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综合性学习走进乡土文化
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
清代 1.金汤,浙江会稽人,清康熙初年任永川兼摄璧山。廉 能惠爱,为政有方,设立驿站,招集流亡,士民爱慕, 讴思不竭。 2.萧何复,湖北崇阳人,清康熙间任永川兼摄璧山。宽 厚廉明,修造学宫及马坊桥,政绩丕著。 3.黄在中,江西宜春人,清雍正十三年任璧山知县。时 百废待兴,周详规划,惠农劝学,重修书院及文武圣庙, 肇修县志,有璧邑八景诗及璧山四季诗,邑人至今传诵。 4.孙式廓,籍贯不详,清乾隆十五年任璧山知县。刚正 廉明、吏民畏服,增立学宫、整顿书院,士风为之丕变。 5.吴淳龄,贵州毕节人,清璧山知县。精明强毅,痛恨 窃贼,责捕严缉,务期必获,由是盗贼顿息,民间夜不 闭户。
三、乡土发现
重庆璧山茅莱山: 茅莱山位于璧山大兴镇,距重庆绿岛新区核心区仅2.5公 里。北起城西坡,南至大兴均田村,平均海拔约600米, 延绵10公里,涉及到6个村32个社,有1.3万余亩坡耕地。
顺懒坡而上,两尊白色雕塑矗立坡顶,一尊孔子像,一 尊李昭仪像。孔子是儒家圣人,思想深入尘世,哪里见到他 的身影都不足怪哉。听印林说,李昭仪像出现这里是有来头 的:李昭仪本是三国时期茅莱人,貌美如花,被选入后宫, 成了蜀汉后主刘禅的昭仪。景耀六年(263年),魏征西将军 邓艾浩浩荡荡攻至成都,扶不起的阿斗皇帝哪里见过这阵仗, 想当年,刘备用尽一生心血建立起来的蜀汉政权迅速土崩瓦 解,无奈之余他不得不弃城投降。咸熙元年,李昭仪随后主 一路,在哀痛和绝望中迁往洛阳。魏国为了犒劳改为大将军, 将蜀国后宫除张皇后外的其余妃嫔宫女统统赏赐给没有妻子 的诸位将军。李昭仪是个贞烈女子,先前已受亡国之辱,身 心俱碎,此刻又要转送他人,怎么受得了这般侮辱?于是对 六神无主的后主说下这话:“我不能二三屈辱。”当即自杀 身亡。史书上向来关于身份卑微的嫔妃的记载并不多见,而 记载李昭仪的短短几十字,大可看出这个川妹子的绝傲忠烈 了。璧山人敬佩这款她的贞烈耿介,在故土为她塑像,以示 尊崇和怀念。
乡土资源综合实践教学(3篇)
第1篇一、引言乡土资源是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
乡土资源综合实践教学是以乡土资源为载体,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
本文将探讨乡土资源综合实践教学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以期为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乡土资源综合实践教学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乡土资源综合实践教学将学生从课堂引向课外,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乡村生活,了解乡村文化,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问题解决等综合素质。
2.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乡土资源综合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3. 促进乡村教育发展乡土资源综合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乡村教育资源,提高乡村教育质量,推动乡村教育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4. 丰富教育教学手段乡土资源综合实践教学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丰富了教育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乡土资源综合实践教学的内容1. 乡村自然环境认知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让学生了解乡村的地理、气候、生物等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素养。
2. 乡村人文历史探究引导学生了解乡村的历史、文化、民俗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3. 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研究通过调查、访谈、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乡村的社会经济状况,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 乡村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关注乡村生态问题,学习生态保护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5. 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通过实践、体验、创新等方式,让学生参与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培养他们的文化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四、乡土资源综合实践教学的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乡村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等,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和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 调查法组织学生进行乡村实地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分析乡村问题,提高他们的调查研究和问题解决能力。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乡土文化资源的整合研究
289 备进行游戏,可是在选择服装时,有的幼儿会在琳琅满目的衣架旁徘徊,看看这件衣服,挑挑那件衣服,总是刚穿上这件,还没表演,又换上另一件,还有的幼儿则不停地去询问同伴我该选择那件,最后,游戏时间到了,幼儿却还在衣架旁徘徊。
因此根据这一情况,我认为要调整,我有目的的把材料进行分类,并开展谈话,和幼儿探讨几个角色比较适合的服饰,并把它投入进去。
经过有效地整理,幼儿在游戏时,更能快速的进入表演。
三、表演游戏,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培养及发展表演游戏仅仅作为幼儿的随意游戏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表演游戏也是教师进行教育的一种手段。
因此,“自主游戏的活动模式”的提倡,是在充分尊重、信任孩子的基础上,需要教师尽可能让孩子独立、主动开展游戏;多观察、少干预;多放手、少包办;多鼓励、少指责;当幼儿产生需要或求助时,再进行指导。
同时,教师应该把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和计划时时刻刻装在脑子里,并且根据幼儿的年龄、思维、意识以及情感处于较低水平这一特点来有目的地教育。
1.通过表演游戏让幼儿对社会有所了解。
表演游戏是幼儿反映社会、反映成人活动的一种游戏,这种游戏带有很大的模仿性。
幼儿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模仿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老师提供了一个游戏的场景,创设了一个游戏情节,让幼儿从不同的侧面了解社会,这是表演游戏与其他游戏的不同所在。
例如:他们在表演小熊请客时,面对狐狸提出的为什么我要被赶出来,我改好了,你们和我做朋友吧!经过这一情节,幼儿经过讨论,如果坏人改好,那我们还是给他机会,不歧视从新改过之人,不带有色眼镜看人。
2.通过表演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现处于大班的幼儿是培养道德意识、道德情感、传授正确行为的关键期,因为这个阶段的幼儿很容易接受正确的、美好的、规范的刺激,这对他们养成习惯至关重要。
通过表演游戏中的故事情节及人物角色让幼儿明白什么样的习惯是受人喜欢的,怎样的是受人讨厌的,加强自身的道德意识、行为规范。
3.通过表演游戏提高幼儿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浅谈农村小学开展乡土文化特色活动的几点做法
浅谈农村小学开展乡土文化特色活动的几点做法缙云县第二实验小学杜益杰【内容提要】乡土文化孕育着丰富的课程资源,为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空间。
我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的独有优势,开展乡土文化特色实践活动,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效益。
挖掘地方资源,凸显乡土特色,让热爱之情铺展;关注民俗文化,考察民间艺术,让传承之情升腾;挖掘家乡特色,展示家乡变化,让自豪之情张扬。
通过活动,使学生在散发乡土气息的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真正领略家乡之美,激发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培养乡土文化的亲和感。
【关键词】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乡土文化特色【正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课程。
其宗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需要并服务于社会,形成社会责任感。
乡土文化作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成部分,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十分有意义的。
