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比较文学教程之对比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中的异同与共性

比较文学中的异同与共性

比较文学中的异同与共性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学科。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共性,同时也能够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独特之处。

本文将探讨比较文学中的异同与共性,以便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

一、文学风格的异同与共性不同文学作品往往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学风格,但也存在一些共性。

在比较文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风格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与共性。

首先,不同文学作品的风格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

例如,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和客观的描绘,而浪漫主义文学则更注重情感和想象的表达。

这些不同的文学风格反映了不同时期和不同作家的思想观点和审美追求。

然而,尽管存在差异,不同文学作品的风格也有许多共性。

比如,大部分文学作品都追求情感共鸣和艺术表达。

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它们都试图通过文字来触动读者的内心,并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许多文学作品也会运用类似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如比喻、象征、对比等,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二、主题与意象的异同与共性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意象是作品的核心,通过比较主题和意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共性。

不同文学作品的主题可能截然不同。

比如,一些作品探讨人类的存在意义和价值观,而另一些作品则关注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

这些不同的主题反映了作家对世界的不同关注点和思考角度。

然而,尽管主题存在差异,不同文学作品的意象却有许多共性。

比如,许多作品都使用自然景物来象征人类的内心世界,如用大海来表达自由和无限,用花朵来表达美丽和生命的脆弱。

这些共同的意象反映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体验,使不同文学作品之间产生了联系。

三、文学思想的异同与共性文学作品是作家思想的表达和传递,通过比较作品中的思想,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与共性。

不同文学作品的思想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

比如,一些作品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而另一些作品则强调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比较文学狂人日记之比较

比较文学狂人日记之比较

比较文学狂人日记之比较在文学的世界中,比较是一项常见且重要的技巧。

比较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事物、人物或概念,同时也能够为作品增添深度和趣味。

作为一名文学狂人,我对比较技巧有着特别的兴趣。

今天,我将分享一些比较文学中常用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我们可以使用对比的方式来突出特定事物的特征。

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对比,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例如,在某个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对比描写两个主要角色的性格差异来凸显故事的冲突和发展。

通过对比可以有效地营造张力和矛盾,增加故事的吸引力。

其次,比较也可以用来表达感受和情感。

有时候,我们很难用语言直接描述某种情感,但通过比较可以更好地传达我们的感受。

比如,一位诗人可以通过将自然景色与人类情感进行比较,来表达对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比较,诗人可以用简洁而意味深长的方式来表达复杂的情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感受到其内涵。

除了对事物进行比较,我们还可以使用对立的方式进行比较。

对立的比较是将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来强调它们的差异和冲突。

这种比较方式常常用于揭示社会、历史或道德上的对立。

例如,在一部关于社会阶级的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对比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待遇,来探讨并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另外,比较也可以用于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是文学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比较可以丰富修辞的效果。

例如,使用明喻和暗喻,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可以增加意象的生动性和表达的深度。

比如,“他的心如同一片湖水,宁静而深邃。

”通过将心与湖水进行比较,使得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平静和深沉。

最后,比较也是文学中不同时期和不同作者之间的常用手法。

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作品的变化和发展,了解文学历史的脉络。

通过比较不同作者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思想观点,深入理解作家的艺术个性和创作意图。

比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还可以启发我们的思考和创作。

比较文学可比性

比较文学可比性

浅论比较文学可比性07中师1班廖丽葵 2007014143025老师说,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学的比较,然而这种说法还是很模糊,很容易让人产生歧义的。

因为国家和民族两个概念有交叉的地方,同一个国家可能包含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而相同的民族也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国家。

因此,我们似乎应该寻找一个能更清楚地说明问题的概念出来,以期使比较双方的界限清楚分明。

在这一方面,我比较认同北师大王向远教授的看法。

他将比较文学定义为:一种以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文学研究。

它是以世界文学的眼光,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各种文学关系进行的跨文化的研究。

突出了“跨文化”,尤其是跨“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体系,不管这个民族流落何方,只要他的脐带还连着这个体系,他就属于这个民族文化的范围;相反,哪怕是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只要都认同并接受同一个民族文化,并且在这种文化影响下在创作上有所成就,那么,他们都属于一个文化体系,是一类人。

因此,我认为,比较文学,首先是要在不同文化体系的标准下进行。

在这个标准下,我们可以对文学创作本身,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研究:关于文体的研究,关于文学创作过程本身的研究,关于文学理论的研究,等等,从而探寻文学共同规律。

其次,比较文学里的比较也不是单纯的异同比较。

如果我们要明确,谁跟谁可比,谁跟谁不可比,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他们究竟是为何而比。

也就是说,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没有目的,没有意义的比较,是不可取的。

例如,将潘金莲与简爱相比,恐怕连作者也说不明白究竟在比个什么劲吧,难道是单纯证明简爱比潘金莲有自尊有人格?对于探寻文学的特征和规律来说,这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不可比。

有一篇著名的比较文学论文《王熙凤和福斯塔夫——谈“美”的个性和“道德化思考”》,证明了即使貌美的王熙凤和肥的流油的福斯塔夫之间差异很大,然而因为有一个明确的研究方向,即对小人物如何在巨著中发光发热的文学技巧有所发掘,符合“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要求,因此,他们是可比的。

