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
中国古代结婚有哪些习俗
中国古代结婚有哪些习俗在古代,婚姻习俗都有哪些呢?相信你一定会非常好奇吧,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国古代结婚习俗,一起来了解吧。
中国古代结婚有习俗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婚前礼传统婚俗之看亲篇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
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
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
雅称“相亲”。
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
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
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
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
古时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在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
双方都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初步了解。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
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
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
“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
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
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
中国古代的民俗与习俗
中国古代的民俗与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古代的中国人民遵循着各种各样的民俗和习俗。
这些民俗和习俗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特点,还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本文中,将介绍一些中国古代的民俗与习俗,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
1. 婚礼习俗古代中国的婚礼习俗多样而独特。
一般来说,婚礼分为聘礼、过大礼和婚宴三个环节。
聘礼是指男方向女方家庭送礼以示诚意,礼金和嫁妆的价值往往要经过双方长辈商量决定。
过大礼是指男方正式迎娶女方的仪式,包括行亲友三拜、订婚以及对新娘家人的感恩之礼。
婚宴是婚礼的最后环节,新人与亲朋好友共同分享喜悦。
2. 丧葬习俗古代中国人对丧葬有着严肃的仪式和习俗。
根据传统,丧事要举行丧家会议,邀请亲友帮助安排丧事。
在葬礼上,人们会焚香祭奠,举行告别仪式,并将逝者埋葬于坟墓之中。
丧服也是丧葬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要穿戴与普通服饰不同的孝服。
3. 节日习俗古代中国有许多重要的节日,每个节日都伴随着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活动。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贴对联、放鞭炮、舞龙舞狮、赏花灯等。
清明节是祭扫祖先和纪念逝者的节日,人们会扫墓、烧纸钱,并享用清明粽子。
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人们会赏月、吃月饼、猜灯谜。
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方式来庆祝,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4. 饮食习俗古代中国人注重饮食养生和礼仪,有许多与饮食相关的习俗。
例如,在传统餐桌上,人们通常要按照传统次序逐个品尝不同的菜肴。
重要的场合上,主人还要向客人敬酒,以示尊重。
此外,人们还会根据不同的节气和季节选择食材,追求饮食的平衡和变化。
5. 礼仪习俗中国古代的礼仪习俗非常重要,代表了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准则。
在古代,人们要遵循尊卑有序、亲疏有别的原则,以及遵守社会礼仪。
对长辈要行三跪九叩礼,对师长要行师恩礼,对朋友要行揖礼等等。
这些礼仪习俗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非常普遍,并且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婚姻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婚姻文化婚姻是人类社会两性结台的基本制度和形式。
婚姻习俗是随着婚姻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是反映一定婚姻意识的积久成习的婚姻行为,不仅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而且从微观上展示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宗教观和心理发展态势。
中国传统婚姻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一婚姻依礼而行我国素称“礼仪之邦”,又把婚礼看作礼义之本”、“人伦之始”。
只有正婚姻夫妇秩序,才能正其它社会秩序,才有社会的礼治。
按照陈顾远先生的观点,中国的婚姻不属于宗教婚.也不属于法律婚.实为另一种形式婚——礼仪婚。
陈先生认为“中国古代自有礼制后,非当于礼者不视为婚姻”。
婚姻讲究礼仪程序.实行的是礼仪婚。
在历史上,虽然也对婚姻作了法律规定,但法的作用是以律辅礼,不依礼而行,便以法刑之。
我国从周代开始,男女之交出于礼者.必人于刑.自秦汉以来,都是依赖法律达到“明刑弼教”,制裁反礼而行者,“法”不过是推动礼的工具.礼才是最根本的东西,是立法的基本依据。
我国古代对婚姻的法律规定远远迟于礼,是以刑辅礼,法在刑后。
法律对婚姻的作用是逐渐加强的,最后才成为礼法并行,但仍然是法在礼之下,法是礼的延伸二婚姻重礼轻爱透过中国人的传统婚姻习俗,不难发现,传统婚姻的主体不是个人,而是家庭及宗族。
婚姻是家族行为,只要婚姻台乎礼仪,是经过明媒正娶的,那么婚姻就是合理合法的。
至于两人“爱”还是“不爱”那倒是无所谓的,个人的意愿和意志须服从于家族利益。
因而即使夫妻情深,只要公婆不容,就要出妻离异。
而夫妻相恶,但公婆认为媳妇“善事我”,则不能离异.必须“子行夫妇礼”没身不衰。
夫妻感情在婚姻中是没有什么地位的.男女结合不是为了他们自身的幸福和感情的满足。
“广家族、繁子孙”.传宗接代才是男女相交的主题.所谓“非为色也,为后也”而且在道学家看来.婚姻中其他附加的感情越是淡漠.下一代品种越是纯正,越是精致越近于“人。
为了肯定婚姻中的“伦理性”,不惜将婚姻中“性爱”因素降至到零点,“仿佛两个牲口听着主人的命令:咄,你们好好地住在一块儿罢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这种重礼轻爱的婚姻习俗,使爱情的追求始终不能融人道德评价的尺度,也阻挠了爱情价值观的发育。
论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
