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村发展历程
乡村旅游案例
袁家村·源于美食,不只是美食一、乡村旅游缘起袁家村位于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距西安西北约80公里。
改革开放前,袁家村自然条件、生产条件、经济条件严重落后,曾10年间连换35任队长、7年间村民没有分过1分钱。
改革开放初期,袁家村按照企业股份制经营模式,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率先办起了水泥厂、硅铁厂等村办企业,壮大了集体经济,初步实现了全村共同富裕的目标。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力度的加大,一些耗能高、产能低、污染大的企业先后被关闭叫停。
面对新形势,袁家村邀请专家学者,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征求各方意见。
2007年,袁家村确立了依托大唐陵园区位优势,打造休闲农业名村的发展思路,30万元买点子,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好点子,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反响。
最终经过与专家学者探讨研究,确立了打造关中印象体验地的发展目标。
随后,袁家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不断改造提升发展环境。
投资1600万元,建成融关中作坊、关中民俗、关中小吃、关中杂耍等于一体的康庄北街,形成了著名的休闲品牌关中印象体验地,让游客充分感受关中地区百年来的农耕文化;装修了村史馆和保宁寺,耸立了毛泽东塑像、华国锋书法碑等文化设施,让群众忆苦思甜,不忘历史;先后建设了档次较高的戏楼、文化健身活动广场、占地20亩的生态停车场;同时硬化通村公路4.6公里,安装路灯200多盏,购买古槐、松树、草皮等植被,对村内外进行全面绿化、美化。
通过改造提升,使一个焕然一新的关中印象体验地呈现在游客面前。
与此同时,袁家村成立了休闲农业协会,入会会员达到全覆盖。
协会从规划设计、经营场所、接待设施、内部制度、礼仪培训、服务质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运行机制等各个方面,加强对休闲农家经营户的统一管理。
使休闲农家在特色化经营中逐步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在,袁家村人称“关中第一村”,是一座活着的关中风俗博物馆。
2014年在CCTV“寻找中国最美乡村推介活动”中列入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名单。
古村落游记——陕西袁家村
古村落游记——陕西袁家村2022-08-27 发表于山西陕西省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
据记载,2008年,西安高陵杨官寨出土距今6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市遗迹,被选为当年中国考古发现之首,这是中国发现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遗址,也将西安地区城市历史推进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说它是一个,一不小心都会踢出一件文物的历史古都,一点也不为过。
既然是历史古都,去西安旅游,很多人都会去秦始皇陵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西安城墙、钟鼓楼、华清池、华山等等,大大小小的旅游景区实在是太多了,走马观花3个多月也未必能看完。
大景区基本都去过或听说过了,但这个古村落不知各位有否去过,这个地方的小吃特别多,它就是——袁家村。
袁家村,是陕西省著名的乡村旅游地之一,位于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距离西安北火车站约60公里车程,距离咸阳机场约40公里车程。
西安城北客运站、城南客运站每天有往返袁家村的班车,40分钟一班,可直接到达袁家村。
咸阳南站有直达袁家村的大巴,每40分钟发一班车,车程45分钟左右。
袁家村是中国传统村落,村域面积0.4平方公里。
据2020年2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袁家村以汉族为主,户籍人口286人,常住人口130人。
八九十年代,国家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工业发展水平,此时,袁家村响应国家号召开始发展“五小工业——小煤矿、小钢铁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和小机械厂”。
1984年,袁家村建成水泥厂,当年创利润30万元,1986年,产量超过5万吨,1990年产值380万元。
1994年春,袁家水泥厂扩大生产规模,水泥由年产5万吨扩大到15万吨。
到了21世纪,国家经济发展寻求新的变革,从谋求量的发展到质的发展,从不顾生态环境污染的发展阶段到以保护环境为发展原则的阶段,袁家村也开始谋求新的发展变革,“五小工业”已经遇到发展瓶颈,袁家村领悟和遵照国家、省市各级政策,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浅谈袁家村经济社会发展道路
浅谈袁家村经济社会发展道路浅谈袁家村经济社会发展道路[摘要]被称为“关中印象体验地”的袁家村坐落于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北面的九峻山下,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旅游村,古色古香的建筑给人们展现了一幅原生态的关中农家生活画卷。
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对袁家村经济社会发展道路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发展经济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经济社会袁家村产业结构集体经济2011年11月12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袁家村,通过现场参观和导游介绍。
及阅览了一些相关资料。
对袁家村从贫穷到富裕的艰辛历程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对袁家村致富的带头人也添加了许多敬意。
一、袁家村的发展历程与现状1、袁家村的发展历程袁家村坐落在礼泉县烟霞镇北面的九峻山下。
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的袁家村,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村,“耕地无牛,点灯没油,吃粮靠救济,住房潮湿破旧,小伙子难讨媳妇,群众选不出好头”,这则形象且无奈的描述,是对当时袁家村发展现状的真实写照。
自1970年后郭裕禄出任第36任队长后,袁家村开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袁家村的发展现状现在的袁家村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时期,大大的带动了本村和周边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迎来了经济的第二次飞跃。
1、第一产业:果园为袁家村村民的主要生活来源和经济支柱,袁家的果业发展如日中天。
如对一个拥有10亩地的家庭来说,年收入大约在6至7万。