我们的家乡——壶镇,位于缙云、永康、磐安、仙居四县市腹地,自古有“浙南北窗”之称。
现在,壶镇是闻名遐迩的“工业重镇”,是缙云县的县域副中心城市,2010年被列入全省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即将打造成为浙西南典型的现代工贸小城市。
作为农村小学特有的教育资源,乡土文化孕育着丰富的课程资源,为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空间,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实践活动,从而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乡土文化特色活动的提出是对现行教育机制反思的结果,其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社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课程。
我从本地的实情出发,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的独有优势,积极开展乡土文化特色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效益,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
一、挖掘地方资源,凸显乡土特色,让热爱之情铺展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对孩子来说,他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
”因此,我们在选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时,要从农村孩子的生活环境出发,依托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
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活动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家乡民俗文化的研究,了解家乡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故事、民俗风俗习惯、节日食品、民间工艺等,知道他们是乡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围绕民间文学、节日饮食、风土人情、民间工艺等,指导学生对问卷、访问等调查得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了解整理资料的各种方法和途径。
2.能力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分析与整理资料的能力,学会统计的不同方法,会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制作。
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搜集到的不同资料进行不同的整理概括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活动成果,互相学习,增进彼此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通过民风民俗的丰富文化内涵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有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活动重点、难点】重点:学习问卷统计和分析整理资料。
难点:初步学会对搜集的不同资料采用不同分析整理的方法的能力。
【活动过程预设】第一部分:活动导入回顾:揭示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寻访家乡的民俗文化》。
引出7个课题组▲慈溪民间传说、故事知多少▲谚语、歇后语、俗语、谜语等探究▲方言土语大搜索▲慈溪节日食俗小调查▲慈溪民间手工艺调查▲慈溪婚俗探知▲满月酒、大寿宴等调查导入本课学习任务:通过问卷、访问、查找资料、实践等多种调查方法,获得了很多的信息。
今天我们重点将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为使我们将课题研究得到的成果更有效地展示给大家。
第二部分:问卷的统计与分析一、方言小组汇报活动《方言土语大搜素》课题组汇报小组开展活动情况,及收获体会。
(PPT 展示)围绕问卷重点介绍二、年级段各班学生分组统计问卷了解统计的几种方法,学习画正字法统计。
三、结合民学小组问卷小组活动介绍,了解统计图的作用。
《慈溪民间传说故事知多少》汇报问卷活动情况,重点根据柱形图统计形成结论。
五、学生尝试制作统计图1.制作柱形统计图。
以方言小组其中的一个题目为例,师生共同制作一张柱形统计图。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手段的不断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渐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
本文将以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主题,探讨如何通过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乡土文化资源的特点乡土文化是指乡村地区固有的文化遗产,包括乡村传统民俗、风土人情、艺术文化等。
乡土文化资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传承性强:乡土文化是乡村地区自古以来所形成的文化传统,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延续性。
2. 地域性强:乡土文化具有地域特色和地方特性,不同地区的乡土文化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3. 多样性:乡土文化资源包含丰富多彩的内容,如传统乡村节庆、民间舞蹈、民俗民间艺术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4. 教育性强:乡土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感受祖国的传统文化。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学形式,是学校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1. 丰富课程内容: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丰富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增加学习的乐趣。
2. 增强实践能力: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增强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创新意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家乡的特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家乡特产小学
家乡的特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家乡特产小学家乡的特产是指在一些地区生产出来的独特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
家乡的特产不仅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品质,更是代表了这个地方的文化和历史。
通过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家乡的特产,增强他们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活动目标:1.了解和认识家乡的特产,包括名称、产地、制作工艺和特色。
2.了解特产对家乡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创造能力。
4.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认同。
活动过程:一、前期准备1.教师准备家乡特产的相关资料,包括图片、文字介绍等。
2.组织学生自愿参与活动,并了解他们对家乡特产的了解程度。
二、活动导入1.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家乡特产,引起学生的兴趣。
2.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你知道家乡有哪些特产吗?你喜欢哪些特产?为什么?”3.让学生展示自己带来的家乡特产,介绍其名称、产地和特点。
三、学习和交流1.教师通过将家乡特产的相关资料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自行阅读,并填写相关信息。
2.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家乡特产的制作工艺和特色,并总结出他们的特点和意义。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自己所研究的家乡特产,并交流彼此的发现和感受。
四、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特产的生产过程和生产场所,如农田、工厂等。
2.分组指导学生亲自制作家乡特产,如制作糕点、织布等。
3.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了解制作特产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