【3.1】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3.1】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例 1: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听见的乐声虽好,但若听不见 却更美;所以,吹吧,柔情的风笛; 不是奏给耳朵听,而是更甜, 它给灵魂奏出无声的乐曲。 (济慈《希腊古瓮颂》John Keats Ode on a
Grecian Urn )
可比性问题
《金瓶梅》与《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两种性爱观:性罪恶(诫世)、性圣洁(身心和谐交融的性关系, 获得精神上的新生。鞭挞不以爱为基础的两性关系。) 妇女观:祸水(张竹坡评本第一回‚色箴‛) 描写:客观、自然主义的描写与主观抒情式的诗意化描写。 作品涵括面:前者——全景式地展现16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广阔图 景。人物。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商业贸易、诉讼、婚丧嫁娶、贺 岁祝节、文化娱乐、念斋信佛等。《查》环境狭小,集中透视。 对人性的揭示:《金》停留在对人自然属性性欲的描写和告诫,把 性视为堕落、罪恶;《查》却上升到对自然人性的探讨。
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化原生性、独立性、并存性和 对话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 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
由于多元性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观念,由 此才能在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中使被比较的对象互为参照, 从浅层次的同异比较向深层次的文化探源发展,为实现 交互性和总体性奠定基础。
可比性问题
表面上没有共同之处,但不一定不具有可比性 和研究价值,关键是要寻找到一个富有开拓性、 具有学术价值的切入点,即‚把问题提高到一 定 的范围内‛(卢康华、孙景尧,1984,《比较文学导 论》),建立一个‚可比场‛( 甘建民:《可比性
与可
比场》)。往往是看似不具有可比性的,如果寻
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所得出的结论往往令 人耳目一新。

比较文学比较方法

比较文学比较方法

比较文学比较方法比较文学是一种研究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从而深入探讨文学的本质和价值。

在比较文学中,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可以用来比较文学作品,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比较文学方法。

首先,一种常见的比较文学方法是主题比较。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的主题来揭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

例如,可以比较两部作品的主题是否相似或相反,以及它们对相同主题的处理方式是否一致。

通过主题的比较,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学作品对于相同主题的不同见解和表达方式,进而揭示出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化差异和个体经验。

第二种常见的比较文学方法是形式比较。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和风格等来揭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例如,可以比较两部作品的叙述结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等方面,从而了解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通过形式的比较,我们可以从艺术形式的角度来分析和理解不同文学作品的特点和价值。

第三种常见的比较文学方法是文化比较。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所表达的价值观念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差异。

例如,可以比较两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等,从而了解它们所处的不同文化环境和文化意蕴。

通过文化的比较,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不同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从而丰富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第四种常见的比较文学方法是时空比较。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所处的时代和地域来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例如,可以比较两部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以及它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制度等,从而了解它们的时代特点和地域差异。

通过时空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学作品所代表的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进而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比较文学的方法,如心理比较、意象比较、文学批评流派比较等。

这些方法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来比较文学作品,从而揭示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比较文学笔记(完整版)

比较文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篇绪论第一节“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沟通1、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本性,文学的内在,文学作品的构成及特征等,基本上是将文学现象作为同一时代的一种思想体系来进行研究的。

文学批评(微观):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做出分析评价。

文学史(宏观):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习、心态的制约。

2、比较文学中的“比较”雷马克的定义:是超出已过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地域),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社会学等)、自然科学、宗教等(学科领域)。

“比较”的真谛:跨越和打通既定的界限。

比较文学的本质:它是一种跨界限(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学科的界限)的文学研究。

3、比较文学的特点:1、开放性,2、比较性,3、汇通性。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1、季羡林的定义: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比较(狭义)。

把文学痛其他学科拿来比较(广义),包括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钱钟书:作为一门学科,则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乐黛云: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曹顺庆: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雷同性、异质性和互利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础方法。

教材定义:比较文学史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2、基本要素:(四跨)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

第三节走向世界文学1、(1)民族文学:指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2)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认为划分的文学单位,它可由多个民族文学构成,也可是单一民族文学。

试论 两种文学主流教材的异同比较

试论 两种文学主流教材的异同比较

试论两种文学主流教材的异同比较按照学界的一般定义,比较文学是指除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之外的又一种文学研究途径。

简单来说就是把对多种文学理论、多种文学批评和多种文学史联系在一起的研究,并探讨其间存在的内在联系。

可以说比较文学的重要性在于其固有的开放性和多方位属性为广大的文学研究者提供了一条世外桃源般新的路径,这也成为了1998年教育部将比较文学设置为文学专业本科生基础必修课程的重要契机之一。

同时,比较文学在学科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教材,其中尤以乐黛云先生主编的《比较文学简明教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比较文学概论(第二版)》最为知名,这也是本人将其二者作为比较研究的重要原因。

《比较文学简明教程》是由乐黛云先生主编,第一版于2003年8月印刷,并作为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为高校汉语言专业教学量身定制的一本教材。

此书部分材料取自于《比较文学原理》、《中国比较文学年鉴》和《中西比较文学教程》,在对“站在语言的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的学问”这一深刻内涵有所传承的同时,做到了汉语言专业本科教育的普适性要求。

《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相较于《比较文学概论(第二版)》的亮点或者说是优势得益于乐黛云先生的加盟编写,作为比较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乐黛云先生在教材编写中尽量考虑到了比较文学学科的动态发展要求,尽力在透彻的讲解比较文学的专业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其更符合汉语言专业学生的理解程度。

