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论唐宋诗之争
清初唐宋诗之争研究
清初唐宋诗之争研究清初唐宋诗之争是指清代初期文学家们在诗歌创作上对于模仿唐朝诗歌还是宋朝诗歌的争论。
这场争论涉及到文学发展的脉络、诗人的创作倾向以及不同文学流派之间的碰撞,对清朝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宋诗之争的背后,实际上是文学家们对诗歌创作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唐朝诗歌以格律严谨、辞藻华丽、意境深远为主要特点,而宋朝诗歌则更注重表现诗人的个性和情感,强调诗歌的理趣和深沉的思想。
在清初,一些文学家如钱谦益、吴伟业等,他们追慕唐朝的诗歌传统,认为唐朝的诗歌是诗歌创作的正宗。
他们主张诗歌应该遵循严格的格律和韵脚,通过精美的辞藻来表达深刻的意境。
而另一派文学家如朱彝尊、查慎行等则更倾向于宋朝的诗歌风格。
他们强调诗歌应该表现诗人的个性和情感,以及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唐宋诗之争在清初文学界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两种不同的创作理念相互碰撞,使得清朝诗歌在争论中不断发展和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诗人如王士禛、袁枚等,尝试将两种不同的风格融合在自己的诗歌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唐宋诗之争的影响不仅限于清朝,它还影响了后来文学的发展。
在这场争论中,文学家们对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审美标准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清初唐宋诗之争是清朝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它反映了文学家们对诗歌创作的不同理解和追求,以及不同文学流派之间的碰撞和融合。
这场争论对清朝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旨在探讨律诗定型于初唐诸学士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影响。
首先,我们将对律诗的定型进行定义,然后搜集相关资料,阐述观点,并进行论证。
最后,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总结。
一、律诗定型的定义律诗是一种中国古典诗歌形式,其特点是每首诗八句,共四联。
每句五个字的律诗称为五言律诗,每句七个字的律诗称为七言律诗。
律诗要求对仗工整,声韵和谐,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追求。
二、律诗定型于初唐诸学士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初唐时期是指唐朝建立到玄宗开元初年的时期,大约是618年至713年。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时期
明代文学批评的总体特征: 第一,文学理论批评的宗旨以复古为尚。文 学流派异常繁多,文人社团多达一百多个, 一大批文学总集应运而生。 第二,扬唐抑宋,把宋元以来的“唐宋诗之 争”推向极致。明人的诗学批评,秉承严羽 《沧浪诗话》扬唐抑宋之旨,形成一种尊唐 斥宋的文坛风气。
第一节 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
第一节 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
李贽的文艺思想正是建立在这样具有叛逆性的社 会政治思想基础上的,其核心是提倡“真情”, 反对“假理”,它集中反映在《童心说》一文中: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以为不可,是以 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 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 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三、公安三袁的“性灵”说 明代文艺新思潮在诗文方面的最突出代表是 公安三袁。三袁是湖北公安县人,习惯称公 安派。袁氏三兄弟是兄长袁宗道(1560- 1600),字伯修,其次是袁宏道(1568- 1610),字中郎,最小的是袁中道(1570 -1623),字小修。他们中以袁宏道成就 和影响最大。三袁都是李贽的学生。
第四章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和鼎盛 ——明清时期
第四,对中国传统审美特征和艺术表现方 法进行研究与总结,是这一时期理论批评 发展中的一个十分重要,也是成就最高、 最有价值的方面,尤其是清代。 第五,资料丰富,鱼龙混杂。还有相当一 部分躺在书架上无人问津。很有研究的空 间。
第一节 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
第一节 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