五、总结和反思1.回到教室,让学生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制作的特产,并介绍制作过程和材料使用。
2.总结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悟,引导他们思考家乡特产对家乡经济和文化的贡献。
3.让学生撰写一篇小结,总结自己对家乡特产的了解和认识。
六、展示和分享1.组织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家乡特产,包括实物展示和图片展示。
2.组织学生进行家乡特产的品尝和交流,让他们互相了解其他同学的特产。
3.邀请一些在家乡特产领域有经验的人士来分享他们对家乡特产的观点和经历。
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农村中学的有效实施办法
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农村中学的有效实施办法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和学习内容,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在农村中学的语文教育中,通过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农村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在农村中学中,如何有效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重视课程设计,注重跨学科教学在农村中学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从课程设计入手,注重融合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
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和乡土文化,引入地理、历史、政治等内容,使语文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地理景观描写,引导学生了解地理知识;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知识;通过诗词歌赋中的政治意识,引导学生了解政治知识。
这样既能够促进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能够增加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采用项目式学习,促进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在农村中学中,可以借鉴项目式学习的方法,组织学生展开一些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项目。
组织学生进行关于当地乡村风物的调研,然后撰写一篇有关当地风土人情的文章,这样就能够涉及到语文、地理、历史等多个学科知识。
通过这样的项目式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三、注重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农村中学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注重探究式学习的引导。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文学作品解读,通过学生对文学作品中语言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元文化的比较与分析,促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打破学科壁垒,促进教师协作在农村中学中,语文综合性学习需要打破学科壁垒,促进教师之间的协作。
教师可以通过交流合作,共同设计教学活动和学科整合课程,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高。
整合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爱乡情怀——以教学“我们当地的风俗”为例
2020年第19/22期/A (07/08)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视“三爱”教育: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加强师生对集体、家乡、祖国的认同感,建立学校、地方和国家三位一体的课程架构。
其中对爱家乡教育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小学生要了解自己家乡的风景名胜、主要物产等有关知识,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
”“中高段学生更是要了解本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文化活动,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很多册都出现了关于家乡的内容,如二年级上册“我们生活的地方”中的第一课题“我爱家乡山和水”、第二课“家乡新变化”;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一课“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二课“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等等,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主题螺旋上升。
但因为是部编版教材,很多课例讲的都是别的地方的事例,没有本地的事例资料,也不一定符合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地方特点,所以在共情体验上有所欠缺。
比如我校有85%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少数民族的学生也为数不少,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已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较难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适合的才是最有效的。
本文以教学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为例,再结合学生自己家乡特色,融合德育活动开展以及整合地方教材等方面,来谈谈德育教材中热爱家乡的主题教育,构建适合学生的品德课堂,努力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凸显德育中的人文价值。
———以教学“我们当地的风俗”为例任晓泉(东阳市江北湖田小学,浙江金华322100)摘要:德育教学是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德育素材需要整合校内外资源,教学活动应该建立大课堂理念。
以《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为例,可以从“深入解读品德教材,映显文本理念”“自然结合当地特色,突显人文价值”“深度融合德育活动,尽显育人实效”“巧妙整合地方教材,彰显开放性质”四个方面,巧妙整合乡土传统文化各类资源与活动,增进学生对各地民族乡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伟大祖国的深远情怀。
利用乡土资源丰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利用乡土资源丰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引言乡土资源是指一个地区特有的自然、文化和人文资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本地区文化和环境的认知。
本文将探讨如何将乡土资源融入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乡土资源的种类自然资源:本地特有的植物、动物、气候等自然环境。
人文资源:地方历史、民俗、方言、传统文化等。
社会资源:社区内的文化活动、乡土艺人、地方企业等。
二、乡土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结合地方文化进行阅读教学选择本地作家的作品或者与本地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乡土文化,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通过阅读本地传说、民间故事等文本,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创作,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利用地方特色进行写作训练组织学生进行主题写作,如“我心中的家乡”、“家乡的四季变化”、“乡村的一天”等。
通过实地考察,鼓励学生观察、记录和描述家乡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写作技巧。
开展乡土资源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家乡文化日”活动,邀请家长或社区成员分享地方特色的风俗、传统和故事,通过互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历史遗址、博物馆或自然景区,进行实地学习,并用语文课本知识对所见进行分析和总结。
社团活动与乡土资源的结合在学校社团中开设“乡土文化研究小组”,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升他们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
