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追寻红色之旅的足迹

合集下载

党员沙家浜红色教育心得体会精选3篇

党员沙家浜红色教育心得体会精选3篇

党员沙家浜红色教育心得体会精选3篇篇一沙家浜是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著名的“芦荡火种,鱼水情深”这八个字也诞生在这片传奇根据地。

12月14日,公司党总支组织全体党员来到这里,展开了为期两天的参观学习,通过重温我党曲折艰难发展壮大、星星之火逐渐缭原的历史,我深切的感受到了沙家浜革命精神,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洗礼。

沙家浜位于江苏省常熟市南约12公里处,地处阳澄湖畔。

上世纪三十年代,新四军曾在该地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有力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者。

1958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根据真实事迹创作了《芦荡火种》,讲述了那段人民抗争的战斗史:二十世纪二十年纪,中国共产党的火种播撒在这块被芦苇环抱,水网交织的穷乡僻壤,点燃了人民反抗压迫和剥削的怒火。

求解放、争自由的斗争从此绵延不绝。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9年,以叶飞率领的新四军第六军团为主的抗日义勇军东进抗日,来到阳澄湖畔,斗日伪,歼顽敌,开辟敌后抗日游击区,羸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大部队西进后,在模泾一代留下了数十名伤病员。

而对日伪顽匪相互勾结、下乡“扫荡”的险恶环境,为了保护抗日火种,创建抗日根据地,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横泾人民不畏艰险、节衣缩食、精神呵护、重建武装,与日伪无期斗智斗勇,坚持抗日的斗争事迹。

新四军与横泾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留下了永载史册的不朽诗篇。

1963年,北京京剧团将沪剧《芦荡火种》改编为京剧《沙家浜》,并作为革命样板戏在全国公映,小镇一夜间闻名遐迩。

进入沙家浜景区大门,第一眼看到的是原全国人大党委会副委员长叶飞将军关于建立沙家浜革命根据地战略意义的题词照壁:沙家浜的意义在于在沪宁铁路以东直到上海地区能否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壮大抗日武装斗争……这段话深深阐述了沙家浜革命根据地的重要作用。

在庄严肃穆的瞻仰广场,以郭建光、阿庆嫂等艺术形象创作的巨型雕塑屹立在广场中央,广场两侧象征新四军18个伤病员的18根柱雕,以形态各异的块面造型和强烈的肌理效果对比,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新四军伤病员泰山压顶不弯腰的革命精神。

沙家浜革命教育基地观后感

沙家浜革命教育基地观后感

沙家浜革命教育基地观后感你知道吗?去了一趟沙家浜革命教育基地,那感觉就像穿越回了那个热血沸腾的战争年代,心里满是震撼和敬佩。

一走进沙家浜,那独特的江南水乡景色就先把我吸引住了。

芦苇荡一片连着一片,高高的芦苇在风中摇曳,就像一群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卫士。

可谁能想到,在这看似宁静优美的芦苇荡里,当年可是藏着无数的英雄故事呢。

我沿着小路慢慢走,看到了好多当年革命先辈们战斗和生活过的场景复原。

那些简陋的房屋、破旧的桌椅,仿佛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艰辛。

我就想啊,当时的战士们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保持那么坚定的信念,为了革命胜利奋勇杀敌,这得是多强大的意志力啊。

比如说郭建光他们那支队伍,被敌人围困在芦苇荡里,缺医少药,没吃没喝的,但是他们没有丝毫退缩。

他们在芦苇荡里跟敌人周旋,就像一群狡猾又勇敢的狐狸,把那些日本鬼子和汉奸耍得团团转。

印象特别深的还有阿庆嫂的茶馆。

那个小小的茶馆可不得了,表面上看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喝茶聊天的地方,实际上却是地下党传递情报、联络同志的重要据点。

阿庆嫂那可真是个厉害角色,面对刁德一和胡司令这些狡猾的敌人,她沉着冷静,巧妙应对。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

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

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

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

人一走,茶就凉……”这一段唱词一出来,阿庆嫂那种机智聪慧的形象就在我脑海里活灵活现了。

她就像一个游走在刀刃上的舞者,一边要招待好那些敌人,一边还要把情报安全地传递出去,真不愧是女中豪杰。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看到了好多当年的老物件,像那些生锈的枪支、破旧的军衣、粗糙的草鞋等等。

这些东西虽然看起来毫不起眼,但是每一件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我拿起一把仿制的枪,试着感受了一下当年战士们端枪战斗的感觉,那枪可真沉,我都有点拿不稳,就更佩服那些战士们能在战场上挥洒自如了。

这次沙家浜之行,就像给我上了一堂超级生动的历史课。

我以前也在书上和电视上看过一些关于抗日战争的故事,但那都没有亲自到沙家浜来感受这么深刻。

沙家浜旅游感悟心得体会(3篇)

沙家浜旅游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沙家浜,位于江苏省常熟市,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红色教育于一体的旅游景区。

