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避难场所管理知识点
应急避难场所规范
应急避难场所规范应急避难场所规范为了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在紧急情况下,提供临时安全避难的场所。
为了确保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与规范,需要制定一系列标准和规范。
首先,应急避难场所应当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
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应远离火灾、洪水等灾难易发区,地理位置安全,并且有足够的空间容纳避难人员。
场所的周边应无危险物质,例如化工厂、加油站等。
此外,应急避难场所还应配备逃生通道、紧急灭火设备、防护墙等必要的安全设施。
其次,应急避难场所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场所的管理者应定期进行演练,使人员了解避难场所的应急措施和逃生路线。
同时,场所应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场所的管理和维护。
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应对紧急情况,保障人员的安全。
此外,应急避难场所应当具有必要的物资储备。
储备物资包括食品、饮用水、医疗药品等,能够在遇到灾难时提供基本的人员生活保障。
同时,场所应配备应急通讯设备,便于与外界联系和求助。
这些物资和设备应定期检查和更新,确保其完好有效。
另外,应急避难场所还需要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应包括各种灾害情况的应对措施和步骤,清晰明了地指导人员和避难者如何行动。
例如,对于火灾情况,应急预案应包括疏散路线、火灾报警和灭火器的使用等。
预案的制定应经过多方面的评估和演练,确保其实用性和可行性。
在实际运营中,应急避难场所还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例如,对于防护墙、逃生通道、电力设备等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其正常运作。
同时,定期进行演练和模拟灾难情况,提高人员的应急能力和反应速度。
总之,应急避难场所的规范是确保公众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
只有通过严格的管理和规范,才能提高避难场所的应对能力和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确保人员的安全。
应急避难场所设立与管理
交通状况
评估交通网络状况,确保避难 场所与外界联系畅通,便于人 员快速疏散。
场地条件
考虑地形、地貌、地质和水文 等因素,评估场地的安全性和
稳定性。
03
CATALOGUE
应急避难场所的设施与设备
基本设施
避难场地
提供足够的避难场地,满足不同人群的避难 需求。
通风设施
设置良好的通风设施,保证场所内的空气流 通。
信息化管理系统
信息采集系统
信息传输系统
建立信息采集系统,实时监测避难场所的 情况。
建立信息传输系统,确保信息能够及时传 递。
信息处理系统
信息发布系统
建立信息处理系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 整理和分析。
建立信息发布系统,及时向避难人员发布 相关信息。
04
CATALOGUE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与维护
管理体制与责任主体
04
加强合作与资源共享
与其他相关机构或组织建立合作 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共同提升地区应急管理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国内现状
我国对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立和管 理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 ,各地纷纷制定相关法规和规划 。
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灾害风 险的增加,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立 和管理将更加受到重视,技术手 段和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和完善。
02
CATALOGUE
应急避难场所的分类与选址
分类标准
01
02
03
按避难场所的功能
兼容性原则
选择既有场地条件又具备必要设施的场所, 可满足多种应急需求。
可持续性原则
选择对环境影响小、可重复利用的场所,并 考虑长期发展需求。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章制度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章制度随着自然灾害和突发事故的频繁发生,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管理日益重要。
为了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章制度势在必行。
一、应急避难场所的分类和管理责任根据不同的应急情况,应急避难场所可以分为地震避难场所、台风避难场所、洪水避难场所等。
每个应急避难场所需要明确具体的管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保证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应急避难场所的设施要求1. 基础设施:应急避难场所需要具备稳定的供电、供水和通讯设施,保证在灾害发生时的正常运行。
2. 安全设施:应急避难场所需要设置灭火器、疏散通道、应急照明等安全设施,确保人员的安全。
3. 生活设施:应急避难场所需要提供基本的生活设施,如食品、饮水、卫生间等,以满足人员在避难期间的基本需求。
三、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流程1. 避难场所的开启:当灾害发生时,责任人需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开启避难场所,确保人员及时进入避难场所。
2. 人员管理:避难场所需要进行人员登记和身份核实,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得帮助和救助。
3. 安全检查:避难场所需要定期进行安全检查,确保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人员的安全。
4. 应急物资管理:避难场所需要储备足够的应急物资,如食品、水、医疗器械等,以应对灾害期间的需要。
5. 信息发布:避难场所需要及时发布灾害信息、救援指南等,让避难人员了解灾害情况和自救方法。
四、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要求1. 人员安全: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责任单位要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严禁发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设施设备的维护: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责任单位要定期对设施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
3. 应急预案的完善: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责任单位要定期组织演练,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4. 人员培训与演练: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责任单位要定期组织人员培训和演练,提高人员的避险意识和自救能力。
