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武汉)地震课程设计报告书

合集下载

《地震》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湘科版2001

《地震》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湘科版2001

《地震》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理念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都具有严重的危害。

为了增强学生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本作业设计方案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地震的成因、预防措施和应急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自护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设计内容1. 课堂学习:- 介绍地震的定义、危害和预警机制;- 分析地震的成因、类型和传播规律;- 探讨地震应对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学习进行地震模拟实验和应急演练。

2. 实地调研:- 前往地震科研机构或地震博物馆参观,了解地震监测设备和防护措施;- 到地震频发地区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地震灾害对当地人民的影响和应对方式。

3. 作业任务:- 撰写地震相关论文或新闻报道,包括地震的危害、应对措施和个人感悟;- 制作地震自救手册或宣传海报,提醒大家在地震发生时应该采取的行动;- 组织地震模拟演练或应急演练,让学生学会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技能。

4. 评估方式:- 论文或新闻报道要求语言流畅、观点清晰,涵盖全面;- 自救手册或宣传海报要求设计美观、内容准确,信息传达清晰;- 模拟演练或应急演练要求团队配合、执行有序,紧急情况处理得当。

三、设计流程1. 课前准备:- 教师整理相关教学资料和实地调研安排;- 学生自主学习地震知识,做好课前准备。

2. 课堂教学:- 教师介绍地震的基本知识和研究进展;- 学生讨论地震的相关问题,开展小组合作。

3. 实地调研:- 安排学生前往地震科研机构或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 学生提交实地调研报告和心得体会。

4. 作业任务:- 学生根据要求完成论文、新闻报道、自救手册或宣传海报的设计和制作;- 学生组织模拟演练或应急演练,并记录成果。

5. 课堂总结与评估:-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审和点评;- 学生展示作品,相互分享学习经验和心得。

四、设计目标通过本次《地震》作业设计,学生将全面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和应对方法,培养自护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地震课程设计

地震课程设计

地震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成因、地震的预测和防范措施等。

知识目标方面,学生需要掌握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的类型和地震的等级。

技能目标方面,学生需要学会如何正确使用地震仪器,如何进行地震预测和防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学生需要培养对地震科学的兴趣,提高对地震防范的重视程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的类型和地震的等级。

首先,我们将介绍地震的成因,让学生了解地震是如何发生的。

然后,我们将介绍地震的类型,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等,并让学生了解各种地震的特点。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地震的等级,让学生了解如何判断地震的大小。

最后,我们将介绍地震的预测和防范措施,让学生了解如何预防和应对地震。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我们将使用讲授法,向学生传授地震的基本知识。

然后,我们将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的地震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震的特点和防范措施。

接下来,我们将使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地震的模拟实验,提高他们对地震的认识。

最后,我们将使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地震的预测和防范方法,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方面,我们将使用《地震学》作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地震知识。

参考书方面,我们将推荐《地震预测与防范》等书籍,供学生深入研究。

多媒体资料方面,我们将准备地震发生时的视频、地震仪器的操作演示等,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实验设备方面,我们将准备地震模拟仪等设备,让学生进行地震实验,提高他们对地震的认识。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将占评估总分的30%,包括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等;作业将占评估总分的20%,包括课后作业和小论文等;考试将占评估总分的50%,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

地震课程设计

地震课程设计

地震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地震的成因、特点及分类,掌握我国地震带的分布情况。

2. 学生能够掌握地震波的传播原理,了解地震预报的基本方法。

3. 学生能够了解地震灾害对人类生活、环境及经济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地震带分布与地震灾害的关系。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地震应急演练,提高自我保护和互救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整理和分析地震灾害案例,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学生能够关注地震灾害,关心受灾地区,培养同情心和爱心。

3. 学生能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地理学科特点,以地震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地震相关知识,提高防灾减灾技能,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设计注重实践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地震成因与分类:讲解板块构造理论,阐述地震成因,介绍构造地震、火山地震等不同类型地震的特点。

2. 地震带分布:介绍世界地震带分布情况,重点讲解我国地震带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3. 地震波与地震预报:讲解地震波的传播原理,介绍地震预报的基本方法及我国地震预报现状。

