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及史记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史—史记讲义课件
580万字,是原书的10倍。是目前材料最详尽,
最便于阅读的《史记》注本。
16
(四)司马迁的其它作品
今存《悲士不遇赋》是晚年的作品, 是一
篇骚体赋, 抒发作者受腐刑的悲愤的心情。另有
散文《报任安书》, 是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信, 司
马迁主要在信中叙述了自己不幸的遭遇, 抒发心
中的痛苦, 以及受辱而坚韧不屈的顽强意志, 司马
司马迁和《史记》
1
壹 司马迁的生平 贰 《史记》的思想内容 叁 《史记》的艺术成就 肆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2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著述
一、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前145~约 前87),字子长, 左冯翊夏阳(今陕 西韩城。汉代京畿 地区分为三部分: 京兆尹、左冯翊、 右扶风,各相当于 一个郡)人。
14
(二)、《史记》的名称及其流传 史记,司马迁原名为《太史公书》——后变为《太史公 记》——再变为《太史记》——《史记》,时为魏晋之间。 史记在司马迁生前并未公布于世。到汉武帝,昭帝、宣帝 他的外孙杨恽公布此书,才得以流传,但流传不久,就缺了十 篇,(景帝纪、武帝纪等)。后来褚少孙补足其中的四篇,都
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原为
单行本,北宋时会编在一起。
2、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对史记的考察、校
订,花二十年时间而成,或云可为《史记》第
四家注。
3、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资料
丰富,是《史记》三家注后最好《史记》注释。
4.韩兆琦《史记笺证》。韩先生批阅十三年
撰成此书。吸收了许多最新的研究成果,全书
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封了海西侯。) 汉武帝给司马迁治罪其它原因: “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之过, 帝怒削而去之,后坐李陵降匈奴,下迁蚕室。有怨言(可能指的是《报任安书》), 下狱死。”(引自卫宏《汉书旧仪注》。司马迁的死,两千年来一直是个谜。刘向、
司马迁及其史记介绍
歌颂爱国人物和对历史有贡献的人物
《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
《李将军列传》------李广
《史记》人物刻画艺术
历史人物形象化
通过人物的言行,通过人物活 貌 。如《鸿门宴》通过紧张、复杂的 情节描写,揭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 刘邦----项羽
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书: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
化等方面的专史 世家: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 传记 列传:历代有影响的人物的传记(少数 列传是外国史和少数民族史)
《史记》创作的目的
究天人之际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余甚惑焉,倘所谓 ‘天道’是邪,非邪!” 《项羽本纪》:“天之亡我,非战 之罪也。”
《史记》的思想倾向
揭露统治者的暴行、暴政
刘邦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 “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
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 分我一杯羹。” 韩信:“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 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农民起义的合理性
将陈胜列入《世家》
《项羽本纪》-----项羽是一个在秦末
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 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 沾衣也。”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还有著名
的《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
《史记》的内容
《史记》的体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
的纪传体的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 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52 万字, 130篇,有12 本纪、 10表、8书、 30 世家、 70列传,由五个部分组成。
《伯夷列传》
通古今之变
历史进化思想
司马迁史记写了13年类似事例
司马迁史记写了13年类似事例(实用版)目录1.司马迁与《史记》的简介2.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历程3.《史记》中的 13 年类似事例概述4.13 年类似事例的具体内容与影响5.总结正文1.司马迁与《史记》的简介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
他所创作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内容详尽,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约 3000 年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2.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历程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历经坎坷,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为了搜集资料,司马迁走遍了当时的中国各地,采访了众多历史见证人。
他还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历史事件进行了严谨的考证。
在这漫长的 13 年时间里,司马迁笔耕不辍,秉笔直书,终于完成了这部历史巨著。
3.《史记》中的 13 年类似事例概述在《史记》中,有 13 个类似的事例,它们分别是:夏桀与商纣王的暴政、商汤与周武王的革命、西周与东周的交替、春秋五霸的争霸、战国七雄的战争、秦始皇统一六国、楚汉相争、汉武帝的开疆拓土、王莽篡汉、光武中兴、汉末三国鼎立、晋朝的分裂与南北朝的对峙、隋朝的统一与唐朝的崛起。
这些事例涵盖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展现了国家兴衰更迭的规律。
4.13 年类似事例的具体内容与影响在这些事例中,如夏桀与商纣王的暴政,揭示了暴政必亡的道理;商汤与周武王的革命,告诉我们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西周与东周的交替,反映了分封制的弊端;春秋五霸的争霸,展示了诸侯间的权力斗争;战国七雄的战争,体现了国家统一的趋势;秦始皇统一六国,展示了中央集权的优势;楚汉相争,反映了英雄豪杰的崛起与陨落;汉武帝的开疆拓土,彰显了大国雄心;王莽篡汉,揭示了朝代更迭中的阴谋与背叛;光武中兴,意味着历史的轮回与复兴;汉末三国鼎立,呈现了战乱年代的英勇与智慧;晋朝的分裂与南北朝的对峙,反映了民族融合的曲折;隋朝的统一与唐朝的崛起,则展示了繁荣盛世的来临。
司马迁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史记的故事一、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曾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二、史记的创作背景史记是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图强,历经艰辛创作而成的一部历史巨著。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史记自黄帝时代开始,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尧、舜,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的历史。
三、史记的内容与特点史记共130篇,分为本纪、书、世家、列传四部分。