小区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及使用说明
小区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及使用说明在生活中,我们无法预料各种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紧急情况的发生,但我们可以做好提前预防和应对准备。
小区应急避难场所作为居民在遭遇紧急情况时的安全避难地点,其位置和使用说明对每一个小区居民而言都至关重要。
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小区应急避难场所的相关知识吧。
小区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小区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通常会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场所位置的安全性。
应远离可能出现危险的区域,如高压线、天然气管线等,尽量选址在开敞、平坦的空地。
场所的可达性。
应该方便居民前往,紧邻主要出入口或者容易找到的位置。
场所的稳固性。
应选择结构牢固、抗灾能力强的建筑物或场地,如体育馆、广场等。
配套设施的完备性。
应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居民,并配备必要的照明、供水、卫生等设施。
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小区管理处会选定合适的应急避难场所,并在小区内醒目位置设置标识,提醒居民熟悉位置。
应急避难场所的使用流程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居民应当迅速前往指定的应急避难场所,并遵循以下使用流程:保持冷静,迅速撤离到指定的应急避难场所。
沿着标识或广播引导的方向前往,不要擅自选择其他路径。
到达场所后,请与现场工作人员配合,按要求有序进入,并妥善安置好自己和家人。
在应急避难场所内,请遵守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引和要求,保持秩序,配合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
待到危险解除或接到撤离通知后,方可有序离开应急避难场所。
离开时请仔细检查,确保家人和财物安全。
如遇特殊情况,如身体不适等,请立即向现场工作人员报告,接受专业救助。
小区应急避难场所是维护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施,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提高警惕,熟悉场所位置,掌握使用流程。
只有大家共同做好预防准备,才能在紧急情况下最大限度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让我们携手共建和谐有序的小区环境,共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知识点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知识点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复习知识点第⼀章避难⽇本防灾中“避难”⼀词含义灾害对策基本法、防灾基本规划、域防灾规划、其他有关法律等①躲避危险②因住处的消失收容避难避难的普通模型对危险的认知尤其是对灾害警报的反应(⽓象警报、避难劝告等)避难的普通模型---缺点对危险的认知是除了灾害警报,还通过灾害前兆或实际受灾后进⾏。
避难⾏动不能只局限于个⼈的意思决定过程,还需要考虑其他社会要素。
普通模型是以连续性的意思决定过程为前提,但实际上有时会跳过意思决定阶段或没有做出明确的意思决定。
⽇本避难⾏为特性1.避难路经选择的⼼理特性2.⼈群避难⾏为3.选择避难地原因4.了解避难地的容许密度5.了解要避难⼈员的实际情形避难信息避难信息类型(紧急程度:低——⾼)避难准备信息(要援護者避難):催促⽼年⼈等避难时花费时间的群体前避难。
避难劝告:催促可以避难⾏动的普通⼈群避难避难指⽰:危险逼近,催促紧急避难调查海啸避难时的着眼点决定避难要素⼤海啸警报、周围的催促、防灾训练、风险地图防灾教育、平时的危机感、地震⼤晃动、避难的容易程度耽误避难的要素没听见⽆线防灾⼴播因停电未能使⽤平时的信息源必须照顾那些需要帮助的⼈基于过去的经验认为⾃⼰在安全的地⽅以为防波提可以阻⽌海啸为了与家庭成员会合警报初期的海啸⾼度低避难失败的要素因第⼀波海啸退潮,回到家开始避难延迟开车避难遇到交通堵塞临时避难场所⾼度低避难路径不确切因防波提阻⽌了第⼀波海啸,回到家第⼆章避难场所我国应急避难场所定义是指在预警信息发布或突发事件发⽣后,城镇居民躲避灾难、临时⽣活和暂时避险的场所。
⼀般建设在具有⼀定规模的平坦空旷地上,如公园、公共绿地、⼴场、体育运动场等;设有各类应急功能区,配套相应应急救助设施,储备应急物资。
避难疏散场所的类型(教材)紧急避难疏散场所、固定避难疏散场所、中⼼避难疏散场所、防灾据点、防灾公园、指定避难所避难场所类型长期避难场所、中期避难场所、短期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场所划分依据都有哪些?⾯积、职能、安置⼈员数量、服务半径、应急物资配置、配套设施等⽇本避难场所的类型避难场所:⼤规模灾害等发⽣时,具有可以保护避难者⽣命所需要的⾯积,并且具有可以作为指定避难所所利⽤的设施的场所。
应急预案中的避难场所
国内外避难场所比较
国外避难场所
发达国家在应急预案中通常会预先规划好各种避难场所 ,包括学校、体育馆、公园等公共设施。这些场所通常 具备完善的设施和物资储备,能够满足市民的基本生活 需求。此外,发达国家还会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和培训, 提高市民对应急预案的熟悉程度和应对能力。
国内避难场所
发达国家在应急预案中通常会预先规划好各种避难场所 ,包括学校、体育馆、公园等公共设施。这些场所通常 具备完善的设施和物资储备,能够满足市民的基本生活 需求。此外,发达国家还会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和培训, 提高市民对应急预案的熟悉程度和应对能力。
改进措施与建议
技术升级
引入先进的应急设备和技术,提高避难场所 的应急响应能力。
合作与联动
加强与其他相关机构或部门的合作与联动, 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
公众参与
鼓励公众参与避难场所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提高避难场所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
预案演练
定期组织预案演练,提高应急反应速度和协 调配合能力。
06
失败案例分析
失败案例一
某学校在火灾发生时,未能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导致学生和教职员工在慌乱中逃生。虽然部分人员最 终逃到了学校操场等空旷地带,但也有不少人因未能及时找到安全的避难场所而受伤或遇难。
失败案例二
某市在台风来临时,未能及时关闭海滩等危险区域,导致大量游客滞留。由于缺乏有效的避难场所和 救援措施,不少游客在台风中受伤或遇难。事后,该市对台风应急预案进行了反思和改进。
应急疏散预案
预案制定
根据不同类型和级别的突发事件,制 定相应的应急疏散预案。
预案演练
定期组织应急疏散演练,检验预案的 可行性和有效性,提高避难人员的应 急反应能力。
04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知识大全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知识大全在面对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时,应急避难场所是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设施之一。
如何科学合理地管理应急避难场所,是每个地区及单位必须面对的问题。
以下是应急避难场所管理的知识大全:一、应急避难场所的分类1. 首先,根据性质不同,可以将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集中避难场所:即专门设置的用于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所需的避难场所,一般是公共场所,如体育馆、会展中心、学校等。
