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与控制对策
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与控制因素
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与控制因素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以及控制因素是安全管理的重要方面。
安全行为的正确性常常由人的行为决策和操作行为决定,这些决策和行为容易受到人的心理所影响。
因此,理解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以及其控制因素是确保安全管理成功的关键。
一. 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人类的行为是由很多心理因素所决定的,这些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到人的安全行为。
1.态度态度是特定行为的心理倾向。
一些人表现出对安全的积极态度,另一些则表现出对安全不够重视的消极态度。
这种态度不仅是综合了传统观念、社会文化因素等的复杂心理反应,而且会影响人的安全行为决策和执行。
2.认知认知是一个人对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如果一个人不能完全认知危险环境,那么他的安全行为将会受到影响。
另外,认知偏差也会影响安全行为。
认知偏差是指人由于语言、文化、心理素质等原因而选择性地忽略或歪曲某些信息,从而导致判断错误产生不安全行为。
3.心理压力心理压力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安全行为。
当个人面临很大的压力或心理负荷时,可能无法集中精力和思维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和执行安全行为,从而产生错误的行为。
二.影响安全行为的控制因素为了控制影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1.教育教育是影响形成安全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不断加强安全教育,培养个人的安全意识和增强个人对安全的认知,引导个人正确了解和识别危险,从而形成安全的行为习惯。
2.约束在企业、社会等安全环境中,必须制定规章制度和安全标准,并强制执行。
这些规章制度和安全标准的执行可以限制人的行为,以确保人们在安全环境中执行安全行为。
3.奖惩制度在企业和社会中,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奖惩制度。
通过奖励正确的安全行为,惩罚不良的安全行为,可以培养个人的安全意识和要求个人始终遵守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标准。
4.安全设备在工作、生活等场所中,应该保证有适当的安全设备,例如:防护用品、消防设备、安全标识、报警器等。
安全生产切记从众心理
安全生产切记从众心理安全生产是任何组织和个人都需要重视的一项重要任务。
然而,在安全生产中,人们往往容易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从而忽视安全规范和措施。
本文将从众心理在安全生产中的影响入手,探讨从众心理如何影响安全生产,并提出对策。
从众心理是指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情况时,出于追求认同和安全感的心理需要,会倾向于随大流、跟随群体。
在安全生产中,从众心理可能会导致以下问题。
首先,从众心理可能导致人们对于安全规范和措施的忽视。
当某个群体中的大多数人都不遵守安全规范时,其他人也会受到影响,认为违反规范是可以接受的。
比如,如果一个工地上的大多数工人都不戴安全帽,其他工人也会认为戴安全帽是多余的,从而忽视了自身的安全。
其次,从众心理可能导致人们对危险行为的模仿。
当某个群体中的人采取了一种危险行为,其他人也会模仿这种行为,认为这是一种正确的方式。
例如,如果一个工人在高空作业时没有系好安全绳,其他工人也可能效仿这种行为,从而增加了工作中发生事故的风险。
另外,从众心理可能导致人们对安全问题的轻视。
当某个群体中的人普遍忽视安全问题时,其他人也会觉得安全问题不重要,从而降低了对安全风险的警惕性。
比如,在一个车间中,如果大多数员工都不重视防护用具,其他员工也可能认为使用防护用具是多余的,而忽视了自身的安全。
总之,从众心理对安全生产带来了不小的风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加强安全宣传教育。
通过开展安全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人们对安全规范和措施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增强对安全问题的重视。
同时,通过宣传成功案例和事故教训,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安全问题,摒弃从众心理。
其次,加强监督和管理。
在安全生产中,组织和管理者应该发挥示范作用,严格要求每个员工遵守安全规范和措施。
同时,建立健全的安全检查和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安全隐患,确保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最后,建立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指在组织和个人中树立起安全至上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驾驶员的不良心理及预防(2篇)
驾驶员的不良心理及预防心理活动制约着行为结果,驾驶员行车时的心理活动与安全行车有密切关系。
影响心理活动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易导致车辆肇事的不良心理主要有:好胜心理行车时争强好胜,爱与人比高低。
在这种心理支配下,表现为超速抢行,强行超车,开英雄车,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来不及应付,导致事故。
表现心理遇到熟人、亲朋好友,心情格外兴奋,想“露一手”,不该快的,开得飞快,不该多载的,却严重超载,把交通规则忘得一干二净,往往肇事之后,后悔莫及。
急躁心理遇有天公不作美、事不顺心、车不争气、时不等人等情况,又急又躁,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驾车如飞,抢行抢超。
这种心理是安全行车的大敌,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十次肇事九次快,心情急躁事故来。
”赌气心理日常生活中,难免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如:超车时前车不让、被人甩了方向、车被他擦挂或夜间行车对方不关远行灯等等,如果遇上这些情况,就气从心来,火冒三丈,殊不知:“气是事故根,十赌九丧生。