本纪主要记载历代帝王的生平事迹,书则着重描述各种制度、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内容,世家记载诸侯国家的发展史,列传则是对一些杰出人物进行的传记式描写。
史记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个方面,堪称中国古代历史的百科全书。
史记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注重真实性、客观性和文学性的结合。
司马迁运用丰富的文学手法,如描绘人物性格、心理活动、对话等,使得史记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文字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四、史记的历史价值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于后世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经典之作。
它为后世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启示,影响了后世的史学、文学、哲学发展。
五、司马迁的精神品质面对宫刑的屈辱,司马迁没有放弃,而是以坚强的意志力和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完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历史巨著。
他的精神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担当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六、史记的影响与传承史记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推崇。
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明了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同时,史记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途径。
史记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司马迁《史记》简介
司马迁《史记》简介《史记》是西汉着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四史”之⾸,记载了上⾄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列传(记重要⼈物的⾔⾏事迹,主要叙⼈⾂,其中最后⼀篇为⾃序)、⼗表(⼤事年表)、⼋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律、历法、天⽂、封禅、⽔利、财⽤),共⼀百三⼗篇,五⼗⼆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学的发展都产⽣了深远影响。
其⾸创的纪传体编史⽅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部优秀的⽂学着作,在中国⽂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韵之《离骚》”,有很⾼的⽂学价值。
刘向等⼈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不华,质⽽不俚”。
名称来由《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着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创作背景东周时期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化典籍,以致明堂、⽯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
汉朝建⽴后,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品学兼优的⽂学之⼠逐渐进⽤,《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学的⼈⼠搜寻并献出。
取材《史记》取材相当⼴泛。
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百家等着作和国家的⽂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些⽆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史记》简介
《史记》简介《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
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
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历十余年而完成。
《史记》原名《太史公》到了三国时期,这本书才被明确称为“史记”。
司马迁的《史记》在汉魏期间属于禁书,官民不得自由阅读,即使是王公诸侯亦没有此权利,而且删去《史记》的《孝景本纪》、《孝武本纪》等10篇,其他篇章亦多有篡改。
今日《史记》的版本,与司马迁的原稿差别很大。
东汉明帝、魏明帝曹睿等君主都曾痛批司马迁诽谤汉武帝。
例如班固在他的著作《典引》称,永平十七年某日,魏明帝曾在云龙门召见他、傅毅、贾逵、杜矩、展隆及郗萌等人,派个宦官拿了篇司马迁的《秦始皇本纪》,询问他们是否觉得司马迁的史论有不对的地方,班固指司马迁引述贾谊《过秦论》:“假设子婴有中人之才,秦的社稷还可以保住”,这番话相当有问题。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创作背景大汉王朝继承五帝的遗风,接续三代中断的大业。
因周朝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焚毁《诗》、《书》,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
而这时汉朝兴起,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于是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
[1]等到汉武帝即位,汉朝兴起已有六十余年,海内安定,府库充实,然而四边未服,制度多缺。
皇上刚刚兴办文武大业,欲求人才唯恐不够,用蒲轮车迎年老的枚乘,见到主父偃而叹息相见太晚。
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
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众所周知,《史记》是西汉著名的也是最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著作,司马迁倾其一生,最终完成了这部经典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而这其中也有许多曲折的故事为后人所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司马迁子承父业,父亲司马谈在临死之前将家族的使命和自己的遗愿都托付给司马迁,希望司马迁能够接着编写自己的论著。
司马迁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早年间游历山水,了解风土人情,搜集古事旧闻的司马迁为编写《史记》积累的大量的素材。
公元前104年的时候,司马迁就着手开始编写《史记》了。
但是不幸的是,在公元前98年的时候,李陵战败投降匈奴,被匈奴俘虏做了战俘,汉武帝对此非常的生气。
但是司马迁却没有逢迎汉武帝的意思,司马迁为李陵解释求情,认为李陵是一个孝敬爱国的人,投降匈奴是迫不得已,心中一定还想着他日能够重新回朝。
但是汉武帝却将司马迁逮捕入狱,司马迁被捕入狱之后遭受到了酷刑拷打。
李陵投降匈奴的罪名被“坐实”之后,司马迁也因此受到了牵连,受到了宫刑的处罚。
在身体和精神都受到重大的创伤之后,司马迁忍辱负重,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写《史记》之上,完成《史记》也成为了司马迁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前后十四年,司马迁最终完成这部传世的巨著,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也被人们所传诵。
司马迁究竟有没有女儿在史书上虽然没有记载司马迁有没有儿子,但是司马迁女儿却是有明确记载的。
而且司马迁的女儿还嫁了个非常好的丈夫,只是司马迁女儿姓名不可靠,也就只能称之为“司马迁之女”了。
司马迁的女儿后来嫁给了杨敞,这个杨敞是谁的呢?我们都知道汉武帝死后幼子汉昭帝即位,汉武帝的托孤重臣霍光,杨敞原先就是霍光身边的人。
但是后来杨敞行事小心谨慎,又非常有才能,霍光非常赏识他,后来杨敞官职丞相,一时位极人臣。
杨敞和司马迁智能表有两个儿子,一个名叫杨忠,另一个叫杨恽。