按李贽的看法: “化工”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即天工。它的特点 是:虽是人作,宛若造化。正是因为它宛若造化, 故虽有人工,人工之“工”不见了。 “画工”是次一等的艺术境界。它也是一种美。 它虽然“穷巧极工”,但未达到“夺天地之化工” 的地步。 体现化工艺术境界的代表作是《西厢记》、《拜 月记》,而当时名气很大,为理学家们吹捧不已 的《琵琶记》,李贽认为只达到“画工”的境界。
杨慎论唐宋诗之争
杨慎论唐宋诗之争摘要:诗歌分为唐诗和宋诗,主要是由于风格的差异。
后代诗歌的发展,大体上也未能超越此二者之风格范围。
由于时代风气、个人喜好和诗学主张的不同,在中国诗学批评史上形成了尊唐派和宗宋派的长期论争。
杨慎也对此一论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明代中期的文学风气和杨慎自己的文学主张,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杨慎;唐诗;宋诗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
明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书法家。
他不仅学术成就卓越,更富有文学才能。
他对各种文学体裁都能运用自如,而且雅俗兼擅,诗词皆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不但如此,杨慎也对文学创作发表了诸多精辟的见解。
杨慎对诗歌比兴手法和含蓄风格二者关系的阐述、对“诗史”内涵的诠释以及有关诗史之别的论述、对李杜二人的定位、在唐宋诗之争问题上的独特看法以及对后世所起到的方法论上的启示、《诗话》对律诗起源的探究和《词品》对词的起源的探究……所有这些深知灼见,都显示了杨慎文学思想的独特价值,为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们在讨论这些文学史上的重要问题时,都无法绕开杨慎而谈其流变。
本文拟就杨慎对“唐宋诗之争”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诗歌分为唐诗和宋诗,主要是由于风格的差异。
而且后代诗歌的发展,大体上也未能超越此二者之风格范围。
由于时代风气、个人喜好和诗学主张的不同,在中国诗学批评史上形成了尊唐派和宗宋派的长期论争。
王水照先生认为:“在宋代诗歌史上,最先开启唐宋诗轩轾之争的,当数魏泰、陈岩肖、叶梦得诸人。
从诗歌发展史以及创作规律的角度来区分唐宋诗界限的,首推张戒。
”其实据现有资料,我们发现,张戒之前的欧阳修却是划诗歌为唐、宋的第一人。
欧阳修在《梅圣俞墓志铭》里说:“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而不喜唐诗之“僻固而狭隘”,已带有尊宋贬唐的倾向。
南宋的张戒发难苏、黄及江西诗派,其《岁寒堂诗话》则以唐诗为学习的楷模。
继之永嘉四灵和江湖派以晚唐为宗,与江西派对峙;而江西派则以方回为领袖,回击两派的攻击。
唐宋诗之争简述[权威资料]
唐宋诗之争简述[权威资料]唐宋诗之争简述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唐宋诗之争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段你来我往不断诉讼的一段公案,它起源于南宋江西派,滥觞于张戒,横贯历史800多年,其焦点为到底是宗唐还是宗宋。
本文将扼要地简介唐宋诗之争的历史;阐明有关唐宋诗之争的要点;分析唐宋诗歌的风格特点及形成原因;总结唐宋诗之争的意义及影响。
关键词:唐宋诗之争;历史;要点;风格特点;意义影响一、唐宋诗之争的历史有关唐宋诗之争的争论从南宋至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南宋时期唐宋诗之争的起源于南宋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但追其本源,可究到宋初以来诗歌的流变。
宋朝初期,诗歌的风格仍旧沿袭唐风,尤其是中晚唐的诗歌风格,宋朝的文人对此不满并进行改革创新,经过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等人的努力,开创了宋诗风气:诗歌的内容包括谈笑、谐谑、人情、物态等;在形式上“以文入诗”,“以议入诗”。
苏东坡、黄庭坚在宋诗上更是各成风格,尤其是黄庭坚写诗遵循法度,自创理论,易于被后世学习。
他的诗擅长炼字、用体,引经据典,被称为“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江西派便是苏黄的拥护者,自北宋末60余年,江西派影响极大并发展至极端,这引起了许多文人的不满,南宋人对江西派评论,从而引发了唐宋诗之争。
出现了永嘉、江西两派的对垒,永嘉派工为唐律,专以晚唐贾岛、姚合为法。
而严羽则从另一个角度反驳江西诗派,他以盛唐为法,说江西诗病。
王若虚、元好问也极力贬斥宋诗、苏黄与江西派。
但从总个时期来讲,宗宋的思想占主流。
(二)元明时期元明时期总体上由宗唐的潮流站主导。
先有元朝四大家以唐诗为准,如白朴的《墙头马上》,此剧的素材,便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
后有明朝复古尊唐之论,虽然明初有宋濂等支持宋诗的文人,但他们远远不敌于前后七子,前后七子高举“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之说,以致不仅明初主唐音。
之中公安派以三袁为代表,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20世纪的唐宋诗之争及宋诗特征研究
20世纪的唐宋诗之争及宋诗特征研究张毅内容提要20世纪初,“同光体”与“南社”的宗宋、崇唐之争,是规模唐音或宋调的旧体诗创作的绝响,也是现代宋诗研究的起点。
