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文化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茶道文化论文

浅析中国茶道中“和”文化特性

摘要:“和”是中国茶道最重要的特性,茶道本身的构成要素茶叶、茶水、茶具体

现了“和”文化特性。从茶道自身发展看,在唐、宋、明、清茶道文化的发展中儒释道文

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儒释道精神中蕴含着“和”文化特性。从中日茶道比较看,“和”文化也是日本茶道精神重要的一部分,但它与中国茶道文化“和”的含义有所不同。中国茶道“和”思想始终根植于中国传统思想之中,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和茶道儒释道传统文化

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陈文华先生认为“茶道精神是

茶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的灵魂。”庄晚芳先生把“廉、美、和、敬”概括为中国茶道的基

本精神。陈香白先生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提出了“‘和’是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这

一观点。

研读历代茶学大家的论著,我对中国茶道精神的认识更加深入,并引发了新的思考。

我认为“和”字包含了中国茶道的一切精神内涵,中国茶道的其他精神都不可或缺地受到“和”文化的影响。

一、茶道本身的“和”文化特征

品茶悟道最基本的是品茗茶水,而品茗茶水离不开茶叶、茶水、茶具这三者之间的融合,茶道的“和”也恰恰是这三者相互作用的表现。

陆羽在《茶经》中最早给茶下了定义“茶者,南海嘉木也。”宋徽宗赵佶这位风雅的

帝王在其茶学专著《茶论》中描绘茶“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茶本身就是天地阴阳和气而生的高洁珍贵之物。

“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由此可见,茶与

水关系之密切。明代张源《茶录・品泉》一文中明确了水的重要性,即茶是水的灵魂,水

是茶的体魄,只有好水能体现好茶之妙,只有好茶能展现好水之精。历代茶人所用的水如

泉水、雪水、雨水等,大致都是自然孕育或天降之水。

茶具虽种类繁多,但这些茶具无一不体现着“和”文化特征。清代盖碗茶杯“和”文

化特征最为明显,它寓意“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苍天、大地、人类三者都是生命

不可或缺的,表现人与自然和谐之意。而其他茶具也或多或少体现了“和”,有的茶具名

字体现了“天人合一”,如广阔天地茶杯、顶天立地壶;有的茶具造型体现了和谐之美,

如紫砂六足壶、六方壶;有的茶具外部纹饰体现了中庸伦理之和,如斗彩五伦壶、红彩桃

蝠八吉祥纹盖碗。

叶学益《茶苑》中将中国茶道的“和”阐释得清晰明了:“隐藏在茶道具中间的艺术性,仿如带有生命力的纤细感,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和”的精神为基础。”由此可见,茶道本身明显蕴含着“和”文化特征,且早已根深蒂固。

二、中国茶道发展与“和”文化

老子《道德经》有云“道,可道,非常道”,中国茶道一词的概念就来源于此。“道”是一个哲学概念,它将中国茶文化内涵上升至哲学范畴。而茶道中的“和”文化特征也随

之在不同时代涌现出新的内涵。

一唐――融“和”

唐代最早出现茶道一词。陆羽在《茶经》中这样概括茶道:“茶之为用,最宜精行俭

德之人。”,“精行俭德”指的是行为规矩、品德高尚的人,深层含义是指品茗之人能够

不断塑造、完善自己,使自己符合茶的“至道”精神。陆羽之后释皎然在《饮茶歌・诮崔

石使君》中描绘的茶道是由“涤昏寐”到“清我神”再到“得道”的境界,他的茶道不仅

只追求清醒,而是上升至净化心灵的境界。晚唐刘贞亮《茶十德》中的茶道,既包括“散

郁气”“驱睡气”“养生气”“除病气”“尝滋味”“养身体”的简单身体感受,还有

“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的高层次追求。

唐代茶道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因为唐型文化的繁荣,儒、释、道思想不断融合,形成了

