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工业革命表格

合集下载

工业革命表格

工业革命表格
比较内容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开始标志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电力的广泛应用
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起源国家
英国
美国、德国
美国
时代特征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化社会(信息时代)
开始时间
18世纪60时代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完成时间
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启发(说明了什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举例说明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汽车的大量使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但也带来空气污染、交通堵塞问题;电子计算机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带来极大方便,但也使许多青少年迷恋网络,荒废学业。
理论基础
牛顿力学
法拉第电磁学
爱因斯坦相对论
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使用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交通工具
汽船、火车机车
汽车、飞机
主要发明
珍妮机、瓦特改良蒸汽机、蒸汽轮船、火车机车
耐用碳丝灯泡、汽车、内燃机、飞机
电子计算机、克隆技术、生物工程
动力机器
改良蒸汽机
电动机、内燃机
新能源
煤炭
电力、石油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中国,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后,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国家迅速繁荣才;积极引进先进科技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并进一步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历史会考第1、2次工业革命对比表格

历史会考第1、2次工业革命对比表格

项目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18C 60年代—19C中叶)(19C70年代—19C末20C初)内容和过程:1. 纺织机器的发明,珍妮机和水利纺纱机 1. 电机的发明和应用:电力能源与发电机2. 动力的改进:瓦特改良蒸汽机 2. 钢铁冶炼技术的突破:钢材3. 新能源与新材料的应用:煤炭和钢铁 3. 内燃机和交通运输新面:汽车、飞机4. 交通运输技术改革:汽船、蒸汽机车、铁路 4. 化学工业的出现特点:1. 多来源于手工场的实践经验 1. 科学与技术结合紧密2. 单元性:首先发生在英国 2. 多元性:多个国家同时普遍展开,二3. 重点发展轻工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次工业革命3. 重点发展重工业生产力:蒸汽时代电力时代生产关系: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思想:自由主义(自由放任)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社会结构:分裂为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两大垄断资产阶级逐渐控制了国家政权对立阶级国际格局:经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建立世界霸权经济:欧美后超工业国崛起,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政治: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国际格局政治:东方完全从属于西方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市场最终完成资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殖民体系:商品输出(商品市场+原料市场)殖民体系资本输出+商品输出殖民体系最终确立初步形成生产组织方式:现代工业制度(中小企业)大企业时代(垄断组织)城市发展:促进了近代城市兴起,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大城市的兴起(城市群)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经济: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自然经济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解体,客观上促进了现代企业出现,初步发展现代工业化起步思想:西方的先进思想传进中国思想:西方先进思想传入中国,促进了维新思想和革命思想的产生。

两次工业革命对比(表格)

两次工业革命对比(表格)
2、英国较早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扫除了束缚生产的障碍
3、英国较早通过海外殖民掠夺,积累起了进一步发展生产的资本
4、圈地运动获得了充足的劳动力
5、拥有丰富的原料产地和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
②第一次工业革命扩展:19世纪初,工业革命从英国扩展到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以及美国,拉开了欧美社会工业化及现代化进程
时间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初
发源地
英国①(原因)棉纺织部门
几乎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兴起
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瓦特——英)
电力革命——电气时代
重大发明
1、瓦特的新型蒸汽机
2、史蒂芬孙的蒸汽机车
1、电动机—格拉姆(比利时)1870
2、电话—贝尔(美国)1876
3、电灯—爱迪生(美国)1879“发明大王”
两次工业革命的启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实力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国家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注重科技创新,重视人才
关于世界整体趋势
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2、20世纪初(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或工业革命完成后)整体世界最终形成
备注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进行的原因: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拓展,扩大了商品生产的需要, 特别是纺织品的生产。
4、汽车:本茨(德)1885 戴姆勒(德) 1886 福特(美)20世纪初 “汽车大王”
莱特兄弟(美) 1900~1902
影响
1、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飞跃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工业化出现,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
3、资本主义开始超越东方并逐渐统治世界
4、社会关系发生变化,产生了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表格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表格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表格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对比表格如下:746*486
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地位。

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壮大,他们希望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压迫,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和改革,逐渐建立第一次工业革命巩固里自己的统治。

第一次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的重大变革,是社会日益分裂成为两大对抗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辛勤劳动,直接创造财富,却相对日益贫困,他们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同时在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工人运动兴起。

