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课件
适用于处理具有自重湿陷性的黄土地基,具有消除黄土湿陷性、加固效 果稳定的特点。
工程实例四:化学加固法处理案例
总结词
加固效果好、施工便捷。
详细描述
化学加固法是通过向软弱地基注入化学浆液,使土体胶结固化,提 高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该方法具有加固效果好、施工便捷的特点 。
适用范围
适用于处理各种类型的软弱地基,具有加固效果好、施工便捷的特点 。
根据勘察和试验结果,选 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如强 夯法、灰土桩法、水泥土 搅拌桩法等。
设计参数
确定各处理方法的施工参 数,如夯击能、桩长、桩 径等。
结构设计
进行结构计算和分析,确 保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满 足要求。
施工工艺及流程
01
02
03
04
施工准备
清理场地,进行地表排水和防 渗处理。
桩基施工
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桩基施工 ,如成孔、填料、夯实等。
适用范围
适用于浅层软弱地基的处理,具有操 作简便、经济高效、应用广泛的特点 。
工程实例二:挤密法处理案例
总结词
加固效果显著、适用范围广。
详细描述
挤密法是通过振动、冲击或碾压等方式,将桩管打入软弱土层一定深度,使之形成桩孔, 然后填入素土、灰土或其他材料进行夯实,最后形成具有较高承载力的桩体。该方法能够 使桩周土体加密,提高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
基层处理
在桩基表面铺设一定厚度的灰 土或水泥土,形成复合地基。
面层施工
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面层施工 ,如铺设垫层、钢筋混凝土等
。
质量检测与控制
桩基质量检测
通过探坑检测、静载试验等方法 ,检测桩基的承载力和完整性。
处理效果检测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在水分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形和沉降的黄土。
在工程建设中,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处理,会对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施工方案。
一、室内试验分析在进行湿陷性黄土的处理前,首先需要进行室内试验分析,确定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特性。
通过室内试验,可以确定湿陷性黄土的承载力、压缩性特征、含水量控制范围等参数,为后续处理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二、基础加固处理对于湿陷性黄土的处理,首先要进行基础加固处理。
可以采用浇注混凝土加固基础的方法,增加基础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同时,也可以采用灌注桩或钢板桩等技术,通过加固桩与黄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增加地基的稳定性。
三、改良处理在基础加固处理完成后,可以进行湿陷性黄土的改良处理。
改良处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结构,提高其抗湿陷性和承载力。
常用的湿陷性黄土改良技术包括固化、掺充和排水等。
1.固化技术:采用固化剂对湿陷性黄土进行处理,使其固化成坚硬结构,提高其抗湿陷性和承载力。
常用的固化剂有水泥、石灰、石膏等。
固化技术需要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物理特性和改良目标进行合理配比和施工,以达到理想的固化效果。
2.掺充技术:在湿陷性黄土中掺入适量的掺和材料,如砂、砾石、粉煤灰等,改变土壤的颗粒组成和结构特征,提高其抗湿陷性和承载力。
掺充技术需要掌握适量的掺和比例和掺充方式,以确保土壤的改良效果并提高工程的稳定性。
3.排水技术:通过设置排水系统,及时将土壤中的水分排出,减少土壤的含水量,从而降低土壤的可压缩性和变形性。
排水技术包括地下排水系统和表面排水系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布置,以保证土壤的排水效果和工程的稳定性。
四、监测与维护在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监测和维护工作,及时掌握处理效果和土壤的变化情况。
可以通过安装监测点、进行现场监测和定期检查等方式,对工程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较高含水量时容易发生沉降或收缩的土壤类型。
其主要特点是含水量较高,导致土壤颗粒之间的粘结力降低,土壤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沉降和收缩现象。
因此,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1.土壤加固和改良湿陷性黄土地基中,水含量较高,使得土壤的稳定性较差。
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土壤加固和改良措施来提高土壤的强度和稳定性。
常用的方法包括土壤改良剂的添加和土壤固化。
可以选择适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添加剂,如石灰、水泥等,通过与土壤混合,提高土壤的强度和耐水性。
2.水分控制湿陷性黄土对水分非常敏感,过高的含水量会导致土壤发生沉降和收缩现象。
因此,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需要采取措施控制水分含量。
可以通过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将地基中的水分排除,减小土壤的含水量,提高土壤的稳定性。
3.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建设4.加固地基结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基础结构容易受到水分影响,所以需要加固地基结构,以增加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可以选择适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基础类型,如扩大基础、桩基础等,通过增加基础的面积和深度,分散地基荷载,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5.合理施工工艺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施工工艺对于地基的稳定性和强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需要严格控制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工艺,避免水分过程过快或不均匀,导致土壤发生不稳定现象。
同时,还需要进行地基的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综上所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土壤特性和工程需求,采用土壤加固和改良、水分控制、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建设、加固地基结构、合理施工工艺等一系列措施,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
