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与民间慈善组织_刘晨
太平天国乡村政治再研究——以乡官群体为中心
太平天国乡村政治再研究——以乡官群体为中心刘晨【期刊名称】《《安徽史学》》【年(卷),期】2019(000)006【总页数】11页(P60-69,134)【关键词】乡村政治; 乡官; 太平天国; 太平军; 民变【作者】刘晨【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 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4美国学者孔飞力(Philip A.Kuhn)对太平天国的乡村政治有一段经典描述:太平军的控制很少能越过行政城市的城墙。
在许多这样的地区,太平军已经成功地把清代的地方行政长官赶出有城墙的城市,但却不能摧毁农村名流的地方团练集团,它们在官方的庇护下继续在乡村进行斗争……它们说明太平军实际上困守在城市中,而正统名流则控制着农村。
(1)[美]孔飞力著,谢亮生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201页。
孔飞力认为,在战争胶着状态下,太平军的力量因被清军和团练打压而困守在城市,在农村社会的统治力量薄弱。
罗尔纲、茅家琦等的通史著作,以及钟文典主编的各类专题史,大体上均认为太平天国在农村社会的统治成效薄弱。
国内外学者的立论虽有差距,但太平天国在乡村地区统治薄弱,几乎成为学界关于太平天国乡村社会治理问题的共识。
过去学界对太平天国的乡村政治有一定探讨,但大多拘泥于意识形态的束缚,将太平天国农村政治的失败归结于太平天国后期地方权力结构的变动(2)参见王明前:《太平天国的权力结构和农村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或是局限于乡官阶级属性和土地、赋税制度的关系(3)参见祁龙威:《太平天国后期的土地问题》,《山西师范学院学报》1957年第2期;龙盛运:《太平天国后期土地制度的实施问题》,《历史研究》1958年第2期;王天奖:《析太平天国的“着佃交粮”制》,《太平天国学刊》(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0—159页;赵德馨:《论太平天国的“着佃交粮”制》,《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2期。
太平天国的传说 民间故事
太平天国的传说民间故事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农民起义政权,它在19世纪中叶存在于
中国的南方,时间跨度大约是1851年到1864年。
关于太平天国的传说和
民间故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洪秀全托梦:洪秀全在创立太平天国之前,据说曾受到上帝的启示,上帝告诉他要消灭清朝,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
洪秀全宣称自己是上帝的使者,这个故事成为太平天国的重要信仰基础。
2. 石达开的智慧:石达开是太平天国的一位重要将领,他以智慧和英勇著称。
有一个故事说,在一次战斗中,石达开利用智谋击败了敌人,使得太平天国的军队能够继续前进。
3. 杨秀清的神奇预言:杨秀清在太平天国内部有着很高的声望,他被认为有神灵附身,能够预言未来。
有一个故事说,他在一次战斗前预言了清军的动向,使太平天国能够成功防御。
这些故事反映了太平天国的人民对于平等、正义和智慧的追求,同时也揭示了他们对于清朝腐败和压迫的不满。
这些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很长时间,直到今天仍然被人们讲述。
天兄的缄默
父天兄。 踊跃放胆向前, 同心同力, 杀 灭 妖 ” 旋即 “回天 ” 。 这次下凡, 洪秀全并未 魔。 到场, 但 天 兄 两 次 要 众 人 安 慰 洪 “宽 心 安 ,可知洪秀全此时对萧的身体状况也十分 福” 担忧。 , “西王伤痕未尽痊可 ” , 情况似 两天后 乎更加危急, 以至天兄再次下凡, 安慰众心。 十月十八日的下凡,韦昌辉并未在场,天兄此 次特地传谕于他。 韦昌辉祈求天兄 “格外看 , “求保八千岁 顾贵妹夫八千岁, 不好重苦” ” 。 “ ” “ 早愈 由 如此受苦 到 重苦 ” 的变化, 可以看出萧朝贵的伤并未减轻, 而是加重了。 对于 萧 朝 贵 的 伤, 天 兄 含 糊 其 辞 地 回 答 道: “成 人 不 自 在, 自 在 不 成 人。 越 受 苦, 越 威 风。尔放草、宽草。凡有那些妖魔,任他一面 飞,一面变,总 不 能 走 得 朕 天 父 天 兄 手 下 过 ⑧ ” 并要韦再次安慰洪、杨等人。 也。 十月二十日的下凡结束后,天兄变得缄默 起来,萧朝贵一天会有几次下凡 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是极不正常的。 水窦村战役前,萧朝贵参与了太平军军兴 以来的大小战役, 遇战当先。 清军也畏惧他,