我有幸在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上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在这几天的时间里,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沙家浜的美丽风光、丰富的人文历史以及独特的红色文化。

以下是我对沙家浜旅游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二、自然风光之美沙家浜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山水相依,绿树成荫。

景区内大小湖泊星罗棋布,碧波荡漾,犹如一幅泼墨山水画。

游览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1. 镜湖景区:镜湖景区是沙家浜的核心景区,湖水清澈见底,湖面宽广,如一面镜子。

漫步湖畔,欣赏着湖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

2. 江南水乡风情:沙家浜的江南水乡风情独具特色,古色古香的民居、石板路、古桥、流水,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漫步在水乡,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

3. 红色景点周边的自然风光:沙家浜的红色景点周围,自然风光同样迷人。

如红石村、沙家浜革命烈士陵园等,这些景点与自然风光相得益彰,使人不禁为我国的历史底蕴和自然之美所折服。

三、人文历史之韵沙家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1. 红色历史:沙家浜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东进抗日的主战场之一,留下了许多红色历史遗迹。

如沙家浜革命烈士陵园、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等。

这些红色景点见证了我国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红色文化的魅力。

2. 民俗文化:沙家浜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昆曲、评弹、锡剧等。

这些传统文化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让人陶醉其中。

3. 地方特色:沙家浜的地方特色美食、工艺品等,同样让人流连忘返。

如沙家浜的特色糕点、刺绣、木雕等,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纪念品。

四、红色文化之魂沙家浜作为红色教育基地,承载着丰富的红色文化。

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灵魂。

1. 红色精神:沙家浜的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英勇奋斗、无私奉献。

沙家浜教育基地红色革命戏观后感

沙家浜教育基地红色革命戏观后感

沙家浜教育基地红色革命戏观后感前几天去了沙家浜教育基地看红色革命戏,那可真是一场特别的体验。

刚到那儿,就感觉气氛不太一样。

一看到舞台,我这心里就开始有点小激动,想着马上就能看到那些经典的革命故事被演出来了。

戏一开场,那演员一亮相,就把我给吸引住了。

他们的服装、神态,都特别像我想象中的革命时期的人物。

特别是演阿庆嫂的演员,那叫一个厉害。

她在舞台上,一会儿机智地应对着敌人的盘问,一会儿又不动声色地给新四军传递消息。

她那眼睛一转,我就知道,这肯定又有什么妙计要使出来了。

就像我们平时玩游戏的时候,有个特别聪明的队友,总能巧妙地化解危机。

她在胡司令和刁德一面前周旋的时候,我都替她捏把汗,可她呢,镇定自若,把敌人耍得团团转。

我当时就想,这阿庆嫂可真是女中豪杰啊,要是在现代,肯定也是个超级厉害的谈判专家或者间谍之类的。

还有那些演新四军战士的演员们,一个个都充满了精气神。

他们受伤之后还坚守信念,那股子坚韧劲儿真让人佩服。

我感觉他们就像是一群打不死的小强,不过这可是带着崇敬的说法哈。

他们在芦苇荡里和敌人斗争,那种环境看着就艰苦,可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

看着他们,我就想到我们现在生活中遇到点小困难就想放弃,和他们比起来,真是差远了。

而那些反派角色也演得特别好,胡司令那傻愣愣又有点蛮横的样子,还有刁德一的阴险狡诈,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每次看到他们使坏,我都恨得牙痒痒,恨不得冲上台去把他们给揪出来。

这说明演员演得好啊,能让观众这么入戏。

整个看戏的过程中,我就像是穿越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我能感受到当时人们的爱国热情,为了保卫家园,为了革命胜利,大家都在拼命。

而且这戏里还体现了老百姓和新四军之间深厚的鱼水情。

老百姓们偷偷地给新四军送吃的、送情报,那种团结一心的感觉,真的很让人感动。

看完这场戏后,我就一直在想,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真的是来之不易啊。

这是多少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我们不能只在看剧的时候热血沸腾,回到生活中就把这些都忘了。

社会实践--红色之旅沙家浜

社会实践--红色之旅沙家浜

社会实践--红色之旅沙家浜红色之旅沙家浜为了更好地迎合“走基层看发展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这一主题,今年寒假,我来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的沙家浜参观学习,在这里,我们参观了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回顾了抗日英雄们的英勇事迹,重温了革命先烈大无畏气概,接受了一次深刻而生动的红色教育。

如今的沙家浜环境非常优美,人们生活红红火火,安居乐业。

但是我们不会忘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英勇的新四军和日本侵略者在这里展开的殊死搏斗、阿庆嫂和敌军们的斗智斗勇,十八个伤员在芦苇荡铁骨铮铮的光辉形象。

这些感人的故事化成了微风,吹遍了沙家浜的每一个角落,也吹进了沙家浜人民的心中;这些动人的故事化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谱出一首摧人泪下的歌曲;这些动人的故事化成了沙家浜的每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让人们纪念、观赏。