论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而婚姻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与现代的婚姻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从婚姻制度、婚姻习俗、婚姻观念三方面来论述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
一、婚姻制度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有明显的父权制特征,男性在婚姻中拥有绝对的优势地位。
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女性应当服从男性的支配。
因此,在婚姻制度中,女性只有在丈夫和家庭前途上做出最大的牺牲。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还存在着早婚、晚婚以及门当户对等等约束因素。
婚龄、资产、身份等都成为影响婚姻匹配的因素。
在古代,婚姻往往是由父母之间进行商议,女性没有选择自己伴侣的权利。
相亲是传统的婚姻方式,而且是由家人带着介绍人来完成的,女性在婚姻中处于弱势地位,男性则几乎拥有所有权。
这种婚姻制度并不平等,严重影响了妇女的人格尊严和社会地位,同时,也不利于两性平等。
二、婚姻习俗中国的婚姻习俗极为繁多,传统的习俗有“嫁妆”、“梳头”、“入洞房”等等。
其中,“嫁妆”是指女方嫁娶时出的财产或物品,这是家族传承和父母教育女儿的体现。
除此之外,婚礼流程也应有尽有。
“请红娘”是婚礼中的重要一环,红娘一般是媒婆或熟悉家庭情况的人,她在婚礼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又如,婚礼上的拜堂、过门、喜酒等细节在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婚姻观念中国古代的婚姻观念处于父权制和家族观念的笼罩下。
对于女性来说,婚姻既是一种传宗接代、延续家族的责任,也是女性必须完成的人生使命。
因此,女性在婚姻中的举动必须遵循的是家庭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意愿和个性。
同时,中国古代的婚姻观念也是一种大众意识,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也代表着特定的价值和思想观念。
由于这些价值观念的狭隘性,导致了妇女的权利受到严重压迫,且长期受到不平等待遇和歧视。
综上,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是一个多样性、复杂性的文化现象。
在长期的文化传承过程中,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古代婚嫁礼仪
古代婚嫁礼仪
古代婚嫁礼仪是指古代社会中的婚嫁仪式和相关习俗。
不同的古代文化和地区有不同的婚嫁礼仪,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婚嫁礼仪:
1. 订婚:双方家长商定婚事,并交换礼物以示确定。
有时还举行豪华的订婚仪式。
2. 婚礼:婚礼通常在男方家中或庙宇举行。
有时会举行隆重的婚礼仪式,例如传统的中式婚礼。
3. 仪式和习俗:婚礼仪式包括迎亲、过门、交杯酒、拜堂等,这些都具有象征意义。
4. 嫁妆:女方需准备一定数量的嫁妆,包括金银首饰、衣物、床品等,作为女方进入新家的财产。
5. 婚后居住和地位:在某些古代社会中,女方嫁入男方家庭后,一般要居住在丈夫家中并服从丈夫的安排。
6. 祭祀和娱乐活动:婚礼之后可能会有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婚姻幸福和家宅兴旺,并举行娱乐活动,例如音乐、舞蹈和游戏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和文化的古代婚嫁礼仪可能会有所不同,上述内容仅为一般概述。
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
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中国的婚姻制度源远流长,由于中国古代人文思想的影响,婚俗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因素在婚姻中起着较大的作用。
在古代中国,婚姻被看作是家庭和社会的基本单位。
婚姻制度一般由父母为子女安排,所以在古代中国中,父母对子女的婚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婚姻的方式在古代中国,婚姻的方式主要分为纳彩和择偶。
纳彩是说,男方在男女双方父母经过商定的情况下,给女方的父母一定财物,表示慷慨。
这个过程叫做纳彩,同时又叫做嫁妆。
而择偶是指由男女双方自己选择婚姻对象的方式。
但是,在中国古代择偶并不普遍,大部分情况下是由父母来为其子女选择婚姻对象,选择条件一般是财富地位和家世等。
二、婚礼的习俗婚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中国古代的婚礼也有其独特的习俗。
在古代的中国,婚礼一般会分为三个阶段:迎亲、婚礼和返送娘家。
迎亲指的就是男方去女方家里“迎亲”,把新娘带回男方家,这个过程一般是在婚礼之前的。
婚礼则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过门、拜堂和喜宴。
过门就是新娘在抵达男方家之后,由男方父母用红头绳绑住新娘的手腕,表示两个家庭联系在一起。
拜堂则是红白喜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新郎新娘需要在堂前拜神庙和双方父母,表示祝福和感恩。
而喜宴则是婚礼的最后一个环节,一般由新郎新娘的父母进行策划和安排,亲友和宾客们都将参加这个慶典。
三、婚后的习俗在中国古代,新娘在嫁到新郎家之后,需要更加重视文化交流和家庭教育,以适应新的生活。
在婚后,双方要尊重父母和长辈,对家庭和邻里关系也要更加注意和关心。
同时,女方在进入男方家庭之后,要尽快融入男方家庭,适应新的角色和生活方式。
在婚后也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家庭的安全。
四、结语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和婚礼习俗都相当的独特。
尽管现在的社会文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文化的影响依然深远。
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尊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方面我们可以发扬其优点,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并学习新的东西,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中国的历史婚俗与婚礼文化
中国的历史婚俗与婚礼文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婚俗与婚礼文化也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内容。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婚俗与婚礼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都有所变化。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分析中国的历史婚俗与婚礼文化。
古代中国的婚俗与婚礼文化在古代中国,婚姻往往被视为两个家族之间的联姻,因此,婚事往往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和程序。
首先,双方家庭会委派媒人来商定婚配事宜。
在确定婚姻意向之后,双方家族会进行茶礼,向对方家庭表示对彼此的尊重和喜爱。