下凡, 时在桂林。 有妖作怪, 天兄恐 众 等 畏 : ‘各放胆宽草。 朕回天 缩,爰降圣诏谕曰
瑦 瑐 ’ ” 矣。 天兄 再 次 下 凡, 虽 然 仅 留 下 几 个 字,
但意味着萧朝贵起码已经恢复了思维能力和语 言能力,并开始操心太平军的战事。 因此,可以以天兄再次下凡为标志,将天 兄的缄默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萧朝贵 的消失和天兄的缄默主要是由重伤导致的 ,这 期间以养伤为主。在萧朝贵恢复了语言和思维 125
村之战后,天兄因萧朝贵受伤,两次下凡安抚 诸人。 此后, 直到咸丰二年 ( 太平天国壬子 二年,1852 ) 三 月, 天 兄 为 鼓 励 将 士 攻 取 桂 林再次下凡, 仅留下 “各放胆宽草 ” 五个字
历史上的民间赈灾组织
历史上的民间赈灾组织历史上的民间赈灾组织中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水灾、旱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层出不穷。
中国历代政府都把救灾看成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受灾百姓最先想到的也是政府的公共救济。
据史书记载,我国早在夏朝就已有官方的赈灾举措。
随着社会物资财富的不断增加,民间团体和个人,也开始纷纷参与到赈灾活动中来,成为了中国赈灾史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古代民间组织自然灾难具有不可预见性和极大的破坏性,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大多数民众都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参与赈灾救济。
在中国古代,民间赈灾主体主要有以下几类。
宗教团体宗教往往以积德劝善作为箴言,并辅之以因缘果报来劝化百姓,因而当面临大的自然灾害之时,宗教团体就会祈福禳灾,并采取具体行动积极投入到地方赈灾活动中来。
早在佛教传入的早期,佛寺就以施粥的方式来济贫赈灾,据《魏书》记载,当时的僧尼就亲自主持和收养那些因灾而无力自存的百姓,政府还把他们划归为僧祗户,交由寺院统一管理,并拨给相应的田地作为实物补助。
唐代是佛教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全国各地都广建佛寺并衍生出众多的宗派。
随着寺院经济力量的增强,许多佛寺都积极投身于地方赈灾的慈善活动之中。
如唐玄宗开元年间,五台山的清凉寺就专设粥院,在灾年周济贫民。
唐宣宗大中七年,“江表荐饥,殍踣相望”,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就施舍粮食,并提供草药给受灾的百姓。
地方士绅士绅作为地方社会的精英阶层,不仅在文化上具有优势,而且拥有相当的财富。
地方士绅在很早的时候就积极投身到地方公益事业之中。
明清以后,地方士绅的赈济活动就越发增多,在江南地区还形成了特定的慈善团体与民间慈善组织。
士绅深受儒家思想或佛学思想的影响,认为在积累财富的同时,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因而在地方受灾时,处于优势阶层的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协助官府组织赈济。
如明宣德年间,江西普遍出现饥荒,地方米价腾贵。
官府曾考虑开仓平粜,然库存有限,无法满足四乡的灾黎。
正当官府踌躇之际,地方乡绅鲁希恭、新淦及郑宗鲁各出粟二千石助赈济,随后又有众多绅民献捐,暂缓了饥民的乏食之困。
太平天国史研究的新进展——评刘晨新著《萧朝贵研究》
作者: 路遥
出版物刊名: 东岳论丛
页码: 190-191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太平天国史;《档案学通讯》;硕士学位论文;清史研究;历史档案;专业刊物;编纂工作;
出版社
摘要:刘晨完成的这部25万字的《萧朝贵研究》(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是在他的硕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形成的,前后写作、修改经历了4年多的时间,其中部分成果已在《清史研究》、《历史档案》、《档案学通讯》等国内有影响的专业刊物上发表,这些成果也是他参与国家清史《传记一农民领袖》太平天国等部分编纂工作的重要收获。