相传司马迁的《史记》成书之后就是藏在女儿处的,第一个读者就是他的外孙杨恽。
史记资料
《史记的撰写过程东汉末始称《史记》。它是古代第一部由 个人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 又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 列传五种体例构成。“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 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 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 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 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还有 一部分记载了中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历史。《史记》通过这五种不同 体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 • 这种著作体裁又简称为“纪传体”以后稍加变更成为历代正史的通用 体裁。
•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渊博,曾“学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 黄子”,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 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 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他几次同汉武帝出 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元封三年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与 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天汉二年 (公元前99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 护,得罪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 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 《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 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 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史记(司马迁作品)故事简介、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史记》原文及翻译史记简介《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十二本纪》简介《五帝本纪》原文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
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三战,然后得其志。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
西至于空桐,登鸡头。
南至于江,登熊、湘。
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
获宝鼎,迎日推策。
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
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司马迁及《史记》内容介绍
司马迁及《史记》内容介绍《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
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
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
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
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
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
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回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
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
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
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
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史记》约成书于前104年至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
“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
史记司马迁的中国历史专著
史记司马迁的中国历史专著史记——司马迁的中国历史专著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中国历史专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
它以纪传体的形式,系统梳理了从上古时代到秦朝的两千多年历史,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众多方面,成为了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之一。
一、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时期的重要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出生于陕西长安(今西安),成长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在家族的激励下,司马迁自幼酷爱读书,博览群书,使得他对于历史文化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
二、史记的背景在乱世之中,司马迁对于国家的命运和历史的发展充满了热忱。
他以汉代宣传文人的身份,希望借助史学的力量挖掘国家的历史根源,展示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悲壮。
三、史记的特点1. 全面性: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专著中最早、最全面的一部。
它不仅包括了历代各志和列传,还涵盖了编年体史书中所没有的诸多内容,如列举当时的古代文化、地理、政治制度、典章制度以及其他方面的事实和知识。
2. 严谨性:司马迁注重事实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力求真实记录历史。
他根据大量史书和各种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综合,努力揭示历史的真相。
3. 纪实性:史记以纪传体的形式展现历史,既记述了历史事件和名人事迹,又对其投以了司马迁自己的评价和评论。
使得史记不仅是一部史书,也是司马迁自己对历史的思考和观点的体现。
4. 文艺性:史记以其优美的文辞、多样的文体、丰富的修辞手法而备受推崇。
司马迁善于运用夸张、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史记读起来不仅富有启发,还流畅易懂。
四、史记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史记的出现为后来许多历史著作奠定了基础,也对中国历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开创了以纪传体为主体的编年体史书写作模式,使得许多历史学家后续在创作中借鉴其方法论和风格。
同时,史记也成为后来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为后人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材料和价值观。
五、结语通过司马迁的史记,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明的源远流长和辉煌灿烂。
