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复习课》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复习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113856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d1.png)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复习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复习课》主要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材通过复习和练习,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概念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和练习,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的运用。
2.难点: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性质的理解,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注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或图片。
3.练习题和测试题。
4.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它们的特征。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完整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
![(完整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1b5e1146137ee06eef91889.png)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教学目标】:1、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的概念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能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能灵活运用。
3、巩固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的能力。
4、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梳理,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
2、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形成表象,形成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用纸条打印本单元的知识点、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一、整理。
1、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第三单元的全部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把所学的知识系统的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2、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
①引导学生说出本单元的知识点(学生想到什么说什么,教师根据学生说的顺序用事先准备好的纸条出示相关知识点在右边的黑板上)。
全班学生交流,互相补充。
②引导学生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我们先学了什么?后学了什么?最后学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归纳总结,并把刚才粘贴在右边的纸条按一定的顺序粘贴在左边的板书上二、复习。
(一)、课件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回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1、长方体:①面: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是长方体的面【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②棱: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的棱【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③顶点: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8个顶点】。
2、正方体:①面: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完全相同)。
②棱:正方体有12条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③顶点:正方体有8个顶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cbb5c2d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30.png)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内在联系,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概念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2.能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归纳整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最近这段时间我们都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个单元的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回顾本单元的相关知识。
二、师生互动1.呈现问题出示问题:本单元学习了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说说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对照教材第42页情境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用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并说明为什么。
(2)在长方体中分别指出与红色线标示的棱平行的棱和垂直的棱,你能发现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全班反馈。
2.全班反馈相同点: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
不同点: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正方体: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继续呈现以下问题(1)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知识你学到了什么?(2)回忆计算表面积的方法以及探索体积公式的过程,想一想关键要知道什么?计算体积和容积有什么相同点?4.继续反馈指名学生反馈,教师适时板书总结。
表面积是各个面的总面积。
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容积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其计算公式与体积的计算公式相同。
三、巩固练习1.基础练习(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十”第1题。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十”第2题。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整理与复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单元的相关知识。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39ed1c74028915f804dc2af.png)
522《长方体(一)》单元教学设计一、本单元知识框架1、长方体的认识:包括长方体的基本特点、正方体的基本特点。
2、长方体的表面积:包括长方体的表面积及计算方法、正方体的表面积及计算方法。
二、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三、与本单元相关知识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地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并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几何形体,学生由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在合作交流中总结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探索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本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点及其展开图。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3、经历展开与折叠、寻找规律等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探索规律的能力。
五、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单元教学重点: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点;2、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1、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2、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六、本单元评价要点:1、能正确描述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2、认识简单的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3、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本单元计划课时数:10节八、各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节《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大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大单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5827bb0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4e.png)