刘晨:《萧朝贵与太平天国早期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出版物刊名: 史林
页码: 114-114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4期
主题词: 太平天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早期历史;东南西北;权力格局;权力结构;权力斗争;洪秀全
摘要:天王洪秀全之下,翼王石达开之上,有东南西北四王。
西王萧朝贵,身兼天父之婿、天兄代言,在太平军中“勇敢刚强,冲锋第一”。
萧朝贵的崛起、主政、负伤、阵亡、神化是太平天国前期权力格局形成的重要杠杆。
本书引用可靠的资料,论证了在太平天国早期历史上存在一
个“萧朝贵时代”,太平天国得以迎来定鼎金陵的辉煌。
而与此同时,肇端于萧朝贵时期的太平天国权力斗争和权力结构的异动也埋下了“天国”陨落的伏笔。
本书附列的六篇研究习作,是作者近年来对萧朝贵和太平天国早期史研究的后续推进。
太平天国与民间慈善组织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and Non-governmental
Charity Organizations
作者: 刘晨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49-151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 慈善组织;社会救济;太平天国
摘要:太平天国作为新兴政权,从未放弃对重建正常社会秩序主导权的争取。
在主要占领城市,太平天国政府相继建立起各类独具特色的救济组织,打破过去"官督民办"的模式,独揽城市"慈善"事业。
太平天国时期民间慈善事业发展滞缓的原因,不能以"战乱"一言以蔽之,还要注意到民间慈善组织与太平天国社会组织制度的冲突、"战乱"造成的"社会失控"等因素。
社会
组织制度的弊病、"社会失控"是造成太平天国覆亡的重要原因。
19世纪中叶乡村民变的动员——以江南太平天国民变为中心
The Mobilization of the Popular Revolts in Jiangnan Rural Area in the Mid-19^th Century:Centering on the Popular Revolts in the Occupied Area of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作者: 刘晨[1]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中国农史
页码: 84-96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5期
主题词: 太平天国;民变;农民反抗;动员模式;江南乡村
摘要:19世纪中叶,江南乡村民变迭起,在太平天国占据时期达到了一个高潮。
江南重赋、苛捐、佃租盘剥,以及官吏贪腐之弊,无疑是促发乡村民变的重要内因,但民变必须经动员才能成型。
太平天国占领区民变动员模式的组织、方式、场所、仪式这四个核心层面因素,与太平天国据守
江南前20年间清朝统治下的同区域民变相比,既有传统民变动员的延续性,又有战时太平天国自己的特殊性。
在愈演愈烈的社会矛盾中,正是这种传统与特殊的结合,使“天国”占领区民变的规模和烈度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均超越了清朝统治时的同区域民变,从整体上建构了“民众对抗太平军”这一特殊历史现象的形塑过程。
民变的多发频发,加剧了太平天国政权系统内部各阶层的离
心倾向,加速了太平天国的败亡。
太平天国统治区的民变与政府应对研究
Popular Riots in the Areas Occupied by the Taipings and the Response of the Regime
作者: 刘晨[1]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出版物刊名: 近代史研究
页码: 51-63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2期
主题词: 太平天国;民变;太平军;集体行动;社会控制
摘要:在太平天国统治区,特别是1860年代太平军奄有苏浙膏腴之地,之后“如蜩如螗,如沸
如羹”的“民变”呈现了一道别样的历史景象。
民变的抗争矛头大多指向太平天国的经济政
略。
广泛而频繁地引发激变四野的民众反抗,也是政治权力控制地方社会不当的直接反映。
