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药液外渗预防与处理措施
静脉输液药液外渗预防与处理措施静脉输液是医院治疗疾病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药液外渗却是临床护理中常见的问题,它可能导致皮肤损伤、局部组织坏死,甚至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预防和处理药液外渗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预防和管理两个方面,详细阐述静脉输液药液外渗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一、药液外渗的原因1. 输入的药物浓度过高或速度过快,导致血管壁损伤,使其通透性增高。
2. 输入的药物引起血浆pH值及渗透压改变,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等。
3. 机械损伤,如穿刺技术不熟练、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当等。
4. 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导致凝血不正常。
5. 给药方法不当,如长期静脉给药者未选用留置针等。
二、药液外渗的预防措施1. 静脉的评估及选择:应有计划地合理使用静脉,对于长期输液者,一般由远端小静脉开始,选择四肢末梢充盈、弹性好、回流通畅、管腔较大、便于穿刺和观察的血管。
当输注高浓度或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选择粗而直的血管穿刺,并交替使用静脉,切忌连续多次使用同一条血管,以保证其得以修复。
2. 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
穿刺时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对于小儿及昏迷等不合作患者可选用头皮针进行输液,局部肢体用夹板固定,加以观察。
3. 注意药物浓度:对于浓度高和刺激性强的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输注前应先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观察5-10分钟,确定静脉滴注通畅,无外渗后方可输注药物。
4. 加强责任心,多巡视: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多巡视病房,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发现药物外渗,应及时处理,尽量减少药物对局部组织的损伤。
5. 做好患者的宣教:输液前及时告知患者药物外渗后导致的后果,嘱咐患者输液侧肢体尽量减少活动,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的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
6. 正确拔针和按压:输液完毕,关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在针头拔出血管壁后再按压,以免造成药物外渗。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置
一、 静脉输液外渗旳原因
1.2 无法沟通旳患者:此类患者 主要涉及接受麻醉旳患者,使用镇定
1.3 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 病危旳患者,此类患者因为微循环受 损,血管通透性增长,轻易发生外渗。
一、
2. 药物原因:刺激性大旳药物如化疗 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 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 渗旳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 和处置
一、 静脉输液外渗旳原因
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 遇到旳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假如不 采用主动正确旳措施,将会发生严重 旳后果;所以仔细分析发生静脉输液 外渗旳原因,采用主动旳预防措施及
一、 静脉输液外渗旳原因
1. 1.1 老年人:老年人因为生理、心
理、行为功能减退,轻易失控造成注 射针头移位;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 肤松弛,静脉脆弱,增长了外渗旳可
•谢谢
上旳创伤,延长患者旳住院时间,增 长患者旳经济承担,对患者、家眷、 医护人员产生压力和担忧,严重旳甚 至造成患者残疾,引起医疗护理纠纷。
二、静脉输液外渗旳预防
1.熟练掌握穿刺技术,提升一次穿刺成 功率 穿刺时避开关节部位,选择合适 型号旳静脉穿刺针头,进针前对比针 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 时病人不用握拳,采用自然放松法, 操作者以左手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 管下端,降低血管滑动,