(2)临时避难场所:多为民众临时避难使用的场所,如社区活动室、文化中心前厅等。
(1)物资储备场所:指供应给避难群众的生活物资的储备场所,如食品、水等储存设施。
(2)避难营地:指用于暂时维持避难民众生活的场地,如帐篷、临时住房等。
1. 应急避难场所应该选择在容易被民众发现和便于接受的地方,如大型市场、交通枢纽、公共场所等。
2. 应急避难场所应根据当地的地形环境和灾害风险等设置,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条件下,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选择。
3. 满足应急避难场所设置的要求,必须同时考虑物资储备、应急水源、通信设备、应急医疗设施等综合条件。
1. 应急避难场所设施要求:(1)场所要求完全平整,安全范围大。
(2)场所应设置收容、住宿、休息、治安保卫、消防灭火、卫生防疫等设施。
(3)生活必需品和急救药品、消毒液等物品齐备。
(4)避难场所应设立严格的出入口,做好安保等设施措施。
(1)应急通讯设施:为避难场所内的成员提供稳定、可靠的通讯工具。
(2)应急发电设备:避免停电,保证场所内基本设施的运转。
(3)应急灯具:保证避难场所内正常使用。
(4)应急医疗设施:为避难群众提供必要的医疗急救设备。
(1)确保储备物资的安全性。
(2)确保场所内安全调查和情报收集的必要性。
(3)加强门禁管理,避免闲杂人员进入,同时设有入口登记制度。
(4)加强应急医疗设施的管理,提供应急医护人员的培训。
(1)制定应急管理规定,实施应急响应,做好组织动员工作。
(2)做好避难场所内的人员排队接受物资分配等管理。
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制度
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制度一、应急避难场所管理机构1、设立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委员会,由地方政府设置,组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管理和运行。
2、成立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二、应急避难场所的确定和建设1、根据各类灾害的不同特点和应急避难场所的需求,确定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和数量。
2、建设符合应急避难场所要求的场所设施,包括住宿设施、生活设施、医疗设施等。
三、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规定1、建立避难场所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和受避难群众的责任制度。
2、制定避难场所的开放条件和关闭条件。
3、建立有序疏散和安置制度。
四、应急避难场所的物资管理1、建立应急避难场所物资储备制度,确保储备物资的充足和更新。
2、对物资的采购、储存、保管和使用进行规范管理。
3、定期检查和维护物资设施的完好性。
五、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管理1、制定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制度和相关规定。
2、确保避难场所的防火、防爆、防震等安全设施完好,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查。
3、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演练制度,确保在发生灾害时能够及时、有效地保障受避难人员的安全。
六、应急避难场所的卫生管理1、每日进行卫生清洁,确保环境整洁卫生。
2、定期进行卫生消毒,防止疾病传播。
3、建立健康档案管理制度,保障受避难群众的身体健康。
七、应急避难场所的信息管理1、建立受避难人员登记和信息管理制度。
2、建立应急避难场所的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避难场所的开放信息、物资使用情况以及应对灾害的指导信息。
八、应急避难场所的社会参与1、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参与避难场所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2、开展避难场所的社会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应急避难意识和能力。
九、应急避难场所的监督检查1、建立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监督检查制度,确保避难场所的管理规范和服务质量。
2、定期进行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以上就是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制度的详细介绍,可以看出,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它关系到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紧急避难场所使用指南
紧急避难场所使用指南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发生,掌握如何正确使用紧急避难场所至关重要。
作为一名专业人士,我将为您详细介绍紧急避难场所的使用注意事项,帮助您在危机时刻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紧急避难场所的定义及作用紧急避难场所是指在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发生时,为了保护公众生命安全而设立的临时性避难场所。
这些场所通常包括学校、政府机构、大型商场等具备良好基础设施和充足应急物资储备的场所。
一旦发生灾害,这些地方将为群众提供安全的临时居所、饮食供应和基本医疗救助,是维系生命的关键所在。
选择紧急避难场所的要点在灾害来临前,了解附近的紧急避难场所位置及路线非常重要。
您可以查阅当地政府发布的相关信息,了解指定的紧急避难场所分布及其基本情况。
选择紧急避难场所时,应该考虑以下几点:距离:紧急避难场所应该尽可能靠近您的居住区域,以最大限度缩短转移时间。
设施:合适的紧急避难场所应该配备水、食品、医疗用品等必需品,并有洗手间、休息区等基础设施。
安全性:选择远离危险源(如高压线、易燃物品储存点等)的场所,确保在灾害期间能够安全避难。
交通:紧急避难场所应当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方便前往和撤离。
进入和使用紧急避难场所的流程一旦灾害来临,请根据当地政府发布的指令,迅速前往就近的紧急避难场所。
进入时请保持冷静有序,服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
进入后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登记:在入口处登记个人信息,以便于救援和信息传递。
分区:进入指定的区域,不要擅自离开分区。
遵守场所的各项规定。
自救互救: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相互照应,共同维护场所秩序。
耐心等待:待到灾情解除或接到疏散指令后,再有序撤离。
切忌擅自离开。
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提前了解和正确使用紧急避难场所,是保护自己和家人生命安全的关键。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您能够掌握紧急避难场所的使用要点,在危机时刻做好应对准备。
让我们共同努力,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安全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管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应急避难场所的定义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应对地震、洪水、火灾等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