太平
天国严禁集体暴动的原则是一以贯之的,在应对民变的实践上则具有以剿为主、不注重善后、过
分干涉租佃事务、区分事件类型和性质等特点。
民变多元复杂的社会效应对太平天国统治产生
影响。
首先,“高效”镇压的背后,反映了民变耗费政府财力、牵扯行政精力和分散太平军兵力的实质;其次,民心渐失,后期太平天国“人心冷淡”的现实,不仅是在军中、朝内,在民间亦是如此。
更重要的是,统治区风起云涌的民变在某种程度上宣告了太平天国在社会控制层面的失败,预示
着“天国”陨落的命运。
太平天国早期萧朝贵与杨秀清关系考辨
太平天国早期萧朝贵与杨秀清关系考辨
刘晨
【期刊名称】《安徽史学》
【年(卷),期】2015(000)003
【摘要】“天兄”代言人萧朝贵与“天父”代言人杨秀清之间并非纯粹的同盟、
挚友,两人在合作共事的背后,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矛盾。
在太平天国的孕育期,“天兄”曾通过揽权、培植私党、代理首辅,试图创造超越“天父”权威的神话。
在金田团营的关键时刻,萧朝贵还利用直接命令、诋毁中伤、孤立压制等手段欲使病重的杨秀清脱离上帝会的权力核心,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但“天兄”(萧朝贵)与“天父”(杨秀清)之间的关系也不能简单地视为对手、仇敌,两者微妙的政治、宗教关系以及太平天国生存的主客观环境,都决定了萧朝贵的“夺权”仅是一股无法逾越地表的政治暗潮。
【总页数】8页(P135-142)
【作者】刘晨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 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4
【相关文献】
1.洪秀全承认杨秀清、萧朝贵假托天父、天兄原因分析 [J], 叶君明
2.试论杨秀清、萧朝贵“代天父、天兄传言”的消极作用 [J], 童远忠
3.试论杨秀清、萧朝贵“代无父、天兄传言”的隐患 [J], 童远忠
4.杨秀清、萧朝贵桂林告示考释 [J], 雷冠中
5.上帝教与太平天国的兴衰——以萧朝贵神化历程为中心的考察 [J], 刘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太平天国与地方势力的较量——咸同之交诸暨包村之战探微
作者: 刘晨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出版物刊名: 军事历史研究
页码: 72-81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 包立身;地方精英;太平军;太平天国
摘要:咸丰、同治之交的浙江包村,曾经发生一场持续半年多的惨烈之战。
乡农包立身率领数千东安义军抵抗太平军5王、10余万人,太平军六次征伐,终将包村攻破。
包村老少靡有孑遗,约有数万人丧生。
包立身及其"义军"别具中华帝国崩溃时期地方精英阶层的某些特性。
包村之战还是近代中国军事史上一场战争技艺的强力交锋,主要表现在战略和战术两个方面。
通过这一个案研究,可以透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探寻太平天国的兴亡轨迹。
上帝教与太平天国的兴衰——以萧朝贵神化历程为中心的考察
Shangdi Jiao and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s
Rise and Decline
作者: 刘晨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92-96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 太平天国;上帝教;萧朝贵;神化
摘要:上帝教世俗化了基督,同时神化了萧朝贵。
萧朝贵生前的自我神化,所依托的重要手段
是出色的"巫术"表演,主要为催眠术。
他在死后才真正获得神格,洪秀全授其为太平天国至高神。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杨秀清、萧朝贵代天父、天兄传言的神圣身份,有着互相印证各自神性和维护上帝教神学理论体系的意义;一方面则出于一个死神制衡另一个死神的阴谋。
萧朝贵的神化历程是反映上帝教兴衰始末的典例,也是太平天国历史发展变迁的缩影。
太平天国后期浙江地区的民众反抗事件
People’s Revolts in Zhejiang Area in the Late Period of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作者: 刘晨[1]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史学月刊
