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画报”之四《人镜画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画报”之四《人镜画报》
“晚清画报”之四《人镜画报》
晚清画报主要集中在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北上广”——按创刊时
间排列,应该是上海、北京、广州。第四个重镇稍微弱了一点,那就是北方重要通商口岸天津。其他城市偶尔也刊行画报,如成都的《通俗画报》、杭州的《新闻画报》以及汕头的《双日画报》、《图画新报》等,但大都发行时间短,影响也不大。这一出版格局,与当年西学东渐的步伐大致吻合。或者应该这么说,画报本身就是现代传媒以及都市生活的产物,且反过来印证了现代都市文化的形成。
晚清画报因其“图文并茂”地记载了百年前中国的政治时事、都市建筑以及日常生活,故很受中外研究者的青睐。比如,谈论老天津的社会风情、商业氛围、娱乐形式、婚姻家庭等,文人学者便多喜欢拿1907年3月23日创刊于天津的《醒俗画报》(及其后续《醒华画报》、《醒华日报》)做文章。这一点,与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刊行侯杰、王昆江编著《〈醒俗画报〉精选》不无关系。至于海外学界,更多关注的是《人镜画报》。理由很简单,将近半个世纪前,台湾曾影印全套《人镜画报》(中国资料研究中心,1967),故国外著名大学的汉学系或东亚图书馆一般都有收藏。
1907年7月22日,原《醒俗画报》主要人物陆辛农、温世霖等另起炉灶,在天津日租界旭街德庆里创办了《人镜画报》。同样是石印,同样是周刊,风格相近,内容也有延续性。可惜的是,《人镜画报》只出刊24期,当年年底就停办了。
认准“以镜为镜,只得媸妍;以人为镜,自辨奸贤”(图1),不仅第一期,每期《人镜画报》的封面都是如此“明镜高悬”,让镜前人物的“表里不一”昭然若揭。第一期所刊《人镜画报之凡例》,与其他画报大同小异:“本报以改良社会、
沟通风气为宗旨,凡有关人心风俗、足资劝惩者,或绘入图画,或编列新闻,惟必用浅近文义,以期妇孺都解。咬文嚼字无当也。” 虽说启蒙宗旨大同小异,可画报办在天津,还是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作为大众文化载体,画报关注都市茶园以及戏曲演出,这在情理之中。不仅天津如此,上海、北京、广州的画报也都这样。让我惊讶不已的是,《人镜画报》不仅不怎么“捧戏子”,还对天津人的痴迷看戏持批判立场。如《看戏报的人多》一则(图2),描述“津埠戏园林立,每巷口粘一戏报,则围观者如堵”,感叹大家若能把看戏报的时间用来读报纸,“何患社会不进化耶”~晚清的新学之士,或因崇尚西方文化,或因关心家国兴亡,对“旧戏”大都没有好感。即便没有像《安徽俗话报》上三爱(陈独秀)的《论戏曲》(1904)那么激进,《人镜画报》对待“看戏”这一社会行为的态度,也还是相当峻急,这与日后同样创办于天津的《北洋画报》之热衷于制造或传播“娱乐明星”大相径庭。
晚清画报的政治立场,很大程度靠漫画来体现。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漫画”源远流长,但其真正“命名”却是在1926年《子恺漫画》刊行后才实现的。而在晚清,此类作品或称“讽画”、“谐画”、“喻画”、“时谐”,或曰“警画”、“滑稽画”、“寓意画”、“时事漫画”等,名目繁多。著名漫画史家毕克官在《中国漫画史话》(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及其增订本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中,提及晚清诸多发表在“北上广”报刊上的漫画,就是没有天津的作品。《人镜画报》上这两幅漫画(图3、图4),或许可补此阙。
“幼稚园”是新输入的概念,用来描述当时的新学,倒也别有一番风味。当年的中国,无论“政治”、“军人”,还是“教育”、“女学”,全都围着可爱的小兜兜,明显处于起步阶段。“幼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成长空间,随时可能被“辣手摧花”。你看那两个官员配合默契,正用力拉锯,眼看挂满“立宪”、“自治”、“教育”、“女学”等果实的新学之树,随时有灭顶之灾。漫画不负责
说理,只管热讽冷嘲,替民众发泄不满;至于其时官场对于新学的真实态度,留待史家去辨析。
除了议论时政,宣传启蒙,晚清画报还有一个重要功能,那就是用新闻或广告的方式,记载都市里日渐繁荣的商业活动。作为北方重要商埠,天津的街市规模与商战策略,尤其值得关注。刊《人镜画报》十八期(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十二日)的《北海楼劝工场》(图5),介于广告与新闻之间:“周啸麟、韩筱光两先生在津门东北马路北海楼新组织一劝工场,地势宽敞,经营完备,甚盛事也。而其公益有四:(一)不用费钱费事,可以开个分号;(二)在场内卖货比街上容易;(三)本场所邀各商,都人人喜欢买的物件;(四)卖货无赊欠等事,吾想懋迁有无者,必捷足争先矣。”此图文明显针对商家,而不是普通顾客,更像是一则“招租广告”。
谈论近代天津的商业活动,不能错过其时最负盛名的北海楼。作为一个已经消失了的“天津地标”,当地文史学者认定此商场开业于1912年中秋节。可读这则《北海楼劝工场》,看看那些照相馆、靴鞋庄的招牌及广
告(“京都上洋时式名鞋”、“本庄专做武备官靴”),还有编写者在说明文字后面加盖的“商战”印章,就明白“北海楼商场”的历史还可往前追溯。至于创办此“商业劝工场”的周啸麟,是否就是那位曾邀请李叔同担任图案教员的原天津高等工业学堂校长周啸麟,没做进一步考辨,就不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