我们首先参观了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

纪念馆里陈列了400多幅沙家浜革命斗争历史照片和60件革命文物,当年那段火热的革命史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早在1928年4月,革命的火种已经撒向这片田园水乡,先烈们在这里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团组织,土地革命运动如火如荼。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成为“苏常太”游击根据地。

1939年5月,由叶飞率领的新四军六团东进江南,与沙家浜抗日武装胜利会师,开展更大规模的抗日武装斗争。

4个月后,部队奉命西移,留在沙家浜的36位伤病员,以芦苇荡为天然屏障,依靠无数个象“沙奶奶”那样的革命群众,一边养伤一边开展艰苦卓绝的敌后游击斗争,谱写了一部壮丽的革命历史!接下来,我们游览了沙家浜最美丽的风景区——芦苇荡。

古诗有云:“春夏芦荡一片绿,秋后芦花赛雪飘。

”沿路我们看见大片大片在风中飘摇的芦苇,眼前的芦苇荡弥漫着一股萧瑟的味道,更能让人产生一种历史感和沧桑感。

这片芦苇荡曾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战士打击日军和养伤的天然屏障,大片的芦苇荡与农田、村落交织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那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故事。

最后,我们观看了大型实景剧《让子弹飞》。

沙家浜收获和心得(优秀6篇)

沙家浜收获和心得(优秀6篇)

沙家浜收获和心得(优秀6篇)沙家浜收获和心得篇1周五的晚上,我正在看书,“爸爸,‘浜’是什么意思?”我好奇的问。

爸爸说:“浜是指某些地区通向江河的小河沟,多用在地名上。

”我接着问:“沙家浜在哪里?”爸爸说:“在江苏,那里是著名的革命教育基地……,一时讲不清楚,明天是星期六,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啊,这太好了!”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开着车出发了。

我们的车在高速公路上飞奔,我不时地问:“还有多远啊,还要多少时间才到啊?”在我的催促声中我们终于来到了沙家浜。

走进“沙家浜”景区,迎面有块大照壁,上有叶飞将军的题字,并简要说明了抗战时“东路抗”的重要战略意义,在照壁左面是“东进桥”,“东进桥”是为了纪念新四军东进抗日而修建。

跨过东进桥来到了“革命历史纪念馆”。

这里介绍了当年常熟的革命斗争。

馆内藏有珍贵的历史照片和革命文物。

我最感兴趣的是重机枪、歪把子机枪、--和手枪。

我还亲自操纵了高射机枪和山炮。

又爬上了战斗机和轰炸机,做了个近距离观察。

最后来到充满江南名俗气息的“红石村”。

这里有“春来茶馆”,茶馆里的蜡像再现了阿庆嫂智斗敌人的情景。

旁边是芦苇荡,不由使人想起当年新四军伤员就是在这芦苇荡中养伤,他们在艰难困苦中只能以芦根充饥。

参观完沙家浜,我仿佛看见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英勇的新四军和日本侵略者在这里展开的激烈战斗;阿庆嫂和敌军们斗智斗勇;十八个伤员在芦苇荡铁骨铮铮的光辉形象。

我仿佛看见了每个烈士都在笑,因为我们的祖国是那么的繁荣昌盛;沙家浜的生活是那么的红红火火;还有我们——祖国的未来是那么的优秀!安息吧,烈士们!你们手中的旗帜已经在我们手中高高举起,我们会让它更鲜更艳!虽然你们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是一座巨大而坚固的丰碑!沙家浜收获和心得篇2秋季秋高气爽,万里蓝天飘荡着朵朵白莲船的云彩。

我校举行了秋游,地点是沙家浜。

一大早,大家精神抖擞地来到了学校,纷纷议论着沙家浜,在我的想象中,沙家浜是美不胜收的地方。

追寻红色足迹_感悟延安精神

追寻红色足迹_感悟延安精神

追寻红色足迹感悟沙家浜精神六十年前,沙家浜是苏南无数热血青年为之向往的革命基地,今日也仍然是我们这一代新共产党员心中的圣地。

沙家浜,苏南水乡的典型之作,作为常熟县城抗战的指挥中心,作为中华民族的浴血奋战、不屈不挠的象征,成就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沙家浜儿女的革命事业,也使得它成为名闻中外、光照史册的圣地。

重回沙家浜,追寻红色足迹,感悟先辈的英勇事迹,抒写青春情怀。

1939年5月,新四军一支队6团团长叶飞按照支队司令员陈毅的命令,带领部队冲破日、伪军的封锁和国民党军队的限制,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的名义,从苏南茅山根据地出发东进。

为顾全大局,新四军东进部队于1939年秋西撤,向苏北发展。

由于天气炎热,部队机动作战,战斗频繁,新四军西撤时在阳澄湖畔的常熟县一带组建了后方医院,留下了36名伤病员。

36名伤病员依靠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掩护,一面医治伤病,一面与日、伪、顽军周旋。