三、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1. 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2)因地制宜,确保安全;(3)平灾结合,综合利用;(4)分级管理,分级负责。
2.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应满足以下要求:(1)场址选择应避开地震断裂带、滑坡、泥石流等危险地段;(2)场地面积应满足应急避难人数需求;(3)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如供水、供电、卫生、医疗等;(4)应急避难场所应设置明显的标识和指示牌。
四、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1.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实行属地管理原则,由所在地人民政府负责。
2.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确保场所的正常运行。
3.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场所进行巡查、维护,确保设施设备完好、功能正常。
4.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场所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应急避难场所的使用1. 应急避难场所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确保安全,防止拥挤;(2)优先保障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3)遵守场所管理规定,维护公共秩序。
2. 在应急情况下,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部门应按照应急预案,及时组织居民疏散、安置。
六、应急避难场所的保障措施1. 保障资金: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维护的投入,确保场所的正常运行。
2. 保障物资:应急避难场所应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食品、药品、帐篷等。
3. 保障人员: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部门应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确保场所的有序管理。
七、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应急避难点各项规章制度
应急避难点各项规章制度一、应急避难点的设置1. 应急避难点的设置要考虑灾害风险和人口密集程度,并在容易受灾地区或者人口聚集较多的地方设立。
2. 应急避难点应具备一定的防灾防震能力,建筑结构稳固,设施完备,通风排气顺畅。
3. 应急避难点应具备基本的生活保障设施,包括食品、饮用水、医疗器械、卫生间等。
二、应急避难点的管理1. 应急避难点应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和协调组织,确保应急物资的储备和更新。
2. 应急避难点应定期进行消防演练和应急演练,提高管理人员和受灾群众的避险意识和自救能力。
3. 应急避难点管理人员要及时掌握灾害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指导人员疏散和避难,保障人员生命安全。
三、应急避难点的规章制度1. 入住规定:应急避难点应规定具体的入住条件,受灾群众需经过体温检测和登记注册,接受安全检查后方可入住。
2. 保密规定:应急避难点对受灾群众的相关信息要做到严格保密,不得擅自外传或利用。
3. 行为规范:应急避难点规定受灾群众需遵守相关管理规定,不得在场内吸烟、酗酒、打架斗殴等行为,保持场内秩序。
4. 消防安全:应急避难点规定必须严格遵守消防安全规定,不得私自使用明火,严禁燃放烟火爆竹。
5. 生活保障:应急避难点规定必须提供足够的食品、饮用水、卫生用品等生活必需品,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6. 医疗救助:应急避难点规定应设置医疗卫生服务站,配备医疗器械和急救药品,为受灾群众提供医疗救助。
四、应急避难点的应急预案1. 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避难点应建立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灾害事件的类型、应急处置措施、人员疏散方案等内容。
2. 应急演练:应急避难点应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完善性和可行性,提高管理人员和受灾群众的避险意识和自救能力。
3. 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避难点应储备足够的食品、饮用水、医疗器械等生活必需品,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4. 沟通联络:应急避难点应建立有效的沟通联络机制,与相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协调处理灾害事件,保障受灾群众生命安全。
应急避难场所和救援资源管理制度
应急避难场所和救援资源管理制度应急避难场所和救援资源的有效管理对于灾害预防和应对工作至关重要。
为了保障公众的安全和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应急避难场所和救援资源管理制度展开讨论,介绍其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一、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为了应对不同类型的灾害,社会上建设了一系列的应急避难场所,如避难所、安全岛等等,这些场所在发生突发灾害时提供安全的环境和基本生活保障。
然而,如何科学而有效地管理这些避难场所,使其在灾害发生时发挥最大的作用,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1. 避难场所的选择和布局避难场所的选择和布局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
应根据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容纳能力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并确保避难场所之间的分布均匀。
此外,避难场所的建设应符合相应的安全标准,确保其能够在灾害来临时提供可靠的保护。
2. 避难场所的设施和储备避难场所应配备饮用水、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基本生活物资,以及应急照明、通信设备等设施。
这些设施和储备应定期检查、更新,确保其完好可用。
3. 避难场所的管理和维护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是保障其功能的关键。
应建立避难场所管理团队,制定详细的管理规范和操作流程,负责场所的巡查、清理、消毒等工作。
同时,要加强对避难场所的定期演练,提高人员应对灾害的应急能力。
二、救援资源管理制度救援资源的高效调配和利用对于救援工作的成效至关重要。
合理的救援资源管理制度能够保证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
1. 救援资源的储备和建设救援资源的储备和建设应根据灾害类型和地区特点进行合理规划。
包括但不限于救援人员、救援设备、救援车辆等各类资源的储备和配置。
储备的资源应保持完好并处于可随时调用的状态。
2. 救援资源的调度和协调救援资源的调度和协调是保证救援行动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
应建立统一的指挥调度中心,负责对各类救援资源进行有效分配和协调。