工业革命还促进了近代城市化的兴起。

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飞跃发展,使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资本主义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主要国家现代化进程及工业革命表格

主要国家现代化进程及工业革命表格

的变革一般是社会 精英。这类的变革 总是一种自上而下 的变革。 (4)日本现代化过程 带有浓厚的军国主 义色彩。
年代成为最大的债权国和外汇储备国,创造
了经济奇迹。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以后,日本
70年代开展“多边自主外交”,80年代以来,
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近代英美法重要法律文献
国家
文献
颁布
机构
内容和作用
进 的欧洲战争策源地。随着第三帝国的崩溃, 现代化的催化剂,
程 德国的现代化进程再次被打断,国家处于分 但是两次世界大战
裂状态。
德国战败,德国均
遭受打击,尤其是
第三个阶段:“二战”后。二战后的德国在冷 二战后,德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
战背景下分裂成东西德国。西德在盟国扶持 裂,一直到冷战结
下建立了民主制度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经 束,才通过和平方
后,经过西进运动领土延伸到太平洋沿岸, 进程中,中产阶级
美 成为一个大国。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 是变革的中坚力 国 的深入开展,南北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激 量。在改革和新政
现 化,终于导致美国历史上唯一的内战——南 中,扩大公民参
代 北战争——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
与、保持市场竞
化 命。北方的胜利终结了黑人奴隶制度,巩固 争、寻求社会公正
中央集权,又通过明治维新——富国强兵、 号反映了启动时期
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成功地实现了“脱亚入 的日本强烈地要求
欧”,迅速崛起为东方新型的工业化强国;后 和东方古老的封建
又以《普鲁士宪法》为蓝本制定颁布《大日 体制断绝联系。
本帝国宪法》,奠定了日本现代化政体的基 (2)移植西方文明
础。
时,注意“和魂洋

两次工业革命对比(表格)

两次工业革命对比(表格)

两次工业革命对比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含义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这场在工业、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叫做工业革命(即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又叫蒸汽革命,产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早期阶段)及工业革命的新阶段,也叫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革命。

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初发源地英国①(原因)棉纺织部门几乎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兴起标志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瓦特——英)电力革命——电气时代重大发明1、瓦特的新型蒸汽机2、史蒂芬孙的蒸汽机车1、电动机—格拉姆(比利时)18702、电话—贝尔(美国)18763、电灯—爱迪生(美国)1879“发明大王”4、汽车:本茨(德)1885 戴姆勒(德)1886福特(美)20世纪初“汽车大王”莱特兄弟(美)1900~1902影响1、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飞跃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工业化出现,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3、资本主义开始超越东方并逐渐统治世界4、社会关系发生变化,产生了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5、城市化开始,出现贫富分化,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1、美国和德国后来居上,率先实现了电气化,工业发展的势头超过了英国2、生产力取得了又一次的飞跃,人类进入电气时代3、率先发展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殖民扩张的步伐,进入帝国主义阶段4、亚非拉国家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开展了自救的改革,和民族独立运动两次工业革命的启示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实力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国家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注重科技创新,重视人才关于世界整体趋势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走向整体2、20世纪初(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或工业革命完成后)整体世界最终形成备注①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进行的原因: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拓展,扩大了商品生产的需要,特别是纺织品的生产。

两次工业革命对比(表格)

两次工业革命对比(表格)
4、汽车:本茨(德)1885戴姆勒(德)1886福特(美)20世纪初“汽车大王”
莱特兄弟(美)1900~1902
影响
1、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飞跃发展,人类进入蒸汽 时代。
2、工业化出现,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
3、资本主义开始超越东方并逐渐统治世界
4、社会关系发生变化,产生了两大对立的阶级一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5、城市化开始,出现贫富分化,人口膨胀,住房 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
1、美国和德国后来居上,率先实现了电气 化,工业发展的势头超过了英国
2、 生产力取得了又一次的飞跃,人类进入电 气时代
3、率先发展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殖 民扩张的步伐,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4、 亚非拉国家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开展了 自救的改革,和民族独立运动
备注
1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进行的原因: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拓展,扩大了商品生产的需
要,特别是纺织品的生产。
2、英国较早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扫除了束缚生产的障碍
3、英国较早通过海外殖民掠夺,积累起了进一步发展生产的资本
4、圈地运动获得了充足的劳动力
5、拥有丰富的原料产地和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
2第一次工业革命扩展:19世纪初,工业革命从英国扩展到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以及美国,拉 开了欧美社会工业化及现代化进程
时间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初
发源地
英国①(原因)棉纺织部门
几乎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兴起
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瓦特央)
电力革命电气时代
重大发

