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技术方案

合集下载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17
3.1、总体目标
➢ 建立区域内统一的标准〔空间参考、数据处理、 软件接口等
➢ 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载体,整合各类资源 ➢ 建设统一、权威、标准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 实现纵横向的互联互通,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节
约资金,消除信息孤岛
18
3.2、基本原则
➢ 统筹规划,加强协调 ➢ 立足需求,深化应用 ➢ 统一标准,共建共享 ➢ 注重服务,保障安全
XX省人民政府令第271号 《XX省地理空间 数据交换和共享管理办法》 交换和共享的范围 领导、协调机构 工作职责
12
2、有关政策
浙政办 [2012] 105号《关于加快数字城市地 理空间框架建设 促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 台应用的通知》 进一步强调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项目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明确了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 统一性、权威性和标准性
19
3.3、总体架构
20
3.3、总体架构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
基础地理信息 数据体系
政策法规 与标准体系
目录与 交换体系
组织 运行体系
公共 服务体系
测绘 基准
基础 地理 信息 数据
管理 系统
支撑 环境
面向 服务 的产 品数

目录 与元 数据
专题 数据
交换 管理 系统
支撑 环境
地图 与数 据提

在线 服务 系统
测〔2011〕42号 • 《关于加快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促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的通知》〔浙政办
[2012]105号 • ………………………………………
8
2、有关政策
20XX《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 国测国字[2006]12号《测绘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平台的建设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平台的建设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平台的建设浅析摘要:文章介绍了数字城市系统构造及数字城市建设的根本构架,简要分析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结构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提出了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的办法。

关键词: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平台;建设;浅析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目前,我国已建成的数字城市,在数据执行标准上,缺乏统一指标体系,单纯考虑到本区域数据标准的统一性,没有考虑到对其他地区及国家、省市的相互关联,基础数据库与平台共享数据库的没有链接起来,难以适应高效率的信息化服务的需要。

今后,在地理空间框架平台的应用模式上,应该建立统一的空间与时间坐标体系框架,实现各部门共建共享,使地理空间框架平台的数据规范、服务规范、应用规范和运行维护规范。

在这套支撑体系的基础上,各级地方部门再根据自己的地方需求,随时进行平台调整、数据更新。

只有这样相对完善的系统体系,才可以提供更优质的信息服务。

“数字城市”,即数字化的城市,是“数字地球”在城市的运用和发展。

我们通常说的“数字城市”,是以计算机科学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量的储存科学技术为根本,以宽带网络为桥梁,使用3s 科学技术(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测、仿真-虚拟技术等对城市实施多种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有效的运用信息科学技术方法将城市的过往、目前状况及将来的所有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平台的建设,是“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关键性构成部分,为了推动地理信息的运用,胡总书记提出“推进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提高测绘保障服务能力”,温总理也提出了“要加快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积极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平台,全面提高测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2006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启动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平台建设的试点工作,该项目现已完成并通过了验收。

地理空间大数据中心建设整体解决方案

地理空间大数据中心建设整体解决方案

地理空间大数据中心建设整体解决方案目录一、前言 (2)二、需求分析 (2)三、整体架构设计 (3)3.1 数据采集层 (5)3.2 数据处理层 (6)3.3 数据存储层 (7)3.4 数据服务层 (9)四、关键技术及产品选型 (10)4.1 数据采集技术 (12)4.2 数据处理技术 (13)4.3 数据存储技术 (14)4.4 数据服务技术 (16)五、实施方案 (17)5.1 项目实施流程 (19)5.2 项目实施步骤 (20)5.3 项目实施注意事项 (22)六、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 (23)七、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 (25)八、总结与展望 (27)一、前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在地理空间领域,大数据中心建设是应对地理信息数据爆发式增长、提升地理空间信息服务能力、实现地理信息资源高效管理与应用的关键举措。

地理空间大数据中心不仅是收集、存储和处理各类地理空间数据的重要平台,也是开展地理空间分析、提供决策支持和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

二、需求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地理空间大数据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对政府决策、社会公益、企业运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我国地理空间大数据中心建设面临着数据规模庞大、数据处理能力不足、数据应用层次不高等问题,亟需构建一个高效、智能、安全的地理空间大数据中心整体解决方案。

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针对地理空间大数据的海量特性,需要建设大规模的数据存储系统,采用分布式存储、云存储等技术手段,实现数据的弹性扩展、高效管理和稳定运行。