利用学校的广播、校报等平台,分享针对地方文化的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三、效果评估学习成果展示:定期组织读书分享会、写作展览等活动,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和创作,增强成就感。
反馈与反思: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的方式,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反馈,了解课程的效果,并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结论乡土资源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还能增强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通过科学合理地运用乡土资源,我们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走进农村生活感受乡土文化活动案例
“走进农村生活感受乡土文化”活动案例灌南县镇中小学付红红()封功波()一、课题确定的背景灌南县镇中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位于县城中心,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是一所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公立学校。
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对于现今农村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是比较了解的,例如:拖拉机、收割机、打稻机、碾米机、粉碎机(俗称小钢磨)等等,学生们能经常见到,习以为常。
但是,他们对于几十年前的农具及生产用具却一无所知。
因此,我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平时多注意观察,走进农村生活,找寻先辈足迹,感受乡土文化。
二、活动课题的确定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具有历史意义的农村生产,生活用具,让学生走进农村,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体验历史变迁的痕迹,感悟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乡土文化,我确定“了解农物”为实验研究性课题。
此课题的研究重在让学生了解农物产生发展的种类与特点。
这就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中几个特点:1、回归生活世界;2、立足实际;3、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
围绕这几个特点,我结合课题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出发点,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调动多方面的知识,进行探究与讨论,在广泛的参与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互动的形式共同完成。
三、活动目标1、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初步了解农民生产、生活用具的产生、发展的种类与特点。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合作、进取等良好个性品质。
四、活动形式1、组织形式(1)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班级活动相结合;(2)邀请家长参加活动2、实践形式。
(1)调查访问;(2)研究和劳动;(3)小组合作和交流;(4)规划、整理和反思。
五、活动准备阶段1、讨论确定研究的内容因为“农物”这个课题的研究范围比较大,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围绕主题,积极讨论发言,确定他们要研究的几个内容:(1)初步认识打着深深时代烙印的生产用具;(2)初步认识蕴含丰富文化底蕴的生活用品(用具);(3)了解农物的分类及使用方法。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案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一、活动目标:1.借“采风”引导学生了解岷县的历史、风俗、文化乃至我国的民俗文化。
2.培养学生运用问卷调查、采访、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等方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
二、活动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民俗文化,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现状,关注民俗文化的未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活动准备:(两周)1、教师动员: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一些岷县民俗民间文化,启发学生对民风民俗以及民间文化艺术产生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认真地完成调查活动。
2、搜集不同资料:岷县基本情况(自然、地理)、旅游景点、古迹遗址、名人介绍、风俗特产;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知识(起源,故事传说,意义,相关古诗词,谜语等);中国各民族民俗风情介绍。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运用以下几种调查方式:采访录音、摄影录音、查找资料等)3、一名主持人,课下联络各组,了解同学们活动准备情况。
4、组将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归类编辑。
四、活动时间:2节课五、活动过程:主持人导入:哲学家常说,一滴水中见大海,一粒沙中见世界。
的确如此,即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常小事,例如逢年过节的风俗,吃饭穿衣的习惯,细心探究起来,几乎每一件事都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蕴藏着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
到民间去“采风”,关注我们平常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发现。
最近,我们对“民间采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展开两周的实践调查、搜集整理,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收获多多,受益多多。
现在就让我们赶快走入今天的综合性学习课!(一)家乡知多少:——在主持人的主持下,各小组分别展示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可由本组直接介绍、也可以提问的形式鼓励别的小组参与、或采用竞猜的方式全班参与,形式尽量多样。
1、地理环境岷县隶属甘肃定西市。
位于甘肃省南部、定西市西南部,洮河中游,地处青藏高原东麓与西秦岭陇南山地接壤区,地处东经103°41′29″-104°59′23″,北纬34°07′34″-34°45′45″。
《依托综合活动 走进闽南文化》综合实践案例
依托实践活动亲近闽南文化---三年级校本课程之《有趣得闽南童玩》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分析【案例背景】综合实践活动得开发与实施,需要以校为本得研究。
基于我校“走进童谣亲近闽南”得校本课题,依托“有趣得闽南童玩”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亲近闽南文化,推动课题延伸得教育教学成效。
闽南童谣、玩具及游戏等传统得闽南童玩就是聪明、勤劳得闽南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得宝贵文化遗产,丰富了孩子们得生活,给孩子带来快乐,促进孩子得身心健康与心智得发展。
本着外来学生占95%左右得校情,我校开发了“走进童谣亲近闽南”得校本课程,《有趣得闽南童玩》成了我们重要得课程资源,并在一二年级下册得《品德与生活》得“闽南文化月”活动中进行学科得整合渗透,受到学生得热烈欢迎。
选择以“有趣得闽南童玩”为主题得综合实践活动,不但保护与传承闽南童玩,而且能分散沉迷于电玩中孩子们得注意力,让她们感受到闽南童玩得乐趣,并在学校这块乐土上健康、快乐地成长。
【案例描述】综合实践活动一般都以小组得形式来开展活动,而就一个具体得活动,又往往就是由搜集信息、资料查询、走访调查、总结提炼一系列过程来完成,怎样在人力、物力有限得情况下,又快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呢?这就取决于各小组成员中得分工合作与个人任务得出色完成。
通过成果得汇报与展示,能清楚学生在此次实践活动过程中得能力提升程度及活动收获,检验整个综合实践活动得成效,从而验证活动目标就是否落实。
一、关注课堂生成,渗透闽南语言教学在实践成果得展示过程中,戏谣小组成员通过走访老一辈闽南人,结合校本课程《闽南童谣》搜集相关戏谣得信息,有得用表演得形式念唱戏谣《捻称仔》《猪八戒》《炒米芳》……;有得则自编闽南戏谣,然后写在自制得书签上。
该小组成员上台展示写着戏谣得书签,老师相机采访其中一位同学。
师:这首童谣就是怎么来得?生:爷爷教我编得。
师:您怎么会想要编这首童谣呢?生:我在玩“献纸炮”时突然想到得。
师:您能现场再为我们展示一次献纸炮吗?该生边展示“献纸炮”动作边念童谣:听着砰一声,逐个都青惊,其实您免惊,我就是献纸炮,互您听!师:哇,您真厉害,玩玩具时还能编出这么有趣得童谣,确实值得大家学习。