畜牧业作为果园的副业,使农业发展更为合理科学。
家家户户养的猪、牛不但提供了另一经济收入,而且为果园提供天然肥料,将绿色农业进行到底。
2、第二产业:水泥厂、制砖烧瓦、建材构件预制厂、运输队等村办企业。
这些集体副业一直由集体管理,曾是袁家村的支柱产业,为袁家村发展提供了第一桶金。
3、第三产业:旅游业。
是目前袁家村的支柱产业,也是袁家村后续发展的主要方向。
在各家有其他经济来源的情况下,袁家村大队在原先古房子的基础上,建造仿唐式建筑,组织村民中的手艺人,为他们免费提供商铺进行商业活动,就这样建起了一片古色古香的关中印象体验地。
袁家村 调研报告
袁家村调研报告袁家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主要对袁家村的历史沿革、村落特色、文化传承、旅游开发以及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以下是我对袁家村的调研报告。
一、历史沿革:据考古学家推测,袁家村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
此后,袁家村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村落风貌。
在明、清两代,袁家村是该地区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著名的商业集散地。
二、村落特色:袁家村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古朴的建筑风格而闻名。
村内保存着大量的明清建筑,尤其以其独特的“院落”建筑形式而著称。
每个院落均由一个正房和四周围合的厢房组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布局。
此外,袁家村还有众多的传统工艺品,如剪纸、雕刻、刺绣等,展示了湖湘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三、文化传承:袁家村始终重视文化传承工作,设立了文化馆、书法馆等文化场所,举办了一系列的文艺活动,传承和弘扬了湖湘传统文化。
同时,村里还注重培养和传承乡土知识,定期举办宣传教育活动,推动了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旅游开发:袁家村以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古老的建筑风格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业,袁家村进行了一系列的旅游开发和改造工作。
例如,村里增加了游客接待设施,提升了服务质量,开展了一些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民族歌舞表演、手工制作等,使游客更好地了解和体验湖湘文化。
五、问题与发展前景:尽管袁家村在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环境保护不到位等。
此外,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村民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也面临一些冲击。
未来,袁家村应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促进村民的就业和生活改善,同时保护好村里的传统文化和风貌,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袁家村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
通过合理的开发和保护,袁家村的文化传统和旅游资源将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并为游客带来无尽的美好体验。
关于袁家村的作文随笔
关于袁家村的作文随笔袁家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
这个小村庄不光因为其古建筑,还因为它所承载着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而备受人们瞩目。
袁家村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意义的村庄,最早始建于唐朝时期。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袁家村曾经是一个富饶的封建社会,村内居住着一批富有的大地主家族。
经过数百年的变迁发展,现在所残留下来的建筑群体,大多建于清代以及民国时期,包括庙宇、商号和宅院等建筑,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袁家村砖木结构、巧妙设计、精湛工艺的古民居、古典庙宇等,将古建筑艺术和传统的民俗文化融为一体,成为景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袁家村的文化底蕴也是非常深厚的。
袁家村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乡村文化的缩影,是乡土文化研究的极佳田野。
在这里,民间艺人传承了自己的民间艺术,让世人领略到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
袁家村保留下来的一些传统民间文艺节目,都极具表现力并且有着深刻的民间文化内涵,如辟谷独秀、大造队、花印刺绣等。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是袁家村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除了保护古建筑和传统文化遗产外,袁家村还对“三农”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
袁家村坚持闻土知音,实现了城乡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使村庄发生了它的新变化。
在文化旅游产业带动下,村民们发挥自身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
袁家村在依托文化旅游促进村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之,袁家村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古村落,它以古建筑、文化遗产和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游览、研究和交流。
它是山西省乃至中华民族的一份重要文化财富,也是中国农村文化发展的缩影。
袁家村的独特魅力,值得我们去体会和借鉴。
如何从袁家村看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如何从袁家村看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概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浪潮中,袁家村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发展集体经济,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过程中,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它的发展模式及团结拼搏的精神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了积极的模范带头作用。