”负重心理因家庭出现矛盾、亲人发生病灾、本人工作不顺心、生活不如意等原因,导致驾驶员思想负担过重、情绪低沉、思维迟钝、往往是手握方向盘,思想开小差,事故也就再所难免。
过瘾心理换了新车和开上高档车,有种骄傲感,头脑易发热,遇到较好路段,油门一踩到底,然而一遇到紧急情况,措手不及。
即使是在高速公路上,因高速行驶而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况也并不鲜见。
侥幸心理遇有危险复杂路段、不良天侯、车带故障或酒后驾驶,本应谨慎驾驶或改道而行或耐心等待或排除故障再行,却自恃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硬抢硬过,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麻痹心理在熟悉的路段,经常跑的区域和较好的路段上往往容易放松警惕,粗心大意,心不在焉,满以为很有把握。
岂不知,正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造成多少车毁人亡的悲剧。
效防心理见同事、朋友车开得快未出事,心理羡慕,不考虑自身素质,盲目效仿。
你跑得快,我跟得紧,你一小时到达目的地,我决不六十一分到,其结果往往是厄运难逃。
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与控制因素
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及控制因素在使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关键是运用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则,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培养其敬业精神。
1.要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
人的心理是极为复杂多变的,它一方面有其共同的规律,另一方面有其差异性,即所谓的个性。
因此,解决安全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
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要善于抓住症结。
一个人缺乏责任心的原因可能很多。
必须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了解,对症下药,才会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达到预期目的。
2.坚持正面教育诱导为主。
我们可以利用外部条件从心理活动规律上影响主体的实施,启发其自觉地进行思考和判断,因势利导。
对职工进行心理诱导,在日常工作中善于发现职工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情绪及行动意向等,然后根据工作意图,选择有利因素进行适当的诱导。
进行有效的心理诱导方法很多,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4类:①启发式诱导。
设法让职工利用联想推理等思维,独立思考,以领悟事理。
日常工作中可用典型案例,推动全局工作,或者组织反事故演练,举行安全座谈会,进一步提出问题,让职工通过自己所见所闻,了解、分析、推断各种事故的发生规律及岗位的危险源和安全要求。
②继发式诱导。
职工对于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进一步深化的过程。
因此,应根据《企业安全管理活动法》制定员工的活动目标,然后根据职工的现实认识水平,划分若干发展阶段,循序渐进。
③激发式诱导。
利用职工的性格特点进行诱导,这种方法对固执己见的员工非常有效。
但应以正面教育、启发诱导为主,应主动热情,恰到好处地处理,否则,容易刺伤对方的自尊心,产生反感,反而达不到预期效果。
④激励式诱导。
包括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例如,建立模型是一种激励方式,典型不仅能激励他人,也能激励其本人。
并能给职工指明方向,帮助职工树立信心,传授工作方法。
3.在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上下功夫,在认识过程中印象的产生、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无不有意识在起作用。
顿悟和灵感的出现,也是有目的的系统思维结果。
从心理学问题探讨人的安全行为
从心理学问题探讨人的安全行为不少安全管理者认为安全工作就是找问题、挑毛病,得罪人,好心一片,却得不到理解,日久天长,产生厌倦思想,工作积极性下降,工作无起色,安全工作也渐渐被单位领导忽视,导致恶性循环。
问题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工作方法生硬,不分对象,百人一面,千篇一律,因而,安全管理者应当心理学角度分析个性差异,因人施教,使工作更富有人情味,更具针对性和预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从三个心理学问题对安全管理中人的安全行为进行探讨。
一、人的现实需要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动是由思想支配的,思想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
人的每个行为都直接或间接、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当需要得到满足,行为结束后,又会有新的需要产生新的动机,引起新的行为。
由此可见,现实需要是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根本动力,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首先就要研究和满足人的现实需要。
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多结构的。
从当前的现状看,员工的现实需要主要包括:改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成就的需要、求知成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这些需要,物质需要是前提和基础。
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
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
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因此,安全管理工作要重视人的物质需要,贯彻物质利益原则,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人的积极性,使员工保持健康、饱满的情绪干好本职工作。
人的现实需要是有差异的。