受新文学运动的影响,现代学者对于宋诗的评价长期偏低,并为唐、宋诗优劣论所困。
到80年代后,人们方逐渐摆脱成见束缚,对宋诗特征及其艺术特质进行了更深入、更全面的探讨。
关键词唐宋诗之争;唐诗;宋诗;诗歌史宋诗是有别于唐诗的一种古典诗歌范式,唐、宋诗之争为中国诗史上聚讼纷繁的一大公案。
20世纪的宋诗学研究,从世纪初“同光体”的诗论开始,经历过二三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的发展,至80年代之后进入繁荣和成熟时期。
在这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唐宋诗之高下优劣的争论,并涉及到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宋诗、如何把握宋诗的艺术特征等重要问题。
一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宋诗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此后学诗者,不入于唐,即出于宋,很难摆脱唐音、宋调的影响。
围绕着宗唐还是宗宋,诗论家们一直争论不休,至清末民初“同光体”诗出现,使近代以来的宋诗运动变得声势浩大起来,宗宋或崇唐的问题再次成为焦点。
所谓“同光体”,原为近代诗坛旧体诗的一个创作流派,后来成为各种宋诗派的总称,被视为宋诗运动的代表。
同光体诗风的特点在于“不专宗盛唐”。
清末民初著名的“同光体”诗人兼诗论家陈衍说:“‘同光体’者,余与苏堪戏曰同、光以来诗人不专宗盛唐者也。
”(1)以此作为“同光体”诗人有别于他人的创作宗旨。
他编著的《近代诗钞》、《石遗室诗话》和《宋诗精华录》,不仅是宋诗派运动的创作总结,也是推崇宋诗的理论著述,其论诗主张对20世纪的宋诗研究有极大的影响。
据这三部著作所言,“同光体”的“不专宗盛唐”,含有以下三方面的具体内容:(一)“三元”说。
这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陈衍客居武昌时与沈曾植论诗时提出来的。
他说:“盖余谓诗莫盛于三元: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祐也。
君(指沈曾植)谓三元皆外国探险家觅新世界、殖民政策、开埠头本领,故有‘开天启疆域’云云。
漫说唐宋诗异同与优劣
文学史话 漫说唐宋诗: 异同与优劣 董乃斌 近来随意浏览唐宋人诗集和有关资料,偶有所感,稍作条理,述之于后。
愚者千虑,或有一得;野人献芹,聊作谈资。
亦以求教于广大读者通人也。
一唐诗乃中国文化无上瑰宝,是国人永远的骄傲,此殆为全民族之共识。
不必追溯得更远,我们这代人应都记得,即在“破四旧”呼声甚嚣尘上,大革文化之命的年代里,就仍有很多人偷偷地吟玩唐诗,年轻的父母也仍会教自己的孩子背诵唐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那些或清新淡雅,或深沉多情的诗篇,慰藉着,柔软着,细腻着,丰富着,也美化着人们的灵魂,帮助人们度过那些被无谓斗争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日子。
至于今日,在伟大的民族复兴途中,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生活也有更多的余暇,唐诗自然会得到人们更多的喜爱。
中国向有诗国之称。
在中国文学中,诗歌起源最早,发达也早,而唐诗则创造了诗史的高峰。
中国诗歌为什么恰恰在唐代登上峰巅?文学史家们曾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列举过许多原因,都有道理。
概言之,则不妨曰:此乃历史的一种宿命。
质言之,悠久漫长的诗歌史发展至此,一切条件均已具备,出现高峰自有其无可避免的必然性。
从诗歌内部言,诗体至唐而齐备,诗法至唐而精严,诗美至唐而璀璨辉煌无以复加。
而从外部条件言,则唐诗得天独厚,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空前绝后的崇高地位。
皇家、官府重视,科举以诗赋取士,皆是唐诗发展的有利条件。
唐太宗邀虞世南论诗并唱和,武则天亲自为诗歌创作竞赛颁奖,唐明皇率群臣赋诗送张说巡边,唐宣宗作诗哀挽白居易,历来传为佳话。
更难得的是唐人下至平民几乎人人懂诗爱诗:“李白游慈恩寺,寺僧用水松牌,刷以吴胶粉,捧乞新诗。
”(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旗亭画壁一较短长,被梨园乐妓奉为“神仙”(薛用弱《集异记》),可证释子歌女对诗人的爱戴;“荆州街子葛清,……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诗(凡刻三十余首)……背上亦能暗记。
从翰林院作家的身份看杨慎的诗学理论
拙 文将 联 系明代诗 文演 变 的进 程来 探讨杨 慎 的
诗 学理 论 出现 的必然 性 , 向参 照 翰林 院诗 文创 作 横
院, 以博 学 名 闻 天 下 。杨 慎 评 议 唐 宋 诗 , 发 “ 胎 换 骨 ” 理 论 、 习 六 朝 和 晚 唐 诗 歌 , 成 独 特 的 诗 歌 风 格 阐 夺 的 学 形 以及 运 用 实 证 的方 法 解 诗 等 三 方 面 诗 学 理 论 , 与 他 曾经 在 翰 林 院任 职 的 经 历 有 关 。 都 关键词 : 杨慎 ; 林 院 ; 翰 黄庭 坚 ; 朝 体 ; 证 六 实 中 图分 类 号 :2 72 10 .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1 8 (0 90 -0 6 —0 17 — 7 5 2 0 )5 0 2 6
程 妹 芳