2005年,党中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位于陕西咸阳的袁家村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现在以小论文的形式简单论述袁家村的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转型、区域特色等及其对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借鉴。
一、袁家村发展历程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即50年代60年代初时期的袁家村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居住条件及其恶劣。
60年代中后期,是袁家村农业开始发展的初步阶段,人们挖破填沟、打井修渠为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解决了全村人民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从70年代初开始,郭裕禄带领全村人民找致富的路子,办牛场、养猪、制砖烧瓦,使全村人民有粮吃,有钱花,逐步富起来。
70年中期,村里通上自来水,开始修二层窑洞。
1979年,袁家村第一产业到了发展的繁荣期,小麦亩产量825公斤,成为咸阳地区农业的一面旗帜,农业从单一的种粮转为多种农产品经营。
到80年代,袁家村开始发展第二产业。
1984年水泥厂建成,1988年成立了农工商总局,同时开始发展房地产业等。
到90年代第二产业进一步发展,1994年金裕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立,1988年集体出资成立了陕西金裕制药有限公司,1999年年创立了陕西金裕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了一个下设很多子公司的集团公司。
第二产业到了繁荣发展期。
2005年至2006年,袁家村开始发展第三产业,以旅游业为主。
袁家村乡村生活的传奇样板
袁家村乡村生活的传奇样板作者:暂无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18年第23期袁家村是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的一个小村子,干旱贫瘠,资源匮乏,曾是当地最小的行政村,也是出名的穷村,烂杆村。
“点灯没油,耕地没牛,吃粮靠救济,住房潮湿破旧,小伙子难讨媳妇,群众选不出好头。
”描述的正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袁家村。
到了20 世纪70 年代初,党支部书记郭裕禄带领村民艰苦奋斗,打井找水,积肥改土,粮棉产量跃居全省前列,甩掉了贫困帽子。
20世纪80 年代,袁家村抓住改革开放机遇,由传统农业生产向工业生产转型,大力发展村办企业,改善村民生活,壮大集体经济,成为陕西著名的“富裕村”“小康村”。
2000年以后,因为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等原因,高耗能、高污染的村办小企业陆续破产倒闭,集体经济萎缩,村民收入下降,袁家村逐渐沦为一个空心村。
2007 年,袁家村再次提出转型发展,这一次选择了服务业,想走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的路子。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而今,走在袁家村石板铺垫的老街上,可以欣赏老艺人的皮影制作,手绘年画;可以进入老作坊,观看榨油酿酒的过程;可以要一壶关中茯茶,聆听悠扬的秦腔古调,或者在艺术长廊与创意青年交流思想。
袁家村成为“关中印象体验地”和乡村生活的传奇样板,已形成以昭陵博物馆、唐肃宗建陵石刻等历史文化遗迹为核心的点、线、带、圈为一体的旅游体系。
开设农家乐、小作坊、酒吧等场所的经营者达3000 多人;每天游客逾万人,节假日多达五六万乃至10 余万,年综合收入达3 亿多元,成为中国乡村旅游的样板。
袁家村究竟是如何做到的?用“ 最地道的关中小吃”叫响品牌2007 年,袁家村党支部书记郭占武提出想走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的路子时,村里几乎没人同意这个建议。
那时的袁家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老弱病残守家,萧条破败,没有生气。
既没有绿水青山的美景,也没有古镇老村的风貌,一些专家学者考察后都认为袁家村根本不具备搞旅游的条件,建议另找出路。
郭占武大胆创新,提出打造关中民俗文化体验地、以乡村旅游带动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袁家村案例分析报告
袁家村案例分析报告一.袁家村:1.袁家村概况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文娱中国陕西关中平原腹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袁家村周边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袁家村座落在举世闻名的唐太宗李世民陵山下,处在西咸半小时经济圈内,唐昭陵旅游专线从附近经过,交通十分便利,是目前最受欢迎的乡村旅游度假体验胜地。
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过袁家村。
被誉为中国最有魅力的休闲乡村。
2.交通区位分析袁家村位于咸阳市礼泉县,距离咸阳国际机场较近,空运便利,有利于吸引国际旅客前来观光体验。
附近机场高速、武银高速、312国道、107省道、关中环线等道路密布,交通发达,西安至礼泉、西安至袁家村、咸阳至袁家村的客运大巴发车频率高,游客无论是成大巴还是自驾游很便利。
3.袁家村发展历程4.运营模式投资管理模式多样化,众筹、入股、合作等多种方式并存农业:1)通过集体经济模式,采用免租金,统一经营和管理方式2)袁家村村委会将商品按照经营品类和所处位置分成若干组3)每组设立经营组长4)组长负责统一管理卫生、品质、产品特色灯5)开设打分和淘汰机制6)对外进行土地租赁7)免费提供地皮,经营方收回成本后,利润部分五五分成5.产业构成1)农业:小麦等基本农作物2)林、果业:有大规模的苹果园、梨园,及特色采摘园(包括樱桃和草莓)3)工业、水泥厂、运输队等村办企业4)旅游业-------支柱产业6.主导产业:旅游业“关中印象体验地”在明清古村落旧址上恢复重建,再现了古代民居、传统手工作坊和民间演艺小吃等关中民俗的历史原貌。
集中展示了关中农村从明清至今的农村生活文化的演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
7.特色旅游1)特色美食:袁家村自制酸奶、豆腐、辣子。
以及关中地区的各种小吃。
2)艺术长廊:全手工作品,葫芦雕刻及石刻画。
3)酒吧一条街:将现代化产业与仿古建筑进行完美的结合,各家店都极具特色,个性的标语也反映现代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农家乐:以村民原住地四合院为主的农家风味饮食。
“六好”开创袁家村乡村旅游产业新发展
502020年01月(下)摘 要:袁家村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乡村旅游景区。
本文从袁家村的发展历程入手,分析袁家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势,最后总结出袁家村红红火火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六好”成功经验,对开创袁家村乡村旅游产业新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袁家村;乡村旅游;经验袁家村,昔日的穷乡僻壤摇身一变成了人潮拥挤的旅游景点,成为人们休闲娱乐放松的好去处。