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下学期综合实践活动家乡风俗 教案
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下学期综合实践活动家乡风俗教案一、活动目标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将会:1.理解家乡的风俗文化,并能够描述它们的起源、特点和意义;2.培养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3.发扬传承家乡文化的精神,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二、教学内容1.家乡风俗文化概述2.家乡节日文化介绍3.家乡特色民间艺术表演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通过图片或短视频等形式,介绍家乡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并介绍本次活动内容和目的;2.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展板或海报,展示自己对家乡的认知。
第二步:学习1.家乡风俗文化概述:–讲解家乡的饮食文化、婚嫁礼仪、人类寿禄文化等;–带领学生欣赏并解析家乡的传统杂技表演等。
2.家乡节日文化介绍:–以传统节日为主题,通过图片、小品、音乐等方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针对每个节日,让学生自行制作相应的手工。
3.家乡特色民间艺术表演:–邀请当地知名的艺术家前来表演,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了解、学习;–将选定的表演节目录制下来,课后让学生观摩学习并进行点评。
第三步:活动实施1.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海报或展板,并发表一些关于家乡的看法和感受。
2.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当地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场所,了解和体验当地的风俗文化。
3.学生就学到的知识,撰写一篇有关家乡的风俗文化的短文,或录制一段小视频介绍自己感兴趣的家乡文化。
四、教学评估1.学生自制的展板、海报、手工作品等;2.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自身文化认同的提高;3.学生对活动的反馈和评价。
五、教学建议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家乡文化的温馨和神韵。
2.教师在课前要做充分准备,了解和掌握好家乡文化的相关知识,丰富教学内容。
3.多种形式的教学,如图片、音频、视频等相结合,让学生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4.在活动实施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体验和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家乡文化,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
乡土文化主题活动教研(3篇)
第1篇一、引言乡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俗、艺术等元素。
为了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提高教师对乡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我校特举办乡土文化主题活动教研。
本次教研旨在通过研讨、实践和反思,提升教师对乡土文化的认识和教育教学能力,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乡土文化主题活动教研内容1. 乡土文化概述首先,对乡土文化进行概述,包括乡土文化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通过介绍,使教师对乡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 乡土文化教育资源挖掘与整理针对乡土文化资源,教师应如何挖掘和整理?本次教研将探讨如何从民间传说、民俗活动、传统技艺、民间艺术等方面,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并整理成适合教育教学的资源。
3. 乡土文化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结合乡土文化资源,教师如何设计富有特色的主题活动?本次教研将围绕以下方面进行探讨:(1)主题选择:如何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乡土文化特色,选择合适的主题?(2)活动形式:如何创新活动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3)活动内容:如何将乡土文化融入活动内容,实现教育教学目标?(4)活动评价:如何对活动进行有效评价,总结经验?4. 乡土文化主题活动案例分享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分享乡土文化主题活动案例,包括活动背景、设计思路、实施过程、成果展示等,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
5. 乡土文化主题活动反思与改进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进行反思与改进?本次教研将探讨如何根据学生反馈、活动效果等,对乡土文化主题活动进行持续改进。
三、乡土文化主题活动教研方法1. 专家讲座: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为教师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2. 小组研讨:将教师分成若干小组,围绕乡土文化主题活动进行研讨,分享经验和心得。
3. 案例分析:对优秀乡土文化主题活动案例进行剖析,找出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4. 实践操作:教师分组进行乡土文化主题活动设计,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浅谈乡土文化与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
浅谈乡土文化与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摘要:实现乡土文化与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结合是新时期背景下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但是对于乡土文化与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需要相关教学工作者主动的参与到课程建设当中,通过主动作为,对乡土文化进行开发整合和利用。
所以本篇文章主要针对乡土文化与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进行探究,通过有效的方法不断加强乡土文化与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乡土文化;综合实践;结合方法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以及相关的实践学习活动,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认知能力的课程。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些文件当中明确的提出:各个地区都蕴含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利用和开发。
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相关教学工作者在新时期背景下就要探究乡土文化当中所蕴涵的课程资源,将其和小学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的结合,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小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内容。
一、感悟地方民俗,实现综合实践课堂的延伸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每一个地方在自身发展的过程当中都会产生和沉淀出丰富的人文精神财富,都会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文化。
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就要充分的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和地方民俗,将其中有利于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元素进行整合,编制成为校本教材,从而实现乡土文化与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结合。
比如我们汉民族的元宵节就和地方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这些民俗文化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当中传承者较为深厚的民俗文化。
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就要深入到这些民俗活动当中,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这些民俗活动。
