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_《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因数和倍数》课标分析《课程标准》提到: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些活动目标,让学生在宽松、快乐、自主、合作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首先,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由旧知导入新知,激发探究的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五年级的学生对数已经有了丰富的认知,鉴于这一点,在设计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遵循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逐级递增、螺旋上升的方式,步步深入,轻松引出新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本节课留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和时间。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时,让学生结合概念,先自主找,通过找15的因数,探索找因数的两种方法,利用除法或乘法来找,在自主找18因数的基础上,师生、生生交流,探讨怎样找才不能不遗漏,又不重复。
通过大家的交流碰撞出最有的策略。
在发现因数和倍数的规律上,更是让学生自己来发现,交流互动,总结归纳,体会自主发现的乐趣,在发现结论时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整堂课中,用数字贯穿始终,让学生都成为数字王国中的一员,在让大家帮找自己找因数,和最后的自我介绍,找朋友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快乐的游戏中,巩固新知,发现新知,使在开心的数学课堂上获取数学知识,充分的展现了孩子的快乐与美好。
《因数和倍数》学情分析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了一定的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整数的性质。
整个这一单元安排在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加减法之前,有它独到的基础性和铺垫性。
小学数学_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上册88--9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乘法算式认识因数和倍数。
2.依据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和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并找出100以内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会找一个数的倍数。
3.在探索中,研究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和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4.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及相互依存关系,掌握找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有序的找全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并能总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方法:通过操作与想象,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讨论、交流,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2名同学表演节目,同学们想想可以怎样来排队伍每行人数一样多?动手之前我们先看一下要求。
)用12个圆形代表12名同学,动手画一画(1)看一看有几种不同的排法;(2)想一想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你的排法。
二、自主探索、探索新知(一)操作发现、理解概念1、师:同学们画完了吗?谁想把你的成果分享给大家?2、学生汇报3、同学们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今天我们研究的知识就藏在这些乘法算式里。
我们先看第一道乘法算式因为3×4=12,所以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反过来说,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
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因数和倍数。
4、这儿还有两道乘法算式,哪位同学能像刚才那样再来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5、刚才在听的时候发现1×12=12说因数和倍数时有两句特别绕口,是哪两句啊?虽然是绕口了点,不过数学上还真是这么回事,12的确是12的因数,12也是12的倍数。
6、强调在研究因数与倍数的时候,指的是非零自然数。
(二)探索方法发现特征1、找一个数的因数。
接下来,我们看12的因数一共有哪些?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刚才是怎样找到12 的因数的?总结数形结合的思想2、找出24所有的因数。
小学数学_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因数与倍数教材:青岛版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丰富感性认识,建立乘法与倍数、因数的内在联系;深刻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本质内涵,能举例说明倍数和因数。
2、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感受数学思考的魅力和智慧学习的理性价值。
3、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4、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1、建立因数、倍数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掌握。
2、学会有序的找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因数、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2、根据乘法算式找因数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小正方形、作业纸教学过程:课前请学生整理学具,课桌左上角放信封,作业纸放在铅笔盒下面。
一、课前交流师:呦!大家坐的这么精神!我们打个招呼吧!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师:真有礼貌!师:刚才你们叫我老师,那我们是什么关系?其实在生活中我不仅是一位老师,我还有很多的角色,我有一个儿子,所以我还是一位妈妈,我有一个弟弟,所以我还是一位姐姐。
那你呢!你在生活中除了是学生,还是什么?生1:我是儿子。
生2:我是弟弟。
生3:我是妹妹。
师:好!看来同学们在生活中都有各自的角色,我们来个对话小游戏吧?(指一名学生)来,我们俩来个对话!师:我是老师。
你怎说生:我是学生。
师:我是妹妹生:我是哥哥。
师:我是妈妈。
生:我是儿子师:唉!你笑什么?你说说?生:他不是你儿子师:那怎么办或那应该怎么说。
才不会有误会?生:他是他妈的儿子师:噢!要想不产生误会我们要说谁是谁的妈妈,谁是谁的姐姐,是这个意思吗?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相互依存的关系。
比如母子、父子关系、姐弟、师生,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好!准备好了吗?请你用脸上的微笑和你的坐姿告诉我,好!上课!师生问好!二、(一)师出示课件师:大家看大屏幕,这里有12个小正方形。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反思3篇2024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反思3篇2024〖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反思第【1】篇〗《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
本节课又是这一单元的的教学重点。