这样的亮点在全书是有多处体现的,如第一章《文学研究的新途径——比较文学》和第二章《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文学》就通过富有逻辑和生动的语言帮助读者明确的知晓了比较文学研究是存在于不同文化中、不同文学以及不同的文明之间的。

从某种维度上来说,正是由于乐黛云先生担任主编《比较文学简明教程》才能准确生动的将比较文学的精华展现在每一个汉语言学子面前,这是此书相较于其他教材存在亮点的必然。

浅谈比较文学课程教学

浅谈比较文学课程教学

浅谈比较文学课程教学摘要: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发展速度很快,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关注,然而它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一直差强人意。

由于比较文学课程内容的过于庞杂,导致了它设定的教学目标有些理想化,教师很难以明确统一的教学方法来讲授全部内容,学生也无法真正地理解、把握课程内容。

所以,比较文学课程在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上都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关键词:比较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比较文学获得了全面的复兴,已经成为国内发展最为迅猛的人文学科之一,其中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它在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教学中,已经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比较文学学科知识全面地进入高等教育,确实给中文专业的教学带来了一股活力。

在中文专业的一些相关课程的教学中,譬如在外国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乃至中国古典文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各门专业课程的老师经常会有意识地借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来进行讲授课程,从而在中外文学的比较联系中,积极地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在与自己所熟悉的文学知识的联系中,获得对于新的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其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然而令人深感困惑的是,恰恰就是在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其实际所达到的效果,却总是有些差强人意,甚至令人颇为沮丧。

客观地说,中文专业的大多数学生在正式修习比较文学课程之前,都曾对这门课程怀有深厚的兴趣,甚至对此抱有较大的期待。

因为在中文学科中,比较文学属于一门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新颖的课程,是最能够贴近当今人类文化的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一门课程,而且在许多以“比较××学”命名的课程中,比较文学是一门发展得最为成熟和规范的课程。

许多学生都是在其他文学课程中,在聆听老师以比较文学的方法讲授课程内容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比较文学的价值,很多学生在阅读浏览各种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学术期刊时,也都清楚地看到有许多文学研究的学术成果都具有明显的比较文学色彩。

所以,他们对于即将要开设的比较文学课程,普遍怀有很大的敬意和期待。

试论 两种文学主 流教材的异同比较

试论 两种文学主  流教材的异同比较

试论两种文学主流教材的异同比较自1998年教育部将比较文学设置为文学专业本科生基础必修课程以后,比较文学在学科发展中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教材,其中尤以乐黛云先生主编的《比较文学简明教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比较文学概论(第二版)》最为知名。

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两种文学主流教材的异同,明晰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表现差异,我将从全书的组织结构、语言特点以及影响范围等方面对它们进行简单的比较。

《比较文学简明教程》是由乐黛云先生主编,第一版于2003年8月印刷,并作为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为高校汉语言专业教学量身定制的一本教材。

作为一本面向“广大学生和一般读者”的比较文学教材,此书的突出特点就是在对“站在语言的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的学问”这一深刻内涵有所传承的同时,做到了语言简明通俗和内容丰富全面的和谐统一,满足了汉语言专业本科教育的普适性要求。

从组织结构上来看,《比较文学简明教程》是按照由浅至深、层层递进的原则进行编排的。

在书本的十三个章节中,前两章开门见山的明确了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学习比较文学的积极意义所在;第三、四章通过法、美、俄苏以及钱钟书《管锥篇》的简单举例,阐述了比较文学的世界史和中国史;第五、六章侧重于从差别、类同、流变、接受、交流和影响等诸多方面阐述了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如通过诠释循环、过度诠释和双向过渡等方法讲解了翻译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第八、九、十章从诗歌、小说、戏剧和文类对中西方的比较文学进行了比较,论证了西方比较文艺思潮对中国的影响;余下章节则在比较学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做了重点介绍,让读者直观的看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与比较文学的内在联系。

在语言特点上,《比较文学简明教程》考虑到了比较文学学科的动态发展要求,尽力在透彻的讲解比较文学的专业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其更符合汉语言专业学生的理解程度。

【3.1】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3.1】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元稹(779-831年)
《遣悲怀》三首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例2

莫里哀《悭吝 人》:阿尔巴贡
吴敬梓 《儒林外史》: 严监生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克里斯蒂娜 · 罗赛蒂《回忆》: 望你记着我,在我离去之后—— 远远地离去,进入寂静之国; 那时你不能再把我的手紧握, 我也不能再犹豫着,欲去还留。 记着我,当你不能再无止无休 对我描绘我俩未来的生活。 只望你记着我,因为你也懂得: 那时已来不及商量或祈求。
可比性问题
表面上没有共同之处,但不一定不具有可比性 和研究价值,关键是要寻找到一个富有开拓性、 具有学术价值的切入点,即‚把问题提高到一 定 的范围内‛(卢康华、孙景尧,1984,《比较文学导 论》),建立一个‚可比场‛( 甘建民:《可比性
与可
比场》)。往往是看似不具有可比性的,如果寻
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所得出的结论往往令 人耳目一新。
她一身洁白地走来,洁白 得像她的思想 笼着面纱,但我却能依 稀看见 她周身闪现着的爱意、 温柔和善良 如此清晰,别的脸上再 也找寻不到这般畅朗 然而,啊!正当她走近 并要将我拥抱 我醒来,她消失了,白 昼带回了我的黑暗
But O as to embrace me she enclined I wak'd, she fled, and day brought back my night.