1、概述湿陷性黄土地基解决重要取决于湿陷性黄土的特殊性质,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变形涉及压缩和湿陷性两种,当基底压力不超过地基土的允许承载力时,地基的压缩变形很小,大都在其上部结构的允许变形值范围以内,不会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湿陷变形是由于地基被水浸湿引起的一种附加变形,往往是局部和忽然发生,且不均匀,对建筑物破坏性大,危害严重,因此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物不管地基承载力是否达成允许承载力,都应对地基进行解决,前者以消除湿陷为目的,后者以提高承载力为主,同时应消除黄土的湿陷性。
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很广,各地区黄土的差别很大,地基解决时应区别对待,并结合以下特点:1)湿陷性黄土的地区差别,如湿陷性和湿陷敏感性的强弱,承载能力及压缩性的大小和不均匀性的限度等;2)建筑物的使用特点,如用水量大小,地基浸水的也许性;3)建筑物的重要性和其使用上对限制不均匀下沉的严格限度,结构对不均匀下沉的适应性;4)材料及施工条件,以及本地的施工经验。
湿陷性黄土的地基解决措施是采用机械手段对基础的湿陷性黄土进行加固解决,或更换另一种材料改变其物理性质,达成消除湿陷性、减少压缩和提高承载能力的目的,其中大多以第一个目的即消除湿陷为主。
湿陷性黄土的地基解决,在解决深度和解决范围上区分:1)浅解决,即消除建筑物地基的部分湿陷量;2)深基础解决,即消除建筑物地基的所有湿陷量,这种方法涉及采用桩基础或深基础穿透所有的湿陷性黄土层。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设计措施,重要有地基解决措施、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三种。
地基解决的常用方法有垫层、重锤夯实、强夯、土(或灰土)桩挤密和深层孔内夯扩等,可以完全或部分消除地基的湿陷性,或采用桩基础或深基础穿透湿陷性黄土层,使建筑物基础坐落在密实的非湿性土层上,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防水措施使用以防止大气降水、生产和生活用水以及浸入地基,其中涉及场地排水、地面的防水、排水沟和管道的排水、防水等,是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措施。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特殊工程地质性质的土壤,其湿陷性是指在水分条件改变下,土壤发生体积变化,由于土壤颗粒的再排列和骨架的重组导致地基沉降和变形。
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特性与其黏土矿物组成、含水量、结构特征以及土壤重度有关。
1. 颗粒排列重组:湿陷性黄土的颗粒间存在一定的胶结力,当土壤与水分接触时,胶结力被破坏,原本紧密排列的颗粒开始发生重组与再排列。
这导致土壤体积增大,发生沉降和变形。
2. 含水量变化:湿陷性黄土的含水量对其湿陷性有很大影响。
当含水量增加时,黄土中的颗粒间润滑层厚度增大,土体内的空隙剧增,体积扩大,引起地基沉降和变形。
3. 结构透水性:湿陷性黄土具有较好的透水性,但因其颗粒间胶结作用强,使土壤内部存在密实层。
当水分进入土壤后,密实层难以透水,导致上层的土壤水分无法顺利排出,使得地基部分区域沉降。
1. 湿陷区域的预处理: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应对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勘察,确定湿陷区域的边界和分布,以及湿陷深度、厚度和变形特征等。
在地基工程施工前,对湿陷区域进行预处理,如加固、排水等,减少地基变形。
2. 预压加固法:通过施加预先施加的压力来改善地基的稳定性,减少沉降和变形。
预压可以采用静载试验、土体填充、钢板水平约束等方法进行。
3. 排水处理:通过提高地基的排水能力,及时将土壤中的过多水分排出,减少土壤饱和和润滑导致的体积扩大和变形。
常用的排水方法包括建设排水沟、埋设排水管道等。
4. 土体改良方法:可以通过土体改良来改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工程性质。
如采用土壤加固剂、土壤固化剂等提高土体的结实度和稳定性,减小地基的变形。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原理主要涉及颗粒排列重组、含水量变化和结构透水性等因素。
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需要综合考虑预处理、预压加固、排水处理和土体改良等方法,以减小地基的沉降和变形,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性。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较高含水量时容易发生塌陷和沉降现象的地层。
由于其水分含量的改变,湿陷性黄土地基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开裂、沉降、地面坍塌等问题,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构成一定威胁。
因此,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合理处理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改土、加固、防治以及施工技术等方面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
首先,改土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常用方法之一、改土的原则是利用其他非湿陷性黄土或砂土等材料与湿陷性黄土掺合,减少土壤的水分吸附性能和膨胀性,从而改善地基的稳定性。
改土材料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工程要求,可以选择沙子、砂质黄土、粘性土等,将其与湿陷性黄土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
改土过程中需要注意施工工艺和掺和比例的合理性,避免对原土进行过度掺和,以免增加施工难度和成本。
其次,加固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固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的稳定性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
目前,常用的加固方法主要有土工合成材料加固、土壤改良和地基处理等。
土工合成材料加固是利用土工合成材料(如土工布、土工网等)使土体形成一种具有较高抗拉强度和稳定性的复合材料,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抗震能力。
土壤改良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轻质骨料或其他改良材料来改良土壤,提高其物理性质和改善工程性能。
地基处理是采用地基加固、基坑处理等技术手段对地基进行处理,从而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抗沉降能力。