高效数据处理与分析:为满足实时性、准确性等要求,需要构建高性能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平台,利用大数据计算框架(如Hadoop、Spark等)和机器学习算法,实现对地理空间数据的快速处理、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

数据共享与交换:在保证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促进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数据互通有无,推动地理空间大数据的应用和价值释放。

数字潮州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与应用

数字潮州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与应用

浅议数字潮州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与应用摘要:数字潮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将推进政府部门间空间数据的“共建共享”机制建设,为政府辅助决策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持,为社会民众提供便捷的公共信息服务。

本文以潮州地理空间框架为研究重点,介绍数字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背景、建设目标,并分析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具体实现方法和技术路线。

关键词: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中图分类号:c931.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概述“数字化城市”广义上讲,是指城市的信息化,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促进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畅、协调。

“数字城市”为调控城市、预测城市、监管城市提供了革命性的手段,是对城市发展方向本质性的一种描述。

我们所要建设的数字化城市是狭义的概念,就是要依托信息和网络技术,通过政府的组织行为,对城市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有序、有效地整合,建设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城市信息体系;建设具有统一信息平台和完善的各类信息数据库;开发地理信息、专业应用、社区服务等一系列应用工程,为调控城市、预测城市、监管城市提供革命性的手段,使城市建设和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数字城市”是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遥测、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系统。

也就是说将城市的各种数字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使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在有准确坐标、时间和对象属性的五维虚拟城市环境中进行规划、决策和管理。

“数字城市”从信息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一种新的社会系统。

通过它人们能够实现自由创造、共享信息和知识。

相对于目前的大规模生产和消费系统而言,“数字城市”实际上是一种数字革命。

它包括城市资源、社会资源、基础设施、人文、经济等城市的各个方面,以数字的形式进行获取、存储、管理和再现,并为提高城市管理效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数字太原地理空间框架项目方案探讨

数字太原地理空间框架项目方案探讨

数字太原地理空间框架项目方案探讨
陈弘奕
【期刊名称】《地理空间信息》
【年(卷),期】2008(6)5
【摘要】介绍了"数字太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目标、数据形式、系统结构、技术路线和流程,具体说明了地理空间信息平台的建设中的数据内容和地址数据的采集方法,详细介绍了地籍管理系统、矿产资源管理系统、环保监测信息系统、公众服务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内容.
【总页数】3页(P30-32)
【作者】陈弘奕
【作者单位】山西省工程测绘院,山西,太原,03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08
【相关文献】
1.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升级设计的探讨--以数字福州地理空间框架为例 [J], 李建榕
2.数字太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内容及意义 [J], 郭海青
3.浅谈三维数字城市构建技术——“三维数字兴义”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方案设计 [J], 李晨
4.江西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运维探讨 [J], 梁志华;康勇卫;陈祥宵
5.数字柳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设计通过评审三方联手数字柳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J], 刘运明;廖大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基础地理信息库建设专业技术设计书_百度.