比较文学-《狂人日记》之比较(含5篇)

比较文学-《狂人日记》之比较(含5篇)

比较文学-《狂人日记》之比较(含5篇)第一篇:比较文学-《狂人日记》之比较《狂人日记》之比较鲁迅的《狂人日记》受果戈理同名小说及尼采的影响,一八三四年,俄国的果戈理就写了《狂人日记》,但“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超人的渺茫。

”(《且介亭杂集》)下面分析比较两篇《狂人日记》。

果戈理的《狂人日记》(1835)描写九等文官波普里希金妄想追求司长的女儿,得了精神病,被关进疯人院的故事。

是一篇以精神病学为参照的“小人物”短篇小说。

狂人是沙皇时代受压迫的最底层小官吏的形象,他咬牙切齿地喊出了一切小官吏的愤恨不平:“世上一切好东西全让将军们占去了。

”这是对统治集团的抗议。

作者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

另外,作者也揭露了这些小官吏向上爬的欲望,统治集团的压迫和狂人渴望高攀的冲突以及冲突的无法解决,乃是狂人发狂的原因。

果戈理的小说有鲜明的艺术特色,狂人一方面是个真实的狂人,另一方面又是作者的传声筒。

狂人骂“政治家”是狗;狂人对英法企图武装干涉1833年西班牙的宫廷政变表示不满,还骂英国政客;狂人还非议达官贵人,挖苦他们;狂人还评论俄国文坛,发表自己的见解。

所有这些话,虽出自狂人之口,但显然是作者很有针对性的政治见解与文学观点的自白。

现在,再将鲁迅的《狂人日记》作一比较。

鲁迅小说受西方小说影响,他也说他之所以做起小说来,是因为看了百来篇外国小说所致。

鲁迅特别重视果戈理,表现在哪里呢?第一,书名相同。

第二,都是日记体。

鲁迅小说的题目、体裁借鉴了果戈理,这是一目了然的。

第三,借“狂人”之口发表自己的议论。

《狂人日记》中国民的“吃人”性的深刻思想,怎样用短篇小说这种文艺形式表现出来呢?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显然给他以很大启发,就是借“狂人”之嘴讲自己的话。

第四,结尾一句话。

鲁迅小说结尾的名句“救救孩子”,这一灵感显然来自于果戈理小说将近结束的句子“妈妈啊,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第五,以精神病学为参照去塑造“狂人”。

浅析如何学习比较文学

浅析如何学习比较文学

浅析如何学习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内容丰富,学理性强.如何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了解比较文学学习的意义,正确运用比较文学原理、方法,深入学习比较文学,要注重“比较、影响、可比性、变异性”这四组关键词,在学习时只有充分了解关键词涵义,切实掌握了关键词的运用,比较文学的学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对“比较”的认识比较文学的学习离不开比较,然而比较文学又不是文学比较。

我们应该从本体论的角度认识比较文学中的“比较”。

正如杨乃乔教授所说:“比较文学的‘比较’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比较视域,而不仅仅属于方法论;作为一种学术视域,‘比较’是对两个民族文学关系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的一种内在的汇通性透视,而非是日常用语上把它误解为一种表面类比的方法。

”因此,比较文学非常重视他者参照系下的自身文学的特点、价值。

当文学呗封闭在某一文化体系内,往往无法实现在与他者文学交往中体现的意义,对自身潜能的充分认识和发挥。

因此,学习比较文学一方面要深入道不同文学事实之间的联系中去,另一方面又必须超越这种联系,从更广的视野,更高的层次上,揭示所学习的这种文学联系在整个人类文化中的价值与作用。

显然,比较文学的意义超出了文学学习本身,而与人的学习密切相关。

它更重视培养人的开放的胸襟,世界的眼光,多元并存的立场,对话与沟通的视域。

比较文学在增进人类的相互理解、沟通各种文化以促进其发展等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对“影响”的认识影响研究是法国学派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然而,何谓“影响”,最权威的解释是法国的郎松与美国的约瑟夫,他们认为“真正的影响,是在异国文学中的突变,无以用改过以往的文学创痛和各个作家的独创性来加以解释时,在该国文学中所呈现出来的那种情状。