三、静脉外渗旳处理
静脉渗漏性损伤旳诸多原因中主要 是药物本身旳理化原因。有效旳预防 措施是主动消除危险原因,如提升静 脉穿刺技术,防止机械性损伤,根据 不同药物掌握好其浓度和静脉输注速 度,加强护理,尽量防止药物外渗。
三、静脉外渗旳处理
对已发生渗漏损伤者,应及时根 据药物理化性质、渗漏损伤程度及 个体差别,合适选择热敷、冷敷、 药物敷或拮抗剂注射等处理,若能 早期治疗完全能够防止引起严重并 发症旳发生,给病人降低痛苦。
病人静脉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病人静脉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背景在医疗护理过程中,病人静脉输液是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
然而,时而会发生静脉药物外渗的情况,即药物在注射过程中泄漏到周围组织中。
这种情况需要迅速、有效地处理,以避免对病人造成伤害。
应急预案1. 立即停止输液:一旦发现静脉药物外渗,护士或医生应立即停止输液,以防止进一步药物渗漏。
2. 维持通畅血流:为了保持足够的血流量,可以将受影响的静脉位置局部使用冷敷器冷敷,有助于减少组织肿胀。
3. 评估药物性质:了解药物的性质和可能引起的损害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药物的特性,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4. 检查并观察:对于已经外渗的药物,需要对受影响区域进行仔细检查,观察是否有任何不适或并发症的迹象。
处理流程1. 给予紧急处理: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和病人的症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洗涤、冷敷、局部抗炎药物应用等。
2. 监测病人症状:密切监测病人的症状,包括局部红肿、疼痛、肿胀等。
如有必要,咨询医生以获取进一步的治疗建议。
3. 记录和报告:将处理的详细过程记录在病人的医疗记录中,并及时报告相关责任人和上级领导。
4. 进行后续处理:根据病人的症状和医生的指导,进行后续处理,如局部换药、伤口护理等。
根据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治疗或医疗咨询。
结论病人静脉药物外渗是一种常见的情况,需要迅速、有效地处理。
建立应急预案并按照处理流程进行操作,可以帮助保护病人的安全,并减少潜在的并发症。
同时,记录和报告处理过程,有助于医疗机构进行质量控制和改进。
医护人员应定期培训和更新应急处理知识,以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输血外渗应急预案
输血外渗应急预案输血外渗应急预案为了防止输血外渗的发生,我们制定了以下预防措施:1.在静脉输血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静脉输血技术操作规范。
2.护士在输血时应尽量选用粗而直的前臂/手背静脉,并选择质地柔软的静脉留置针穿刺。
同时,护士要做好健康宣教,以减少外渗的发生。
3.在输血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巡视,每15-30分钟巡视一次。
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皮肤的颜色、温度、感觉以及肢体活动情况。
同时,我们要倾听病人的主诉,并做好交接班。
如果发现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注,并报告医生和护士长。
4.护士长要督导检查评价,并组织演练。
5.护理部要进行检查评价。
在发生输血外渗的紧急情况下,我们要采取以下措施:1.一旦发现外渗,应立即停止输血,拔除输液通路,并报告医生和护士长。
2.仔细评估患者外渗的部位、面积、量、皮肤颜色、温度、局部疼痛性质等,并根据医嘱给予对症处理。
3.保持患肢抬高制动,用75%酒精浸泡过的无菌纱布湿敷血肿处的皮肤,覆盖范围超过皮下血肿处皮肤边缘2-3cm,每日早中晚各敷1次,每次30分钟,直到局部皮肤颜色基本恢复正常无红肿热痛,硬结消失,必要时配合理疗。
4.当外渗部位出现小水疱时,应注意保持水疱的完整性,每天碘伏消毒,盐水冲洗;出现直径大于1CM的大水疱时,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水疱内的渗液,局部外涂碘伏。
5.在外敷药物时,要注意保持患者衣物、床单位的整洁干燥。
如果感到外渗部位有烧灼感,应遵医嘱使用冷敷,禁止热敷。
6.在外渗部位未痊愈前,患侧手臂要避免侵入性操作,并且禁止在血肿侧肢体测量血压、输液。
7.要做好护理记录,并认真交班。
8.在整个过程中,护士要关心体贴患者,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工作,减轻患者的恐惧、不安情绪,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9.要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流程。
本科室24小时内要组织讨论、分析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静脉的输液外渗的预防与处理ppt课件
严格控制药物浓度和输液速度