接下来是婚约和彩礼的交换,彩礼是新郎家庭送给新娘家庭的财物,用以显示新郎家庭的经济实力。
最后是正式的婚礼仪式,包括迎亲、过门和拜堂等环节。
这些环节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和尊卑分明的思想。
古代中国的婚礼文化也非常注重婚庆的热闹和喜庆氛围。
新嫁娘要穿着嫁衣,戴着嫁首饰,坐上盖着红盖头的大轿,由媒人和喜儿(婚礼主持人)领着前往新房。
同时,婚礼还伴随着打炮、鞭炮和放焰火等活动,以求驱邪、祈福和庆贺。
现代中国的婚俗与婚礼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演变,中国的婚俗与婚礼文化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如今,婚姻不再仅仅是两个家族的事,而更多地注重新郎和新娘的个人意愿和价值观。
现代婚礼的筹办通常由新人自行负责,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心仪的婚礼主题和仪式形式。
在现代中国,婚俗与婚礼文化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一些新人选择举办传统的中式婚礼,如龙凤呈祥的婚庆布置、中式婚纱和中式婚车等。
另一些新人则选择西式婚礼,如教堂婚礼、白色婚纱和华丽的庆祝晚宴等。
此外,还有一些新人选择结合中西方元素,创造出独特的婚礼形式,以展现他们独特的个性和爱情故事。
不仅如此,中国的婚礼文化还开始融入一些现代科技元素。
例如,一些新人选择在婚礼上播放他们的情侣视频,或者使用航拍无人机来记录婚礼全过程。
这些创新的方式使得婚礼更加个性化、浪漫和时尚。
结语中国的历史婚俗与婚礼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都有所变化,但其核心价值观——家庭和婚姻的重要性从未改变。
古代婚嫁礼仪知识有哪些
古代婚嫁礼仪知识有哪些
古代婚嫁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命历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将从宗族制度、婚姻制度、婚姻仪式、婚姻生活等方面详细介绍古代婚嫁礼仪知识。
一、宗族制度
在古代中国,宗族制度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
家庭是宗族制度的基本单位,宗族掌握着重要的社会权力和社会资源,因此婚姻的选择与家族的利益息息相关。
二、婚姻制度
在古代中国,婚姻制度比较复杂,有不同的形式。
早期的婚姻形式一般是男方直接定婚,女方有很少的选择权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也开始逐渐获得婚姻选择的权力。
三、婚姻仪式
古代婚姻仪式是非常庄重的,讲究礼节。
婚礼分为三个步骤:纳彩、定婚和迎娶。
在这个过程中,亲友和宾客都要参加,场面热闹非凡。
四、婚姻生活
古代婚姻生活一般以男权制为主,男性地位高于女性。
女性需要尊重男性,顺从丈夫。
同时,婚姻也是男女之间感情交往的重要方式,双方需要相互关心和理解,共同经营家庭。
结语:
综上所述,古代婚嫁礼仪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表现出的仪式、禁忌、制度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婚姻制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中国社会仍然有很多人会遵循传统的婚姻礼仪,不断传承下去。
古代中国的传统婚俗和道德伦理
古代中国的传统婚俗和道德伦理古代中国是一个讲究礼仪和传统的社会,婚姻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传统的婚俗和道德伦理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兴旺和后代的继承。
在古代中国的婚姻观念中,婚姻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爱情,更是为了家族的延续和血脉的传承。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代中国的传统婚俗和道德伦理。
一、婚礼仪式在古代中国,结婚被视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所以婚礼的仪式非常繁琐。
婚礼的时候需要准备各种必要的物品,包括婚车、婚床、喜糖、婚纱等等。
而且各种物品的颜色和品质也有讲究,比如红色被认为是婚礼中不可或缺的颜色,因为它代表着喜庆和幸运。
在婚礼的仪式中,需要有正式的仪式主持人来主持婚礼。
一般情况下,这个人会是家族中地位最高的人,他或她会带领婚礼仪式的整个过程。
婚礼的仪式中也需要有各种宾客,这些宾客可以是家族中的亲戚、朋友,或者是受邀而来的重要人物。
二、婚姻的道德伦理古代中国的婚姻观念非常重视道德伦理,这是因为婚姻关系中的道德伦理直接影响着整个家庭和家族的生活。
传统的婚姻观念中,家族排行、血统和家族的荣誉感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古代中国的传统婚姻观念中非常注重以孝道为中心。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人道德观念中最核心的一个部分。
在古代中国的家族中,长辈的地位非常高,所以孝敬长辈被视为家人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在婚姻中,配偶关系的建立也是在孝道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古代中国,婚姻的核心是家族和血脉的传承,所以寻找合适的婚姻对象也被视为非常重要。
家族的面子、地位和荣誉都要考虑在内,这也是为什么父母对孩子的婚姻总是非常慎重的原因。
古代中国的传统婚姻观念中,男女有各自的家庭角色。
男人是家庭的主要负责人,要担任养家、出门打工等重要任务;而女人则主要从事家庭中的家务事和照顾家人的工作。
三、对情感和婚外性行为的限制在古代中国,对情感和婚外性行为的限制是非常严格的。
传统的婚姻观念中,婚姻关系是非常固定和稳定的,而且离婚是非常罕见的。
中国古代的传统婚俗及其象征意义
中国古代的传统婚俗及其象征意义婚姻一直是人类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婚俗也各具特色。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传统婚俗络绎不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传统婚俗及其象征意义。
壹、婚姻的重要性在古代中国,婚姻被视为家族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
婚姻不仅是男女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更是两个家族的联姻,牵涉到血缘关系和财产产权的传承。
因此,古代人们对婚姻非常重视,婚姻成为了一个严肃而庄重的仪式。
贰、婚俗的准备与婚礼的形式在中国古代,一场婚礼的准备工作是繁琐而庄重的。
首先,双方家族要通过媒人牵线搭桥,确定双方的婚姻意愿。
然后进行彩礼的交换,男方家庭会送一定数量的嫁妆(也称为聘礼)给女方家庭,作为婚姻的见证和祝福。
婚礼通常在新娘家中举行,而婚礼的形式也因地域、家族和时代而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婚礼通常分为三个阶段:迎亲、过门和举行婚礼。
迎亲是婚礼的第一个环节,新郎一般会带着婚礼队伍前去接新娘。
这一过程中,双方亲友齐聚,载歌载舞,喜气洋洋。
接下来是过门,也就是新娘离开自己家庭,进入新郎家庭的过程。
过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嫁妆入府,新娘携带着嫁妆随新郎进入新家;另一种是新娘由新郎陪同磕头进门,表示对新家的敬重。
最后是举行婚礼,婚礼通常在新郎家中举行。