由于各人所处的地位、职业、文化程度、社会关系等的不同,各类人员的需要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因此,安全管理者要善于观察人,了解人的需要,这样才能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采取不同方法,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调动不同类型的人的工作积极性.要通过分析具体人的具体需要来掌握人的行为的规律,提高对可能出现的不安全行为的预见性和控制力。
论地勤人员心理素质对航空交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论地勤人员心理素质对航空交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作者:刘丹丹来源:《速读·上旬》2019年第02期本文通过对机场地勤人员心理素质的研究分析,得出是否具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民用航空安全影响的主要内容,提出建立机场安保管理体系及机场服务人员的心理素质培养的共同目标,本文研究虽不能立刻解决目前机场地勤人员心理素质建设问题,但为其提供了方向。
根据这个分析对机场地勤人员对民用航空交通安全的影响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
一、相关概念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从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
2.机场地勤。
广义上的机场地勤包括机场、航空公司以及其代理企业为旅客、货主提供的各种服务,以及空管、航油公司、飞机维修企业等向航空公司提供的服务。
狭义主要是指向航空公司、机场等相关机构为旅客提供的各种服务?如机楼问询、电话问询、广播、航班信息发布、接听旅客投诉电话、安检服务、引导服务、值机服务、行李服务、联检服务、候机楼商业服务等。
3.航空安全。
是指不发生与航空器运行有关的人员伤亡和航空器损坏等事故。
航空安全主要包括飞行安全、空防安全以及航空地面安全。
飞行安全:在航空器运行期间不发生由于飞行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航空器损坏、人员伤亡等事故。
航空地面安全:围绕航空器运行而在停机坪和飞行区范围内开展生产活动的安全。
防止发生航空器损坏、旅客和地面人员伤亡及各种地面设施损坏事件。
同时还包括飞机维护、装卸货物及服务用品、航空器加油等活动的安全,以及弹药安全和军用航空器武器等。
安防安全:防止发生影响航空器正常运行和直接危及飞行安全的非法干扰活动,以及防止地面武器误射等。
二、研究设计(一)研究对象直接正面与旅客交流的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包括值机员、安检员、问询服务、中转服务、行李到达巡视员、特殊旅客服务、值机引导员、进出港服务等等。
安全心理与行为改善激励措施
安全心理与行为改善激励措施一、引言安全是人们生活和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了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安全心理与行为改善激励措施是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通过心理引导和行为激励,可以有效改善个体对安全的意识和行为,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
二、安全心理的重要性安全心理是人们对安全问题的认知和态度,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安全行为。
良好的安全心理可以使个体更加警觉和谨慎,增强对危险的警觉性,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
在工作环境中,安全意识的培养和加强是预防事故的关键。
三、行为改善激励措施除了安全心理的培养外,行为改善激励措施也是预防事故的重要方面。
通过激励机制,可以促使个体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例如,设立安全奖励制度、开展安全培训课程等,都是行为改善激励措施的一部分。
四、安全心理与行为改善的关系安全心理和行为改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良好的安全心理可以促使个体更容易接受并遵守安全规定,而通过行为改善激励措施,可以加强安全心理的培养和巩固。
两者共同作用,可以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五、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制造企业为例,该企业通过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培训,设立了安全奖励机制。
结果显示,事故发生率大幅下降,员工对安全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加,工作场所的安全氛围得到了明显改善。
六、结论安全心理与行为改善激励措施在预防事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养个体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可以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确保生产和生活的安全。
企业和组织应该重视安全心理与行为改善,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共同推动安全生产事业的发展。
安全人机工程学 心理与安全
(2)、心存侥幸 侥幸心理是指妄图通过偶然的原因去取得成功或者免去灾害。生活中,每 个人都难免存在侥幸心理。但是,如果在关系到安全的问题上心存侥幸,事故 就会发生。总的看,产生侥幸心理的原因主要是错误的经验主义和小概率事件 误导。侥幸心理其实也是一种投机心理。以最大的冒险保住了最小的安全系数, 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益回报,那当然是侥幸。但是这样的“神奇”无法 经住时间的考验,大多数换来的是血淋淋的惨痛教训。有侥幸就会有教训,有 的是前人的侥幸变成后人的教训、有的是昨天的侥幸就是今天的教训,更有甚 者,刚才的侥幸就是眼前的教训。因此,我们时刻要保持对侥幸心理的警惕, 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要有对企业、对他人负责的责任心。只有这样,侥幸心理 才无法威胁安全生产。
安全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性,研究个性心理形成和发展过 程,研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相互关系的规律性科学。心理学在安全领域中的 应用,就形成了安全心理学。