同时,要加强与相关部门和组织的沟通和合作,形成救援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应急避难场所相关规范整理
应急避难场所相关规范整理一、场地选择与设计规范1、选择安全稳定的地势高、土壤良好的场地,尽量远离易发生灾害的地段,如河流附近、山脚下等。
2、场地周边应通畅,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并且具备供水、供电、排水等基础设施。
3、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应符合消防安全要求和防灾减灾的技术标准,如疏散通道的设置、消防器材的配置等。
4、根据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灾害类型,应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和建设,确保应急避难场所的抗灾能力。
二、建筑与设备要求1、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物应具备一定的耐火性能,材料应选用不燃或难燃材料,并配置灭火器材。
2、应配备应急照明设备、应急广播设备、应急通信设备等,以便及时向群众发布信息和指示。
3、提供应急避难场所的饮用水应符合卫生标准,并配置高效净水设备。
4、应配备简易的卫生设施,如移动式厕所、简易洗手设备等,并加强卫生防疫工作。
5、应设有合适的生活设施,如床铺、蚊帐、毛巾等,以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管理与维护规范1、建立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和管理流程。
2、加强对应急避难场所工作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服务水平。
3、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和维修保养工作,确保应急设备和设施的正常使用。
4、制定健全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流程,提前规划好人员疏散、物资调配等工作。
5、加强对应急避难场所的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
四、宣传与指导规范1、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群众应急避险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
2、制作宣传海报、标识牌等,标示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和相关信息。
3、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群众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4、加强对应急避难场所的监督和指导,确保其规范运行和有效发挥作用。
通过以上规范整理,可以保障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应急避难场所的规范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
应急避难场所制度大全
应急避难场所制度大全
应急避难场所制度大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 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应尽量远离危险区域,且交通便利。
建筑材料应符合相关安全标准,确保场所的抗灾能力。
此外,应急避难场所的平面布局应合理,设置足够数量和规格的避难设备和生活物资,以满足应急需求。
2.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制定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场所的设置标准和建设要求。
同时,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实时监控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3. 应急避难场所的使用:制定应急避难场所启用预案,明确启用条件、程序和方法。
在紧急事件发生时,按照预案快速启用应急避难场所,并妥善安置受灾人员。
4. 应急避难场所的撤离:一旦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应按照预案组织应急避难场所内的人员有序撤离。
撤离过程中要确保人员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5. 应急避难场所的善后工作:灾害结束后,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清理和修缮,恢复其原有功能。
同时,对受灾人员进行安抚和救助,确保其生活恢复正常。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运行管理指南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指南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指南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在地震发生时,寻找合适的避难场所是保障人们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因此,建立和管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非常必要的。
一、避难场所选择原则1. 安全性原则:避难场所应远离悬崖、山体滑坡、河流洪水等潜在危险区域,同时远离易燃易爆物品和高压线路等危险因素。
2. 空间充足原则:避难场所应具备足够的空间容纳受灾人口,每人应有1.5-2平方米的活动空间。
3. 基础设施完备原则:避难场所应有完备的供水、供电、通风、排污等基础设施,以确保生活和救援的正常进行。
4. 交通便捷原则:避难场所应位于交通便利的地区,方便人员疏散和救援物资的运输。
5. 靠近居民区原则:避难场所应尽量靠近居民区,减少人员疏散所需时间和距离。
二、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1. 场所建设:(1)场所选择:根据避难场所选择原则,选择合适的场所建设避难场所。
(2)建筑物结构:避难场所建筑物应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结构稳固可靠,避免倒塌或发生严重损坏。
(3)消防设施:避难场所应配备灭火器、应急照明灯等消防设施,确保人员安全。
(4)通风设施:避难场所应具备良好的通风设施,保证空气流通,防止二氧化碳中毒。
2. 场所管理:(1)场所标识:避难场所应设置明显的标识牌,方便人员找到避难场所。
(2)场所巡查:定期进行避难场所的巡查,检查灭火器、应急照明灯等设施是否完好有效。
(3)场所清洁:保持避难场所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垃圾,防止疾病传播。
(4)人员管理:对避难场所的人员进行登记,做好人员管理,确保人员的安全和秩序。
(5)安全演练:定期组织避难场所的安全演练,提高人员的逃生自救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三、避难场所的配套设施1. 床铺和床具:为避难场所提供足够的床铺和床具,保障人员的休息和睡眠。
2. 食品和饮用水:为避难场所准备充足的食品和饮用水,确保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
防汛应急预案的避难场所的内容范文
防汛应急预案避难场所的内容范文:
一、避难场所的设定
1. 在城市中选择一些空旷、高地或者建筑物较高的地带,作为防汛避难场所。
2. 避难场所应具备足够容纳受灾人员的空间,以及基本的的生活设施,如厕所、
照明等。
3. 避难场所应设立明显的指示标志,以便受灾人员能够迅速找到。
4. 避难场所应配备必要的救援物资,如救生衣、食物、水、药品等。
二、避难场所的管理
1. 当地政府应制定避难场所的管理规定,明确避难场所的使用范围、管理责任等。