在这一过程中,双方家族的亲友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宴饮和交流活动。
婚礼上,踏红舞、红盖头等仪式,寓意着新人的喜庆和幸福。
叁、婚俗的象征意义中国古代的传统婚俗中,许多细节都有着深远的象征意义。
例如,红色是婚礼中常见的主色调,因为在中国文化中,红色代表着喜庆和吉祥。
新娘在婚礼上常常会穿着红色婚纱,新郎会系红色的喜带,意图保护新娘免受邪恶之物的侵扰。
红盖头也是婚礼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是用红色布料制作而成的,新人互相戴在头上,象征着双方一同步入婚姻的殿堂,互相扶持,共同面对未来的生活。
此外,踏红舞也是婚礼中的一个重要仪式。
新人手牵手踏过一条红绸,象征着步入了婚姻殿堂,表示了双方要共同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一起度过人生的艰难时刻。
古代婚姻的习俗介绍
古代婚姻的习俗介绍远古的婚姻,以掠夺婚为主,因为抢婚多是在黑夜进行,所以婚姻最早称为“昏因”,所谓婚礼即“昏时成亲”的意思。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古代婚姻的习俗介绍,希望你喜欢。
古代婚姻的习俗由于掠夺婚带有浓重的野蛮色彩,再加上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最初意义上的婚礼是非常简单的。
随着人类文明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婚礼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礼仪。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婚礼习俗已经做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植根于整个中华文化之中。
花轿迎亲:据记载,最早的花轿迎亲仅限于皇宫贵族,而民间娶妇嫁女“坐花轿”则适于宋代。
轿是古代达官贵人的代步工具,建立科举制度后,为彰显对人才的重视,对考中的举人、进士都要以轿迎接。
因为结婚是人生的大喜事,人们便把结婚叫作“小登科”,认为和考取功名一样光彩。
困此,就是普通老百姓,也要让新媳妇做上花轿“隆重”一下。
使用花轿迎亲有许多讲究,迎娶新娘前一日下午,轿夫要把花轿抬至男家,晚上轿中百烛齐燃,谓之“亮轿”,即红烛高照,驱鬼祈福之意;花轿到女家后,要先停于厅上,女家请一老妇,用镜子向轿中来回照一照,谓之“照轿”,其意和男方的亮轿差不多;新娘上轿,大都由新娘的父兄或抱或背进花轿。
有的地方则是新娘穿着自己的红绣鞋,然后套着父兄大鞋,走着上轿,上轿之后再将大鞋脱掉。
按迷信说法,女子出嫁之时,双脚不能踏地,否则会冲犯地神。
新娘上轿后,轿夫要讨吉利钱,女方给了以后方可“起轿”。
新娘障面:从上轿开始,在入洞房前,新娘一定要蒙一块“红盖头”。
有的说是新娘嫁与新人,难免不好意思,故蒙头遮羞;有的认为是用红布避邪。
其实这里也有原始掠夺婚的痕迹,在抢夺新娘时,为了不让其大喊大叫和看清来人,抢到手后,都要把她的头蒙起来,后来婚礼时一直延用这个习俗。
撒谷扬豆:新娘上轿前,要请一位福寿双全的老太太,手持装有谷子、豆子等五谷杂粮的器物,到处撒播,最后一把要撒在花轿当中。
当花轿来到男家时,也有人照样撒谷扬豆。
这样做的含义是,女方希望女儿出嫁后吃穿不愁,享受清福;男方则希望娶新妇后带来好运,五谷丰登!也有的说这种习俗是为了避邪,撒一些粮食给那些捣乱的鬼神,阻止他们进家门。
文化习俗:中国传统婚礼风俗解读
文化习俗:中国传统婚礼风俗解读介绍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婚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婚礼风俗更是各地区的文化特色之一。
中国传统婚礼风俗独具魅力,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婚姻的重视和对家庭的美好期许。
本文将带您一起解读中国传统婚礼风俗,让您更加了解中国人民的独特情感世界。
1. 求婚习俗1.1 门当户对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婚姻观念中,门当户对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古人认为,只有家境相当、人品相配的两个人才能够建立幸福美满的婚姻。
因此,在求婚之前,男方家族往往会对女方家庭进行详细的调查,包括家族背景、财富状况等。
1.2 红娘的作用在古代,男子往往不便直接与女子交流,因此需要借助媒妁之言来进行婚姻联姻。
红娘是传统媒婆的代称,她们扮演者媒介的角色,帮助男女双方进行相互了解和沟通。
红娘通常是女性中年人,她们通过了解男女双方的情况和意愿,为双方撮合婚姻。
1.3 求婚仪式求婚仪式在中国传统婚礼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通常,在确定门当户对之后,男方会准备一份细致的求婚计划,用以向女方表示自己对她的真诚和承诺。
求婚场景可以是浪漫的户外环境,也可以是温馨的家庭氛围,具体形式因地区和个人喜好而异。
2. 婚前准备2.1 婚礼日期的选择在中国的传统农耕社会中,农民们会根据农历、宜忌等因素选择婚期。
例如,大多数人会避开丧葬、忌神、日月食等不吉利的日子,而选择一些象征吉祥和繁荣的日期举行婚礼。
2.2 办喜酒和婚礼的区别在中国,办喜酒和办婚礼是两个不同概念的活动。
办喜酒是指男方家族邀请亲友来庆贺婚事,由于人数较多,通常选择在酒店或餐厅等场地举行。
而办婚礼则是指正式的结婚仪式,由男女双方和家人亲友共同参与,通常在婚姻注册后的特定日期上午举行。
2.3 婚纱定制和婚戒挑选中国传统婚礼中,有婚纱定制和婚戒挑选等环节。
新娘通常会选择一套婚纱,并邀请专业设计师根据自己的体型和风格进行定制。
而婚戒则是新婚夫妻之间的象征,新人们会一起前往珠宝店挑选适合自己的婚戒,以示爱意和承诺。
古代中国的婚姻习俗与审美观念
古代中国的婚姻习俗与审美观念中国自古就有着独特的婚姻习俗和审美观念。
它们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到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婚姻习俗和审美观念两个方面来探讨古代中国的婚姻文化。
婚姻习俗在古代中国,婚姻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
相亲是婚姻的最初步骤。
在相亲过程中,双方家庭常常会询问对方的来历、教育、经济实力等情况,以确定是否合适。
而在男女双方达成婚约之后,就要开始进行婚礼仪式。
古代中国的婚礼仪式十分繁琐,经常需要多个步骤。
首先,女方要嫁妆。
嫁妆并非现在我们所理解的钱财,而是指女方嫁入男方家庭时带过去的所有物品。
然后是婚礼当天的迎亲仪式。
在这个仪式上,男方要到女方家里迎娶新娘。
迎娶完毕后,新人和新娘会坐在一张椅子上,然后由一位礼仪主持摆出各种不同的姿势,传达不同的含义,最后再敬献祖先、跳舞、喝酒等等。
这种形式的婚礼仪式经常需要几天甚至几个星期才能完成。
中国婚姻习俗的另一个特点是婚姻后的家庭结构。
在古代中国,婚姻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婚姻,同样也是两个家庭之间的婚姻。
因此,婚姻后男方的家庭有着很强的掌控力,而女方的家庭则很难对新婚夫妇施加影响。
女方一般需要离开自己的家庭而嫁到男方家庭居住,女方一方面需要顺从婆婆和丈夫,另一方面还需要尽力服侍其它家庭成员。
这种家庭结构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很普遍,而且持续了很长时间。
即使在如今,一些地方也仍然存在这样的婚姻模式和婚姻习俗。
审美观念除了独特的婚姻习俗外,古代中国社会的审美观念也和现代社会有着很大区别。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男女的审美观念差别很大。
男方喜欢女性具有很高的道德标准和婚前清白,女方则通常喜欢外形修长、姿态婀娜的男士。
另外一个早期中国的审美观念是相面。
相面是通过面相来判断一个人的命运和个性的学说。