安全心理学是研究劳动者在对待和克服生产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的心理活动 规律。它包括安全心理过程和安全个性心理。人必须通过感觉、知觉和记忆等 来认识生产过程中不安全因素。在这一过程中,也伴随着人的意志过程和情绪 过程,以便最终对不安全因素做出判断和评价。安全心理过程是在生产活动中 进行的,而安全心理过程又不能离开具有个性的人的生产活动
人的心理与安全
吴仪
安全12-4 2012442512
今年来,我国各类生产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产 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大量事故统计资料表明,拥有先进的安 全技术、设施、装备并不是打开安全之门的“万能钥匙”,绝 大多数事故的发生与人有关。 人的安全行为除了取决于拥有过硬的安全技术素质之外, 安全心理状态也直接左右了人的安全行为。
安全行为管理
1、生产环境的采光、照明与安 全
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表明,照明与事故具有相 关性。在特定的单元作业中,事故的多少与亮度 成反比关系。事故频数高于平均数的单元作业, 往往是在亮度较低的场所发生的,例如,在矿山 井下。
所以,生产环境的采光和照明对于减少 生产事故,保证人-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生产环境的色彩与安全
三 提高思维能力的方法
要多参加实践活动,在广泛的实践活动中 有意识地锻炼自己。
要善于学习、肯于钻研。 要勤于动脑。
五 情绪、情感与安全
情绪和情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 来说,能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且满 足程度较大时,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 和情感体验;反之,则会带来沮丧、 恼怒等情绪和情感体验。
1)情绪与安全管理
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个别属性:如颜色、声音、软硬等) 感觉可以分为两类: (1)外部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和皮肤觉。 (2)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痛觉、疲劳觉等。
2 知觉的涵义及其类型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 器官后,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例如,有一个事物,人们通过视觉器官感到 它具有圆圆的形状、红红的颜色,通过嗅觉器官 感到它特有的芳香气味,再通过手的触摸感到它 硬中带软,通过口腔尝到它的酸甜味道,于是, 人们把这个事物反映成苹果。这就是知觉。
(2)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3)与克服困难紧密相连。
2 提高意志品质的方法
对行动的目的越明确,对行动意义的认识 越深刻,越能激发人用坚强的意志去对待 它。
引导职工在安全生产实践活动中与困难作 斗争,培养坚强品质。
要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和榜样作用。 启发职工在实践中锻炼意志品质。
4 事故与人的心理
(1)作业环境应符合感觉的要求 包括:视觉与作业环境,听觉与噪声,
安全心理学与安全生产安全生产
安全心理学与安全生产1、职工心里状态影响安全生产行为,造成安全生产事故的有几种表现企业员工的心理状态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渐变化,不少心理现象对安全生产发生深刻影响。
因此,研究这些现象,并采取相应对策,是保证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
就当前来说,影响企业安全生产最常见的员工心理状态大致有以下几种:1、自我表现心理。
这种心理在青年工人身上较突出。
他们虽然进厂时间短、工作经验不足,但常常表现的很自信,很有把握,在别人面前喜欢表现自己的能力。
有的不懂装懂、盲目操作,有的一知半解充当内行,生硬作业;甚至有的横充“好汉”,乱摸乱动。
对这些好自我表现的心理,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或制止,是很危险的。
2、“经验”心理。
持有这种心理状态员工的特点是凭自己片面的“经验“办事,对别人合乎道理的劝告常常听不进去,经常说的话是”多少年来一直是这样干的,也没事“。
有的技术上有一套、工作热情很高的老工人发生事故,多数原因在于过分相信“自我经验”上。
3、侥幸心理。
完成一些操作,往往可以采取几种不同的方法。
但有些安全操作方法往往较为复杂。
而存在侥幸心理的人从图省事出发,常把安全操作方法视为多余的,理由是“别的省事方法也不定出事故”。
把“不一定”这种“偶然”当做“一定”的“必然”。
于是对明明要注意的安全事项也不去注意,明令严禁的操作方法他照样去做。
这种人常常是出了事故才后悔莫及。
4、随众心理。
这是一种较普遍的心理状态,绝大多数人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下都会有所表现。
例如有一个铸工车间,多数人是赤膊工作,而少数穿衣服作业的人就会跟着赤起膊来;有一个机械加工工段,常有人带手套操作机床,而且没有人去纠正,后来有这种违章现象的人越来越多。
这就是不少单位有章不循,出现集体违章作业现象的原因。
5、逆反心理。
这种心理状态常常表现在被管理者对管理者的关系紧张的情况下,持这种心态的员工往往气大于理,他的指导思想常常是“你要我这样干,我非要那样做”。
于是,由于逆反而违章工作,以致发生事故的事不乏其例。
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控制
规章制度。采取一切手段, 费尽一切办法 , 杜绝事故 的发生。思想上不可谓不重视 , 制度上不 可谓不健
全, 处罚 手段不 可谓 不严厉 , 但煤 矿 的零打碎 敲 的事
2 人 的不 安 全 行 为 的心 理分 析
人是有思维的劳动者, 其行为取决于人的心理。 人的不安全行为的背后 , 起支配作用的大多是一些 不安全的心理原因, 而对行为背
8% , 8 从物 的系列 分析 , 属于机 械不 安全状 态和物 质
什么违 章作业 , 生产 任 务所 迫 吗?是 工 人作 业 时 是
间太长过于疲劳图省事呢?作业前是否得到充分安 全教育呢?这是经常性的作业习惯吗?这些都是需 要注意和分析的。多年经验总结出行为时的心里状 态, 分几下几种不安全心理。
就是俗 称 的“ 随大流 ” 。
2 6 技 术不熟 练 。 险惊慌 . 遇
年未发生事故的生产部位和环节上, 较轻易出现 以 所谓“ 老经验” 为定式的操作行为, 的危险惧怕心 人 理减弱 , 从而强化不 良心理 , 形成错误积累, 进一步 放松警惕 , 发展为胆子更大、 频率更高的违章 , 最终 酿成 大事故。正如一句谚语 : 闯侥幸 , 庆侥幸 , 最后
终不 幸 。 2 2 惰性心 理 .
