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肠道病毒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临床表现
脊髓灰质炎病毒 (poliovirus)
是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 ,俗称小儿麻痹症。
生物学特性
无包膜 二十面立体对称 单股正链RNA
结构蛋白VP1~VP4
分三型:Ⅰ、Ⅱ、Ⅲ
致病性
传染源:患者及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致病机制:两次病毒血症
病毒
经口
肠粘膜细胞及淋巴组织增殖
百度文库
免疫预防
对象:未感染者 主要为儿童、与肝炎病人密切接触者
人工被动免疫:丙种球蛋白 人工主动免疫:
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
小结
1.肠道病毒的种类及共同特点。 2.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 3.轮状病毒的形态特征。 4. 甲型肝炎病毒的形态结构、致病性。
甲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传染源:甲肝患者和隐形感染者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通过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食具等传播
常造成散发性流行或大面积流行 1988年上海曾暴发甲肝大流行
HAV的致病性
粪-口途径传播
口咽部或唾液 腺中早期增殖
肠道与局部 淋巴结中大 量增殖
通过胆汁随粪 便排出体外
肝脏为最终靶 器官(病毒直 接损伤或免疫 病理作用)
大小不等的球形 双层衣壳,衣壳辐射呈轮状 双链RNA病毒,分11个节段
轮状病毒的分组
根据内衣壳的抗原性,可分为7个组: A、B、C、D、E、F、G
A组 ——婴幼儿秋季腹泻 是引起人类致病的主要病原体
致病性
传染源:病人和无症状带毒者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易感人群:6个月~2岁的婴幼儿 发病季节:秋冬季
呼吸、心脏衰竭死亡
病毒
经口
隐性感染,90% 无症状或轻微
肠粘膜细胞及淋巴组织增殖 粪便排毒
10% 入血
第一次病毒血症
全身淋巴组织中增殖
顿挫感染,5% 呼吸道、胃肠道及 全身症状(发热、不适)
第二次病毒血症
1%-2% 侵犯
非麻痹型(无菌性脑膜炎)
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疼痛等
中枢神经系统
麻痹型—
破坏
优 类似自然感染途径 点 刺激肠道局部产生SIgA
产生间接免疫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型肠道病毒
致病特点:在肠道中增殖 却很少引起肠道疾病
不同型别病毒可引起相同的临床症状, 同型病毒也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
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谱复杂。
手足口病
多发生于婴幼儿,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 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 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病毒分离检查
细胞培养
血清学诊断
取双份血清进行免疫学试验,若血清 抗体有4倍或以上增长,有诊断意义。
RT-PCR
直接检测病毒核酸
防治原则
一般预防:隔离患者、保护水源、 注意饮食卫生
特异预防:疫苗
紧急预防:丙种球蛋白
人工主动免疫
IPV,Salk
(注射灭活疫苗)
OPV,Sabin
(口服减毒活疫苗)
肢体弛缓性麻痹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暂时型 永久型
延髓麻痹 (极少数)
呼吸、心脏衰竭死亡
病毒
经口
肠粘膜细胞及淋巴组织增殖
10%
入血
第一次病毒血症
全身淋巴组织中增殖
隐性感染,90% 无症状或轻微
粪便排毒
顿挫感染,5% 呼吸道、胃肠道及全身症状 (发热、不适)
第二次病毒血症
1%-2%
非麻痹型(无菌性脑膜炎)
10%
入血
第一次病毒血症
全身淋巴组织中增殖
隐性感染,90% 无症状或轻微
粪便排毒
顿挫感染,5% 呼吸道、胃肠道及全身症状 (发热、不适)
第二次病毒血症
1%-2%
非麻痹型(无菌性脑膜炎)
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疼痛等
破坏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麻痹型—肢体麻痹
暂时型 永久型
延髓麻痹(极少数)
微生物学检查
检测病毒:电镜法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PAGE) RT-PCR
细胞培养
防治原则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隔离、消毒、洗手
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抗生素“有害无益” 注意补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 接种轮状病毒活疫苗是预防的唯一有效手段
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HAV)
新型肠道病毒72型
HAV的电镜照片
Feinstone (1973)
HAV的生物学性状
无包膜 呈20面体立体对称
属小RNA病毒科
单股正链RNA
生物学性状与肠道病毒类似
HAV的其他生物学特性