当时社会里流行着相面师,他们可以通过观察人脸上的线条、角度和长短来预测一个人的运势、婚姻和职业。
这种观念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在一些古典小说和电影中仍然有很多的影子。
古代婚姻文化中的习俗与礼仪
古代婚姻文化中的习俗与礼仪在古代,婚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满了丰富多彩的习俗与礼仪。
这些习俗与礼仪不仅包含着人们对婚姻的敬重和祝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婚姻的期许、规范和价值观。
下面,我们将探索古代婚姻文化中的一些典型习俗与礼仪,了解它们的起源、内涵和影响。
第一,婚姻的契约和仪式是古代婚姻文化中的重要环节。
根据当时的习俗,婚姻通常由家族的长辈、媒人或专门的婚姻中介协助筹办。
在婚姻筹备阶段,双方家族会进行详细的洽谈,确定婚姻的条件和要求,以及彩礼和聘礼的数额。
婚姻契约的签订代表着双方家族的承诺和决心,也是婚姻关系正式确立的标志。
第二,古代婚礼中的行为和仪式是古代婚姻文化中的核心内容。
婚礼通常分为婚前准备、迎亲、婚礼仪式和婚后庆祝等环节。
迎亲是婚礼的重要仪式之一,新郎要率领亲友去新娘家接新娘。
这一过程中,双方家族要进行热烈而庄重的迎亲仪式,以表示对彼此的尊重和欢迎。
婚礼仪式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祭祀、宴席、行酒仪式等。
这些仪式和行为既象征着双方家族的祝福和期许,也是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和感谢。
第三,古代婚姻文化中的婚嫁习俗与禁忌是规范婚姻行为的重要依据。
在古代,婚嫁习俗和禁忌体现了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
男方要先迎娶女方,而女方则需依从男方的家族和社会地位。
同时,婚姻中的亲属关系也需要符合一定的规则,例如禁止近亲结婚,旨在维护家族的纯洁和健康。
此外,婚礼期间还有一些禁忌,如新人不能碰触刀剑、尖锐物品等,以避免诸神的不满,保证婚姻的吉利和平安。
第四,婚姻文化中的传统习俗和礼仪对双方家庭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婚姻习俗和礼仪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婚姻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对家族的血脉和传承的关注。
婚礼仪式上的祭祀和宴席等活动,不仅增进了双方家族的情谊,也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婚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材料,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结构、家族制度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古代婚姻文化中的习俗与礼仪是古代人们对婚姻的敬重和祝福的具体体现。
介绍古代结婚礼仪知识内容有哪些
介绍古代结婚礼仪知识内容有哪些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结婚礼仪知识内容,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中国古代结婚礼仪一、说媒“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在传统的婚姻中,男女双方必须经过媒人的说合才能喜结连理。
媒人可以主动的揽活,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也可以是受人之托,成人之美。
还有一句话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批八字与推生肖古人十分讲究婚配,若男家要娶媳妇,先向女家取得女子的八字,然后便交给算命先生推算,看与儿子合不合,俗称“夹吾夹”。
如果女命克夫或与儿子的八字相冲,两家便不能结成姻亲了。
也可以将写有女子生辰八字的帖子置于男方家的神前暨祖先案上,卜吉。
三日内,如家中平安无事,男女双方能成为亲家。
关于推生肖,民间有许多俗谣,相合的有: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寿命长,黑鼠黄牛两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龙鸡更久长……蛇盘兔,必定富等等。
不合拍的有: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担挑,蛇虎如刀挫,龙兔怕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等等。
三、定聘定及定议,聘又称小聘,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定婚礼。
定聘时必须用一种大帖,故乡人称定定日为回大帖或者是压大帖。
帖之外又有聘书,俗称婚书。
聘书一般都由男家备办。
定聘之前一切礼金都已定列成礼单。
男家只纳礼金的一小半,俗称上半礼。
定聘时也可以以金戒指为定聘礼的。
定聘的那一天男女两家皆设宴席,宴请亲朋好友,参加者只凑热闹,并不送礼。
四、送礼送礼大约在婚娶前二十日或一两个月内进行,送礼最重要的是送礼金。
由于定聘时已拿上半礼,这时全部纳完俗称下半礼。
其他的礼物列成礼单,夹在礼书之内。
礼单上面必须有布帛、绸缎、纱罗之类,这些布料是为新婚缝制衣服的。
女家也要回些礼物,缮好礼书交来人带回。
送礼之后,距婚期已经不是太远了。
五、迎亲迎娶的当日,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
媒人先导,接着新郎、伴娘、花轿、乐队、盒队,浩浩荡荡、鱼贯而至。
中国古代婚恋文化
中国古代婚恋文化中国古代婚恋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丰富多样的传统与仪式。
受到儒家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影响,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权威和守旧。
本文将从订婚、婚礼仪式以及婚姻观念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婚恋文化。
一、订婚习俗古代的订婚习俗通常由双方父母或亲友代为商议,双方的家族地位、世代门第以及嫁娶时的彩礼等都是订婚的重要因素。
在订婚仪式上,男方家族会正式提亲,由主要长辈代表进行交涉,一旦双方达成一致的意见,订婚就正式成立。
二、婚礼仪式中国古代的婚礼仪式具有独特的形式和礼节。
首先是过红门,新娘在婚礼当天要穿过装饰有红门的门洞,这象征着新娘将进入新的家庭。
接着是拜堂,即新郎新娘向天地和祖先祈求保佑并互相行礼。
然后是交杯酒,新郎新娘交换酒杯,以示夫妻间的互相祝福和忠诚。
最后,双方父母还会进行金银饰品和嫁妆等财物的互赠,以表示家族的友好合作和社会地位。
三、婚姻观念与角色定位在古代中国,婚姻被视为一种社会责任和使命,男女双方的婚姻并不完全基于个人意愿,而是由父母、长辈等共同协商商定。
男方通常被视为家族的继承者,担负起支持家族传承和延续的责任。
而女方则被期待成为新家庭的贤淑主妇,承担家务和生育后代的角色。
然而,尽管有着严格的社会角色定位,古代中国的婚姻文化中也蕴含了一些浪漫和个人感情的成分。
在文人雅士的圈子中,婚姻往往强调爱情和情感的重要性,他们追求的是理解和心灵共鸣。
四、婚姻离散与再婚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中,离散是一种罕见而被深深谴责的行为。
社会上对于夫妻离散的压力和道德观念的束缚,往往使得夫妻关系得以稳定。
然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不孕或夫妻感情破裂等,离散仍然会发生。