这得益于旁边的魏巍屹立的昭陵和古香古色的昭陵博物馆,也得益于关中民俗风情的活色生香,更得益于当今时代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物质的充盈。
本文从袁家村的发展历程入手,分析袁家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势,最后总结出袁家村红红火火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袁家村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后,袁家村的发展如同全国的其他村庄一样,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根据袁家村发展的情况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
以前的袁家村并不大,只有60多户农民,在上个世纪70年还是远近出了名的穷村,用穷乡僻壤这样的词汇一点也不夸张。
村史馆里仍然可以看到当时的真实情况。
“耕地没牛,点灯没油”,农业生产搞不上去,农产品物资缺乏,饿肚子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解放以后历任的多位村长、支书使劲全力也仍未将袁家村这样一个小村庄带出贫穷的沼泽。
第二阶段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至本世纪初。
第36任队长郭裕禄上任后在村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整地、打井、办副业,栽植果树发展农业经济,创办水泥厂、硅铁厂、印刷厂发展工业经济,组建运输队、建筑队、商业服务部发展第三产业,并于1993年成立农工贸为一体的集团型企业——袁家农工商联合总公司。
至此,在郭裕禄的带领下,袁家村攫取了发展的第一桶金。
在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开山取石对当地环境的破坏使袁家村很早就认识到,要依托大唐陵园及自身的区位优势,打造休闲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有战略眼光的郭队长想要袁家村实现更高的飞跃,处于产业转型考虑后对袁家村的资源优势进行了全面衡量,拿出30万元“买点子”,这样的噱头震动省内外。
袁家村发展历程
袁家村发展历程发展历程袁家村2007年开始发展古镇旅游业,市场定位为“关中印象体验地”,客户定位为消费能力中低端的普通消费者——以西安及省内关注民族文化的群体为主要目标客群,占到游客总数的85%。
人气超过陕西排名第一的旅游项目兵马俑。
周边旅游资源有距袁家村一公里的唐太宗昭陵。
号称“关中第一村”的经营模式统一规划,村容村貌体现了秦风汉韵的格调。
统一运营,统一接受袁家村的管理办法及模式。
●锁定民俗风情小镇的独特定位,将区域民俗文化作为核心主题将关中地区民俗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结合,将民俗小吃、茶馆、技艺、游乐与现代的文化创意、休闲体验生活方式结合在了一起。
●关中美食是其最具能量的市场引爆点袁家村对民俗美食的打造,根本不是简单的餐饮配套,而是达到了在倾尽全力的打造高品质的关中民俗美食博物馆的境界。
小吃一条街是袁家村几乎就是靠餐饮业能带动起来的,小吃街是最吸引游客的地方。
●一是控制业态严格。
整条街业态布局为小吃,每种美食仅限一家经营,绝不重复。
●二是通过窘迫逼狭的建筑布局,人为营造熙熙攘攘的商业氛围。
小吃街的道路宽度为4米左右,街道顶部用布幔遮挡,现场狭窄局促,故意减慢游客速度,造成拥堵。
三是商铺布局合理。
外间现场制作食物,成为展示陕西当地风俗的一个场所,增加风俗氛围。
除却餐饮之外,袁家村的休闲和文创业态也是别具风味。
娱乐休闲区包括麻将馆和茶馆区。
游客在小吃街吃饱喝足后,进入这个区域休闲休憩。
此区域的业态相对要复杂,既有大型客栈、茶楼、麻将馆,也分布着小吃和餐饮。
酒吧一条街是为了吸引附近城市的白领阶层设立,装饰风格时尚现代。
民俗体验区袁家村最大的卖点和独特性。
在民俗体验区,众多的油坊、布坊、醋坊、茶坊、面坊、醪糟坊……各具特色,游客可以亲身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
民俗体验区的客户消费频率并不高,但能够带来更多的客流。
村委会对民俗体验区进行补贴或减免。
在关键的招商运营管理模式上,还采用了免租金、统一经营和管理、对于关系到民生的食品原料进行统一供货、自营加工厂、调味品厂、酸奶厂、油厂、面粉厂等关键的原材料加工部分,将商户经营业绩与村集体的经营收益相挂钩,并且效益可观。
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
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礼泉县袁家村位于中国陕西关中平原腹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分为南部台塬和北部丘陵沟壑区两大类。
袁家村周遍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距袁家村一公里的唐太宗昭陵是全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园。
唐肃宗建陵石刻,是关中地区帝王诸陵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石雕石刻群。
袁家村现已形成以昭陵博物馆、唐肃宗建陵石刻等历史文化遗迹为核心的点、线、带、圈为一体的旅游体系。
袁家村坐落在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北面的举世闻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昭陵九嵕山下。
1993年,袁家村成立了农工贸为一体的集团型企业袁家农工商联合总公司,下辖12个子公司,在西安还有这个村的房地产公司呢。
目前有400多口人的袁家村,村资产已达到1亿多元,村民家家住上了小洋楼,人均住房52平方米,家家生活得很滋润,如今这个村的领导者朝着环保、生态、绿色的发展观念转变,带领全体村民大力开发无烟工业-旅游业,创建民俗、民风体验一条街,集中展示关中农村自明清以来的农村生活的演变。
袁家村现在是陕西地区发展较快的旅游村,主要针对城市里面高消费的人群,为人们提供舒适,以及怀念农村风情的人们。
家家主营的就是家常便饭,野菜,粗粮,给人们做出最营养的饭菜,有好多原始的东西,给人们带来无穷的欢乐,能够使人们消除疲惫的身体。
是一个风土民情的好地方。
欢迎大家去旅游。
旅游观光从西安出发,驱车约一个小时的路程,便到了被人们称为“关中印象体验地”——袁家村。
袁家村坐落在礼泉县烟霞镇北面的九嵕山下。
走进村子,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幅幅近似于原生态的农家生活画面。
使游人恍惚中有种穿越时空之感,仿佛回到了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
走进古朴典雅的小巷,两边店铺林立,作坊鳞次栉比。
有油坊德瑞恒、醪糟坊稻香村、豆腐坊卢氏豆腐、辣子坊天一阁、面坊五福堂、茶坊童济功、醋坊五味斋、布坊永泰和、药坊同顺堂------醋坊中,一坛坛、一瓶瓶手工酿造的纯粮醋,散发着诱人的清香;面坊中,兴致勃勃的游人饶有趣味的推动着沉重的石磨,白白的面粉缓缓地溢出来;布坊里,满面沧桑的妈妈坐在古老的织布机前细心地织着漂亮的土布;油坊中,那巨大的老木制成的榨油器令人叹为观止;药坊中飘出的淡淡药香若有若无地在鼻间萦绕。
参观袁家村
农村经济的新曙光——袁家村参观有感礼泉县的袁家村位于中国陕西关中平原腹地,来到这个如神话般辉煌的小村庄,才知道原因,感觉是无限的惊叹。
袁家村民俗一条街的百米长街上,有老式榨油坊、豆腐坊、酿醋坊、织布坊、辣椒坊、磨面坊等。
悠然自得、轻松惬意、返璞归真的乡村生活,这就是关中印象地,袁家村的美好时光。