培养特性 恒河猴胚肾细胞株对HAV敏感
抵抗力 比其他肠道病毒更耐热,100oC 5分钟可灭活 对乙醚、酸处理(pH=3)均有抵抗力 氯消毒、甲醛处理均可破坏其传染性
致病机制
病毒在 小肠黏 膜绒毛 细胞内 增殖
细胞溶解死亡,微 绒毛萎缩、变短和 脱落
腹泻
腺窝细胞增生和 分泌增多
严重时导致脱水 和电解质平衡紊乱
临床表现
水样腹泻,腹泻物多为白色米汤样或黄绿色蛋 花样稀水便,有恶臭,但不含血或黏液
伴发烧、呕吐和腹痛 部分病例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少数患儿因脱水和酸中毒引起死亡
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新型肠道病毒71型(EV71) 最为常见。
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飞沫传播、密切接触
急性胃肠炎病毒
呼肠病毒科 杯状病毒科
腺病毒科 星状病毒科
轮状病毒 “经典”人类杯状病毒 小圆形结构化病毒( SRSV ) 肠道腺病毒 星状病毒
轮状病毒(rotavirus)
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疼痛等
破坏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麻痹型—肢体麻痹
暂时型 永久型
延髓麻痹(极少数)
呼吸、心脏衰竭死亡
临床特征
90%为隐性感染 5%出现顿挫感染 1%~2%为非麻痹性脊髓灰质炎或无菌性
脑膜炎 0.1% ~2%出现弛缓性肢体麻痹 极少数发展为延髓麻痹
微生物学检查
IgG型抗体则可存在多年
微生物学检查
直接检测抗原:ELISA
抗体的检测: 感染早期——检测抗HAV IgM 流行病学调查——检测抗HAV IgG
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 IgG,效价比4倍以上, 表明近期HAV感染
防治原则
控制传染源 隔离治疗急性期病人 所有废弃物均需严格消毒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水源 饮食卫生 加强粪便管理
肠道病毒(enterovirus)
归属于小RNA病毒科 有71个血清型 人类肠道病毒包括:
脊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奇病毒 人肠道致细胞病变孤儿病毒(埃可病毒) 新型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的共同特征
无包膜小球形病毒(D=24~30nm) 衣壳蛋白20面体立体对称 核酸为单股正链RNA 耐酸、耐乙醚 粪-口途径传播 隐性感染多见 不同病毒可引起相同症状,同一病毒可引起不
入血并形 成病毒血 症
临床表现
流感样症状(发热、疲乏、食欲不振、厌食、恶心) 肝肿大、压痛和肝功能损害 黄疸(眼黄、皮肤黄、尿黄)
HAV的免疫性
HAV只存在单一的抗原(HAVAg和抗-HAV ) 无论显性感染还是隐性感染均能诱生出高效
价抗-HAV IgM型抗体在感染后仅持续3-6个月
脊髓灰质炎病毒 (poliovirus)
是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 ,俗称小儿麻痹症。
生物学特性
无包膜 二十面立体对称 单股正链RNA
结构蛋白VP1~VP4
分三型:Ⅰ、Ⅱ、Ⅲ
致病性
传染源:患者及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致病机制:两次病毒血症
病毒
经口
肠粘膜细胞及淋巴组织增殖
百度文库
免疫预防
对象:未感染者 主要为儿童、与肝炎病人密切接触者
人工被动免疫:丙种球蛋白 人工主动免疫:
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
小结
1.肠道病毒的种类及共同特点。 2.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 3.轮状病毒的形态特征。 4. 甲型肝炎病毒的形态结构、致病性。
甲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传染源:甲肝患者和隐形感染者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通过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食具等传播
常造成散发性流行或大面积流行 1988年上海曾暴发甲肝大流行
HAV的致病性
粪-口途径传播
口咽部或唾液 腺中早期增殖
肠道与局部 淋巴结中大 量增殖
通过胆汁随粪 便排出体外
肝脏为最终靶 器官(病毒直 接损伤或免疫 病理作用)
大小不等的球形 双层衣壳,衣壳辐射呈轮状 双链RNA病毒,分11个节段
轮状病毒的分组
根据内衣壳的抗原性,可分为7个组: A、B、C、D、E、F、G
A组 ——婴幼儿秋季腹泻 是引起人类致病的主要病原体
致病性
传染源:病人和无症状带毒者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易感人群:6个月~2岁的婴幼儿 发病季节:秋冬季
呼吸、心脏衰竭死亡
病毒
经口
隐性感染,90% 无症状或轻微
肠粘膜细胞及淋巴组织增殖 粪便排毒
10% 入血
第一次病毒血症
全身淋巴组织中增殖
顿挫感染,5% 呼吸道、胃肠道及 全身症状(发热、不适)
第二次病毒血症
1%-2% 侵犯
非麻痹型(无菌性脑膜炎)
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疼痛等
中枢神经系统
麻痹型—
破坏
优 类似自然感染途径 点 刺激肠道局部产生SIgA
产生间接免疫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型肠道病毒
致病特点:在肠道中增殖 却很少引起肠道疾病
不同型别病毒可引起相同的临床症状, 同型病毒也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