为让学生很好的感受因数与倍数的意义,能够熟练的找出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灵活地处理了教材,分为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只让学生认识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及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效果不错。
一、设计情境,引起思考。
改变教材的情境图,用学生有兴趣的情意引入课题:有12个小方块,要求摆成一个长方体,你想怎么摆。
引起学生思考,学生想到有3种摆法,每种摆法怎么列式求出一共有多少方块?由于方法的多样性,为不同思维的展现提供了空间。
从而理解决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二、引导学生探求找因数的方法,使探索有方向。
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是这节课的重点,首先放手让学生找出24的因数,由于个人经验和思维的差异,出现了不同的方法与答案,在探索这些方法和答案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如何求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从而掌握了知识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的应用教材,使之服务于教学,让教学有效的进行,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反思第【2】篇〗一、教材与知识点的对比与区别。
1、对比新版教材知识设置与传统教材的区别。
有关数论的这部分知识是传统教学内容,但教材在传承以往优秀做法的同时也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动。
无论是从宏观方面——内容的划分,还是从微观方面——具体内容的设计上都独具匠心。
“因数与倍数”的认识与原教材有以下两方面的区别:(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
(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
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教师必须要认真研读教材,深入了解编者意图,才能够正确、灵活驾驭教材。
因此,我通过学习教参了解到以下信息: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是在已经能够区分整除与余数除法,对整除的含义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
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与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与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教学过程】课前互动:同学们,今天有幸给大家上一节数学课,此刻我们是什么关系呢?嗯,师生关系。
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
你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同学关系。
人与人之间有着好多种关系,就如我们的师生关系一样,可是上完这节课后,我更想和同学们成为220 与284 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和学生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感知有些关系单独存在是没有意义的。
课始给学生创造一个220 与284 的悬念,让学生带着好奇走进今天的课堂。
】一、由“数”引入新知师:同学们,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我们每天都在和数打交道,那我们到底研究过哪些数呢?一起来回顾一下,请看。
在数的星空里,有我们曾经研究过的数,不同的数有着不同的含义,这里有我们学过的整数、分数,还有小数。
有了对数的认识,后来我们学会了用数和运算符号一起表示各种不同的算式,不同算式就表示不同的数量关系,大家看,这里有我们学过的加法、减法、乘法还有除法。
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将继续研究藏在数和算式中的奥秘。
(视频播放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对数的认识,再由对数的认识转移到算式中来,从而引出今天教学的“因数与倍数”是隐藏在算式中的数与数的关系)二、自主学习,认识因数与倍数师:实验小学的同学们正在准备球操表演,要求排成每行一样多的队形。
你有几种排法呢?请同学们把你的想法画在练习本上,如果能用算式表示出你的想法就更棒了。
(学生画出来,并列算式)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生:我画的是圆圈,每排6 个,画了2 排,算式是6×2=12。
师:嗯,你是排数×每排人数=总数。
哪种排法也可以用这个算式呢?生:每排2 个,有6 排。
师:那么这两种排法我都用2×6=12 表示可以吗?生:可以。
师:还有其他不同的排法吗?(学生列出了1×12=12、2×6=12、3×4=12、12÷1=12、12÷2=6、12÷3=4)师:同学们可真厉害,不一会儿的功夫就列出了这么多的算式,我都把它们一一记录了下来。
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与反思第【1】篇〗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页内容,以及第7页练习二的第1题。
【教学目标】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教师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0÷5=16÷2=12÷3=100÷25=220÷4=18×4=25×4=24×3=学生口算2.导入: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
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
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除的关系,在整数乘法和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探讨的内容。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1)]二、新课讲授1.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科书第5页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算式,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
学生说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商是整数的分为一类,商不是整数的分为一类。
教师以商是整数的第一题为例,板书:12÷2=6。
教师:在这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商也是整数,这时我们就可以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谁来说一说其他的式子?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2)说一说第一类的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学生回答,如:在20÷10=2中,20是10和2的倍数,10和2是20的因数。
或:20是10的倍数,20是2的倍数,10是20的因数,2是20的因数。
小学数学_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青岛出版社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1 因数与倍数【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单元安排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系统地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自然数的知识,了解自然数之间存在的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体会自然数都有因数,而且不同的自然数因数的个数是不同的,这些知识也是今后学习约分、通分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
教材注重了学生的实践操作,红点问题通过实践操作,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联系现实情境和实际经验体会倍数与因数的意义。
而两个小电脑的问题在红点问题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和策略,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后总结、归纳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基本特征。