4. 地震灾害及其影响:分析地震灾害对人类生活、环境及经济的影响,以实例说明地震灾害的严重性。

5. 防灾减灾措施:介绍地震防灾减灾措施,包括地震预警系统、建筑抗震设计、应急预案等。

6. 地震应急与自救互救:讲解地震应急处理方法,组织学生参与地震应急演练,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教学内容参考教材相关章节,结合课程目标进行系统组织。

教学进度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地震成因与分类、地震带分布第二课时:地震波与地震预报第三课时:地震灾害及其影响第四课时:防灾减灾措施、地震应急与自救互救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抗震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抗震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抗震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地震波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了解地震动的特性及其对结构的影响。

3.掌握结构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4.学习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5.熟悉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

6.能够进行地震波的时程分析。

7.能够运用结构动力学理论进行抗震计算。

8.能够根据抗震设计原则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9.能够正确运用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地震安全的关注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地震工程基本概念:地震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结构动力学基本理论:地震波的时程分析、结构的动力响应计算。

3.抗震设计原则和方法: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抗震设计的计算方法。

4.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我国抗震设计规范、国际抗震设计标准。

5.抗震设计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项目中的抗震设计案例,学习抗震设计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地震工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项目中的抗震设计案例,使学生了解抗震设计的实际应用。

3.实验法:进行结构动力特性测试和抗震性能试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抗震设计原理。

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抗震设计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专业书籍,供学生深入学习和参考。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地震工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4.实验设备:准备结构动力特性测试和抗震性能试验所需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大学抗震课程设计

大学抗震课程设计

大学抗震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成因、分类、分布等;2. 学习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理解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及设计要点;3. 了解我国抗震设防标准及政策,掌握抗震设计的相关规范。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合理的抗震设计方案;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软件,进行抗震设计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增强学生对地震灾害的认识,提高防震减灾意识,树立安全意识;2.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关注社会公共安全问题;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为我国抗震事业作出贡献的意愿。

本课程针对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课程旨在使学生在掌握抗震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技能进行实际抗震设计,同时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我国抗震事业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地震基本知识:讲解地震的成因、分类、分布及影响,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 地震成因与机制- 地震波的传播- 地震灾害及影响2. 抗震设计原理:介绍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 抗震设计基本原理-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 抗震设计方法及要点3. 抗震设防标准与规范:学习我国抗震设防标准及相关规范,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 抗震设防标准- 抗震设计规范- 抗震设计流程4. 抗震设计实践: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动手进行抗震设计,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 案例分析- 设计方案制定- 抗震性能评估5. 抗震设计软件应用:教授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抗震设计分析,对应教材第五章内容。

- 软件操作方法- 抗震设计分析- 结果解读与优化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根据课程目标和学时要求进行详细规划,确保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抗震设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地震资料处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地震资料处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地震资料处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高齐明;王婧慈;高国忠
【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
【年(卷),期】2022()41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由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工程类专业教育实施的专门性认证。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活动中,课程教学改革一直是基础,最靠近教学一线,对提高教学水平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地震资料处理课程设计”是长江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一门实践课程,在深入理解专业认证“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三大理念的基础上,根据办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情况,调整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出了关于课堂教学改革及考核标准的改进方法,对提高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所帮助。

【总页数】4页(P77-80)
【作者】高齐明;王婧慈;高国忠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0
【相关文献】
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教学改革
2.工程认证背景下冶金工程专业金属学及热处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
化工课程设计教学改革4.专业认证背景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5.民族院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课程设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震课程设计报告

地震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题目 ____ 地震资料解释与处理________ 专业年级 _____ 测井08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学号 ______ 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 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完成日期 ____ 2010年7月5日__________ 考核成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资源与环境学院2010 年 7月 5 日目录前言目的 (3)第一章资料情况说明 (3)第二章地层结构说明 (3)第三章所解释的三个层位的波形(组)特征 (7)第四章成果图的地质分析 (9)第五章总结 (14)第六章心得与体会 (15)前言目的:1.了解并使用软件Landmark对地震资料进行解释;2.初步学会地震解释软件的操作流程(工区建立、资料加载、合成记录制作、层位标定、层位追踪、断层解释、断点组合);3. 掌握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4. 学会编写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第一章资料情况说明本次实习采用的资料是北海地区的地震资料,其地震数据是根据北海地区的一典型地质构造,用物理模型模拟得到的三维数据体。