究其实质,真正的影响,较之于题材选择而言,更是一种精神存在。

而且,这种真正的影响,与其是靠具体的有形之物的借取,不如是凭借某些国家文学精神的渗透。

”我们可知,影响是对创作的影响,影响归根到底要落实到创作上,作者接受了外来影响,必然通过作品的创作潜移默化地表现出来。

2、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2、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三)分析与综合:
• 分析: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分别加以研究 是分析; • 综合法:从整体上去把握研究对象的一种 思维方法。 • 分析是以整体为基础,分析不是目的,分 析是为了综合;综合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
• 分析与综合可以相互转化:认识事物总是从 分析走上综合,进而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新 的分析; • 在一定条件下的分析可以看作为一种条件下 的综合,一定条件下的综合又可看作另一条 件下的分析。 • 研究当中必须严格、自觉的运用科学的思维 方法。
比较文学的比较法之历史独特性
• “比较”在本学科的多角度运用、实践上的侧 重点不同致使产生诸多“学派”——影响研 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接受研究、阐 法研究等,这是学科历史演变的客观结果。
• 各个学派对比较文学学科各有贡献,不可互 相取而代之,只能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 同形成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二)比较法:“同中见异、异中见同”
• “异中之同”,就是在表面上差异极大的事物 之间,比较出它们的本质上的相同点,以便获 得科学的认知; • “同中之异”,在表面上看来相同或者相似的 事物之间,通过比较,看出它们本质上的差异 点。
(二)比较法:“同中见异、异中见同”
• 就思维方法而言,只有在现存的差别的前提 下,比较两个事物以求其共性才有意义,而 不是重复的指出其差异; • 也只有在现存相同的前提之下,比较差别才 有意义。
人类的一般思维方法的基本内容:
• 一、科学抽象
• 二、逻辑思维 • 二者是同一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
一、科学抽象的思维方法:
• 1、感性的具体——抽象的规定——思维中的 具体; • 2、理想化的思维方法: • 建立理想化客体,代替客观研究对象,是人们 在思维中运用理想模型,塑造理想过程,进行 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的过程。 • 可超越客观实验条件,揭示内在规律,甚至导 致新的科学假说。

[浅谈我对比较文学的认识-大学论文] 比较文学经典论文

[浅谈我对比较文学的认识-大学论文] 比较文学经典论文

[浅谈我对比较文学的认识-大学论文] 比较文学经典论文浅谈我对比较文学的认识-大学论文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正式接触它以前,在我的观念里,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比较,然后找出它们所表达的相同点或者不同点的学科。

可是,对此做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才发现这是一门有着其自身的“原则”和“态度”的学科,并且孜孜不倦地想要揭开其“神秘的面纱”的学者也不在少数。

在大一到现在,我们分别学习了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从不同的方面和领域来学习和研究文学,而比较文学,就是提供不同于以上的视角和途径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文学。

什么是比较文学呢?从该学科诞生至今,这个问题在国际学术界几乎从未中断过。

回顾历史上对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法国学派为核心的“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源于19世纪的法国,是比较文学最早出现的一种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

其主要代表人是梵·第根、卡雷和基亚。

在不断的发展中,影响研究确立了由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三大支柱构成的实证性研究方法。

这三大方法分别从接受者、放送者和中介者的角度出发,纵向研究国别文学史,横向比较研究不同国家文学体系之间的国际文学关系史,形成人类文学发展的网状结构。

比如我国家喻户晓的孙悟空,有学者就发现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可能渊源于《罗摩衍那》中工巧神猿“那罗”造桥渡海故事的影响。

此类例子甚多,可以看出文学的世界性必定会带来各个国家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但是此学派抛弃了“文学性”的分析,试图从文学艺术外部研究来揭示其内部的规律性的这种方法受到了许多学者的批判。

第二、美国学派为核心的“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雷马克和韦勒克,主张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其异同点,总结出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及文学发展规律性的东西,以及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揭示出人类文化的共通性和文学性。

比较文学比较方法

比较文学比较方法

比较文学比较方法比较文学,顾名思义,就是将不同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的研究方法。

它主要研究的是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探究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趋向。

比较文学可以增进对不同文化和文化交流的理解,可以深化人们对文学各个方面的认识和研究,还可以拓宽学者们的研究视野。

比较文学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是其中的几种:第一种,文本比较法。

文本比较法是比较文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对同一文学类型或不同文学类型的作品进行类比分析,比较它们的语言、形式、结构、主题等方面的异同,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研究文学的发展演变。

文本比较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内部比较,即比较同一作者或同一文学流派的作品;另一个是外部比较,即比较不同作者、不同流派、不同地域、不同语言的作品。

第二种,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是通过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研究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历史比较法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是比较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学作品,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二是比较同一国家、同一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研究历史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第三种,文化比较法。

文化比较法是比较文学的一种高级形式,它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的文学作品,研究文化间的异同。

文化比较法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比较同一文学类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例如比较东方与西方的诗歌作品;另一种是比较不同文学类型的作品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四种,传统比较法。

传统比较法是比较文学发展的原始方法,它主要采用质的和形式上的比较,比较同一文学类型或不同文学类型的作品,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探讨它们的发展历程和演化趋势。

综上所述,比较文学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学研究方法,它可以从多个层面和角度研究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趋向,扩大研究者的视野和深化对文学的认识。

而不同的比较文学方法则可以在不同的层面和方向上展开研究,为文学的研究提供多种视角和思路。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对比与文化碰撞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对比与文化碰撞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对比与文化碰撞文学是一种用语言、文字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人类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的创造性活动,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比较文学学科中,文学对比和文化碰撞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文学对比是指将两个或以上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对照,研究其相似和不同之处;文化碰撞则是针对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冲突进行分析。

文学对比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对文学的更深层次和广阔的视野。

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比较文学作品,揭示出它们深层次的内涵和特点。

比如,我们可以从文学形式、主题、情感等方面进行对比,寻找出不同文学作品之间共性和差异,这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意义。

比如,在不同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上,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情感的表达方式和价值观的不同。

又比如,在文学形式上,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发现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所采用的叙述方式和组织结构上的差异,获得跨文化交流的新突破口。