它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同时也启迪我们对于历史学习和研究的思考。
《司马迁与史记》课件
父亲遗愿 史官职责
父亲把修史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 临终前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 著矣” 接受修史嘱托 司马迁流泪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 敢阙。” 继任太史令 太初元年(前104)开始写作《太史公书》
《司马迁与史记》
出生环境 家学渊源
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公元前145年,出生地在龙门, 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县。据司马迁自己说,他少年 时期曾经“耕牧河山之阳”,也就是说他儿童时期曾经 在家乡从事过一些农业劳动。他的家乡南临黄河,北依 龙门山。长河名山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培育了其豪 迈灵秀之气。另外,司马迁生活的汉武帝时代,国家的 大一统、经济文化的繁荣,为司马迁的成长,与写作提供 了有利条件。
要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精心的描绘。 [1]安排人物的独白来描写人物的心理。 [2]以人物自唱的诗歌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3]直接写人物的心理变化。
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六、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情,使得人物形象具有可 视性
如写张良“状貌如妇人”,李广“为人长,猿臂” 等,虽然比较简单,却各有特征。 七、用对比衬托强化人物个性形象
结束语
关于《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其它的方法,请同学 们捧读《史记》,进一步探索,希望同学们能从《史记》 得到更多的感悟!也能够像司马迁一样秉笔直书,为时 代立言,写好我们的中国故事!
课堂练习
一、总结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以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基本形象 2、以戏剧性的场景,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 其性格特征 3、用细节描写增强人物形象的逼真感 4、用个性化语言、动作突出人物个性 5、用心理描写,展现灵魂 6、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情,使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 7、用对比衬托强化人物个性形象 8、以互见法保存人物完整形象
司马迁《史记》简介
司马迁《史记》简介《史记》一开始称为《太史公书》,由西汉太史公司马迁编写的历史书籍。
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本纪 12 卷、世家 30 卷、列传 70 卷、表 10 卷、书 8 卷,共 130 篇(卷),52 万 6500 余字。
该书原稿约在西汉末年消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记残卷是日本藏中国六朝抄本,目前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记是北京市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北宋版史记及日本藏南宋版史记。
《太史公书》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太史公书》同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书》最初无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传》、《太史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古今之变”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
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
司马氏在周朝时世为史官,春秋时期虽然失去官职,司马谈却把修撰史书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一心继承先人久绝的世业—太史令,重现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
《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
”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
汉武帝元封元年,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
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司马迁史记写了13年类似事例
司马迁史记写了13年类似事例摘要:一、司马迁简介二、史记简介三、史记创作时间及意义四、类似事例概述五、创作过程及方法六、启示与借鉴正文:【一、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秉承家学,继承父业,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二、史记简介】《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它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三、史记创作时间及意义】史记历经13年创作完成,全书共130篇,分为本纪、书、世家、列传四部分。
司马迁在书中提出了“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倡导了道家、儒家的道德观念,强调了历史的因果关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类似事例概述】在《史记》中,有许多类似的事例,如屈原投江、苏武牧羊、平原君荐贤等。
这些事例展现了人物在面对困境、道义抉择时的精神风貌,彰显了他们的品质和智慧。
【五、创作过程及方法】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采用了纪传体结构,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
他在书中大量引用文献资料,注重实地考察,同时也借鉴了先秦史书的写作方法。
司马迁通过生动的描绘、对比、讽刺等手法,使得《史记》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六、启示与借鉴】《史记》的创作过程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写作具有很大的启示。
首先,我们要注重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确保作品的真实性;其次,借鉴前人经验,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写作手法;最后,坚持自己的信念,敢于揭示历史真相,传承历史文化。
通过学习司马迁及其《史记》,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史书的撰写方法、历史观念以及道德价值观。
史记简介
《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冯翊夏(yi)阳,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
他父亲司马谈,为汉景帝的太史令。
司马迁在他父亲死后的第三年(汉武帝元封三年),正式继任父职,成为汉武帝的太史令,时年38岁。
不久,司马迁开始撰写巨著——《史记》。
司马迁因为李凌投降匈奴事件进行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下狱受了腐(宫)刑。
司马迁忍受宫刑这一奇耻大辱,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前后用了18年的时间完成此巨著。
《史记》是一部史学名著,又是一部文学名著。
《史记》全书130篇,有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组成,计526500字。
它记载上起黄帝轩辕氏,下迄汉武帝天汉年间近3000年的历史,是百科全书式的通史。