页码: 66-77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7期
主题词: 包立身;沈掌大;“盖天王”;太平天国
摘要:太平天国据守江南后,其占领区各阶层民众的政治流向主要表现为加入、接受和与之对抗三种类型。
包立身事件、沈掌大事件和“盖天王”事件是太平天国后期占领浙江后发生的三起平民领导的民众反抗太平军事件,它们与一般的团练不同,三位领导者均是平民出身,起事之因大都反映了民众求生求安的朴素初衷,即反抗基本是与民生相关的经济问题。
这说明后期太平天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出现了严重问题。
《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献疑数则
《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献疑数则
刘晨
【期刊名称】《江海学刊》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郭毅生先生主编的《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地图集》,中
国地图出版社1989年版)是太平天国史研究的重要工具书之一。
其中第53页“太平军北上湘鄂东取南京图”关于太平军由郴州北进长沙的标注有若干需要商榷。
【总页数】1页(P78-78)
【作者】刘晨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汉语"数+量+名"格式的来源》引例献疑
2.太平天国奠都前后南京人数剧减原
因探析3.《唐会要》献疑数则4.《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献疑数则5.《太平
天国历史地图集》、《太平天国历史与地理》已出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密议、密函到明诏:天京事变爆发的复杂酝酿——兼辨太平天国的盛衰分水岭问题
作者: 刘晨
作者机构: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02249
出版物刊名: 史林
页码: 77-97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3期
主题词: 天京事变 密诏 内讧 分水岭 太平天国
摘要:天京事变的爆发经历了复杂的历史酝酿。
经探析,洪、韦、石三巨头"同盟密议"及杨秀清"逼封万岁"事实存在的可能性很大;并有如下新的见解得出:一、事变前,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同时向天京方向移动,最大可能是接受了杨秀清的调令,而非过去学界认为的怀揣密诏,秘密回京;二、洪秀全下达的是具有突发性和非正式性的"密函",而非"密诏","诛杨密诏"并不存在;三、杨秀清被杀的时间被洪秀全人为地前置于9月2日,"东升日"很可能在9月5日;四、事变前夕,洪秀全下达诛杨明诏,诛杨实践发展到"公开声讨"的阶段,并非过去学界认为的洪在事变中一直是暗处操控;五、天京事变是在必然因素与可变因素的复杂交织中呈现于后人的历史记忆。
查其影响,天京事变对太平天国的折损尚不能以"盛衰分水岭"定位。
太平天国由战略进攻、战略防御转入战略退却并非以一个历史事件为标志,而是经历了由量到质的演变。
太平天国的战略全局是在1860—1862年一段时间之内发生转变的。
贯穿太平天国始终的权力斗争,其地方内耗的影响因子尤为不可忽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上是为加强政府对地方社会的渗透和控制。两者 的信仰存在冲突, 动机也有差 异, 但在维护城乡环 境、改善民众卫生条件上, 具有一致性。因此, 太平天 国官方与民间慈善组织的“社会功用”并不存在根本 的抵牾, 这就决定了太平天国政府对慈善组织政策 的可变性。
二、太平天国统治区的“慈善 ”事业
这些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组织完全是官办的, 甚至完全是政治化的机构。后来在苏州等大城市又 出现了一些官民合办的慈善组织, 如收尸局。太平军 攻破苏州, 数目庞大的尸体无法处理, 太平天国官方 只好借助地方社会力量, “城中设收尸局数处, 皆苏 人自备资斧, 雇用土工扛夫以作善举者也”, “收尸局 之设, 元和县书吏实始创议, 纠集十二人联名具呈, 情愿自办, 惟请发给凭照, 于是分设数局, 号曰‘奉令 掩埋’”。[ 1] 第五 册, 283