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基础地理信息库建设专业技术设计书_百度.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基础地理信息库建设专业技术设计书二O一一年五月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基础地理信息库建设专业技术设计书审批单位:编写单位:审批意见:编写者:编写日期:年月日审批者:审核者:审批日期:年月日审核日期:年月日目录概况 (1)1 项目来源 (1)2 项目工作内容 . ............................................................................................... 1 第一部分航空摄影测量 .. (3)3 航测概述 (3)3.1 项目主要内容 . (3)4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的资料情况 . (3)4.1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 (3)4.2 已有资料情况 . (3)5 引用文件 (4)6 产品规格和主要技术指标 (5)6.1 产品规格 . (5)6.2 分幅及编号 . (5)6.3 图名选取及图幅整饰 . (5)6.4 数据格式及命名 . (6)6.5 航测主要技术指标 . (6)7 航测技术路线、作业方法和流程 (7)7.1 成图基本方法 . (7)7.2 作业流程图 . (7)8 航测控制测量 . (8)8.1 基础控制测量 . (8)8.2 像片控制测量 . (8)9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电算加密) (12)9.2 资料准备 . (12)9.3 数字影像数据的处理 . (12)9.4 航线拼接 . (12)9.5 相对定向 . (13)9.6 选择加密点 . (14)9.7 区域网平差与绝对定向 . (15)10 外业调绘 (16)10.1 一般规定 (16)10.2 调绘内容 (17)11 航测数据采集与编辑 (21)11.1 基本原则 (21)11.2 采集内容 (21)11.3 图幅接边 (25)12 数字高程模型(DEM采集 (26)12.1 基本要求 (26)12.2 DEM 的制作流程 . (26)12.3 DEM 的检查 . (28)12.4 提交成果 (29)13 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制作 . (29)13.1 基本要求 (29)13.2 DOM 制作流程 . (29)14 DLG 数据入库 (32)14.1 数据格式及命名 (32)14.2 空间数据库产品的数据处理原则 (32)14.3 数据分层及属性结构 (32)16 上交资料 (34)16.1 上交资料清单 (34)16.2 上交资料文件放置目录 (35)第二部分公共地理框架数据 . ...................................................................................3717 平台数据集主要内容及任务 (37)17.1 数字线划图(DLG ) (37)17.2 数字正射影像图(DOM (37)17.3 数字高程模型(DEM (37)17.4 元数据 (37)18 已有资料情况 . (37)19 引用文件 (38)20 产品规格和主要技术指标 (38)20.1 产品规格 (38)20.2 数据格式及命名 (38)21 技术路线、作业方法和流程 (39)21.1 作业流程图 (39)21.2 数据提取 (39)21.3 地名地址数据扩充 (43)21.4 数据重组 (44)22 质量保证体系 . (51)23 上交资料 (51)23.1 上交资料清单 ............................................................................................. 51 第三部分专题数据库 ..........................................................................................................5324 专题数据建设概况 (53)24.1 项目范围 (53)25 已有资料情况 . (53)26 作业依据 (53)27 技术流程 (53)28 三维建模技术要求 (55)28.1 坐标系统 (55)28.2 建模类型 (55)28.3 建筑物建模技术要求 (55)28.4 地形模型技术要求 (57)28.5 后期处理 (58)28.6 数据分块 (58)28.7 数据命名规则 (58)29 街景数据 (58)29.1 数据采集范围 (58)29.2 基本要求 (59)30 三维模型质量控制 (59)30.1 底图数据的比对及处理 (59)30.2 内业模型制作及贴图质量控制 (59)30.3 地形数据质量控制 (60)31 成果检查验收 . (60)32 成果资料上交 . ............................................................................................. 60 附件........................................................................................................................................61附件1 数字****1:2000 DOM 、DEM 、DLG 范围图 (61)附件3 地址分类代码表 ....................................................................................... 67 附件4 城市三维建模范围 .. (78)概况1 项目来源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来源于国家测绘局开展的数字城市建设推广工作。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与应用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与应用

3年第期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每天生产生活所产生的数据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工作重点逐步由物质生产转向信息处理,我们逐渐步入了数字时代。

当前,国际上对地理空间数据的定位是“找不出哪一类生产和生活信息与地理空间数据无关”,地理空间数据作为国家战略资源,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城市”建设需求日益突出,我国“数字城市”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以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为代表的新一代地理信息应用技术为城市管理、人们生活提供了新的科学手段,初步实现了地理信息与经济社会、自然资源和人文信息的互联互通与整合集成,在交通管理、市政服务、地下管网、公安消防、人口管理、旧城改造、土地管理、应急联动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对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完善资源合理配置,优化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的相互关系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一个城市地理信息数据及其采集、加工、交换、服务所涉及的政策、法规、标准、技术、设施、机制和人力资源的总称,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其目的是为“数字城市”提供统一的、权威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将各部门、各行业的分散数据按照统一的标准,实现城市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同时有效地解决目前存在的诸如空间基准不一、时间不一、内容不一等问题,使城市信息化在高起点上健康发展。

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内容依据统一的标准和技术建立起来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其基础建设内容可归纳为“一库、一平台、一政策”。

(一)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实现其管理、维护与分发功能的软件和支撑环境的总称,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设和面向服务的产品数据库建设。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完善与否直接决定着地理空间框架的功能与应用范围。

空间地理信息大数据基础支撑及服务系统建设方案

空间地理信息大数据基础支撑及服务系统建设方案

空间地理信息大数据基础支撑及服务系统建设方案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空间地理信息大数据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

在城市规划、交通出行、环境保护等领域,空间地理信息大数据已经成为决策和规划的重要依据。

因此,建设一个空间地理信息大数据基础支撑及服务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一、系统框架该空间地理信息大数据基础支撑及服务系统的框架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和数据服务。

1.数据采集在空间地理信息大数据系统中,数据采集是基础的环节。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包括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手机定位、传感器等。