每逢敌人“扫荡”,群众和医护人员就一起将伤病员抬上船,转移到芦苇荡中。

敌人走了,伤病员又被接进村子。

常熟县委、苏州县委和当地群众常常冒着危险,冲破封锁,为伤病员送来食品、衣裳和药物……这段历史,小时候从现代京剧《沙家浜》中就有所了解,但今天读来仍然让人激动感怀。

首先,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和军队的生存基础。

得人心者得天下。

我们党和军队之所以具有解放全中国的伟力,说到底就是因为党和军队是以人民群众为生存基础的。

新四军36个伤病员养伤沙家浜就是最好的见证。

其次,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和军队的坚强后盾。

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党和群众鱼水不分,军队和人民亲如一家,被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为子弟兵,人民群众积极地提供兵员和给养,不惜牺牲自己和亲人的生命,支持和掩护党的干部和人民军队,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模范和英雄。

当年红色沙家浜的底色,就是与党和军队同心同德的人民群众。

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新四军36个伤病员不仅难以坚持敌后抗战,恐怕早被扼杀在芦苇荡中。

再次,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和军队发展的主体。

沙家浜心得体会

沙家浜心得体会

沙家浜心得体会沙家浜心得体会篇1阳光明媚的一天,我参加了靖江日报举行的“沙家浜一日游”活动。

两个小时的车程后,我们来到了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圣地——沙家浜。

一进入沙家浜风景区,就看见一座古朴的建筑物,一个清澈见底的湖环绕着它,岸边有着一片美丽的芦苇荡,蓝蓝的天和白白的云给它们做了最好的陪衬。

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幅清新淡雅的风景画。

跟着导游的步伐,我们又游览了东进桥、瞻仰广场和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了。

刚走到大门前,便看见十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遒劲有力,非常好看。

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军民鱼水情深的壁画。

继续往里走,只见一面面墙上贴满了烈士的照片和一些沙家浜烈士的介绍,看了这些烈士的介绍,我不禁对他们肃然起敬。

你瞧,那不是三个正在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吗?我快步走去,想看个究竟。

哦!原来是三尊栩栩如生的蜡像啊!只见一个战士的肩上正扛着一个大麻袋,好像要去堵住大堤;一个在地上用手飞快地把泥土装进麻袋里,好像很赶时间的样子;还有一个好像被累垮了,腰都被重重的麻袋压弯了,可是他仍然坚持了下来,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真让人感动,我要向这些战士学习。

看完了奇特的蜡像,我又参观了其他一些东西,就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纪念馆。

离开了纪念馆,我们又来到了横泾老街。

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地古色古香,令我感到陌生而又熟悉。

在老街上逛了一圈后,我们便离开了这个令我神往的沙家浜,坐车回到了靖江,结束了这次“沙家浜一日游”。

沙家浜心得体会篇2今天是一学期一次的春游日,可把我乐坏了。

上午8点,我们出发了。

“刹——”随着一声刹车的声音,我们来到了沙家浜风景区。

进入门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红色的大花球,真是太壮观了。

绕过花球,我和顾亦佳往左走,来到了一条小石桥上,桥旁的一棵桃树吸引了我,它正开着鲜艳的花朵,好看极了。

过了小桥,迎面便是瞻仰广场,广场过道两旁有18根形态各异的自然石,象征着18个新四军伤病员,广场正中是“军民鱼水情”主体群雕,是几位勇敢的革命斗士和革命群众。

沙家浜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活动内容

沙家浜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活动内容

沙家浜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活动内容示例文章篇一:《沙家浜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之旅》哇塞,你知道吗?我去了一个超级厉害的地方,那就是沙家浜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那可真是一趟让我特别难忘的旅程呢!一到沙家浜,就感觉这里充满了故事。

我就像走进了一本巨大的、活生生的历史书里。

这里有好多老房子,它们看起来有点旧旧的,可是就因为这样,才更有那种年代感。

我在想,这些房子肯定见证了好多好多当年发生的大事呢。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跟着导游叔叔,就开始了这趟红色之旅。

导游叔叔可有趣啦,他一开口就把我们的注意力全吸引过去了。

他说:“小朋友们,你们现在站的这块土地,当年可是英雄们战斗过的地方呢。

”我一听,心里就“扑通扑通”地跳得好快,感觉特别的激动。

我们先去了芦苇荡。

哇,那芦苇荡可大啦,一眼望去,全是密密麻麻的芦苇。

风吹过来的时候,芦苇就像一群穿着绿衣服的士兵在轻轻摇晃,它们是不是也在向我们讲述着当年的故事呢?导游叔叔说,当年新四军战士们就藏在这芦苇荡里,敌人想找都找不到呢。