作为一个研究经济的学生,袁家村的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是令人深思的问题,尤其是袁家村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值得关注和学习的。
一、袁家村的发展历程从参观袁家村的村管史馆让我了解到他们的生活一步步走出贫困,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的发展历程。
70年代前,袁家村是一个“电灯没油,种田没牛,干活选不出头”,每个劳动日最高只有七分钱,全村人住地坑窑的生活。
后来,郭裕禄带领群众从平整土地开始,逐渐改变农业基础条件,使农业很快翻身,一举成为当地农业战线的标兵。
80年代,大力兴办村办企业,使村集体经济跃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90年代,组建集团公司,后改为投资公司,内行外联,发展外向型经济,涉足房地产开发、旅游业、制药业、餐饮业、铁路联运和众多高科技开发领域。
时隔数十年,这个曾轰动一时的袁家村在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后,突然又以“关中印象体验地袁家村”的新面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如今这个村的领导者朝着环保、生态、绿色的发展观念转变,带领全体村民大力开发无烟工业和旅游业,创建民俗、民风体验一条街,集中展示关中农村自明清以来的农村生活的演变。
袁家村从一个昔日有名的穷村子变化为今天的富裕村、文明村和旅游明星村,是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辛勤努力,与时俱进的成果。
正如华国锋要求的那样:做到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发展集体经济,建设现代化新农村。
二、当今中国的经济结构现状及袁家村经济结构的转变从我们学到的经济知识中我们知道,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
袁家村调研报告
袁家村调研报告一、袁家村历史变迁(一)袁家村简介礼泉县袁家村位于中国陕西关中平原腹地,坐落在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北面的举世闻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昭陵九嵕山下,西北地势较高,东南地势较低,地貌分为南部台塬和北部丘陵沟壑区两大类。
袁家村周边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距袁家村一公里的唐太宗昭陵是全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园。
目前袁家村有常住人口四百余人,创建了民俗、民风体验一条街,集中展示着关中农村自明清以来的农村生活的演变。
除此以外,袁家村周边还分布有滑雪场,直升机、自行车观光,农家乐等等游乐项目。
作为陕西地区发展较快的旅游村,袁家村主要针对来自于城市的旅游人群,为人们提供舒适并且富有农村气息的全方位体验。
(二)历史发展早在四十余年前的人民公社时期,袁家村还是出名的“烂杆村”,“地无三尺平,砂石到处见”,“耕地无牛,点灯没油,干活选不出头”。
全村37户人,大都居住在破旧、低矮的土坯房里,其中有15户居住在低洼潮湿的地坑窑里。
1970年,24岁的郭裕禄出任第36任队长。
在他的带领下,全村上下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挖坡填沟,平整土地,打井积肥,把503亩靠天吃饭的坡地、小块地变成了平展整齐、旱涝保收的水浇地。
粮食亩产从1970年的160斤,逐年提高到246斤、504斤……1650斤,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户户有余粮,一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
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序幕的拉开,袁家村审时度势,放弃了原有的土地集体管理的旧有模式,将土地承包到农户,大力发展果品产业,使村民的收入变成了“果业收入+工资收入+村集体分红”的新模式。
此后,村上加大投资规模,拓宽发展领域,使原有的村农工商总公司迅速发展成集建材、餐饮、旅游、运输、服务、房地产、影视为一体的大型集团公司,实现了从农业稳村向工业富村的成功转型。
2000年该村人均年收入已增长至8600元,集体资本积累达到1.8亿元,成为全国闻名的“小康村”。
陕西袁家村兴盛密码
陕西袁家村兴盛密码作者:倪坤晓来源:《当代农村财经》2021年第11期摘要: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袁家村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探索了产业共融、产权共有、村民共治的包容发展之路,其能够不断转型、持续兴盛得益于全民参与、产业运作、股权设置、经营管理、收益分配、乡村治理六大方面的制度安排。
经验表明,组织动员村民是发展的重要法宝,唤醒集体自觉是发展的重要基础,平衡公平效率是发展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袁家村集体经济兴盛密码袁家村隶属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地处关中平原腹地,西咸一小时经济圈内,先后荣获国家AAAA景区、中国十大美丽乡村等称号。
20世纪70年代以来,袁家村在郭裕禄、郭占武两代村支书的带领下,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乡村旅游为抓手,以股份合作为纽带,以村民为主体,以村庄为载体,打造农民创业平台,还原地道农村生活,经历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转变,探索了产业共融、产权共有、村民共治、三共融合的包容发展之路,实现了艰苦创业拔穷根、兴办企业奔小康、乡村旅游促振兴的跨越式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前,袁家村是有名的“烂杆村”,耕地无牛、点灯没油、干活选不出头。
70年代初,原村支书郭裕禄带领村民建设农田水利,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将靠天吃饭的贫瘠土地改造成旱涝保收的良田沃土,解决了群众温饱问题。
80年代,袁家村抓住改革开放机遇,发展村办企业,先后建成白灰窑、砖瓦窑、水泥预制厂等企业,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从农业稳村向工业富村的转变。
2000年,袁家村人均年收入从1970年的29.6元增加到8600元,集体积累达1.6亿元,成为陕西著名的“小康村”。
9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村内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陆续被关停,集体经济萎缩,袁家村面临着“出路在哪里”的拷问。
2007年,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成长起来的郭占武出任村支书。
他带领村民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打造关中印象体验地,先后建成小吃一条街、康庄北街,成功解决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
袁家村的乡村振兴之路