我们完全可以亲自体验这些民俗活动,并将学生从课堂当中解放出来,将原本理论的教学方法变成实践,让学生在实践当中用耳朵去倾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探索这些民俗文化的变迁之路[1]。
走进田园_综合实践
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有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田园,那里有金黄的麦田、碧绿的稻田,有五彩斑斓的花海,还有那悠然自得的农家小院。
为了让学生们亲近自然,体验生活,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走进田园”综合实践活动。
一、活动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孩子们远离了田园生活,对农业生产知识知之甚少。
为了让学生们了解农村,体验农耕文化,增强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我们学校决定开展“走进田园”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村生活,体验农耕文化,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环保行动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4.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三、活动内容1. 农村参观:参观当地的农田、果园、菜园等,了解农业生产过程。
2. 农事体验:让学生们亲身参与播种、施肥、浇水、收割等农事活动,体验农耕文化的魅力。
3. 生态环保教育:参观当地的生态保护区,了解生态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 农家乐体验:入住农家小院,体验农家生活,品尝农家美食。
5. 亲子互动:组织亲子活动,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四、活动过程1. 准备阶段:提前联系好参观地点,准备好相关资料,安排好行程。
2. 实施阶段:(1)农村参观:在导游的带领下,学生们参观了农田、果园、菜园等,了解了各种农作物的生长过程。
(2)农事体验:学生们分成小组,在农民伯伯的指导下,亲身参与了播种、施肥、浇水、收割等农事活动。
虽然辛苦,但学生们却乐在其中,感受到了农耕文化的魅力。
(3)生态环保教育:学生们参观了生态保护区,了解了生态环保知识,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4)农家乐体验:学生们入住农家小院,体验了农家生活,品尝了农家美食,感受到了浓浓的乡土气息。
(5)亲子互动: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参与了亲子活动,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浅谈语文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
浅谈语文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汪金枝(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黄金中学 湖南 长沙 410200)本论文是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渗透乡土文化的研究“(课题编号为:X J K 18B J C 03)的终结性研究成果㊂ʌ摘要ɔ 语文综合性学习在统编版教材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时,教师可以立足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味,开发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乡土感,强化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性,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㊂ʌ关键词ɔ 语文;综合性学习;乡土文化ʌ中图分类号ɔG 635 ʌ文献标识码ɔA ʌ文章编号ɔ1009-9433(2020)05-0229-02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既能强化学生的乡土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㊂那么,语文综合性学习渗透乡土文化的教学该如何开展?笔者以统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为例,谈谈我在开展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教学时的一些思考与启发㊂一㊁立足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味,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综合性学习教学应始终以 语文 为核心,以教材为抓手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以充实而丰富,语文特征鲜明的活动材料组织教学,注重学生语文基础的夯实与语文视野的拓展,引导学生活动,使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㊂笔者在进行教学时,始终紧绷 语文综合性学习 这根弦,指导学生在自由分组后,围绕 自强不息 的主题,设计个性的活动方案,细化小组活动任务,选取语文特征突出的材料,以创新思维搜集整理活动成果,落实教材要求㊂1㊁以语文教材为导向,打通综合性学习板块与阅读板块的界限,对全套教材进行整合㊂旭日东升组着眼于教材本身,采用图表形式,分为 书目㊁单元㊁课文㊁事迹㊁类型 五个项目,整理归纳了七年级上册至九年级上册共5本语文教材中提到的与 自强不息 主题相关的内容并阐释其内涵㊂据学生统计,共有32篇课文涉及 自强不息 主题㊂在梳理过程中,学生既生成了对自强不息的全新理解,又对教材有了主题性的梳理把握㊂2㊁以古典文化为导向,积累与主题相关的名言㊁诗词㊁故事㊁对联,在经典论述中探讨精神内涵㊂在小组活动中,百折不挠组选择收集 自强不息 的诗歌并通过小组讨论会阐释诗歌中体现的自强不息的内涵㊂学生对收集到的自强不息诗歌按朝代进行分类,然后选择各个朝代中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串联,组诗创作,将他们从古典诗词中理解的自强不息内涵融入在组诗中,配上恰当的音乐和图片,以小组诗朗诵的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感悟㊂此外,披荆斩棘组收集格言绘制个性手抄报,乘风破浪组你演我猜表现自强不息故事,一鸣惊人组探究自强不息作品的抒情方式与常用意象,迎难而上组以书法㊁对联㊁猜谜等形式强化印象㊂学生以别出心裁的活动形式展示实践活动成果,充满创造性,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㊂学生的收集成果在内容选择上都彰显了语文人文气息;在类别上,名言㊁故事㊁诗歌分别以手抄报㊁短剧㊁朗诵的形式呈现;在角度上,从个人修养到国家发展到历史进步,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递进,体现了浓浓的 语文味㊂二㊁开发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乡土感,强化学生的地域意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 提倡跨领域学习㊂而乡土正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库与语文素养落实的基地㊂乡土的蓬勃生机会使语文综合性学习充满活力与可能性㊂寻找一个巧妙的渗透方式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渗透乡土文化,从而激发课程活力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重要方法㊂在‘君子自强不息“ 寻找身边的自强不息人物 环节中,教师不妨在 身边 二字下文章,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挖掘望城当地自强不息的人与事,让学生明白道不远人,自强不息精神的光辉不止闪耀在历史长河中,更在我们的身边㊂在组织教学时,笔者通过任务驱动法,要求每个学生寻找校园中的自强不息人物,并通过采访,结合采访记录,制作一张自强不息人物卡㊂任务卡上要简要介绍 身边的自强不息人物及其事迹㊂人物卡需根据被访人的事迹进行设计㊂每组在经过小组讨论会后,推选一个自强不息楷模人物进行班级宣传,其他人物卡片则在班级宣传栏进行集中展示㊂除了校园中的自强不息人物以外,每组同学通过多种渠道,各搜寻一名望城区的自强不息名人㊂在班级讨论会中,学生确定采访对象为望城区自强不息人物张曼利女士,并推选组建采访团队,准备采访㊂教师从旁对采访团队的具体工作分工以及为这次采访所做的准备工作,如采访提纲拟写㊁被采访人的确定与联系㊁与采访人共同商议采访时间和地点等进行指导㊂特别是要围绕 自强不息 确定采访所提的问题,再与受访者取得沟通,让其做一定的准备㊂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做相应的指导,在采访过程中一定要尊重被采访对象,用语举止得体㊂采访结束后的后期工作,如采访稿撰写㊁图片整理㊁小视频配音配乐制作等,教师也要做相应指导㊂由于现场采访的缘故,笔者在授课前,制作了一张学案,包括学生的采访提纲,采访稿写作小技巧,采访稿范文指路㊂在课堂的现场采访中,学生倾听了望城区自强不息人物张曼利女士的演讲并对其的现场采访后,大为触动㊂三㊁强化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实践性,强调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㊁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㊁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㊁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㊂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提供多渠道㊁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探究,从而获取知识,增进能力,提高素养㊂在 