2. 当地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对避难场所进行定期检查,确保避难场所的安全和设
施的正常运行。
3. 当地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对避难场所进行应急演练,提高避难场所的应急能力。
4. 当地政府应加强对避难场所的宣传,提高受灾人员对避难场所的知晓率。
三、避难场所的使用
1. 当地政府应根据汛情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启用避难场所。
2. 当决定启用避难场所时,当地政府应立即组织人员疏散到避难场所,并做好安
抚工作。
3. 当地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为受灾人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如食物、水、药品等。
4. 当地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为受灾人员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如心理咨询、心理疏
导等。
四、避难场所的撤离
1. 当汛情得到有效控制,确保受灾人员的安全时,当地政府应决定撤离避难场所。
2. 当地政府应提前组织人员撤离避难场所,并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3. 当地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对避难场所进行清理和恢复,确保不影响正常的使用。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可以确保在防汛应急情况下,受灾人员能够得到及时的安置和救助,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社区应急避难场所与自救互救设施介绍
社区应急避难场所与自救互救设施介绍第一章社区应急避难场所概述 (3)1.1 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的定义 (3)1.2 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的类型 (3)1.2.1 临时避险场所 (3)1.2.2 长期避险场所 (3)1.2.3 专业避险场所 (3)1.2.4 综合避险场所 (4)1.3 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 (4)1.3.1 临时避险功能 (4)1.3.2 救助与救援功能 (4)1.3.3 基本生活保障功能 (4)1.3.4 信息传递功能 (4)1.3.5 社会动员功能 (4)第二章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设计 (4)2.1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原则 (4)2.2 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要求 (5)2.3 应急避难场所布局与分区 (5)2.4 应急避难场所设施配置 (5)第三章应急避难场所管理与维护 (6)3.1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机制 (6)3.1.1 管理机构设置 (6)3.1.2 管理制度制定 (6)3.2 应急避难场所日常维护 (6)3.2.1 硬件设施维护 (6)3.2.2 软件设施维护 (6)3.3 应急避难场所应急演练 (6)3.3.1 演练计划制定 (6)3.3.2 演练实施 (6)3.3.3 演练总结 (7)3.4 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发布 (7)3.4.1 信息发布渠道 (7)3.4.2 信息发布内容 (7)3.4.3 信息发布管理 (7)第四章自救互救设施概述 (7)4.1 自救互救设施的定义 (7)4.2 自救互救设施的类型 (7)4.3 自救互救设施的作用 (8)第五章紧急照明与指示系统 (8)5.1 紧急照明设施 (8)5.2 指示标识系统 (9)5.3 紧急照明与指示系统的维护 (9)第六章通信与信息设备 (9)6.1 通信设备 (9)6.1.1 设备概述 (9)6.1.2 设备分类 (10)6.1.3 设备功能与应用 (10)6.2 信息设备 (10)6.2.1 设备概述 (10)6.2.2 设备分类 (10)6.2.3 设备功能与应用 (10)6.3 通信与信息设备的维护 (11)6.3.1 维护概述 (11)6.3.2 维护内容 (11)6.3.3 维护方法 (11)6.3.4 维护管理 (11)第七章救生设备 (11)7.1 救生设备类型 (11)7.2 救生设备配置 (12)7.3 救生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12)第八章医疗救护设施 (13)8.1 医疗救护设施类型 (13)8.2 医疗救护设施配置 (13)8.3 医疗救护设施的使用与维护 (13)第九章应急供水与供电设施 (14)9.1 应急供水设施 (14)9.1.1 概述 (14)9.1.2 主要设施 (14)9.1.3 设施布局与建设 (14)9.2 应急供电设施 (14)9.2.1 概述 (14)9.2.2 主要设施 (14)9.2.3 设施布局与建设 (15)9.3 应急供水与供电设施的维护 (15)9.3.1 日常维护 (15)9.3.2 应急维护 (15)第十章环境保护与卫生设施 (15)10.1 环境保护设施 (15)10.1.1 废气处理设施 (15)10.1.2 废水处理设施 (15)10.1.3 固废处理设施 (15)10.1.4 噪音防治设施 (16)10.1.5 绿化设施 (16)10.2 卫生设施 (16)10.2.1 给水设施 (16)10.2.2 排水设施 (16)10.2.3 公共卫生设施 (16)10.2.4 疾病预防控制设施 (16)10.2.5 医疗卫生设施 (16)10.3 环境保护与卫生设施的维护 (16)10.3.1 设施定期检查与维护 (16)10.3.2 技术更新与改造 (17)10.3.3 人员培训与素质提升 (17)10.3.4 政策法规与监管 (17)第十一章应急物资储备与管理 (17)11.1 应急物资类型 (17)11.2 应急物资储备原则 (17)11.3 应急物资管理机制 (18)11.4 应急物资的发放与回收 (18)第十二章社区居民自救互救培训与宣传 (18)12.1 自救互救培训内容 (19)12.2 自救互救培训方式 (19)12.3 自救互救宣传策略 (19)12.4 自救互救培训与宣传的成效评估 (19)第一章社区应急避难场所概述1.1 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的定义社区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在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下,为保障社区居民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提供临时避险、救助和基本生活保障的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日常管理和紧急启用规则
应急避难场所日常管理和紧急启用规则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和紧急启用规则是为了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合理利用和维护应急避难场所的设施设备,以应对突发事件时的紧急情况。
以下将详细介绍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和紧急启用规则,共计1200字以上。
一、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规则1.健全管理机制:建立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制度,明确管理责任和职责,确保应急避难场所的正常运营和管理。
2.发布管理制度:制定并公布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制度,明确入场规则、安全行为规范等,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场所巡查:定期进行应急避难场所的巡查,包括设施设备的完好程度、安全隐患的排除等,确保应急避难场所能够正常使用。