( 州师 范学 院 图书馆 , 福建 漳 州 3 3 0 ) 漳 6 0 0
摘 要: 杨慎 是 明 代学 识 最 为渊 博 、 述 最 为 繁 富 的 作 家 , 有 《 庵 诗 话 》 诗 歌 理 论 著 作 。 自 少 年 起 。 著 著 升 等
杨 慎 受 业 于 以文 章 名 天 下 的 一 代 宗 师 、 阁大 学 士 李 东 阳 ; 元 及 第 迄 至 中年 遭 流 放 以 前 , 慎 任 职 于 翰 林 内 状 杨
收 稿 日期 : 0 8 1 - 3 2 0 - 1 1
趋 势 。杨 慎之 师李 东 阳也 曾经 创 作 了两批 集 句 诗 ,
由《升庵诗话》看杨慎的宋诗观
,
对 宋人 刻
但其不拘时俗
。
、
新奇独特 的 诗学观念仍
意 淡化 情 性追求理智 的做 法还 是 大为 不 满 的
足 以倾 动 当时而影 响 于 后 世 否 杜诗
:
“
本文试 从 ( 升 庵 诗话 》 中体 现
”
二
对宋人 杜 诗
“
“
诗史说
,
”
的 批判
·
诗史 说
及 其对宋人 的 评 价 三 个 方 面
; 诗学观念
元人评之 当 矣
识 而 抨击宋人
、 ,
摘 要 杨 慎 为 明 代学 者 诗 文杂 著 至 一百 余种 其 中 《 升 庵 诗话 》 内容 涵 盖广泛 汇 集 了 其大部分诗歌 批 评言论 虽 言杂论散不成 体 系
的唐 宋诗 观
、
,
”
。
虽 然 杨慎 不 同 于 李东 阳等 因 强 烈 的 门户 意
但 他 捍卫 诗 道 性 情 的艺 术 本质 论
,
诗法
:
、
精神等 各 层
,
面加 以论证
[ 文献 标 识 码 」 :A
一
~
将 可称之 为诗史 的诗歌 范 围一 再扩 大 杨慎对 此 辩 驳 道
。
过分 关
注 杜 诗忠 君 爱 国 思 想 以 韵语 纪 时事
也
。
“
宋人 以杜子 美 能
,
2 2 1 3 厌2 0 1 〔文章 编号 」 门 0 6 卜 06 042 0 2
,
用 相 对客观 的眼 光
这 些 评论 都 反 对 全盘否定宋 诗 论点
,
对 东 坡诗 和 山 谷 诗有 褒 有 贬
浅谈唐宋诗之争
浅谈唐宋诗之争与性情论【摘要】:“唐宋诗之争”是中国文学史与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大公案 , 延续了近千年。
唐诗研究也许可以无视”唐宋诗之争”的存在,但宋诗研究是无法绕开唐诗的。
无论是对宋诗进行历史定位还是艺术概括 , 都离不开唐诗这一参照物 , 甚至宋诗的分期也深受唐诗的四分法的启示和影响。
“唐宋诗之争”主要特征是一个“争”字,宗唐、宗宋、兼融唐宋、以唐宋为滋养另立新说是四种类别。
但黄宗羲则从“性情论”入手,强调作者思想感情及价值取向才是学诗者区分诗派的基石,给当时唐宋诗之争的尴尬死局带来了全新的创造性思考维度。
【关键字】:唐宋诗之争性情论黄宗羲区分唐诗和宋诗两种诗歌范型的优劣高下,是南宋以来诗歌界的一大公案,,以至后面酿成中国古典诗歌史上近乎一千年的唐宋诗之争。
唐宋诗之争滥觞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张戒, 至南宋末,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正式提出“以盛唐为法”“不做开元、天宝以下人物”的诗学主张,即全面宗唐黜宋,唐宋诗之争的旗帜正式树起。
而颇多金元学者也对此认同,这种“尊唐贬宋”的思想潮流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对唐宋诗的评价,如明代前后七子的“诗必盛唐”、而明代复古诗论家更是把唐宋诗之争系统化、理论化,提出以宋人主理来概括宋诗的特征,并反对宋诗;清代王洋的“神韵学”、沈德潜“格调说”等均是从不同方面回应尚唐诗的回响。
虽然唐诗站绝对优势,但师法宋诗也有过短暂的春天。
康熙年间,吴之振在京师大力推动“师法宋诗”的风气,一反明代“唐诗独尊”的一统局面,诗人王士祯、叶燮、钱谦益等也给予了积极的响应,至康熙十八年,习宋诗已经成为全国的潮流,连部分尚唐诗的诗人如毛奇龄也对宋诗的地位给予一定的肯定评价。
与此情况下,唐宋诗之争又再度成为热议。
但讨论之初,唐宋诗并非陷入“一山不能藏二虎”的死局中,折衷派对唐宋诗之间的争拗有过贯通两者的思考。
如黄宗羲,他希望跳出以时代划分诗派的思维模式,引入“性情论”来否定唐宋诗的楚河汉界,以此否定唐宋诗之争。
杨慎《升庵诗话》对明诗的批评
杨慎《升庵诗话》对明诗的批评摘要:是古非今、贵古贱今一直和中国古代文论相伴随,明代尤其如此。
杨慎能跳出窠臼,把批评的目光集中到明代诗坛。
他既不满心学家性气诗的浅俗流易,又批判李、何诸人复古派的沿袭模拟,并关注滇地区域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他对明代主流诗坛进行全面梳理,显示了自觉的诗学批评意识,为诗歌的健康发展指明了道路。
关键词:杨慎;《升庵诗话》;明诗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
明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
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为第一。
杨慎不仅学术成就卓越,且更富有文学才能:“其诗含吐六朝,以高明伉爽之才,鸿博绝丽之学,随题赋形,一空依傍;而于李、何诸子之外,异军特起”①,代表着明代中期诗歌的最高成就。
杨慎在诗歌创作取得卓绝成就的同时,也认真地对诗歌理论进行探讨和总结,曾撰写《升庵诗话》十四卷,被顾起纶誉为明代中期文学批评五大著作之一,对当时及后来的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到明代中期,学人的目光大都关注于前代文论遗产的整理和继承,热衷于宗唐还是尊宋、学李还是习杜、尚用还是主情、崇古雅还是爱近俗等问题的讨论。