[ 收稿日期] 2012-10-11 [ 作者简介] 刘晨( 1986- ) , 男 , 山东滨州人, 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中国近现代史。
台湾学者梁其姿的《施善与教化 —— 明 清的慈善组织》( 河北 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一书多次提到太平 天国对慈善事 业发展的破坏性。周秋光、曾桂林在《中国慈善简史》( 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一书第 447 页写道: “19 世纪60- 70 年代, 江南地 区慈善机构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毁于兵 燹。战后 , 育婴、恤 孤等慈善事业再度兴起。”陈桦、刘宗志在《救灾与济贫: 中国封建时 代的 社会救助 活动( 1750- 1911) 》( 中 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 2005 年版 ) 一 书第 415- 416 页中强 调“各地善堂 设施, 多损 毁于战 火”。周荣在《明清社会保障制度与两湖基层社会》(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一书第 452 页中指出: “清后期的太平天国战争 几乎给两湖地区社会保障机构以毁灭性 的打击。”学界一直没有对太平天国与民间慈善组织的关系进行深入剖析。
太平天国对民间慈善组织并不完全持取缔的态 度。前期, 太平天国并没有开辟巩固的战略基地, 政 府对慈善事业的态度也不甚明朗。咸丰十年( 太平天 国庚申十年, 1860 年) , 李秀成、李世贤奉命东征, 先 后建立苏福省和浙江天省, 太平天国才真正拥有了 比较稳固的后方基地。在后期, 太平天国统治区民间 慈善组织的发展并非完全停滞。
[ 关键词] 慈善组织 ; 社会救济; 太平天国 [ 中图分类号] K 254.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1-6597( 2012) 06-0149-03
长期以来, 学界不断强化太平天国的“破坏性” 与民间慈善组织的“社会救济”的对立, 片面强调太 平天国战争对民间慈善事业毁灭性破坏的事实, 却 忽视了太平天国官方对民间慈善组织的真正态度以 及造成慈善事业滞缓的深层原因。
创建人 身份 不明 民办 民办 民办 民办 民办
综合性善堂 1863 江苏常州江阴县 宝善堂 民办
资料来源: 参照梁其姿《施善与教化 ——明清的慈善组织》( 河北 教 育出版社 2006 年版) “附表 一”、“附表二”、“附 表三”、“附表四”整 理而成。
由表1 可知, 在太平天国统治下的乡村地区, 慈 善组织仍有一定发展, 民办善堂还存在一定的生存 空间, 但已不可与社会秩序的安定期相比。这说明, 慈善组织虽然发展滞缓, 但太平天国政府并未对其 施加强制取缔的行政法令。
第 48 卷 第 6 期 2012 年 12 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 ur nal o f Guang xi N or mal U niver sity : Philo so phy and So cial Sciences Editio n
V o l. 48 N o. 6 December , 2012
一、太平天国官方积极介入公共卫生事务
近代民间慈善组织的兴起与政府在社会救济和 公共卫生事业方面低落的行政效率密切相关。太平 天国作为新兴政权, 从未放弃过对重建正常社会秩 序主导权的争取, 尤其重视城乡公共卫生事务。
1. 建立医生队伍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 除完善朝内、军中医疗卫 生 系统, 还 “分 设各街道 医生至 六十 人, 并职 同军 帅”[1] 第三册, 105, 为百姓接种牛痘[2] 。 太平天国官方重视医疗队伍的建设。北王韦昌 辉曾下令招访良医: “类如大小方脉、内外专科、眼 科、妇科以及专理小儿急慢惊风等症……凡有精通 医理能治各项病者, 即宜应命前来。”[3] 这一时期, 江 南名医杨斐成、哈文台、宋耕堂、王震田等皆为太平 军效力。 2. 消除病害
因此, 地方社会精英阶层宣扬教化的重要工具 ——慈善组织, 在太平军控制力较强的城市中基本 被代之以太平天国独具特色的官办“慈善”事业—— 具有一定社会救济性质的政治机构。以救济青年寡 妇为主要目的的清节堂、恤嫠会等善堂及善会自然 地 被太平天国组建、管理妇女的“女营”、“女馆”取 代; 施棺类善堂因违背太平天国严厉的禁棺令被迫 关 闭, 助葬 类善堂的 社会功用 则被“女馆”、“牌尾 馆”、“掩骨衙”等机构的部分职能取代; 育婴堂、普济 堂、栖留所、药局等慈善机构大部分因与官方取消私 有的社会组织制度相抵牾而被收归“国有”。