根据药物性质及血管情况调节输液速 度,若输入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或高渗性液体时,应适当减慢输液速 度。
在输入发疱剂及刺激性强的药物前, 应对患者做好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并在穿刺成功后,先输入等渗盐水, 确认针头在血管内后再输入药物。
加强患者教育与沟通
向患者解释输液外渗的原因、 后果及处理方法,取得患者的 理解和配合。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
1 2 3
学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学员们表示通过本次课程,对静脉输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渗的定 义、原因、危害、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有了更深 入的理解。
学员在实际操作中的经验分享
部分学员分享了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静脉输液外渗 的情况,并讲述了自己是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 处理的。
学员对课程的建议
学员们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如增加实际操作 演示、提供更多案例分析等,以帮助大家更好地 掌握相关知识。
局部外敷药物促进吸收
外敷药物
根据外渗液体的性质和量,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外敷,如硫酸镁、喜辽妥等,以 促进液体的吸收。
注意事项
在外敷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的浓度、温度和使用时间等,避免对皮肤造成刺激或 损伤。
物理治疗如冷敷、热敷等
01
02
03
冷敷
对于某些刺激性强的药物 外渗,可采用冷敷的方法, 收缩血管,减少药物的吸 收和扩散。
术后处理
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 情变化,及时给予相应的 治疗和处理,促进伤口的 愈合和功能的恢复。
04
并发症观察及护理要点
皮肤坏死及溃疡形成
皮肤颜色变化
观察输液部位皮肤颜色,如出现苍白、 发红或紫绀等异常,应立即停止输液 并报告医生。
静脉输液外渗处理方法
静脉输液外渗处理方法
静脉输液外渗是指静脉插管位置出现渗漏,输液液体外泄到组织间隙。
一旦发生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采取以下处理方法:
1. 立即停止输液:当发现静脉输液外渗时,应立即停止输液,避免继续液体外泄。
2. 拔除导管:将导管从患者的静脉插管处缓慢拔出。
注意不要迅速拔出,以避免在拔出过程中进一步破坏组织。
3. 防止感染:外渗液可能使周边组织感染,应及时清洗皮肤,消毒并涂抹消毒药物。
4. 给予处理:根据液体外渗的特点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处理方法。
一般常用的处理方法包括局部冷敷、升高患肢、局部按摩等。
5. 监测观察: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观察局部渗漏情况,防止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6. 重新插管:必要时可以选择重新插管,确保输液途径通畅。
若静脉输液外渗较为严重或无法处理,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和帮
助。
静脉输液药物渗出和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药物渗出和外渗的预防及处理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药物渗出和外渗问题时有发生,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并发症。
因此,预防和处理药物渗出和外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药物渗出和外渗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
一、药物渗出和外渗的原因1. 药物浓度高:高浓度的药物容易导致血管壁损伤,增加药物渗出的风险。
2. 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会使药物在血管内压力作用下渗出血管。
3. 药物引起血浆pH值及渗透压改变: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血浆pH值及渗透压的改变会导致血管壁损伤,增加药物渗出的可能性。
4. 血管选择不当:在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容易导致药物渗出。
5. 穿刺技术不当:穿刺技术不熟练、固定不当等可能导致药物外渗。
6. 患者因素:患者的不合作、躁动不安、低龄儿童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较低等,也会增加药物渗出和外渗的风险。