不过,古代中国女性的离散和再婚往往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社会压力。
总结:中国古代的婚恋文化在守旧中透露着尊重和传统的价值观。
婚事由家族商议决定,仪式庄重且充满象征意味。
婚姻观念强调父系血统和家族延续,但个人感情也逐渐在婚姻中发挥作用。
尽管离散在古代中国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但在特殊情况下仍然存在。
古代婚俗文化(古代婚俗文化的优缺点)
古代婚俗文化(古代婚俗文化的优缺点)今天给各位分享古代婚俗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古代婚俗文化的优缺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古代婚俗文化中的“三媒六聘”,指的都是什么?2、古代婚俗文化,为何古人流行晚上结婚?3、古代婚俗文化--听房4、中国古代婚礼习俗5、何为“娶”?谈谈古代婚俗文化的嬗变,其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古代婚俗文化中的“三媒六聘”,指的都是什么?三媒六聘指的是在古代的父母包办婚姻中,通常都会有三个媒人出现,一个男方家庭的媒人,一个女方家庭聘请的媒人,还有一个双方搭线牵桥的媒人,这就是三媒。
而六聘指的是古代结婚时必备的6个程序,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证。
也就是说在经过了这6个项目之后,才能称之为是一个真正的婚姻开始了。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够在结婚的时候经历这三媒六聘,许多时候他们都是将这个过程稍微简化了之后再使用的。
在古代的话,女子的聘礼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朝代、不同的社会地位都有所区别。
像是在古代具有一定社会地位,有高官加成的家庭一般女子的聘礼也是相当雄厚的,一般家庭是难以比拟的,所以说女人的聘礼这基本上是属于个人定制化的。
倘若在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那时候的一枝花,一件粗糙的饰品都可以用作聘礼,起初的聘礼,这只是一种传递情谊的媒介,在进入阶级社会之后,聘礼变相的也代表了阶级地位,所以在这之后聘礼就会变得贵重起来,往往都是些金银、牛马、珠宝、绸缎等物品。
并且在古代聘礼还有一种相当重要的作用,古代的聘礼甚至等同于婚约,男方送出聘礼送到女方家中,如果女方家里接受了,那么及时答应了这桩婚约,一般情况下都是不能反悔的,而在这个过程中,还产生了一个重要的角色那就是媒人,最开始大家都是寻找身边或者是家族里面相对来说比较德高望重的人去心仪的姑娘家中送聘礼。
发展到后来可能要送聘礼的家庭太太太多了,这些人就抗议了,而产生了媒人这个角色,开始专门为男女的婚约感情而奔走,甚至到了后来还有了牵红线的作用。
中国古代婚嫁文化
中国古代婚嫁文化中国历史悠久,中国古代婚姻的内容非常丰富。
从中国古代的愚昧落后的婚姻制度一直到现代文明的婚姻制度,婚姻的真实意义随时代变迁而逐渐变化。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婚嫁文化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中国古代婚嫁文化一、基本原则(一)一夫一妻制伴随着母系社会的消亡,父系社会的出现,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也逐渐的形成了。
所谓一妻并不是指现代社会的一夫一妻制度,在古代是指是指嫡妻只有一人,还有多妾的风俗,妻妾在一个家庭中的地位是不同,有尊和卑的区别。
所以也可以说,一夫一妻制在中国古代其实可以看作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这一制度最初目的是为了使家族得到延续。
(二) 同姓之间不婚远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已经意识到“男女同姓,其生不番” 这样的道理。
家族内部的通婚不利于后代的成长,采取异姓之间通婚,可以使后代长远繁衍。
(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中国古代婚姻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诗经》中就有反映,“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婚事的形成只需要男女双方的家长同意,经过一定的形式就可以了。
社会和法律也是维护亲属的权威的,不许子女进行反抗,即使子女已成年。
二、婚姻的缔结和解除中国古代婚姻的缔结与解除程序非常复杂。
正式程序主要有六礼、七出、义绝、和离。
(一) “六礼”“六礼”始于西周时期,一直持续到清末。
它的主要内容有:纳彩,男方首先要请媒人向女子提亲; 问名,男方请媒人来寻问女方得名字、生辰,然后要在宗庙占卜,问吉凶; 纳吉,是指占卜后显示“吉”就可以确定嫁娶关系; 纳征,男方请媒人向女方家里送聘礼; 请期,是指要和女方家协商婚礼的日期; 亲迎,是指男子去女方家接女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六礼”的一些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一些细微的变化。
(二) 七出七出:若妻子出现不孝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这七种情况之一,丈夫就可以单方面与妻子解除婚姻关系。
(1)不顺父母:指妻子对丈夫父母不孝顺。
原因是有违道德,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女子嫁出去之后,丈夫的父母的地位远超过自己的父母,因此不孝顺男方的父母被看做很严肃的事情。
中国古代的习俗与风俗
中国古代的习俗与风俗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的一部分体现在古代的习俗与风俗中。
这些习俗与风俗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下面,我们将探讨一些中国古代的习俗与风俗。
1. 婚姻习俗:古代的中国婚姻习俗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活动,也是家庭和社会之间的重要关系。
在婚姻习俗中,有许多到现在依然保留着的传统仪式。
例如,古代的婚礼通常采取红纱掩面、婚车抬花轿、宴请宾客等方式。
此外,婚姻习俗中还包括嫁娶彩礼、过堂、婚宴等环节,这些环节体现了中华传统家庭文化的深厚底蕴。
2. 家族观念:古代中国非常注重家族观念,尤其是父系家族观念,即以男性为家族的主要传承者。
在古代社会中,家族的重要性几乎超过了个人的意愿,个人的生活和命运都与家族紧密相连。
在家族中,尊长的权威被普遍尊重,遵守尊长的意愿被视为一种美德。
此外,家族观念还体现在丧葬习俗中,丧礼都是非常庄重而隆重的,以表达对逝者的尊敬和对家族的重视。
3. 带孝道:古代中国非常注重孝道,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在古代中国,有一句著名的成语叫“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意思是子孙自有自己的幸福,不应成为父母的负担。
在中国文化中,孝道一直被视为一种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和最重要的美德。
孝道通过尊敬父母、照顾父母的生活、承担家庭责任等方式表达出来。
4. 重视礼仪:古代中国人非常注重礼仪,将之视为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仪分为三个层次,即君臣之礼、父子之礼和朋友之礼。
在中国古代,官员需要按照君臣之礼来行事,尊敬君上。
父子之礼要求子女对父母尊敬有加,而朋友之礼强调朋友之间要互相尊重和以诚相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遵守礼仪,比如见面问候、用餐时的礼仪、社交场合的礼节等。