杨慎《升庵诗话》能跳出窠臼,更为关注当代文坛,对明代的主流诗坛进行全面梳理,显示了可贵的理论勇气。
一、批判以陈白沙、庄昶为代表的性气诗杨慎批判以陈白沙、庄昶为代表的性气诗,把传统的儒教誉为“实”,把陈白沙之“心学”贬为“虚”:儒教实,以其实实天下之虚;禅教虚,以其虚虚天下之实。
陈白沙诗曰:“六经皆在虚无里”,是欲率古今天下而入禅教也,岂儒者之学哉?②杨慎对性气诗的批判是以抨击宋明理学及心学导致的空疏不学作为发端的,他认为:“近日之学谓不必读书考古,不必格物致知,正荀子所谓矞宇嵬琐者也。
”③杨慎用《荀子》所谓“矞宇嵬琐”来指责以陈白沙、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虽然“新人耳目,如时鱼鲜笋,肥美爽口”④,但实质是离经叛道、荒诞不经、庸鄙不堪的异端邪说,是“使人领会于渺茫恍惚之间而不可琢磨”的“欺人之行”、“乱民之俦”⑤,批评程度可谓激烈而尖锐。
清代唐宋诗之争考究
清代唐宋诗之争考究第一篇:清代唐宋诗之争考究清代唐宋诗之争考究摘要:在我国的诗歌史上,唐宋诗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历来有关唐宋诗歌优劣的争论很多,无一定论。
本文试图从唐宋诗的虚实、理情、雅俗三方面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清代;唐宋诗;争论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唐朝,它犹如一个艺术的大山横亘在后人的面前,给人一种可望不可及的感觉。
唐以后的宋朝,初期的诗人们也只是效仿唐人,并没有跳出唐诗中已有的那些圈圈。
至欧阳修、梅尧臣,宋诗的创作开始关注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琐事,逐渐形成自己的诗风;到苏轼、黄庭坚,宋诗更加朝着不同于唐诗的方向发展,尤其是黄庭坚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诗歌理论,主张从前人的作品中汲取营养,但又要打破前人作诗的各种技巧的束缚,力求自成一家。
唐宋诗歌自此走向不同的发展道路。
随之而来的有关唐宋诗歌的优劣问题就成为南宋以来诗歌领域争论的焦点话题。
为了避免在谈论过程中出现笼统、不细致的问题,本文仅就清朝的唐宋诗歌之争做如下略谈。
清朝的唐宋诗之争大致可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初期,主宋者异军突起,改变了明代“诗必盛唐”的诗学思想,与倡唐者形成鼎力之势;中期,主宋倡唐依旧存在,同时又出现了兼取唐宋的流派,格调派、性灵派、肌理派的加入,使得争论更加可观;后期,主宋者逐渐占据上风,但仍不失反对者。
总之,整个清代,有关唐宋诗歌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
那么,他们到底争什么呢?一、虚实问题清初的诗人大多是明代遗民,其诗学思想多少受到明代诗学主流的影响,仍力主唐音。
明代诗学主流有两大重要命题,其一是,诗“贵情思而轻事实”,明确作者作诗时不必拘泥于真实的景物,只要心领神会即可。
其二是,作诗“不可太切”,即我们平常说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诗歌创作时,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可以摆脱事实的束缚。
王士祯主导的“神韵”说是这时期主唐的代表,其在《池北偶谈》中曾议论:世谓王右丞画雪中芭蕉,其诗亦然。
如“九江枫树几回青,一片扬州五湖白”。
小议唐宋诗之争
小议唐宋诗之争摘要:唐诗宋诗均为诗歌史上不可多得的恢弘篇章,而唐宋诗之争由来已久,历代学者崇唐抑宋者实多。
本文本着两不偏废的原则,分析唐宋诗风差异的原因,以及唐宋诗风差异的表现,得出唐诗主情而韵丰,宋诗重意而劲瘦的结论。
关键字:唐诗;宋诗;差异1 唐宋诗风差异的原因对于唐宋诗风的差异,最经典的论述莫过于缪钺先生所云:“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诗词散论·论宋诗》)我们可以看出这恰如两个朝代的审美和文化差异,探究其原因,我们应当以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政治经济文化三视角进行分析。
政治层面上,唐朝是一个强盛富庶的大一统帝国,文有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武有平定突厥东灭高句丽新罗之功业,这给了唐代文人难以企及的自信和豪迈之情,有着浪漫的感性之光,所以唐人喜欢歌颂“大”“丽”的事物,如李白所写的雪花是“燕山雪花大如席”。
而两宋之际民族矛盾尖锐,史书喜称这个时代为“辽宋夏金元”,北宋多次遭受周边少数民族侵犯,称臣纳贡,而靖康之难后更是连徽、钦二宗都被金国掳走,受尽耻辱,其后的南宋偏安一隅。
这样的政治状况使得宋代文人的心态内敛,平和而透彻,他们没有膨胀的自信心,只有清冷的理性之感。
经济层面最突出的表现是宋代取消了唐代的坊市制度和宵禁制度,商品经济更加活跃,文人们经常连夜沉醉在勾栏瓦舎之间,从而促进了词的兴盛,于是宋代的文人士大夫们普遍以词抒情,而将诗当做言志议论的途径。
文化层面有两角度值得关注。
首先是科举制度的普遍应用,唐代时科举制度兴起不久,门阀贵族政治并没有完全废除,文人做官的途径有限,于是他们普遍通过“行万里路”的漫游来丰富人生阅历,而后写诗进行干谒求官,所以他们的诗歌大多清新自然,无太多雕琢的痕迹。
宋代科举制发展完善,宋朝的君王重视文官,他们有着优厚的经济待遇还能恩荫子孙,所以社会上弥漫着一股浓郁的读书风气,宋代士大夫普遍立于书斋“读万卷书”,于是他们“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宋诗雕琢与生新的特点突出。