开放的文化格局,这为茶道发展提供了沃土。儒家思想是唐代的主流思想,它主张“仁”、“礼”、“贵和”,即“中庸”的处世之道。陆羽《茶经》中的“精行俭德之人”便是切

合中庸思想的人,为人处世时恰如其分。佛教思想在唐代达到鼎盛,佛家主张“中道妙理”、“茶禅一味”,就是佛教与茶文化的融合。钱起《与赵莒茶宴》中“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从品饮到入禅,茶与禅精神互通,“以茶助佛”就是这个道理。道教思想在唐代很受推崇,道家主张“天人合一”、“至清养和”。杜甫《重过何氏五首

选一》中迎着春风吟唱“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人、自然、茶道三者合一,诗人

沉浸其中悠然自得。

二宋代――“和”理

宋代茶道进一步发展,为茶道增添了新的内涵。理学是儒家哲学在宋代的特殊形式,

它吸收了唐代儒释道三位一体的思想,以“理”为基础,坚持“天人相与”的思想,强调

通过自觉达到自我人格的塑造。林逋《尝茶次寄越僧灵皎》中“对尝兼忆剡中人。”描绘

的就是“中庸”处世之道。楼��《游惠山》描绘诗人在自然美景中“调琴瀹茗”以至于“忘归到夕阴”。诗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宋代茶道还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梅尧臣的《李国博遗浙姜建茗》就是宋代茶道独特性

的代表。“我心易厌足,不比填沟壑。”描述诗人品茗时的感悟,这是诗人人生价值的自

我追求,超脱于万事万物的“道”。

三明代--和“静”

明代的茶道思想展现出沉静的特性。明代推行“心学”,它是理学的延续,同时也是

儒家哲学在明代的特殊形式。心学主张“心外无理”、“知行合一”,提倡儒家的中庸、

佛家的内敛、道家的自然思想三者融合。而受心学影响明代思想家有了归隐之意,追求在

山水中悟道求真。

明代茶道中包含唐宋茶道延续的“和”文化特征。陆容《送茶僧》“香烟茶晕满袈裟。”描绘了诗僧品茗的景象,表现了“茶禅一体”的境界。朱权《茶谱》中表示吃茶之

人都“绝尘境,栖神物外”,在任何地方都能沉醉茶道。诗人以诗明志,强调饮茶应追求

超脱于外物的感受。明代茶道还表现出隐士思想。朱朴《春夜过宁海寺》“道人乞与清风

一洒襟”描绘了归隐生活的闲适、宁静,表现诗人追求自然,超脱外物生活的志向。

四清代――“和”一

清朝虽政治走向衰微,但茶道中“和”文化特性始终根植于茶道之中,绵延着中华精神。曹雪芹《红楼梦》中妙玉煎茶所用“旧年雨水”、“梅花雪水”,皆是取天降之物用茶,体现了天、地、人三者的统一,这是茶道“天人合一”的体现。乾隆皇帝《观采茶作歌》中表现了天子关切百姓生活、视天下万民为其子民,这是茶道“贵和”、“中庸”思

想的体现。

纵观茶道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唐、宋、明、清都表现出各自的独特性,但“和”始终贯穿于中国茶道之中,经久不衰。

三、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和”

世界之茶始于中国,当然,日本茶道也源于中国,唐代最澄把茶种带回国种植,才开

启了日本的品茗史。村田珠光深入学习中国茶道,结合日本国情提出了“茶道之本在于清心”的思想,日本才开始有了茶道精神。

比较中日茶道精神,我们发现,中日茶道只是在“和”特征的理解不同。日本重茶艺

而轻茶道,中国重茶道而轻茶艺。日本“茶禅一体”与宗教融合,所以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其茶道的“和”强调主客人之间的和睦,是茶道本身规范的茶与禅的融合。而中国茶

道至始至终都受到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中国茶道不单单强调唐代“茶禅一体”

的思想。中国茶道中的“和”强调的是唐代“融和”、宋代“和理”、明代“和静”、清

代“和一”沿袭下来的“中和”思想。

四、中国茶道的“和”与传统文化一致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天人合一”。我国的“天人”理论,不仅强调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包含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内涵。而长期的实践中“天人合一”表现为人的

精神行为和外在自然一致、自我身心平衡和自然平衡的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贵和谐,尚中道”。我国的“中和”理论,是以“中庸”思想为基础,以“礼”为标准,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语》中“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就是“和”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