整体来看,教材在编排设计上一是降低学生理解概念的难度,二是为学生在后续学习中逐步完善认识、深化理解提供了必要的空间。
【学情分析】《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数学概念课对学生来说会比较抽象和枯燥,尤其对因数与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不能单独存在的概念更容易混淆不清,在理解上会更加困难。
在学习中应容易出现以下困难:1、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和相互依存关系; 2、如何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但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将抽象的数字、概念形象化、具体化,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模式开展探究活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效果上就会更加明显。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心已知,口难述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及时进行引导点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借助直观事物,使学生认识、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体会因数与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寻找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的奇妙、有趣,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1、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2、掌握找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小学数学_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团体操表演》第1课时<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人与人之间有着各种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关系,比如说我和你们之间的师生关系。
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
那你们与亲人之间的关系又有哪些呢?请选择一位你心中所想的亲人,想一下他的的名字,试着用一句话说一说你与他的关系。
(同学说)在数学王国的自然数家族里,成员们和睦相处,他们之间也有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俩兄弟。
(板书:因数和倍数)二、目标展示:(屏幕展示)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依据因数和倍数的含义以及已有的乘除法知识,通过尝试、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 在认识因数和倍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指生读)(教师简述)目标你明确了么?相信,有了学习目标的精准导航,你一定能快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三、学习新课:(一)情景再现(1)运动会上要新增添一项团体操表演,大家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划此事!最终教练决定选用12名同学来参加表演。
请大家积极建言献策,说一说该如何设计队形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图形代替12名同学在白纸上列一下队形!并用算式表示出来。
一会儿请同学们上台展示并讲解。
(2)汇报交流:小组展示。
(二)因数、倍数概念的学习(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因数和倍数着两兄弟就藏在这三道乘法算式中,乘法前面和后面的数都叫什么?(因数),那我可不可以说3是因数,4是因数?为什么?(同学说)那其他算式中的因数你会说了么?(指生说)(2)在师生关系中,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老师与学生是相互依存的;在姐妹关系中,刘好是刘艺琛的姐姐,刘艺琛是刘好的妹妹,姐姐与妹妹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3×4=12这道算式中,3是12的因数,12又会是3的什么呢?因数与谁相互依存?(同学说)(3)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你会说了么?小试一把。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与反思3篇2024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与反思3篇2024〖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好处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因数和倍数个数方面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透过整数的乘除运算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好处,自主探索和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好处教学例1:1.观察算式的特点,进行分类。
(1)仔细观察算式的特点,你能把这些算式分类吗?(2)交流学生的分类状况。
(预设:学生会根据算式的计算结果分成两类)第一类是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第二类是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而商不是整数。
2.明确因数和倍数的好处。
(1)同学们,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
126=2,我们就说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2)在第一类算式中找一个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3)强调一点:为了方便,在研究倍数与因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整数的除法算式中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好处,简洁明了,同时为学习因数和倍数的依存关系进行有效铺垫。
3.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依存关系。
(1)独立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2)我们能不能说4是因数24是倍数呢表述时就应注意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正确表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是单独存在的。
我们不能说4是因数,24是倍数,而就应说4是24的因数,24是4的倍数。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及反思(5篇)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及反思(5篇)《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及反思1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0~72页的例题及相应的“试一试”,第72页“想想做做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生疏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究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全部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全部因数。
2、使学生在生疏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究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学问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智力题:有三个人,他们中有2个爸爸,2个儿子,这是怎么回事?教师说明:人和人之间是有联系的,数和数之间也是有联系的。