该构造根据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原则布设,所有测线均由计算机统一处理成偏移剖面。

第二章地层结构说明北海盆地有两个特点:一是其基底的破碎程度高,二是热流值高,北海盆地由于拉张断陷作用,形成了许多地堑,包括有维京地堑,中央地堑,北荷兰地堑,福蒂斯地堑,挪威地堑等。

这些地堑中,地壳厚度明显变薄。

因此,具有较高的地温梯度,在这些深地堑中沉积了厚度达10km的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和早白垩世的沉积物,并被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的厚达3—4km的平缓盖层覆盖,因而构成了由裂谷的断块运动及上覆岩层的差异压实作用形成储油圈闭的构造带。

侏罗系是主要的生油岩,侏罗系浅海相砂岩古新世白垩岩及古新世,始新世水下冲积扇砂岩是主要的储油层,上石炭统的煤系是天然气的主要来源,二叠系赤底砂岩是主要的储气层。

地震课设报告概要

地震课设报告概要

地震资料处理实验报告学院: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班级:物探(基)11001姓名:学号:2010班内编号:指导教师:许辉群完成日期:2014年3月7日一.实验目的1. 通过此次课设,认知熟悉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系统---Promax软件的基本性质,了解其并掌握Promax软件运行的基本操作;2. 了解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选择合适的处理参数以提高地震数据处理的精度;3. 掌握以下几种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在Promax软件中的操作流程:反褶积、动静校正、速度分析及速度谱制作、叠加、偏移和反演处理,并能够对成果图件做出简单的地质解释;二.实验要求1.复习所学地震资料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等课程内容;2.实验过程中,同学们需要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有事向老师请假;3.爱护学校、学院公共财物;4.实验完成后,须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并上交。

三.实验步骤首先建立工区,再建立一条二维测线,然后建立各项流程。

1.建立工区2.建立一条二维测线3.建立流程流程一:定义观测系统定义观测系统概念:以野外文件号和记录道号为索引,赋予每一个地震道正确的炮点坐标、检波点坐标,以及由此计算的中心点坐标和面元序号,并将这些数据记录在地震道头上或观测系统数据库中。

观测系统定义包括炮点定义、检波点定义和炮点与检波点关系模版定义三个部分组成。

观测系统是指炮点和检波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定义观测系统的质量控制方法:首先参照施工设计对基于观测系统绘制的炮点位置分布图、检波点位置分布图、覆盖次数分布图进行检查,然后对地震记录的初至波进行线性动校正,以共炮点、共检波点和共偏移距显示初至时间变化情况,对初至异常变化地震道所涉及的观测系统参数进行检查和更正。

步骤:(1)数据加载流程:SEG-Y Input:加载地震数据;Disk Data Output -> shot:输出磁盘文件到shot上;Trace Display:显示道集记录。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班级:学号:姓名:指导老师:日期:目录 Contents前言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地震勘探原理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对地震勘探原理较好的掌握将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能运用地震勘探方法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勘查, 地质灾害调查等方面的工作,为进一步深造及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通过学习地震勘探原理, 初步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解决专业中的问题, 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渗透学科前沿问题,懂得所学的基本理论的意义及价值。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则是将理论知识运用与实际,通过对地震课设的学习,我们将掌握以下内容:1、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2、绘制等t0构造图,包括断点组合,等值线的勾绘等;3、绘制真深度构造图的一种方法,即将等t0构造图转换为真深度构造图;4、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5、编写解释文字报告。

一、工区概况1、工区位置本区位于黑龙江省松辽盆地北部龙南油田(大庆市泰康县境内),地震测线南起93.3,北至99.9,西起439.5,东至443.3,工区南北长6.6Km,东西宽3.9Km,面积约23.5平方公里。