通过这些手段采集的数据可以包括地图、影像、位置数据、环境数据等,这些数据将用于后续的存储、处理和服务。

2.数据存储数据存储是空间地理信息大数据系统的核心。

大量的数据需要进行存储和管理,因此需要建立一个高效、可扩展的数据存储系统。

可以使用分布式存储技术和云存储技术,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过程。

在空间地理信息大数据系统中,可以利用机器学习、图像识别、数据挖掘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

同时,还可以通过数据的可视化技术,将处理后的数据呈现给用户。

4.数据服务数据服务是将处理后的数据提供给用户使用的环节。

可以通过构建各种数据服务接口和应用程序接口,将数据展示给用户,并提供丰富的功能。

用户可以通过这些接口和应用程序获取到他们需要的地理信息数据,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应用。

二、系统功能1.数据采集功能:支持多种数据采集方式,包括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手机定位、传感器等。

2.数据存储功能:建立高效、可扩展的数据存储系统,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数据处理功能:利用机器学习、图像识别、数据挖掘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

4.数据服务功能:构建各种数据服务接口和应用程序接口,将数据展示给用户,并提供丰富的功能。

数字地球的技术框架

数字地球的技术框架

数字地球的技术框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地球成为了地理信息领域的重要概念。

数字地球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对地球上各种地理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分析和展示。

数字地球的技术框架是支撑数字地球系统运行的关键。

本文将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和数据展示四个方面,介绍数字地球的技术框架。

一、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是数字地球系统的第一步,主要通过卫星遥感、地理信息采集设备和传感器等手段获取各种地理数据。

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全球范围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包括卫星影像、航空影像和地面摄影等。

地理信息采集设备如GPS可以获取位置信息和空间数据。

传感器则可以实时监测环境参数,如气象数据、水质数据等。

这些数据采集设备通过传输协议将数据传送到数据处理中心。

二、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数字地球系统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数据加工和数据分析等。

数据预处理是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校正、配准和纠偏等处理,以消除数据采集过程中的误差和噪声。

数据加工则是基于已处理的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属性查询、统计分析等操作,以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数据分析是对加工过的数据进行模型建立、模拟仿真和决策支持等分析,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数据存储数据存储是数字地球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数据管理和数据存储两个方面。

数据管理是对处理过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编目和索引等管理工作,以便用户能够方便地检索和使用数据。

数据存储则是将管理好的数据存储在数据库或文件系统中,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数据存储可以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将数据分布在多个节点上,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

四、数据展示数据展示是数字地球系统的最终目的,主要通过地图服务和可视化技术将数据以图形化的形式展示出来。

地图服务可以将地理数据以地图的形式呈现,用户可以通过地图进行空间查询、浏览和导航等操作。

地图服务可以采用WebGIS技术,将地图服务发布到互联网上,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地图服务。

浅谈三维数字城市构建技术——“三维数字兴义”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方案设计

浅谈三维数字城市构建技术——“三维数字兴义”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方案设计

为增强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的规 范性、 权威性 和严 肃 性 , 障 国 家 安 全 , 进 城 市 地 理 空 间信 息 的 共 享 和 广 泛 应 保 促
用 , 快 城 市 信 息 化 进程 , 加 国家 测 绘 地 理 信 息 局 于 2 0 0 6年 启 动
其部 门应用决策需求 出发 , 统一标准规 范, 建成兴义市权威 的、 唯一 的和通用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 , 使地理信息数据 能更 好的 服 务 于 兴 义 市 的经 济 建 设 和 社 会 发展 。
的影 响 人们 的 生活 。
21 一个地 理信 息公 共平 台 .. 2
本项 目将依托完善后 的基础地理信 息数据库 , 通过信 息提 取、 实体加工 、 地理编码 、 整合 重组等处理 , 研发 网络化运行 的 应用服务与运行维护系统 。将依照国家标准 , 参照贵州 省地理
空 间框 架 建 设 相 关 文 件 , 密 结 合 兴 义 市 实 际 , 满 足 政 府 及 紧 从
“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示范工程 ” 目, 项 在全 国范围内选 择具备条件 的城市开展 了“ 数字城市地理信 息框架建 设示范工
程 ” 设试 点 , 了搭 建 数 字 城 市 地 理信 息框 架平 台 , 建 为 国家 测 绘
21 公共 应用 示 范平 台 .- 3
在国土 资源 、 计生 、 消防、 公安 、 游和社会 公众 服 务等领 旅
设 提 供 良好 的基 础 和 支 持 。
着 眼于当前, 贵州黔西南州 国土局主要定位于满足 自身地 籍管理业务对空 间地理信息的需求 , 同时着 眼于 面向兴义 市政
府 , 力 于 提 供 一 个 基 于 网络 的三 维影 像 数 字 地 图集 成 管 理 与 致 发布平 台, 行在政府专 网上 , 运 以实 现 国土 信 息 中心 能够 面 向