我就好奇地问:“叔叔,那芦苇荡这么大,战士们不会迷路吗?”叔叔笑着说:“小朋友啊,战士们可聪明啦,他们对这里就像对自己的家一样熟悉呢。

”我听了,心里特别佩服那些新四军战士。

走着走着,我们看到了一些穿着新四军衣服的演员在表演。

他们演得可真像啊,就像从过去穿越到现在一样。

我看到一个战士受了伤,其他的战士在旁边照顾他,那种同甘共苦的感觉,让我特别感动。

我就对我的小伙伴说:“你看,他们感情多好啊,这就是真正的战友呢。

”小伙伴也使劲地点头。

接着,我们又走进了一个纪念馆。

纪念馆里有好多好多的照片和展品。

那些照片上的人,表情都特别坚定。

我看到了一把生锈的枪,这把枪看起来破破旧旧的,可是它背后肯定有很多了不起的故事吧。

我想,当年拿着这把枪的战士,一定很勇敢,他是不是用这把枪消灭了好多敌人呢?我忍不住去摸了摸玻璃展柜,就好像能感受到当年战士的力量一样。

我心里想,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可都是这些英雄们用生命换来的啊。

参观沙家浜革命教育基地有感六篇

参观沙家浜革命教育基地有感六篇

参观沙家浜革命教育基地有感六篇【篇一】沙家浜名声在外,即便不刻意去了解,在京剧、样板戏、影视剧、音乐等载体中常常涉及到沙家浜,许多老百姓对于《智斗》也能张口就来,这些仅仅属于在影音载体或者口口相传的片段之中,近距离的接触定会不同,所以,满心期待。

江南,鱼米之乡,吴侬软语,古语有曰:苏湖熟、天下足,自古以来,这里较为富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似乎很难把抗争、暴力和这个区域联系到一起,但是,历史却留下几段这个区域少有的现象,明末清兵入侵、抗击倭寇以至于沙家浜芦苇荡抗击日军,每一次都异常惨烈,每一次面对都是外敌入侵。

相同又不同,走进沙家浜,出现在眼前的是田连阡陌,河道纵横,芦苇高耸,特殊地理形势以及力量的抗衡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仅属于新四军,也属于江南人民,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大门上的八个大字“芦荡火种、鱼水情深”似乎说明了原因。

在蜿蜒的展馆里面,革命历史遗物以及图片展出,近距离接触了当地民众和党的士兵在斗争中使用过的长矛、大刀、长枪、衣物以及缴获的战利品等战争实物以及衬衫、棉袄、皮箱、钢笔等生活物品,阅读着一篇篇介绍新四军战士战斗的事迹,深切感受了军士们的不畏。

同样,沙奶奶、阿庆嫂为代表的群众,利用茂密的芦苇荡作战场,坚持与日寇、敌伪军巧妙周旋,斗智斗勇的画面也在展厅中呈现,军爱民、民拥军,军队和老百姓谱写了一曲曲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建立了以阳澄湖为中心的苏常太根据地。

东进桥、民俗街、照壁、军民鱼水情主题雕塑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最难忘的就是那一丛丛随风起伏的芦苇荡,芦苇在江南较为常见,不像树木般高大也不像青草一样柔弱,但是秉性坚强,如同底层人民一样,大风来了,弯下腰,尔后又挺拔如初,扎根泥土,丛丛聚集,生生不息。

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需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也需要民众的土壤才能生根发芽,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各种尝试,但是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我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只有中国共产共产党带领并团结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才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最新参观沙家浜革命教育基地心得6篇合集-沙家浜红色教育基地

最新参观沙家浜革命教育基地心得6篇合集-沙家浜红色教育基地

最新参观沙家浜革命教育基地心得6篇合集:沙家浜红色教育基地最新参观沙家浜革命教育基地心得6篇合集5日,如皋市xx年新任公务员来到了江苏常熟阳澄湖畔的红色教育基地——沙家浜,进行主题教育活动。

我们进入沙家浜红色教育基地,瞻仰了叶飞先生题词的照壁,穿过为纪念新四军抗日而建的东进桥,参观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回顾了抗日英雄们的英勇事迹,重温了革命先烈大无畏气概,接受了一次深刻而生动的红色教育。

沙家浜风景区位于秀丽的阳澄湖畔,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块被芦苇环抱,水网交织的穷乡僻壤求解放、争自由的斗争绵延不绝。

1939年,新四军来到阳澄湖畔,开辟敌后抗日游击区,赢得沙家浜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大部队西进后,在沙家浜一带留下数十名伤病员,为了保护留下的新四军战士,创建抗日根据地,沙家浜人民节衣缩食,与日伪顽匪斗智斗勇,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和财产,留下了永载史册的不朽诗篇。

沙家浜人民的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后来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沪剧《芦荡火种》、京剧《沙家浜》等多部剧目,尤其是《沙家浜》中阿庆嫂的形象深入人心,教育了新中国好几代人。