操作技术不熟练 , 生产工艺不熟 , 面对突如其来
的异常 情况 , 常 的思 维活动受 到抑制 或 出现紊乱 , 正
由于煤矿的作业时间较长 , 劳动强度大, 有惰性 心理的人在作业中表现为尽量减少能量支出 , 能省 力便省力 , 能将就凑和就将就凑和的一种心理状态 , 干活图省事 , 嫌麻烦 , 得过且过。操作者可能忽略了 必要的操作步骤或不使用必要的安全装置从而引起
员工安全心理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安全管理员工安全心理对安全生产的影响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张鹏摘要: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会发生很多事故,遇到很多灾害,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些沉痛的教训,促使人们在心理上形成了对安全生产的要求。
同时,人们通过不断地接受教训、总结经验,逐步掌握了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并依据这些经验制定了很多行之有效的规程、制度,作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依据,用以规范和指导生产的实践活动,以期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所谓生产中的安全心理,就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生产必须安全的观念,也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各种有可能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条件的一种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安全心理安全生产■个体安全心理与安全生产的关系我们在分析每一起事故时,都可以找出引发事故的诸多原因,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主要是指客观环境和本质安全条件;内因主要是指劳动者的行为安全是否符合规程、制度和标准。
在实际生产活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在同样的作业环境下,运用同样的设备、工具、保护装置和安全设施等条件下,有的操作人员就很少出事故或不出事故,而有的操作人员却出事故或出严重事故。
所以,发生事故的原因,一般来说内因是主要的。
在生产活动中人是占主导地位的,人的行为是否符合安全要求,是事故发生与否的关键。
人的安全行为归根结底又来源于人的安全心理和动机,因为每一个人都是有思想、有个性的,在社会生活中,随时可能受到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文化环境、法制环境、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会在人的思想上、心理上形成相应的压力,对人的情绪、心理会产生复杂的影响。
一般在正常情况下,作业人员会以安全生产为目标,但是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被逆境所困绕时,思想上负担增大、精神压力随之加重,此时若得不到及时排解,一旦不利的心理状态占了主导地位,此时就会出现精力分散、思想集中不起来、动作缓慢、失误增多等不安全行为的现象,进而引发事故。
■群体安全心理对安全生产的影响(1)人们的从众心理倾向。
侥幸心理是安全驾驶的最大隐患
侥幸心理是安全驾驶的最大隐患侥幸心理是一种认为自己不会遭受不幸的心理状态,它使人产生对危险的低估和对安全的高估。
在驾驶中,侥幸心理是安全隐患的最大原因之一。
一些驾驶者可能认为自己技术娴熟,遇到危险情况也能应对自如,因而对安全隐患漠不关心,这种侥幸心理给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本文将从驾驶中的侥幸心理表现、危害和对策三个方面来剖析侥幸心理对安全驾驶的危害,并提出避免侥幸心理的对策。
一、驾驶中的侥幸心理表现1、忽视交通规则:一些驾驶者将自己的驾驶技术看得过于高超,认为即使违反交通规则也能够安全驾驶。
他们在驾驶过程中可能会忽视红绿灯、超速驾驶、随意变道等,以为自己可以“侥幸”不会发生事故。
2、轻视安全距离:有些驾驶者可能会因为自己熟悉路况或者车速较慢而轻视与前车的安全距离,以致在紧急情况下无法及时刹车避让。
3、疲劳驾驶:一些驾驶者可能因为自己有一定的驾驶经验或者觉得“自己没事”,从而忽视疲劳驾驶的危害,驾驶时间过长或疲劳驾驶就像赌博一样,把人的生命当成赌本。
二、侥幸心理的危害1、增加交通事故风险:驾驶者因为侥幸心理的作用,忽视交通规则和安全距离,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尤其在疲劳驾驶和酒后驾驶时,侥幸心理会让驾驶者对事故风险的认知产生偏差,从而提高了交通事故的风险。
2、影响他人安全:驾驶者的侥幸心理不仅会对自己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还会给其他交通参与者带来安全隐患。
特别是在车流密集、路况复杂的城市道路上,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其影响会扩大到周围的其他车辆和行人,造成更加严重的交通事故后果。
3、降低自身驾驶质量:侥幸心理会让驾驶者在驾驶过程中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下降,降低了自身的驾驶质量和能力。
长期下来,侥幸心理也会逐渐影响到驾驶者的驾驶技术,导致更多的交通事故。
三、避免侥幸心理的对策1、加强安全教育:政府和交通管理部门应加大对驾驶者的安全教育力度,增强驾驶者对交通事故的认知和对安全驾驶的重视,培养驾驶者形成正确的驾驶心态。
安全生产切记从众心理模版
安全生产切记从众心理模版安全生产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关系着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在安全生产中,我们要特别注意避免从众心理的影响,即不盲从、不随波逐流,而是要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和行为习惯。
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如何避免从众心理对安全生产的不良影响。
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
安全意识的培养是我们预防事故的基础。
要时刻牢记安全第一,将安全纳入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要明确安全是一项责任,是每个人的义务,不论是在生产现场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要积极主动地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这样,我们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防止事故的发生。
其次,我们要注重安全知识的学习和宣传。
只有增加安全知识的积累,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安全风险。
我们可以利用各种途径,比如安全培训、安全演练、安全宣传等,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将学到的安全知识传播给他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安全知识,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安全水平。
另外,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
在生产工作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周围的安全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同时,我们还要时刻保持警惕,不因他人的行为来影响自己的判断,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注意遵守各种安全规定,比如交通规则、用电用火的安全操作等,不因他人的懈怠而自己放松对安全的要求。
总之,安全生产切记从众心理模板,我们要扎根于自己的内心,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和行为习惯。
我们要注重安全知识的学习和宣传,不断提高自己的安全素养。
同时,我们也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解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确保自身安全和周围人的安全。