1、瓦特的新型蒸汽机
2、史蒂芬孙的蒸汽机车
1、 电动机一格拉姆(比利时)1870

两次工业革命对比表(详细版)

两次工业革命对比表(详细版)
★殖民地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原料。
★殖民掠夺、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本。
★手工场时期积累了技术。
【表现】
★电的广泛使用,电灯、电话、发电机、电车的出现。
★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创制与使用。
★化学工业、钢铁工业、通讯行业等等。


★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英国失去了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资本主义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拉大。
相同点
★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都是人们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过程。
★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第一次: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进入自由资本主义。第二次:进入垄断资本主义。
★都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产生了新的组织方式——工厂。
★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阶级的形成。
★推动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社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加速了资产阶级的殖民扩张与殖民掠夺。
★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确立。
★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诞生了一系列新兴工业。
★促成了工业生产结构的重大变化,
重化工业取代了轻棉纺织业,成为
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
★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对中国的影响
★欧美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与商品销售市场。
★列强入侵,迫使清政府探求救国之路(洋务运动)。
★列强入侵,外商企业在中国建立,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引起了中国思想领域的变化,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历史表格数轴表

历史表格数轴表
世界史
学好历史需要掌握哪些历史事实:
概况:时间、地点、人物和经过(识记)
背景: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条件(分析)
评价:意义、地位和影响(理解)
*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19世纪70年代 19世纪60年代 政治基础 18世纪60年代--1840 一战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性 第二次 工业革命 俄国农奴制改革者 美国内战 日本明治维新 改革 革命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1789-1794 法国大革命 1640-1688 工业革命 1775-1783 美国独立战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队伍 文艺复兴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物资基础 思想文化基础 殖民扩张
1950-1953 1953年-1957
共产党真和平 转战陕北 挺进大别
山 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 第一个五年计划
农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实行赎
买方式 公私合营
人民反帝,可化简为“禁”;③允许外国驻兵于中国铁路沿线,可化简
为“兵”;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可化简
为“馆”。这四项内容可化简串联记作:“前进宾馆出新丑”。
1931年
1937年7月7日 1937年12月
日本
九一八事变
卢沟桥事变
南京大屠杀
很快占领东北
(七七事变)
1945年8月15日 侵略华北 日本投降
会议(挽救、转折)
1937年9月
1940年8

1945年4月
1935年10月 党中央和红一方面
军与陕北红军 在陕西吴起镇会师
八路军115师
八路军 彭
德怀
为争取抗战的胜利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要点阐释:
1、分析、比较两次科技革命的异同点,并从中得出基本理论认识。

相同点:
①都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都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了垄断和垄断组织的出现。

③第一次工业革命,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
不同点:
①从发明者看,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劳动者凭借经验和技能,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种发明无一不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之上取得的。

②从发源地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约半个世纪后才在各国真正开展,第二次工业
革命则是多源的。

③从突破口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轻工业为突破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重工业为突破口。

认识:
科技(工业)革命的后果表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2、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请举出一些事例加以说明?
答: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的财富大大增加。