地球坐标为东经124?18'—124?24'北纬46?09'—46?14'原点位置:439.5/99.3主测线方位角90?,联络线与之正交,测网密度为0.3*00.3Km。

区域构造位置:本区位于齐家—古龙凹陷和龙虎泡大安阶地两个构造的交汇处,在龙虎泡构造向南延伸倾伏的鼻状构造上。

2、勘探概况及石油地质特征本工区勘探程度较高,从“五一”型地震仪到模拟磁带仪、直到数字地震仪勘探都在这里进行过。

1986—1987年在工区内完成了2×4Km测网的数字地震详查工作,1991—1992年在此地区进行了1×2Km测网的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工作,工区内现有四口深井。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报告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报告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报告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物探0901**:***学号:************日期:6月18-6月29指导老师:李磊老师简介本次课程设计用了两周时间完成,从十七周周一开始到十八周周五结束,课程设计的地点是校本部第一实验楼地震勘探处理解释分室,有李磊李老师带领指导完成。

此次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和地震相解释。

其中地震资料构造解释使用的资料是华北油田某部分经偏移处理后的三维数据体,其内容主要包括在剖面上断层的识别,在平面上利用相干体进行断层的组合,在inline和crossline方向进行地层对比追踪,最后由解释的断层和层位做等T0构造图。

地震相解释使用的资料是海相水道偏移处理后的三维数据体,主要内容是在剖面上识别水道的形状,在平面上识别水道的空间展布情况,还要学会利用剖面上的地震反射构型、地震反射结构投影到平面上做出平面地震相图。

本次课程设计应用的软件是兰德马克开发的Geographix Discovery,由于软件比较复杂,在软件的安装、建工区、数据加载、成图的方面,李磊老师给了极大帮助。

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流程,掌握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方法,学会在剖面上识别断层、在平面上组合断层、学会制作等T0 构造图、学会在剖面上识别典型地震相以及利用剖面资料做出平面图。

另外,在做出构造图、地震相平面图后要尝试推断其地质成因及演化过程,进一步推断有利储油构造区及预探井位。

第一部地震资料构造解释一、本部分目的首先学会利用Discovery软件的安装、建立工区、三维数据加载、剖面显示地震记录。

另外,要学会利用Discovery 的Horizon模块进行层位对比追踪,利用Fault模块进行断层解释,以及学会利用相干体进行断层的平面组合,最后学会利用解释的层位和断层做出等时构造图。

在作出构造图后,要结合剖面图会分析其石油地质意义,分析盆地内生储盖组合,推断有利储油区,学会设置最有利的预探井位。

《地震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鄂教版》

《地震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鄂教版》

《地震》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地震的定义和原因(2)了解地震的分类和地震的影响(3)了解如何预防地震危害和减少地震损失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3. 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危机意识(2)培养学生的自救互救意识二、教学内容1. 地震的定义和原因2. 地震的分类和地震的影响3. 预防地震危害和减少地震损失的方法三、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地震发生的视频和图片,引起学生对地震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概念讲解(20分钟)讲解地震的定义、原因、分类和影响,让学生对地震有个整体的了解。

3. 分组讨论(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地震对人类的影响,并提出预防地震的建议和方法。

每个小组需要设计一个小报告,将他们的观点和建议呈现出来。

4. 实践活动(40分钟)在校园内设置地震模拟器,让学生体验地震的感觉并学习如何正确的自救和互救。

同时,让学生学习如何正确避险和减少地震损失。

5. 总结(10分钟)让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和实践活动的收获,加深对地震知识的理解和应对地震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 地震发生的视频和图片2. 地震模拟器3. 小组讨论的材料五、作业设计1. 撰写一篇关于地震的短文,包括地震的定义、原因、分类和影响,并提出预防地震的建议。

2. 制作一份海报或宣传册,宣传地震预防知识,提高全校师生的地震意识。

3. 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学校地震预案,引导家长和学生制定家庭地震应急计划。

六、教学评估1. 学生撰写的关于地震的短文2. 小组讨论的成果和展示的小报告3. 学生制作的海报或宣传册4. 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应对地震的能力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对地震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地震预防意识和自救互救意识。