最后,我希望大家都能够牢记安全生产切记从众心理的重要性,坚持安全第一,不盲从、不随波逐流。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相信我们能够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谢谢大家!。
安全教育使用心理学原理了解学生心理对教育的影响
安全教育使用心理学原理了解学生心理对教育的影响现代社会中,安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安全教育都被重视并不断加强。
然而,仅仅强调安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通过心理学原理来影响他们对安全教育的态度和行为。
首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于进行安全教育至关重要。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心理状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
一些学生可能有着恐惧、焦虑或者麻木的心态,这些心理状态都会影响他们对安全教育的接受程度和效果。
因此,教育者需要通过沟通、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安全教育服务。
其次,心理学原理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引导学生的行为和态度。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人的行为和态度受到认知结构的影响,即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态度。
因此,在进行安全教育时,教育者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安全问题,建立正确的安全观念和态度。
例如,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一些安全隐患的存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安全行为习惯。
此外,情绪心理学的原理也对安全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人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一些消极的情绪会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
因此,在进行安全教育时,教育者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增强他们的自信和抗压能力。
可以通过鼓励、奖励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可感和成就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面对各种安全挑战。
总之,安全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学原理了解学生心理,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安全观念和态度。
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心理学原理进行有效引导,才能使安全教育更加深入人心,达到预期的效果。
希望未来在安全教育领域,教育者们能更加注重心理学原理的运用,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安全教育服务。
心理学与安全管理
心理学与安全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与行为的科学,而安全管理是为了确保人员和资源的安全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和规范。
虽然心理学和安全管理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它们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和互动。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对安全管理的作用,并介绍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更好地预测和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
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方式和习惯,以及他们对风险和危险的反应。
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潜在的安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范和应对。
其次,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人们的情绪和压力。
在工作和生活中,人们常常处于各种压力之下,这可能会对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产生影响。
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情绪和压力对人们安全行为的影响,从而采取相应措施来管理和缓解这些情绪和压力,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和行为。
此外,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人们的行为决策。
人们在面对不同的选择时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个人经验、情感、社会压力等。
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人们在安全决策中的行为偏好和倾向,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引导和影响人们的行为决策,使其更加符合安全规范和要求。
最后,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人们的安全行为。
人们的安全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意识、态度、知识、技能等。
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人们的安全行为模式和特点,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引导和促进人们的安全行为,提高安全管理的效果。
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心理学可以用于安全培训和教育。
通过了解人们的行为决策和行为模式,我们可以设计和实施相应的培训和教育措施,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和行为能力。
其次,心理学可以用于危机管理和应急处理。
通过了解人们在危机和应急情况下的行为特点和反应方式,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危机管理和应急处理措施,提高组织和个体的抗压能力和危机管理能力。
安全生产心理
安全生产心理
《安全生产心理:重视员工心理健康,保障生产安全》
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而员工的心理健康更是保障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
在日常的工作中,员工可能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如果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就会给生产安全带来隐患。
首先,企业应该重视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快的生活节奏和更大的工作压力,而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现象。
企业应该建立并完善心理健康管理制度,为员工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服务,帮助员工及时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心理问题。
其次,企业需要关注员工的心理状态与生产安全之间的关系。