再次,防治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根本措施之一、防治的目的是通过采取控制水分的措施,避免地基因水分变化引起的塌陷和沉降等问题。
防治的方法主要有合理的排水系统设计、合理的灌浆和放水等。
合理的排水系统设计是通过设置合理的排水沟、排水渠、排水井等,加强对地基水分的排除和控制。
合理的灌浆是采用特殊的灌浆材料将地基中的水分排除,并填充其中的孔隙,增加地基的密实性和稳定性。
在防治中,对于重要工程,可以采用深层处理和加固措施,并配合监测系统来实时监测地基的变形和水分变化。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有浸水处理、土垫层法、强夯法、压浆法、素土桩挤密法和复层地基法等,具体措施应根据地基条件和建筑要求选择,以改善地基的性质和结构。
1、换填土:挖出一定深度的湿陷性黄土,用合格的土或灰土分层填筑,分层夯实。
2、强夯法:用数十吨重锤从高处落下,反复夯实,强力夯实基础,使浅层和深层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固。
强夯法振动大,对附近建筑物有影响。
因此,要注意施工附近建筑物的安全。
强夯法用于湿陷性黄土区路基处理,土壤含水量应比塑限含水量低1%~3%。
3、预浸法:钻孔注水,使其预先湿陷。
可用于湿陷性土层厚度大于10m,自重湿陷性不小于50cm的地段。
4、挤密法:用冲击、振动或爆炸形成孔洞,然后用石灰或石灰土填充,分层捣实。
5、化学加固法:将硅酸钠溶液通过多孔注入管压入土壤中,与土壤中的水溶性盐类相互作用,生成硅胶,使土壤胶结。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用打入桩、冲钻或爆扩等方法在土中成孔,然后用石灰土或将石灰与粉煤灰混合分层夯填桩孔(少数也有用 素土),用挤密的方法破坏黄土地基的松散、大孔结构,达到消除或减轻地基的湿陷性。此方法适用于消除 5~10m深度内地基土的湿陷性。挤密桩的效果取决于土被挤密的程度,所采用的桩径、桩距应在现场用试验确定, 要求地基土在挤密范围边缘上干密度应达到16.0kN/m3以上。采用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应在地基表层 采取防水措施(如表层夯实等)。
重锤夯实法能消除浅层的湿陷性,如用15~40kN的重锤,落高2.5~4.5m,在最优含水量情况下,可消除在 1.0~1.5m深度内土层的湿陷性。强夯法根据国内使用记录,在锤重100~200kN,自由下落高度10~20m,锤击两遍, 可消除4~6m范围内土层的湿陷性。
两种方法均应事先在现场进行夯击试验,以确定为达到预期处理效果(一定深度内湿陷性的消除情况)所必 需的夯点、锤击数、夯沉量等,以指导施工,保证质量。
hi———基底以下第i层土的厚度(cm);
β———考虑地基土侧向挤出条件、浸水几率等因素的修正系数,基底下5m(或压缩层)深度内取1.5;5m (或压缩层)以下,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取β=0,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可按β0取值。
基底以下地基的湿陷量Δs应自基础底面算起,对于非自重湿陷性黄土,累计至基底以下5m深度为止。对于 自重湿陷性黄土处的大桥和特大桥,累计至非湿陷性土层顶面为止;对于其他桥涵,当基底以下自重湿陷性黄土 厚度大于10m时,陇西、陇东、陕北、晋南、豫西地区的累计深度应不小于15m,其他地区应不小于10m,其中湿 陷系数δs小于0.015的土层可不累计。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应根据自重湿陷量Δzs和基底以下地基湿陷 量Δs的大小按下表判定。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即地基土受水浸湿发生湿陷的程度,可以用地基内各土层湿陷下沉稳定后所发 生湿陷量的总和(总湿陷量)来衡量,总湿陷量越大,对桥涵等结构物的危害性越大,其设计、施工和处理措施 要求也应越高。基底以下地基的湿陷量Δs(cm)按下式计算:
湿陷性黄土处理措施
一、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根本原则是:破坏土的大孔结构,改善土的工程性质,消除或减少地基的湿陷变形,防止水浸入建筑物地基,提高建筑结构刚度。
1.1强夯法又叫动力固结法。
是利用起重设备将80~400kg的重锤起吊到10~40m高处,然后使重锤自由落下,对黄土地基进行强力夯击,以消除其湿陷性,降低压缩变形,提高地基强度,但强夯法适用对地下水位以上饱和度Sr≤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深度在3~12m。
土的天然含水率对强夯法处理至关重要,天然含水量低于10%的土,颗粒间摩擦力大,细土颗粒很难被填充,且表层坚硬,夯击时表层土容易松动,夯击能量消耗在表层土上,深部土层不易夯实,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有效深度小,夯填质量达不到设计效果。
当上部荷载通过表层土传递到深部土层时,便会由于深部土层压缩而产生固结沉降,对上部建筑物造成破坏。
1.2垫层法土(或灰土)垫层是一种浅层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传统方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使用较广泛,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施工简便等特点。
实践证明,经过回填压实处理的黄土地基湿陷性速率和湿陷量大大减少,一般表土垫层的湿陷量减少为1~3cm,灰土垫层的湿陷量往往小于1cm,垫层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在1~3m,垫层法根据施工方法不同可分为土垫层和灰土垫层,当同时要求提高垫层土的承载力及增强水稳定时,宜采用整片灰土垫层处理。
1.2.1素土垫层法素土垫层法是将基坑挖出的原土经洒水湿润后,采用夯实机械分层回填至设计高度的一种方法,它与压实机械做的功、土的含水率、铺土厚度、及压实遍数存在密切关系。
压实机械做的功与填土的密实度并不成正比,当土质含水量一定时,起初土的密实度随压实机械所做的功的增大而增加,当土的密实度达到极限时,反而随着功的增加而破坏土的整体稳定性,形成剪切破坏。
在大面积的素土夯填施工中时常遇到,运输土料的重型机械容易对已夯筑完毕的坝体表面形成过度碾压,造成剪切破坏,同时对含水率过高的地区形成“橡皮泥”现象,从而出现渗漏。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由于其含水量的变化会导致地基沉降和开裂,因此在岩土工程中的勘察和地基处理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地质勘察:1. 需要了解黄土的成因、物理特性、工程性质等基本情况,以及湿陷性的形成机理和地下水位的状况。
2. 层理观察和钻孔取样分析,获取湿陷黄土内部的土层结构、粒度分布和含水量等信息。
3. 通过现场勘查,了解地表特征和土壤现象,如淤泥、龟裂等。
二、地基处理:1. 预压法处理:通过对黄土区域进行预压,使其产生压缩变形,加快其固结沉降速度,减小以后的变形和沉降。
常用的方法有振动加固、加药固化等。
2. 粉煤灰处理:将粉煤灰混入湿陷性黄土中,通过化学固化和物理填充的方式,增加土壤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3. 地基加固:使用桩基、搭板桩等地基加固技术,增加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4. 挖土加固:对黄土地区开展挖土加固,使用预拌桩、钢筋混凝土梁等方法,形成地基的刚性,减小土体的变形和沉降。