教师也应该定期组织类似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地震预防教育,保障学生的安全。

地震教学设计

地震教学设计

地震教学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地震教学设计地震教学设计(精选22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地震资料课程设计报告

地震资料课程设计报告

地震资料课程设计报告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地震的预测与防范等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地震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1.了解地震的定义、类型和等级;2.掌握地震发生的原因及影响;3.了解地震的预测方法及防范措施。

4.学会使用地震相关仪器和设备;5.能够分析地震资料,判断地震趋势;6.具备一定的地震救援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对地震灾害的认识,提高防范意识;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地震的预测与防范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的定义、类型、等级及其区别;2.地震发生的原因及影响:板块构造学说、地震带分布、地震波等;3.地震的预测方法:地震前兆、地震监测、地震预测技术;4.地震的防范措施:地震应急预案、地震逃生技巧、地震救援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讲解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地震的预测与防范等知识;2.讨论法:分组讨论地震案例,分析地震的特点及应对方法;3.案例分析法:分析地震实例,让学生了解地震灾害及应对措施;4.实验法:进行地震逃生演练,让学生掌握地震逃生技巧。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地震学基础、地震防范手册等;2.参考书:地震研究、地震灾害应对等;3.多媒体资料:地震发生及应对的视频、图片等;4.实验设备:地震模拟仪、逃生器材等。

以上教学资源将有助于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震知识,提高防范意识。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地震课程设计

地震课程设计

地震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成因、地震的级别和地震的预测等。

同时,通过地震实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地震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在技能方面,希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使用地震预警设备,掌握基本的地震逃生和自救技能。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提高学生面对自然灾害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震的成因、地震的级别、地震的预测、地震的影响以及地震的防范。

首先,通过讲解地球构造和地壳运动,使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

其次,介绍地震的级别和测量方法,使学生掌握判断地震强度的方式。

然后,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地震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影响。

接着,教授学生地震预测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能力。

最后,讲解地震逃生和自救技能,让学生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护自己。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采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地震的基本知识。

其次,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地震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接着,通过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深入了解地震的实际危害。

此外,还将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地震逃生和自救技能的实践操作。

最后,利用多媒体资料,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节课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地震知识》,提供地震基本知识的系统学习;参考书《地震防灾减灾》,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多媒体资料,包括地震发生的视频和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震现象;实验设备,如地震逃生帐篷,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震逃生技能。

通过这些教学资源的运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内容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大学抗震课程设计

大学抗震课程设计

大学抗震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同学们掌握地震的基本知识,了解地震的成因、影响以及如何进行抗震设计。

在此基础上,提高同学们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生命安全,增强社会责任感。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地震的基本概念,如地震波、震级、烈度等。

2.了解地震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3.学习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技能目标包括:1.学会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抗震计算。

2.能够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抗震问题。

3.具备一定的抗震设计和施工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增强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关注生命安全。

2.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地震基本知识:地震的成因、地震波、震级和烈度等。

2.地震影响分析:地震对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影响。

3.抗震设计原理:结构抗震设计、非结构抗震设计、抗震加固等。

4.抗震设计方法:抗震计算方法、抗震设计规范、抗震设计软件应用。

5.实际工程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抗震设计案例,了解抗震设计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地震基本知识、抗震设计原理和方法,使同学们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2.讨论法:同学们针对实际工程案例进行讨论,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抗震设计案例,使同学们了解抗震设计的实际应用。

4.实验法:通过实验室实践,让同学们学会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抗震计算,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抗震设计教材作为主要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同学们的知识体系。

地震勘探实习课程设计

地震勘探实习课程设计

地震勘探实习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掌握地震波的类型及其在岩石中的传播特性。

2. 学生能够描述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流程。

3. 学生能够解释地震剖面图,识别常见的地质结构。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操作地震勘探设备,进行实地数据采集。

2. 学生能够运用专业软件对地震数据进行处理,绘制地震剖面图。

3. 学生能够分析地震剖面图,推断地下地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地球科学探索的兴趣,增强地质环境保护意识。