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的确立,工业无产阶级的产生等。

还有人类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如火车、汽船、城市化等。

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

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工业革命,是18世纪中 期到19世纪,在欧美一些主 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
的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的重大变革。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 改良蒸汽机的发明 改良蒸汽机的广泛运用 英国 棉纺织业
18世纪英国已成为最大殖民国家, 手工生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1818~1836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纱增 加了5200倍。1850年,英国对印度棉纺织 品输出,占英国棉纺织品输出的65%。殖民 当局规定,英国输入印度的货物只收极低税, 甚至免税,印度纺织品在本国销售,却要交 极高的内地税。在英国棉织品冲击下,驰名 世界的印度棉织工业急剧衰败,著名纺织业 中心达卡,人口从15万减少到三四万人。大 批破产的手工业者挣扎在死亡线上。
棉纺织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棉纺织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1
人力
珍妮纺纱机(1765年)
水力
骡机(1779年)
发明者:哈格里夫斯
发明者:克隆普顿
人力、水力机器是否能满足生产需要?
为什么?
结果怎么办?
新的动力——蒸 汽 机
早期蒸汽机
瓦 特
瓦特
史 动力和交通 蒂 芬 逊 的 火 车 机 车
热能
机械能
瓦 特 的 蒸 汽 机
一工人回忆:“我的父亲每星期仅赚10先令6便士, 而我母亲的小学校也只添补2、3个先令。收入十分不 足,而4磅(相当于1.8千克)重的面包要卖到1先令 10便士。” 不列颠工业像吸血鬼一样,只有靠吸吮人血—— 并且儿童的血——才能生存。 ——马克思
人类社会的大变迁
第一次:农业革命----从食物采集变化食品生产 第二次:工业革命----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工业革命的影响

九年级历史两次工业革命知识表格名师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两次工业革命知识表格名师教案人教版







19
世纪
70年
代----20世纪















19世
纪上
半叶,
主要
资本
主义
国家
政治
制度
日趋
完善












广






发电机
电动机
内燃机
电话
无线电报
电灯
汽车
飞机
远洋轮船




(1)科学理论的发展带来了生产技术的突破;(2)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3)科学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缩短














使





(轻

业)
蒸汽机
汽船
轮船
火车

(1)主要技术成果来源于具有实践经验的技工和技师;(2)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的结合;(3)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较长
(1)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使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2)加速了社会的贫富分化,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3)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4)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使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起来;(5)初步形成世界市场;(6)工业革命的发展也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和城市拥挤等问题。

三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三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资本
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黑奴贸易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提供了大量积累的资本
一定的物质基础
劳动力
圈地运动
俄国废除农奴制,美国废除黑奴制
技术
手工工场时期的积累;自然科学的发展
科学技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
20世纪初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技术基础
市场
殖民扩张(国外)
圈地运动(国内)
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对商品的需求
交通工具
汽船(轮船)、火车(蒸汽机车)
电车、汽车、飞机
宇宙飞船
特点
首先发生在英国,以英国为主体;以轻工业为主导;以蒸汽动力为主要标志‘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人和技师的实践经验
科学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新能技术发明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相互渗透
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世界市场
初步形成
最终确立
主要标志
开始:机器(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
重要标志:改良蒸汽机
电力的广泛使用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工程,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动力机
改良的蒸汽机
电动机、内燃机
理论基础
牛顿的力学
法拉第的电磁学

工业革命表格

工业革命表格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同时期发生大事: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
*为什么说英国是17、18世纪的领头羊?
因为英国首先爆发资产阶级革命,首先爆发工业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内在联系: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为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怎样认识科技的作用?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给人类带来危害,在发展科技同时要趋利避害。

*世界各国对克隆技术的看法:制定法律加强对这种技术的管理,并严禁用它复制人类。

两次工业革命对比(表格)

两次工业革命对比(表格)
两次工业革命对比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含义
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这场在工业、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叫做工业革命(即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又叫蒸汽革命,产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早期阶段)
及工业革命的新阶段,也叫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革命。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英国较早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扫除了束缚生产的障碍
3、英国较早通过海外殖民掠夺,积累起了进一步发展生产的资本
4、圈地运动获得了充足的劳动力
5、拥有丰富的原料产地和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
②第一次工业革命扩展:19世纪初,工业革命从英国扩展到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以及美国,拉开了欧美社会工业化及现代化进程
两次工业革命的启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实力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国家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注重科技创新,重视人才
关于世界整体趋势
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2、20世纪初(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或工业革命完成后)整体世界最终形成
备注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进行的原因: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拓展,扩大了商品生产的需要,特别是纺织品的生产。
5、城市化开始,出现贫富分化,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
1、美国和德国后来居上,率先实现了电气化,工业发展的势头超过了英国
2、生产力取得了又一次的飞跃,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率先发展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殖民扩张的步伐,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4、亚非拉国家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开展了自救的改革,和民族独立运动
时间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初