4.设施设备维护:定期对应急避难场所的设施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并及时修复和更换损坏或老化的设施设备。
5.防火安全:制定防火安全制度,加强消防设施的维护和巡查,提高人员的消防意识,发生火灾时迅速疏散人员,并保障灭火设备和疏散通道畅通。
6.安保措施:加强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安保工作,设立安保岗位,保障人员的人身安全,防止不法分子进入并破坏应急避难场所的秩序。
7.健康卫生:保持应急避难场所的卫生清洁和环境舒适,配备卫生设施和物品,提供清洁的饮用水,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8.灾后清理:在灾后及时清理和恢复应急避难场所,修复受损的设施设备,以便在下一次紧急情况中能够正常使用。
1.官方通知:根据政府相关部门发布的通知,当突发事件发生时,通知应急避难场所的启用。
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发布通知。
2.疏散指引:应急避难场所应制定疏散指引,明确疏散路线和位置,提供明确的指引让人员快速安全地前往应急避难场所,并配备疏散标志和路牌。
3.人员安置:按照事先编制的应急预案,将遇到突发事件的人员安置到应急避难场所,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
4.信息发布: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信息发布设施,及时发布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和应对措施,让人员了解当前的情况和相关指导,避免恐慌和误解。
小区应急避难场所设置及使用指南
小区应急避难场所设置及使用指南在现代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小区作为居民居住的主要场所,如何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建立完善的应急避难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为您介绍小区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置要点以及使用注意事项,希望能为您的生命安全提供有益的参考。
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要求选择合适的应急避难场所,是确保居民安全撤离的关键所在。
根据相关规定,小区应急避难场所需满足以下几点要求:地理位置优越:选址应远离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区域,如洪涝、地震等灾害易发区域,同时远离工业区、化工厂等可能发生事故的场所。
建筑结构牢固:应选择钢筋混凝土等抗灾能力强的建筑作为避难场所,避免使用临时搭建的棚屋或简易房屋。
设施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必要的生活设施,如饮用水、简易炊事设备、临时床铺等,并设有固定的应急电源和通信设备。
面积适当:根据小区人口规模,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的面积大小,以确保足够的容纳能力。
通常每人需要2-3平方米的活动空间。
便于疏散:应急避难场所的出入口要宽敞,并设有指示标志,便于居民快速疏散到场所内。
同时要考虑车辆和行人的疏散通道。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要求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应急避难场所,是保障居民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
小区管理部门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完善预案制度: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救援措施、保障措施等内容,定期组织演练,确保预案的可操作性。
配备必要物资:根据小区人口规模,提前准备足够的饮用水、干粮、医疗用品、帐篷、毛毯等应急物资,并定期检查更新。
加强日常管理:指定专人负责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保持场所的整洁和设备的完好,确保随时可用。
开展培训演练:定期组织居民进行应急避难演练,提高居民的自救互救意识和应急响应能力,确保遇险时能够迅速撤离到指定场所。
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体系,明确各方责任,强化协调配合,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有序开展。
居民的应急避难注意事项面对各种灾害,居民自身的应急意识和自救能力也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复习知识点第一章避难日本防灾中“避难”一词含义灾害对策基本法、防灾基本规划、域防灾规划、其他有关法律等①躲避危险②因住处的消失收容避难避难的普通模型对危险的认知尤其是对灾害警报的反应(气象警报、避难劝告等)避难的普通模型---缺点对危险的认知是除了灾害警报,还通过灾害前兆或实际受灾后进行。
避难行动不能只局限于个人的意思决定过程,还需要考虑其他社会要素。
普通模型是以连续性的意思决定过程为前提,但实际上有时会跳过意思决定阶段或没有做出明确的意思决定。
日本避难行为特性1.避难路经选择的心理特性2.人群避难行为3.选择避难地原因4.了解避难地的容许密度5.了解要避难人员的实际情形避难信息避难信息类型(紧急程度:低——高)避难准备信息(要援護者避難):催促老年人等避难时花费时间的群体前避难。
避难劝告:催促可以避难行动的普通人群避难避难指示:危险逼近,催促紧急避难调查海啸避难时的着眼点决定避难要素大海啸警报、周围的催促、防灾训练、风险地图防灾教育、平时的危机感、地震大晃动、避难的容易程度耽误避难的要素没听见无线防灾广播因停电未能使用平时的信息源必须照顾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基于过去的经验认为自己在安全的地方以为防波提可以阻止海啸为了与家庭成员会合警报初期的海啸高度低避难失败的要素因第一波海啸退潮,回到家开始避难延迟开车避难遇到交通堵塞临时避难场所高度低避难路径不确切因防波提阻止了第一波海啸,回到家第二章避难场所我国应急避难场所定义是指在预警信息发布或突发事件发生后,城镇居民躲避灾难、临时生活和暂时避险的场所。
一般建设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平坦空旷地上,如公园、公共绿地、广场、体育运动场等;设有各类应急功能区,配套相应应急救助设施,储备应急物资。
避难疏散场所的类型(教材)紧急避难疏散场所、固定避难疏散场所、中心避难疏散场所、防灾据点、防灾公园、指定避难所避难场所类型长期避难场所、中期避难场所、短期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场所划分依据都有哪些?面积、职能、安置人员数量、服务半径、应急物资配置、配套设施等日本避难场所的类型避难场所:大规模灾害等发生时,具有可以保护避难者生命所需要的面积,并且具有可以作为指定避难所所利用的设施的场所。
(包括校园在内的学校等)临时避难场所:灾害发生时为了确保人的生命安全,暂时避难的场所。
主要的作用是灾害时近邻居民自主地聚集,之后引导到最近的避难场所。
(公园等)指定避难所:对灾害时因房屋被烧毁、倒塌等原因失去生活的地方的灾民进行收容保护,并具有可以提供暂时的生活条件功能的设施。
优先避难所:以灾害弱势群体为优先的指定避难所。
(公民馆、疗养院等)二次避难所:灾害发生后不立即开放,它是指定避难场所继续收容避难者困难时利用的设施。
(社区中心等)福祉避难所:主要是对避难者中老年人、残疾人等需要特别关怀的人,实施特别关怀的避难设施。
临时滞在设施:为了暂时的收容回家困难者而开放的设施。
以主要车站附近的大规模收容设施(公共设施,民间设施)为中心。
临时集合场所:区域自主防灾组织等,为了开始防灾活动而集合的地方。
它还具有灾害时区域居民暂时躲避灾难的功能。