员工在工作中可能会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如果心理状态不稳定,就容易出现疏忽大意和粗心大意的情况,进而导致一些安全隐患的出现。
因此,企业应该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安全素质,从而保障生产的安全。
最后,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心理卫生制度,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一方面,企业可以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另一方面,企业还可以建立心理疏导机制,为员工提供各种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服务,帮助员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心理问题。
总之,安全生产心理关乎员工的心理健康和生产的安全,企业
应该重视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员工的心理状态与生产安全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的心理卫生制度,保障员工的心理健康,从而保障生产的安全。
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与控制因素示范文本
文件编号:RHD-QB-K2768 (安全管理范本系列)编辑:XXXXXX查核:XXXXXX时间:XXXXXX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与控制因素示范文本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与控制因素示范文本操作指导:该安全管理文件为日常单位或公司为保证的工作、生产能够安全稳定地有效运转而制定的,并由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时进行更好的判断与管理。
,其中条款可根据自己现实基础上调整,请仔细浏览后进行编辑与保存。
石油化工的生产过程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的特点,生产、检维修操作也具有复杂、多工种同时作业、立体交叉作业多的特点,特别是直接作业环节容易发生事故。
从石化行业各类事故的特点来看,属于“三违”事故的每年都要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三违”事故的根源都可追溯到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影响。
为了控制这类事故的发生,研究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引导,从而指导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石油化工事故成因中的人为因素1.事故成因与人的关系在事故成因的各要素中,人是主要因素。
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控制的客体,既要靠人去管理,又要对人进行控制。
所以,减少和杜绝“三违”事故就是要对人进行管理。
人的行为是受心理意识支配的。
事故与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般来说,人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安全工作状态,如果每个人都从思想上重视安全,熟练掌握了本单位、本岗位的科学知识、操作技能,明确了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清醒地认识到了本岗位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发生事故的危害性,就能有效地控制、减少甚至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2.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特征、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不同,所处的地位以及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等等,每个人的心理过程都具有自身的特点。
从石油化工生产中火灾爆炸、设备事故、人身伤害事故、责任事故等的安全控制来说,人的不安全行为往往是受消极被动的因素影响而产生的。
人的安全行为,同样基于人的心理作用,往往是在主动积极因素的影响下,达到控制火灾爆炸、设备事故、人身伤害事故、责任事故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与控制对策石油化工的生产过程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的特点,生产、检维修操作也具有复杂、多工种同时作业、立体交叉作业多的特点,特别是直接作业环节容易发生事故。
从石化行业各类事故的特点来看,属于“三违”事故的每年都要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三违”事故的根源都可追溯到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影响。
为了控制这类事故的发生,研究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引导,从而指导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石油化工事故成因中的人为因素
1.事故成因与人的关系
在事故成因的各要素中,人是主要因素。
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控制的客体,既要靠人去管理,又要对人进行控制。
所以,减少和杜绝“三违”事故就是要对人进行管理。
人的行为是受心理意识支配的。
事故与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般来说,人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安全工作状态,如果每个人都从思想上重视安全,熟练掌握了本单位、本岗位的科学知识、操作技能,明确了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清醒地认识到了本岗位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发生事故的危害性,就能有效地控制、减少甚至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2.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特征、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不同,所处的地位以及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等等,每个人的心理过程都具有自身的特点。
从石油化工生产中火灾爆炸、设备事故、人身伤害事故、责任事故等的安全控制来说,人的不安全行为往往是受消极被动的因素影响而产生的。
人的安全行为,同样基于人的心理作用,往往是在主动积极因素的影响下,达到控制火灾爆炸、设备事故、人身伤害事故、责任事故的目的。
由于人受到主动积极因素的影响,使人产生安全需要,引起正确的动机,有了安全行为,从而去实现控制事故发生的目的。
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说明人的心理是可以预测的,人的行为也是可以引导的,从这点出发,在石油化工安全管理中强调激发人的内在动力,施加对人的主动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3.影响人不安全心理和行为的因素
人的心理状态与受到的影响密切相关。
因为人不是独自存在的,不可能脱离现实社会。
因此,任何社会现象都会在每个人的心理上得到反映。
人有行动自由,所以人的活动易受环境条件所造成的心理的影响。
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受企业管理水平的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劳动环境、劳动组织等方面,都容易对企业职工产生较大影响。
如果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高,劳动环境舒适,劳动组织合理,就会使职工对本岗位产生兴趣,激发职工对工作的热爱、对事业的信心,从而增强安全责任感。