演讲:青年当自强不息 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整合前两个环节中的所得,要运用在 认识自强不息的内涵 中积累的文学知识增加演讲稿的厚度与深度,使演讲稿文采飞扬,要选用 寻找自强不息人物 环节中的身边人身边事使演讲稿更有生活气息,更亲切动人㊂教师不仅要关注演讲者,还要关注在演讲团队中的其他学生,如负责音频视频剪辑的同学,制作P P T 的同学等㊂整个演讲比赛,教师不妨退居幕后,让每组选派成员组建演讲比赛组委会,制定演讲比赛的比赛流程和赛制规则,组建评委会,选拔大众评委和点评评委,选定颁奖团队,包括主持人的选拔㊁颁奖嘉宾的邀请,奖项922多元教法结合,提升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质量韦金川(广西南宁马山电白小学广西南宁530000)ʌ摘要ɔ伴随着 新课改 教学政策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小学低段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要求也在不断提升㊂为了帮助学生全面提升其语文学习质量,教师需要对学生们的学习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查找限制学生学习效率的根本性因素㊂而后,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调查结果,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切实提升学生们的语文知识学习质量,真正培养小学低段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㊂ʌ关键词ɔ教法结合;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质量提升ʌ中图分类号ɔG424.2ʌ文献标识码ɔAʌ文章编号ɔ1009-9433(2020)05-0230-01小学低段的语文知识教学期间,需要教师围绕 优化学生学习质量 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㊂在教师看来,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意愿,所以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法应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㊂故而,教师引入信息技术教学法,意在加深学生们的知识学习印象㊂同时,教师为学生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们的语文学习兴趣㊂此外,教师帮助学生们拓展大量课外阅读内容,希望能够切实增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㊂一㊁引入信息技术教法,加深学生知识印象教师指导学生们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于动态化的教学内容时,能够表现出很强的学习专注度㊂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学生的思维是形象的㊁具体的,所以选用动态化的教学内容,并为其匹配相应的教学策略,能够使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得到满足㊂因此,教师为学生们设计教学内容时,需要引入相应的动态化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切实提升学生们的语文知识学习效率㊂例如,在指导学生们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教师便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展示雪地脚印的相关图片,然后问学生们: 同学们,老师听说大家都很聪明,那么老师可不可以考考你们呢? 可以! 学生们回答㊂ 下面老师要为大家出一个谜语,谜面是: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风花盛开㊂千变万化六个瓣,飘呀飘呀落下来㊂大家猜到是什么了吗? 在教学展示的动态图片引导下,学生们紧随其后就猜出了谜底是 雪 ㊂通过信息技术的动态化教学演示,使得学生们能够对所学内容有更强的关注度,进而使其课上的相关知识学习更为积极主动㊂所以,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而言,动态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应用,能够使其在学习语文知识期间,对所学知识产生更有效的知识联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们留下较为深刻的语文知识学习印象㊂二㊁创设趣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低段的语文知识教学,需要教师采用高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相应的教学指导㊂综合分析当前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师可以发现学生们若是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则会在实际学习期间,表现出极为强烈的求知欲,对应的课堂学习效率也会得到明显提升㊂所以,这便为教师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设计空间㊂为了有效调动其学生们的语文知识学习积极性,教师需要为学生们设计相关趣味性教学方法,以此帮助学生以更加饱满的学习热情投入到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来㊂通过教师为学生们设计趣味性的语文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有效提升学生们的语文知识学习质量㊂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们学习‘称象“一文时,就可以为学生们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以此培养学生们的语文知识学习兴趣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语文知识学习质量,教师决定为学生们设计故事性的教学情境,以此提升学生们的语文知识学习意愿㊂首先,教师为学生们初步讲解 曹冲称象 的故事过程,使学生们能够清晰理解这个故事的发生起因㊁经过和结果㊂而后,教师引导学生们将其故事化改编,使之成为学生肉眼可见的课本剧目㊂学生在设计故事性情境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表演的乐趣,从而使剧目表演更为精彩㊂最终,在教师的教学指导下,学生能够在相应的故事化情境中投入表演,并切实提升了学生们的语文知识学习兴趣,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指导作用㊂三㊁拓展课外阅读内容,增强学生理解能力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积累阅读理解经验的过程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阅读知识内容,教师决定采用课外阅读拓展教学的方法,对学生们进行相应的教学指导㊂教师为学生们精心筛选合适的阅读教学内容,使之从多个角度进行语文阅读理解的教学指导,从而切实提升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㊂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们学习‘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还可以为学生们拓展相关的古代寓言故事内容,如经典的‘自相矛盾“㊁‘拔苗助长“和‘老马识途“等㊂通过教师为学生们展示大量的阅读理解故事内容,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们的阅读学习兴趣,并使其在兴趣的引导下,获得阅读理解相关文本内容的能力㊂综上所述,教师在指导学生们学习小学低段语文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们的学习现状进行系统性的调查研究,并位置匹配相应的教学方法,以此全面提升学生们的语文知识学习质量㊂参考文献[1]赵玉玲.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拓展教学有效性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19(32):37-38.[2]兰静.小学低段语文 1+X 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以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一课为例[J].亚太教育,2019(06):25-26.和奖品的设置㊂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与平台,要让每个学生的实践成果都得到肯定与鼓励㊂在活动后,除了评出 最佳演讲稿 和 最佳演讲者 外,还可以在各小组间,颁发 突出贡献奖 ㊂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是一块拥有无限可能的广阔新天地㊂学生的学习潜力在这里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能力在这里得到全面提高㊂教师应探寻崭新的模式和高效的方法,点燃学生对语文的热情㊁点燃学生对乡土的热忱㊁点燃学生对实践的热血㊂参考文献[1]王荣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032。