官方设立的救济机构如牌尾馆、女馆, 随着家庭 制度的恢复而渐渐消亡, 官民合办的一些慈善组织 最终也是昙花一现。苏州收尸局的人员“每日晨出午 归, 未出酉归”。尸体基本掩埋完毕后, “敷衍至匝月 而局方撤”。[ 1] 第五册, 284
尽管如此, 太平天国在中后期对地方慈善事业 的主流态度仍然是积极的。洪仁 在《资政新篇》中 提到: “倘民有美举如医院、礼拜堂、学馆、四民院( 鳏 寡孤独) 、四疾院( 跛盲聋哑) 等, 上则亲临以隆其事, 以奖其 成, 若 无此举, 则诏 谕宣行, 是厚 风俗之 法 也。”[ 1]第 二册, 525政府大力号召地方人士兴办慈善事业。 因此我们不能以客观结果不令人满意而忽视太平天 国当局的这种态度, 甚至否认太平天国政府曾经作 过积极努力的尝试。
太平天国实行“禁棺”政策, 严禁百姓使用棺木。 但据表 1 统计, 各地相继建立了一些施棺类善堂, 一 方面反映出战争、瘟疫、饥饿、恐慌造成了大量的人 口死亡, 另一方面反映出太平天国对地方社会控制 的薄弱, 太平天国地方政府对这类“违法”善堂尚无 暇顾及。
在主要占领城市, 太平天国相继建立起各类独 具特色的救济组织, 打破过去“官督民办”的模式, 独 揽城市“慈善”事业。
3. 重视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 太平天国曾设立医馆、能人馆等机构, 为士兵、 百姓看病。后来洪仁 在《资政新篇》中也明确提出: “兴医院以济疾苦”[ 1] , 第二 册,535 得到洪秀全的赞同。虽 然具有现代特征的医院最终未能建立起来, 我们仍 然可以看出太平天国最高层对建设医疗卫生机构的 积极态度。 民间慈善组织的建立, 并不单纯地出于解决迫 切的社会问题这一目的, 如惜字会与其特殊的宗教 信仰( 文昌帝君信仰) 紧密相关, 清节堂则与教化妇 女守节有关。太平天国重建城乡卫生秩序的努力, 本
太平天国时期的慈善组织呈现出进一步延续清 中叶以来“官僚化”趋势的征象。但是太平天国官方 不仅是简单地积极介入慈善事务, 而且力图在占领 区取代原有民间慈善组织的社会救济功用。民间慈 善组织在弊端百出的公有供给制度束缚下, 失去对 政府效率低下的有效弥补, 丧失了在城市中生存的 空间。家庭制度恢复后, 政治化慈善机构逐渐衰落, 但长期以来被破坏的政府督导与民间承办的互惠关 系无法重建, 民间发展慈善事业的激情被压制。
乡村社会慈善事业发展滞缓的原因, 与太平天 国薄弱的地方控制有关。按照孔飞力的研究, “太平 军已经成功地把清代的地方行政长官赶出有城墙的 城市, 但却不能摧毁农村名流的地方团练集团”, “太 平军的控制 很少能越 过行政 城市的城 墙”。[4] 实际 上, 太平天国地方政府面临的问题不仅是控制力薄 弱, 甚至在某些地区还出现“社会失控”现象。
在军中, “凡营盘之内俱要洁净打扫, 不得任意 运 化 作 践, 有 污 马 路, 以 及 在 无 羞 耻 处 润 泉 ( 小 便) ”[ 1]第 三册, 228。
咸同之交, 一场波及数省、造成数百万人丧命的 大瘟疫正在流行。太平天国领导人高度重视消除病 害、保持卫生, 意在建立正常稳定的城乡环境秩序。
15 0
作, 一定程度上具有民间慈善组织惜字会的活动特 征。但太平天国反对多神崇拜, 奉天父上帝为独一真 神, 其他一切神灵被视作妖魔, 文昌信仰 在被禁之 列。太平天国官方允许老人拾字纸, 一是因为政府对 这类活动背后的信仰不甚了解, 一则反映出太平天 国文化政策的转变。
太平天国政府还严禁溺婴, “不得已难养者, 准 无子 之 人 抱 为 己 子, 不 得 作 奴 视 之。或 交 育 婴 堂”[1] 第二册, 535。据《金陵杂记》载: “伪育材官前伪封为 育婴官……令通文理者教( 孩童) 习读该 逆所撰妖 书。”[ 1]第 四册, 621太平天国有自己官办的育婴堂。
太平天国与民பைடு நூலகம்慈善组织
刘 晨
( 北京大学 历 史学系, 北京 100871)
[ 摘 要] 太平天国 作为新兴政权, 从未放弃对重建正常社会秩序主导权 的争取。在主要占领城市, 太平
天国政府 相继建立起各类独具 特色的救济组织, 打破过去“官督民办”的模式, 独揽城市“慈善”事业。太平 天 国时期民间慈善事业发展滞缓的原因, 不能以“战乱”一 言以蔽之, 还要注 意到民间 慈善组织与 太平天国社 会 组织制度的冲突、“战乱”造成的“社会失控”等因素。社会组织制度的弊病、“社会失控”是 造成太平天国覆亡的 重要原因。
表 1 太平天国统治区建立的慈善组织
类别
育婴堂
清节堂
施 棺 类 善 堂
创建 年份 1 86 2 1 86 2 1 86 0 1 86 0 1 86 2 1 86 3
地 点
浙江湖州剡源乡 江苏苏州昭文县 浙江嘉兴乌青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