创新与共享:袁家村的乡村振兴之路——关于袁家村模式的调查和思考中国乡村振兴袁家村课题组2018年10月创新与共享:袁家村的乡村振兴之路——关于袁家村模式的调查和思考2007年以来,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打造农民创业平台,解决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以股份合作为切入点,创办农民合作社,解决收入分配和共同富裕问题。
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成功探索出一条破解三农难题、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袁家村创新发展的思路和经验,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前来参观、考察和学习者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有多达29个省、市(自治区)的各级党政领导和部门计千余批次到访,开发区、特色小镇、旅游景区、文旅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乡镇村组考察团更是不计其数,成为中国农村近几十年罕见的独特现象。
中国乡村振兴袁家村课题组对袁家村进行了长期深入的观察、调研和思考,尤其是进村入户,面对面直接和干部群众交流,获得很多第一手生动鲜活的材料,更加深了对袁家村的认识和理解。
“袁家村模式”为贯彻落实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样本和范例,对其他地区的乡村建设、发展和振兴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袁家村模式”是袁家村人在党的领导下,把农民组织起来,自主创新,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思路和经验总结。
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支部为核心,以农民为主体袁家村是个只有62户286人的小村子。
地处关中平原,渭河之北,干旱贫瘠,资源匮乏。
历史上是个“点灯没油、耕地没牛、干活选不出头”的“烂杆村”。
上世纪七十年代,老书记郭裕禄带领村民艰苦奋斗,打井找水,积肥改土,粮棉产量跃居全省前列,甩掉了贫困帽子。
八十年代,抓住改革开放机遇,大力发展村办企业,改善村民生活,壮大集体经济,民富村强,成为陕西著名的“富裕村”、“小康村”。
袁家村的乡村旅游与产业发展之路
中国 · 袁家村国家AAAA级景区 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袁家村:从“空心村”到中国最美乡村--关于袁家村模式的观察和思考目 录•一、一个奇迹 两个创举•二、乡村旅游引发的奇迹•三、特色小镇 美丽乡村三部曲•四、转型升级 进城出省•五、袁家村模式的启示一个奇迹 两个创举1袁家村62户286人汇聚八百创客吸纳三千人就业带动周边数万农民增收年接待游客达400万以上旅游总收入愈3.2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76000元一个奇迹:空心村变身中国最美乡村今日袁家村国家AAAA旅游景区中国十大美丽乡村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两个创举1.乡村旅游 特色小镇的创新者 袁家村通过打造以关中民俗文化为核心的关中印象体验地景区,形成村景合一、三产融合的乡村旅游商业模式。
并逐步建成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各类人才聚集,第三产业发达;既有田园风光,又享时尚生活;既有现代气息,又有乡愁民俗,宜业宜居,开放多元的特色小镇。
两个创举2、自主解决三农问题的创新者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近40年后,袁家村人在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在没有任何强迫命令的前提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用产业化和合作社的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由农民自主解决三农问题,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破解了长期困扰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的三农问题。
这是一个伟大创举。
乡村旅游引发的奇迹2时代巨变 传统乡村逐步消失 乡村旅游 追寻记忆中的乡村乡村旅游的三个要素三个要素:田野 村庄 农民三种体验: 乡愁 民俗 人情政府主导 资本下乡 村民自主袁家村乡村旅游的出发点关中印象体验地创始人和设计师梦 想:复兴袁家村现 实:空心村--无资源 无资金 无人才出发点:解决农民收入和产业发展突破口:乡村旅游(民俗街+农家乐) 2006年“异想天开”--提出乡村旅游新思路2007年“无中生有”--关中印象体验地建成关中印象体验地没有外部专业机构和团队参与项目 资金 团队策划 规划 设计关中民俗为核心原始 真实 活化乡村服务为特色朴实 热情 自然体验不一样的乡村旅游感知不一样的乡村生活创新、积累和熟化过程 2007——2012资源:村民的日常生活乡村的传统习俗创新:村景一体全民参与关中民俗乡村生活积累:调整 改进 完善熟化:景区 心态 时间创新、积累和熟化过程 2007——2012业态:市场化招商:个性化运营:低成本管理:村干部奇迹的发生 设想用三年时间,把袁家村打造成陕西最具代表性的关中民俗文化旅游精品;用五年时间,把袁家村打造成有全国知名度的旅游品牌。
袁家村相关背景
原创]袖珍“关中风情园”—袁家村(1)我要推荐2009-7-25 17:28:50 丨分类:游历三秦丨标签:旅游休闲民俗人文关中风情园袁家村袖珍“关中风情园”—袁家村(1)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城里人“返璞归真”,热衷寻找乡下人的生活情趣。
乡下人也顺势建起各式各样的“农家乐”、“垂钓园”、“风情村”......近两年来,西安和咸阳两市的一些人们,双休日常去的一个地方,就是礼泉袁家村。
礼泉县烟霞镇的袁家村,离西安有一个半小时的路程。
全村60余户300余人,500亩地,上世纪70年代是陕西省先进模范村之一。
袁家村是个移民村,全村60户人有九个姓。
当时有句顺口溜:点灯没油,耕地没牛,干活选不出头。
12年换了35任队长,越换越穷越烂,不仅村里没积累,还欠了上万元的债。
1970年郭裕禄出任袁家村第36任队长,领着全村村民改土造田,苦干实干,连续9年实现了面貌的全面改变。
1979年改革开放,郭裕禄积极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在搞好农业的同时,实践工业富村的战略,先后办起了砖瓦窑、石灰窑、水泥厂、水泥预制厂、硅铁厂、建筑公司、汽车运输队等多个企业,外引内联,滚动发展,积极在西安等地开发旅游项目和石油运输产业,村集体发展壮大得很快,1993年,袁家村成立了农工贸为一体的集团型企业——袁家农工商联合总公司,下辖12个子公司。
当时在全国都有点名气,华国锋、李瑞环等都到过村里,“袁家村”村名也是时任国家领导人华国锋写的。
华国锋题写的村名此后,“袁家村”似乎从人们的视野里慢慢地淡出,而这两年突然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时,却有了一个新的头衔:关中印象体验地—袁家村。
据现任村长郭俊武介绍,袁家村从2006年开始实施农家乐项目,派骨干和村民到山西、云南、成都去考察,2007年10月1日正式营业。
刚开始搞,村民都不愿意,只好拿出鼓励政策:凡是搞农家乐的村民,村上给予前五户各50%的补助,于是,从不到10户,到现在的30多户,发展速度非常快,从开办农家乐至今,最好的一家纯利润达到了10万元,现在村民想办农家乐,那可要排队申请呢。
袁家村:红色传承