三、监测和评估:1. 对地基处理后的工程进行监测,包括地表沉降、地下水位变化、土体应力等参数的测量和记录。
2. 根据监测数据,对处理工程的效果进行评估,判断地基处理是否达到设计要求,以及后续是否需要进一步加固。
四、防治措施:1. 妥善处理地下水位:控制地下水位的变化,可以减少湿陷性黄土的变形和沉降。
2. 合理排水系统:设置合理的排水系统,及时排除土体中的过剩水分,减小土体的含水量。
3. 加强维护管理:定期巡视和维修地基处理工程,确保其长期稳定和可靠性。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工作中,需要综合考虑土壤的物理特性、地下水位和工程要求,采取合适的处理方法和监测评估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地基处理是项目建设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特别是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是特别关键的。
黄土区域常常出现水土流失、地基湿陷、水库边坡、路堑和黄土源边滑坡和崩塌等灾害性地质活动,对工农业建设和人民生活经常导致严重危害,因此使用合理的处理办法解决黄土的失陷性对项目具备关键的意义。
标签:湿陷性黄土;黄土地基处理方法1、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办法1.1灰土挤密法1.1.1处理方法灰土挤密桩是运用打入钢套管,或振动沉管或爆扩等办法,在土中成桩孔,之后在孔中分层填入素土域灰土拼夯实而成。
在成孔与夯实经过中,原处于桩孔位置的土所有挤入四周土层中,让距桩周必然间距内的天然土获得挤密,这样来根除桩间土的湿陷性并提升承载力。
在加固深度以下,将大大减少附加应力,灰土挤密桩对地基的加固处理结果,不但和桩距相关,还和所解决的厚度与宽度相关。
当解决宽度小时,也许让基础形成相对大的下沉,更甚是让稳定性丧失,依据《湿陷性黄土区域建筑标准))(GBJ25-90)需求,当为部分解决时,黄土在非自重湿陷性的场地,解决宽度两端要超过基础宽度的0.25倍,并不要小于0.5米;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如果需要完全根除加固后地基土的湿陷性,则要超过两边各0.75倍基础宽度的解决宽度,而且不小于1米。
1.1.2局限性存在必然局限性的灰土挤密法,在小于等于65%的饱和度,而且在地下水位以上的状况下,湿陷性黄土地基加固处理,这种地基在5米到7米之间的厚度需求。
这种办法对含水量需求非常高,假如含水量非常高或者含水量非常低,经过实践证明都达不到设计的需求。
挤密法对土的含水量需求相对高,通常要求略低于最优含水量,含水量太高或太低,都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挤密效果。
由于湿陷性黄土具备吸水性强与容易达到饱和状态的特点,这样导致施工经过中很难控制含水量的问题,假如对表层黄土实施洒水时,由于土质干燥,易饱和的上层土质,下层土质由于接受小到水处于干燥状态。
所以,在含水量相对低的土质中,不能使用这办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地基是指在湿润条件下,黄土地基会出现显著的变形和稳定性差的情况。
这种地基的处理方法可以从调查评估、加固改造和施工控制等方面入手。
首先,在进行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调查评估工作。
这包括地基勘测、岩土试验以及现场监测等。
通过对地基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可以确定地基的湿陷性程度和稳定性指标。
同时,还需要结合工程背景和要求,制定出合理的处理方案。
其次,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特点,可以采取加固改造措施,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一般可以采用土石方加高、灌浆注浆、加筋等方法。
土石方加高是指在原有地基表面上加铺一层厚度较大的不良黄土或者砂石填料,通过提高地基的抗剪强度和抗沉降能力来改善地基的稳定性。
灌浆注浆是利用压力将建筑混凝土或水泥浆料注入黄土中,形成固结块体,提高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加筋是在地基中设置钢筋网或者钢筋梁,通过钢筋与土体的共同作用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
最后,在进行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施工控制时,需要注意一些关键问题。
首先,要根据地基的特点,合理安排施工工序,确保土体的抗剪强度和抗沉降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要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土体含水量和压实度,避免土体过湿或过干造成的变形和沉降。
同时,还要注意施工设备和施工荷载的合理选择,避免过大的施工荷载对地基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最后,要进行施工的全过程监测,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总之,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地基的特点、工程的需求以及施工条件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进行详细的调查评估、采取合适的加固改造措施和进行严格的施工控制,可以有效地提高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保证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地基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北方地区。
湿陷性黄土的特点是含有较高的风化粘土和高含水量,当水分进入土体时,黄土会迅速膨胀,导致地基沉陷和变形问题。
为了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基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深挖加填地基:通过深挖土体,将松散的黄土去除,然后使用干燥的材料填充,如碎石、砂等,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排水性能。
2.地基加固:地基加固是通过施加外部荷载或改变土体的物理性质来改善地基的稳定性。
常用的地基加固方法包括加设地基梁、振动加固、土体固化等。
3.地基注浆:地基注浆是通过注入浆液到土体中,使土体颗粒间形成胶结结构,提高土体的粘聚力和抗剪强度,从而改善地基的承载性能和稳定性。
4.排水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沉降和变形主要是由于水分进入土体导致的。
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可以减少水分对地基的影响,从而缓解地基的湿陷问题。
常用的排水处理方法包括地基排水沟、水平水对等。
5.地基改良:地基改良是通过改变地基土体的物理性质和结构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排水性能。
常见的地基改良方法包括碾压加固、灰浆改性、石灰石固化等。
6.地基加压实:地基加压实是通过施加重载或机械震动的方式,使黄土颗粒间产生密实或固结,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性能和稳定性。