二、药物渗出和外渗的预防措施1. 合理选择血管: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评估静脉血管的弹性、粗细及位置,选择合适的头皮针。
2. 提高穿刺技术:熟练掌握穿刺技巧,确保一针见血,固定血管和穿刺部位。
3. 控制输液速度:根据患者情况和药物特性,合理控制输液速度。
4. 了解药物特性:用药前了解药物的特性和对抗机制,掌握相应的护理措施。
5. 提高患者意识:向患者讲解药物渗出和外渗的危害,指导患者在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报告。
6. 严密观察: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的情况,如发现红、肿、痛等症状,立即停止输液,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药物渗出和外渗的处理方法1. 立即停止输液:发现药物渗出或外渗时,立即停止输液,避免病情加重。
2. 评估渗出程度:根据渗出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轻微渗出可局部按摩、热敷;严重渗出需立即拔针,并报告医生。
3. 局部处理:根据药物特性,采取相应的局部处理方法。
如甘露醇、山梨醇等脱水药物外渗,可用50%硫酸镁湿敷;化疗药物外渗,可用生理盐水或解毒剂冲洗。
液体外渗的预防方法和处理流程
液体外渗的预防方法和处理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液体外渗的预防与处理策略液体外渗是医疗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主要指静脉输液时,药物或液体溢出血管外,进入周围组织。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旳避免及解决静脉给药是临床重要给药途径之一, 在输渡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致药液外渗, 导致皮肤血管受损, 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旳护理问题,是不是输液外渗=护理事故?一、药物外渗旳病因学1、药物因素2、机械损伤3、生理因素4、血管因素1、药物因素⏹输入旳药物浓度过高⏹速度过快⏹输入旳药物引起血浆pH 值及渗入压变化, 药物自身旳毒性作用等⏹均可引起血管壁损伤, 使其通透性增高, 而发生输液外渗。
输液外渗旳高危药物⏹高渗液体如:500g/L 葡萄糖注射液、200g/L 甘露醇;⏹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阿拉明、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垂体素⏹阳离子液如:氯化钠、葡萄糖酸钙⏹碱性溶液如:碳酸氢钠⏹抗肿瘤药物如: 阿霉素、顺铂、环磷酰胺、丝裂霉素、长春新碱、甲氨碟呤等。
2、机械损伤机械性损伤旳因素多为:穿刺技术不纯熟, 致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当(固定不牢、患者不合伙、躁动不安、低龄小朋友对疾病旳认知限度较低,对躁动不安, 精神异常、婴幼儿患者肢体合适束缚、固定避免针头脱出)拔针后按压针眼不对旳(凝血不正常)给药措施不当对长期静脉给药者可选用留置针保存血管,以减少穿刺旳次数3、生理因素病人静脉弹性减少,对针管旳包绕能力削弱, 易使药液顺着针管渗漏到外周组织中,接近关节旳静脉和深静脉尤易发生外渗。
⏹老年人常为慢性病病人, 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恶性肿瘤等,血管长期营养障碍, 使管壁通透性明显增高、弹性减少, 损伤后修复功能减少, 也易发生输液外渗。
⏹昏迷、严重脱水,此类患者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长, 手术麻醉、外周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反复接受静脉给药旳癌症患者以及静脉炎患者,此类患者血管构造与功能障碍, 静脉输液或外渗旳也许性明显增大。
4、血管因素⏹注速度过快,局部血管难以承受急剧增高旳腔内压力,反复穿刺损伤静脉旳完整性并导致破损。
二、预防措施⏹1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静脉穿刺技术, 力求一针见血, 避免刺破血管。
医院应急预案汇编-患者发生静脉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及流程
医院应急预案汇编-患者发生静脉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及流程引言概述:医院应急预案汇编是医疗机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的指导性文件,旨在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本文将重点介绍医院应急预案汇编中关于患者发生静脉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及流程。