(板书:数和数)二、初步生疏倍数和因数。
1、创设情境。
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么拼?请同学们先想象一下,然后说出你的摆法,并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汇报拼法,教师依次呈现长方形的拼图,并板书:4×3=12 6×2=12 12×1=12教师依据4×3=12 提示:4×3=12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
提示课题:倍因提出要求:你能用倍数和因数说一说6×2=12 12×1=12吗?指名学生答复,其他学生补充。
2、深化感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同桌互说以后再指名学生叙说。
(2)你能举出一些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教师说明:为了便利,我们在争辩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三、探求一个数的倍数。
1、设疑。
在刚刚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3的倍数有12,3的倍数除了12还有别的吗?请在纸上写出3的倍数。
你能完成得又对又好吗。
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引发冲突:为什么停下来不写了?有什么困难吗?引导学生争辩后达成共识:加省略号表示写不完。
2、沟通。
投影呈现学生作业。
争辩“对不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与反思第【1】篇〗《倍数和因数》教学教案一、说材(1)教材的地位和前后关系: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
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情感、价值目标:2.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3)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4)教学难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谈设计理念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其次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三、谈教学过程:(1)合作交流、揭示主题用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进行不同的摆法展示,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
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鉴定。
(2)教学概念、正反促成利用横里读、竖里读,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知识概念,并及时出示整个前提:是在不含0的自然数,让学生自己举例,示范说、相互说,最后以教师举学生不容易想到了例子:4×4=16,18÷6=3,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也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做好伏笔。
(3)设疑,置疑,激发学生的反思力度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才说到12、18是3的倍数(板书:3的倍数),3的倍数是不是只有12、18这两个数呢?”组织交流:3的倍数有哪些呢?同学互评,交流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形成了知识的整体性教学,加大了探索的力度,提高了思维的难度,“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4)判断中进行教学内容的递深,形成了反思——学习——强化的整个学习过程。
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反思第【1】篇〗教学中我发现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
而这里的处理的方法有所不同,我在教学时做了一些改动,让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然后自己用算式把摆法表示出来。
这样学生的算是就不局限于乘法,有一部分学生写了除法算式。
这样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
因为现在也有很多学生学**赛,所以我从整除的角度也介绍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由于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的接受。
如让学生思考:你觉得3和12、4和12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对乘除法学生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因此不少学生能说出倍数关系,可能说得不很到位,但那是学生自己的东西)。
当学生认识了倍数之后,我进行了设问:12是3的倍数,那反过来3和12是什么关系呢?尽管学生无法回答,但却给了他思考和接受“因数”的空间,使学生体会到12是3的倍数,反过来3就是12的因数,接下来4和12的关系,学生都争者要回答。
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
先让学生自己**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五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
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
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不比老师给予的有效得多。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反思第【2】篇〗因数与倍数属于数论中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学习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是在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切入课题。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认识了乘法各部分名称,对“倍”叶有了初步的认识,从而本课由此入手,让学生由熟悉的知识经验开始,结合问题引发学生提升思考并发现新的知识结构,体会到此“因数”非彼“因数”,感觉到“倍”与“倍数”的不同。
小学数学_小学数学 2.1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谈论,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所有因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依据乘法算式自主总结出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3、情感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掌握找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的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三、教具学具课件、粉笔、练习纸、四、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练习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看电影吗?生:喜欢。
师:赵老师平时也喜欢看电影。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电影特别火。
《爸爸去哪里了》你们看过吗?(ppt出示)生:师:在这部电影当中你最喜欢里面的谁?生:师:同学们请看,你们认识他吗?(ppt出示—林志颖的照片)生:师:他呢?(ppt出示Kimi)生:师: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生:父子关系。
师:那也就是说:林志颖是Kimi的?生:爸爸。
师:Kimi是林志颖的?生:师:那我们能不能直接说林志颖是爸爸?生:师:为什么?生:因为没有说是谁的爸爸?师:有没有道理?生:师:好的,请坐。
师:在这里,爸爸和儿子之间其实就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我们不能够直接说谁是爸爸,或谁是儿子。
而应该说清楚,谁是谁的爸爸,谁是谁的儿子。
