成为欧美各国仿效的典范。
这两种理念的区别不在于大学是否应该教育人,而在于大学应不应该同时成为知识创造的源泉。
20世纪初期,在美国出现了关于大学社会职能的新见解。
威斯康星大学把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强调大学主动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这是大学理念进化的第三阶段。
它突破了大学仅培养牧师、绅士、教师和律师的传统,促使大学直接面向社会,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并以在知识创新、在研究方面的成果来为社会提供服务。
大学理念的转变,改变了它与世隔绝的“象牙塔”的形象。
新理念把全世界的大学引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当今世界共有3万多所高等院校,其中集三种大学理念于一身的不只是少数,它们被称为研究型大学,其核心部分文理学院,它培养本科生,规格是博和雅,各方面的知识基础都要有一点,同时要有所教化。
它的第二部分是研究生院,集中了对基础学科进行开创性研究的人才:教授、博士生和硕士生。
这就是大学应该是研究机构的理念。
第三部分被称为专业学院,也是培养研究生的,只不过研究的是某一个行业,为该领域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从业人员。
可见,研究型大学就是以研究作为自己最突出的特点和出发点的大学。
教学研究型大学也是由大学的理念和社会职能演绎而来的。
它不仅培养大批量的本科生,而且培养一定比例与数量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同时作为科学研究机构,它能产生出水平和质量都较高的科研成果。
教学研究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相比,最根本的是科学研究的档次和规模不如后者。
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边界条件1.年授予博士、硕士数:在教学研究型大学中,研究生的培养必须达到较高的规模。
每年授予10个以上的博士学位、200个以上的硕士学位是界定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一项合适标准。
2.科研经费:年科研经费应不少于5000万元人民币。
3.国外及全国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在国外及全国性刊物上年发表学术论文数应多于500篇。
4.学科群状况:教学研究型大学应围绕特色学科形成学科群,本科一级学科有效覆盖面在4个以上。
5.在校研究生比例: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现状,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在校研究生比例以超过15%为宜。
6.学校规模:教学研究型大学也应当在高等学校中起表率作用,在校生规模一般不低于6000人。
7.在国内高校的排名位置: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高等教育实际,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以“211工程”建设学校为主流。
因此,在国内有关高等学校实力的各项评比中,常常位于100名以后者(211程学校以外者),在近期内一般不宜以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办学目标。
8.建校历史:考虑到高等学校的学术传统的形成需要有一个过程、以及我国的现实情况,教学研究型大学也主要在50年代存在的高等学校中。
三、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行为取向1.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价值取向:教学研究型大学以知识应用与社会服务为价值取向。
教学研究型大学介于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的中间层次或过渡层次,其数量占一个国家的大学总量的10-15%。
目前,学术界和理论界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有些学者把大学是否拥有博士学位的授予权作为基本的标准,也有的学者把博士点和硕士点的数量,以及研究生的数量和规模作为标准。
尽管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评价标准五花八门,但有一点是有一致的,那就是学科的发展水平是评价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共同标准。
教学研究型大学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的是学科整体发展水平不是很高,学科之间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不像研究型大学拥有博士学位点50-60个,甚至上百个,已经形成了学科“高原”和较高的学科平台,有能力承担知识创新和开展基础研究工作。
教学研究型大学主要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有能力开展知识应用和科技服务工作。
从社会经济需求角度看,知识应用和技术创新领域量大面广,发展潜力巨大。
尽管教学研究型大学从国家和地方政府获得科学研究基金不如研究型大学那么多,但从企业生产一线获得的科技服务和社会服务的资助比例较高,有些大学高达4:1甚至5:1。
任何大学都会介入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工作,只是侧重不同,分工不同。
知识应用是知识创新成果产业化,形成直接生产力的重要环节。
因此,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确责任和使命同样也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研究型大学有两个显著特征:(1)教学与科研并重;(2)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举。
与教学型大学的最大的差别是,强调科学研究、知识应用和社会服务。
是大学的基本任务,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学科建设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的战略重点,通过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来争取博士学位点和硕士学位点数量的增加,从而推动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以提高大学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
教学研究型大学一般是从教学型大学发展而来的。
纯教学型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如何搞好教学是此类大学的基本任务,基础和专业教研室这类教学行政组织是完全符合和适应教学型大学的发展要求。
一方面教学型大学往往缺乏学科建设的意识,另一方面学科本身发展还未成形,教研室的组织构架的目标是如何搞好知识的传授工作。
因此,在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突出和强调的是科学研究工作在学校上层次和水平过程中的地位。
以争取科研项目为目标,通过科研任务来整合科研资源,集聚科研力量,从而带动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
通过各种政策来引导学科建设,以增强学科建设的意识。
最后,通过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获得学位点的授予权,并带动了学位点的建设。
2.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基本行为取向:这类大学的教学层次以本科生、硕士生为主,个别行业性较强的专业可招收部分博士生,但不培养专科生。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这类大学有点类似于“中等规模企业”——没有“行业领先企业”的垄断优势但要有与其类似的组织结构,高不成低不就,容易陷入低效率和低效益的困境。
因此,这类大学依据其自身特点,行为选择可能会多样化。
办学和服务面向主要为国家大经济区域、部分省市及特殊行业。
这类高校无力全面保持最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质量,一般在部分学科保持优势。
因此,是否形成了特色是其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
这类高校的管理目标,应当是鼓励创新、刺激特色的形成,有所为有所不为,注意有重点地发展优势学科、办出特色。
努力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开展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力求成为高新技术领域科研攻关和产业化的重要力量。
通过应用研究和开发工作,为企业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发展解决各种科技问题,为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一般是能够得到保证的,因此对它们实施管理也以目标为主而非过程。
但这类高校在设置新专业、学位点及研究生招生数量等方面的权力应得到限制。
四、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战略选择特色战略:这类大学无力全面保持最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质量,而只能依拖部分学科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
因此,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行业或地区优势,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
学科群发展战略:学科群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规律。
现代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出现了高度综合、相互渗透的态势,形成了三代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综合性学科和汇流型学科。
以骨干学科为龙头发展、建设学科群,必将有助于科学的突破与发展。
多渠道融资战略: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高等教育对经费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使得高等学校在教育市场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发展的问题上,“教学科研型大学”难于像有限的“研究型大学”那样容易争取到国家的支持。
因此,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地进行多渠道融资,便成为这类大学生存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组织结构创新战略:根据自身特点,注重组织结构创新,特别上是注重借鉴组织理论研究的一些成就,积极探索诸如“矩阵式”等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