正文内容:1. 预防措施1.1. 严格执行静脉药物注射操作规范1.2. 定期开展静脉药物注射技能培训1.3. 使用质量可靠的注射器和输液器1.4. 定期检查医疗设备的安全性能1.5. 加强对患者的监测和观察2. 发现外渗的应急处理2.1. 立即停止药物注射2.2. 保持局部通畅,避免药物进一步扩散2.3. 将外渗部位固定,避免患者活动2.4. 迅速通知主管医生和护士长2.5. 记录相关信息,如药物种类、注射时间等3. 外渗后的处理3.1. 清洗外渗部位3.2. 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如冷敷或热敷3.3. 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3.4. 及时报告医生,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3.5. 做好相关记录和报告工作4. 患者安全保障4.1. 提供必要的疼痛缓解措施4.2. 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4.3. 加强对患者的监测和观察4.4. 提供必要的护理和康复措施4.5. 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和交流5. 事后处理和改进5.1. 召开事故处理会议,总结经验教训5.2. 完善应急预案和操作规范5.3.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指导5.4. 加强设备维护和检修工作5.5. 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6. 应急预案的评估和更新6.1. 定期评估应急预案的有效性6.2. 收集医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6.3. 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更新和改进6.4. 加强应急演练和模拟训练6.5. 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处理能力总结:针对患者发生静脉药物外渗的情况,医院应急预案汇编中提供了一系列应急预案和流程。
通过严格执行预防措施、及时发现外渗并采取应急处理、保障患者安全以及事后处理和改进等措施,可以有效应对患者发生静脉药物外渗的紧急情况,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静脉输液外渗预防及护理体会
静脉输液外渗预防及护理体会
静脉输液外渗是指输液时液体从静脉管外漏出,造成皮下水肿或渗出。
这种情况一旦发生,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而且还容易引起感染等并发症。
为了有效预防静脉输液外渗,我们在日常护理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检查输液管路:在输液前,护理人员需要仔细检查输液管路是否完好无损,管路连接处是否牢固,输液针头是否稳固。
特别是需要检查针头是否在静脉内,如果不在,需要重新插针。
2. 观察患者病情: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现皮下水肿、疼痛等不适症状,需要及时停止输液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3. 维护输液部位:护理人员需要定时更换输液部位,清洗皮肤并保持清洁干燥。
特别是对于长时间输液的患者,需要经常更换输液部位,避免局部皮肤受损。
4. 妥善保管输液袋:输液袋中的液体应保持温度适宜,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造成输液外渗。
同时,输液袋需要妥善保管,避免袋体破裂或泄漏。
预防静脉输液外渗需要我们在日常护理中多加注意,特别是在输液前和输液过程中需要认真检查和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 1 -。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ppt课件
一、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 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 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将会发生严重 的后果;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 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
一、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1. 1.1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
理、行为功能减退,容易失控导致注 射针头移位 ;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 肤松弛,静脉脆弱,增加了外渗的可
二、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
对血管充盈度好的病人,可加大 进针角度,以 35度快速刺入皮下后 稍放平针头,针尖压住血管时,针 体角度再抬高 25度快稳入血管,见 回血后放平针体徐徐进入少许,用 胶布固定。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护理 技术操作水平,争取静脉穿刺一针 见血。