而文化碰撞则更深刻地揭示了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当不同文化之间交流时,往往会出现文化的冲突和认知的不同。

而文化冲突恰恰是文化碰撞的核心。

文学作品往往是文化碰撞的产物和载体,其中显现出不同国家、民族、社会背景的思想、价值观、情感等的碰撞和对抗。

比如,中国与西方文化的碰撞表现在不同角度对文学审美和文学创作方法的分歧;又比如,翻译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差异、翻译策略和翻译效果也体现了文化碰撞的存在。

文学对比和文化碰撞在比较文学学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们不仅是理解文学作品的关键,而且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

通过对比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更好地促进世界各个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文化碰撞则深入挖掘了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元素,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内涵、价值观念及其表现方式。

因此,文学对比和文化碰撞不仅是一个学科研究方面的问题,更是涉及到我们的文化认知和跨文化交流的重大问题。

“比较的比较文学”

“比较的比较文学”

“比较的比较文学”目录1. 内容概述 (2)1.1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的 (2)1.2 比较文学的历史与发展 (3)2. 比较文学的理论基础 (5)2.1 比较文学的三种理论视角 (6)2.1.1 跨文化比较 (8)2.1.2 符号学与形式主义 (9)2.1.3 社会文化理论 (10)2.2 比较文学的方法论 (11)2.2.1 类型学方法 (12)2.2.2 比较诗学 (13)2.2.3 文本分析与主题研究 (14)3.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比较 (15)3.1 东方与西方文学的比较 (16)3.1.1 古代东方文学 (18)3.1.2 西方古典文学 (19)3.2 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比较 (21)3.2.1 民族文学的特色 (22)3.2.2 世界文学的交流与融合 (23)4. 特定的文学主题或流派比较 (24)4.1 爱情主题的比较 (25)4.2 战争文学的比较 (27)4.3 现当代文学流派比较 (28)5. 比较文学的实践应用 (29)5.1 比较文学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31)5.2 比较文学在教育和学术研究中的应用 (32)6. 比较文学的未来发展 (33)6.1 全球化背景下的比较文学 (34)6.2 比较文学与新媒体的融合 (35)1. 内容概述比较文学的变迁:从早期以年代和文化地区为核心的比较到现代多元化的比较视角,梳理比较文学研究的演变轨迹。

比较的内在逻辑:分析比较文学所使用的关键词、方法论、研究范式,探究其隐含的价值观、知识框架和理论建构。

比较文学的局限性:坦诚地反思比较文学领域存在的理论困境、文化偏见、历史盲点等问题,并探讨如何克服这些局限性。

“比较的比较文学”的建构:提出将“比较”作为分析对象,深入反思和批判现有比较文学理论体系的新思路,以及其对未来文学研究的启示。

1.1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的作为一种国际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它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文学研究的视野从单一国家、单一语境向全球性、跨文化转变的重大步骤。

比较文学教程

比较文学教程

比较文学教程比较文学教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对比现代主义是会议世纪文学界的一个重要阶段,它逐渐发展成一种反传统、反理性、反自然的文学流派。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自20世纪初兴起,深刻地影响了当代文学。

与此相对比,中国文化的传统、理性与自然审美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特点。

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

首先,文学的表现形式是现代主义和中国文化在审美上最显著的差异之一。

现代主义倾向于使用复杂、深奥的文学语言和形式,例如跨文本引用、意向性模糊、词语立体化等技巧,以达到文本的多义性和高度抽象化。

这种语言和形式通常具有自我领域和内涵,属于一种在西方文化与思想经验基础上建构而成的艺术形式。

然而,中国文化的审美传统则讲究自然朴素、传达真善美的意象主义。

它强调情感的真挚与情感的中肯,并通过丰富的比喻和修辞手法来描绘自然与人文景观,以此达到传达真善美的艺术效果。

其次,现代主义文学中对现实的驳斥是另一个与中国文化相比显著的不同点。

现代主义文学在对传统的批判和对理性的否定的同时,也对当代社会的现象表现出怀疑和不满。

它试图通过文本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反思,挑战现实世界中所存在的各种局限和偏见。

但中国文化则不同,它对现实保持着一种强烈的积极态度,试图将现实与理想相结合,通过艺术手段来展示美好的人生理想。

在这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显得比现代主义文学更加强调人的生活美学。

第三,在文学情感上,现代主义和中国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情感的体验和表达上。

现代主义涉及到一种向内部转向的精神世界,追求情感的容量和质量,试图通过文本表达一种内在的忧郁和无望。

中国文化则强调个体的情感表达和社交意义,重视情感的隐晦、内敛和感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情感被视为道德修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被转化为了一种表达丰富的艺术形式。

最后,关于文化本质上的问题,现代主义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是值得探讨的。

现代主义文学具有一种反传统、过于理性的动机,强调实验和创新,试图为文学带来更多的内心和生命力。

个体论视角下比较文学的“两个比较”

个体论视角下比较文学的“两个比较”

个体论视角下比较文学的“两个比较”比较文学已走过了一百多年,但比较文学的“比较”内涵依然没有得到有说服力的梳理或界定,其中的主要根源是传统研究的“总体论”取向。

通过开辟一种有别于传统研究的路径,即“个体论”取向,依据“观念”与“方法”的关联性(即两者之间的相生性与疏离性),可将“比较”分为“他律性比较”与“自律性比较”。