其次,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掌握程度不一。针对这一现象,我采用了案例分析和重点难点解析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但我也意识到,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个别辅导和巩固练习。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概念。长方体是一种有六个面的几何体,其中相对的面形状和大小相同;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所有面都是正方形。它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了解它们的特征和计算方法对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有很大帮助。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计算一个长方体纸箱的表面积和体积,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2.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通过探索和实践,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将几何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通过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提高数据解释和决策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提升表达数学观点和倾听他人意见的能力,促进团队协作。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个长方体模型的表面积和体积,演示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6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6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目标及重难点](https://img.taocdn.com/s3/m/830f5d92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74.png)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6篇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下面是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6篇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供大家赏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磐石市吉昌镇中心小学校李国华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数学五年级下册29页到30页教学目标:1、探究、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2、理解掌握并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3、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具准备:学生准备小正方体(多个)PPT 教学过程:一、复习1、填空(1)()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2、下面各图是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物体体积的大小取决于这个物体里所含单位体积的多少。
二、导入,确定学习目标1、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请学生猜猜它的体积大约是多少?那么怎么能准确地知道这个物体的体积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2、出示学习目标:(1)探究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2)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三、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1、回顾“以旧学新”的几何问题研究方法以前我们在研究推导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时,都用过哪些方法:数方格、割补法。
看看这两种方法,哪种适合研究长方体体积。
简单讨论后,确定用“数方块”的方法。
2、教师PPT演示切割物体数方块,让学生明白: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但是操作起来麻烦,有些物体是不容易切割,不能切割,而且,物体的长、宽、高必须是整厘米的。
3、质疑思考: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量出长方体长、宽、高的长度,用计算的方法呢?长方体的长、宽、高和长方体的体积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下面,我们就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来研究这个问题。
4、出示小组研究提示(1)用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至少摆两种)(2)把不同的长方体的相关数据填入下表(29页表格)(3)观察上表,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吗?5、各小组学生合作学习后,让各小组汇报数据,汇总到一起填入表格,观察表格,总结长方体体积公式:长方体体积=长×宽×高用字母表示:V=abh6、即使练习:(例1)出示例1,指名口答,指导用字母公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六上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复习教案
![六上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ce3811eff9aef8951e0615.png)
到知典,进重点常州中小学课外辅导权威品牌常州知典教育一对一教案学生:年级:学科:数学授课时间:月日授课老师:赵鹏飞课题六上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复习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生需掌握的知识点及达到程度)1.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含义2.体积与表面积的区别3.体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与计算公式本节课考点及单元测试中所占分值比例10%学生薄弱点,需重点讲解内容公式遗忘,计算粗心,图形概念模糊课前检查上次作业完成情况:优□良□中□差□建议:教学过程﹃讲义部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知识点1、体积和容积。
(1)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2)容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请解释两个概念的不同点:像这个长方体木箱的体积除了里面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外,还有做成木箱的木板的体积。
一个物体的体积要比一个物体的容积大,因为体积还包括自身材料的体积。
2、体积(容积)单位。
(1)用列表的形式来表述体积单位的大小,以利于记忆。
单位名称意义相当的实物1立方厘米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约为一个手指尖的大小1立方分米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约为一个粉笔盒的大小1立方米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用3根1米长的木条做成互相垂直的架子放在墙角所圈定的空间的大小体积与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1立方厘米=1毫升 1立方分米=1升到知典,进重点常州中小学课外辅导权威品牌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是1000,因为1升是1立方分米,1毫升是1立方厘米。
升和毫升相比,升是高级单位,毫升是低级单位,把高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量,都要乘相应的进率。
(小到大,大到小自己注意)3、因为长方体的体积都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它的体积=长×宽×高。
4、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宽=高,因而它的体积是由棱长决定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是两条棱长决定的,即长方体底面积=长×宽;正方体的底面积=棱长×棱长;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又可以说是由底面积和高决定的,它们的体积=底面积×高。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03长方形和正方形-04整理和复习-教案02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03长方形和正方形-04整理和复习-教案02](https://img.taocdn.com/s3/m/96b027ec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94.png)
长方体和正方体复习教案问题研究: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系统化的整理,培养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形体特征的认识,分清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能熟练地掌握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索、合作交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培养学生知识的自我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相关,使学生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并积极与人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勇气。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梳理长方体、正方体知识,使之系统化。
理解体积和表面积的意义,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3分钟口算。
0.75+0.8= 0.13×4= 2.4-0.8=8.5×100=16.7-0.92-1.08=一、呈现目标。
1、导入课题。
课件出示长方体,问:你还记得长方体的哪些知识?2、出示目标。
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长方体的面、棱及表面积的计算与应用。
二、回顾知识。
1、出示问题,整理知识。
①长方体有多少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相对的棱长短怎样?怎样求长方体的棱长总和?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长方体,做多能看到几个面?⑤什么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计算它们的表面积?三、综合练习。
1、填空。
(1)长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
()面积相等,()棱长相等。
(2)长方体中相交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3)求加工一个长方体油箱要用多少铁皮,是求这个油箱的()。
(4)要求用一根多长的铁丝正好可以做一个长6cm、宽5cm、高3cm的长方体框架,就是要求这个长方体的()。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5456932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23.png)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课本P1~2的例1、例2“练一练”,练习一1~5题。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培养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高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的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1、师:(出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认识这些图形吗?给下面这些图形分类,说说分类的依据。