二、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
2、合理有计划地使用静脉 一 般由肢体远端到近端,从小静脉到 大静脉,交替更换使用静脉,切忌 连续多次使用同一静脉。
上的创伤,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 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对患者、家属、 医护人员产生压力和担忧,严重的甚 至造成患者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
二、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
1.熟练掌握穿刺技术,提高一次穿刺成 功率 穿刺时避开关节部位,选择合适 型号的静脉穿刺针头,进针前对比针 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 时病人不用握拳,采取自然放松法, 操作者以左手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 管下端,减少血管滑动,
一、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3. 疾病因素:
(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 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 脆弱,难以穿刺。( 2)外周血管疾 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 3)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 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
一、
(4)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 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 容易发生外渗。
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
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
输液外渗是指液体药物或输液液体从输液装置、输液管路或患者静脉注射点外泄的情况。
造成输液外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输液装置故障:输液器、输液管路、针头等输液装置的连接不牢固或损坏,导致液体泄漏。
2. 静脉注射点插管不当:插管插入不深或插入时损伤血管壁,使液体渗出。
3. 静脉注射点血管壁损伤:注射时针头移位或移动,损伤血管内壁,造成液体外渗。
4. 静脉压力异常:静脉压力过高或过低,会导致液体不正常流动或外渗。
为了预防输液外渗,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输液:操作人员应掌握正确的输液技术和操作规范,确保输液装置的连接牢固,输液管路无损坏。
2. 注意静脉注射点的选择和插管技术:选择适当的注射点,插管时要准确把握插入深度和方向,避免损伤血管壁。
3. 定期观察输液情况:操作人员应定期观察输液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 控制静脉压力: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合适的输液速度和压力,避免静脉压力异常。
5. 加强培训和质控措施: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对输液相关知识和操作技术的掌握程度,建立质控机制,及时纠正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外渗的定义静脉用药期间,药液从血管漏出进入血管周围组织。
输液外渗发生率外渗可以发生在外周及中心静脉,也可发生于任何种类的注射通道装置,包括隧道及非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泵、甚至骨内和硬膜外的输液方式。
据统计,外周静脉化疗药物的外渗发生率为0.1-6.5%。
其中,58%的外渗发生于小儿(Camp-Sorrell,1998)。
中心静脉外渗发生率为0.3-4.7 %(Schulmeister and Camp- Sorrell, 2000)。
外渗的分类发泡剂为:对组织有危害,如果进入周围组织,可引起组织损伤的溶液,包括化疗药,某些电解质溶液,放射照影对比媒介,血管加压素等。
发泡剂与非发泡剂的区别:就是药物外渗后是否引起组织坏死,例如氯化钠深处,一般不会引起组织坏死。
外渗分类--按照药物发泡性能分:a. 非发泡剂引起的外渗:即非发泡剂由于粗心用药而进入周围组织所引起的外渗。
b. 发泡剂引起的外渗:即发泡剂由于粗心用药而进入周围组织所引起的外渗。
化疗外渗的分类及特点--按照是否与DNA结合分为:a. 不与DNA结合的化疗外渗:立刻产生损伤,代谢迅速。
愈合快。
外渗面积大时需要手术。
如:长春碱类损伤不向深度发展,3-5周愈合。
b. 与DNA结合的化疗外渗:不但立刻产生损伤,而且毒性进入深部组织,毒性的作用时间长。