我们还参观了以新四军战士和沙家浜人民雕像的瞻仰广场和春来茶馆遗址,观看了大型实景演出《让子弹飞》。

沙家浜景区通过多种形式放大红色教育的做法,令人印象深刻。

这让我想到了如皋的红十四军纪念馆,如皋的红色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如何使这些资源既能起到教育后人的作用,又能实现经济效益?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通过这次红色之旅的参观学习,我感受到在动荡的革命时代,多少包括阿庆嫂一样的仁人志士为了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前赴后继,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不管多恶劣的环境也困不住共产党人救国的热心!革命先烈为党和国家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我要勇敢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困难,为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热情满怀、勤于学习、勇于创新,这才是新时代的公仆!让我们少一点私情,多一份忠诚;少一点慵懒,多一份追求;少一点索取,多一份奉献,用心为我们的家乡添光彩。

暑期社会实践沙家浜

暑期社会实践沙家浜

随着炎炎夏日的到来,我们一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踏上了前往江苏省常熟市的旅程,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红色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

我们的目的地是著名的革命纪念地——沙家浜。

一、踏上红色之旅沙家浜,位于常熟市阳澄湖畔,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东进途中一个重要的战略据点。

在这里,新四军伤病员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悉心照顾,谱写了一曲曲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篇章。

我们团队一行人怀着崇敬的心情,开始了这次红色之旅。

二、参观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抵达沙家浜后,我们首先参观了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

馆内陈列着大量的历史照片、文献资料和革命文物,生动地再现了新四军在沙家浜的战斗历程和军民鱼水情。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深入了解了新四军东进、浴血奋战、艰苦卓绝的斗争史。

三、重走革命路参观完纪念馆,我们沿着新四军当年的足迹,重走了革命路。

沿途,我们参观了当年的战壕、碉堡和医院遗址,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在一片片荒芜的土地上,我们仿佛看到了革命先烈们英勇斗争的场景,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意。

四、感受军民鱼水情在沙家浜,我们还有幸参观了陈毅将军旧居和军民鱼水情馆。

在这里,我们了解到陈毅将军带领新四军战士在沙家浜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抗击日寇的故事。

军民鱼水情馆内,陈列着许多军民鱼水情的实物和图片,展现了军民之间深厚的感情。

五、红色教育,传承精神通过这次沙家浜之行,我们深刻体会到了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了革命历史,还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红色教育。

我们纷纷表示,要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结语暑期社会实践沙家浜之行,让我们这些大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将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关注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这次沙家浜之行,是一次难忘的红色之旅。

参观沙家浜红色教育基地收获和感悟

参观沙家浜红色教育基地收获和感悟

参观沙家浜红色教育基地收获和感悟
参观沙家浜红色教育基地给我带来了许多收获和感悟。

以下是我个人的体验:
1.历史深意的感悟:在沙家浜红色教育基地,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革命历史的伟大和巨大牺牲。

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我更加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优秀领导人的英勇事迹。

我被他们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精神所感动,对中国的革命历史产生了更深的敬意。

2.革命精神的感受:参观沙家浜红色教育基地让我深刻领悟到了革命精神的重要性。

革命者们不畏困难,坚持斗争,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一切。

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我们继续努力,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3.爱国情怀的激发:参观沙家浜红色教育基地深深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

我对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充满了自豪感,并对保卫国家的责任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愿意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4.历史的反思和珍惜: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给我提供了一个反思历史的机会。

我深切感受到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和幸福生活的重要性。

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只有珍惜现在,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总之,参观沙家浜红色教育基地让我深感历史的厚重和伟大,也让我对祖国和人民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我将永远铭记这次宝贵的经历,并以革命先烈为榜样,为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3年追寻红色足迹作文追寻红色足迹作文(13篇)

2023年追寻红色足迹作文追寻红色足迹作文(13篇)

追寻红色足迹作文追寻红色足迹作文篇一我们早早地来到了集合点,老师给我们组了队,我被分在了“三连一排”,这真是好特别的分组方式哦,使我对这次旅行充满了新奇感!作为新时代的“小战士”,我们个个像_军附体一般,雄纠纠,气昂昂地跟着队伍出发了。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沙家浜。

沙家浜坐落在江苏常熟最大的湖泊,昆承湖岸。

整个湖泊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湖面上长满了各种水上植物。

门口“沙家浜”三个鲜红的大字赫然呈现在我们眼前,就是那抹红,像给我们打了鸡血一样,个个精神抖擞。

顺着小道往前走,就看到了一座阿庆嫂和_军的雕像,体现着军民鱼水情。

再前面就是“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了,纪念馆旁是一大片荷叶,放眼望去,是满眼的绿,这正象征着_军们高洁的品质。

走进纪念馆,当时遗留下的物品被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有沾满污渍的蓑衣斗笠,有破损的皮夹,有陈旧的军服,还有从日本鬼子手中劫来的刺刀……在这里,我看到了沙家浜光辉灿烂的革命历史。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码头。

我们一个连一条大船,我坐在船尾,一边欣赏着芦苇荡,一边享受着凉爽的风。

我被这美丽的景象迷住了,仿佛穿越了一般:只见战士们隐蔽在芦苇荡中,阿庆嫂在细心地为_军包扎;勇猛的_军一次又一次地击退了敌人的防线,“砰砰”的枪声在芦苇荡上空回响着。