(课件演示)2、老师拿的这些物体属于立体图形中的哪一种?(长方体)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中长方体的有关知识。
(板书:长方体的认识)二、自主探索、初步感知(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长方体?学生举例。
2、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小组观察长方体和自学例1,让学生指着模型说一说哪些是面?哪些是棱?哪些是顶点?3、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分组合作学习)。
(1)四人一小组合作,一边操作一边思考:师:同学们根据自己准备的学具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对学生的操作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及鼓励。
)问题提示:①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么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你怎么知道的?②长方体有几条棱?你是怎么数的?哪些棱长度相等?你怎么知道的?③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来数一数。
《长方体正方体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通用10篇)
![《长方体正方体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df8043f7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e4.png)
《长方体正方体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长方体正方体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方体正方体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方体正方体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的概念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能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能灵活运用。
2、在学生对这些形体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梳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题卡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整理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2、我们一起回顾一下,通常我们是怎样整理复习学过的知识?学生回答:整理出所学知识的主要内容、梳理出知识之间的联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随机板书:知识点、联系、实际应用3、这节课我们就应用这种方法来整理这两种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
二、自我梳理形成网络1、小组合作整理课前大家已经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了整理,现在拿出你们的数学整理记录单,把你整理的内容先在小组内交流,并解决你在复习中的问题。
如果发现在整理中有遗漏的内容,就边交流边补充到整理记录单中。
一会在全班进行交流。
看哪个小组对这部分知识梳理得更完整、更全面。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把整理的有特色的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便于稍后的交流[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体现了学生能有条理的独立整理复习所学知识具有良好的整理复习的能力和习惯,在小组交流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遇到困难能主动请教他人,善于在学习中总结与反思,从而取长补短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5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aac9b61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bb.png)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5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根本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25—26。
教学目的和要求1、使学生经受操作、观看、猜测、验证、沟通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究并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洁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存探究数学问题的阅历,增加空间观念,进展数学思索。
3、培育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力量。
教学重点及难点探究并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方法及手段本课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从中探究并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促进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积存探究数学问题的阅历,进一步增加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法指导争论沟通,并仔细听讲思索。
集体备课共性化修改预习阅读书本25、26页,并初步理解解教学环节设计一、以旧引新师:上节课我们熟悉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日我们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通过操作、观看、猜测来熟悉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师: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长方体,要求四人小组内每人摆出的长方体各不一样。
师:将摆出的长方体放在桌上,并编号。
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将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依次记录在表格中。
引导学生依次去数每个长方体中包含的小长方体的个数,并记录在表格中。
问?观看表格中的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它们的体积,再联系刚刚数出它们体积的过程,你发觉了什么?师:通过刚刚的操作和争论,我们想一想,长方体的体积是不是它的长、宽、高的乘积呢?依次出例如10中的三个长方体,问:假如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三个长方体,各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师:摆出的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这个结果与你操作前的想法一样吗?2、验证、沟通后归纳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字母公式。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7de32dd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3b.png)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篇1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各自特征和内在联系。
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师:我们学过哪些基本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2.出示一张纸。
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把这样大小的许多纸重叠在一起,你们看,是什么形状?(长方体)3.师:在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形的物体我们常见到,如保健箱、粉笔盒等等,你们能说出一些来吗?(砖、墨水瓶盒子、教科书……)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联系很多,在工农业生产中用途很广。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二、示范操作,认识面、棱、顶点1.拿出一根萝卜,用刀切一刀,要求学生观察并且动手摸一摸切出的面。
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叫做“面”。
2.将切出的萝卜平面朝下,再垂直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出示给学生看。
师:这块萝卜有几个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什么呢?(棱)3.继续切,把萝卜一面平摆在桌面上,再垂直切一刀,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几个面,有几条棱。
师: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刚才我们通过切萝卜的活动认识了物体的面、棱、顶点。
4.教师出示长方体模型,学生取出长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并且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然后回答: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三、认识长方体1.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实物,并自学课本,同时在黑板上出示下列自学题:(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哪些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2)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2.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简要板书。
(1)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
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复习课教学设计(5篇范例)
![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复习课教学设计(5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6cdd78d9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4c.png)