袁家村:红色传承袁家村位于中国江苏省扬州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承的村庄。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摇篮之一,袁家村承载着丰富的红色记忆和革命传统,被誉为“红色村庄”。
这个小小的村庄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兴衰,也诞生了众多杰出的革命烈士。
袁家村的红色传承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
当时,中国正面临帝国主义侵略和民族危机的严重威胁,人们普遍陷入困境。
然而,在这个艰难的时期,袁家村的革命氛围却愈发浓厚。
袁家村的青年们积极参与反帝爱国运动,不断探索中国革命的未来。
为纪念这段革命历史,袁家村的居民开始建造一座纪念碑,以纪念在反帝斗争中牺牲的村民。
这座纪念碑不仅是对革命英烈的敬意,也是对袁家村红色传统的弘扬。
如今,每年的革命纪念日,无数人慕名而来,瞻仰这座纪念碑,表达对革命英烈的崇敬之情。
除了纪念碑,袁家村还有一座革命烈士陵园,安葬着无数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牺牲的革命英烈。
在这个陵园里,可以看到一座座雄伟的红色墓碑,墓碑上镶嵌着革命英烈的名字和事迹,让人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
袁家村的红色传承不仅体现在物质遗迹上,更体现在人们的精神中。
村庄的居民始终坚守着信仰和理想,秉承着革命先辈的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在各种场合,袁家村的居民会自发地组织纪念活动、讲座和展览,将红色传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袁家村的居民们积极培养青年一代的红色意识和家国情怀。
他们将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融入学校的教育课程中,通过讲座、演讲、实地考察等形式,让青年一代深入了解袁家村的红色历史和革命传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袁家村也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研学团前来参观和学习。
游客们可以沉浸在袁家村的红色氛围中,参观纪念馆、革命博物馆,观看红色文艺表演等。
同时,研学团的到来也让袁家村的红色传承更加深入人心。
通过与居民的互动交流,学生们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和牺牲精神,不仅增长了知识,更燃起了爱国之情。
在袁家村,村民们积极参与到红色传承的各项工作中。
袁家村考察报告
袁家村考察报告1. 简介袁家村位于中国浙江省富阳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
本文将对袁家村进行考察,并对其历史、文化、建筑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2. 背景袁家村建于明代,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该村周围环境优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既有河流、湖泊,又有山峦和丘陵,是一个典型的水乡村落。
袁家村的建筑风格独特,保留了明代的村落格局,具有浓厚的江南特色。
3. 历史袁家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
据传,袁家村的建立者是袁姓一族,他们是明代的状元袁宏道的后人。
袁家村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村落。
它曾经是商贸和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当地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
4. 文化袁家村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该村有许多传统工艺品,如竹编、扇子制作等,这些手工艺品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此外,袁家村还保留了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在这些传统活动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地方文化氛围。
5. 建筑袁家村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村中有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如门楼、祠堂、民居等,它们建造精美,体现了古代江南地区的建筑风格。
在袁家村的建筑中,最著名的要数袁宏道祠堂,这是袁姓一族的家族祠堂,也是村中的重要地标。
6. 旅游资源袁家村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游客可以在村中欣赏到传统建筑的魅力,领略到浓厚的江南水乡风情。
此外,袁家村周边还有许多自然景观,如湖泊、山峦等,提供了丰富的户外活动选择。
7. 保护与发展袁家村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村落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建筑物老化、环境污染等。
为了保护袁家村的独特文化和建筑,当地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缮古建筑、加强环境保护等。
同时,政府还积极开展旅游宣传和推广,提高袁家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8. 结论袁家村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古村落。
它既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也有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
袁家村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任务,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时袁家村对运营管理细节上的把控也是极为严格,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举个例子。在所有的小吃餐饮店铺中,村里规定不允许有冰箱,以保证食材的新鲜,甚至村里面对灶台的大小、位置和设计风格都有严格的把控,以保证情景体验的原汁原味。
景区经营户一律不得外带食材进入,也不能外带加工好的食品进行销售,必须使用景区统一供应的原材料。景区还有自己的养鸡场,经营户所用的鸡全部来源于这个养鸡场。周边的农村为景区指定蔬菜基地,为景区提供无公害蔬菜。
干净整洁好环境
马嵬驿对商户运营管理细节上把控极为严格,与餐饮有关店员一律戴口罩;食物外形、餐饮人员指甲服装都有具体标准…如果达不到要求,轻则处罚,重则停业整顿。
发展历程
马嵬驿于2013年10月国庆试营业。2015年底,马嵬驿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600万人次。距离马嵬驿最近的知名景区,是约30公里外的汉武帝茂陵。安史之乱,杨贵妃就被逼自尽在这里。
就地取材,点石成金