“他律性比较”是指与“观念”相生的“比较”;“自律性比较”是指与“观念”疏离的“比较”。

对“两个比较”的揭示,使比较文学的“比较”内涵得到一次学理性的朗照。

[关键词]个体论;跨际文化观;他律性比较;自律性比较林玮生(1966-),男,暨南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广东外语艺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

(广东广州510632)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西文化范式发生的神话学研究”(项目批准号:12BZW128)、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西‘神话形态’蕴含的‘文化范式’研究”(项目批准号:11YJA751045)、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中西‘神话形态’与‘文化范式’的全息性研究”(项目编号:11WYXM056)的阶段性成果。

一、“比较”内涵界定的困惑及主要根源作为一个学科,比较文学已历经了一百多年。

在这一百多年的历程中,比较文学并没有一帆风顺,而是在曲折艰难的步履中走来。

造成这一“曲折”境况的原因并不在于比较文学自身,而在于比较文学缺乏一套有机的、系统的学理支撑。

其中一个表现是对“比较”含义界定的乏力与贫困,而“比较”含义的界定则关系到比较文学是否能在学科之林中安身立命。

对“比较”阐释的乏力,使比较文学遭受克罗齐们的不断非难,尽管玛利·伽列抛出“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加以回击,但至今仍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比较”内涵的阐释系统。

长期以来,为了解读“比较”含义,不少比较学者从“比较”术语人手,去探求“比”/“比较”(包括“可比性”)的内涵。

殊不知,这是一种本末颠倒的溯求。

比较文学方法评析-比较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比较文学方法评析-比较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比较文学方法评析-比较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比较与比较文学任何存在物都无法独自存在,任何事物都处于与别的事物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

比较的意识应该是随着人类意识的产生而产生的;有意识的比较思维在人类思维的历史上也会找到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学理基础;比较的方法作为人类思维的基础,其运用也可以一直追溯到遥远的古代。

英国女学者波斯奈特指出:“用比较法来获得知识或者交流知识,在某种意义上说和思维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并将比较称之为支撑人类思维的“原始的脚手架。

”从学理上推论:比较意识的产生,比较思维的形成,比较方法的运用,似乎一脉贯之,清晰地勾勒出“比较”概念的生成。

《辞海》这样解释“比较”: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可见,察同辨异是“比较”的基本特性;而察同辨异也是一切学术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因此,比较方法的运用存在于一切学科之中。

比较文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而不同国家的学者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以第根、伽列等为代表的法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影响研究,以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以阿历克谢耶夫和日尔蒙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学者则认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不可分,应该同时并重。

总之,比较是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有意识的比较思维体现于人类思维的发展进程之中:比较方法的运用存在于一切学科之中: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比较,有其特定的内涵,是一种跨民族、跨学科、跨文化的比较;而比较文学一旦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就具有了方法沦的意义。

撇开文学批评而泛谈比较文学方法论.抑或文学批评方法论中忽略比较文学方法,这些都必不能探骊得珠,甚至会南辕北辙。

二、文学批评中比较文学思维的渗透比较文学的研究趋向是在民族文化文学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之间建立一种辩证的关系,在世界文化的范围中寻觅思维本质的共性,它是辩证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比较文学简明教程》与《比较文学教程》
在全球化趋势越演越烈的今天,东西方文化与文明的交流与交融更加频繁,中西文化与文学的比较也更加明显和迫切。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已经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到了这个中西交会的大潮流中,也都必然在中西文化与文明的交汇与比较中生活着。

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几乎无处不在。

但是,什么是比较文学,我想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地了解这一情况。

而曹顺庆编撰的《比较文学教程》和乐黛云编撰的《比较文学简明教程》中有着对比较文学的概况,然而这两本书也是从不同的方面对比较文学进行概括。

在乐黛云的《比较文学简明教程》中,在开篇就讲了文学研究的方法之一是比较文学,继而讲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文学。

在本书中主要讲述了十一个方面的问题,即比较文学的历史,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崛起,差别·类同·流变,接受·影响·交流,诠释·理解·翻译,比较文学视野中的诗歌、小说、戏剧和文类,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文学理论,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跨学科研究:文学与自然科学,文学与哲学社会科学,文学与艺术。

而在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中》,开篇就讲述了比较文学的性质,定义,四大研究领域和基本特征。

在本书中主要讲述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即实证性影响研究(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变异研究(文化过滤与文化误读,译介学,形象学,接受学,文学的他国化研究),平行研究(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从西方中心的“总体文学”研究到跨文明的“总体文学”研究,跨文明异质性对比和互补研究,跨文明阐发研究,跨文明对话研究,比较诗学,文学人类学)。

把乐黛云的《比较文学简明教程》与曹顺庆的《比较文学教程》相对比,又各有其突出的地方。

以我自身的角度来看,乐黛云的书更简明易懂,更加贴近于生活,而曹顺庆的书更多地偏向于理论知识。

在比较文学的概念上,乐黛云说比较文学就是把多种文学理论、多种文学批评、多种文学史联系在一起的研究,即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这就是比较文学。

而曹顺庆认为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和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在比较诗学上,乐黛云在《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第八章比较文学视野中的诗歌、小说、戏剧和文类中和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第四章第五节比较诗学中都论述了诗学及比较诗学。