广域避难场所:因应大规模地震后发生延烧之大规模火灾,而提供给灾民的大型规模之公园、绿地给予避难者安全停留的避难空间;日本避难场所的避难对象灾害救助法所规定的人员①因灾害现在受灾的人员a因房屋受损失去住处的人;b现受灾的人员(包括住宿者、来访者、行人等)②因灾害,现有可能受灾的人员a避难劝告的对象;b虽未发出避难劝告,但需要紧急避难的人员日本避难场所的功能安全、放心、生活:确保安全,提供水、食料、生活物资,提供生活场所保健医疗卫生:确保健康,提供厕所等卫生的环境信息社区:提供、交换、收集信息,维持和形成社区第三章避难场所规划为什么需要规划与建设应急避难场所?中国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依据1、《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1995)第十九条、第二十九条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1997)第四章地震灾害预防第四十一条第五章地震应急救援第五十条第七章监督管理第七十五条3、《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2003)第九条4、《“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2006)5、《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第二章预防与应急准备第十九条第三章监测与预警第四十五条第四章应急处置与救援第四十九条6、《自然灾害救助条例》(2010)第二章救助准备第十一条第三章应急救助第十一条7、《关于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意见》(2004)8、《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9、《城市建设综合防灾“十一五”规划》(2006)10、《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2008)11、《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2010)12、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13、《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14、《北京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1997)15、《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2001)第二十条16、《北京市公园条例》(2002)第二条、第三十八条、第四十九条17、《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2003)第九条日本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依据《灾害救助法》(1947)第二章救助第二十三条《灾害救助法实施细则》(1947)第二条《灾害对策基本法》(1961)《防灾基本规划》第42条《地域防灾规划》避难场所规划基本要求1、规模(用地面积)临时型避难场所>0.1h㎡固定型避难场所>10h㎡中心型避难场所50h㎡左右社区级避难场所>0.2h㎡区级避难场所>2h㎡市级避难场所>5h㎡(宜大于10h㎡)2、人均有效避难面积3、服务半径临时型避难场所500m左右固定型避难场所1-3Km中心型避难场所10Km左右4、配套设施临时型避难场所:能够提供临时用水、排污、供电照明设施、临时厕所。
固定型避难场所:应设置灾民栖身场所、生活必需品与药品储备库、消防设施、应急通讯设施、广播设施、临时发电与照明设备、医疗设施以及畅通的交通环境等。
5、消防防火设施四周应设防火隔离带(可能发生的火源之间设置30-120m);内应设消防器材;消防车通道;安全撤退道路。
6、避难场所疏散通道便于人员与车辆进出。
人员进出口与车辆进出口尽可能分开。
社区级设置2条以上;市、区级设置4条以上社区级有效宽度不小于4米;区级有效宽度不小于7米;市级有效宽度不小于15米;7、选址要求道路畅通、疏散便捷、无次生灾害威胁8、对周围建筑要采用抗震、防火耐火材料和构造;考虑建筑的倒塌范围。
9、对避难场所的所有权人、管理人要按照规划要求安排所需设施(备)、应急物资,划定各类功能区,并且设置标志牌。
要经常对避难场所进行检查和维护保持其完好。
已确定为避难场所用地的,灾害发生时应无偿对受灾群众开放。
避难场所规划基本内容和程序1、背景资料调研2、灾害资料调研3、风险源调查4、城市(区域)基础资料调研城市各类规划资料;人口分布及人口流动特征;城市各类基础设施布设、人防布设等基础分布。
5、防灾区划确定影响该区域的重要灾害种类;根据城市的灾害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人口特征、城市功能分区、以及行政区划边界对城市防灾区域进行规划。
6、避难场所规划指标的确定根据国家或地方标准,借鉴国外的经验,根据该城市的人口密度和实际可用作避难场所的面积等资料。
7、避难场所总体规划和布局确定避难场所选址和布局;分类、分级规划避难场所;规划应急通道。
8、绘制避难疏散场所分布图明确标出各避难疏散场所的具体位置、服务范围、避难行动路线图、邻近各避难疏散场所的交通联系。
9、应急避难场所的分区规划根据防灾分区的结果,以及每个防灾分区的灾害特征、人口密度、可用作避难场所的土地现状,确定每个避难场所的防灾单元。
10、对避难场所内部进行规划如对固定避难场所、应急指挥部、应急饮水装置、应急供电、监控、通讯系统、简易厕所、医疗救助设施、消防设施、应急物资仓储等设施11、规划城市应急避难支撑系统应急指挥系统、生命线工程、应急抢险救援系统、仓储运输系统12、制定实施保障措施确定组织实施、资金来源、建设维护、物质储备、规划管理、监管监督、宣传教育等负责单位。
13、制定避难的宣传教育与避难演习计划使居民知道避难场所、避难道路以及避难场所的主要功能和相关的规章制度。
14、制定开放和关闭办法制定开放和关闭准则及相应的措施日本避难场所定义避难所:是指市町村指定的学校、公民馆等原有的设施,暂时收容受灾的人或有可能受灾的人进行保护的设施。
它是建筑物,所以也称避难设施。
避难地:是指具有一定容量的公园和绿地等由市町村所指定,可以确保避难者安全的公共空地。
它不是设施,在避难空间这个意义上也称作为避难场所。
避难路定义:是指因震灾等市区发生火灾时,避难者到广域避难地避难的道路,绿地及绿道等。
避难路的作用与基本要件避难路的基本的性能是灾害时确保避难者的安全通行。
规划时应考虑避难者数,避难时间,沿途的建筑物的状况,车辆的通行量,紧急车辆的活动等。
应对同时多发火灾的避难地等选定1、选定避难对象(区域、人口)2、设定避难场所3、各个避难场所的避难人口4、指定避难路(以自由避难为原则).5、避难方式与避难场所的设置必要前面距离定义:为了确保避难者的安全,大火的辐射热靠防火树林带的有效作用减弱到人体能承受的辐射热2050Kcal/㎡h以下地点的距离为必要的前面距离有效避难面积定义:对于周边的市街大火辐射热,可以确保避难者的生命、身体安全的空地面积中,除去水面、斜坡等不适合收容避难者的场所后的面积。
第四章避难场所运作、管理主体日本防灾减灾体制的特点:1、重点规划:是指根据地区经济规模和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确定重点防灾区域,强化预计将受到巨灾地区的防灾减灾对策。
2、强化基层:包含两方面的含义:首先,地方自治体是防灾减灾的主体;其次,地方自治体在强化自身能力建设的同时,注重提高社会减灾能力,最终提高本地区应对自然灾害的水平。
避难场所的运作、管理的主体以及作用1、国家:推进地方政府等的业务和工作的实施;综合调整;负担经费2、都道府县:作为地方政府,主要担负起与市町、国家等的联合与调整等作用。
a向自卫队、其他都道府县请求支援,向紧急消防志愿队请求支援;b汇总都道府县内的避难场所开放状况、生命线的状况等;c紧急运输道路的交通管制;d储备物资的整备、灾害时的物资搬出3、市町村:作为基础政府必须担负起“自助”与“共助”不能应对的事项。
a储备物资的整备与接纳物资体制的整备;b听取区域的意见,规定避难场所的运作要领与规则;c考虑危险因子、地区性等基础上,指定避难场所、避难路;d整备避难准备信息、避难劝告等避难信息的传达体制;e避难所的开放与关闭f避难场所入、退所人员的信息处理;g确认灾民平安与否、媒体应对;h健康、卫生、精神方面的关怀体制;i向避难人员提供信息;j接收灾害志愿者;k临时住宅的应对;l应对有关避难生活的诸问题等4、设施管理者如果设施受损要早期修复;市町村所进行的避难场所的开放、管理、运作;避难者对避难所的自主运作进行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