2.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实习任务,培养团结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3. 学生在实地勘探中,培养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课程,结合理论知识,通过实地操作,培养学生地震勘探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年级本科生,已具备一定的地质学基础和地震勘探理论知识。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地震勘探原理:地震波传播理论、反射折射定律、波动方程。

教材章节:第三章“地震波传播理论”2. 地震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方法、设备操作流程、采集参数设置。

教材章节:第四章“地震数据采集与处理”3. 地震数据处理:数据预处理、地震资料分析、地震剖面图绘制。

教材章节:第五章“地震数据处理与分析”4. 地震剖面图解释:地质结构识别、断层判断、岩性分析。

教材章节:第六章“地震剖面图解释与应用”5. 实习操作:分组进行实地地震勘探,操作设备进行数据采集,使用专业软件处理数据,绘制地震剖面图,分析地下地质结构。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地震勘探原理学习及讨论;第二周: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学习及设备操作训练;第三周:地震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学习;第四周:地震剖面图解释及实习操作;第五周:实习总结与成果汇报。

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地震作用课程设计

地震作用课程设计

地震作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地震的成因、特点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 学生掌握地震波的传播、震级与烈度的关系;3. 学生了解我国地震带的分布及防震减灾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及可能带来的影响;2. 学生能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图表等方式,获取地震相关信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3. 学生能运用地震预警知识,制定家庭防震减灾计划。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地震知识的兴趣,增强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2. 学生树立防震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3. 学生认识到地震研究的重要性,尊重科学,关爱生命。

本课程针对六年级学生设计,结合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动手能力逐步提高的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以地震知识为核心,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对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使教学设计和评估更具针对性,确保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地震成因与类型:讲解板块构造、地壳运动等地震成因,介绍构造地震、火山地震等地震类型。

相关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球的基本知识,第三节 地震与火山。

2. 地震波的传播与测量:阐述地震波的传播特点,介绍震级、烈度等概念及其关系。

相关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震波与地震测量,第一节 地震波及其传播。

3. 地震灾害与影响:分析地震对人类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探讨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第一节 地震灾害及其影响。

4. 我国地震带分布:介绍我国地震带的分布特点,了解重点地震区域。

相关教材章节:第四章 我国地震活动与地震带,第一节 我国地震带的分布。

5. 防震减灾措施:讲解地震预警、建筑抗震设计、家庭防震准备等防震减灾措施。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第二节 防震减灾措施。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本课程共计5课时,每课时40分钟。

地震了解的课程设计

地震了解的课程设计

地震了解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地震的定义、成因及分类。

2. 学生能掌握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及其对建筑物的影响。

3. 学生能描述我国地震带的分布特点及防震减灾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通过观察地震前后现象,分析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和破坏程度。

2. 学生能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地震影响范围和受灾情况。

3. 学生能设计简单的地震应急逃生路线和自救互救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认识到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培养尊重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 学生在面对地震灾害时,能保持冷静、勇敢、团结,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3. 学生能关注地震灾害中的弱势群体,培养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品质。

4. 学生能积极参与防震减灾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类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地震相关知识,提高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具备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知识背景,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地震知识,提高实践操作和应急处理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其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公民。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地震的定义与成因- 地震的概念、分类及成因- 地壳运动与地震的关系2. 地震波的传播与影响- 地震波的传播特点- 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3. 地震带的分布与防震减灾- 我国地震带的分布特点- 防震减灾措施及逃生自救方法4. 地震案例分析- 历史地震案例回顾- 地震预警与应急处置5. 实践活动- 观察地震前后现象- 设计地震应急逃生路线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地震的定义与成因,地壳运动与地震的关系第二课时:地震波的传播与影响,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第三课时:我国地震带的分布特点,防震减灾措施及逃生自救方法第四课时:地震案例分析,地震预警与应急处置第五课时:实践活动,观察地震前后现象,设计地震应急逃生路线教材章节:《自然》六年级上册第四章《地球的内部运动与地表形态》第四节“地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大学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 汪昊班级:勘工(卓越)21301班学号: 201300550目录....................1、实验目的.................... ....................2、实验容.................... ....................3、软件介绍.................... ................4、主要步骤及软件操作.............. ....................5、成果分析.................... ......................6、体会......................1、实验目的:《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是地球物理,应用物理,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