工业革命表格

工业革命表格
4.开始于轻工业,影响其他部门
1.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2.多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德、日、俄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3.发明者为科学家、研究者
4.多个部门同时开始,多为重工业
1.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2.科学技术在各领域间相互渗透,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
影响
1.经济:工业革命后,生产力极大提高,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飞跃,人们进入“蒸汽时代”;生产组织形式随之改变,工厂制度诞生,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4.技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不断积累技术;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应用于生产
5.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扩大了市场需求
1.政治: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稳定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时期
2.技术: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量子力学和相对论)
3.推动力:二战中的军事需求(计算机);
经济发展的需求;二战后美苏军备竞赛的开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40—50年制度在英国确立,有稳定的社会基础
2.资本:殖民掠夺、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3.劳动力:圈地运动的开展,产生了大批自由劳动力
4.技术:原有工场手工业发达,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为后来的工厂发展奠定基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提供一定的技术条件
电力、石油、汽车、电器、化学工业兴起,重工业成为主导
世界
中国
原子能
技术
原子弹(美苏军备竞赛·美国先)
1964原子弹;1966导弹;1967氢弹
航空航天技术
1957第一颗人造卫星(苏·赫鲁晓夫);1961“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苏·加加林);1969“阿波罗—Ⅱ”成功登陆月球(美);1981美国第一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

三次工业革命 对比表格

三次工业革命 对比表格
2、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
3、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1、同时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新技术和发明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2、许多国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如日、德。
3、自然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科技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1、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涌现出大量的科学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2、科学技术各个领域间互相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
3、新技术成为最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
影响
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英国的生产力水平,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段,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3、工业革命把劳动力从农村引向城市,开始了城市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
4、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成果在社会生活中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3、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掀起瓜分狂潮,形成殖民体系。
4、造成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
5、石油大规模使用,带来了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
1、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力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
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市场:统一开辟了国内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资本:大机器生产的资本积累;对殖民地的商品输出和掠夺
4、技术:自然科学突破行进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比表格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比表格
使用技术
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技术
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
主要发明成果(成就)
1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2瓦特(英)改良蒸汽机
3富尔顿(美)发明汽船
4史蒂芬孙(英)发明火车
1爱迪生(美)发明电灯
2卡尔·本茨(德)发明汽车
3莱特兄弟(美)发明飞机
4贝尔(美)发明电话
市场
先打败西,荷,法,国外市场不断扩大
领先国家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比表格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表格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1765184019世纪70年代187019世纪末20世纪初政治前提17世纪英国较早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开始标志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广泛应用使用能源电力石油使用技术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主要发明成成就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英改良蒸汽富尔顿美发明汽船史蒂芥孙英发明火车爱迪生美发明电灯卡尔?本茨德发明汽车莱特兄弟美发明飞机尔美发明电话市场先打败西荷法国外市场不断扩大领先国家英国美国德国新兴部门从轻工业棉纺织业开始从重工业变革电力开始交通工具汽船火车汽车飞机时代特征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发明者身份熟练的工匠技师科学家工程师特点许多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融合
给社会带来的根本变化
使欧洲主要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从根本巩固了资本阶级政权。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影响(发明)
改良蒸汽机普遍应用,促进社会生产飞跃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的机械化。
汽车和飞机的发明与使用促进近了交通运输事业的更大发展,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引起社会生活深刻变化。实现了生产方式电气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推动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特点
1.发明者身份多是工匠
2.科学与技Leabharlann 没有紧密结合3.主要是轻工业
4.首先并且主要发生在英国
1.发明者身份是科学家
2.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紧密结合
3.同时发生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
4.某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5.主要是重工业
1.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2.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名称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840
19世纪70年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现在
开始标志
珍妮机(哈格里夫斯)
电力广泛运用
电子计算机广泛运用
重要发明
(发明者+国家)
※瓦特蒸汽机(瓦特·英国)
3.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条件
英国最先确立君主立宪制
生产供不应求
欧美国家、日本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市场需求
自然科学的发展
电子计算机广泛运用
领先国家
英国
美国、德国
美国
影响
1.创造巨大生产力
2.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
3.世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4.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1.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突飞猛进
2.自有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渡
3.掀起瓜分狂潮
1.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2.进一步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变化
轮船(富尔顿·美国)
火车机车(史蒂芬孙·英国)
碳丝灯泡1879
(爱迪生·美国)
内燃机、汽车1980s
(卡尔本茨·德国)
飞机1903.12
(莱特兄弟·美国)
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新能源
煤炭
石油
原子能(核能)
完成标志
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电力、内燃机广泛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