初中 立足乡土 跨学科活动
初中立足乡土跨学科活动
立足乡土的跨学科活动是一种以家乡文化、自然景观、历史传统等为主题,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开展综合性、探究性学习的方式。
这种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乡,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以下是一个立足乡土的跨学科活动的示例:
活动名称:家乡文化与自然环境的探索
活动目标:通过探究家乡的文化和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活动流程:
1. 文化探寻:学生分组到家乡的博物馆、文化遗址、历史街区等进行参观和调查,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采访当地居民、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深入挖掘家乡的文化内涵。
2. 自然观察:学生到家乡的自然保护区、公园、田野等地进行观察和调研,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状况。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植物、动物、地形地貌等元素,探究家乡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3. 创意表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在文化探寻和自然观察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创意表达,形式不限(如绘画、摄影、诗歌、文章等)。
通过创意表达,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家乡的文化和自然环境。
4. 成果展示:学生将创意表达的作品进行展示,并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成果。
通过成果展示,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促进交流和互相学习。
在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整合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开展综合性、探究性学习。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团队合作、创意表达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这种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乡,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综合性学习走进乡土文化
发表时间:2013-04-03T10:58:07.717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1月总第108期供稿作者:陈美霞[导读] .要突破表层性、单纯观赏性、一般性的宣传。
陈美霞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第一中学730200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对“教材就等于唯一教学资源”的传统教学思想、传统课程体系提出了挑战。
同时也明确指出:“自然风光、风俗民情……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这里的自然风光、民风民俗等就属于乡土文化范畴。
而乡土文化有它独特的风格,无疑能成为得天独厚的学习资源。
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每每涉及到这些知识,学生却知之甚少。
所以我们要开发生活资源、整合生活资源,让其变成学生的需要。
我们带领学生开展“走近皋兰文化,感受皋兰文化”为主题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挖掘、搜集、整理乡土文化资源,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开发和运用,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就能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乡情之浓、乡艺之乐、乡仪之美,从而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语文素养的熏陶。
一、挖掘乡土文化,开发教学过程中对本土资源的利用。
1.乡史文化。
皋兰的历史源远流长,它记载了劳动人民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记载着家乡发展的历史。
(1)访古寻迹。
主要包括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观察历史遗迹,如兰州城隍庙、石洞寺、皋兰文庙、什川梨园,查看家乡的文史资料、图片,了解家乡各个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
(2)追古问昔。
主要包括带领学生走进街坊、农户,请知情人讲述民间传说,了解感人的历史画卷,使学生明白“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道理,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感情。
(3)唱古抚今。
组织学生画古迹、讲故事、写家史、拍家景,增强“以做家乡人为荣”的自豪感。
2.乡艺文化。
让学习漫步在艺术的花园里,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1)民间艺术。
皋兰文化发展特色明显,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太平鼓文化之乡”,太平鼓文化源远流长。
什川镇铁芯子社火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
水阜的鼓子,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带领学生通过走访民间文化艺人,查阅民间文化艺术种类及特点,培养学生采访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2)历史遗址资源。
让学生亲历水阜村的历史遗址,感受中国第一古梨园、中心天府沙宫、魏家大山脉奇峦竞秀的俊秀景色。
3.乡特文化。
皋兰有丰富的特产,什川软儿梨、和尚头、长寿面、红砂洋芋、中心的旱地桃子等地方特色食品风味独特。
(1)知特产。
组织学生了解有哪些特产以及这些特产的特点、作用。
(2)宣特产。
组织学生通过写广告、画宣传画、写介绍文章等方式,宣传家乡的特产。
二、发掘乡土文化,努力提高学生的本土文化素养。
1.用美丽的乡土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
千百年积淀的乡土文化,有它独特的风格,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得天独厚的育人条件。
所以,利用乡土文化拓宽语文学习资源,就应强调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乡情之浓、乡艺之乐、乡特之美,从而在感受中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语文教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这一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通过调查访问、上网查阅等方式,着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乡土文化蕴含着人们美好的愿望,里面有许多丰富的想象。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触发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发掘乡土文化、丰富本土文化在语文课堂的探索。
1.要开设多种课堂教育,把与本土有关的歌舞、器乐、美术、体育、娱乐等项目纳入活动课程,进行民风、民俗、民情教育。
要抓好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学校课堂教育工作,推出一批健康向上的戏剧、音乐、曲艺、舞蹈、美术等作品,定期举办优秀文艺作品评奖活动。
2.要重点抓好乡土文化工程、文化精品工程的宣传,并辐射到乡土文化宣传的方方面面。
宣传中,要避免零碎性、片面性、猎奇性,力求对乡土文化的整体性、系列性进行介绍。
3.要突破表层性、单纯观赏性、一般性的宣传。
要力求深入民族的文化心态、生存方式和历史影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而引起广大师生的注意并进一步把它融入自己的生活乃至整个生命中去。
可通过开办有乡土文化知识的技能课、选修课,或在已有课程中增加本土文化知识,如在历史、地理、劳动、美术中增加适合各种年龄段的乡土文化内容,改变课程单一的结构模式,丰富艺术课堂。
只有在学校课堂中为乡土文化开辟一定的空间,用乡土文化的精髓滋养、丰富、激励中小学生,他们才能体会“母体文化”鲜活而迷人的生命力,不忘“祖宗”文化。
假以时日,保护乡土文化也就成为我们社会未来公民的自觉行动,今后在各自的岗位上,他们也必将以各自的方式努力抢救、保护民间文化,成为推进民族民间文化崇高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