5. 祭祀仪式:中国古代的祭祀仪式,是人们用来表达对神明和祖先的敬意与感激之情的重要活动。
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有许多形式,例如祭祖、祭天、祭地、祭水等。
古代的祭祀仪式通常会有许多独特的仪式和修饰,例如焚香、祭品、祷告、乐器等。
古代婚嫁礼仪知识有哪些
古代婚嫁礼仪知识有哪些1.婚姻制度: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主要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由父母和媒人安排婚姻。
这种安排婚姻的制度一直延续到近代。
2.婚姻观念:古代中国人的婚姻观念主要是以家族利益为出发点的,重视门第的匹配、财富的相称以及传宗接代等因素。
妇女在婚姻中处于被动地位,需要服从男方和公婆的安排。
3.婚姻仪式:古代中国婚姻仪式充满了许多细致而庄重的程序,包括纳采、聘礼、纳彩、进门等环节。
整个过程非常繁琐,需要经过多个环节才能完成。
4.婚俗风情:古代中国的婚嫁礼仪丰富多样,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所不同。
比如,在一些地方,新娘出嫁时会踩过炉火,以象征迎福纳财;新郎则要披上红袍迎亲,以象征财富和吉祥。
5.婚后礼仪: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注重夫妻之间的尊重和相互关心。
妻子要尊重丈夫的意见,并尽力保持家庭的和谐;丈夫则要在家庭中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并给予妻子足够的爱护和支持。
6.婚俗习惯:古代中国的婚嫁礼仪中还有一些传统的习俗。
比如,婚礼前新娘要在前一晚与闺蜜、朋友们举行相亲会,以表达对新婚姻的期望;新郎在结婚当天要戴上红色的绣球帽,表示幸福和祝福。
7.家庭伦理:古代中国的婚姻与家庭是密不可分的。
妻子在家庭中扮演着侍奉丈夫、持家、生育的角色,而丈夫负责养家糊口、守卫家宅的责任。
古代中国婚嫁礼仪中强调了夫妻之间的尊重和相互关心,为维护家庭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8.婚嫁礼物:古代中国的婚嫁礼仪中也有很多重视财富的因素,新娘要准备嫁妆和婚礼物品。
嫁妆包括金银首饰、衣物、家具等,是新娘入门时要带走的财物。
而婚礼物品则是由双方亲朋好友赠送的,一般是以金银首饰、红包等形式。
以上是关于古代婚嫁礼仪的一些知识,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婚姻的重视和丰富的婚嫁仪式。
这些礼仪不仅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家庭和婚姻的看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3-01-15〔作者简介〕高建军,男,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讲师;刘立功,男,河北科技大学学生处副处长,政工师;郭红卫,男,河北科技大学组织部政工师。
浅谈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高建军 刘立功 郭红卫(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摘 要〕中国传统的婚俗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
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将有助于我们从中吸取精华,批判糟粕,对于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无借鉴。
〔关键词〕中国古代;婚俗文化;精神文明建设〔中图分类号〕G 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981(2003)02-0076-04 中国的传统婚俗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体系。
这个体系涉及中国人婚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
但中国的婚俗文化也有一个发展完备的过程,经历了从原始初民的粗犷、童真式的“开放”,到封建社会中晚期的成熟、系统的封闭。
本文就中国婚俗文化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论述,希望能对中国几千年的婚俗文化有一个大体的把握。
“婚姻”一词在古代汉语里指男女双方的父亲。
《礼记・昏义》上又说“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可见在古代人眼里,婚姻仅仅是两个家庭之间的一种社会性的缔约,婚姻的目的也是传宗接代和祭祀祖先,唯独与男女当事人没有关系。
而且在古代人眼里,婚姻的实质也并不是夫妻双方的美满幸福,而是崇上与接下。
所以,在今人看来,中国古代对于婚姻的观念是重形式大于重内容,重社会性大于重夫妇的个体性。
从上述对于婚姻的这种定义看,基本上没有夫妻双方的影子,在这种婚姻里,夫妻既不是主角,也不是主要参与者,甚至连配角都不是。
他们就象道具、摆设、木偶,任人摆布。
无论是对于婚姻仪式的举办,还是对于婚姻的目的和实质的看法上,他们都没有发言权。
孟子更进一步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这句话使上述古人对于婚姻的定义的两方面内容结合了起来。
并突出了祭祀祖先的优先地位,就是说,传宗接代是为了祭祀祖先。
这种思想一直贯穿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并一直在从上到皇亲国戚、下至寻常百姓家占据着统治地位。
甚至直到今天,此种思想仍然死而不僵,并有着相当的市场。
不过,今天大多数人对于婚姻的理解毕竟已经大大不同于古代。
至少在追求夫妻个体幸福方面,现代人已经将之放到了婚姻的第一位。
而且现代人对于婚烟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的认识上,也与古人有了根本的区别。
古人是重形式大于重内容,今人则正好相反,是重内容大于重形式。
现在社会上出现的大量的未婚同居、试婚、“丁克家庭”等现象就是对于传统婚姻观念的一种稍显激进的“矫枉过正”式的反动。
不过,正常的生儿育女、道义上的夫妻双方的相互忠诚、尊老爱幼等等,毕竟是对社会的一种负责。
在这些问题上的激进,至少在现在看来是一种逃避义务的自私行为。
因此,回顾中国几千年来的婚姻发展的历史,找出其具有永恒价值的一面,批判其封建糟粕的一面,对于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仍不无借鉴意义。
一、先秦“淫奔”之风先秦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哲学和文化的轴心时代。
其2003年4月 第2期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of Socialist College Apr.2003 No.2时,民风朴厚无文,社会处于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的大情境之中。
而儒家的学说思想还没有占据统治地位,因此,人们在男女关系方面基本上是“情之所至”“率性而为”。
许多在后代人看来伤心败俗、惊世骇俗,甚至大逆不道、十恶不赦的行为在当时则并不被人认为有什么不正常。
史籍中,此类思想和事件屡屡出现,证明先秦时代人们的性观念还是十分“开放”的。
《易经》系辞下传里有这样几句话:“天地 ,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白虎通德论》解释这句话:“男女之交,人伦之始,莫若夫妇。
”完全肯定了男女交合的人伦意义。
而《易经》将“男女构精”看作是“万物化生”的本源,从思想上承认男女关系对于万事万物的重要意义。