数字杭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地名地址数据采集与建库专业技术设计书

数字杭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地名地址数据采集与建库专业技术设计书

数字杭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地名地址数据采集与建库专业技术设计书地名地址数据采集与建库专业技术设计书1地名地址数据采集与建库专业技术设计书项目承担单位(盖章):设计负责人:审核意见:主要设计人:审核人:年月日年月日批准单位(盖章):审批意见:审批人:年月日2数字杭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地名地址数据采集与建库专业技术设计书目录1 项目情况 (5)1.1项目来源 (5)1.2 工作内容 (5)2已有资料情况 (6)3 作业依据与基本规定 (6)3.1 作业依据 (6)3.2 基本规定 (7)3.3 成图精度 (7)4 技术方案 (7)4.1生产流程 (7)4.2技术路线 (8)4.3地名地址外业采集 (9)4.3.1地名地址外业采集内容 (9)4.3.2信息数据的采集方法 (10)4.3.3信息数据注意事项 (10)4.3.4地名在图上的定位原则 (12)4.3.5数据采集常见问题处理 (12)4.3.6阶段成果提交 (12)4.4 数据入库 (13)4.4.1总体要求 (13)4.4.2结构化地名地址描述 (13)4.4.3地名/地址代码编码规则 (14)4.4.4地名/地址分类代码 (15)4.4.5几何表达基本规则 (16)4.4.6空间要素分层 (17)4.4.7地名/地址数据的属性结构 (17)4.5 数据检查 (20)4.5.1数据检查程序 (21)34.5.2数据检查比例 (21)4.5.3数据检查内容 (21)4.6项目组织 (24)4.6.1作业前准备 (24)4.6.2工作周期、人员投入及组织结构 (24)4.6.3软、硬件配备 (25)5 成果提交 (25)附件1:术语和定义 (26)附件2:兴趣点分类与编码 (29)附件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代码表 (36)4数字杭州地理空间框架地名地址数据采集建库专业技术设计书1 项目情况1.1项目来源数字杭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是根据杭州市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及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软硬件条件和信息资源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全市权威的、统一的、现势性强的地理空间框架,为面向国土、城市规划、城市管理、旅游等领域开展应用提供基础地理信息平台。

数字天津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总体设计方案通过评审

数字天津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总体设计方案通过评审
t i s t i c s , i n q u i i r e s , e t c . , a t t h e s a me t i me, a c c o r d i n g t o my i n s t i t u t e“ I mp l e me n t a t i o n o f s t a n d a r d s ”w o r k r e q u i r e me n t s , ma n —
a g e p r o g r a m e f f e c t i v e l y b o t h c o mb i n e s t h e t wo a s p e c t s , n o t o n l y e a s y t o ma n a g e, b u t a l s o r e d u c e s t h e wo r k l o a d.No w i t a — c h i e v e s a c e r t a i n e f f e c t . Ke y Wo r d s: I mp l e me n t a t i o n o f s t a n d a r d s ; De l p h i 7. 0; Te mp l a t e; Au t o ma t i c a l l y g e n e r a t e d
Ac h i e v e me n t o f t h e Co mb i n i n g wi t h “I mp l e me n t a t i o n o f s an t d a r d s ”
a n d Ma n a g e me n t Pr o g r a m
数 字天 津地 理 空 间框 架 建设 项 目总体设 计 方案 通过 评 审
( 本报讯 ) 近 日, 国家测绘地理信 息局 和天津市人 民政府在天津市联合召开了《 数字天津地理空 间框架建设项 目总体 设计方案》 评审会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维森 , 天津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李春华 、 天津市规划 局副局长沈磊 、 天

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实施方案

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实施方案

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实施方案根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关于进一步加快数字城市建设的通知》、《关于加快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全面推广应用的通知》)和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关于深入推进全省数字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的统一部署及苏州市政府的要求,进一步落实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关于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推广项目立项的批复》,全面推动我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重要意义“数字城市”是“数字中国”、“数字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数字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

落实和推进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是向政府各部门、社会各行业和公众提供权威地理信息工作服务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城市地理信息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投入重复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四级节点建设的重要基础,对我市夯实城市地理信息基础、提高城市管理与决策水平和提升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目标内容(一)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现状概况。