生:附和。
师:在生活当中,人与人之间有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数学当中有没有这种关系呢?生:有。
师:是的。
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数与数之间有时候也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同学们想了解吗?生:师:好,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好,上课。
生:师:今天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研究数与数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师:看到这个课题,你都想了解什么?生:因数和倍数有什么关系呢?师:很好的问题。
小学数学_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实践活动逐步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含义,并能正确地求出两个数的公因数。
2、经历用多样化的方法找公因数的过程,体验自主寻求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3、能根据两个数的不同关系灵活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使学生在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数的特点合理灵活地确定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正确解答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在下列因数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得倍数?4和8,7和14让学生说出。
(二)研究新知1、提出问题,疑难解惑(1)提问,18的因数有哪些?24的因数有哪些?让学生口头汇报结果。
并仔细观察比较两个数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可以发现1、2、3、6是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并给学生规范概念,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
看一看,这些公因数中谁是最大的?从而引导学生找出最大公因数。
像这样我们将两个数的因数一一列举出来,从而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叫做列举法。
出示作业1,让学生用列举法完成作业。
并上台讲解自己的做法。
(2)其实了解因数和倍数的关系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用集合圈的方式。
出示集合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集合圈表示的含义,并让学生思考,集合圈中间交叉的部分表示的含义,“表示18和27的公因数”左半部分表示什么?“表示27独有的因数”右半部分表示什么?“表示27独有的因数”让学生拿出研学单完成作业2,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跟学生交流讨论,应该先写出集合圈的哪部分?先写出中间的部分,这种方法非常有技巧,可以有效的避免数字的重复和遗漏。
(3)知识点归纳学到这里谁来告诉我到底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让学生自己的语言说出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理解。
并规范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公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因数、倍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认识因数和倍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1)在探索因数与倍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感受数学之美,探究之趣。
(2)利用完全数这个课外资源,介绍数学家们的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难点:探索求一个数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探索新知:出示课本第88页情境图,提出问题:(1)要使每排人数一样多,队伍可以怎么排?(2)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吗?学生思考回答(1)3×4=12 (2)2×6=12 (3)1×12=12 并说明每个算式表示的队伍是怎样排的。
2、教学因数与倍数的意义:结合图形,可以有3种排队方式,还得到了3道乘法算式,这种方法叫做数形结合法。
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就将从这里开始,以2×6=12为例,2×6=12,数学上说,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因数与倍数。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所说的数都是自然数,而且0除外。
老师把它变成除法算式,你还能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生:能)剩下的两道乘法算式,你能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学生说。
)能不能说12是因数,12是倍数?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独立存在,它与我们原来学习的分数,小数不同,它不是一种数,而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除了这3组自然数相乘等于12以外,还有那两个自然数相乘等于12吗?(生:没有了)。
那我们就可以说12的因数就只有这6个。
我们把它写出来,仔细看,12的因数有:1,2,3,4,6,12。
(老师板书)3、教学寻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一个数的因数,什么是一个数的倍数,如果老师再给你一个数,你还能找到这个数的因数吗?(生:能)。
想一想,怎样才能做到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的找到24的所有因数?写到练习本上。
(生独立完成)。
谁来说说你找的24的因数都有哪些?(24的因数有1,2,3,4,6,8,12,24。
你是怎么找的?(生答寻找24因数的方法,预设(1×24=24, 2×12=24, 3×8=24,4×6=24)为什么找到4×6以后就不再往下找了?(生答:再往下找就重复了。
)找一个数的因数时,要找到什么时候就可以不再往下找了?(生答:找到重复就不再往下找了。
)没错!当两个因数越来越靠近,再找就要重复的时候,就可以停止不再找下去了。
那我们现在就可以说,24的因数有:1,2,3,4,6,8,12,24。
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从1开始,一对一对的找,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还有不同找法吗?(生答:用除法也能找到。
)对啊,用除法找,也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对一对的找到24的所有因数。
我们刚才通过几组算式分别找到了12和24的因数的方法,就叫做列举法。
在列举的时候,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根据一定的顺序,从1开始找,这种思维方式,在数学上叫做有序思维。
有序思维带给我们的好处是什么?(生:有序思维带来的好处是不重复不遗漏。
)希望同学们以后经常运用这种思维方式。
现在找出25的因数。
生独立写在练习本上,并说出寻找的方法及所有因数。
(1×25=25,5×5=25,25的因数有:1,5,5,25)。
在25的因数中有2个重复的,只保留一个。
一个数的因数都是一对一对的,个数都是双数,但是像1,4,9,16,25……这样的数,因数中都有重复的,所以他们因数的个数都是单数,这样的数在数学上叫做完全平方数。
用对口令的形式找6的因数。
介绍完美数。
通过完美数介绍我国数学家陈景润攻克了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他的这种对学习永不放弃,敢于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出示12、24、25、6这几个数的因数,通过观察,小组讨论这些数的因数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汇报一个数因数的特征: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他本身)。