7.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在黄土地基上建造建筑物时,应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和设计方案,以降低地基沉陷和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
总之,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需要综合考虑土体的物理性质、排水性能和承载性能等因素。
通过采取适当的地基处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地基的沉陷和变形,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地基土,这种土壤的黏性非常强,含水量较高,是土壤中最具有危害性的类型之一。
在施工过程中,若不注意对其进行处理,将会对建筑物的稳定性、耐久性和可靠性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至关重要。
一、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特点湿陷性黄土具有土壤黏性大、塑性大、含水量较高的特点。
黄土层中还会经常出现开裂、滑移等情况,使其在工程建设中表现出较强的难处理性。
土壤开裂会严重影响到工程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滑移则容易导致地基沉降、工程结构变形等问题。
二、处理方法1.加固处理由于湿陷性黄土土体存在一定的强度,可通过加固处理来提高其抗压性能,防止土体沉降。
加固处理的方法包括土钉加固、加筋混凝土、搅拌桩加固等。
土钉加固是通过将钢筋固定在土壤中,利用钢筋的拉力达到加固效果。
因此,需要考虑到钢筋数量、穿越深度、预埋深度和拉力的大小等因素。
加筋混凝土则需要在黄土表面压制一层钢筋网,并在上面浇筑混凝土。
这样可以提高黄土在拉力状态时的强度和稳定性。
搅拌桩加固需要将钢筋网穿透黄土,然后向地下注入从混凝土搅拌机中生产的预先预制的混凝土,达到加固效果。
2.改良处理改良地基是改变土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微观结构性质,以提高其强度和稳定性的一种方法。
通常包括土壤加固技术、加硬剂加固技术以及夯实加固技术等。
土壤加固技术是向土壤中注入填充材料,防止土壤塌陷、开裂和滑移。
比较常见的方法包括水泥或灰浆注浆法、颗粒增强法和粉末加固法等。
加硬剂加固技术是将聚合物或钙基加固剂引入土壤中,通过化学反应促进土壤的固化和加固。
加硬剂加固技术可以提高湿陷性黄土的抗压能力。
夯实加固技术是利用夯实机为黄土地基施加静载的一种方法。
夯实技术除了可以增加黄土的密实程度,还可以提高黄土地基的抗压承载能力。
三、注意事项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不仅要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加固材料的选择根据土壤加固技术的不同而不同。
选择合适的加固材料可以提高加固效果和工程质量。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总结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总结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特性,会对结构物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使结构物大幅度沉降、开裂、倾斜,甚至严重影响其安全和使用。
因此,在黄土地区修筑桥涵等结构物时,应对湿陷性黄土地基有可靠的判定方法和全面的认识,并采取正确的工程措施,防止或消除它的湿陷性,这个过程称为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湿陷性土包括湿陷性黄土及具有湿陷性的碎石土、砂土和其他土。
湿陷性土的特点是当其未受水浸湿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
但受水浸湿后,在上覆土层的自重应力或自重应力和建筑物附加应力作用下,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并发生显著的附加下沉,其强度也随着迅速降低。
湿陷性土主要由湿陷性黄土组成。
湿陷性黄土是指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
常用的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有、素土桩挤密法、浸水处理等。
可根据地基湿陷类型、等级、结构物要求等条件选用。
灰土或素土垫层将基底以下湿陷性土层全部挖除或挖到预计的深度,然后用灰土(三分石灰七分土)或素土(就地挖出的黏性土)分层夯实回填,垫层厚度及尺寸计算方法同砂砾垫层,压力扩散角φ对灰土采用30°,对素土采用22°。
垫层厚度一般为1.0~3.0m。
它消除了垫层范围内土的湿陷性,减轻或避免了地基因附加应力产生的湿陷,如将地基持力层内σh+γh≥Phs的部分挖除,采用垫层,可以使地基的非自重湿陷消除。
它施工简易,效果显著,是一种常用的地基浅层湿陷性处理或部分处理的方法。
施工时必须保证工程质量,对回填的灰土、素土层,应控制其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否则达不到预期效果。
重锤夯实及强夯法重锤夯实法能消除浅层的湿陷性,如用15~40kN的重锤,落高2.5~4.5m,在最优含水量情况下,可消除在1.0~1.5m深度内土层的湿陷性。
强夯法根据国内使用记录,在锤重100~200kN,自由下落高度10~20m,锤击两遍,可消除4~6m范围内土层的湿陷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地基处理及工程措施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地基处理及工程措施地基处理措施:1.降低地下水位:地下水位是导致黄土湿陷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降低地下水位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可以采用降水井、抽水井等方式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地基变形。
2.地基加固:可以采用加固桩、混凝土悬挂墙、机械增强法等方式,对黄土地基进行加固。
加固桩可以增加地基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混凝土悬挂墙可以防止土体的变形和下沉;机械增强法则通过向黄土中注入增强材料,增强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3.地基排水:通过减少地基内部的水分含量,可以有效减少黄土地基的变形和塌陷。
可以采用排水沟、排水管道等方式,将地基内部的水分排出。
4.地基改良:通过注浆、砂浆灌注等方式,改良黄土地基的物理和力学性质。
注浆可以填充黄土中的空隙,提高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砂浆灌注则可以改变土体的孔隙结构,提高土壤的抗变形能力。
5.预压法:通过在黄土地基上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土体膨胀、变形,提高土壤的密实度和强度。
可以采用预压桩、预压板等方式进行预压。
工程措施:1.合理设计:在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黄土地基的特性和可能发生的变形情况。