近年来,我市在推进“数字”建设中形成了一些相应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地理信息在国土、住建、城管、公安等一些部门管理中发挥作用,使开展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全市地理空间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地理空间数据信息采集生产多家单位各自建设,地理空间数据资源较为分散、陈旧和精准性较低,信息集成共享度不高,未能形成统一、权威、标准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二是地理空间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重复开发,重复投资,已建设的GIS 系统各自独立,未能建立供政府各部门使用的“政务版”和供社会公众使用的“公众版”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影响了“数字”、“智慧”建设的广度和深度;三是地理空间信息化建设支撑体系尚不健全,信息化的相关政策、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滞后,重建设轻维护、重管理轻服务和更新维护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

通过数字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能够丰富和完善全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使分散在各个专业部门的地理空间信息资源进行集中整合,建立健全地理空间数据共建与共享的机制政策和更新与维护的体系制度,拓展和深化应用系统建设,形成社会化服务能力的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整体建设模式探讨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整体建设模式探讨
[ 关键 词] 数 字城 市 ; 理 空 间框 架 ; 理信 息 系统 地 地
【 图分 类 号 ] P O 中 28
[ 献标 识 码 ]A 文
方 面:
[ 编 号 】 10 — 0 0 2 1 )4 4 文章 0 7 3 0 (0 0 o —
“ 字 城市 ” 的建设 是 当前 城 市建 设 与发 展 的重 数 要 研 究方 向 , 市 地理 空 间基 础框 架 作 为数字 城 市 的 城

・ 京测绘 ・ 北
2 1 年第 4期 00( 州 市 国土 资 源局 , 建 惠 州 5 0 1 ) 惠 福 3 0 1 【 摘 要] 地理 空 间基 础 框 架是 构 筑数 字城 市 的基 础 性 地 理 信 息 系统 , 各 区市 县 、 有 关 部 门职 能 起 到 支 对 各
强 的 开放 式城 市 地理 空 问信 息公 共 平 台 , 实现 地 理空 间信 息 的统一 存 储与 资 源共 享 , 进城 市 地理 信 息资 促 源 的整 合 利 用 , 为 政 府 部 门 、 并 企业 、 众 提 供 个 性 公
设 中, 大力应用地理空间信息 。
( 建 设 城市 基 础数 据 中心 , 全 市 基础 地 理 空 5) 对
伊春 、 百色 、 宜宾等 5个城市列入 国家测绘局 20 年 09
数 字城 市 地理 空 间框 架 建设 第一 批 推广 计 划 。 在全 但 国数字 城 市地 理 空 间框 架建 设过 程 巾 , 存在 部分 地 仍 区认 识 不 足 、 用水 平 较低 、 应 统筹 协 调力 度不 够 、 管理 维 护机 制 不完 善 等 问题 。因 此 , 次强 调数 字 城 市地 再
源服 务 。
信 息 已经 成 为与 物 质 、 源 同等重 要 的 大 战 略 能 资源 之一 。 信息 资 源 的开 发和 利用 是 数字 城 市地 理 空 间框 架建 设 的核 心思 想 。 其主 要任 务 体现 在 以下 几个