一阵微风吹过,芦苇丛沙沙地响着,它们好像在向每一位来这的游客讲述着那动人的故事……在不知不觉中,船靠岸了,我们依依不舍地奔向了下一个目的地。

下午,我们又观赏了一部影片《让子弹飞》,舞台的效果很震撼,还采用了机枪、爆破等各种场景特效。

真实地还原了当时在春来茶馆,阿庆嫂协助_军与日本军队_,最终把日本人打的哭爹喊娘的场景。

真是令我们意犹未尽。

最后,我们又去了芦苇迷宫,我们走出迷宫时,已经累得是满头大汗了。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一会儿,旅程就结束了。

但在沙家浜,使我了解到了革命京剧《沙家浜》之外当年鲜为人知的革命历史背景。

《沙家浜》这个剧名是_起的,京剧中的郭建光原型真名叫夏光,36名养伤的_军战士都是叶飞的部下。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的作文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的作文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的作文篇一《游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有感》沙家浜,这个名字我以前听说过很多次,但真正走进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还是带给我一种全新的体验。

刚到纪念馆外面,就能感受到一种庄重的氛围。

门口的建筑风格有着一种古朴的韵味。

进去之后,第一眼看到的是墙上挂着的各种各样的老照片。

那些黑白照片里的人物,眼睛里都透着一股子坚定劲儿。

我就像一个好奇的小猫一样,到处瞅。

在一个角落里,有一把旧得不成样子的枪展览在那里。

这把枪啊,看着就特别有故事。

我仔细地瞧着它,那生锈的枪管,老旧的枪托,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战斗岁月。

想象一下,当年拿着这把枪的战士,可能趴在草丛里,眼睛死死地盯着敌人出现的方向,手指紧紧扣着扳机,只要敌人一露头,“砰”的一声,子弹就飞出去了。

这枪可能在很多战斗里都派上了用场呢。

再走走,有一个展示区专门讲战士们在芦苇荡生活的。

那芦苇荡啊,看上去就是大片大片的芦苇,密密麻麻的。

可是当年战士们就靠着这芦苇荡藏身。

我有那么一瞬间像是看到战士们躲在芦苇荡里,脸上抹着黑泥,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的,饿了就啃个生的红薯之类的东西。

有敌人搜捕的时候,他们大气都不敢出。

然后讲解员说,战士们虽然条件很苦,但是相互之间特别团结。

那时候哪怕只有一个红薯,大家都能分着吃,你咬一口我咬一口的。

走到纪念馆的后半部分,有很多村民们支援战士的事迹。

这里就有村民给战士送鞋子的故事,那鞋子看着就很简陋,就是粗布做的。

可这就是村民的心意啊,他们在家里一针一线地缝,想着战士们穿着能保暖舒服些,就算自己辛苦点也没关系。

这就像我们现在邻居间互相送点自家做的美食似的,不过那时候这可是能救命的情谊呢。

从纪念馆走出来的时候,我还心里头满是那些画面。

这一趟可真没白来,感觉真的像亲自经历了那段历史一样。

篇二《难忘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之旅》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听起来好像就是一个放满历史资料的枯燥地方,可是这次去了以后,我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

进入纪念馆时,我是充满期待又有点小紧张的。

沙家浜红色之旅有感

沙家浜红色之旅有感

沙家浜红色之旅有感青青芦苇荡,抗日旧战场----我校组织党员教师参观了红色革命旅游景区沙家浜。

汽车在高速路上快速奔驰,耳畔响起的是那段有板有眼、抑扬顿挫的名段“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

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竞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抢。

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两个小时后,我们顺利抵达常熟。

安顿好之后,本打算早点休息的我们带着对这个城市的新奇,夜逛步行街,感受这个城市的脉搏。

10月18日上午,尚湖。

此时的尚湖游客不多,但仍保留着自贡灯会节和国庆时的喜庆。

跟着导游,我们来到姜太公雕像前,姜太公手执钓竿,正襟危坐,眼望远方,“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的刚正不阿、忧国忧民的神态吸引不少老师拍照留念。

在湖边茶社,一望无垠的湖面让人忘掉工作中的琐事;和煦的阳光、习习秋风消除了一周的疲惫;一杯清茶、一盘瓜子,增进了同事之间的沟通了解,拉近了同事之间的距离。

下午1点,沙家浜。

金秋十月,芦苇飘香。

纵横交错的河港和茂密的芦苇,构成此处狭长、幽深、曲折的羊肠水道。

我们乘着小船在芦苇荡里穿行,举目四望,满眼都是密集的芦苇和相似的小道,让人分不清东西南北。

置身其中,才真正体会到当年新四军转战芦苇荡的机智和英勇。

在春来茶馆的古戏台前,重听《沙家浜》选段,阿庆嫂的勇敢,让我们感受到军民之间鱼水情深。

短短一天半的行程,叶飞委员长题词的照壁、东进桥、军民鱼水情主题雕塑等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最难忘的就是绿茵起伏的芦苇荡。