《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写作目标,不仅总结历史、记载历史,而且也通过大量的历史人物的活动,形象的反映和推究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类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困境。
它不但在中国史学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开创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为我国古代文化建立了不朽的丰碑。
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佳作”。
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史记简介及作者简介(史记经典语录大全及出处摘抄)
司马迁史记简介及作者简介(史记经典语录大全及出处摘抄)(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司马迁史记简介及作者简介(史记经典语录大全及出处摘抄)一、《史记》简介:《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完成的。
司马迁与史记
四、太史公评价:
失败原因:
(1)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自立,失人心。 (2)自矜功伐,愤私智而不师古。力征 天下,不用人,不觉悟。
五、性格: 力拔山,气盖世——有勇有智。 垓下之围——有情有义。 失败的结果——有弱点:
残暴——失民心;不善用人; 背关怀楚。
下 课 啦!
4、 乌江自刎
(1) 拒绝东渡:勇者性格,敢于接受失败的结果。 (与刘邦比较,举例刘邦的三次自私逃生) (2)赠马:粗疏残暴,有恩必报,——矛盾性 格的统一。 (3)自刎:对吕马童的蔑视,以及汉军争项王 头,自相蹂践的丑态描写——铁骨铮 铮,惟我独尊,雄霸天下,而又豪迈悲 壮,目中无人的英雄形象。
1、“破釜沉舟”——善战之智; “沉舟”——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 “ 破 釜 ” —— 速 战 速 决 , 弥 补 劳 师 远 征 之 不 足 2、 尽破秦军-——善战之勇。 “虏王离、杀苏角、逼涉间”——以战果表其勇。 “一以当十”“呼声动天”——以场面证其勇。 诸侯“从壁上观”“人人惴恐”——从侧面衬其勇。 3、为诸侯冠——善战之威。 “膝行而前”“莫敢仰视”——从情态衬其威。 “诸侯皆属”——以结果壮其威。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生平:
司马迁,夏阳人(陕西韩城)人。汉武帝同时 代人。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的史官。
读万卷书:
他博学多才,兼采众家,雅好道家, 对司马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司马迁少 年时代曾学书于汉大儒家董仲舒、孔安 国,受到过儒家思想的熏染。
行万里路:
在司马迁二十岁的时侯,他开始漫游四 方,东南到绍兴;南到浙江;北到曲阜, 最后经河南回到了长安。 回京后担任郎中一职直到三十五岁,受 武帝 之 命, 他 被派 遣 视察 安 抚西 南 夷人 (四川云南等地),遍游名胜古迹,名山 大川,了解了民情民意,民俗民疾。掌握 了史地知识,奠定了他伟大创作的基础。
司马迁及史记简介
司马迁对古代语言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都有很高 的修养,并且善于把两者融合成统一的整体。 的修养,并且善于把两者融合成统一的整体。他引用 古代史料,都经过适当处理。对最古老的、 古代史料,都经过适当处理。对最古老的、同当时语 言已经差距很大的《尚书》 是彻底的译写; 言已经差距很大的《尚书》,是彻底的译写;对《左 国语》 有很多的改动; 传》、《国语》,有很多的改动;对同当时语言最接 近的《战国策》 则主要是作剪裁功夫, 近的《战国策》,则主要是作剪裁功夫,有时也大段 抄录。 史记》基本上属于书面语, 抄录。《史记》基本上属于书面语,但同当时的口语 距离并不很远。书中还广泛引用了许多民谚民谣, 距离并不很远。书中还广泛引用了许多民谚民谣,如 李将军列传》中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将军列传》中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形容 李广不善言辞而深得他人敬重,既富于概括性, 李广不善言辞而深得他人敬重,既富于概括性,又富 于生活气息。此外,前面说到《史记》写人物对话, 于生活气息。此外,前面说到《史记》写人物对话, 常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也增加了语言的生气。 常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也增加了语言的生气。后 人把《史记》的文章作为一种典范来学习, 人把《史记》的文章作为一种典范来学习,但不少人 忽略了《史记》语言的主要特色,就在于它充满情感、 忽略了《史记》语言的主要特色,就在于它充满情感、 富于生气。 富于生气。
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 天汉二年( 99),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 ),李陵抗击匈奴 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 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随 斥骂李陵。 斥骂李陵。司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 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 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 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李陵兵败, 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李陵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 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也就触 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 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 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对于司马迁 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 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在 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 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对人 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 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他 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 一度想到自杀, 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 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 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 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前写于这一年的 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 一个完整的交待。 一个完整的交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还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报任安书》
中,把《周易》、《诗经》、《离骚》等等,归结为 “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由此提出了“发 愤著书”之说。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符合于他所列举 的古人著述的实情,但完全符合于《史记》的实情。 《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处渗透了作 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这就是我们 千年之下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 之《离骚》”,后者也正是从这一点着眼的。