设计时应合理设置地基处理措施,并确保地基处理措施与工程的要求和质量相匹配。
2.定期检测: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定期对地基进行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地基的变形和塌陷情况。
3.施工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地基处理工程的管理,确保施工质量和效果。
对于不合格的地基处理工程,应及时进行整改。
4.安全预测:在进行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预测地基可能发生的变形和塌陷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通过以上地基处理措施和工程措施,可以有效地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法
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法一、湿陷性黄土的土质特点湿陷性黄土天然孔隙比大,压缩率高,遇水后承载力迅速降低,沉降量大,失水则形成干缩裂缝。
由于其承载力较低,直接在湿陷性黄土上修筑路基,会造成路基失稳或产生不均匀沉降,故需进行处理。
二、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方法1.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方法有很多,如挖除换填、桩基处理、化学固结、强夯处理等。
2.强夯法施工具有机具简单,所需人工少,施工技术易于掌握,施工速度相对较慢、施工成本低的特点。
三、强夯法施工原理强夯法施工是把一定吨位的夯锤提高到相应的高度,然后让其自由下落,将势能转化为动能,它是基于动力压密理论,通过夯锤对土体的冲击作用,使土中的空气溢出,土体颗粒重新排列,减小土体的孔隙比,降低土体的压缩性,消除其湿陷性,增大土体的干密度,来提高地基承载力。
四、施工工艺1.平整场地。
2.测量放样,夯点布设。
夯点按正三角形布置。
3.试夯。
根据设计夯击能和夯锤重计算提升高度。
4.主夯。
普遍的控制方法为夯击次数,夯锤提升高度。
施工时,若同一点连续发生跳锤,表现为夯沉量很小,则可以止夯。
5.副夯。
为加固主夯点之间相对松散的部分。
当地下水位低,孔隙水压力很小,土体为非饱和土时,主副夯之间的时间间隔可缩短为3天。
6.满夯。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主夯和副夯旨在加固深层地基(1m以下),而满夯虽然能量较低,但满夯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在地表形成一坚硬的板结层,强度很高,厚度在50-100cm之间,而且夯后一段时间内,其强度在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不断增长。
7.检测。
主要检测指标有湿陷性系数、地基承载力,另外可辅以沉降观测。
8.场地整平,下道工序施工。
五、施工组织1.每一作业段长度定在160米左右。
在一般情况下,每作业段配备两台夯机比较合理,一台进行主夯,另一台进行副夯,主夯夯机最后进行满夯,而第二台夯机又可进行第二作业段的主夯,如此交替进行。
对于含水量较大的地基,副夯与主夯之间应间隔一定的时间,减小孔隙水压力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具体间隔时间要根据实际含水量来确定,一般为一周。
阐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几种有效处理方法
阐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几种有效处理方法1、湿陷性黄土地基几种有效处理方法1.1、垫层法垫层法是先将基础下的湿陷性黄土一部分或全部挖除,然后用素土或灰土分层夯实,以便消除地基的部分或全部湿陷量,并可减小地基的压缩变形,提高地基承载力,可将其分为局部垫层和整片垫层。
1.1.1、局部土垫层的处理宽度超出基础底边的宽度较小,地基处理后,地面水及管道漏水仍可能从垫层侧向渗入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而引起湿陷,因此,设置局部垫层不考虑起防水、隔水作用,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及有防渗要求的建筑物,不得采用局部土垫层处理地基。
1.1.2、整片垫层的平面处理范围,每边超出建筑物外墙基础外缘的宽度,不应小于垫层的厚度,即并不应小于2m。
1.1.3、在地下水位不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当未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时,对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或有严格防水要求的建筑物,采用整片土垫层处理地基较为适宜。
但地下水位有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考虑水位上升后,对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引起湿陷的可能性。
1.2、强夯法重锤表层夯实适用于处理饱和度不大于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
一般采用2.5~3.0t的重锤,落距4.0~4.5m,可消除基底以下1.2~1.8m黄土层的湿陷性。
在夯实层的范围内,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获得显著改善,平均干密度明显增大,压缩性降低,湿陷性消除,透水性减弱,承载力提高。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其湿陷起始压力较大,当用重锤处理部分湿陷性黄土层后,可减少甚至消除黄土地基的湿陷变形。
强夯法加固地基机理一般认为,是将一定重量的重锤以一定落距给予地基以冲击和振动,从而达到增大压实度,改善土的振动液化条件,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等目的。
强夯加固过程是瞬时对地基土体施加一个巨大的冲击能量,使土体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变化,如土体结构的破坏或排水固结、压密以及触变恢复等过程。
1.3、挤密桩法挤密桩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先按设计方案在基础平面位置布置桩孔并成孔,然后将备好的素土(粉质粘土或粉土)或灰土在最优含水量下分层填入桩孔内,并分层夯(捣)实至设计标高止。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是指含有一定比例的黄土,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和膨胀性,土体在受到水分影响后容易引起地面沉降或塌陷的地基类型。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主要原理是由于黄土中重晶石颗粒的吸水膨胀和释放引起土体体积的变化,进而导致地基变形和沉陷。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主要分为改良和加固两种方式。
改良方法是通过改变土体结构和性质,降低其吸水性和膨胀性,减少地基沉陷的发生。
加固方法则是在土体上进行加固处理,提高其承载力和稳定性,以防止地基沉陷和变形。