乐黛云认为中西诗歌中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差别,还显著地表现在同为写爱情题材的诗歌中。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使爱情受到
道义责任的约束,而不像西方成为至高无上的“绝对”;中国没有宗教神念,因而也不视之为圣灵赋予结合的一种外在标志。

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姻之前,因而赞颂人体美、申诉爱慕情的居多;而中国爱情诗则大半写于婚姻之后,而尤以写惜别悼亡的作品为最佳。

可以说,西方爱情诗最长于写“慕”而中国爱情诗最善于写“怨”。

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与历史传统的不同,使中西诗歌在内容、情趣、美感、主题、题材等各方面,都呈现为各具特点的差别。

中西诗歌的语言、形式及其美感等,因语言文字的不同而各有显著的特点。

语言文字是文学借以存在的物质材料与手段,大家熟知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等说法,都突出了语言文字对文学的直接作用。

而文字的音、形、义三要素,则对中西诗歌的节奏音律、诗体形式和叙事抒情等特点的形成都有密切关联。

中西诗歌,还因语法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特点。

而曹顺庆认为比较诗学就是通过各种文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方法,去发现全人类对文学规律的共同认识。

曹顺安庆在书中首先讲述了比较诗学与诗学的联系和区别,就联系来看,诗学与比较诗学都是以文艺理论作为学科的中心,都在探讨文学的基本规律。

但两者的区别很明显,第一,诗学与比较诗学研究对象的不同。

第二,诗学与比较诗学研究的范围不同。

第三,诗学与比较诗学研究方法的不同。

其实讲述了比较诗学的兴起和发展。

最后讲述了跨文明的比较诗学研究方法,第一,诗学术语、概念、范畴的比较研究,中西诗学在现代之前基本是两个完全独立而封闭运行的理论体系,很少相互影响,各自都有一套思维模式和话语模式,各有不同的概念、范畴作为其理论基石。

第二,诗学著作的比较研究。

第三,诗学文类比较研究。

第四,诗学话语比较研究,中国古代诗学话语从来就是不透明、单义的,而是具有丰富性、朦胧性和不确定性,而西方诗学则一般采用时政法和条分缕析的归纳演绎法,在表述上有意思地以系统的文章来表达其思想。

第五,诗学文化与文明研究,是给予文化精神分析的方法,它把诗学比较放在中外的历史文化与文明的背景中,追求的是返本开新、融贯中外的理论超越。

在文化误读方面,曹顺庆认为,误读是“文化过滤”过程中诸多因素合力的产物,首先是接受者或阅读者的主体性因素,从翻译过程的译者主题与原著的关系来看,原著在译者之介入中激活自身的结构图示的同时,译者也在自身的开放性中吸纳对方。

其实,从理解的历史性来看,一部作品进入另一种文化语言之中,不仅存在地域上的差异,也意味着跨越历史时空的错位,而错位所导致的偏见,必然对传入的文学发生误读性影响。

最后,文学的误读与创新,文学误读缘于文化过滤,文学误读体现于垮异质文明语境中的各个层面,就跨异质文明的文学文本交流与对话而言,其根本的变异还是滋生于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性。

乐黛云认为,由于文化的差异,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

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

一般来说,人们只能按照自身的思维模式去认识世界。

所以,误读往往在文化发展中起很好的推动作用,例如一部文学作品,只有一种解读方式,永远不可能让人产生误读,那么,这部作品就不再有生命力。

因此对于不同的文化现象的解读如此,对于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著述或作品的解读,就更是这样。

在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的第四章中专门讲述了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崛
起,这是在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中是没有的,其中包括了中国比较文学的源头,即从现代意义的比较文学来说,中国比较文学的源头可以上溯到1897年,林纾和从法国归来的王子仁(号晓斋主人),合译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一书。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出现及其发展,即“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正式出现则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事。

当时清华大学研究部课程按教师专长开设,没有固定编制。

三四十年代显示比较文学实绩的则是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诗论》和钱钟书的《谈艺录》。

钱钟书和他的《管锥篇》,即“比较文学就其本质而言是广阔的、开放的”,是一门“边缘学科”,“如果我们想给比较文学下一个严密的定义,或者把它归纳在一种科学或一种文学研究体系里面,我们必将得不偿失”。

六七十年代中国比较文学在港台地区的发展。

在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的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中分别讲述了差别·类同·流变,接受·影响·交流,诠释·理解·翻译,这些在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中是没有的。

在差别·类同·流变中讲述了“和而不同”是研究比较文学的重要原则,素材—题材—题旨—主题,题材、题旨和主题的比较研究及实例分析,主题和题材的流变及传统继承,引进,独创。

在接受·影响·交流中讲述了接受理论的基本内容,传统的影响研究,接受理论与影响研究,接受与影响的多种模式。

在诠释·理解·翻译中诠释的多样性,诠释循环与过度诠释,互动认知与双向诠释,翻译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指导思想是尽量符合比较文学学科的动态性及其发展,并更能适合广大学生和一般读者的理解程度。

而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一方面继承了国外比较文学既有的理论成果,又汲取了国内同行的新研成果。

虽然他们的研究方式和侧重点都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打破了原有的以学派理论为框架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概括出新的学科理论范式,拓展和更新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解决了比较文学研究中不少令人困惑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