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复习课教学设计(5篇范例)第一篇: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复习课教学设计《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长方掌握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内在联系,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概念以及相邻单位间进率;2、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不规则图形体积的计算方法,并在具体情境中正确运用。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归纳整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熟练掌握不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模具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这一节课我们来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复习,对于这一章,你还能记住哪些内容?生: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六个面、八个顶点、12条棱。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就是从同学们刚才所说的特征、表面积、体积这三方面展开的。
(板书)下面请同学们独立、认真、快速的完成复习提纲(二)整理1、组内整理2、小组汇报(1)特征。
分别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三方面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2)表面积。
分别从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各自的计算方法、常用单位三方面汇报,其他小组补充(3)体积。
分别从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各自的计算方法、常用单位三方面汇报,其他小组补充3、教师总结:对于空间几何体来说,特征是核心。
特征是区分表面积和体积的依据,正因为特征不同,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不同,单位也不同。
长方体和正方体在计算各自的体积和表面积时,计算方法也不一样。
(三)巧设练习,运用知识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大家已经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了系统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做几个练习题,检查一下同学们能否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本环节共四关,同学们做好准备了吗?开始:第一关:一、填空:1、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4厘米、2厘米、1厘米。
2024年秋季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2024年秋季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d866c48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47.png)
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互动情况。
2.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的掌握程度。
3.实践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制作模型的质量,以及他们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
1.教学课件:包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定义、性质、特征以及实例分析。
九、教学反馈与改进
1.在课后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
2.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定期复习和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确保学生能够牢固掌握。
十、教学安全注意事项
1.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的安全,以防发生意外伤害。
3.教师引导:很好,大家找到了很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二、教学内容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性质和特征。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性质和特征。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步骤:
(1)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性质和特征
1.长方体的定义: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矩形,对面的矩形面积相等,相邻面的矩形边长相等。
2.正方体的定义: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相等。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具有对称性、稳定性、可堆叠性等。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表示长方体的三个不同方向的边长;正方体的边长表示正方体的一个边长。
《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与复习》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与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a2bbb6336c1eb91b375dc0.png)
《长方体和正方体总复习》教学设计钓鱼台小学周婵【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117~118页“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体积(容积)及其计量单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合理、正确解决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提高归纳整理能力,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积累空间和图形领域内容的学习经验。
【教学重点】整理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正确应用.【教学难点】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梳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长方体、正方体、长方体铁架、圆柱体、500张打印纸、1000张圆形纸.【教学过程】一、系统整理,建构知识1、揭题讲台上摆出:长方体、正方体、长方体框架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复习)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2、师:你想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点?生回答,师板书特征(注意:学生在说顶点、棱、面时,师要进行总结:“这些都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容积)应用体积单位联系3、整理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咱们先来看“特征”(板书:“特征”前打√)请大家拿出复习单,昨天我们回家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进行了整理与复习。
先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看看还有什么补充的!备注:在交流“特征”时,比较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我们看长方体有8个顶点,正方体也有8个顶点长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也有12条棱,而且12条棱长度相等 长方体有6个面,正方体也有6个面,而且6个面完全相等也就是说长方体的这些特征正方体都具备,说明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联系?(补充板书:联系) 师:如果用一个大集合圈表示长方体,正方体应该画在什么位置? 课件出示得出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4、整理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特征咱们整理过了,接下来咱们再来看表面积(板书:“表面积" 前打√) 师:什么叫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生: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生说(文字)师板书:()2⨯++=bh ah ab S 长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26a S =正好,咱们又完成了一项接下来看体积(容积)(板书:“体积(容积)” 前打√)5、整理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容积)" 师: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师:什么叫做容器的容积生: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 师:容积和体积有什么区别 师: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bh a V =长师:怎样计算正方体的体积3a V =正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还有一个统一公式:h 底S V =过渡师:我们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用? 生:为了解决实际问题6、应用你们举了什么例子? 请学生读出自己的例子 请其他学生解决师:课前我们除了自我复习有关知识外,还在书上尝试练习了几题,谁想汇报一下? 1.课本第117页第20题20.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⑴一个正方体,它的棱长是1厘米,它的表面积是6(平方厘米),体积是1(立方厘米) ⑵一本数学书的体积大约是320(立方厘米) ⑶一辆汽车上邮箱的容积大约是72(升) ⑷一个茶叶罐的容积大约是900(立方厘米) 学生口答后提问,还有没有和她不一样的?这儿有体积又有容积单位,你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是什么吗?然后集体反馈,并板书.2.课本第117页第21题21.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2012年6月11日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整理与复习,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主要概念、
计算方法的理解。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
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
会数学的价值,通过合作学习激发、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
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火柴盒、魔方(模型)、长方体框架等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火柴盒(长:4 cm 宽:3 cm 高:1 cm)、魔方(棱长:5
cm)。
提问:这是什么?它们是什么形状的?