改良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 减水混凝土:将减水剂加入混凝土中,降低黄土吸水性和膨胀性,提高土体稳定性。
2. 粉煤灰:将粉煤灰掺入黄土中,通过胶结作用降低黄土的膨胀性和可塑性。
3. 排水处理:对黄土地基进行排水处理,降低土体含水量和孔隙水压力,减少地基沉陷的可能性。
4. 预压处理:在施工前对地基进行预压处理,通过提前加载和压实土体,减少地基沉陷。
加固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 土石方加固:在黄土地基上堆石或填土,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2. 桩基加固:在黄土地基上打入桩基,通过桩与土体之间的作用,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3. 灌浆加固:将硬化的材料灌入黄土地基中,增加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4. 地基换土:将湿陷性黄土地基挖掉,换上质量较好的土壤,使地基不再受到黄土的影响。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具体选用何种方法需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经济效益综合考虑。
在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地基进行综合评价和监测,以确保处理效果和工程质量。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一、引言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典型的黄土,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和可塑性,易发生变形和破坏。
在工程实践中,湿陷性黄土的处理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施工方案,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降低工程风险,保障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二、湿陷性黄土的特点1.吸水性强:湿陷性黄土在遇水后会明显膨胀,导致地基变形。
2.可塑性好:湿陷性黄土易塑性变形,稳定性差。
3.容易流失:湿陷性黄土在雨水冲刷下容易发生流失现象。
三、处理施工方案1. 地基处理•挖土平整:在施工前,应挖土平整,清除表层有机物,确保地基均匀。
•加设排水系统:对于湿陷性黄土,可以设置排水系统,排除多余水分,降低黄土的吸水性。
•加设加固层:在地基上设置加固层,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少变形。
2. 地基加固•灌浆加固:利用浆液灌注地基,提高地基的密实度。
•加设排水管道:设置排水管道排除地基水分,降低湿陷性。
•加设植被:在地基周围种植植被,稳定土壤,防止流失。
3. 施工措施•严格控制水源:对于湿陷性黄土的施工,要严格控制水源,避免水分渗入黄土中。
•及时排水:施工中遇雨天要及时排水,防止黄土流失。
•密切监测:对施工过程进行密切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工程质量。
四、施工注意事项1.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情况发生:施工过程中需注意地基的均匀性,避免不均匀沉降对工程带来危害。
2.合理设计排水系统:排水系统设计要合理,保证排水畅通,有效降低地基的湿陷性。
3.定期检查维护:工程完工后,要定期检查维护工程,确保施工效果持久稳定。
五、结论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施工方案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可以有效降低地基的湿陷性,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实际施工中,需按照相关规范和要求进行操作,保障工程质量,实现工程永续发展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处理方案如下 : (1) SBR 池 :埋深 3. 4 m ,作为大型盛水构筑物 ,
为保证其使用功能 ,避免因沉降引起的裂缝 ,设计采 用 3∶7 灰土挤密桩 ,桩长 7. 1 m ,以全部清除基础底 部黄土的湿陷量 。
(2) 储泥池 :埋深 2. 4 m ,采用垫层法处理 3 m , 下部尚余 ②号自重湿陷性黄土 5 m ,因池底平均压
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方法的主要目的是消除 黄土的湿陷性 , 常用的有 : 土或灰土垫层 ( 即换填 法) 、土桩或灰土桩 (即挤密法) 、强夯法 、重锤夯实
棕褐色 ,土质稍匀 , 具块状结构 , 含少量钙膜和钙质结 构 ,可塑~软塑 ,高中压缩性
160
褐黄色 ,土质均匀 ,孔隙退化 ,可见蜗牛壳 ,软塑~流塑 , 中压缩性
160
棕红~棕褐色 ,土质尚均 ,具块状结构 ,含少量小钙核 , 可塑 ,中压缩性
170
褐黄色 ,土质均匀 ,可见孔隙 ,软塑 ,软塑
170
法 、桩基础 、预浸水法和振冲法等 。针对西北地区常
见的湿陷性黄土 ,陕西省有专门的地方标准《灰土桩 和土桩挤密地基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DBJ 24222 85) 《、灰土井桩设计与施工规程》(DBJ 2423287) 及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规程》(DBJ 2429290) 对这几种当地较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详细的规
1 引言
湿陷性黄土大多分布于黄河中游地区 。黄土的 孔隙比一般在 1. 0 左右或更大 ,由于在颗粒间具有 较大的结构强度 ,故在天然干燥的状况下可承受一 定的荷重 ,承载力较高 ,变形量也较小 。黄土受水浸 湿后 ,在自重或一定荷载作用下 ,土的结构迅速破坏 而产生显著的附加下沉 ,以致其上的建筑物受损 ,这 即是湿陷性黄土的特殊工程特性 。在土的自重压力 下受水浸湿就产生附加下沉的称为自重湿陷性黄 土 ;受水浸湿后在一定荷载作用下才产生附加下沉 的称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为保证湿陷性黄土地区 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必 须采取地基处理 。一般地基处理费用占工程总造价 的 8 %左右 ,甚至高达 20~30 % ,工期占总工期的 1/ 4 左右 ,因此 ,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包括具体方 法 、处理宽度 、厚度等 ,必须高度谨慎 ,力求做到技术 经济上的合理性 。本文以西安某工程为例 ,介绍地 基处理的设计 ,对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作了探讨 。
(4) 分拣车间及打包间厂房 :钢结构厂房 ,柱下独 立基础埋深 1. 5 m ;由于厂房地坪需考虑车辆行驶 , 且厂房平面体量较大 ,综合考虑费用和工期 ,决定采 用 5. 5 m 长灰土挤密桩 ,下部尚余 ②号自重湿陷性黄 土 3. 5~4 m ,Δzs = 20. 2~10. 6 cm ,均满足要求 。
2 工程概述
该工程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航站区扩建工程的 附属工程 ,包括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及生活垃圾焚 烧站 (新建工程) 。 2. 1 地质概况