4、教学寻找4的倍数的方法:你能用列举法和有序思维,找到4的倍数吗?(生:能)。
请同学们独立写在练习本上。
找的完吗?(生:找不完)。
找不完怎么办?(生:找不完用省略号代替)。
你是怎么找的?(生:我从4的一倍开始找的,4×1=4,4×2=8,4×3=12,4×4=16……等等)。
师板书:4×1=4,4×2=8,4×3=12,4×4=16……用乘法找,积就是这个数的倍数,如果用除法找呢?(生:被除数就是4的倍数)。
4的倍数有:4,8,12,16……现在,请同学们分别找到5和9的倍数,写在练习本上。
出示4、5、9这几个数的倍数,仔细观察,小组讨论,这些数的倍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小组代表全部汇报(生: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5、巩固练习、玩游戏:通过练习的层层深入,提高孩子对本科知识的应用能力。
游戏:符合要求的同学起立,让学生发现:1是所有非0自然数的因数,所有非0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
6、全课小结:这节课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哪些知识?学生总结。
(出示思维导图)我们认识了因数与倍数,并能按顺序列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通过列举法,发现了因数和倍数的特征。
让我们利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完成当堂达标。
《因数与倍数》学情分析通过已有的学习经验,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四则运算),本课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其中涉及到初等数论的知识,学生初次接触肯定会感到抽象和枯燥,尤其对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学生是不能很好理解的。
在学习中容易出现两个困惑:1、什么情况下才能讨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及研究范围。
2、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本单元学习的因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五年级学生已积累了探索数字规律的基本方法与策略,但让学生学会灵活地、有序地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的表述发现的规律,学生往往有一种心已知,口难述的困惑。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及时进行引导点拨。
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2)由于本单元知识特有的抽象性,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因数与倍数》效果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乘法算式后,在整数乘法算式中的另一种关系(因数与倍数相互依存关系)。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用学生熟悉的情境12名同学做球操表演引入课题,使每排人数一样多,队伍可以怎么排?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吗?二、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数与倍数这两个名词,所以在教学中我直接在一个整数乘法的算式2×6=12中引入并说明。
在教学中特别强调了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即:说清楚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这部分以“数形结合”的方式出现。
即:结合图形,让学生列出不同的乘法算式,观察算式得出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三、寻找因数的方法这一环节,让学生尝试总结寻找因数的方法,讲解自己寻找的过程,引导没有找全的同学是因为没有按顺序继续找下去,发现找到2个因数再找就要重复的时候就不再继续找了,通过展示几个数的因数,发现一个数因数的特征,学生讨论交流,总结归纳,在这个环节中渗透数学中的列举法和有序思维,拓展课外知识,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的教育。
通过介绍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做出的贡献,激发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面对学习要有勇于探索、永不放弃的德育教育。
寻找倍数的方法利用相同的方法,放手让学生用列举法和有序思维独立找出4的倍数,6的倍数和9的倍数,并发现一个数倍数的特征,在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时,让学生去合作交流,自己观察并发现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数、最大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中发展自我。
四、巩固练习练习题由易到难,通过第一题的判断,让学生明确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二题和第三题用不同的方法找到一个数的因数,拓展学生思维;第四题和小游戏很好的巩固和加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
练习的设计层层递进。
五、回顾整理通过回顾整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使知识由系统化再到简单化,最后赠予学生名言,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因数与倍数》教材分析《因数与倍数》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
《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相当抽象。
这一知识是学生学习数学不可或缺的基础。
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整数知识,如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本单元将进一步认识整数的性质,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因数与倍数,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与合数。
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以及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等内容都是初等数论的基础知识。
数学一直被誉为“科学的皇后”,而数论更被誉为“数学的皇后”。
本节课知识作为数论知识的基础,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学习分数,特别是学习约分、通分,需要以因数、倍数的概念为基础,进一步掌握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需以质数、合数的概念为基础,同时掌握2、5和3的倍数的特征。
另一方面,学习了本课的知识,能使学生加深对整数与整数除法的认识,加之这些知识比较抽象,而且概念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所以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因数与倍数》评测练习一、火眼金睛辨对错。
1、13的最小倍数是26。
()2、6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3、6是倍数。
()二、三、四、猜一猜:1、一个数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9,这个数是()2、这个数只有一个因数,是()3、一个数最大的因数是7,这个数是()4、最小的倍数是8,这个数是()五、小游戏:听要求,符合要求的同学举学号牌起立1、学号是6的因数。
2、学号是5的因数。
3、学号是8的因数。
4、学号是1的倍数。
《因数与倍数》课后反思通过已有的学习经验,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四则运算),由于《因数和倍数》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讲授的,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尤其对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学生是不能很好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