以“艺”论之——杨慎建构六朝初唐诗学观的价值评判标准
以“艺”论之——杨慎建构六朝初唐诗学观的价值评判标准蒋旅佳;蒋聚缘【摘要】弘治、正德年间,杨慎在前七子复古派倡导汉魏、盛唐诗歌的诗学语境下主张学习六朝初唐诗歌,建构六朝初唐诗学现.在儒家传统的政教伦理衡量标准下,历代对于六朝初唐诗歌评价贬大于褒,杨慎以“艺”论之,从诗歌的艺术标准重新审视六朝初唐诗歌,指出其在诗歌题材内容的开拓、诗歌声律的创作实践、诗歌用典和话语形式以及诗歌审美等层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贡献,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期刊名称】《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5页(P69-73)【关键词】杨慎;六朝初唐诗歌;艺术评价标准;诗歌史地位【作者】蒋旅佳;蒋聚缘【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明代文学流派运动此起彼伏,文学思潮涌动不息,反映在诗学创作和诗学理论上则是派别与观念斗争激烈和持久不衰,而其主要的文学主张和奋斗目标共同指向文学复古,诚如沈德潜所言:“明诗其复古也。
”[1]1明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1472-1530)、何景明(1483-1521)倡言文学复古,“文自西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2]7307明确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2]7346的诗文复古宣言,并严格规定“歌行、近体,有取于二家(李、杜),旁及唐初、盛唐诸人,而古作必从汉、魏求之”[3]595 等一系列的诗文轨范主张;绾界而言,即散文以先秦西汉为宗,古体诗以汉魏为法,近体诗唯盛唐可取的文学复古主张。
杨慎(1488-1559)早年与李、何、边贡(1476-1532)、王廷相(1474-1544)交往论诗,对前七子诗歌复古的创作取向所带来的影响和流弊有着清醒的认识。
面对前七子以汉唐诗为圭臬以及“诗必盛唐”“中唐以下无诗”“宋诗不必观”的狭隘复古视角,杨慎则“拔戟自成一队”[1]142。
散论唐宋诗之争
散论唐宋诗之争摘要唐宋诗之争,实际上是涉及到一个中国文学的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就是从古典文学进入到现当代文学的一种转折时期。
钱钟书先生《谈艺录》“唐诗、宋诗,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态性分之殊。
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之论出,唐宋诗之争暂告一段落。
然而人们对于宋诗的认识一直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中。
笔者认为宋诗有一定的必要性,因为由唐宋诗之争的持续可以看出,唐诗的发展空间甚大,宋诗崇明尚理,乃唐诗影响之下的感性转化成果,若以文为诗,以教益启示为一种使命,必定使诗歌创作有所突破。
关键词:唐宋诗之争,“同光体”,主要观点,宋诗特点唐宋诗之争,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学唐与宗宋的问题,主要指的是古典诗歌创作当中,你是向唐人还是向宋人学习。
历代的唐宋诗之争,实质上并不旨在谈论唐宋诗哪个更好的问题,而是说唐以后的宋诗是不是也有存在的必要,也有它存在的价值,对于唐诗而言,宋诗是否具有其独特的超越意义。
唐宋诗之争,实际上是涉及到一个中国文学的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就是从古典文学进入到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文学或者是近代文学的这样一种转折时期。
这个转折时期,当时就有所谓的“同光体”。
“同光体”的代表人物是陈衍。
陈衍主张宋诗“学人之诗”,尤其是古体诗,古体诗当中又主要以文为诗,诗歌创作的散文化,所以更多地认为宋诗写得好的是古体,特别是“七古”。
陈衍在《宋诗精华录》里面提及:“宋诗的精华,不在古体而在近体诗”。
钱钟书在《谈艺录》当中,认为唐诗和宋诗不应该按朝代来划分,不应该按朝代划分。
历代的宋诗选本,对于宋诗的态度,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一、站在尊唐的立场上,认为宋诗也有似唐诗者。
二、认为宋诗既有对唐诗的继承,更有对唐诗的发展,强调宋诗与唐诗之异。
这在宋诗的认识史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唯其如此,宋诗方有可能取得与唐诗分庭抗礼之资格。
三、在充分肯定宋诗价值的同时,以唐诗矫宋诗之失,并进而将唐宋诗视作一个整体的审美范畴,力图兼融唐宋,自立一家,如晚清之宋诗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慎论唐宋诗之争摘要:诗歌分为唐诗和宋诗,主要是由于风格的差异。
后代诗歌的发展,大体上也未能超越此二者之风格范围。
由于时代风气、个人喜好和诗学主张的不同,在中国诗学批评史上形成了尊唐派和宗宋派的长期论争。
杨慎也对此一论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明代中期的文学风气和杨慎自己的文学主张,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杨慎;唐诗;宋诗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