工程位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净化站内的预留发 展地 。场地土自上而下依次为素填土 、黄土 、古土壤 等 。其特性及分布规律如表 1 。 2. 2 黄土的湿陷性评价
150
深黄褐色 ,土质均匀 ,小孔隙发育 ,含蜗牛壳碎片 ,硬塑
1. 032 ~可塑 ,中偏高压缩性
110
④ 古土壤 2. 7~3. 4 25. 1
8. 02
0. 842
⑤ 黄土 6. 70~8. 40 28. 6
5. 96
0. 802Leabharlann ⑥ 古土壤1. 4
24. 4
6. 3
0. 768
⑦
黄土
6. 70~8. 40 未穿
定 。其中 ,换填法是消除地基土的部分湿陷性最常 用的地基处理措施 ,一般适用于消除 1~3 m 厚土层 的湿陷性 ;当处理厚度较大时 ,采用大开挖分层回填 压实土方过大 ,工期过长 ,故也可采用土桩或灰土桩 挤密法进行地基处理 。挤密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
上 、土的含水量为 14 %~22 %左右 ,处理深度 5~15 m 的湿陷性黄土 。由于土桩的施工质量较难控制 , 所以 ,西安地区普遍采用灰土桩 。换填法与挤密法 这二种地基处理方法技术可靠 ,施工简便 ,工期短 , 不用或少用机械设备及熟练工人 ,适应性强 ,且就地 取材 ,费用较低 ,施工质量易于控制及检测 。
3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原则
国家规范《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GBJ 252 90) 对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 ,按建筑 物的类别及场地的湿陷类型 、等级相应提出了不同 的措施要求 。其中 ,设计措施分为地基处理措施 、防 水措施和结构措施 。规范规定 :“各类建筑物的设 计 ,应根据建筑物的分类和场地土湿陷类型 、湿陷等 级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 。防水措施和结 构措施一般用于地基不处理或用于消除地基部分湿 陷量的建筑 ,以弥补地基处理的不足 。”
湿陷性黄土的评定 ,可按室内压缩实验在一定
收稿日期 :2004211201 作者简介 : 符晖 (19712) ,女 ,上海人 ,工程师 ,从事工程结构设计工 作。
压力下测定的湿陷系数δs 值判定 ,δs ≥0. 015 时 ,即 定为湿陷性黄土 ;当场地自重湿陷量 Δzs > 7 cm 时 , 则定为自重湿陷性黄土 。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005 年 1 月第 1 期
城市道桥与防洪
99
自行车交通的两种观念比较
郝学华 ,邹南昌 ;杨海英
(天津市市政工程局 ,天津 300050)
摘 要 :面对城市交通拥挤问题 ,如何对待自行车交通 ? 不同的观念产生不同的做法 。该文就我们与发达国家对 待自行车交通的不同观念进行比较 。 关键词 :城市 ;城市交通 ;自行车交通 中图分类号 :U491. 2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7716 (2005) 0120099203
根据室内实验得知 ,场地中 ②黄土和 ④古土壤 具湿陷性 ,综合判定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 。当拟 建建筑物埋深为 2. 0 m 时 ,总湿陷量为 15. 4~78. 6 cm ,为 Ⅱ(中等) ~ Ⅲ(严重) 级湿陷性黄土地基 ,应 按 Ⅲ(严重) 级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设计 。 ②黄土压 缩系数 a122为 0. 45~0. 47 M Pa - 1 ,属于中偏高压缩 性土 ; ④古土壤压缩系数 a122为 0. 22~0. 32 M Pa - 1 , 属于中压缩性土 。 2. 3 厂区内构 、建筑物概况( 表 2 、表 3)
收稿日期 :2004203222 作者简介 :郝学华 (19652) ,男 ,天津人 ,高级工程师 ,处长 ,从事城市 道路管理和研究工作 。
文特从报刊的载文中引出两种不同观念予以比较 , 从中得到启迪 。
2 自行车交通对城市交通造成了危害和影 响
报刊登载内容具有新闻和舆论导向作用 。天津 某报在 2002 年中 ,刊载了多篇关于自行车交通的文 章 ,指出自行车交通对城市交通造成了危害 ,对城市 形象造成了影响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筑物规定了设计措施 ,即对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
的水池类构筑物 ,地基处理宜采取整片土或灰土垫
层 ,垫层厚度为 1. 0 ~ 2. 5 m ,压实系数不得小于
0. 93 ,必要时应消除全部湿陷量 。
4 地基处理方案
按规范 ( GBJ 25290) 3. 1. 1 中的规定 ,根据建筑 物的重要性 、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 上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 ,该工程中除 SBR 池外均为丙类建筑 。厂区内除集水井深度较深 ,施 工时已基本挖除 ②号土 ,可不再考虑湿陷性黄土影 响外 ,其余构 、建筑物均需考虑湿陷性黄土上的地基 处理 。鉴于场地为 Ⅲ级 (严重) 自重湿陷性黄土 ,其 厚度约为 10. 50 m ,故对 SBR 池采取全部清除湿陷 量的地基处理措施 ;对其余建筑采取部分消除湿陷 量的地基处理措施 ,要求地基经整片处理后 ,未处理 土层的剩余湿陷量计算值小于 30 cm 。
从地质报告可知 ,当拟建构筑物基础埋深为5. 0 m 时 ,2. 5 m 厚的垫层可以消除大部分湿陷量 ,湿陷 性黄土将剩余不多 ,可以达到控制剩余湿陷量的目 的 。场地地下水位埋深 10. 8~12. 2 m ,土的含水量 为 13 %~18 % ,经过技术及经济综合考虑研究后 , 结合现场调研当地的经验和习惯做法 ,换填法与挤 密法是较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 。厂区各建筑物的地
26. 8
8. 94
表 2 污水厂内构建筑物概况
0. 737
名称 SBR 池 脱水机房 鼓风机房 储泥池
平面尺寸 ( m2) 48. 2 ×32. 4 14. 9 ×10. 7 19. 1 ×9. 7 12. 0 ×15. 0
基础埋深 (m) 3. 4 1. 5 1. 5 2. 4
基底压力 (kPa) 80 170 160 34
2005 年 1 月第 1 期
城市道桥与防洪
97
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
符 晖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上海 200092)
摘 要 :结合具体工程 ,探讨了湿陷性黄土场地上建筑物按其结构类型 、使用功能和荷载如何合理进行地基处理设 计。 关键词 :湿陷性黄土 ;剩余湿陷量 ;地基处理 ;换填法 ;挤密法 中图分类号 : TU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7716 (2005) 0120097203
表 3 垃圾焚烧站内建筑物概况
名称
平面尺寸 (m2) 基础埋深 (m) 基底压力 (kPa)
分拣 、打包车间
44. 38 ×22 16. 8 ×11. 7
1. 5
140
焚烧车间
30. 0 ×12. 0
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