这对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和各项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如果企业领导重视安全生产,并将其融入到全面的企业管理中,也会取得企业的良好发展。
对于石化企业,用“安全第一”的思想指导企业的安全管理是极其重要的。
为了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安
全管理体系,企业领导和主管领导必须是一名安全专家,只有这样,“安全第一”的思想才能成为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而非一个悦耳的口号。
作为企业的安全第一负责人首先必须相信:通过扎实有效的安全管理,创造一个没有伤害产生、没有事故发生的企业环境是完全可能的。
②受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人工作是为了获取应得的劳动成果,如果企业效益好、管理好,职工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改善、提高,就能促使职工自觉珍惜本岗工作,努力工作,多创效益,同时也会增加职工对企业的依赖性、可信度和工作使命感。
③受生产性因素影响。
主要表现在家庭环境、个人心理状态、居住条件、就业交通、服务质量等方面,也会对人的心理状态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④受习惯性因素影响。
单位传统习惯、集体内工作气氛对职工的心理影响非常大。
在一个小团体内往往容易形成一些不成文的、非正式的习惯。
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从众心理,是人们在适应群体生活中产生的一种反映,不从众的人会感到有一种社会的精神压力。
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不安全行为也易被仿效。
如在工作中某一个或者几个人的违章行为没有发生事故,那么其他同事很容易跟着那么做,如果不这样做,可能会被同行说技术不好,胆小、怕死等,所以这种从众心理极易引发事故,严重威胁安全生产。
⑤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一个人所受教育程度如何,对安全生产有较大影响。
受安全教育的程度越高,安全意识越强,对本岗位的危害性认识越清,行为就会越规范,思想往往能与当前安全管理要求相适应。
反之受安全教育程度浅的人,往往缺乏安全意识,行为就不一定
规范,甚至盲目进行违背客观规律的行为和操作,或者瞎指挥,造成事故。
⑥侥幸心理的影响。
海因里希1:29:300的事故法则告诉我们,伤害事故的发生是一种小概率事件,一次或多次的不安全行为不一定会导致伤害。
所以在生产工作中,一些有着多年从事某一项工作的“权威”员工,在自己的多次违章中没有发生事故,就认为自己这样干了近一辈子工作也没有出过什么事,就会容易凭借经验而忽视各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不考虑生产过程中经常变化的复杂因素,容易引发事故。
这种经验、侥幸心理状态下发生的违章行为实为明知故犯,其危险程度最大,后果也最为严重。
⑦节省能耗心理的影响。
人总是希望以最小的能量消耗取得最大的工作效率,这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心理习惯,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惰性,这种心理给人类进步带来好处,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促使人类不断改进劳动工具,从而使生产向更加自动化的程度迈进,推动了人类生产力的不断进步。
但是,在这种心理因素的指使下,有些操作者在工作中因为嫌麻烦、怕费劲,就会省去一些必要的操作步骤和不使用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和劳动用品,从而引发事故。
⑧逆反心理的影响。
在某些时候,人会存在好奇心、好胜心,或对某些事物存在偏见、对抗或抵触,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人常常会产生与常态心理相对抗的心理状态,偏偏去做出一些不该做的事而引发事故
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对策
:探讨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掌握人的不安全心理和行为影响因素,目的在于对职工的不安全心理进行预测,对职工不安全行为有效
地采取相应的控制、调整。
针对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职工的不同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对策,消除消极因素,发挥积极因素,以便做好事故的预防,杜绝不安全行为。
控制人的不安全心理和行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在使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关键是要运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培养其敬业精神。
1.要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
人的心理是极为复杂多变的,它一方面有其共同的规律,另一方面有其差异性,即所谓的个性。
因此,解决安全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
解决人的思想问题要善于抓症结所在。
一个人缺乏责任心的原因可能很多。
必须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了解,对症下药,才会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达到预期目的。
2.坚持正面教育诱导为主。
可以从心理活动规律出发利用外部条件对主体实施影响,启发其自觉地进行思考和判断,因势利导。
对职工进行心理诱导,在日常工作中善于发现职工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情绪及行动意向等,然后根据工作意图,选择有利因素进行适当的诱导。
进行有效的心理诱导方法很多,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4类:
①启发式诱导。
设法让职工利用联想推理等思维,独立思考,以领悟事理。
日常工作中可用典型案例,推动全局工作,或者组织反事故演练,举行安全座谈会,进一步提出问题,让职工通过自己所见所闻,了解、分析、推理各类事故的规律及本岗位危险源及安全要求。
②继发式诱导。
职工对于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进一步深化的过程。
因此要根据企业安全管理活动规律制定职工的活动目标,然后根据职工的现实认识水平,划分若干发展阶段,循序渐进。
③激发式诱导。
利用职工的性格特点进行诱导,这个方法对固执己见的职工是很有效的。
但应以正面教育、启发诱导为主,应主动热情,恰到好处地处理,否则,容易刺伤对方的自尊心,产生反感,反而达不到预期效果。
④激励式诱导。
包括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如树立典型就是一种激励方式,典型不仅能激励他人,也能激励其本人。
并能给职工指明方向,帮助职工树立信心,传授工作方法。
3.在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上下功夫,在认识过程中印象的产生、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无不有意识在起作用。
顿悟和灵感的出现,也是有目的的系统思维结果。
企业安全工作中职工的安全意识起着明显的作用。
总之,在日常安全管理中,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必须在提高思想意识上下功夫,从而控制人的行为。
比如说制定一套科学的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必要的,但不能仅仅依赖制度和操作规范,还需要使职工完全知道每条制度和每项操作规程对保证企业安全的意义,并且要让每个职工随时能够知道自已的行为是否合乎安全要求。
同时正确处理好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三者的关系,这样从思想上把企业安全与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就能极大地提高职工做好企业安全工作的自觉性,杜绝“三违”现象,消除事故隐患,实现人的行为安全,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
(摘自:《化工安全与环境》2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