数字灵武地理空间框架的设计与实现

数字灵武地理空间框架的设计与实现

信 息 技 术
灵 武 市 城 区5 0 k m 基础控制网 ; ( 2 ) 完 成 灵 和 可 伸缩 性 , 本 着 既 尽 可 能 利 用 现 有 设 备 诸 多方 面 通 过 为 广 大 市 民 及 市 内企 业 提 供 武市城区l 8 k m l : 5 0 0 DL G数据 测 绘 、 整 又保 证 框 架 建 设 应 用 需 求 的 原 则 , 适 当 增 强 大 的 服 务 与 支 持 。 市 民通 过 对 数 字 城 市 建 设 的城 市地 图 网或 地 理 信 gN 务 网 的访 问, 可 以从 各 个 角 度 了解 城 市 的 各 方 面 发
2 . 5应 用示范 建设 可 以 有 力 的 整 合全 市 范 围 内 的 各 种服 务资 首 先 选 取 一 些 具 有 一 定 建 设 基 础 条件 源 , 并有机的发展产业链条 , 推 进 全 市 地理
面将形成 灵武市统一 、 权 威 的地 理 信 息 公 共平台 , 为城市规划 、 建 设、 管 理 与服 务 等 各领域 的管理 、 决 策 和 专 题 应 用 提 供 地 理
市地名地 址数据采集与核实 ; ( 8 ) 整 合 以 上 数据 , 建 设 灵武 市 基 地 理 信 息 数 据 库 。
具 体 更 新 维 护 机 制 如 图4 所示 。
考虑未来 城市 的发展规 划需求 , 灵武 市 城 市 建 成 区 以 及 周 边 的 影 像数 据 需要 航 并 且对 于 系统 搭 建 有 迫 切 需 求 的 部 门 为试 信 息 产 业 及 关 联 产业 的 发 展 。 空摄影, 航摄 比例尺 1 : 4 0 0 0 或 数码 航摄 分 辨 点 , 搭 建 以 地 理 信 息 公 共 平 台 为 基 础 的 典 率O . 1 m。 型应 用示 范 系统 , 通 过 系统 的 使 用 , 发 挥 其 4 结语 2. 2 地理 信息 共享 平台 应 用效 益 , 并 在 其 基 础上 不断 探索 , 带 动 其 数字灵武 地理空 间框 架建 成后 , 一 方 地 理 信 息 公 共 平 台 依 托 地 理 信 息 数 他部 门达 成 在 应 用 系 统 上 的 接 入 与 并 轨 的 据, 通 过 在 线 方式 满 足政 府 部 门 、 企 事业 单 实 施 , 最 终 达 到 全 市 各 部 门 使 用 地 理 信 息 位和 社会公众对 地理信息和 空间定位 、 分 服 务 应 用 的 推 广 。 析 的基本需求 , 具 备 个 性 化 应 用 的 二 次 开 具 体 工 作 内容 包括 :

“数字宁波”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数字宁波”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括 144k 2 m的二等 水 准 和 54k 0 m的三 等 水 准 。并 定 期 复测 以保持 它 的现势性 、 精确 性和 可靠性 。 ( ) 划 区似大地 水 准面 精化 。综 合运 用 G S定 4规 P
位技 术 、 字水 准测 量技术 、 数 重力 测量 技术 以及 数字 地
是对城 市 发展 方 向本 质 性 的 一 种 描 述 。 “ 字 宁 波 ” 数
准体 系 , 满足用户实 时定 位以及 移动 目标导航 的需求 。 ()P 2 G S控 制 网 。采 用 分 级 建 设 的原 则 , 级 控 首 制 网为框架 网 , 6个 点组 成 , 度达 到 国家 G SA级 由 精 P
和高程基 准两 部 分 。平 面 基准 : 由宁 波 市连 续 运 行 卫
地理信息数据 采集 、 更新 、 供、 全等各类标 准 1 提 安 8
项 , 中《 比例 尺 地 形 图基 础 地 理 信 息 数 据 规 程》、 其 大
星定位 服务 系统 、 精度 G S控 制 网组 成 ; 高 P 高程 基 准 : 由宁波 市基本 水准 网 、 波市似 大地水 准 面精化组 成 。 宁
地理 空 间框架 , 为 实 现 区域 信 息 化 的切 入 点 和 突破 作 口, 实推进 , 得 了积 极进展 。 扎 取 宁波市地 理 空间框 架是 宁波市 基础地 理信 息数 据 库 、 理信 息公 共平 台及 相关 政策标 准体 系 、 织运 行 地 组 体 系的总称 。“ 字宁 波” 广 义 上讲 , 指 城 市 的信 数 从 是 息化 , 它既是 城市 信息化 的概述 , 又是城市 信息 化 的 日 标 , 用 数字 化 的 手段 来处 理 、 析 和管 理 整个 城 市 , 是 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地理空间框架简介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也即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它是数字城市核心组成部分,从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入手建设数字城市,是一条为世界各发达国家实践所证实的科学之路,也是测绘行业主导推进的“数字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和真实内涵。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由数据体系、目录与交换体系、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组织运行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等构成。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组成部分,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依托,以应用服务为目标,通过空间分析满足数字城市各类用户的基本需求,同时具备实现个性化应用的二次开发接口和可扩展空间。

城市内规划、国土、房产、公安、统计、金融、保险、工商、税务等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的专题信息都能够通过空间匹配搭载到公共平台之上,实现分析、集成、共享及进行个性应用开发和扩展。

二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目标
1)根据总体规划与发展布局,进一步扩展和完善空间数据体系,以满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2)建立健全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政策法规和组织机构体系,建设符合实际情况的标准、制度体系、接口及规范;
3)实现分布式数据管理与更新,提供多种解决方案保障公共平台稳定、高效运行;
4)建设数字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公共服务平台运维管理系统”和“门户网站(政务版等)”建设,使空间数据更好地为信息化建设服务;
5)建设示范应用系统建设,包括“土地动态执法监察系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旅游查询系统”。