明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书法家。
他不仅学术成就卓越,更富有文学才能。
他对各种文学体裁都能运用自如,而且雅俗兼擅,诗词皆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不但如此,杨慎也对文学创作发表了诸多精辟的见解。
杨慎对诗歌比兴手法和含蓄风格二者关系的阐述、对“诗史”内涵的诠释以及有关诗史之别的论述、对李杜二人的定位、在唐宋诗之争问题上的独特看法以及对后世所起到的方法论上的启示、《诗话》对律诗起源的探究和《词品》对词的起源的探究……所有这些深知灼见,都显示了杨慎文学思想的独特价值,为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们在讨论这些文学史上的重要问题时,都无法绕开杨慎而谈其流变。
本文拟就杨慎对“唐宋诗之争”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诗歌分为唐诗和宋诗,主要是由于风格的差异。
而且后代诗歌的发展,大体上也未能超越此二者之风格范围。
由于时代风气、个人喜好和诗学主张的不同,在中国诗学批评史上形成了尊唐派和宗宋派的长期论争。
王水照先生认为:“在宋代诗歌史上,最先开启唐宋诗轩轾之争的,当数魏泰、陈岩肖、叶梦得诸人。
从诗歌发展史以及创作规律的角度来区分唐宋诗界限的,首推张戒。
”其实据现有资料,我们发现,张戒之前的欧阳修却是划诗歌为唐、宋的第一人。
欧阳修在《梅圣俞墓志铭》里说:“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而不喜唐诗之“僻固而狭隘”,已带有尊宋贬唐的倾向。
南宋的张戒发难苏、黄及江西诗派,其《岁寒堂诗话》则以唐诗为学习的楷模。
继之永嘉四灵和江湖派以晚唐为宗,与江西派对峙;而江西派则以方回为领袖,回击两派的攻击。
前者以晚唐一叶障目,不见全唐诗歌这座泰山;后者自比盛唐,仿佛沐猴而冠。
双方各自都有致命的弱点,而两派的论争也形成了南宋唐宋诗之争的高潮。
其后严羽本着“断千百年公案”的出发点,自谓“辨白是非、定其宗旨,正当明日张胆而言,使其词说沉着痛快,深切著明,显然易见”,以盛唐为法,“说江西诗病”。
《沧浪诗话》对明代的影响几乎是如“达摩西来,独辟禅宗”。
因此,明代绝大多数的诗人皆是宗唐论者。
如山阴刘绩《霏雪录》尊唐抑宋的旗帜颇为鲜明,谓唐人诗“一家自有一家声调,高下疾徐,皆合律吕,吟而绎之,令人有闻韶忘味之意”,而宋人诗“譬则村鼓岛笛,杂乱无伦”;唐人咏物诗“于景象事情外,别有一种思致,不可言传,必心领神会始得”,而宋人则以诗宣讲哲理,如同佛经中的唱颂“偈子”,失去审美价值。
因此他极力尊唐贬宋,标举唐诗天然浑成之神韵,反对宋诗拗涩瘦硬的以文为诗,实际上继承了严羽标举“兴趣”的崇唐抑宋的思想。
闽中诗派的林鸿认为“宋绝无诗”,所以“论诗惟主唐音”。
高覆棅在《唐诗品汇》中更以宗唐为使命,并谓先辈林鸿之观点为“确论”。
杨慎的老师李东阳为茶陵派的领袖,以宰臣主文柄,他的理论当然极具号召力。
其《怀麓堂诗话》论诗最重声调体制,以之为标准区别历代之诗,并认为唐诗在声调体制方面为最佳。
其诗学思想自然影响到门生李梦阳、何景明。
李、何二人变本加厉,首创“诗必盛唐”之说。
李梦阳云:“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诗有七难:格古、调逸、气舒、句浑、音圆、思冲、情以发之。
七者备而后诗昌也,然非色弗神。
宋人遗兹矣,故日无诗。
”何景明主张“文自西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并进而断言道:“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宋无诗。
”他对宋元诗作风貌及内涵表现均持否定态度。
李攀龙选编《古今诗删》,于宋元之诗一字不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其原因在于:“盖自李梦阳倡不读唐以后书之说,前后七子率以此论相尚,攀龙是选,犹是志也。
”谢榛《四溟诗话》卷一云:“盛唐人突然而起,以韵为主,意到辞工,不假雕饰;或命意得句,以韵发端,浑成无迹,此所以为盛唐也。
宋人专重转合,刻意精炼,或难于起句,借用傍韵,牵强成章,此所以为宋也。
”在此风气下,明中叶以后人们也大都把目光集中在唐代诗歌。
和七子同时的杨慎却能一反流俗,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唐宋诗之争。
其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唐诗:绝妙古今对于唐诗,杨慎是极为推崇的。
他认为唐诗继承了《诗经》的主情传统,谓唐人绝句达到了“后人力追莫嗣”的伟大成就,称道唐人诗“体物既工,用韵又奇,可谓绝唱矣”,又谓唐诗“绝妙今古,一字千金”。
由此可见杨慎心目中唐诗的地位之高。
难能可贵的是,杨慎能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公允地评价唐诗。
在推崇唐诗的同时,他对于其中的拙劣之作也不惜余力地进行抨击。
他批评唐诗的缺憾说:“唐人诗句,不厌雷同,绝句尤多”,而杨慎所谓的雷同往往是和剽窃联系在一起的。
《升庵诗话》卷四《劣唐诗》云:“学诗者动辄言唐诗,便以为好,不思唐人有极恶劣者。
”他认为唐诗多佳作,但是并不是唐诗皆佳作。
在唐诗的分期上,杨慎默认了高棵分唐诗为四期的做法,认为盛唐的诗歌代表唐诗的最高成就,并以诗歌接近盛唐来赞颂他人的诗作。
但是杨慎认为,唐诗各个时期都有佳作,不能褊狭地认为只有盛唐的诗歌最好,初唐自有佳作,晚唐亦有佳作。