《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言”为写作的目标,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这不仅意味着 总结历史、记载史实,而且也意味着通过大量历史人物 (其中有许多是作者同时代的人物)的活动,形象地反 映和推究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类 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困境。这些也正是文学的根本目的。 只不过《史记》作为历史著作,在虚构方面受到较多的 限制。
尤其提一下《史记》的语言艺术,也历来受到人 们的推崇,被尊为典范,代表了骈文出现以前所谓 “古文”的最高成就。
从战国诸子的文章、纵横家的游说之辞,到汉代 一些代表性作家如邹阳、枚乘、贾谊等人的散文,可 以看到铺张排比被作为一种普遍的手段。司马迁在吸 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抛弃了铺张排比,形成淳朴简 洁、疏宕从容、变化多端、通俗流畅的散文风格。 《史记》中极少用骈俪句法,文句看起来似乎是不太 经意的,偶尔甚至有些语病,却很有韵致、很有生气。 因为司马迁在叙述中始终是倾注情感的,根据不同的 场面,出于不同的心情,语调有时短截急促,有时疏 缓从容,有时沉重,有时轻快,有时幽默,有时庄肃,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 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 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 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 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 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 回信。
司马迁对古代语言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都有很高 的修养,并且善于把两者融合成统一的整体。他引用 古代史料,都经过适当处理。对最古老的、同当时语 言已经差距很大的《尚书》,是彻底的译写;对《左 传》、《国语》,有很多的改动;对同当时语言最接 近的《战国策》,则主要是作剪裁功夫,有时也大段 抄录。《史记》基本上属于书面语,但同当时的口语 距离并不很远。书中还广泛引用了许多民谚民谣,如 《李将军列传》中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形容 李广不善言辞而深得他人敬重,既富于概括性,又富 于生活气息。此外,前面说到《史记》写人物对话, 常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也增加了语言的生气。后 人把《史记》的文章作为一种典范来学习,但不少人 忽略了《史记》语言的主要特色,就在于它充满情感、 富于生气。
《史记》被列为中国第一部“正史”。自此以后, 历代“正史”的修撰从未断绝,汇成一条文字记载的 历史长河,堪称世界史学史上的奇迹。
因为《史记》的写作,具有文学方面的动机,所 以这一部史书本身,就兼有文学的性质。
司马迁本人,是有着浪漫的诗人气质的。从《报 任安书》和《史记》中,处处可以看到他富于同情心、 感情强烈而容易冲动的性格特点。他由李陵事件而遇 祸,也是一场性格的悲剧。因为无论从私交还是从官 职来说,他都不负有为李陵辩护的义务。西汉末的扬 雄说:“子长多爱,爱奇也。”(《法言》)也是看 到了司马迁浪漫的诗人气质。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左冯翊
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 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史记》共130 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 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 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 《史记》包罗广泛,体大思精。它不仅写了远古、近 古,也写了现代、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 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 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 会各色人等。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 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 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 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 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 也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原《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
记》。它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 系的著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又是到 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
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 “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 政迹,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 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 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 “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 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 的传记,还有一部分记载了中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历 史。《史记》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相互配合、相互补 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这种著作体裁又简称为 “纪传体”,以后稍加变更,成为历代正史的通用体 裁。
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 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随 斥骂李陵。司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 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 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李陵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 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也就触 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对于司马迁 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在 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对人 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他 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 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 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前写于这一年的 《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 一个完整的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