三技术路线
3.1 大地控制网建设
根据测区面积大小情况布设C级或D级GPS控制网。

3.2 数字成图
3.2.1 生产流程
3.3 数据库建设
3.3.1 工作流程图
数据入库工作流程图如下:
数据入库工作流程图
3.4 三维建模
利用航测立体三维房屋采集数据制作房屋建筑等模型,确定建筑物高度;利用大比例尺地形图数据确定房屋屋基,制作建筑物侧面模型;参考DEM及DOM,利用地形图数据,制作地形、路面、植被等模型;外业实地进行调查和素材拍摄;内业利用3DSMax 进行建筑精细化模型制作。

具体的三维作业生产流程如下图:
3.5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数字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要求基于ArcGIS 10.1基础平台开发,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运维管理系统和门户网站(政务版)三大部分。

3.5.1 平台总体架构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以空间数据资源建设为基础,在有关政策法规规章、管理制度、技术标准规范及信息安全措施的约束和指导下,各政府职能部门在政务专网环境下,根据自身的业务需求,获取不同格式、不同图层、不同要素及不同属性的地理信息资源,实现空间信息的在线服务共享应用。

3.5.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
主要对海量、多源、异构、多比例尺、多时相的DOM、DEM、DLG、DRG等基
础地理信息数据、三维模型数据、街景数据的综合高效管理。

对分幅分层生产的数据进行整理,并能够进行合理组织展示,在平面方向,分幅的数据要组织成逻辑上无缝的一个整体,在垂直方向,各种数据通过一致的空间坐标定位能够相互叠加和套合。

最终为海量数据的应用提供一个高效的管理平台
3.5.3 运维管理系统建设
运维管理系统是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建设包括服务管理模块、安全管理模块、日志管理模块、系统监控模块,资源审核模块等功能。

运维管理系统不仅应实现服务的管理和资源审核而且要保障平台正常、平稳和安全的运行。

3.5.4 门户网站(政务版)建设
门户网站(政务版)主要实现服务注册与资源申请、电子地图浏览、网络电子地图基本功能、新闻展示模块、应用快速搭建;开发帮助:平台应提供详尽的开发帮助、文档,供开发用户参考;权限模块平台应提供权限管理的功能,以便于业务部门对不同用户的权限进行管理。

3.5.5 公众服务系统--天地图•XX
在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总体框架下,遵照“天地图”建设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基于最新地理信息资源,努力建成“天地图•XX”级节点,实现与省、市主节点的互联互通、服务聚合与协同服务。

3.6 应用示范系统建设
数字县区应用示范系统建设要求基于ArcGIS 10.1基础平台开发。

主要包括“土地动态执法监察系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旅游查询系统”。

为今后政府各部门的应用及公众服务提供应用示范作用。

3.6.1 土地动态执法监察系统建设
土地动态执法监察系统主要包含对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相关文档进行管理,对群众来访进行登记管理,辅助监督、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对国土资
源监察从立案、查处到结案的系列过程提供信息支撑;可以进行土地权属争议属性信息内容录入,并把相应信息存储到土地监察信息库中,供以后进行查询、统计、分析。

3.6.2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主要对整个地质环境进行整体评价,预测地质灾害发生概率,对地质灾害高发区进行预警。

并将地质环境评估结果和灾害预警结果进行及时发布。

建立地质灾害预警机制,在地质灾害重点监测区域划分险情等级,对外发布预警信号。

3.6.3 旅游查询系统建设
以景点为依托,坚持规划先导、项目主导、宣传引导,旅游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参观旅游。

结合旅游管理的需要,基于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立旅游查询系统。

以旅游景点为中心,实现景区、景点、酒店、餐饮、交通设施等旅游资源的位置化和三维可视化,并通过统一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实现游客和吃、住、行、游、购、娱等企业进行实时对接,辐射和带动旅游关联产业发展。

四实施计划
(略)
五提交资料
1)GPS点控制资料:观测手簿、平差计算资料、点之记、成果表、控制点分布图、三、四等水准成果表及联测略图各1份;
2)正射影像图(DOM);
3)数字线划图(DWG);
4)三维精细模型(MAX);
5)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6)各专业技术设计书;
7)各专业技术总结;
8)系统详概要计说明书;9)系统详细设计说明书;10)系统测试报告书;11)各专业检查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