2012年9月28日,马嵬驿景区动工建设,景区合理利用这一带自然的台塬地势、沟壑地形和李家坡原来的旧窑洞院落,改造建设为一处极具关中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
2、带动周边群众就业
景区带动了周边农村从事无公害蔬果种植和生态养殖,建立起水果种植基地、蔬菜种植基地、传统手工编织生产基地、家禽养殖基地等马嵬驿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解决了1600多名农民的就业问题。通过民俗文化展演、民俗餐饮、民俗体验、休闲娱乐等项目,景区解决了当地500人以上的农民就业。景区不但让农民群众得到直接就业,还在科学而严格的管理下为农民树立起旅游服务意识,提高了群众素质,助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丰富配套、延伸消费
“游”免费,但吃、住、行、购、娱等各种服务合理收费。
有专门针对儿童的小型游乐场和鸵鸟场以及针对年轻人的马场和驿家酒吧,这些收费娱乐项目丰富消费需求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网络覆盖、电子支付
马嵬驿是“陕西省金融IC卡示范景区”,全村无线WIFI全覆盖、4G网络全覆盖,满足随时随地的网络连接和移动支付的强烈需求。
二是传统生产工艺作坊;
三是展览馆陈列展示;
四是文化演艺活动。
通过这四种形式,让民俗文化看得见、听得到、能品尝、可体验、能传承。
1、吃得好的地方传统美食文化
近百家经营户按照“一店一品”的要求经营着上百个餐饮种类。同时展现传统美食工艺,极大满足关中美食诱惑和中老年人的怀旧情结和年轻人的好奇之心。
2、能体验的民间生产文化
投资管理模式多样化,众筹、入股、合作等多种方式并存
对于一些村集体看中的发展项目,村里允许采用众筹模式。村集体可以免费提供地皮,然后经营团队根据地块出设计方案,得到村里认可后即可建设。投资还约定,在经营方回收成本后,利润部分五五分成
从经营业态特色来看,袁家村作为一个民俗文化小镇的爆品项目,其本质更像是一个精品的特色餐饮购物中心。它以绵延2000年的关中风情文化故事为依托,通过精心打造特色的民俗体验、情景化的传统村落空间、潮流时尚的生活方式和爆品的餐饮小吃,从而形成了整个文化旅游项目最大的市场吸引力。
搭建平台、共享经济
马嵬驿按照“公司+农户+景区+文化+产品”的运营发展模式,把农民作为景区经营的主体,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1、景区店铺无偿经营
马嵬驿主要采取了商铺无偿出租和经营户技术入股两种形式。
在马嵬驿的小吃经营户全部是景区无偿提供的店铺,经营户只需要交纳自己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水、电、卫生费用。景区还有一部分食品加工作坊,如榨油坊、豆腐坊、辣子碾坊等都实行技术入股的形式,经营户与景区各占50%股份联合经营,这些作坊主要对景区内的小吃经营户提供原材料和为游客提供商品。
精准定位,补缺市场
传统的兴平旅游主要有茂陵、杨贵妃墓组成,这条线路是典型的历史文化线路,游客能够参与体验的项目很少。马嵬驿景区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游客在这里既可以吃到美食、看到好景,又能买到质量有保证的土特产品。
文旅融合、主题鲜明
景区以游客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民俗文化展示,主要有四类:
一是地方传统小吃经营;
发展历程
袁家村2007年开始发展古镇旅游业,市场定位为“关中印象体验地”,客户定位为消费能力中低端的普通消费者——以西安及省内关注民族文化的群体为主要目标客群,占到游客总数的85%。人气超过陕西排名第一的旅游项目兵马俑。
周边旅游资源有距袁家村一公里的唐太宗昭陵。号称“关中第一村”的
经营模式
统一规划,村容村貌体现了秦风汉韵的格调。
两者共同点:
免费模式,平台运作,特色餐饮等。[“古鎮+小吃”模式]
民俗体验区
袁家村最大的卖点和独特性。
在民俗体验区,众多的油坊、布坊、醋坊、茶坊、面坊、醪糟坊……各具特色,游客可以亲身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
民俗体验区的客户消费频率并不高,但能够带来更多的客流。村委会对民俗体验区进行补贴或减免。
在关键的招商运营管理模式上,还采用了免租金、统一经营和管理、对于关系到民生的食品原料进行统一供货、自营加工厂、调味品厂、酸奶厂、油厂、面粉厂等关键的原材料加工部分,将商户经营业绩与村集体的经营收益相挂钩,并且效益可观。
统一运营,统一接受袁家村的管理办法及模式。
锁定民俗风情小镇的独特定位,将区域民俗文化作为核心主题
将关中地区民俗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结合,将民俗小吃、茶馆、技艺、游乐与现代的文化创意、休闲体验生活方式结合在了一起。
关中美食是其最具能量的市场引爆点
袁家村对民俗美食的打造,根本不是简单的餐饮配套,而是达到了在倾尽全力的打造高品质的关中民俗美食博物馆的境界。
马嵬驿除了拥有4A级旅游景区牌子外,同时还有一个招牌——“马嵬驿创业孵化基地”。吸纳就业人口1120人,带动周边群众就业4630人。
3、品牌输出
马嵬驿的赢利渠道就是“马嵬驿+”品牌输出。从一开始,马嵬驿就坚定走品牌化之路,注册“马嵬驿”品牌,统一了品牌、手提袋和设计,现在所有小吃都挂有“马嵬驿”的名字,与此同时,马嵬驿还不断拓展品牌外延扩展至“马嵬驿+”,发酵品牌效应。“马嵬驿+”在省外投资成功,靠的正是这样的标准和品牌。
榨菜籽油\卤水点豆腐\手工土织布等民间传统生产工艺的现场展示。这些行将消亡的传统制作工艺在马嵬驿里焕发出新时代的文化光芒。
3、看得见的民俗艺术文化
景区恢复保护了老窑洞遗址16口,在窑洞里建设了民俗文化展览馆,主要展示了自唐朝以来马嵬驿的历史典故和关中泥塑工艺品,另外还有一部分主要展示关中农村生产生活中的主要场景和用具,丰富了景区文化内容。
以商治商,规范市场
景区采取“以商治商”的形式,从各个经营户中选出一部分人员组成商会,,所有经营户都是会员。商会的职责主要有两项,一是负责统一采购原材料,再按照原价卖给经营户;二是负责对整个马嵬驿经营户进行管理,监督景区规章制度的落实。每个经营者既是经营者又是管理者,互相监督,共同维护,实现高度自治。
讲政治,宣传离不开政府
袁家村一过村门就是一个高大的毛主席像,虽然跟整个景观的搭配极不协调,但政治象征意义浓厚。以及处处频现的领导人题字合影,都在提示着这个项目与政府的密切关系。这样做既容易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各种优惠,又能进一步提高项目的知名度。
袁家村成功之后,在陕西境内进行了迅速的复制。后期相继面市的马嵬驿、何仙坊、周至水街项目都获得了市场的追捧。
4、生动鲜活的文化演艺
在马嵬驿的文化广场上,每天都上演多场秦腔、川剧变脸、皮影戏、杂耍等小而精的剧目。接地气的表演让非物质文化显示出巨大的魅力,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严格管理,确保质量
入驻商户末位淘汰。马嵬驿对所有经营商户每年实行末位淘汰,清退经营管理跟不上的商户,整合没有活力的商铺。
统一采购好食材
外间现场制作食物,成为展示陕西当地风俗的一个场所,增加风俗氛围。
除却餐饮之外,袁家村的休闲和文创业态也是别具风味。
娱乐休闲区
包括麻将馆和茶馆区。
游客在小吃街吃饱喝足后,进入这个区域休闲休憩。
此区域的业态相对要复杂,既有大型客栈、茶楼、麻将馆,也分布着小吃和餐饮。
酒吧一条街
是为了吸引附近城市的白领阶层设立,装饰风格时尚现代。
小吃一条街
是袁家村几乎就是靠餐饮业能带动起来的,小吃街是最吸引游客的地方。
一是控制业态严格。
整条街业态布局为小吃,每种美食仅限一家经营,绝不重复。
二是通过窘迫逼狭的建筑布局,人为营造熙熙攘攘的商业氛围。
小吃街的道路宽度为4米左右,街道顶部用布幔遮挡,现场狭窄局促,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减慢游客速度,造成拥堵。
三是商铺布局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