通过课程设计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及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具体要使学生达到:(1)加强对地震勘探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认识;(2)了解地震数据、测井数据加载方式;(3)熟悉地震资料解释的流程和方法;(4)熟悉同相轴的追踪和断层的识别;(5)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成果。

2、实验容:(1)学习discovery软件的功能特色,掌握discovery软件的基本操作;图1 GeoGraphix Discovery软件(2)建立工区,完成地震、测井等数据的加载;(3)熟悉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流程与方法,合成地震记录制作;(4)层位标定与追踪对比,着重学习层位、断层的解释与追踪及速度场、等T0图、深度构造图的绘制;(5)初步学会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6)掌握编写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的方法与能力。

3、软件介绍:本次地震解释使用软件为GeoGraphix Discovery - GESXplorer、PRIZE、SeisVision、Data Manager、GMAplus。

(1)Discovery是微机系统上集数据管理、地震解释、测井研究以及地质分析为一体化的油藏描述平台;(2)GESXplorer为一体化地质解释系统,包括绘图(GeoAtlas和LandNet)、网格制作和曲线制作(IsoMap)、矢量和光栅测井曲线的解释性剖面(X剖面);(3) PRIZM是多井测井曲线分析系统,用于评价、分析、管理和操作测井数据,确定油藏模型。

PRIZM包括完整的分析性剖面和地质绘图能力。

作为Discovery 的一部分,PRIZM 具有紧密联系地质解释、绘图和地震解释的能力;(4)SeisVision为地震解释系统,用于评价、分析、管理已有和潜在油气藏的构造和地层,具有将地质解释、测井数据管理、作图、作曲线和可视化紧密一体化的能力;(5)Data Manager是通过ProjectExplorer、CoordinateSystemManager、QueryBuilder、SeisBase、WellBase、和 ZoneManager 等模块将所有组件访问和操作数据联系起来。

4、主要步骤及软件操作:图2 主要操作步骤4.1、建立工区(1)点击File>>New>>Home点击“下一步”。

输入新文件名(whzjwjf)。

图3 建立新工区(2)点击File>>New>>Project点击“下一步”。

对工区描述、选择米制单位(metric)。

点击“下一步”。

(3)在Database Coordinate System 对话框中,为工区选 Region(China)、System(Universal Transverse Mercator)、 Zone(50:114E-120E Longitude)、Datum(World Geodetic System 1984)。

工区的所有数据都将用选择的坐标系统存储。

点击“下一步”。

(4)在New Project Wizard中出现对话框。

选取默认值,点击完成。

(5)ProjectExplorer开始建立新工区,工区建立以后将被激活。

4.2、井数据的导入打开Well Base模块,点击File>> Import>> Spreedsheet分别导入井位数据、分层数据和井斜数据。

图4 导入井数据4.3、地震数据的加载(1)在 ProjectExplorer中,点击Tools>> GeoGraphix>>SeisVision。

(2)在SeisVision对话框中加载3D数据体(sgy.sgy)。

图5 地震数据的加载(3)在3D SEG-Y Load Wizard对话框中,加载过程共有6步。

步骤如下:导入sgy 数据>>设置相应sgy数据参数(一般为默认值)>>设置主测线、联络测线、X、Y的道头位置和道长>>扫描数据>>浏览工区所在的坐标位置>>以3dx 格式输出加载的数据体,选择存储位置。

4.4、测井数据的加载(1)在Prizm中加载测井曲线,点击File>> import>> ASCII import>>选择需要输入的井(文本文件);图6测井数据加载与曲线输出(2)点击起始第一行的数据,选择井深单位meters,AC为DT 单位:US/MT , DEN为RHOB(密度)单位:GM/CC。