如他评价晚唐诗之佳作李端的《古别离》诗云:“其诗真景实情,婉转惆怅,求之徐庾之间且罕,况晚唐乎?”又谓晚唐唐彦谦诗“用事隐僻,而讽喻悠远”、“首首有酝藉、堪吟咏”。
又说许浑的《莲塘》、韦庄的《忆昔》、罗隐的《梅花》、李郢的《上裴晋公》“皆晚唐之绝唱,可与盛唐峥嵘”。
其后的袁宏道在《与丘长孺》中所谓“唐自有诗也,不必选体也;初、盛、中、晚自有诗也,不必初、盛也”,显然继承了杨慎的观点。
清初钱谦益在《唐诗英华序》中指出:“世之论唐诗者,必日初、盛、中、晚,老师竖儒,递相传述。
揆厥所由,盖创于宋季之严仪卿,而成于国初之高操,承伪踵谬,三百年于此矣!夫所谓初盛中晚者,论其世也,论其人也。
……燕公亦初亦盛……孟浩然亦盛亦初……钱起、皇甫应亦中亦盛。
一人之身,更历二时,诗以人次耶,抑人以时降耶?”他认为“唐人一代之诗,各有神髓,各有气候”,反对严羽及“前七子”独尊盛唐而排斥中晚唐的做法,再一次呼应了杨慎的观点。
后来康熙的《御制全唐诗序》云:“诗至唐而众体悉备,亦诸法毕该,故称诗者必视唐人为标准。
如射之就彀率,治器之就规矩焉。
……夫性情所寄,千载同符,安有运会之可区别?而论次唐人之诗者,辄执初、盛、中、晚,岐分疆陌,而抑扬轩轾之过甚。
此皆后人强为之名,非通论也。
”这些言论为后世能更加理性地看待唐诗各个阶段之佳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宋诗:信不及唐杨慎对于大多数的宋诗持批评态度,认为“宋诗信不及唐”。
杨慎不满宋诗,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杨慎从诗歌主情的角度出发,批评宋诗以时事、义理入诗的弊端。
杨慎主张“诗道性情”,认为抒情性是诗歌的本质特征。
正是在这种认识下,他在论述唐宋诗歌的差别时说:“唐人诗主情,去三百篇近;宋人诗主理,去三百篇却远矣。
匪惟做诗也,其解诗亦然。
”杨慎之所以喜欢唐诗,是因为唐诗继承了《诗经》的抒情传统。
而宋人把杜诗的“直陈时事”当作宝贵的遗产,可谓误入歧途。
杨慎不但批评主理的宋诗,还连带抨击了宋诗的后裔——“性气诗”,对其代表人物陈白沙和庄定山大加讨伐:“其七言近体,效简斋、康节之渣滓,至于筋斗、样子、打乖、个里,如禅家呵佛骂祖之语。
殆是《传灯录》偈子,非诗也。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庄郎中昶》引杨慎语意,评庄昶为“下劣诗魔,能断诗家多生慧命,良可惧也”,对杨慎的观点予以支持,可谓杨慎之知音。
其二,杨慎从诗歌的欣赏角度出发,批判宋诗缺乏“绮艳清新”之美。
《升庵诗话》卷九《庾信诗》条曰:“庾信之诗,为梁之冠绝,启唐之先鞭。
史评其诗曰绮艳,杜子美称之日清新,又日老成。
绮艳清新,人皆知之,而其老成,独子美能发其妙。
余尝合而衍之日:绮而伤质,艳多无骨。
清易近薄,新易近尖。
子山之诗,绮而有质,艳而有骨,清而不薄,新而不尖,所以为老成也。
若元人之诗,非不绮艳,非不清新,而乏老成。
宋人诗则强作老成态度,而绮艳清新,概未之有。
若子山者可谓兼之矣。
不然,则子美何以服之如此。
”参照《周书·庾信传》之“文并绮艳”评语和《隋书》所谓“其意浅而繁,其文匿而彩,词尚轻险,情多哀思。
……盖亦亡国之音乎”的评论,杨慎的“绮艳清新”的诗学主张自然凸现。
杨慎认为宋诗之所以缺乏“绮艳清新”的美感,是因为“强作老成”,亦即他所谓“宋人诗主理”。
杨慎甚至说由于宋人的以理入诗,以至于“令人见梅枝条可憎,而香影无味”。
说的大概是“南海人从东海归,新诗到日恰梅时。
捻梅细比新诗看,未必梅花瘦似诗”和“寒入肌肤粟巳生,银河冻合水无声。
梅花漏泄春先到,风色商量雪未成。
有愧何须问天理,无求方始合人情。
男儿未际风云会,辜负胸中十万兵”之类的诗歌吧。
其三,杨慎从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出发,批评了宋人直接拿来的剽窃摹拟的做法。
杨慎在《升庵诗话》卷一《小儿拳》中评价黄庭坚的诗歌说:“黄山谷诗‘蕨牙初长小儿拳’,以为奇句。
然太白诗已有‘不知行径下,初拳几枝蕨’之句,已落第二义矣。
”他在《升庵诗话》卷三《右丞诗用字》条批评黄庭坚、陈师道等人以语气助词入诗的做法为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王右丞诗:‘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
’孟浩然云:‘重以观鱼乐,因之鼓枻歌。
’虽用助语辞,而无头巾气。
宋人黄、陈辈效之,如:‘且然聊尔耳,得也自知之。
’又如:‘命也岂终否,时乎不暂留。
’岂止学步邯郸,效颦西子,乃是丑妇生疮,雪上再霜也。
”所有这些对宋诗的评价,到今世依然为学人所首肯。
三、态度:尊唐而不绌宋在对待前代唐宋诗之争的问题上,杨慎的态度是尊唐而不绌宋,认为“人人有诗,代代有诗”,不应以时代划分。
《升庵诗话》卷十二《莲花诗》云:“张文潜《莲花》诗:‘平池碧玉秋波莹,绿云拥扇青摇柄。
水宫仙子斗红妆,轻步凌波踏明镜。
’杜衍《雨中荷花》诗:‘翠盖佳人临水立,檀粉不匀香汗湿。
一阵风来碧浪翻,真珠零落难收拾。
’此二诗绝妙。
又刘美中《夜度娘歌》:‘菱花炯炯垂鸾结,烂学宫妆匀腻雪。
风吹凉鬓影萧萧,一抹疏云对斜月。
’寇平仲《江南曲》:‘烟波渺渺一千里,白苹香散东风起。
惆怅汀州日暮时,柔情不断如春水。
’亡友何仲默尝言宋人书不必收,宋人诗不必观,余一日书此四诗讯之曰:‘此何人诗?’答曰:‘唐诗也。
’余笑曰:‘此乃吾子所不观宋人之诗也。
’仲默沉吟久之,曰:‘细看亦不佳。
’可谓倔强矣。
”这里让何景明自相矛盾,对他的“宋无诗”的片面顽固观点予以善意的批评。
杨慎还多次批判那种全盘否定宋诗的说法。
《升庵诗话》卷一《文与可》条评宋代文与可曰:“五言律有韦苏州、孟襄阳之风,信坡公不虚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