由于化疗药物与组织细胞的DNA结合,使这些细胞丧失了自身愈合的能力。
常见的如:氮芥、阿霉素。
外渗的临床表现1) 疼痛:程度为中度或重度疼痛,性质通常为烧灼痛、刺痛。
局部出现红、肿。
穿刺导管无回血。
(并不是所有以上症状都出现)2) 水疱:局部可出现水疱。
3) 皮肤发黑变硬:发黑变硬的皮肤下溃疡可能已经形成。
4) 当厚的表皮坏死时,创面苍白,毛细血管缺血,创面逐渐形成干黑色结痂。
5) 溃疡早期不明显,当损伤后的1-2周结痂脱落溃疡的空洞即表现出来。
典型的溃疡为:基地面坏死的、黄色纤维坏死,周围为红色的边缘。
外渗的临床分级a. 0级:没有临床表现。
b. 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英寸(2.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c. 2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1到6英寸之间(2.5-1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d. 3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大于6英寸( 15厘米),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可能有麻木感。
e. 4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皮肤变色、有淤血肿胀,水肿范围最小处直径大于6英寸( 15厘米),可凹性水肿,循环障碍,中等到重等程度的疼痛,任何容量的血制品、刺激性、腐蚀性液体的渗出。
外渗的后果1) 病人将经历精神上的痛苦,肉体上的创伤:设置需要清创术、植皮等修复。
2) 病人、家属及医护人员的压力及担忧。
3) 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增加。
4) 延长了病人经历治疗的时间。
5) 病人原有的治疗被推迟或中断。
6) 经济负担增加。
四级医疗事故: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儿童大于体表面积5%(2002年)临床少药引起高度重视。
外渗的危险因素(六个方面)1.外渗的危险因素----病人a、婴幼儿——外渗常见的病人许多外渗发生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严重外渗小儿多于成人,婴幼儿肢体固定困难,外渗后,难以作出疼痛的表达,容易造成严重的外渗。
b、老年人——行为失控导致注射针头容易移位。
老年人的自身条件使痛感减低,反应迟钝。
皮肤松弛、静脉脆弱、全身状况衰老可增加外渗的可能,早期不易发现外渗,发现时较晚。
c、无法沟通的病人——接受麻醉的病人、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病人、中风、瘫痪的病人出现外渗不适症状不能表达,只有通过严密监护检查发现。
2.外渗的危险因素----药液许多化疗药物外渗进入周围组织比血管中刺激性更强。
a、发泡性药物:放线菌素D、柔红霉素、阿霉素、表阿霉素、丝裂霉素、长春新碱、长春地新、诺维本、卡莫司汀、氮芥等。
这些药物损伤大、后果严重。
b、非发泡性药物分为:1) 强刺激性:足叶已甙、顺铂、甲氮米胺、紫杉醇。
2) 中等刺激:甲胺喋呤、米托蒽醌。
3) 无刺激:门冬酰胺酶、博来霉素、卡泊、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阿糖胞苷、塞替派、巯嘌呤。
4) 易引起组织坏死的非化疗药物5) 抗生素:氯霉素、庆大霉素、青霉素、万古霉素。
6) 电解质:氯化钙、葡萄糖酸钙、氯化钾、碳酸氢钠。
7) 血管加压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8) 其它:氨茶碱、大于10%葡萄糖、安定、苯妥英、照影剂、静脉营养液。
3.外渗的危险因素----疾病a. 癌症:反复接受化疗病人的静脉脆弱,难以穿刺。
静脉穿刺部位与放疗部位相同时。
避免这些部位静脉穿刺。
发生外渗后,在其他部位再接受化疗可能会使原来外渗部位组织损伤加重。
乳房根治术、腋窝手术、淋巴结清扫破坏了肢体循环,使血流减少,可使输液从静脉穿刺处渗出。
b. 外周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可使静脉血流减少,输液外渗。
静脉血管组织弹性差的也容易。
c. Raynaud’s现象——动脉痉挛可影响外周循环,减低静脉血流。
d. 糖尿病——外渗时外周神经不能感受到疼痛,造成很严重的外渗。
e. 上腔静脉综合征——静脉压的升高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潜在危险。
f. 反复静脉注射及输液——可导致血栓性静脉炎,静脉通畅受限。
4.外渗的危险因素--技术a. 没有经验,年资低的护士进行化疗操作。
外渗发生率升高。
b. 晚夜班、未做到定时频繁巡视静脉通道时。
c. 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化疗药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
d. 选用钢针。
科研报道钢针外渗率是Teflon留置针的两倍。
e. 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
影响观察。
从而避免敷料覆盖。
f. 用力推注化疗药液,或使用注射泵及输液泵。