思想是实际的反映,《易经》对男女关系给予如此之高的评价,至少说明,在先秦知识阶层———其实也是社会的主流阶层,因为当时受教育的权力还掌握在少数统治者手中,《易经》之作者必属于社会主流阶层———眼里,“男女构精”具有重要的本源意义。
他们对于男女性关系的看法还没有后世的不洁感。
而且,即使从唯物主义角度来说,《易经》的这种“万物起源说”也并非全无道理,从这一点来看,又可以说明,先秦时代人们对于性不仅没有不洁感,而且没有神秘感。
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在男女关系上似乎是非常随便的。
后世的廉耻观念几乎是不存在的。
这样的记载史不绝书。
比如:“文姜如齐,齐侯通焉。
”(《左传・桓公十八年》)文姜是鲁桓公夫人,齐侯是齐襄公,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妹。
再比如: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姬,“皆衷其 服以戏于朝。
”(《左传・宣公九年》)君臣三人与一个女子私通,还都穿着这个女人送给他们的衣服在朝堂之上互相炫耀、开玩笑。
这在后世人眼中简直是无耻之尤。
再比如:“公子鲍美而艳,襄夫人欲通之,而不可。
”(《左传・文公十六年》)襄夫人是公子鲍的祖母;祖母要与孙子私通,真是骇人听闻。
《诗经》中涉及到这样的淫乱的例子也不少。
上面提到文姜与齐侯齐襄公的通奸就在齐风的《载驱》和《蔽笱》里有所表现。
风中的《墙有茨》、《君子偕老》,邶风中的《新台》写的是卫宣公强占了儿子娶来的齐女宣姜。
陈风《株林》就是写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姬的丑行的。
另外,象一见钟情、野外幽会、大胆私奔等情况,《诗经》里都有描写。
除了这些,先秦时期还有一种“转房制”。
所谓“转房制”,就是子弟在父兄死后,娶庶母及兄嫂为妻的婚制。
例如,嫁给晋文公的怀赢,就曾先嫁晋怀公,怀公死后,秦穆公就把怀赢纳于文公。
文公是怀公的叔父,这是叔侄间的转房。
而象兄弟间及父子间的转房亦有记载。
除了转房制外,先秦时还有一种“劫夺婚”。
即通过强行劫夺的方式达到成婚目的的一种婚娶方式。
每当部落或氏族间发生战争,妇女便成为掠夺的对象。
除了杀掉外,则“男为人臣,女为人妾。
”如《易・屯》:“六二,屯如 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又,《易・贲》:“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象曰:六四,当位,疑也。
匪寇婚媾,终无尤也。
”将娶亲的人误认作寇,可见当时抢婚之风之盛。
性开放的观念不仅表现在行动上,还表现在平常生活和交往中毫无顾忌地谈论此事,而并不以为丑,而将之当作习用而常见的事情。
如《战国策・韩策》中,秦国宣太后对韩国的使臣的一段话:“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支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
……”公开地对外国的使臣谈论自己的房事,而竟能如此从容坦然,也足见当时人们对于男女关系的不在乎的程度。
许嘉璐先生在《先秦婚姻说略》中说:“先秦,确切地说是春秋战国时代,婚姻问题正处在以整易‘乱’、由宽到严的过渡阶段,既有前代的遗踪,又有后代封建囚笼的雏形。
”信然。
二、古代婚姻的聘礼与媒人中国乃礼义之邦,是讲“礼”的国家。
中国古代尤其如此。
这在婚姻上也不例外。
在古代婚娶中,聘礼与媒人占据极为重要之地位。
几乎无媒不成婚,传统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聘礼当然就是指一定的礼品。
这种作为婚姻聘礼的礼品的种类、数量、贵重程度,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地位都有所区别。
比如,《东汉会要・礼四》里记载,桓帝娶大将军梁冀的妹妹为皇后,“聘黄金二万金,纳采雁璧乘马束帛,一如旧典。
”这样贵重的聘礼一般家庭的人是难以想像的。
但聘礼无论贵贱多少,作为传递情意的媒介作用却是一致的。
在社会生产力尚不十分发达的先民时代,一枝花、一颗果、一件粗糙的手饰都可以用来当作聘礼。
如《诗经》邶风《静女》一诗说:“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悦怿汝美。
/自牧・77・高建军 刘立功 郭红卫 浅谈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归荑,洵美且异。
/匪汝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首诗里的“彤管”和“荑”就是聘礼。
再比如《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里的“木瓜、木桃、木李”和“琼琚、琼瑶、琼玖”也是传情达意的聘礼。
此种投桃报李式的交往基本上是自愿的。
只要一方停止送礼和拒绝收礼都意味着双方关系的终结。
进入阶级社会后,聘礼变得贵重起来。
往往金银、布帛、牛马等都被用来作为聘礼。
媒人是在一夫一妻制形成之后才出现的。
媒人既为男女双方的婚事奔走,也以在双方出现纠纷时从中调停。
但在封建社会,媒人是双方家长意志的代理人。
《诗经》豳风《伐柯》里说:“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娶妻如何,匪媒不得。
”说明媒人在婚姻缔结中的地位非同小可。
由于媒人是双方家长意志的代理人,因此,他的意见左右甚至决定了婚姻的成败。
媒人在双方家庭之间前后周旋,上下其手,其作用别人无法替代。
比如取材于《聊斋志异》的电影《花为媒》,里面两个媒人角色阮妈和二大娘,居然可以偷梁换柱,连新郎和新娘都可以使人来假冒。
《世说新语》曾记王羲之坦腹东床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郄家女和王羲之都处于绝对被动的地位,在这场相亲事件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那个代表郄家去相亲的媒人。
媒人在古代又可分为官媒和私媒两种。
《周礼・地官・媒氏》说的“掌万民之判”的“媒氏”,与《管子・入国篇》中的“凡国都皆有掌媒,”主管“合独”的媒妁都是官媒。
而《战国策・燕策》说的“周地贱媒”的媒人,当属私媒。
而且据史料记载,宋代已经有了媒人的行会组织。
元代媒人更是由乡社推选出来后注册于官,政府给他们颁发相当于《婚烟法》的《至元新格》,使他们有法可依。
媒人似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特产,它反映了中国农业社会人与人,特别是男女之间相互隔绝的一种文化情境。
但中国的媒人传统虽长,却没能发展出属于自己的行业特色和行业资源。
其辐射性和扩展力也一直局限在“专业媒婆”这一狭窄身份上,并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走向衰亡。
三、古代婚姻的禁忌古代婚姻的禁忌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同姓不婚,一是姻亲间禁婚,一是禁娶亲属妻妾。
同姓不婚在中国是一个很久的传统禁忌,从周朝起就是这样。
姓的起源原来是血统的一种标志,最初,同姓的都有血统关系。
所以在同姓之间禁止发生性关系。
《礼记》所谓:“合二姓之好”就是这个意思。
《礼记・曲礼》说:“娶妻不娶同姓,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
”我国古代所以规定同姓不婚,除了出于伦常的理由,还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人们认为同姓的结合对于子孙后代是有害处的,这样的结合后代不会繁殖。
同姓不婚的禁忌,在法律上一直保持到封建社会的末期清朝。
实际上随着人口的增殖,同姓已经和同宗不同,大量同姓的人未必有血缘关系。
但在法律上,仍然禁止同姓结构。
唐朝对同姓结婚的人处徒刑二年。
同姓又同宗的加重处分,以奸论罪(《唐律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