4.5、地震合成记录(1)点击SeisVision 模块,加载生成的3dx数据,此时可以显示工区和井坐标。

(2)设置基准面高程(200)和替换速度(2000)。

图7 Synview校正(3)激活well 1 井,进入Synview模块。

(4)调整合成地震记录的显示方式,并进行合成记录与地震记录的匹配。

4.6、层位追踪(1)激活层,选择Horizon Manager模块,将目的层位激活。

(2)切过井剖面,选择井,井左边曲线选择GR,井右边曲线选择为Synthetic,更改曲线显示方式(曲线颜色,填充方式等)。

图8 Formation层位追踪(3)选择激活层位,进行层位追踪,追踪方法有手工追踪、半自动追踪和自动追踪,追踪时采取纵测线和联络测线相结合,逐步加密的方式进行。

(4)追踪完成后做连井地震剖面,通过连井剖面检查层位追踪质量。

4.7、划分断层(等to图、等深度图、速度场的制作)(1)选择解释层位,命名断层(F1、F2)。

(2)将主测线和联络测线分别解释,解释完后,如下图示。

图9划分断层选取插值方法,对工区进行插值,制作等to图、等深度图和速度场图。

1、断层平面组合所谓断层平面组合是在平面图上将同一断层相同盘上的断点连接起来。

为此,需要先把同一层位的全部断点投影到平面图上,并在平面图上标出断层上下盘中断点的位置、断开层位、落差、地层产状、隆起高点和凹陷中心点的位置等。

然后把平面图上属于同一条断层的断点,按照断层的延伸方向,在平面图上连接起来。

同一断层的上升盘(或下降盘)应位于断层面的同一侧,同一断层在互相平行的侧线上性质相同(同正断层或逆断层),产状相似或有规律地变化。

同一时期的构造运动形成的断层,其断开层位应基本一致,或有规律地变化。

同一断块,地层产状变化应有规律。

图10断层在平面图上的显示2、勾绘t0等值线在做这一步骤的时候我们已将各个测量点数据都标注在测线地图上,并标注了井位与断层断点断距,将断层平顶面组合,连接起来,接下来开始勾绘等值线。

勾绘等值线是将图上有相等时间值的点以10ms为间距连接起来。

勾绘等值线一般从易到难,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先绘出大致轮廓,如构造的高点和低点、构造轴线等,然后在逐一考虑构造细节。

在断块区分块勾绘。

勾绘过程中,我们按照平面勾绘出的等值线所反映的构造形态、围、高点位置及幅度的特征应与各剖面上相应的特征一致;勾绘的等值线应符合构造规律两个原则进行工作。

4.8、等值线图(1)打开GeoAtlas模块,创建新图层,选择WELL ID和层位顶深(Top MD)数据。

图11等值线图(2)更改显示方式(字体大小、颜色等),选择TOP MD图层,添加WELL ID 数据,制作等值线图。

4.9、编构造图构造图是指用等深线(或等时线)及其他地质符号表示地下某一层面起伏形态的一种平面图件。

它反映了某一地质时代的地质构造特征,是地震勘探最终的成果图件,是钻探提供井位的主要依据,因此,绘制构造图是地震勘探中十分重要的工作。

图12深度构造图5、成果分析:本次课程设计成果有四个图件,即等to图、等深度图、速度场和等值线图。

通过对目的层同向轴的追踪反应出地层的信息,对剖面进行井字型切割剖面,通过差分法后得出等深构造图。

其整体的地层呈南部高,北部低,其断层主要沿纵测线分布,但不是一一对应,通过时间深度域的转换可以得到等值线图,初步得到构造图地势的高低,分析图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该地区两端为凹陷(向斜),下载可编辑中间鞍部为背斜构造,在右上方背斜和向斜共同翼有断层构造,从而在平面图上看出井位均在背斜高点或者两翼上,符合油藏分布特点。

6、体会:经过两周的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我得到了许多课设的心得体会,让我加深了对已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学到了实际解释中更加实用的知识。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加深对地震勘探原理的理解和认识,了解井数据、地震数据、测井数据加载方式,掌握了层位标定、同相轴追踪和断层识别,学会了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整个课设共分为五大步:工区的建立;井数据、地震数据和测井数据的加载;地震数据解释;等to图、等深度图、速度场和等值线图的制作;做每一步的过程中,都加深了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增强了我的自学能力。

本次课程设计让我充分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另外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毛老师、岩老师给予我极大的帮助,让我获益匪浅。

.专业.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