2、本节课咱们一起来总结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
二、梳理知识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1、请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你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认识?
(指明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个别学生做补充)
2、出示下列表格,弓|导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对知识进行梳理
3、练习设计(口答)
(1)、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多少铁丝?是求什么?你会求吗?(2)、凡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就是长方体或正方体?(二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
1、在本单元中你还学过哪些知识?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指明学生回答,个别学生做补充)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应的出板书,让学生感受以大括号的形式对知
识进行整理。
3、练习设计(口答)
(1)、做一个长方体的铁皮烟囱,需要多少铁皮?需要求什么?
(2)、一个无盖的正方体鱼缸能装多少水?是需要求什么?
(3)、老师手中这个魔方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多少?需要知道什么?针对今天的复习,老师就围绕火柴盒和魔方为你们设计了一些练习题,你们知道老师为你们设计了怎样的练习吗?具体是不是你们猜测的呢?一会儿就知道了,你们有信心挑战吗?
三、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一、请把手中的火柴盒摆放在桌面上,算一算它的占地面积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摆放并计算,指明
个别学生做汇报。
)
提示:在生活中,我们在摆放物品时,可以利用这个数学知识合理利物品的占地面积。
教师演示,把火柴盒拉开,让学生也做这个动作,观察火柴盒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外壳和内壳)请看老师为你们设计的第二个问题。
问题二、如果要做100 个这样的火柴盒的外壳需要多少硬纸片?100 个这样的内壳呢?谁知道这个问题是要求你求什么?几个面?(接头处
忽略不计)
举例:你能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求四个面的表面积吗?(计算长方体立柱的油漆面积、给长方体的四周贴上商标纸等等)哪些物体
是求五个面的面积?(粉刷教室的顶棚和四壁、游泳池的四周和底
部贴上瓷砖等等)
问题三、用两个火柴盒拼成一个新的长方体,它的表面积、体积与原来两个盒子的表面积、体积相比有没有变化?是怎样变化
的?变化了多少?(小组拼一拼、讨论一下,并计算结果。
)小
结:两个长方体(正方体)拼成一个大的长方体,体积不变,表面积减小。
拼法不同,表面积减小的就不同。
问题四、把一个棱长是5 cm的魔方完全浸没在这个底面是边长为10 cm的正方体水缸中(水没有溢出)那么水缸中的水面会升高多少?(独立
计算,集体订正)
强调:魔方的体积与水升高的体积完全相等。
问题五、用一块长3 分米,宽2 分米、厚1 分米的木块,大约可以制作多少个棱长为5 cm的魔方。
(指明个别学生板书,集体订
正。
若都是用体积除以体积计算,那么就再出示:如果现在
长、宽不变,厚变为8 cm。
可以制作多少个这样的魔方?)问题六、从魔方的表层取走一个小正方体,魔方的表面积有什么变
化?(分组进行讨论,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向全班进行汇报
总结。
)
小结:(1)从顶点取,表面积不变。
(2)从棱上取,表面积增加两个正方形的面积。
(3)从面上取,表面积增加四个正方形的面积。
四、总结,引导求知
回顾一年级咱们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学完今天的课,你有更新的收获吗?长方体、正方体是学习立体图形的基础,以后还将学到更多有关立体图形的知识,想要自己知道的更多、更广,那就请同学们认真对待今后的学习,你们肯定会有不同的收获。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
1、联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表面积:长方体(正方体)六个面的面积总和。
公式:S=(ab+ah+bh)x 2 S=6aa
常用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3、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容积)公式:V=abh V=aaa 统一公式:V=sh 常用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体积单位)毫升升(容积单位)
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
五年级下册
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与复习》说课稿
授课教师:张小芳
巴彦镇中心校
2012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