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谱复杂。
手足口病
多发生于婴幼儿,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 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 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病毒分离检查
细胞培养
血清学诊断
取双份血清进行免疫学试验,若血清 抗体有4倍或以上增长,有诊断意义。
RT-PCR
直接检测病毒核酸
防治原则
一般预防:隔离患者、保护水源、 注意饮食卫生
特异预防:疫苗
紧急预防:丙种球蛋白
人工主动免疫
IPV,Salk
(注射灭活疫苗)
OPV,Sabin
(口服减毒活疫苗)
肢体弛缓性麻痹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暂时型 永久型
延髓麻痹 (极少数)
呼吸、心脏衰竭死亡
病毒
经口
肠粘膜细胞及淋巴组织增殖
10%
入血
第一次病毒血症
全身淋巴组织中增殖
隐性感染,90% 无症状或轻微
粪便排毒
顿挫感染,5% 呼吸道、胃肠道及全身症状 (发热、不适)
第二次病毒血症
1%-2%
非麻痹型(无菌性脑膜炎)
10%
入血
第一次病毒血症
全身淋巴组织中增殖
隐性感染,90% 无症状或轻微
粪便排毒
顿挫感染,5% 呼吸道、胃肠道及全身症状 (发热、不适)
第二次病毒血症
1%-2%
非麻痹型(无菌性脑膜炎)
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疼痛等
破坏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麻痹型—肢体麻痹
暂时型 永久型
延髓麻痹(极少数)
微生物学检查
检测病毒:电镜法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PAGE) RT-PCR
细胞培养
防治原则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隔离、消毒、洗手
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抗生素“有害无益” 注意补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 接种轮状病毒活疫苗是预防的唯一有效手段
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HAV)
新型肠道病毒72型
HAV的电镜照片
Feinstone (1973)
HAV的生物学性状
无包膜 呈20面体立体对称
属小RNA病毒科
单股正链RNA
生物学性状与肠道病毒类似
HAV的其他生物学特性
培养特性 恒河猴胚肾细胞株对HAV敏感
抵抗力 比其他肠道病毒更耐热,100oC 5分钟可灭活 对乙醚、酸处理(pH=3)均有抵抗力 氯消毒、甲醛处理均可破坏其传染性
致病机制
病毒在 小肠黏 膜绒毛 细胞内 增殖
细胞溶解死亡,微 绒毛萎缩、变短和 脱落
腹泻
腺窝细胞增生和 分泌增多
严重时导致脱水 和电解质平衡紊乱
临床表现
水样腹泻,腹泻物多为白色米汤样或黄绿色蛋 花样稀水便,有恶臭,但不含血或黏液
伴发烧、呕吐和腹痛 部分病例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少数患儿因脱水和酸中毒引起死亡
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新型肠道病毒71型(EV71) 最为常见。
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飞沫传播、密切接触
急性胃肠炎病毒
呼肠病毒科 杯状病毒科
腺病毒科 星状病毒科
轮状病毒 “经典”人类杯状病毒 小圆形结构化病毒( SRSV ) 肠道腺病毒 星状病毒
轮状病毒(rotavirus)
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疼痛等
破坏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麻痹型—肢体麻痹
暂时型 永久型
延髓麻痹(极少数)
呼吸、心脏衰竭死亡
临床特征
90%为隐性感染 5%出现顿挫感染 1%~2%为非麻痹性脊髓灰质炎或无菌性
脑膜炎 0.1% ~2%出现弛缓性肢体麻痹 极少数发展为延髓麻痹
微生物学检查
IgG型抗体则可存在多年
微生物学检查
直接检测抗原:ELISA
抗体的检测: 感染早期——检测抗HAV IgM 流行病学调查——检测抗HAV IgG
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 IgG,效价比4倍以上, 表明近期HAV感染
防治原则
控制传染源 隔离治疗急性期病人 所有废弃物均需严格消毒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水源 饮食卫生 加强粪便管理
肠道病毒(enterovirus)
归属于小RNA病毒科 有71个血清型 人类肠道病毒包括:
脊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奇病毒 人肠道致细胞病变孤儿病毒(埃可病毒) 新型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的共同特征
无包膜小球形病毒(D=24~30nm) 衣壳蛋白20面体立体对称 核酸为单股正链RNA 耐酸、耐乙醚 粪-口途径传播 隐性感染多见 不同病毒可引起相同症状,同一病毒可引起不
入血并形 成病毒血 症
临床表现
流感样症状(发热、疲乏、食欲不振、厌食、恶心) 肝肿大、压痛和肝功能损害 黄疸(眼黄、皮肤黄、尿黄)
HAV的免疫性
HAV只存在单一的抗原(HAVAg和抗-HAV ) 无论显性感染还是隐性感染均能诱生出高效
价抗-HAV IgM型抗体在感染后仅持续3-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