昔日的芦苇荡曾经以生死不渝的忠诚,抵御日本强盗的枪弹,护卫新四军伤病员。

如今,片片芦苇又以证人的身份,向人们诉说军民鱼水情,共同抗敌的历史故事。

芦苇青青,看上去含蓄深沉。

芦苇只是一种极普通的野生植物,但它生命力颇强。

在泥土中蔓延匍匐伸展的根,有保堤护岸之功能,而且经受得住风雨的摧折。

它虽无杨柳依依之姿,却秉性坚强,绿得并不妩媚,却显示出强健生命的颜色。

难以想象,六七十年前,这里荒凉偏僻得可以和日寇进行水上游击战,这里是腥风血雨,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纵然芦叶飘飘,竹雨潇潇,波影摇摇,有谁会感到它的美丽呢?如今,国运兴隆昌盛,社会稳定,人寿年丰,山欢水笑,旅游事业随之发展,过去被湮没了的美丽得以再现,但我们谁都不该忘记,这里确实曾经战火,这里留下了英雄的鲜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寻红色之旅的足迹
曾经一度的想知道党究竟是什么。

党——对我来说很神秘,翻阅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看不见,摸不着。

可是在她的光辉下我觉得满足、幸福、充满希望。

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辟井冈山,创建赣南、鄂豫皖革命根基地,在这纵横几千里的大地上,播撒革命的星星之火。

红色经典旅游胜地常熟沙家浜景区引来了众多的游人,这个以红色革命为主题的景区也策划起了民俗“年味游”,开始让生硬的抗战史旅游变得更加富有人情味和亲和力,走近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芦苇荡、春来茶馆以及矗立在瞻仰广场的郭建光、阿庆嫂雕像……在我们面前展开的是一段传承不息的芦荡烽火。

最早了解沙家浜是因为喜欢听京剧《沙家浜》,产生了对沙家浜芦苇荡的神秘好奇。

它是根据当时真实的故事创作的,讲述了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组织一支由36位新四军伤病员组成的游记队,依靠沙家浜地下党员阿庆嫂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利用茂密的芦苇荡作战场,同渔民们一道,坚持与日寇、敌伪军巧妙周旋,斗智斗勇,实现了党的东进发展壮大的目标。

那古镇上空“春来茶馆”激荡的风云,伴着捕鱼捉蟹的芦荡水乡风光,构成一幅独特的革命斗争画卷,早已印入了各位党员同志的心中。

只要听到沙家浜京剧唱段,就会想起芦荡烽火,产生急切深情的向往。

激动的心情一路向前,终于来到了芦荡火种的发源地——沙家浜。

进入了红色风景区大门,第一眼看到的是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将军关于建立沙家浜革命根据地战略意义的题词。

再往前行,便是以郭建光、阿庆嫂等艺术形象创作的大型雕塑:“新四军与阿庆嫂”。

雕塑对面为庄严肃穆的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纪念馆大门上“芦荡火种、鱼水情深”八个大字金光闪闪,引人深思。

在纪念馆内,党员们依次观看了以“铁流东进”、“芦荡火种”、“鱼水深情”、“痛歼敌寇”、“烈士业绩”为五大主题内容的革命历史图片展出,近距离接触了革命先烈们在斗争中使用过的大刀、土枪、衣物以及缴获的战利品等实物,满怀敬意的阅读着一篇篇介绍新四军战士英勇战斗的事迹,深切感受了先烈们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

熊熊的芦荡烽火、感人的军民情深,把大家带到了那个难忘的战斗岁月。

出了纪念馆,我们看到了向往已久的芦苇荡风光。

纵横交错的河湾,延绵不绝的芦苇,如诗如史画的美景替代了硝烟弥漫的战场。

枪声远逝,芦苇依旧,千万芦苇荡正载着一部永恒的红色画卷让人重温那可歌可泣的岁月,默默地向人们叙述着一个个生动可敬的故事,让人回想几十年前那一幕幕充满正义和斗志的画面。

追寻着郭建光、沙奶奶等革命先烈们的伟大足迹,追忆起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战斗篇章,他们永往直前、不畏艰险的的革命精神和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个党员。

位于辽阔、幽深、曲折、迂回的芦苇迷宫中的第一代“春来茶馆”,仿照京剧《沙家浜》春来茶馆的原貌保存着八仙桌、七星灶、铜壶等物件,在此品茗休憩,你可尽情遐思当年阿庆嫂智斗敌伪的风采。

回首峥嵘岁月,缅怀革命历史,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净化、洗礼和震撼。

党的诞生经历充分反映出先辈们既有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也有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还有缜密沉稳、审时度势的务实精神,这些精神都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体会、反复学习。

要继承先辈遗志,坚定理想信念,传承优良传统,加强自身修养,以达到完成先烈目标的信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