所也严格限制g. 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5.外渗的危险因素--部位a. 选用了局部血管有病变(如:淋巴水肿、曾接受化疗)的肢体。
b. 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
c. 选用了有静脉炎的静脉,由于血管收缩,导致血管内壁压力增加,而发生外渗。
d. 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一旦外渗会造成严重损伤、降低关节功能。
外渗的治疗最重要的是预防,通过加强护士的培训,重视病人的宣教,改进我们的护士管理制度几个方面进行。
一护士培训对有机会从事化疗护理的护理人员集中授课,同时利用床边交接班、晨间交班的时间进行化疗药物用药护理的相关知识小讲课。
系统性授课。
二化疗护理知识的教育内容a. 化疗药物的分类:强调高危与低危药物的分类。
b. 与外渗预防有关的给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c. 了解外渗的毒性反应及护理。
d. 懂得认识引起外渗的危险因素。
e. 护士操作时药液外渗的预防。
f. 化疗注射部位的选择:首选中心静脉,其次前臂。
适当的考虑经济。
g. 注射器具:选用可弯曲、柔软的导管。
h. 引力和热敷用于反复接受化疗的病人,使细小脆弱的静脉扩张,便于穿刺。
穿刺时不可使用止血带或只松松地系上止血带以降低这类病人化疗外渗。
i. 建立静脉通道时,先用5ML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接头皮针穿刺静脉,确定回血通畅无外渗表现后再接含有化疗药物的输液袋或注射器、妥善固定。
j. 使用化疗药物过程中如有可疑时,需用盛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反复回抽;静脉注射给药时,每注射3-4ML应回抽一次,以检查有无回血。
k. 注药完毕更换生理盐水注射器冲洗后再拔针。
压迫针眼于针头刺入静脉处。
三病人宣教a. 交代高危药物选择中心静脉置管的好处,以取得病人的配合,首选中心静脉途径给药。
选用周围静脉时,在注射前20-30分钟局部热敷,使静脉充分显露,活着采用下垂式穿刺。
b. 识别高危药:护士首先应向病员交代化疗的药物,交代清楚哪一袋输液是高危药,哪一袋是低危药。
c. 叮嘱病人在输注高危药物时尽量减少去卫生间、就餐等可能引起躯体移动而使注射针头移位的情况,以免造成外渗。
d. 指导病人的自我观察:1) 询问输注化疗药物时病人的感觉,是否与往日不同?有无输注过程中注射部位的疼痛、肿胀感。
如有以上感觉应立即汇报护士,及时作出判断。
2) 病人可以配合护士共同观察有无输注化疗药物过程中滴速明显减慢现象,以便尽早发现外渗的发生。
3) 交代病员在输注化疗药物时,输液的肢体勿被其他被物及躯体压迫,以免影响回流,造成外渗。
四管理制度a. 实施化疗前护士须向病人作化疗宣教,宣教工作由临床组长担任。
b. 规定化疗药物必须由高年资且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实施。
此项工作通常由临床组长担任。
人手允许时专人负责,每15-30分钟巡视一次,注意病人的主诉及局部回血,有无肿胀表现。
c. 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时禁用注射泵,以免影响外渗发生的观察。
五每班需对化疗病人的治疗情况作详细记录及床边交班。
交班内容包括:a. 化疗药物的名称。
b. 注射肢体的具体部位。
c. 输注时间及余量。
d. 血管回流、输液的通畅情况。
外渗的治疗常用方法1.热敷与冷敷根据药物的特性进行热敷和冷敷,严重的外渗需要手术治疗。
热敷:促进血管扩张,增加药物的分散及吸收,降低外渗局部的毒性。
冷敷:导致血管收缩,外渗范围局限,使药物逐渐通过局部血管及淋巴系统而消散。
除了长春碱类药物,对于细胞毒性和非细胞毒性发泡剂外渗冷敷比热敷更有效。
湿热敷会导致组织浸软及坏死。
2.皮质类固醇目的:降低炎性反应。
使用方法:皮内或皮下注射。
局部涂搽类固醇软膏。
单独或结合其它药物治疗。
具有抗炎作用,增进发泡剂外渗治疗效果。
3.解毒剂硫代硫酸钠用于氮介(烷化剂)外渗。
作用机制a. 由于烷化作用二氯甲基二乙胺迅速固定于组织蛋白及DNA,外渗后立刻出现疼痛及组织水肿,并产生严重及长期的皮肤溃烂。
静脉用药时即使没有外渗,刺激作用也会造成静脉成灰蓝色色素沉着。
b. 为一种亲核试剂,通过二氯甲基二乙胺的烷化作用可形成经尿排除的无毒硫醚。
c. 硫代硫酸钠须在外渗后立即使用,随时应用,化疗解毒的常备药物。
酚妥拉明是肾上腺素阻滞剂,为血管加压素外渗的解毒剂。
作用机制a. 由于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强烈的收缩血管的作用,一旦外渗会引起局部血液循环破坏。
如不纠正,足以造成严重的肢体缺血坏疽。
迫使进行皮肤移植甚至截肢手术。
外渗局部将会出现便冷、发硬、苍白。
b. 酚妥拉明为a肾上腺素阻滞剂,可引起血管扩张,从而纠正局部血管痉挛、缺血,随后恢复缺血。
酚妥拉明的作用立竿见影,外渗局部皮肤颜色及温度的改变立刻可见。
外渗后必须立即或6-12小时以内使用。
二甲基亚矾为正定霉素、丝裂霉素、阿霉素外渗解毒剂。
作用机制a. 二甲基亚矾是一种溶媒,局部使用能通过皮肤渗透到组织,加速外渗药液从局部组织转移。
b. 联合冷敷用于阿霉素外渗。
透明质酸酶常用于长春碱、10%葡萄糖、静脉营养液、钙或钾制剂、氨茶碱、照影剂、新青霉素引起的外渗。
作用机制a. 分解人体结缔组织中的透明质酸,促进外渗药物扩散及被吸收。